• 生日
  • 中国
  • QQ
生食主义

我在秦岭的石头房里发现了传统种子的守护人 | 大暑

  • 2022-07-25 20:46
简介 《大热》宋·戴复古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

《大热》

宋·戴复古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

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

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

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在三伏天中,大暑位于最炎热的中伏。前后相比小暑,大暑的烈日、暴雨更加频繁,因此也非常容易发生伏旱和水涝等自然灾害。

大暑总的气候特征是湿热,虽然湿热并不被人们所喜爱,但是对于农耕来说,却是孕化结果的重要元素。在南方,大暑时节是早稻收割的季节,而在北方,大暑时节则是重要的秋粮、秋瓜、秋果等农作物果实生长并成为种子的最后关键时刻,因此民间有“大暑不暑,五谷不起”的农谚说法。

 

相比较平原和城市地区的湿热,在秦岭的北麓山区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因为工作缘由,大暑节气前我走访了一个位于秦岭北麓清峪深处的小山村,发现那里的老人仍然在延续着一套传统自然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不仅帮助人们度过了漫长的盛夏,还守护了他们的文化和种子。

■清峪位于陕西蓝田县厚镇,是秦岭七十二峪之一,位于秦岭东部

人们住在用石头建造的房子里,在巨大石头上用木槌捶打新收的洋芋,做成的洋芋糍粑被用来招待客人和亲朋好友。夜晚,人们兴奋地吼着秦腔等传统文化艺术一直到深夜。

■石头房是当地的传统特色民居

■当地村民的生活用具大多就地取材,村民用鹅卵石和木头制作的“臼”

1

石头房里的度夏秘密

综合运用土、竹、木、石、砖等材料,就地取材,以最低成本的方式建造适合地方气候环境的房子,是中国乡土民居的主要原则之一,对此各地都有一套有自己的智慧和办法:生土材料如北方的土坯房、窑洞,福建地区的土楼和云南的土掌房等,竹材料如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傣族的小竹楼,木材料如云贵地区的吊脚楼。

而用石头材料建造房屋主要在山多地少的河流源头的山区,这些地方多鹅卵石、片岩等石头材料。这里的人们用石头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将不同形状的石块巧妙砌筑起来,用泥土黏结缝隙,木头作为框架、生土作为补充,建成的传统石头民居当地人称为“柴房”。

■当地村民利用石头和少量的生土建造的民居,也称柴房

这种用石头建造的“柴房”,具有冬暖夏凉,干燥防潮、抗震、低碳环保、可重复利用等特点。石头与大自然山体的特性融为一体,即使夏季到了室内,仍然会感觉到十分凉爽,甚至中午和晚上睡觉都需要盖被子。而干燥防潮的特性,则可以减少人们风湿病的患病概率。由于这些特性,石头柴房里不需要空调就能保持良好的干燥凉爽状态。因此“石头柴房”是当地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度过炎热潮湿的夏季的法宝。

2

卖玉米学秦腔

都是以粮换“粮”

大暑时节,秦岭山里的人们夜晚除了乘凉,还会唱几段秦腔。

■当地传承近百年的秦腔戏团,每年春节义务为村民演出

村里有个近百年的秦腔自乐班,虽然是自乐班,但是因为会唱戏的人远比周边村的人数多,规模大,正式表演时可以唱整本戏,因此也自称为“戏团”,其他村的人则赞为“戏窝子”。虽然“戏团”比不上专业的剧团,但是大家却是很认真讲究。天黑后,大家自觉来到村里新建的戏楼,热心主动张罗,扯开嗓子,秦腔吼完了,将一日的不快和烦心事都吐出来,心情自然也十分畅快。

■村里新建的青峰戏台,是村民夏季纳凉唱戏的主要公告活动场所

村里的老人们大多数视秦腔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也愿意拿最珍贵的东西来交换。历史上秦腔曾陪伴村民们度过了艰难的岁月。我听老人们讲过一个“青年排”的故事。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老人们还年轻的时候为了学戏,便自发组织起来,找了一座荒山开荒,挑选最好的玉米种子种下去,到秋天收获了玉米,然后第二年继续播种。山上土壤贫瘠,两年才勉强收获了两袋子玉米。青年们将两袋子玉米用来当学费,邀请山外的老师来村里教戏,总算将几乎中断的传统秦腔戏曲文化传承下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戏团置办的幕布一直用到今天

