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日
  • 中国
  • QQ
生食主义

《华严经》连载169

  • 2023-12-24 11:44
简介药师坛城“早示”《华严经》连载169:《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宣说,经中记佛陀之..

药师坛城“早示”《华严经》连载169:《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宣说,经中记佛陀之因行果德,并开显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

近几年“助印《法华经》、连载《楞严经》,很想听一遍《华严经》,今日机缘成熟,开始听《华严经》,听完后和大家谈“感悟”……

佛家有言:“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华严经》描述的是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海”,诸佛菩萨充满整个世界,我们的地球,在华藏世界海中,仅仅是一粒微尘,然而,就是在这尘埃般细小的地球上,我们能够见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上节经文回顾

以众生身作刹身,而亦不坏众生身,是菩萨游戏;

以刹身作众生身,而亦不坏于刹身,是菩萨游戏;

于佛身示现声闻、独觉身,而不损减如来身,是菩萨游戏;

于声闻、独觉身示现如来身,而不增长声闻、独觉身,是菩萨游戏;

于菩萨行身示现成正觉身,而亦不断菩萨行身,是菩萨游戏;

于成正觉身示现修菩萨行身,而亦不减成菩提身,是菩萨游戏;

于涅槃界示现生死身,而不著生死,是菩萨游戏;

于生死界示现涅槃,亦不究竟入于涅槃,是菩萨游戏;

入于三昧而示现行、住、坐、卧一切业,亦不舍三昧正受,是菩萨游戏;

在一佛所闻法受持,其身不动,而以三昧力,于不可说诸佛会中各各现身,亦不分身,亦不起定,而闻法受持相续不断,如是念念于一一三昧身各出生不可说不可说三昧身,如是次第一切诸劫犹可穷尽,而菩萨三昧身不可穷尽,是菩萨游戏。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境界。何等为十?】

普贤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还有「十种境界」。哪十种呢?

【所谓:示现无边法界门,令众生得入,是菩萨境界;示现一切世界无量妙庄严,令众生得入,是菩萨境界;化往一切众生界,悉方便开悟,是菩萨境界;】

分别是:可以示现无边法界门,让众生得入这无边法界门;可以示现一切世界的无量妙庄严,可以让众生得入这一切世界的无量妙庄严;可以去往一切众生界,可以方便开悟一切众生。

【于如来身出菩萨身,于菩萨身出如来身,是菩萨境界;于虚空界现世界,于世界现虚空界,是菩萨境界;于生死界现涅槃界,于涅槃界现生死界,是菩萨境界;】

可以在如来之身现化出菩萨之身,在菩萨之身现化出如来之身;可以在虚空界现化出世界,可以在世界现化出虚空界;可以在生死界现化出涅槃界,可以在涅槃界现化出生死界。

【于一众生语言中,出生一切佛法语言,是菩萨境界;以无边身现作一身,一身作一切差别身,是菩萨境界;以一身充满一切法界,是菩萨境界;于一念中,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各现无量身成等正觉,是菩萨境界。】

可以在一众生语言中,出生一切佛法语言;可以把无边身现化作一身,或者一身变作一切差别之身;可以以一个身形变得「无量大」充满一切法界;可以在一念中,让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各现无量身成等正觉。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慧境界。】

这是以上十种菩萨境界。如果诸位菩萨安住在以上十种境界,就可以得到如来的无上大智慧境界。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力。何等为十?】

普贤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还有「十种力」。哪十种呢?

【所谓:深心力,不杂一切世情故;增上深心力,不舍一切佛法故;方便力,诸有所作究竟故;智力,了知一切心行故;】

分别是:深心之力,深刻之心不杂一切世情(不杂一切世间的情感、世间的凡情);增上深心之力,不舍一切佛法的缘故;方便之力,诸有所作皆究竟的缘故;智力,了知一切心行的缘故;

