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日
  • 中国
  • QQ
生食主义

清净法师:认识因果 第十二章 选择念佛

  • 2023-10-19 08:16
简介第十二章 选择念佛西方好,随念即超群。一点灵光随落日,万端尘事付浮云。人世自纷纷。凝望处,决定去栖神。金地经行光里步,玉楼宴坐定中身。方好任天真。西方好,我佛大..

第十二章 选择念佛

西方好,随念即超群。一点灵光随落日,万端尘事付浮云。人世自纷纷。凝望处,决定去栖神。金地经行光里步,玉楼宴坐定中身。方好任天真。

西方好,我佛大慈悲。但具三心圆十念,即登九品越三祇。神力不思议。临报尽,接引定无疑。普愿众生同系念,金台天乐共迎时。弹指到莲池。

佛陀为了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一音说法,千机并育。开显宇宙人生真相,指明了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怜愍我们这些烦恼众生轮回三界六道,头出头没,受无量苦,欲令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得涅槃乐,遂以无尽大悲宣说净宗出世大法,欲使上智下愚一切人等,信愿持名,仰赖阿弥陀佛弘愿威力,横超三界,往生净土,速疾成佛。

至圆顿至简易的念佛法门乃一代时教归宗结顶之法,如同印光大师所赞: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

一、超世弘愿

在久远的过去,阿弥陀佛有一世曾经做国王,当时有佛出世,叫“世自在王佛”。国王听了佛所宣讲的无上妙法,非常高兴,放弃王位,发心出家,号“法藏比丘”。

心量广大的法藏比丘为使所有众生都能脱离苦海,向世自在王佛表露了建立清净国土的雄心壮志。世自在王佛应法藏比丘的心愿,为他广说诸佛国土的情状及众生生存境界。法藏比丘闻佛所说,经过漫长时劫的思惟,超发无上殊胜的四十八愿。

其中五愿:正定必至涅槃愿、光明遍照十方愿、诸佛称名赞叹愿、十念皆生我国愿与勤修我皆接引愿,乃阿弥陀佛大愿之眼目,也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的核心。第十八愿“十念皆生我国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大意是:设使我成佛,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听闻到安乐净土弥陀名号功德,便生起至诚至信之心,欢喜踊跃,愿生我国,所念佛号乃至只有十声,即得往生。若信愿持名十声者不得往生的话,我终不成佛。唯有犯五逆重罪而又诽谤正法的众生,不为此愿所摄。此愿是阿弥陀佛摄众生愿的核心,被尊为大愿之王。是四十八愿的核心,是阿弥陀佛主动、平等、无条件救度凡夫众生的一大创举,其伟大之处在于:以他方诸佛所放舍的、无力修行的罪恶生死凡夫为救度对象。须知往生西方净土,全仗弥陀愿力,无须计较自己修行的功夫、烦恼业障的厚薄。众生不论智愚、善恶,皆可乘此愿王念佛往生,纵是不懂任何佛理的愚夫愚妇,只要真信切愿,一向念佛,即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乘此大愿,必得往生。藕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二、依正庄严

法藏菩萨在佛前超发弘愿之后,用了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的时间来修行,一向专志,勇猛精进,一一梵行皆回向十方众生,令所有众生功德成就。

十劫之前,法藏菩萨达成了志愿,建立了庄严的极乐世界。经言: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这里的“西方”寓为回归,因为在我们看来,西方是太阳和月亮沉没的方位,以此比喻极乐世界是我们生命的归宿。

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慈悲愿力所显现的世界,是没有生灭的无为界。净土三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对极乐世界有详细的描述:

极乐世界广大庄严,地势平坦,大地由柔软的黄金合成,又被无数宝物所装饰,香洁光明,微妙奇丽。

极乐世界气候温和,没有四季寒暑,清爽舒适,令人心旷神怡。

极乐世界随处可见宫殿、楼观、讲堂、精舍,或在地上,或在空中,全由众宝自然而成,又由各色宝珠和宝铃交络覆盖,富丽堂皇,穷微极妙。

极乐世界处处分布着美丽的七宝池,大如湖泊,池底铺着金沙,池边是宝物所庄严的阶道,池中盈满味如甘露的八功德水。水面上开着各色大如车轮的莲花,光艳夺目,微妙香洁。他方世界若有一人念佛,七宝池中就会长出一朵莲花,其人往生极乐后,就会在此莲花中化生。