■远处的“青年排”,是村里戏团老一辈艺人的记忆

大家为了纪念这件事,将这座山命名为“青年排”,告诉后人莫忘当年文化传承的艰辛。

3

大暑食俗

新鲜的洋芋打成糍粑用来招待客人

大暑前后是当地洋芋成熟的季节,村民们则打成洋芋糍粑招待客人。

■村民用新鲜的洋芋打成糍粑招待客人

早晨村民们趁着天气凉爽,将地里的洋芋挖出来,挑回家,直接倒在用砖铺设的阴凉处的地面上,然后将破损的洋芋挑选出来,优先食用。完整的洋芋则一直被堆放在室内而不会发芽,也不会发生光合作用,表皮变绿,产生茄碱(也叫龙葵素)等毒素。

由于石头房相对恒温凉爽的特性,这些洋芋的年龄似乎被静止一样,可以一直保持相对新鲜稳定的状态一一年以上,既不会因为过于干燥而失去水分,也不会由于温度升高而发芽,由于与大地较为接近的原因,这样储存的洋芋的品质也可以得以保持相对稳定。

这种用于打糍粑的洋芋是当地的传统自留品种,市场上很少售卖,不同于一般含水分更大的菜洋芋和含淀粉更多的洋芋,个头一般较小。主要的功能是打成糍粑,招待尊贵的客人和亲朋好友。在种植上也不需要农药化肥,具有抗旱、抗病虫害等特性,极为适应当地的自然气候环境。

■附近集市上少数售卖洋芋种子的老人

每年大暑节气前后的周末和节假日,居住在县城和西安城的家人、亲戚朋友们便会相约回到老家纳凉避暑。清早,村民们便会将新鲜的洋芋淘洗干净后,放在蒸笼上蒸熟,待温度自然降下来,把洋芋的皮剥干净,然后放在糍粑石上,用巨大的木槌捶打。

糍粑石是当地农户庭院的标配,每户都会有1-2块。主要放在核桃树下,既是白天“老碗会”的集会地点,也是夜晚乘凉的据点。糍粑石的材料主要来自河边的花岗岩,一般有八十厘米见方,找比较平整光滑的一面放在上面,下面用小石块支撑稳当就可以了。

■核桃树下的糍粑石,是老人们夏天乘凉的公共场所

打糍粑的木槌是用坚硬的杂木制作,木柄有一米多长,木槌有四五斤重,加起来总的重量近十斤。

■正在打糍粑的村民,需要至少三人配合,两人负责捶打,一人辅助

所以打糍粑既是个体力活,也是个技术活。一般需要多个人轮流用木槌持续捶打半个多小时,才能将糍粑捶打成黏糕的形状,吃起来才有黏性和嚼劲。而捶打时,更需要使用巧劲,不然洋芋要么被捶打的四处飞溅,要么打不到一起,吃起来口感也会变差。

■当地吃糍粑时的蘸水和配菜,配菜主要是酸菜

打好的洋芋糍粑一般是趁凉食用。人们将糍粑切成小块盛到碗里,浇上用葱姜蒜、醋、盐、辣椒油调好的蘸水就可以了。洋芋糍粑的味道除了清凉爽口,更有一股淡淡的新鲜洋芋的味道,同时更代表了山里主人的热情待客之心和关系的亲密之情。

4

山里老人保存种子的智慧

由于洋芋糍粑具有招待亲朋好友这种特殊的社会功能,因此山里的村民们家家户户都特意保留了这种特殊的洋芋种子,并且小心翼翼地加以保存。

每年大暑时节新收洋芋后,人们便将形状较好、外形完整且没有病虫害的洋芋挑选出来,单独堆放,以待来年春天播种时使用。

村民们介绍,这种在石头房里地面上直接堆放储存洋芋种子的方法很管用,而过去直接堆放在没有铺设砖面的土地上的洋芋储存的时间可以更久。

■村民将洋芋堆放在石头房内的土地上

除了保存用于打糍粑的洋芋种子,我发现这里个别老人还会将种子收集保留下来。每年播种,并将种子分享给亲戚、邻居,成为种子的守护人。

在种子的选择和储存方法上,这些老人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村里一位八十二岁的老人,每年选择个头最大的几根黄瓜,保留到最后才摘下来,等干透后,直接整个挂在房前屋檐下,这样保存的黄瓜种子颗粒饱满,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这些种子每年也免费分享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和邻居,使得家家户户都能吃上品质和产量俱佳的黄瓜。

