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45集
- 2023-06-21 08:34
六祖坛经讲记(45)
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
所有学佛的人老实面对自己,把这两件事情做好,你就能够证悟到阿罗汉。无论你现在修什么法门,你要做到〔除十恶〕就要「行十善」,业就是一种行为造作,刚开始从十善下手,不要一开始就从「八正道」。大家要注意这两个概念,它们可不可以同时呢?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十善业是人天的福报,八正道可以让你解脱。八正道的意思,就是你透过这八项,如果做得到,你就可以迈向解脱之道,要注意,叫解脱道,不是菩萨道。我们今天谈到解脱道,你书已经看很多了,但是你做不到。做不到怎么办?心量可以先达到,替别人着想的心量可以先达到,但是要达到菩萨,要按照次第修行,就像《地藏十轮经》里有一个譬喻,说一个人连池塘里面的河水都没有喝完,怎么有办法喝大海?这个就是基础。
你们一般在修好像十善业归十善业,八正道归八正道,事实上这两个要结合,不可以分开,它是从八正道的理念,但是从十善业道下手的修行方法。我们现在从八正道来谈十善业。
一、正见
透过「闻思修」的「闻」,你才能具备正见。什么叫闻?闻是一种智慧,所以叫闻慧。首先你要多读经典,我为什么不说多读大乘经典?因为在我心目中并没有大跟小,就像有人认为《阿含经》是小乘经典,只要是佛说的经典你都可以读,不要分大小。我都已经跟你说过了,大还是从小来,所以你要老实。你自己在研读经典时,你会不会读?还是像你在读一般的书一样,你读琼瑶小说《窗外》在写什么,《我有一片云》在写什么。你就要去研究一下你在读经典有没有归于自性,这有点抽象,我讲个更简单一点的,你在读经典时有没有清清楚楚看到你的心?我这样讲你比较好体悟。比如说你看《金刚经》时,你有没有看到你内心所有的执着?你怎么去降伏你的心?你在看《地藏经》的时候,你要看到你「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你要看到这种种…。如果你读任何一本经典,能够回归你的内在,没有关系,你可以看,我鼓励你看,解门可以广,行门要深,解广行深。但一般人是解少,然后希望行深。只要你条件够,我希望你解广行深。你会说:「师父,我没有时间。」这句话是借口,你真的不要讲这句话,没有时间读经典,却有时间跟人家吵架、打电话、抱怨,却有时间跟人家讲是非,或一个人在那边胡思乱想,或连续剧一部一部看…。我觉得每个人都很有时间,所以大部分的时候都在起烦恼,把起烦恼的时间拨一点出来读经典啦!
读经典有两种方式,一是读原文,一是读注解,都可以,你自己选择用什么模式去学习,就好好去学习,但最好要有一本佛学字典。第二,你要常闻佛法,如果真的忙到没有时间,请打开电视频道,那么多法师任君选择。第三,你要接近善知识,善知识不一定是出家人,只要比你强的,他修行不见得比你好,有的在家人佛学知识很强,但他不见得会修行。你要请教理论也可以,请教修行的方式也可以,有的人并没有办法解行都很厉害,所以你去请教对方比你强的那个部分。这三项你都要具备,这样才是正见。在戒律当中有一条,就是在你能力范围可以到得了的地方,那里有善知识在讲经典,你没有去听你就犯戒,所以不是三选一,你本来就要三项都做,它不冲突、不抵触,这三项同时做,你才能够具备正见。很多刚开始学佛的人就是自己在家里面读经典,尤其是知识份子;信徒都是跑道场,参加法会,这样都不圆满。你如果自己一直看一直看,你究竟能懂多少?如果你解读错误了呢?就是要跟人家探讨,或听听别人的看法。等到真正具备了正见,才能够说:「我是正信佛弟子。」你打开《华严经》,它有八十卷。什么叫「信」?前面十几卷只谈这个字,就是要让你信而已。要「信」那么困难吗?就是这么困难。
二、正思维