【愿力,一切所求令满故;行力,尽未来际不断故;乘力,能出生一切乘,而不舍大乘故;】

愿力,一切所求皆令圆满的缘故;行力,尽未来际不断绝的缘故;乘力,能出生一切乘,而不舍于大乘的缘故。

【神变力,于一一毛孔中,各各示现一切清净世界一切如来出兴世故;菩提力,令一切众生发心成佛无断绝故;转法轮力,说一句法悉称一切众生诸根性欲故。】

神变力,在每一个毛孔中,都可以分别示现一切清净世界一切如来出兴于世;菩提力,令一切众生发心成佛无有断绝的缘故;转法轮力,讲说一句佛法可以应可一切众生的根性及欲求(讲的任何法都适应着众生的根性和欲求)。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诸佛无上一切智十力。】

就是这十种。如果菩萨摩诃萨安住这以上十种力,就可以得到诸佛的无上一切智的「十种神力」了。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畏。何等为十?】

普贤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还有「十种无所畏惧」。哪十种呢?

【佛子,菩萨摩诃萨悉能闻持一切言说,作如是念:‘设有众生无量无边从十方来,以百千大法而问于我。我于彼问不见微少难可答相;】

佛子,菩萨摩诃萨能够完全地听闻、受持一切言说,并且心里这样想:假使说有众生无量无边从十方而来,以百千大法来向我发问。我对于众生的这些问题不会见到有任何一点点不可以回答的、难以回答的。

这无量无边的众生从十方来,以无量法来向我发问,不管众生向我问多少种问题,我都可以尽情地回答。我看不到我难回答的问题。

【以不见故,心得无畏,究竟到彼大无畏岸,随其所问悉能酬对,断其疑惑无有怯弱。’是为菩萨第一无畏。】

正因如此,所以心里无所畏惧,究竟可以到达大无所畏惧的彼岸。众生问什么我都能很好地回答他,断掉众生的疑惑,没有任何的怯弱。这就是菩萨的第一种「无所畏惧」。

【佛子,菩萨摩诃萨得如来灌顶无碍辩才,到于一切文字言音开示秘密究竟彼岸,】

普贤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得到了如来的灌顶,拥有无所障碍的辩才,到于一切文字、语言、音声的究竟彼岸,可以向众生开示(无量的)秘密。

【作如是念:‘设有众生无量无边从十方来,以无量法而问于我。我于彼问不见微少难可答相;以不见故,心得无畏,究竟到彼大无畏岸,随其所问悉能酬对,断其疑惑无有恐惧。’是为菩萨第二无畏。】

菩萨摩诃萨心里这样想:假使说有众生无量无边从十方而来,向我问无量法。我对于这些众生的这(无量)问题,我见不到任何一点点难以回答的;因为这所有问题我都可以尽情回答的缘故,所以我的心得到了无所畏惧,究竟到达了大无畏的彼岸,众生尽情发问我尽情地回答,断除众生的疑惑,没有任何的恐惧。这就是菩萨的第二种「无所畏惧」。

【佛子,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空,离我、离我所,无作、无作者,无知者,无命者,无养育者,无补伽罗,离蕴、界、处,永出诸见,心如虚空,】

普贤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了知「一切法空,离我、离我所,无作、无作者,无知者,无命者,无养育者,无补伽罗」,离开了「五阴」、「十八界」、「十二处」,一切法的本性离开了五阴、十八界、十二处,永远地出离了一切的知见,真心像虚空一般。

【作如是念:‘不见众生有微少相能损恼我身、语、意业。’】

菩萨摩诃萨这样想:我看不到众生有任何微少的相能够损恼我的「身、口、意」业。

【何以故?菩萨远离我、我所故,不见诸法有少性相。以不见故,心得无畏,究竟到彼大无畏岸,坚固勇猛,不可沮坏,是为菩萨第三无畏。】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早已经远离了「我」和「我所」,不见诸法有少「性相」可得。因为不见诸法有「性相」可得的缘故,所以菩萨心得到了无所畏惧,究竟到达了大无所畏惧的彼岸。菩萨的心坚固勇猛,不可沮坏,这就是菩萨的第三种「无所畏惧」。

【佛子,菩萨摩诃萨佛力所护、佛力所持,住佛威仪,所行真实,无有变易,】

普贤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被佛力所护、被佛力所持,住于佛的威仪,他们所行真实,无有变易。

