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见法师:结夏安居期间,要怎样清净三业?
- 2023-10-16 10:00
(2010-05-03)
释宽见:安居就是结夏安居。安居期间要结界,一般是不允许出去的,都是以修行为主,集中专门学习。安居真正的意思是,农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属于夏天,万物茂盛,有很多的虫子,如果你要出行的话是会伤害这些动物的。一个原因是为了慈悲不杀生,一个原因是过去印度的夏天,尤其是南方是很潮湿的,树木茂盛,经常在草丛里走路会伤害到小虫子,所以在安居期间大家都不走动,并且集中修行。
在结夏安居期间,很重要的是有些羯磨法,要诵戒、学戒,要自恣(就是自我批评),向大众忏悔,自己检讨自己,不是去检讨别人。过去正规的丛林都是这样的,严格来讲,比丘问你戒腊有多少,一般是安过一个居才算一腊,结夏安居是一个标准,经过一个结夏安居,会有很大的提高。因为是集中的修行与学习,这个功德确实是很大的。但是,现在的寺院能够去做安居结夏的不太多,这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和发心。既然(我们)想让天开寺成为正法的丛林和道场,虽然现在的条件仍然很有限,(但)我们希望努力来圆满。
当然要参加这次结夏,现在观察一下自己,可能都还差得很远,每一个人的习气烦恼很重,要认识到自己的习气,并且真的去改正才行,否则时间长了以后,就会成为佛油子,人生真的很容易白过,身口意三门造业非常厉害。
首先,身业一般来讲还好办一点,现在去动手打人伤害的事情少见。但口业是太容易犯了。两个人在这里好好的,等一会儿就发生了一场嘴巴大战,言语伤人。你看,我们很多的烦恼都来自于语言,语言的这种恶业,按照我们佛教的分类是四大类,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妄语就是欺诈,像这种一般来讲还好一点,妄语一般犯的可能性还少一点。两舌很容易犯,尤其是女同志,当然不是所有。这个如果不改的话,后果真的是很不堪啊。要去学习一下关于业果的知识。《弟子规》在关于语言上是怎么解释和要求的?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就是凡说话,要诚实,不要欺诈,不说妄语。话说多不如少,把话说到恰当最合适。勿佞巧是说不要花言巧语的。
释宽见:在大多数情况下,话多是一个恶习,大家注意观察一下,是话多还是话少的人容易让人生欢喜?(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为什么很多道场要止语,客堂不是一般人能进的,客堂不是闲杂人等在里头胡作非为的地方。客堂是寺院的一个招牌,有客人来挂单或(办理事情),要由客堂来安排。我们应当知道,来到寺院,不是到了集市,不是到了菜市场,也不是回家了,我爱怎么着就怎么着,这是寺院,应当认识清楚你来到了什么地方。
一个在红尘里呆了很长时间的人,他到寺院里第一感觉是什么?大家可以举手来说一说。
※※A:清净。
宽见法师:它表现在哪里?
※※A:没有那么多的抱怨和烦恼,没有那么多琐事,没有是非。
宽见法师:太笼统了,不够具体。
※※B:比较调柔。
※※C:威仪,这种威仪可以约束自己的习气。
※※D:清净,没有那么多俗事。
宽见法师:客堂不止语,但不会乱七八糟。客堂里要讲话的,但讲的都是如理的话,什么叫如理的话?等一会我们可以探讨一下,就是非礼勿做,非礼勿说,谈俗事的少。什么又叫做俗事?你不需要跟别人讲,挣了多少钱,家里有什么事情,或者有什么不开心等等,或者说你对谁不满,对谁有意见等等,这些都属于俗事。
※※E:把俗世中的一切全忘了,我感觉就像到了另外的一个世界,就是现在也是一样,来和回去是两个世界。好像适应能力很强,到公司是一种公司状态,到这儿却又是另一种状态,到哪个环境我好像就把另外一个环境忘了。
释宽见:你对法源寺有什么感觉?