假设你符合第一个条件,你愿意看佛经,你也愿意来听法,你也愿意去请教别人,但很可惜的是你却不愿思考。不愿意思考有什么问题呢?你都是嚼别人的甘蔗渣,都是鹦鹉学人家说话。你现在看的的书也不是你的,你现在听人家讲的也不是你的体悟,你现在问别人也是别人的东西。你有什么体悟?没有呢!所以你要思维,就像你在读《坛经》,六祖叫我们「不取不舍」,你凭什么做得到?六祖叫我们「不要执着」,你凭什么不执着?六祖叫我们要「观自性」,你要怎么观?你只要一思考起来,你就会发现你完全不知道。「我到底要怎么办?」你要正思维!「正思维想不想?」「想。」有些人学佛前会胡思乱想,学完佛不敢想,因为他以为,想就是意识,就是脑袋,所以干脆不想,就呆呆的,也不是这样。可以想,要深入法义一直去思维,思维到找到答案为止。不要东跳西跳,那叫胡思乱想。不要把正思维跟胡思乱想混在一起。
怎样思维法义?比如我上课叫各位把某句话划起来,并不代表其他的话你不必思维。你按照个人的体悟去研读,然后慢慢地思维,懂了就让他过去,不懂就思维。散步的时候也可以思维,静坐的时候也可以思维,上班的时候要上班工作,除非你的工作是可以思维的,或你已经做完,等待下班。
所以学佛一刚开始就是要学智慧,八正道是把智慧摆在前面,六波罗蜜是把智慧摆在后面,六波罗蜜的智慧为什么摆在后面?因为菩萨已经有这个基础,所以它后面的那个慧的层次更高的,就是要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面的这个慧就是一个关,把这个关口打开,从那边进来。按照身口意分,这两个属于「意」,修行的重点就是要谈身口意。你真正思维了,你才能够了解。我们讲「解门」就是讲这个,「解」就是:「我已经懂了。」
三、正语
我们现在正式来谈修行,要谈修行之前,古人跟你讲一句很简单的话:「谨言慎行」,现在的年轻人不见得要接受,读过诸子百家的人知道,这四个字很受用,你立身处世的原则不能够离开这四个字。我们现在从八正道的角度就是来谈谨言慎行的问题,我们从「正语」来讲,你说八正道早知道了。真的吗?不相信我们考试一下,什么是不正确的话?佛经里把它们概括成四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不恶口,你解释为不要乱骂人,只有这个意思吗?为什么我们跟别人聊天,并没有骂他,但是他说:「你伤到我的自尊心了。」让你觉得莫名其妙,或许你真的伤到他了。比如说,先生很晚回家,太太用怀疑的口吻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晚回家,跟谁在一起呢?」请问,这句话是属于恶口呢?或是妄语呢?都不是,但是讲话伤到人就是不好的话,这就是核心。就像五戒当中有个不饮酒的戒,那抽烟算不算犯戒?只要伤害到别人或你自己就叫犯戒。
「不妄语」,就是你要讲真话,意思就是要如实,所以经典一开始才讲「如是我闻」,如是就是如实,你不如实,怎么会有机会见到真理呢?我们有没有常常打妄语?你没有看到,为什么要这样讲?或别人讲什么,你就顺着他的话来讲,你要知道很多纠纷就是这样发生的,很可怕。在佛教界里最大的妄语就是没有开悟说开悟,如果有人跟你说他开悟,或他的书本里写他开悟,或暗示他开悟,那都是妄语。比较巧的人都暗示他开悟,这是最大的妄语。「两舌」就是挑拨离间。你为什么要挑拨离间呢?这内在的东西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你没有察觉到你挑拨离间,你加油添醋就是挑拨离间。你要去扫除潜意识里所有不善的概念,要把它找出来,这个东西不扫除,你会继续讲,永远会这样。「恶口」不是只有指骂人而已,一切伤害别人的话都算恶口,讽刺别人,嘲笑别人,造成别人的伤害都叫恶口。家里面为什么不和睦?因为彼此伤害,彼此伤害都是用嘴巴。「绮语」,不是只有指巧言令色,也包括讲一些没有意义的话,乱开玩笑,在那边嘻嘻哈哈。