【作如是念:‘我不见有少分威仪,令诸众生生诃责相。’以不见故,心得无畏,于大众中安隐说法,是为菩萨第四无畏。】

他们心里常这样想:我不见我身上有任何一点点不妥当的威仪会让众生生诃责之相。菩萨摩诃萨充满了威仪(具足威仪),没有任何地方可以指摘。

因为没有任何地方众生会诃责的缘故,菩萨的心就得到了无所畏惧,可以在大众中安隐地说法,这就是菩萨的第四种「无所畏惧」。

无可指摘,所以无所畏惧。

【佛子,菩萨摩诃萨身、语、意业皆悉清净,鲜白柔和,远离众恶,】

普贤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身、口、意」业完全的清净,鲜白柔和,远离了众恶。

【作如是念:‘我不自见身、语、意业而有少分可诃责相。’以不见故,心得无畏,能令众生住于佛法,是为菩萨第五无畏。】

菩萨摩诃萨心里这样想:「我不自见身、语、意业而有少分可诃责相」,我的「身、口、意」没有任何可以指摘的地方。

因为如此,所以心里无所畏惧,能够帮助众生安住于佛法,这就是菩萨的第五种「无所畏惧」。

【醍醐】

因为「身、口、意」无可指摘、无可诃责,所以无所畏惧,又能够作众生的榜样,让众生踏踏实实地、安心地住于佛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金刚力士、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帝释、梵王、四天王等常随侍卫,一切如来护念不舍。】

普贤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金刚力士、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帝释天、大梵天王、四大天王经常地侍卫着他们,一切如来护念这些菩萨们而不舍。

【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我不见有众魔外道有见众生能来障我行菩萨道少分之相。’以不见故,心得无畏,究竟到彼大无畏岸,发欢喜心行菩萨行,是为菩萨第六无畏。】

菩萨摩诃萨心里这样想:「我不见有众魔外道有见众生能来障我行菩萨道少分之相」,任何的众魔外道、任何的众生都不会来障碍我行菩萨道,因为没有任何障碍的缘故,所以心里无所畏惧,究竟到达了大无畏的彼岸,发欢喜心行菩萨行,这是菩萨的第六种「无所畏惧」。

【醍醐】

无有任何人能障碍菩萨行菩萨道

【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得成就第一念根,心无忘失佛所悦可,作如是念:‘如来所说成菩提道文字句法,我不于中见有少分忘失之相。’

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得成就了「第一念根」,心里不会忘失诸佛所悦可的一切。菩萨摩诃萨心里常常生起这样的忆念:如来所讲说的成菩提道的文字句法,任何我都不会忘失。

【以不见故,心得无畏,受持一切如来正法行菩萨行,是为菩萨第七无畏。

因为不会忘失的缘故,所以心里无所畏惧,可以受持一切如来的正法行菩萨行,这是菩萨的第七种无所畏惧

【醍醐】

如来所讲的一切不会有任何的忘失

【佛子,菩萨摩诃萨智慧方便悉已通达,菩萨诸力皆得究竟,常勤教化一切众生,恒以愿心系佛菩提,而为悲愍众生故,成就众生故,于烦恼浊世示现受生、种族尊贵、眷属圆满、所欲从心、欢娱快乐,而作是念:‘我虽与此眷属聚会,不见少相而可贪著,废我修行禅定、解脱,及诸三昧、总持、辩才、菩萨道法。’

普贤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智慧方便都已通达,菩萨诸力皆得究竟,常勤教化一切众生,恒以大愿之心系于佛之菩提,而为悲愍众生的缘故,为了成就众生的缘故,在烦恼浊世示现受生、种族尊贵、眷属圆满、所欲从心(心想事成)、欢娱快乐,而作是念:我虽然与这些眷属聚会在一起,但是我却不会贪著任何,不会影响我修行禅定、解脱,不会影响我的「三昧」,不会影响「总持、辩才、菩萨道之法」。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已得自在到于彼岸,修菩萨行誓不断绝,不见世间有一境界而能惑乱菩萨道者。以不见故,心得无畏,究竟到彼大无畏岸,以大愿力于一切世界示现受生,是为菩萨第八无畏。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已得自在到于彼岸,修菩萨行发誓不会断绝,不见世间有一种境界能够惑乱菩萨道者。因为世间任何境界都不会惑乱菩萨道的缘故,所以菩萨们心得大无畏,究竟到达了大无畏的彼岸,以大愿力在一切世界可以示现受生,这就是菩萨的第八种无所畏惧