■当地的老品种黄瓜,村民可以自己留种,不需要到外面去购买

山里的人们过去储存种子方法也非常多,除了晾晒法、石头房土地堆放法等利用自然的特性来储存种子外,过去人们还会利用各种容器来保存种子。例如将种子放在干燥的葫芦里,或者陶罐里,或者麻袋里进行储存,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用手工编制的“藤缸”来储存种子和食物,人们将藤条编成缸的形状,然后用草泥糊在外面,最后贴上纸并晒干,这种“藤缸”用来储存玉米、小麦等谷物种子,这种方法既保持了种子的干燥,也避免了鼠、蚁、虫的侵害,确保了种子的安全。

■村民将玉米悬挂在屋檐下

■葫芦是当地村民保存种子的自然容器,一般用于保存颗粒较小的蔬菜种子

■黑陶罐也是储存五谷等种子的常见容器

■少数村民用手工编制的“藤缸”来储存种子和食物

5

每个乡村都有守护种子的老人

事实上,在我过去十几年的乡村工作经历里,在每个乡村都能发现几位这样的老人。每当我向当地的村民询问,村里谁家还有某一种已经快失传的老品种时,上点年纪的村民总是能给我指出村里那些老人还在坚守那些老品种,并给我详细描述这些老人奇行轶事。

■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除了收集种子,还会秦腔、中医和绘画

他们平时看起来默默无闻,在村里也算不上富裕,但他们知识丰富,拥有很多传统技艺,他们行事低调,但是却很执着,他们不擅长交往,但是却很热心。谁想跟他要种子,他总是能慷慨地赠送。他们小心翼翼地收集、储存着当地的每一个传统的老品种,并且坚持每年自己播种,收获后仔细地选择最好的果实留作种子,并继续用传统的方法保存下来。

■村里一位七十多岁的大爷,自己到山上采药、配药,给自己治病

这些不同村庄之间守护种子的老人之间似乎也存在某种地方网络,他们之间的种子也时常以某种方式进行交换,或者是集市,或者通过婚姻,他们总是能以某种不太起眼的身份,去收集或者交换相邻地区的种子,以减少种子因自我繁衍而带来的功能退化等问题,并保持本地种子的优势。

■有竹编手艺的老人在镇上售卖自己竹器,愿意无私传授自己的技艺

如果说村落是乡村传统种子的银行,那么这些守护种子的人则是银行的掌柜。而乡村老人则是以自发公益的方式守护传统种子的基因。

■集市上售卖传统品种食材和种子的区域,是老人们的最爱

正是由于有了这些默默无闻的乡村老人的守护,使得老祖先留下来的老品种在乡村保存下来,也构成了一个地方多样性的农作物系统,筑起百姓的食物安全韧性。

6

粮食高产的背后是种子主权的丢失

不过自全球进入现代化进程以来,农业革命的推进却在快速摧毁这个传统的种子守护系统,现代知识体系先是给传统种子打上了“低产、落后”的烙印,鼓励人们放弃传统种植,导致大量地方种子基因消失。

■乡村主要粮食作物基本上被杂交种子替代

最早,为了解决温饱,我们不得不开始推广杂交种子甚至转基因种子,但却进一步剥夺了农民们的种子的自主权。然而,时至今日现代农业实验室里培育的种子大多依赖于化肥农药和特殊的育种方式,种子公司掌握育种和销售的权利,农民不得不每年花费不低的成本购买种子,还无法自行留种育种,完全失去了对主粮种子的自主权。

■在乡村被广泛推广的国外某杂交玉米种子

据有关研究指出,传统种子被鼓励“抛弃”的同时,几家大型跨国农企却在偷偷收集各地传统种子,打着挽救种子资源的幌子建立种子库(如斯瓦尔巴德全球种子库),并注册专利。目前的全球种子市场的50%都已被孟山都、先正达、先锋和杜邦公司等几家大的跨国农业企业所垄断,全世界可食用的种子资源也已经几乎都被这些种子公司所控制。在全世界范围内,西方已经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形成严密控制的种子霸权。

■转自:《她用十张图,揭露了种子霸权的前世今生》

种子权力的失守,已经严重威胁到我们的食物安全,有人说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因此种子也是西方针对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卡脖子利器。尽管主要谷物的种子培育中国已经取得一定的主动权,但是在大豆、蔬菜等领域,中国的种子主权仍然不能掉以轻心。

