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日
  • 中国
  • QQ
生食主义

佛教饮食起居与健康

  • 2023-08-18 10:29
简介佛教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修身养性,归于“涅槃”。修身养性同样体现在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之中。饮食起居与人们健康有着密切关系。《佛说佛医经》云: “病之缘由凡十...

佛教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修身养性,归于“涅槃”。修身养性同样体现在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之中。

饮食起居与人们健康有着密切关系。《佛说佛医经》云: “病之缘由凡十.一久坐,二食不节,三多愁忧,四疲极。五淫欲,六嗔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制上风(指哈欠、喷嚏之类)。”又云: “一不应饭为饭,二为不量饭,三为不习饭,四为不出生,五为止热……”其中应饭为饭,亦谓不随四时食;不量饭,亦谓多食过足。这些都说明由于饮食起居等生活方面的不规律,将会导致疾病。

一、节食与健康

佛经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波斯匿王身体制趋向平衡。此外,还能使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保持年轻,提高抗病力,延缓衰老。不久前,在美国召开的“饮食营养对寿命影响的细胞和分子学基础”专题会上,有关专家报道,大白鼠的一个月相当于人类三年左右。如果采用限量进食法,人的寿命将由72岁延长至108岁。美国国立老年研究所的查理.巴劳斯博士用大白鼠试验,从16个月龄(相当于人类48岁)开始限制能量摄人,结果仍使大白鼠寿命延长三分之一。专家们认为,人类如果从中年时期开始限量进食,也有利于健康和长寿。

诚然,提倡节食防病治病长寿之法,丝毫不意味着吃得越少越好。正确的做法是,每餐可吃八分饱。

佛教还提倡饮食按时。原始佛教徒讲究饮食有时,尤其是严格执行“持午”,出家和尚讲究过午不食。佛陀有过午不食之说,谓避死气。但中国寺院汉化佛教僧尼多参加劳动,为保健需要和生活习惯,不得不吃晚饭。

2.素食与健康

佛教从南朝以后,开始流行《梵冈经》规定了“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南朝梁武帝笃信大乘佛教,于是在天监十年(公元511年)梁武帝集诸沙门立誓永断酒肉,并以法令形式告诫天下沙门,若有违反则严惩不贷。从此,中国佛教实行严格的素食习惯。素食也逐渐成为中国佛教风俗习惯的特征之一。

吃素也称吃斋,僧尼必须终身坚持,在家信徒在斋月,斋日持斋,也有终身吃长素的。这种素食习俗对民间饮食习惯有一定的影响。不过,吃肉不能混同于吃荤,佛教中的“荤”专指蒜、葱、韭等气味浓烈、富于刺激的东西。吃荤是大小乘戒律,南北传佛教所共同禁止的。佛教中称为“五辛”,认为其气上冲于脑,可令头晕,实为有秽之物,复多增淫欲。但是,佛教医学的“医方明”之中,可用之于治病。

近年,现代文明病发病率的增高(如糖尿病、肥胖、动脉硬化、高血压、癌症等),人们对高蛋白、高脂肪的肉类和肉制品饮食和疾病关系的研究也加强了力度。陈旧的伙食习惯已受到挑战,减肥、素食、节食及各种健康之道已成为风行欧美的新时尚。

关于高蛋白高脂肪饮食致病的机理,日本医学家森下敬一博士提出了血污致病学说。森下氏认为:应严格控制摄取动物蛋白,因为机体肠内最易腐败的东西是肉类。动物蛋白在肠内腐败,弄污血液,使疾病发生,发展和恶化。

科学研究表明,大量食用肉类及动物脂肪食品,不仅增加消化系统负担,导致胃肠胆囊疾病,肉食在体内要6~8小时才能完全消化,而且引起胆固醇增高,血粘度上升,引发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压、中风、肥胖、糖尿病、癌症等。此外,由于肉类成分及其所含废物的作用,还易患肾脏病、痛风等。有实验表明,经常肉食者患结肠癌的机会比素食者要高4倍。

肉食者体内所负荷的废物,最显著的是尿酸和尿素。一位美国医生曾就肉食者与素食者的尿液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了排出含氮化合物,肉食者肾脏的负担是素食者的三倍。

素食富于营养,清淡而易于消化,对老年人最为适宜。因为高血压、中风、冠心病等是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大敌,而常食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抑制或延缓老年疾病的发生。并且素食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被营养学家誉为“第七营养素”,还可及时消除肠道中垢腻,保持身体健康。