【佛子,菩萨摩诃萨恒不忘失萨婆若心,乘于大乘行菩萨行,以一切智大心势力,示现一切声闻、独觉寂静威仪,作如是念:‘我不自见当于二乘而取出离少分之相。’

普贤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永远不会忘失自己的萨婆若(一切智)之心,他们行于大乘之行,行菩萨行,「以一切智大心势力,示现一切声闻、独觉的寂静威仪」,有的时候虽然他们渴求一切智,他们行大乘菩萨行,但是也可以示现声闻、独觉的寂静威仪。心里这样想:「我不自见当于二乘而取出离少分之相」,虽然有的时候善巧方便示现声闻、独觉的威仪,但是我不会贪著二乘的思想。

【以不见故,心得无畏,到彼无上大无畏岸,普能示现一切乘道,究竟满足平等大乘,是为菩萨第九无畏。

因为不贪着二乘思想的缘故,菩萨心无所畏惧,到达了无上大无畏的彼岸,普遍地可以示现一切乘之道,究竟满足平等大乘,这就是菩萨的第九种无所畏惧

【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一切诸白净法,具足善根,圆满神通,究竟住于诸佛菩提,满足一切诸菩萨行,于诸佛所受一切智灌顶之记,而常化众生行菩萨道,】

普贤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了一切「白净之法」,具足善根,圆满神通,究竟住于诸佛菩提,满足一切诸菩萨行,在诸佛所得到了一切智的灌顶之记(得到了灌顶和授记),而他们常常度化众生,行菩萨道。

【作如是念:‘我不自见有一众生应可成熟而不能现诸佛自在而成熟相。’以不见故,心得无畏,究竟到彼大无畏岸,不断菩萨行,不舍菩萨愿,随所应化一切众生现佛境界而化度之,是为菩萨第十无畏。】

他们心里这样想:「我不自见有一众生应可成熟而不能现诸佛自在而成熟相」。只要是众生根性已经成熟,我就会帮助他获得诸佛的自在,成熟他的善根,不会有任何根性成熟的众生是我所遗失的。

因为没有遗失任何一个众生的缘故,菩萨心得到了无所畏惧,究竟到达了大无所畏惧的彼岸,他们不会断绝自己的菩萨行,不舍菩萨愿,随着所应度化的一切众生可以示现种种佛的境界而度化他们,这就是菩萨的第十种「无所畏惧」。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无畏。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诸佛无上大无畏,而亦不舍菩萨无畏。】

普贤菩萨说:佛子,以上是菩萨摩诃萨的十种「无所畏惧」,如果诸位菩萨安住此法,就可以得到诸佛的无上大无所畏惧,而且又不舍离菩萨的无所畏惧。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不共法。何等为十?】

普贤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还有「十种不共法」。分别是哪十种呢?

【佛子,菩萨摩诃萨不由他教,自然修行六波罗蜜──常乐大施,不生悭吝;恒持净戒,无所毁犯;具足忍辱,心不动摇;有大精进,未曾退转;善入诸禅,永无散乱;巧修智慧,悉除恶见。是为第一不由他教随顺波罗蜜道修六度不共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其实可以不通过别人的教化,就自然地修行「六波罗蜜」,菩萨摩诃萨经常的行大布施,他们不会有任何的悭贪吝啬心;他们恒常地持清净的戒律,不会毁犯清净的戒律;他们具足忍辱,心不动摇;他们有大精进,从来不曾退转;他们善入诸多的禅定,永远不会散乱;他们巧修智慧,除灭了所有的恶见。这就是第一种不需要别人教化就自己随顺六波罗蜜之道修六度的不共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普能摄受一切众生。所谓:以财及法而行惠施,正念现前,和颜爱语,其心欢喜,示如实义,令得悟解诸佛菩提,无有憎嫌,平等利益。是为第二不由他教顺四摄道勤摄众生不共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普遍地能够摄受一切众生。所谓:用财布施、法布施广行惠施,正念现前,又和颜爱语,其心欢喜,向众生开示真如实际之义,可以让众生领悟理解诸佛菩提,无有憎恶、嫌恨之心,可以平等地利益众生。这是第二种不用通过别人教化,自然地就随顺着四摄法之道,精勤地摄受众生的不共法。