阶道四周,有行行香气芬馥的宝树,树上弥覆着众宝罗网。人们所欲了解的十方佛国景象,都能在宝树间映现,就像照镜子一样清晰。微风吹来,宝树及众宝罗网发出微妙之音,如百千天乐同时演奏,令人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林间栖息着种类繁多的鸟儿,色彩斑斓,奇妙可爱,昼夜聚集在一起,用各自的声音宣讲人们心中所欲了解的佛法,令人生起欢喜踊跃的念佛之心。

极乐世界时常天乐鸣空,音曲和雅,人们听到这美妙的声音,一切烦恼顿时烟消云散,并生起无上的菩提之心。

天空中徐徐飘下奇异的花朵,日夜不停,这些花朵色彩艳丽,香气扑鼻,使人增长不可思议殊胜功德。每天清晨,人们用衣襟兜着美丽的花瓣,顷刻间飞到他方无量世界,供养那里的佛陀。

极乐世界是一个远离黑暗的世界,大地、楼阁、众生、莲花……一切万物皆放光明,无需日月照耀;极乐世界还是一个远离污秽的世界,万物皆由无量宝香合成,散发着芬芳的气息,香气普熏十方世界。

极乐世界处处可见巨大的宝莲花,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端坐其上,为人们宣说微妙的佛法。人们为能够亲闻佛法而欢喜。

极乐众生人人的身形样貌都跟阿弥陀佛一样,真金色身,金刚不坏,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智慧通达,辩才无碍,六通具足,“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随意闻法,随意观察他方世界,随意到他方世界弘法度众。

衣服、饮食、用具应念即至,想要穿衣,则“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想要吃饭,则“百味饮食自然盈满”。一切美景虽然令人身心适悦,却不生起贪著之心。

极乐世界不但没有恶事,连恶名都听不到。人们与菩萨、圣人时常聚会,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

三、名号功德

阿弥陀佛以名号作佛事,亦以光明作佛事,名号光明,相资并用。阿弥陀佛光明中内具无尽的功德,在《观经》中,五逆十恶的坏人一生造恶,没有丝毫善根,直到临终才遇见善知识说法,教他念佛。那人被痛苦所逼,无暇思惟,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声,因为念佛的缘故,能够乘坐金莲花,于一念顷往生极乐世界。

莲池大师说: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至哉妙用,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此经为持名念佛法门,发起的因缘。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由弥陀悲智愿心称性缘起,乃法界至上不可思议之音声,至简约至玄妙之胜法。六字洪名该摄诸佛如来无尽的奥藏秘髓,具足度尽一切众生的威德力用。其殊功妙德,唯佛与佛方能究尽,不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心所能揣测的。著疏楷定古今的善导大师解释此“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说: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归命:信顺释迦、弥陀二尊之敕命,愿生安乐净土。(信、愿)

即是其行:十方众生的往生因行已由阿弥陀佛修行成就。(行)

可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具足信、愿、行。阿弥陀佛在因地,以不可思议的悲智,将五劫思惟及兆载永劫的修行功德作为十方众生的往生之因,收摄于“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之中,至心回向给十方众生。因此,“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即是阿弥陀佛悲愿的载体,也是阿弥陀佛智慧和功德的全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即是与阿弥陀佛的悲愿相应,即可获得阿弥陀佛所回施的无上功德。

譬如乘船过海,但能上船,即是“归命”;启航之后,船的速度即是乘客的速度,所谓“即是其行”。念佛人但能尽形寿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即是乘上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大愿船,则能安安稳稳到达彼岸,《观经》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若有人闻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欢喜踊跃,至心称念,深信不懈,于现在身受无比乐。

若有人听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而信此教法,称念此名号,阿弥陀佛就会常住其顶,时时守护;十方诸佛也会不请自来,日夜相随,护念行者,直至成佛。