修行第一个要先修嘴巴,我们先不谈见性这么高深的东西。我们常常会讲:「不要造口业!」批评别人就是造口业,讲是非一定是讲不在场的人,这是世间人的通病,要不得。还有一种人喜欢找人聊天,一坐下来就聊好几个小时,他是来浪费你的生命的无常鬼。你也不要没事打电话找人聊天,难道你可以耽误别人的时间吗?对众生没有意义的话不要讲,要讲对别人有帮助的话,例如安慰别人、鼓励别人、关心别人的话,圣人的话,个人体悟的话,能够给人启示的话。你没有思考过真的不会讲,但你思考了之后也不见得会讲,因为你没有去练习,所以怎样把话讲好并不简单。「正语」就是正当的话、恰恰好的话,这要建立在智慧上。有的人你可以讲这样的话,有些人不可以。别人听不懂的话,你为什么要讲给他听?那是没有意义的。你可以讲圣人的话,但不是背经文给他听,圣人讲的话很好,你可以阐述给别人听。你知道整体的概念之后,你今后要去注意你这张嘴巴,我们每天都在讲话,你只要善用其心去察觉,要怎么讲,自己去体会。
四、正业
「正业」就是正当的行为,只要是不正当的行为就会伤害到自己和别人,这叫愚痴,有智慧的人的行为必然正当。「祸福无门,唯人自招。」佛只有将最严重的行为跟你讲,叫做杀盗淫,难道不正当的行为就只有这三项吗?随便吐痰算不算不正当的行为?乱丢纸屑、上课打瞌睡呢?晚上不睡觉,唱歌唱那么大声,也是不正当的行为,或你的穿著不适当也是。如果一条条讲,根本就讲不完。
「不杀生」的意思就是要你生慈悲心,不杀生只是消极的说法,积极来讲叫保护生命,一切众生的生命你都应该保护,如果你能这样的话,你真的不忍心去伤害别人,不忍心久了就成了悲心。举个例子,比如说,你常常气人家,这样对不对?说实在,你伤害你自己也伤害别人。你说:「我不气,我不气,我只是抱怨。」抱怨感觉上力道没有那么强,气你会跟人吵架,抱怨不太会吵架,但抱怨一辈子,真的是慢性折磨,所以生气以后要挂急诊,抱怨的时候就要看中医,慢性病。
「不偷盗」一般人都认为很简单,你们下课会不会跟同学去偷汽车?我们不会这么离谱,你就觉得你不会偷盗。偷盗是什么意思?潜意识就是占人家便宜,我们的潜意识有想要占人家便宜的心态,这包括了自私和计较。更积极的是布施,我们从不占有到愿意付出,愿意去帮助别人,这样更有意义。
「不邪淫」,我们每个人都是因为种邪淫的因,所以才会生在这个欲界。表面上你的行为没有邪淫,但你的潜意识是邪淫的。在修行当中假设没有从根本下手,是很困难的,所以古人才说「食色性也」。你要洁身自爱,但修行不可以压抑,因为一压抑,你会很痛苦。你要去思维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一般人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因为一般人只看到眼前的享乐,不知道快乐之后会带来很多的痛苦,无论是夫妻还是情侣都一样。有人问我:「要不要或是断不断?」你不要这样问我,你自己到什么程度,你自然就会那样做,跟你吃素一样,由你自己决定。我很少跟我们的学生讲吃素的概念,但过一段时间他们自然就会吃素。你学到一定的程度,自然会有某些的体悟,达到什么境界,那是很自然的。但你想快一点达到那个境界,你要去思维,它真的是快乐的吗?世间人所追求的乐事实上是痛苦,但他不能够明白。你要思维到看出这个事情的真相:「它事实上是在危害我的,危害我的身心灵,让我的内在更加痛苦。」物质的享乐不如精神的享乐,但是精神的享乐层次还不高,它还是五蕴。超越精神的享乐,是离开物质跟精神的状态,我们讲清净,不是一种精神,佛性是照见五蕴皆空。在你没有办法达到那个境界以前,你首先要确认到「那个是伤害我的」。譬如你在爬山,有一条毒蛇掉下来,你马上就会退后,你能训练到这个程度,就代表你的观念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现在不是这样,我们看不清楚,所以要去追求,就像我们要去追求一条毒蛇,一直到去看到它是毒蛇。这是初步,你要从初步开始学,因为在你没有能力观空之前,你要先看到它的危害。当你有那个境界时,就「正邪俱不用,清净自无余。」我们还没有到那个境界之前,请你要去观,观它到底会带给你什么。你观下去之后,智慧会渐渐生起,之后你就知道你该怎么做啦。比如,你的孩子很喜欢打电脑和熬夜。他什么时候才会不熬夜?才会适度的打电脑呢?他若是自己没有去明白,或去观察这个道理,他不容易觉醒。佛法的智慧就是要让你自己去觉醒,但是不可以勉强,不可以压抑,也不可以禁止,这样才会快乐愉悦。
