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人物故事:倓虚法师谈记忆中的弘一大师
- 2023-10-13 12:02
记得弘老来时,是在旧历的四月十一那天,北方天气尤其是青岛,热得较晚,一般人,还都穿夹衣服。
临来那天,我领僧俗二众到大港码头去迎接。他的性格我早已听说,见面后,很简单说几句话,并没叙寒暄。来到庙里,大众师搭衣持具给接驾,他也很客气的还礼,连说不敢当。
随他来的人有三位传贯、仁开、圆拙还有派去请他的梦参法师,一共五个人。别人都带好些东西,条包、箱子、网篮、在客堂门口摆一大堆。弘老只带一破麻袋包,上面用麻绳扎着口,里面一件破海青,破裤褂,两双鞋;一双是半旧不堪的软帮黄鞋,一双是补了又补的草鞋。
一把破雨伞,上面缠好些铁条,看样子已用很多年了。另外一个小四方竹提盒,里面有些破报纸,还有几本关于律学的书。听说有少许盘费钱,学生给存着。
在他未来以前,湛山寺特意在藏经楼东侧盖起来五间房请他住,来到之后,以五间房较偏僻,由他跟来的学生住,弘老则住法师宿舍东间,现在方丈室。因为这里靠讲堂近,比较敞亮一点。
因他持戒,也没给另备好菜饭,头一次给弄四个菜送寮房里,一点没动;第二次又预备次一点的,还是没动;第三次预备两个菜,还是不吃;末了盛去一碗大众菜,他问端饭的人,是不是大众也吃这个,如果是的话他吃,不是他还是不吃,因此庙里也无法厚待他,只好满愿!
平素我给他讲话时很少,有事时到他寮房说几句话赶紧出来。因他气力不很好,谈话费劲,说多也打闲岔。 愈是权贵人物,他愈不见,平常学生去见,谁去谁见,你给他磕一个头,他照样也给你磕一个头。
在院子里两下走对头的时候,他很快的躲开,避免和人见面谈话。每天要出山门,经后山,到前海沿,站在水边的礁石上瞭望,碧绿的海水,激起雪白的浪花,倒很有意思。这种地方,轻易没人去,情景显得很孤寂。好静的人、会艺术的人,大概都喜欢找这种地方闲呆着。
屋子都是他自己收拾,不另外找人伺候,窗子、地板都弄得很干净。小时候他在天津的一位同学,在青岛市政府做事,听说他到湛山寺来,特意来看他。
据他这位同学说:在小时候他的脾气就很怪僻,有名的李怪。其实并不是怪,而是他的行动不同于流俗,因他轻易不接见人,有见的必传报一声。他同学欲与见面时,先由学生告诉他,一说不错,有这么一位旧同学,乃与之接见。
有董子明居士,蓬莱人,原先跟吴佩孚当顾问,以后不作事,由天津徐蔚如居士介绍来青岛,在湛山寺当教员,学识很渊博。他和弘老很相契,常在一块谈话。
那时我每天下午在湛山寺讲法华经,弘老来听,以后他和董子明说:倓虚法师,我初次和他见面时,看他像一个老庄稼人一样,见面后他很健谈的,讲起经来很有骨格!发挥一种理时,说得很透辟!
这话后来由董居士告诉我,我知他轻易不对人加评论,这是他间接从闲话中道出。可是我听到这话很惭愧,以后无论在何处讲经,更加细心。
朱子桥将军,多少年来羡慕弘老的德望,只是没见过面。正赶他有事到青岛,让我介绍欲拜见弘老,一说弘老很乐意。大概他平素也知道朱将军之为人,对办慈善及对三宝事很热心,乃与之接见,并没多谈话;同时还有要见他的人,他不见,让人回答,说已经睡觉了。
有一天,沉市长在湛山寺请朱将军吃饭,朱将军说:可请弘老一块来,列一知单,让他坐首席,我作配客。沉市长很同意,把知单写好,让我去给弘老说,我到他寮房里一说,弘老笑笑没言语,我很知他的脾气,没敢再往下勉强。
第二天临入席时,又派监院师去请他,带回一个条来上写四句话:昨日曾将今日期,短榻危坐静思维,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 朱将军看到这个条喜的不得了,说这是清高。
沉市长脸上却显得很不乐意,按地方官来说,他是一个主人,又加是在一个欢迎贵宾的场合里,当然于面子上有点下不来台。我和朱将军看到这里,赶紧拿话来遮盖,朱将军平素有些天真气派,嘻嘻哈哈,把这个涩羞场面给遮掩过去了。
弘老到湛山不几天,大众就要求讲开示,以后又给学生研究戒律。讲开示的题目,我还记得,是律己,主要的是让学律的人先要律己,不要拿戒律去律人,天天只见人家不对,不见自己不对,这是绝对错误的。
又说平常息谤之法,在于无辩。越辩谤越深,倒不如不辩为好。譬如一张白纸,忽然染上一滴墨水,如果不去动它,它不会再往四周溅污的,假若立时想要他干净,马上去揩拭,结果污染一大片。末了他对于律己一再叮咛,让大家特别慎重!