若有人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可除去无尽的迷惑世界之罪。即使因为宿世的怨业,今生聋盲、愚痴,甚或生为狂恶之徒,他若能随顺善知识开示而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则于一声声中除去无量无边生死之罪,于名号光明中蒙受解脱。

若有人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毕命为期,往生信心不动摇,在他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许多圣众就会显现在他面前,他的心就不会颠倒慌乱,从而于一刹那间往生极乐世界。在此世间,没有任何事情比念佛能带给人更大的利益。无论什么人,听闻“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发起信乐欲生之心,声声称名,他已获得无上大利。即使有人在寿命即将结束之时,听闻弥陀名号,发心往生,则虽一声一念,也决定往生。

念佛利益不可称计,念佛之人:身有佛光,心多欢喜,转恶成善,至德具足,知恩报恩,常行大悲,入正定聚,诸佛称赞,菩萨围绕,善神守护,众生敬畏,灭罪消业,重障转轻,化解冤业,离诸灾厄,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辅助医药,增福延寿,益智开慧,子孙贤达,身心如意,现世安稳,临终往生。

一句佛号,成佛有余,何况世间福乐!因此,凡求子嗣、延寿命、愈疾病、解灾难、取功名、安家宅、谋职业、益资财、度怨亲、荐亡灵,皆可以念佛为之,不需夹杂其他行法。

印光大师说: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更难决定矣。

世尊在经中盛赞阿弥陀佛名号功德: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弥陀”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而说偈曰:

“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

“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故知: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一句弥陀,是佛王,是法王,是咒王,是功德之王。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总念总持诸佛、诸菩萨、诸经咒、诸行门,十方诸佛自然护念,观世音、大势至及诸多菩萨欢喜拥护。

四、决定往生

净土念佛法门的原理方法肇起于佛地果觉,其奥义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就众生接受层面,净土法门的内涵可概述为信愿行三门。信愿行三者具有内在钩锁、相辅相成的关系。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信愿行成,必得往生净土,证不退转,直至无上菩提。从性质上分,信愿属般若智慧之行,称念佛名为行持之门。信愿慧行如眼目,导引行持直趋宝所;称名行持如践履,精进不懈感生净土。证知信愿行乃净业修持之宗要,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在这个科技与经济高速增长的现代社会,强竞争、快节奏,在激发人的创造力的同时,也令我们的贪瞋烦恼展露无遗。瞬息万变、稍纵即逝的社会生活仿佛现代人心行共业的外现。现代人舔尝高科技、高消费的些许甜头,却开始步入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内心迷乱、道德滑坡等无尽的苦难历程。当我们在这个浊染的世间,试图寻觅一方洁净的精神家园时,我们最终将会走近佛教,尽管险阻重重。因为诸佛如来以同体大慈悲心,恒常关顾着我们这些漂泊异乡的伶仃浪子,如母忆子;只要我们一念回光,忆念慈母,诸佛如来的悲智愿力便会摄持吾人归投极乐故乡。净宗念佛法门直接传达阿弥陀佛摄受我等凡夫的大慈大悲,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即是阿弥陀佛悲愿的载体,能予众生多层面需要的满足,为现代人的心灵提供究竟圆满的安顿。

善导大师是净土宗的第二代祖师,公认为阿弥陀佛的化身。大师对净土信心的阐释,渗透着净业行人特有的宗教情怀: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机之深信)

无始劫来,我们在六道之中随业流转,久而久之,习非成是,长醉不醒,被地狱、饿鬼、畜生之苦所煎熬,如佛所说“受苦无穷,无有出期”。

今世幸得人身,可谓千载难逢。但品尝着生活的甜蜜,我们竟忘记了轮回的存在,大好光阴在身边白白流走。

更糟的是,我们始终抱持着一个错觉:我是好人,没做过什么坏事。

事实上,我们由恶业所感而来此浊恶的世间,执著着自我的利益,抱持着自我的见解,无时无刻不在造作罪业。纵能值遇戒定慧正法,也因智慧暗钝、意志不坚而一再退转堕落。

业因果报,毫厘不爽。佛在《无量寿经》中说:今世为恶,福德尽灭,寿命终尽,诸恶绕归。归到哪里?我们无不是以地狱为故乡啊!