五、正命
「正命」,很多人都把它解释成正当的职业,这样比较狭隘。你可以把它解释成过正当的生活、做正当的事。举个例子,比如说你边走路边吐痰,事实上这件事情并没有明显的危害,大不了被开罚单,但如果你贩卖人口或贩卖毒品就很严重。所以我们要做个区格,一种是行为,是你个人的生活习惯,一种就是属于你个人的道德问题,最广义的解释就是正当的生活。既然要正当的生活,一样的道理,你不要熬夜,作息要正常,不要吃太饱,有太多的琐碎,这些全包括。
今天最难的在哪里?「正见、正思维」属于慧,「正语、正业、正命」这三个属于戒。学佛法第一步就是要持戒,持戒最简单的是言行,言行是从你的观念展现出来的,照理讲应该从观念下手,禅宗就是从心下手,当你没有能力时,你要从现象下手。禅宗直接了当从心性下手,我们没有这种程度的人,要从言行下手,修行先把言行修好。表面上「慧」跟「戒」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事实上身口意三个根本没有办法分开。心的东西是很细腻的,言行是很粗糙的,这个部份你赶快去修正。
六、正念
我们可以起心动念都有正知、正念吗?不容易!为什么?只要你有贪瞋痴,你的念头必然不正,就是佛法里讲的妄念,你一天到晚会起妄念。你要从哪边去下手?就是要从贪瞋痴下手,这事实上是很困难的,所以只能够往前面推:「我以前对人家不礼貌,因为我内心傲慢,这当然是不对。我现在愿意对别人恭敬,我的内在还是傲慢,但有比前面更进步。」所以你还是从这边修,渐修就是这样修,因为你没有办法一下子就降伏你的内在。如果你学顿教法门,一下子就可以转过来。
七、正定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六祖讲的是自性的定,但是,没有这个程度就是没有办法。你要去思考如何将念头保持在正定?这跟六祖大师讲的定不一样,这个定是你修出来的定,所以它叫做解脱的阿罗汉。也就是说,他是比一般人成就,但他并没有办法真正从他自性当中产生定,而是透过修行,透过勤修戒定慧,慢慢这样修,然后让自己得定,定力越够,正念就越强。一般人要修定很困难,照理讲要修四禅八定,你在家很忙,很多出家人也很忙,所以都修不起来。那怎么修?最单纯的方式,要么就修数息,要么就先念佛,透过念佛修定。「师父,到底是怎么数,怎么修?」你们不是听很多了吗?我跟你讲:「你真的愿意放下了,你就会修。否则你怎么试都没有效。」我跟你讲的都是很真实的话,知道佛法的利益妙不可言就会修。念佛很简单,一句句恭敬地念,要念多久?我不跟你讲随时随地,每天找个时间从自己的内心恭恭敬敬地来念,念完再看经典。为什么?透过这样来净化自己内心。对佛号不恭敬,对经典也不会恭敬。我讲的念佛只有一个概念,是你自己学会尊重你自己,你透过佛号来尊重你内在的这一尊佛,你自己来感化你自己,来感动你自己,你知道你在做什么,我讲的念佛就是这样。透过这样的方式,如果你要数息,就是一呼一吸数「一」,然后数到「十」。忘记了就从「一」开始数,就是这个样子。刚开始数下去,会喘气,呼吸反而不自然,那是因为刚开始你执着,呼吸本来是自然的。当然,你念佛也可以用数的,比如你念「阿弥陀佛一」,「阿弥陀佛二」…,这样也可以。为什么?因为如果你念佛没有透过数数,你不清楚你散乱,透过数数你就可以知道。每个人自己去选择,透过这个方式来修正。
八、正精进
前面七项都要精进,而精进是涵盖戒定慧的,平常要念念保持觉醒,念念照顾好这颗心,那便是正精进。