※※D:是比较开放的,很多方便,很安静,文化很深的感觉。
宽见法师:我也讲讲对寺院的感受。作为一个出家人,很惭愧,出家十几年,因为讲法的缘故,除了去寺院,就是去跟佛有关的地方,其他地方一般也不太想去,可能也是一种执著。因为在佛法的氛围里时间长了,在寺院里待的时间长了,对红尘中很多事情不太习惯。有些在寺院里不用考虑的(事情),到红尘里就会经常接触到。比如,有的人就爱问问:师父的家庭啊,挣多少钱啊……(我)不是太愿意参与和过问这些事情。当然在寺院里也会遇到有些居士,也会有些问题,或者是有些什么事情来跟你讲,但这也是跟佛法有关的。只要是跟佛法有关的事,能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自利利他的,我们出家人应该去做。
到了寺院,一般会有一个比喻,叫”红尘中的一片净土”。包括法源寺,本身在闹市里,一进寺,好像温度都低了点,没那么热了。你会发觉这个气氛、这个场不太一样,比如动物不太怕人,有没有注意到,冬天会有兔子,因为人的这种友好度增加了,而且来的人在外面很浮躁,一进寺院心就静下来。你要吵架也别到寺院里吵,你到外面想吵架,进到寺院里也不愿意吵架,为什么呢?因为进寺院都是想拜佛来的,场不一样。你看在法源寺人这么多,跟广济寺比又少了,到天开寺更是如此。红尘中的一片净土,心自然静下来。大数人对寺院的感觉都是一种静。静是一个相比较而言的,和红尘当中比起来,确实静很多。
不过对我们修行人,真正的静还是来于自己的内心,你自己贪嗔痴的熄灭就是真的静。或者说静是一种什么样的标准呢?比如说到寺院里面来,在红尘中经常听到摩托车、汽车或是两个人吵架的声音,还有一些人肆无忌惮地高声大笑,类似这样的事情,这些就是世俗的习气;也包括浓妆艳抹的那些女子,在寺院里见不到;其他,如经商啊,勾心斗角,怎么多挣点钱之类的。这是语言上的。
进到寺院里面来,妄语少很多。你到了红尘中,妄语是经常的事情。要做生意,不打妄语很难。但到了寺院,这就减少很多。而且到寺院里即使住时间长了,一般来讲也不容易犯。但是两舌很容易犯。到处去家长里短,谁家又发生什么事了,或者他又说你了,什么邻居啊、大姨之类,很多的话题。家长里短,一般以女性居多,但谈论国家大事,男性居多。中国有多少武器,美国有多少核武器之类的。讲到两舌,往往是谈论家长里短容易发生,比如一些人,有一种天性就是嘴里藏不住事,看见什么就要说。比如,今天我看见谁干了件什么事情,觉得这件事情挺有意思,爱八卦。有些人很喜欢干的一件事是闲聊天儿,不聊天又能干什么?而这些八卦很多都属于是非的范畴,所以为什么修行人往往要修止语。这一条八卦出来之后,会伤害很多的人。
我们都爱评价别人,但评价别人往往都爱评价他的丑闻,评价自己却从不评价丑闻。愿意自省的人很少,但自恋的人很多。评价别人也爱评价自己,但评价自己是另外一回事情,是评价自己多了不起,多有料,多能干,自夸自恋。这些其实都是属于口业不清净的范畴。我们不少的烦恼都来自于此。到了寺院,这种妄语的习气可能还好一点,容易改;两舌的习气改起来难度要大一些。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这句话听说过吗?我们是除了念佛的时候念佛,念佛以外全都在两舌、恶口、绮语,所以功夫不容易得力啊。
什么叫得力?法喜充满,能降伏自己的烦恼。或者说自己的习气烦恼逐渐减少,习气毛病逐渐改正叫得力。一个人有坏毛病,经常遭到人家讨嫌的毛病,你通过念佛、诵经、持咒,或者是闻法,包括看光碟,最后能慢慢地降伏。其实严格来讲,我们通过学佛一定会多多少少有成长的。
结夏安居期间,要怎样清净三业?(二)
(2010-05-03)
宽见法师:这里要问一个问题:我们是否清楚地知道自己有哪些习气毛病?我们的习气、毛病有没有减少?