在此,大师对自己及众生的身心予以深刻的观照:虽然具足佛性,但无明厚重,举心动念无非罪恶,纵发清心,犹如画水,障深慧浅,自力怯弱,故而沉沦生死苦海,无缘出离。(善导大师严峻地把自己定位为罪恶生死凡夫,这对于我们这些骄慢的人来说,不啻当头一棒。)

万幸的是,大悲的佛陀没有舍弃我们。

我们耽恋世间五欲,世尊则极言娑婆世界之苦,折伏我们,令我们生起厌离心;我们茫然不知净土,世尊则详陈极乐世界之乐,吸引我们,令我们生起欣慕心。

阿弥陀佛唯恐我们难以激扬厌离娑婆、欣慕极乐之心,遂将使我们厌离秽土、欣求极乐的功能渗入名号光明中,投入我们无明痴暗的心中。

当我们这颗刚强的心在名号光明中渐渐融化的时候,它一下子被开启了:哦,原来极乐净土才是我们真正的归宿!

世尊在此土发遣,弥陀在彼土召唤,共成普度众生的佛事。

然而,既已愿生净土,又口称佛名,我们还是如此冥顽:我业障这么重,心又散乱不清净,又持不好戒,又没有智慧,这样念佛能往生吗?

对此,善导大师阐示了第二个“决定深信”: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如来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法之深信)

相信阿弥陀佛的伟大誓愿已经实现,相信“称念我的名号,你若不往生,我誓不成佛!”的第十八愿专为我等而发;放心大胆,正念直来,“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即使罪业再大,即使烦恼再多,弥陀的救度永不改变,念佛一定能够往生成佛。

善导大师以“念佛决定往生”启发众生信心,并在著作中勉励行者“作得生想”,可谓深契弥陀愿心。印光大师承善导大师法脉,也有“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的开示。

应知,法藏菩萨五劫思惟所发大愿,正是以我等业障深重、散乱不净、道心肤浅、卑劣无智之人为标准,《观无量寿经》之中,五逆十恶之人念佛尚得往生,我们哪有念佛而不能往生之理?

净宗大德开示说:不是将我们的心修清净了以后再念佛往生,常能念佛,则罪业自然消灭。生为凡夫,怎么可能心无散乱呢?所谓“将心修清净之后才能往生”,绝没有这样的道理。虽无戒定慧,虽不能清净此心,但能念佛,皆得往生,这正体现阿弥陀佛本愿的可贵。

“往生”的真正含义是“接引”,无论我们是哪种根性的人,如何往生无需计度,只管念佛!所谓“念佛是我的事,往生是佛的事。”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念佛即得往生。

譬如父母有很多儿女,哪个孩子病了父母也会同样关心,佛的大悲亦然:佛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而对于罪业深重者、放逸懈怠者、无知而烦恼者也不可能遗弃,经言:弥陀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

阿弥陀佛深知我心之卑劣,一肩挑起我等众生所有的罪业(荷负群生,为之重担),将所有功德以名号为载体无条件、无保留地惠赐给我们,以名号引导我们,以光明妙德遍照、调熟我们,念念不舍,甚于父母思念丢失的幼子,主动而来,不讲条件,不因祈求拜托。我们生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愿海中,只要突破小我的情见,一念回光,如实接纳第十八愿的真实义,着眼阿弥陀佛同体大悲和威神愿力的层面,不因我心之恶、罪业之重而丧失往生信心,单只一向口称佛名,发起“无疑无虑,乘彼愿力,称佛名号,必定往生”之心,即与阿弥陀佛绝对的普救愿力感应道交,即可就路还家、业事成办,父子相逢,悲喜交集,多劫穷子骤然富贵,现前当来获大安乐。

印光大师一生专修净业,力赞念佛法门的殊胜超绝,曾云:大家要晓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仗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办。这样的开示很多,其义理与善导二种深信完全符合。