你应该要把你的观念整理一下,思维一下,然后注意你自己日常的言行。我反而不太鼓励你去修定,因为你没有前面的基础,修定一般都不得力。如果你这个基础做得好,后面这个动作很容易做到。为什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一样的道理,若身口意不符合八正道,你想要念佛得定,请不要妄想,你会一心不乱,或往生极乐。如果没有透过这样分析,你会讲:「奇怪!为什么要先除十恶,再后除八邪呢?」有的人并不注重〔除十恶〕、〔八邪〕,只有给你一个观念:念佛。净空老法师很推崇《十善业道经》,这个概念很重要,你没有这个基础没有办法。你要「自净其意」,把这个做好之后,后面的修行就容易,如果能够这样,你就是解脱的阿罗汉。阿罗汉因为知道这世间不是真实的,他的厌离心很强,才有能力这样修。但他只知道这个概念,却没有想过如何净化这个世间,它虽然不是真实的,但对迷的众生却是真实的,事实上他们是受苦的。阿罗汉为什么能够专心地去修?就是他厌离心很强,这个心在推动他,他厌离这个三界,想要出三界。阿罗汉偏向出世,就是他想出离,独善其身。你会讲:「阿罗汉这种观念对吗?」但你做得到吗?他虽然不够圆满,还是比你优秀。你没有办法「独善其身」,你怎么教别人独立自主?阿罗汉也需要人度,所以《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愿以何身得度,即化何身。」观世音菩萨、诸佛菩萨化成阿罗汉再来度这个阿罗汉,再来跟他开导,度完他的心就回小向大,心量再打开,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菩萨的重点在菩提心,声闻的重点在厌离心。我们的重点在什么心?就是五欲六尘的心,我们的心全部都是欲望,烦恼跟欲望是息息相关的。一直想拥有什么,就是这个概念让你一直往下沉,比如一个掉入水里的人,他一直往下沉,就是三恶道,如果浮起来就是人天,但浮起来还要爬上岸啊,万一鲨鱼来了腿被咬掉了呢?爬上岸叫度彼岸。我们今天先学习浮起来,就是要从这边下手。你不要小看「独善其身」,这是最实在、最基本的,尤其经典读越多的人越小看它,这是自欺欺人。
戒律守得很好的两个祖师,一个是藕益大师,一个是弘一大师。藕益大师不敢自称比丘,他甚至自称优婆塞,就像在家人守五戒。弘一大师惭愧说在家人的五戒他都没有办法守,五戒就是十善业。这代表说这是最基本的功夫,我们应该从这里下手。回去之后,注意两件事,注意你的讲话,看别人的表情,这样就知道你讲错什么话,错误的话以后不要再讲了。很多人很讨厌别人怀疑他,以后怀疑的话不要再讲了,尤其很多先生不喜欢太太怀疑他,你讲怀疑的话不能够度他,反而会被他度走,不然就把他逼走,这是没有意义的。我过去在做谘商辅导,我听你讲话有问题,我就知道你的家庭败在你的讲话。有的人可以骂,有的人可以打,经不起的人我不敢骂也不敢打,大家要去思考这个概念,要注意你的讲话。
再来,注意你的行为和作息。谈来谈去,这些都是从你的内心所展现的,如果你的内心越趋于善,趋于清净,你就不容易出差错,如果你的内心乱,你就很容易出差错。所以,心乱的时候不要决定任何事情,有情绪的时候不要随便讲话,你一有情绪讲话就会讲错,或是跟别人意见不合,你有情绪就先止息。你能够这样做,三个月,修行会有明显的进步,如果你不这样做,三年你还是一样。修行不是下辈子的事,是你要把握这一辈子。修行不是理论,它很实际,修行不是知识,要落实在生活当中。你学佛法,抛弃此生,寻求来生这个观念是不对的,你现在要好好地去把握。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他的弟子印顺导师加以发挥,提倡人间佛教,我既不是谈人生佛教,也不是谈人间佛教,我谈的就是生活佛教。你要好好生活,将佛法和你的修行落实在生活,因为你每天都在生活。如果你只把佛法用在你往生的那一刹那,你平时都在做什么?你要现在就活在极乐世界,往生之后你又去极乐世界。