※※:第一,恒顺众生这一方面,不能恒顺众生,当时有人说一句话,我就是不爱听。第二,有时候是忍辱、耐心,师父教导我们“炼心二十四字”的“习莫牵”,有时候我也是按着自己的习气去。还有“莫抱怨”,我就是爱抱怨。我怎么会有病,人家为什么就没有病啊,其实这就是错误的。
宽见法师:其实古人(老子)有一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多数人都是对别人的习气毛病特别了解,但对自己的习气毛病很容易忘记,很糊涂。他要是说别人有什么习气毛病,可以从早上说到晚上不停。但是要说自己有什么习气毛病,得想,得考虑,考虑半天,都不一定能说出一句完整的句子。为什么“自知者明”?能知道自己的人,认识自己的缺点,自知自己的习气毛病和烦恼的人,才叫做“明”——明白人。你是不是明白人?看你是否能知道自己的习气毛病,知道自己的烦恼。还有(张三丰)一句话:“顺就是凡夫(顺则凡),你就是圣人(逆则仙)”,道家讲过这样的话,我们佛家更如此。凡夫都是颠倒妄想,所以我们一直在轮回。怎样才能不轮回呢?那就得逆着这个颠倒妄想,把颠倒的错误再颠倒过来,变成正确的。逆是逆着自己的习气,就是圣人。但是逆着自己的习气必须要有一个前提,你得知道自己的习气是什么,你不知道自己的习气是什么,你连要逆的对象都没有。
我们怎样才算真正了解自己的习气和毛病啊?讲别人,能分析得多透彻,滔滔不绝。如果你讲自己也能达到这个程度,我觉得也许可以算是一个明白人,所以倒过头来讲,不要两舌。广义上的两舌就是什么?爱瞎聊天。过去寺院讲不要串寮,更何况在客堂里。为什么要串寮?闷啊,找人说说话。那为什么不念佛?为什么不念咒呢?所以说刚刚从红尘到寺院里往往都有这样的一种感受。比如住下来的人会闷得发慌,除非你宿世善根很厚,宿世就是出家人。可能有些人闷得发慌,嘴巴有两秒钟不说话就发热,说话刚好泻一泻火,这其实是属于一种相当要命的习气。为什么说要命?因为很难改正。但是不改,真的会要命。真正在道场住惯了、很清净的人,遇见这种人,还会觉得寺院不清净。
还有恶口,在外面经常会听到那些骂人或者是带脏字的话。到寺院里一般来说不容易听到,一般也不会说。但是有一个“广义上的恶口”就是什么?一个是嗓门大,嗓门大不是带脏字,是大声发表意见。我看一个资料上说,中国人到国外去往往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是太吵。打个比方来讲,在一家饭店吃饭,这里有一桌中国人,旁边都是老外就没法正常去经营啦,因为声音太大、肆无忌惮、哈哈大笑。比如说,我和你讲话的内容只是关于我和你的事,只有我们两个人听得到,别人听不到,因为跟别人没有关系。但做到这一点很难,但至少声音要放低。比如两个人讲话经常会出现什么情况,我想说服你,然后你又想说服我,最后导致的情况怎么样?两个人会同时说。为了让对方能听到我的话,就会提高嗓门。这里提高嗓门,那里会怎么样?把他的声音盖过去,对方肯定不干,又会继续提高嗓门。当然也可能有另外的好处,我曾经见到过一位70岁的老太太,声音洪亮,相隔一百米,轻轻松松讲话别人都听得到,声音太洪亮了,这其实是一种很没有素质的表现。我也经常犯这样的毛病,我们《弟子规》里面有没有讲这方面的内容,讲到声音大的有没有?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宽见法师:从广义上来讲,我觉得这可以归于恶口的范畴。所谓恶口是什么?让人听了心里不舒服。如果有一个人声音很大地和你讲话,你会觉得不舒服。同样也是,我们如果嗓音很大的跟他人讲话的时候,别人也会很不舒服。但是如果碰到有两个有同好的人,这就完了,旁边的人就很难活下去。因为他们沟通的方式让人叹为观止。