应信知西方极乐世界是法界中最大的佛学院,不是天国而胜过一切天国,求生极乐世界无需证果、不断烦惑、带业往生,而往生后自获果位、悟证无生、达到至善。在阿弥陀佛无量劫修行积功累德所建立的这个佛学院中,师资力量最好,物质条件优越,教学设备先进,居住环境优雅,开放式、高效率运作,无条件、无门槛招生,凡发愿就读此处的,无论什么根基、因缘、出身,阿弥陀佛都会与诸圣众上门迎接。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愿,愿愿摄受众生。极乐世界种种不可思议,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佐证,本师释迦牟尼苦口婆心推介,慈父阿弥陀佛望眼欲穿盼归。

如此,我们便时时刻刻生活在阿弥陀佛的大悲关爱之中,时时刻刻浸润在阿弥陀佛的无碍光明之中。欢喜时,是“南无阿弥陀佛”;悲伤于自己,无欢喜时,也是“南无阿弥陀佛”;惭愧时,是“南无阿弥陀佛”;深耻于自己,无惭无愧时,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心净时,是“南无阿弥陀佛”;心乱时,也是“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五、一心不乱

《佛说阿弥陀经》中的“一心不乱”,是令众多净业同修困扰的话题,莲池大师对此以“理一心,事一心”作了精辟的论断。往生净土有不同的品位,表明“一心不乱”因修行者功夫的不同也有不同的次第,“理一心不乱”是圣者的境界,我们姑且不谈。我们单从最基本的凡夫层面来探讨“事一心不乱”,笔者个人将此理解为“求生净土这一终极目标不乱”,也就是“信愿不乱”。 众生“往生”的真正含义是阿弥陀佛的“接引”,只要净业行人尽形寿真信切愿求生净土,至临终仍不改初衷,自然与佛愿力相应,蒙本尊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接引往生极乐世界。

修行净土法门,最忌目标散乱,前日想求生极乐,昨日又发愿兜率,今日又想来生为男身出家,明日又可能发愿到药师佛国,这种心态即与“一心不乱”相违背。所谓“一心不乱”,应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形下,均保持求生极乐世界的愿望和信心,即使有朝一日豁然开悟,明心见性,登地证果,或者天塌地陷,利刃砍头,乃至臭名昭著,也至死不渝,决不改变信愿。如此,决定能生极乐世界。

《佛说阿弥陀经》(鸠摩罗什大师译):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玄奘大师译):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由上可知罗什大师的“一心不乱”即为玄奘大师的“系念不乱”(锁定目标不动摇),罗什大师的“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为玄奘大师的“慈悲加祐,令心不乱”(佛力加持,令其正念不乱)。而“若一日至若七日”章句后面,应为省略号,以示可以无限延伸,不做片断想,遇到净土法门一日就行持一日,遇到一年就行持一年,尽形寿行持终生不辍,直至蒙佛接引。玄奘大师在罗什大师意译之后又对《佛说阿弥陀经》的重新直译,是否专就为了解决后人对此等章句的理解差异,个中密义,耐人寻味。

佛法圆融无碍,判断一位净业兴人是“专修”还是“杂修”,是不能用念一部经或多部经作为尺度的。因为一部与多部是数量的概念,而专与杂是质量的概念。研读经典多少要根据各人的具体条件以及文化的深浅、悟性的高低,不可一概而论。你主张少而精,可以专念一部经;你主张广学多闻,可以念多部经。但无论念一部经也好,念多部经也好,以所有功德回向求生极乐世界为唯一目标,便可以称为“专修”。反之,即使专念一部也不能算是专修。

《佛说无量寿经》“摄生三愿”和“三辈往生”都提到“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植诸德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章也有“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一日一夜”等章句。如一个人发愿要赚钱买一套房子,定下既定目标后,他本职工作所赚的钱,开发副业所赚的钱,从事兼职所赚的钱,全部集中起来都用于买房子,就叫“专修”。如果他把赚的钱既用于买房,又用于买车,还挪用去搞投资,则称为“杂修”。如果净业行人能把持戒、念佛、诵经、持咒、行善等种种功德回向于“求生极乐世界”,即使是日日诵经、天天持咒、广行六度四摄,都是“专修净业”,否则即为“杂修”。