有人问:「心净即佛土净,那要不要往生极乐世界?」我说:「如果你现在有这个境界,你就好好地生活。有一天你要往生,你要去哪里,那去又何妨?」这些概念完全不冲突,你不要产生矛盾。师父教你修行的法门,原则上是看你的根器,他因材施教,并不代表他自己这样修,这样的概念一般人不容易察觉。说实在的,今天关起门来,我什么东西都可以跟你讲,你要知道真正的法是完全没有定法,真正一个好的老师一定不可以教你们同一种东西,因为你们程度不一样。就像病人的病不一样,医生一定不会开同一种药。但是你现在看到的都是医生开同一种药,为什么?因为医生和病人的程度差不多,这样比较单纯啊!如果他要开各种药给不同的病人吃,他自己还是需要下很多的功夫。
我们今天这一品讲到念佛的问题,你不注意,就以为六祖反对人家念佛,或六祖觉得念佛是有问题的,你这样看是不对的。你有机会看虚云老和尚的自传,他曾经说他不反对别人念佛,但是他反对你叫别人不要参禅,意思就是说,你修你的法门,但是如果你是为人师表,假设你的学生层次不一样,你单教他们一种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不然你就要跟他们说:「我只会教这个部分,其他的部分我不会教,你们应该去其他地方学。」不是说你学佛就要跑道场,而是说师父教你什么,并不代表他学的跟教你的一样。你也不要猜测我修什么,各人吃饭各人饱,你自己的病你治好比较重要,我的病我自己知道。
〔除十恶〕,身口意不清净,你必然造恶。无论你修什么法门,就是净化你的身口意,你没有好好地修,你必然造十恶。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想念佛,你不修身口意,怎么往生极乐世界?!你活着当人就不及格了,根本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你如果只会念佛,却没有观察自己的身口意,那你就真的误会净土了,因为它有谈到一个概念:罪大恶极的人,临终前能够遇到善知识开导他,他最后能够生起正念,十念即可往生,但这样的机率很低。举个例子,你今天能够来上课,就代表你的身心状态很不错,你现在都没有办法念十句佛号而心不散乱,依你现在的身心状态你都做不到,何况一个面临死亡的人?!他又造过很多的罪业!往生者在要往生的时候,常常会看到很多无形的,也就是冤亲债主现前,身心状况又很差。所以,第一要有善知识出现为他开导,第二他能克服身心的状况,第三他要能提起正念,这样的机率是很低的。所以,你不要依赖「十念往生」,依赖是不对的。你应该要学现在就能够「守十戒」、「修十善」,好好地念佛,这是最起码的条件。
以「闻思修证」来分类的话,前面所谈的「正见」属「闻」,「正思维」属「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属「修」,能够做到这七个正道就是「正精进」,属于「证」,合起来就是「行八正道」。如果你能够「行八正道」,就是〔后除八邪〕,你就能够开悟,成为一个解脱的阿罗汉。
开悟不妨碍你念佛,迷的人和悟的人都要往生,你只是开悟不是成佛。我们上《涅槃经》,有一段很重要的话,说开悟的人不见佛性,菩萨稍见佛性,成佛才见佛性,就是说开悟后你才真正修行。你开悟后,我还是奉劝你要继续修行,你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继续修行,假设往生极乐世界你不会成佛,那释迦牟尼佛打妄语。你现在念佛行十善,可以往生西方净土,而且品位一定不会是下品,你只要能够这样做,必然是中三品。你如果能够行八正道,那你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上三品。你说:「我不念佛可不可以?」「可以,那你就要开悟。」但是,开悟之后你还是要往生,意思就是说你也不要跟自己唱反调:「我才不去呢,我开悟之后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六祖大师圆寂也没有跟弟子说要去哪里,他到底去还是不去没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