【醍醐】

可以通过「布施摄、爱语摄、同事摄、利行摄」去教化众生

【佛子,菩萨摩诃萨善巧回向,所谓:不求果报回向、顺佛菩提回向、不著一切世间禅定三昧回向、为利益一切众生回向、为不断如来智慧回向。是为第三不由他教为诸众生发起善根求佛智慧不共法。】

普贤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还拥有善巧回向,分别是:不求果报的回向、随顺佛菩提的回向、不著一切世间禅定三昧的回向、为利益一切众生的回向、为不断绝如来智慧的回向。这是第三种不通过别人教化,自然就为所有众生发起的善根求佛智慧的不共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到善巧方便究竟彼岸,心恒顾复一切众生,不厌世俗凡愚境界,不乐二乘出离之道,不著己乐,唯勤化度,善能入出禅定解脱,于诸昧悉得自在,往来生死如游园观,未曾暂起疲厌之心;】

普贤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到达了善巧方便究竟彼岸,他们的心恒常地顾复一切众生,他们不会厌离世俗的凡愚境界,他们也不会贪乐二乘出离之道,他们不著自己的悦乐,只是想着精勤地度化众生,他们善能入到诸多的禅定解脱,也能出于这些禅定解脱(入、出禅定皆自在),对于所有的三昧完全自在,他们来到生死轮回中,像来游园观赏一般,从来没有生起疲惫、厌倦之心。

【或住魔宫,或为释天、梵王、世主,一切生处靡不于中而现其身;或于外道众中出家,而恒远离一切邪见;一切世间文词、咒术、字印、算数,乃至游戏、歌舞之法,悉皆示现,无不精巧;】

他们有的时候住在魔的宫殿,或者示现为帝释天、大梵王,或者示现为世间的领导主,一切受生之处他们都可以现化自己的身形;他们也可以在外道的大众中示现出家修道了,但是却远离了一切的邪见,所以外道中也有菩萨摩诃萨;有的菩萨摩诃萨示现对于世间的一切文词、咒术、字印、算数,甚至世间的游戏、歌舞,他们都可以精巧地示现,无不精通。

【或时示作端正妇人,智慧才能世中第一;于诸世间、出世间法能问能说,问答断疑皆得究竟;一切世间、出世间事亦悉通达到于彼岸,一切众生恒来瞻仰;】

有的时候菩萨摩诃萨也可以示现为一个端正的妇人(端正的女人),智慧、才能都是世间中第一的;在世间中示现对于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能问能说,可以根据众生的提问去回答,断除众生的疑惑,而且帮助众生获得法义的究竟;一切世间、出世间事都完全通达到达彼岸,一切众生都来瞻仰她。

【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失大乘心;虽念念中示成正觉,而不断菩萨行。是为第四不由他教方便善巧究竟彼岸不共法。】

或者说菩萨摩诃萨也可以示现为声闻、辟支佛,示现为声闻、辟支佛之身,具备种种威仪,却不失大乘之心;他们虽念念中示现成正觉,又不会断坏菩萨行。这就是第四种不需要别人教化,就拥有善巧方便究竟彼岸的不共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善知权实双行道,智慧自在,到于究竟。】

佛子,菩萨摩诃萨又善于了知一切的方便法和究竟法,了解这双行之道,智慧自在,到于究竟。

【所谓:住于涅槃而示现生死,知无众生而勤行教化,究竟寂灭而现起烦恼,住一坚密智慧法身而普现无量诸众生身,常入深禅定而示受欲乐,常远离三界而不舍众生,常乐法乐而现有婇女歌咏嬉戏,】