六、念佛实益

念佛一声,罪灭河沙;礼佛一拜,福增无量。

念佛的人被诸佛菩萨层层围绕,因而能逢凶化吉,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冥冥中受佛护持而未能觉察。佛在经中说: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多如疾雨。在这里介绍几则念佛感应实例,以说明念佛的种种利益。

1、病中鬼现,大佛来救

记得在1991年春天,我高烧不退,住进医院。

住院的第一天晚上,病房里只有我一个病人,小女儿陪护着我,灯一直亮着。大约10点钟左右,我神智清楚,但心里十分不安。突然,我看见右上方床头有个穿灰衣服的小鬼,见不到脸。我非常害怕,把眼睛闭起,但不管睁眼、闭眼,总能看见那个小鬼站在床头,我紧张得不得了。

就在这时,左上方床头出现一位身材高大的和尚,身穿袈裟,头戴一顶写有“佛”字的帽子,盘坐在一把古色古香的大木椅子上。我仔细端详着大佛,慈祥而庄严,不知为什么,我一点儿也不害怕了。我整晚没睡,大佛一直在那椅子上坐着。

第二天一早,我丈夫来了。我把发生的情况告诉他,并说:“大佛现在还在这里坐着。”我丈夫不信。我一时无法使他相信,着急地说:“真的还在这里,我不是讲故事。”话音刚落,大佛不见了。

我当时没入佛门,对佛法是一片空白,如果不是帽子上有个“佛”字,我还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如果当时不是阿弥陀佛救度我,我肯定是小命呜呼了。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学佛了,并劝我的妈妈、妹妹进入佛门。

南无阿弥陀佛!

(安徽贵池 胡阿妙2001年11月)

2、莲雾芋圆豆腐

金嫂是在台湾打工的菲佣,其子在故乡菲律宾跑船。每当想起海上的凶险,她就提心吊胆。

主人是个专心学佛的女居士,每日清晨即起而诵经焚修。金嫂听着那仙乐般的诵经声,颇生羡慕,认定那必然有某种神力。一日,金嫂请女主人随便教一句经文念念,好为远方的儿子祈福。女主人沉吟片刻,微微颔首一笑:你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吧!

“莲雾、芋圆、豆腐?”她疑惑地瞪大眼睛。她的台语虽差,这几个字眼倒是知道的,想开口再问,可女主人已经转身走开了。莲雾、芋圆、豆腐也可以保佑人?她边扫地边想,越想越觉得这个宗教果然好,食物对人不是最重要的吗?用食物作经文既实在又贴切。“莲雾、芋圆、豆腐,莲雾、芋圆、豆腐……”金嫂开始有事没事都念,念得十分虔诚。

不久,她那瓢泊海上的儿子遭遇暴风雨,全船唯他一人获救。历险归来,提起当时的巧遇,真是不可思议:在惊涛骇浪中,忽有一大片杂乱的莲雾枝远远飘来,他使尽最后一点力气游过去,攀住缠绕交错如一张筏子的莲雾树桠,随浪飘流了两天两夜,受尽日晒寒冻,几度饿昏过去。正在感觉获救无望之际,只见一颗颗芋圆和一方方凝白的杏仁豆腐从落日的方向漂聚过来,他狼吞虎咽,觉得世上再没有比这更美味的东西了。

这番叙述无人愿信,大伙都嘲笑他是被海难吓呆了,变得痴言疯语。

唯有金嫂相信,并且感恩戴德:肯定是自己所持念的六字真言发挥功效了。

今晨,金嫂原打算起个大早,赶在女主人诵经前报告这桩奇迹,未料仍是太迟。朝阳透过窗户照进来,专注于礼拜中的女主人沐浴在一片金光中。金嫂恭敬地伫立于佛堂外,静静等候,内心充满肃穆之情。

按:在台语中,“莲雾、芋圆、豆腐”与“南无阿弥陀佛”谐音。菲佣中文念不准,亦不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之义,误以为蔬菜水果,念之能保平安,因而行住坐卧念念不舍,音虽不准,亦误解其义,然弥陀慈悲,仍满其愿,且感应奇特,至使闻者起信,信者称念。故知:

口虽未言,佛已先知;音虽不合,佛解其义。

愿子免难,子即免难;愿生彼国,亦必往生。

佛智如何,虽未明信;一向称名,暗合道妙。

欲学净土,宜还愚痴;称名念佛,无义为义。

(《念佛感应录》)

3、黄打铁

黄打铁是宋朝潭州人,打铁为生,每打铁时,念佛不绝于口。妻曰:“打铁本辛苦,再加念佛,岂不更苦?”