1984年10月***八五医院陈俊元等医师对上海市玉佛寺、龙华寺、苏州寒山寺、灵岩寺的100名僧侣进行血脂测定,结果表明,僧侣比普通人的血液粘度要低。在体格检查中,有57人无疾病或无异常发现,只有18个人患有心血管病。在对照组100名普通人的体检中发现,只有8个人无疾病或无异常发现,有67人患有心血管疾病。

3、酒戒与酒害

相传释迦牟尼时代,他的一个弟子神通比丘,一天赴檀家应供;一席间吃了一些酒。在回途中,因不胜酒力,醉倒在路上,涕唾满面,威仪荡然。他虽具神通,此时也不免为虫蚁所欺。佛陀释迦牟尼遥知此事,便率领众弟子前来,现场说法,并制戒说:“自今以后,以我为师者,乃至不得以草木头着酒中而人口”。

据医学专家分析,当体内乙醇量达20~40毫升时,人进入兴奋状态,易感情用事;当体内乙醇量达到50~100毫升时,人即可出现生理失调,精神失控现象;当体内乙醇量达200毫升以上时,便会造成急性酒精中毒,甚至抑制呼吸中枢,引起死亡。

据报道,嗜酒者预期寿命比常^减少20年,饮酒者自杀率约占自杀中四分之一。长期饮酒会导致维生素缺乏,引起周围神经炎,多种脑功能性和器质性障碍,如焦虑、抑制、意识障碍、癫痫样发作、震颤性谵妄、幻觉症、大脑皮层萎缩等。有些国家精神病院中酒精中毒陡精神病占20~30%,奥大利亚达50%。酒精对生育有显著影响,造成胎儿发育异常或低能。如我国古代诗人,“酒仙”李白,和文学家陶渊明、辛弃疾等均嗜酒,而其后代愚钝无能。酒也危害全身其它器官,导致胃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炎。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肝硬化由酒精引起。

酗酒对社会、家庭的影响也不能低估。工业化国家30一50%致死『生的交通事故与司机饮酒或服用其它药品有关。饮酒使美国工业每年损失200亿美元。同时酗酒还使家庭离婚率上升,使犯罪行为增加,如酒后肇事、偷窃、攻击行为、诈骗、流氓、凶杀等。

令人忧虑的是,中国酒民日益增加,达1.6亿人。中国酒的年产量达1380万吨,和杭州西湖中水差不多,而且以23.5%速度增长,耗费粮食为200多亿公斤。世界卫生组织(WHO)已提出“除非采取适当措施,否则,酗酒可能造成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成了—个大公害。”

佛教经论对酒祸有不少论述,化导世人远离酒患。

《四分律》说饮酒有十种过失,(1)颜色转恶;(2)不劣轻浮;(3)眼视不明;(4)现嗔恚相;(5)坏田业资生;(6)增加疾病;(7)斗讼滋生;(8)恶名流布;(9)智慧减少;(10)身坏命终,堕三恶道。

《大爱道比丘尼》将酒譬为毒药、毒水、毒气,是众矢之源,众恶之本。 《沙弥戒经》、 《大智度论》更分别数列了饮酒的36失和35失。其大意可既括为:(1)不孝父母;(2)轻慢尊长朋友;(3)不敬三宝;(4)不信经法; (5)讦露人罪; (6)诬人恶事; (7)恒说妄语; (8)传言两舌; (9)恶口伤冬; (10)生病之根; (11)斗讼之本; (12)破散家财; (13)废忘事业;(14)恒无惭愧;不知羞耻; (1 5)疏远善人; (16)狎近恶人; (17)常怀恶怒;(1 8)横杀众生; (19)偷人财物; (20)奸犯他妻; (21)伏匿之事尽向人说; (22)无复智慧; (23)恶名流布,人所憎嫌;(24)种狂痴因,遗患后代; (25)常怀忧愁; (26)举止失态; (27)倒卧沟渠;(28)暑月热亡; (29)寒天冻死; (30)身坏命终堕三恶道等等。佛教对酒过的描述,即使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来看,也是基本符合事实,足以引起人们重视。当时,佛陀释迦牟尼为了防微杜渐而厉行。酒戒也就不难理解了。

佛教把酒戒不仅列入沙弥戒、比丘戒,还列入菩萨十重禁戒、居士五戒。五戒中、杀、盗、邪淫、妄四戒是性戒,酒戒是遮戒。遮戒就是起遮护l射巳作用的戒。

《成实论》说: “问日:酒是灾罪耶,答:非,所以者何,饮酒为恼众生故,而是罪因。若人饮酒,则开不善之门,以能障定及诸善法,如植众果,无墙障故。”《俱舍论》中说: “诸饮酒者,心多纵逸,不能守护诸余律仪。故为护余,令离饮酒。”

更新于:2023-08-18 10:2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