所谓:他们虽然住于涅槃却可以示现生死,知道明明没有众生可度,却可以做勤行教化众生的事业,他们处于究竟寂灭中,却可以示现生起烦恼,他们住在一种坚密的智慧法身,却可以普遍地现化无量的诸多的众生身形,他们常常入到深深的禅定而示现享受种种的欲乐,他们常常远离了三界却不舍离众生,他们常常乐于法乐,但是有的时候又示现有婇女陪伴着他们歌咏嬉戏。

【虽以众相好庄严其身而示受丑陋贫贱之形,常积集众善无诸过恶而现生地狱、畜生、饿鬼,虽已到于佛智彼岸而亦不舍菩萨智身。】

菩萨摩诃萨虽然以众多的相好庄严其身,但有的时候也可以示现承受一些丑陋和贫贱身形,他们常常积集众善,没有诸多的过恶,他们众善奉行、诸恶不作,但是有的时候也可以示现生到了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菩萨摩诃萨们有的时候已经到达了佛的智慧彼岸,却不舍离菩萨智之身。

【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无量智慧,声闻、独觉尚不能知,何况一切童蒙众生?是为第五不由他教权实双行不共法。】

菩萨摩诃萨们成就了以上无量的智慧,声闻、独觉都无法了知,就别说一般的这些众生了,简直像小孩童一样无法了知。这就是菩萨摩诃萨不需要别人教化,自己就懂得一切方便和究竟的双行不共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身、口、意业,随智慧行皆悉清净。】

普贤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身、口、意」业随着智慧而行,完全的清净。

【所谓:具足大慈永离杀心,乃至具足正解无有邪见。是为第六不由他教身、口、意业随智慧行不共法。】

所谓:他们具足了大慈之心,永离杀心,乃至具足了正解,无有任何的邪见。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第六种不由他教,「身、口、意」业随智慧行不共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具足大悲,不舍众生,代一切众生而受诸苦,所谓:地狱苦、畜生苦、饿鬼苦。】

佛子,菩萨摩诃萨具足大悲,不舍众生,代一切众生承受诸苦,所谓地狱苦、畜生苦、饿鬼苦。

【为利益故,不生劳倦,唯专度脱一切众生,未曾耽染五欲境界,常为精勤灭除众苦。是为第七不由他教常起大悲不共法。】

为利益众生的缘故,不生劳倦,他们一心想着度脱一切众生,从来不会贪著「五欲」的境界,他们经常精勤地灭除众生的苦难。这就是菩萨们的第七种——其实不需要别人教化就自行发起的大悲不共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常为众生之所乐见,梵王、帝释、四天王等一切众生见无厌足。何以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常常被众生所乐见,众生都愿意看见菩萨摩诃萨,无论是大梵天王、帝释天王、四大天王,还是一切众生都愿意见到菩萨摩诃萨,从来不会厌倦。为什么呢?

【菩萨摩诃萨久远世来,行业清净无有过失,是故众生见者无厌。是为第八不由他教一切众生皆悉乐见不共法。】

因为菩萨摩诃萨久远世以来,他们所行之业无比的清净,没有任何的过失,所以众生都愿意看见他们,不会厌倦。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第八种即便是不通过别人教化,也能够自行发起的一切众生都愿意见到他们的不共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萨婆若大誓庄严志乐坚固,虽处凡夫、声闻、独觉险难之处,终不退失一切智心明净妙宝。】

佛子,菩萨摩诃萨对于萨婆若(一切智)大誓庄严、志乐坚固,虽然有的时候示现处在凡夫、或者声闻、独觉的险难之处,他们终究不会退失一切智之心的明净妙宝。

【佛子,如有宝珠,名净庄严,置泥潦中光色不改,能令浊水悉皆澄净。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虽在凡愚杂浊等处,终不失坏求一切智清净宝心,而能令彼诸恶众生远离妄见、烦恼、秽浊,得求一切智清净心宝。是为第九不由他教在众难处不失一切智心宝不共法。】