黄答:“此法极好,往日炉边觉火热,念佛则不热;打铁觉臂酸,念佛则不酸。”

一日无疾,托邻人写颂云:

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

执锤立化,面不改容,异香芬郁,天乐鸣空,众所共闻。

其颂盛传于湖南,人多念佛。

(《佛祖统记》、《净土圣贤录》)

别无他能,只是念佛;一锤一佛,念佛不辍。

留偈立化,面不改容;异香芬郁,天乐鸣空。

念佛作务,两不相妨;士农工商,皆可模仿。

但愿如是,依样行持;寻奇觅巧,将成虚度。

(《念佛感应录》)

4、韩有才

韩有才是一位中学教师,家住江苏省高淳县凤山乡东村,他的母亲和弟弟均为佛教信徒,他本人不信佛,但也不排斥诽谤。1991年41岁时,被胃癌折磨致生命将近结束,幡然醒悟。

莲友劝他念佛,他当即接受:要么不信,信就不疑。于是开始专心念佛。

农历12月12日22时,卧床多日的韩有才突然要起来,家人不知何故,他说:佛来了,躺着不尊敬。并问:你们没看见吗?

五分钟后韩有才安然逝去。

(朱宝华供稿)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附:往生的因缘和品位

《佛说无量寿经》之“三辈往生”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之“九品往生”不能简单的会通,也不能机械的分开,所谓“不一不异”,其中即有不共,也有开合。按照其基本内容来看,大经三辈是按照摄生三愿(第十八十念皆生我国愿、十九勤修我皆接引愿、二十愿系念必得往生愿)建立的,而观经九品则是按照净业三福建立的,如大经三辈皆系善人,而观经下品破戒犯恶之人。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王子立居士书三》云:《无量寿经》中,有三辈;《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恶业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开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故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

附表: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九品往生(表1)

属性

品位

生前相状

往生因缘

大乘凡夫(净业三福之大乘福)

上品上生

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只具上述任一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回向愿生彼国。行者自见乘金刚台,随佛欢喜往生。

上品中生

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

回向愿生彼国。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仰赞弥陀,庆慰往生。

上品下生

亦信因果,不谤大乘,发无上道心。

回向愿生彼国。行者自见坐金莲华,华合随佛往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九品往生(表2)

属性

品位

生前相状

往生因缘

小乘凡夫(净业三福之二乘福)

中品上生

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

以此戒德,回向愿生彼国。闻已欢喜,自见身已坐华台,低头礼佛。未举头顷,已得往生。

中品中生

受持沙弥戒,或比丘戒,或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威仪无缺。

回向愿生彼国。行者自见坐莲华上,华合往生。

具善凡夫(人天福)

中品下生

孝养父母,

行世仁慈。

临终遇善知识广说阿弥陀佛国土庄严与四十八大愿。闻已,寻即命终,少时即得往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九品往生(表3)

属性

品位

生前相状

往生因缘

罪恶凡夫(无有善行)

下品上生

若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

临终忽遇善知识教称念弥陀名号,以称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室,报命寻终,乘华随佛往生。

下品中生

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

善知识以大慈悲,为其赞说阿弥陀佛,罪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顷,即得往生。

下品下生

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临终遇善知识,教令念佛,具足十声。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如日轮的金莲华,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

印赠经书有五种福报

1、长寿: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不造杀业,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到长寿的果报;

2、大富: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不会偷盗,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到大富的果报;

3、端正: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心平气和,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到端庄的果报;

4、尊贵: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会信仰佛法,归依三宝,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到尊贵和有名望的果报;

5、聪明: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领悟力会增长,而且容易明白微妙的道理,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到聪明的果报。

 

更新于:2023-10-19 08:1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