■转自:光明网——《我国种子危机种业变局》

另一方面,快速的城市化也是导致传统种子快速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快速的城市化导致乡村的迅速衰败

过于快速的城市化,特别是近些年快速发展的人口超过一千万的特大城市,聚集了过多的社会资源,也虹吸了乡村的人和财富,并造成更多的社会、生态危机,日益呈现“肿瘤化”特点。乡村因此衰败,乡村的衰败和消失,传统种子则失去了生长的土壤。

7

如何重建我们的种子守护系统

从整全文化视角看,种子与生态环境、文化信仰习俗、生计安全、社会关系、息息相关,更关乎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重建我们的种子守护系统,关键是如何首先找到并守护那些还在保护传统种子的守护人,并进而推动乡村社区内在自觉保护和传承传统种子的动力。

从宏观政策层面看,国家要保护乡村不再减少和消失。除了要有18亿亩的耕地红线,更要划定乡村数量和人口的红线,以保护乡村不被无底线地破坏和消灭。只有保住乡村的基本元气,才能给传统种子保护留有栖息地,同时更是给中国经济面对危机软着陆时留有足够的缓冲和吸纳空间。

微观层面,从我过去的乡村工作经历看,从文化入手是一个比较适合的切入点。这一点特别是在那些至今依然保留诸多民族传统文化的乡村体现得尤为明显。

■黄岗侗寨保留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

例如我曾在贵州黔东南地区的侗族村落黄岗村听到吴成龙大哥讲述了一个关于稻谷谷种来源的故事。故事里人类的稻谷种子是由喜鹊发现,由燕子到天庭上偷来,老鼠从悬崖下找回而受伤,最后由蚂蟥从石缝中取到。为了感谢有功的动物,人类与动物们立下了契约。至今侗族人仍敬畏自然,感恩和保护动物。

■位于从江县高增乡的无人菜市场,提现了侗族文化的契约精神

基于这样的文化传说和生态信仰,侗族的村落内部都特别重视稻谷种子的守护,也具有更强的内在行动能力。例如在黄岗、流芳等侗族村落的村民至今仍然保留数十个传统糯稻品种,并且还有存粮的习俗,家家都有2~3个禾仓,尤其是有老年人的家庭,家中存粮至少够家人食用三年。

■黄岗侗寨的禾仓区,是重要的种子存放区域

在PCD项目的支持之下,不少村落的年轻人也开始自发行动起来,传承侗族大歌等传统文化的同时,更积极收集传统侗族地区流传的糯稻品种,进行详细记录、保存,开展种植试验,并与其他地区的传统品种进行交流,维系了侗族村落的传统糯稻品种的保护。

■收获的糯禾被折下来晾晒到禾架上,可以将糯稻种子保存的更久

■当地青年网络-黔桂乡村文化深度体验游村寨联盟收集整理的传统老品种

用这些参与传统文化和种子的保护的乡村青年人的话来说,守护文化和种子,不仅可以应对外来的文化冲击和灾难,还能够让年轻人找到回家的路。


作者:常竹青,曾于多家本土和国际机构从事农村社区发展、文化反思等工作17年。2009年起专注传统公益文化与农村社区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人民食物主权网:《她用十张图,揭露了种子霸权的前世今生》,原著:【德】爱丽丝、安德烈斯,译:吕途、陈琳


发现“分享”“赞”“在看”了吗,喜欢就戳戳我吧

编审:李艺泓
编辑:小妍
文/图:常竹青

版权声明

凡注明“良食作者”或“原创”来源之作品

(文字、图片、音频、视频)

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已经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

 长期投稿邮箱 | media@goodfoodchina.net 


微博 | @良食基金

快手、百家号 | 搜索“良食基金”

  视频号 | 良食青年Act4Food

项目合作 | info@goodfoodchina.net

 为了人类的明天行动起来 

讨论、 思考、 分享、 行动、改变

DISCUSS  THINK  SHARE  ACT  CHANGE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绿发会)

良食基金是中国绿发会旗下推动健康可持续食物体系建设的公益基金

旨在推动良食促进人类健康、动物健康、星球健康

2019年4月,良食基金在北京发布了《良食倡议》

作为健康、可持续饮食消费的行动纲领

很赞哦!

评论问答

全部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