佛子,就好像有宝珠,名字叫净庄严,放到泥水中光色却不会改变,能够把这一切污浊的泥水都变得澄净。菩萨摩诃萨也是这样的,虽然有的时候示现处在「凡愚杂浊」之处,却终不会失坏「求一切智的清净宝之心」,能够让诸恶众生远离一切的妄见、远离烦恼、远离污秽杂浊,可以让众生得求「一切智清净心宝」。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第九种——即便是不通过别人教化,处在众生的难处也不失坏一切智心宝的不共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自觉境界智,无师自悟,究竟自在到于彼岸,离垢法缯以冠其首,而于善友不舍亲近,于诸如来常乐尊重,是为第十不由他教得最上法不离善知识、不舍尊重佛不共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了「自觉的境界智」(自己觉悟的境界智),有的时候不需要师父教自己就悟了,究竟自在到达了彼岸,离开了所有垢染之法(离垢之法)就好像丝带一样绑在自己的头上,而于善友又经常的亲近,对于如来常乐尊重,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第十种——即便是不通过别人教化也能得到的最上之法,他们不会舍离善知识、不会不尊重如来,有这样的不共法。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不共法。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上广大不共法。】

佛子,以上十种菩萨摩诃萨的「不共法」,如果诸位菩萨安住在其中,就可以得到如来的「无上广大不共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业。何等为十?】

普贤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还有十种业。哪十种呢?

【所谓:一切世界业,悉能严净故;一切诸佛业,悉能供养故;一切菩萨业,同种善根故;一切众生业,悉能教化故;一切未来业,尽未来际摄取故;】

分别是:一切世界业,悉能庄严清净故;一切诸佛业,悉能供养故;一切菩萨业,同种善根故;一切众生业,悉能教化故;一切未来业,尽未来际摄取故。

【一切神力业,不离一世界遍至一切世界故;一切光明业,放无边色光明,一一光中有莲华座,各有菩萨结跏趺坐而显现故;一切三宝种不断业,诸佛灭后,守护住持诸佛法故;一切变化业,于一切世界说法教化诸众生故;一切加持业,于一念中随诸众生心之所欲皆为示现,令一切愿悉成满故。】

一切神力业,不舍离一世界、遍至一切世界的缘故;一切光明业,放无边色光明,每一种光明中都有莲花座,每个莲花座上都有菩萨结着跏趺坐而显现的缘故;一切三宝种不断绝之业,在诸佛灭度之后,可以守护、住持诸佛法的缘故;一切变化之业,在一切世界讲法教化所有众生的缘故;一切加持之业,在一念中随着众生心之所欲,可以为众生示现种种形,令一切业、一切众生的心愿都可以圆满成就的缘故。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业。】

就是这十种。如果诸位菩萨们安住以上十种业,就可以得到如来的「无上广大业」。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身。何等为十?】

普贤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还有十种身。哪十种身呢?

【所谓:不来身,于一切世间不受生故;不去身,于一切世间求不得故;不实身,一切世间如实得故;不虚身,以如实理示世间故;不尽身,尽未来际无断绝故;】

分别是:不来之身,于一切世间不受生的缘故;不去之身,在一切世间求不得的缘故;不实之身,一切世间如实得故;不虚之身,以如实之理示现于世间故;不尽之身,尽未来际无断绝故。

【坚固身,一切众魔不能坏故;不动身,众魔外道不能动故;具相身,示现清净百福相故;无相身,法相究竟悉无相故;普至身,与三世佛同一身故。】

坚固之身,一切众魔不能坏故;不动之身,众魔外道不能动故;具相之身,示现清净百福庄严相故;无相之身,法相究竟悉无相故;普至之身,与三世佛同一身故。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无尽之身。】

就是这十种。如果诸位菩萨安住以上十种身,就可以得到如来的「无上无尽之身」。

thanksgiving day

南无十方三世

一切诸佛!

南无一切菩萨摩诃萨!

南无普贤菩萨摩诃萨!

更新于:11个月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