他平素持戒的工夫,就是以律己为要。口里不臧否人物,不说人是非长短。就是他的学生,一天到晚在他跟前,做错了事他也不说。如果有犯戒做错;或不对他心思的事,唯一的方法就是律己,不吃饭。
不吃饭并不是存心给人呕气,而是在替那做错的人忏悔,恨自己的德性不能去感化他。他的学生和跟他常在一块的人,知道他的脾气,每逢在他不吃饭时,就知道有做错的事或说错的话,赶紧想法改正。
一次两次,一天两天,几时等你把错改正过来之后,他才吃饭。末了你的错处,让你自己去说,他一句也不开口。平素他和人常说:戒律是拿来律己的,不是律人的!有些人不以戒律律己而去律人,这就失去戒律的意义了。
给学生上课时,首讲随机羯磨,另外研究各种规矩法子。随机羯磨是唐道宣律师删订的,文字很古老,他自己有编的别录作辅助,按笔记去研究,并不很难。上课不坐讲堂正位,都是在讲堂一旁,另外设一个桌子,这大概是他自谦,觉得自己不堪为人作讲师。
头一次上课,据他说,事前预备了整整七个小时,虽然已经专门研究戒律二十几年,在给人讲课时,还是这么细心,可见他对戒律是如何的慎重!因他气力不好,讲课时只讲半个钟头,像唱戏道白一样,一句废词没有。
余下的时间,都是写笔记,只要把笔记抄下来,扼要的地方说一说,这一堂课就全接受了。随机羯磨头十几堂课,是他自己讲的,以后因气力不佳,由他的学生仁开代座,有讲不通的地方去问他,另外他给写笔记。随机羯磨讲完,又接讲四分律。
差不多有半年工夫,弘老在湛山,写成一部随机羯磨别录,四分律含注戒本别录,另外还有些散文。他这次到北方来,也该当与北方人有缘。平常接受行律的,有很多学生,整个庙宇接受的还没有。
虽然他在南方很多年,也没有能接受的,有也是部分的,暂时的。慈老法师在湛山时也说,南北到任何地方也没完全接受讲律行律的。原因是在末法时代,持戒是一件难事,不要说持戒,就是讲戒也是枯燥无味。
为了自己不能行持,谁也不肯去发心。尤其是经忏门头,一个丛林里住很多人,分子不一,谁也作不得主,如果马上让他去持戒过午不食,这简直太难了!
慈老和弘老到北方来,在别处,没有能拿整个丛林来接受其律仪的,惟湛山寺能接受。每到初一十五诵戒羯磨。四月十五结夏安居,七月十五自恣,平常过午不食。二位老法师走后,这些年来还是照规矩去行。
原因这里是新创的地方,做事单纯,不像其他地方那么复杂,自己也能作得主,也乐意,所以能接受。同时还有几位同学,继续弘老的意志,发心专门研究戒律,日中一食,按律行持。
不但湛山寺是这样,和湛山寺有关系的庙如哈尔滨极乐寺,长春般若寺,天津大悲院等也都按照这样去行。虽然不能完全做得到,但对戒律方面,能持几条算几条,持总比不持强。
最低限度,出家人对四根本戒、十戒、十三僧残、应拣要紧的去行持。例如半月诵戒,像演电影一样,诵一遍就等于在人的脑幕上映一遍,纵然不能完全持佛的清净戒,但起码也给人种一个持戒的影子,自己有污染的地方,也能在诵戒时忏悔,洗刷一下。
拿持午来说,虽然有些人持的不如法,但不能为一两个人不如法,就把这条戒废弃不持。有这条戒,像一堵栏马墙一样,总比没有好的多。佛祖给后人立规矩大有意义,平常衣暖食足的人,欲心重,无明大,好睡觉,好做梦,这些都是修行的障碍!无明大的好惹事,几百人住在一起常闹事,事情就不好维持了。
弘老虽是生在北方,可是他在南方住的时候多,对于南方气候、生活都很习惯。初到湛山时,身上穿的很单薄,常住给做几件衣服,他一件也没穿,向来不喜欢穿棉衣服,愿意在南方过冬。原因北方天气冷,穿一身棉衣服,很笨重的。
湛山寺本来预备留他久住的,过冬的衣服也都给预备了。可是他的身体不适于北方的严寒,平素洒脱惯了,不愿穿一身挺沉的棉衣服,像个棉花包一样。因此到了九月十五以后,到我寮房去告假,要回南方过冬。
我知他的脾气,向来不徇人情,要走谁也挽留不住,当时在口袋里掏出来一个纸条,给我定了五个条件:第一、不许预备盘川钱;第二、不许准斋饯行;第三、不许派人去送;第四、不许规定或询问何时再来;第五、不许走后彼此再通信。这些条件我都答应了。
在临走的前几天,给同学每人写一幅以戒为师的小中堂,作为纪念。另外还有好些求他写字的,词句都是华严经集句,或蕅益大师警训,大概写了也有几百份。
末了又给大家讲最后一次开示,反复劝人念佛。临走时给我告别说:老法师!我这次走后,今生不能再来了,将来我们大家同到西方极乐世界再见吧!说话声音很小,很真挚,很沉静的!让人听到都很感动的。当时我点头微笑,默然予契。
临出山门,四众弟子在山门口里边搭衣持具预备给他送驾,他很庄重很和霭的在人丛里走过去,回过头来又对大家说:今天打扰诸位很对不起,也没什么好供献,有两句话给大家,作为临别赠言吧!随手在口袋里掏出来一个小纸条,上写:乘此时机,最好念佛!
弘一律师走后,我到他寮房去看,屋子里东西安置得很次序,里外都打扫特别干净!桌上一个铜香炉,烧三枝名贵长香,空气很静穆的,我在那徘徊良久,响往着古今的大德,嗅着余留的馨香。
本文节录自《影尘回忆录》,是倓虚老法师对弘一大师至青岛湛山寺弘律经过的回忆。希望大家通过阅读,了解弘一大师在同为近代弘化巨匠的倓虚法师心中的形象,从另一角度领略一代大德的千古高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