上次一位老法师讲到学佛要“柔和善顺”,第一个叫柔,柔和。上面说声音大近于恶口,还有第二种:声音尖锐(不柔和)也近于恶口,发出像这样刮地铲的声音,歇斯底里,情绪无法控制,听起来很尖锐。
第三种近于恶口的方式,就是说话特别快:为什么说它近于恶口呢?因为你和一个声音特别快的人讲话很容易让你着急,本来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但和声音特别快的人来讲,尤其是再特别啰嗦的人,真的是一种痛苦。说话像打仗一样。这是我的看法,书上没有这样讲。
第四种就是罗嗦:本来很简单的一个意思,说了一大通,绕来绕去把人绕晕了,听的很烦,近于恶口。习惯啰嗦的人,你要让他不啰嗦有一点难度。这个需要一些训练,尤其是文化方面的训练,这一点确实是不太容易的。
第五,就是抬杠,我看也近于恶口。比如你说东,他偏说西,一定是和你不一样。为什么说抬杠也近乎于恶口?因为和爱抬杠的人交流也很难过。比如你说:现在该吃饭了。而他说:凭什么,为什么要吃饭?比如你再说:一点钟去。而他又说:为什么不两点钟去?当然这些话,也不必过于当真,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如果说我们要训练自己的习气呢,其实这些方面注意一下可能会对自己有一定的好处。
第六,再加一个类似恶口,就是爱插嘴。比如,张三跟李四讲话,王五插一杠子进来。你会打乱别人的思路,我个人的看法近于恶口。会让人很懊恼,你算是哪个部队的,要插进来。
前面说了妄语,再来说说绮语。在寺院里面,一般意义上的绮语可能不容易犯。社会上很容易有绮语,黄色笑话,带有色情的语言,在世俗上是很容易听到,当然还有其他的,让人听了想入非非的或心情浮躁的语言。
不过,有一些也近于绮语。包括一些肢体语言。比如在寺院里面讲威仪,看到一位很威仪的人,你会觉得很清净很庄严。如果看到一个不威仪的人,你就感觉他跟寺院不太匹配。什么是威仪?就是一些肢体语言。比如说在寺院里面,女子不要穿过度裸露的衣服,男的不要光膀子之类的,还有不要穿高跟鞋。为什么不要穿高跟鞋?滴答滴答,世俗里经常听到这种声音,在寺院里听到这种声音就会觉得很突兀。还有乱开玩笑,这是属于绮语范畴,尤其是拿别人的隐私、缺陷开玩笑。有一些过于俏皮的话,自以为活泼有趣,其实很可能近于绮语。还有一些肢体语言和动作,凡是跟稳重不太相干的,往往都有可能落入绮语的范畴,就是近于绮语,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正确。
在寺院里面,如果我们口业上能够在这些方面注意一下,其实对自己修行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也不用讲自己念了多少声佛号,也不用讲自己念过什么经,也不用讲自己持过多少咒。如果说这些口业不能够加以清净和降伏的话,事实上就不能称之为得力。但所谓的习气也是特别难改,惯性太强,所以我想以后有些场合,我们可以自己有意识地修修止语,尤其是有这些习气毛病的,可以自己打一个止语七。
身口意三业,意业太微细,身业一般来讲不容易犯,最容易犯或者说最容易改的是口业。意业改起来不容易,但是你改了口业,意业必然能改正。
当然,有些人可能没有这方面的习气,却有那方面的习气,这是必然的,否则我们就不会来到娑婆世界。每一个人都要对治自己的习气,在修行的路上,不要给自己找借口。你说,虽然我可能有点儿这些习气,可是我每天都念佛,每天都诵经,每天都干活了——不要拿这个作为借口。固然每天诵经、持咒、念佛,但是还要更上一层楼,要对治自己的习气。我们大家来到寺院,就是要通过在寺院的学习熏修,能够对治我们的习气。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