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日
  • 中国
  • QQ
生食主义

法苑谈丛:(二)少数民族语文大藏经 第七章、漫谈大藏经

  • 2024-03-23 13:41
简介(二)少数民族语文大藏经 第七章 漫谈大藏经元刻西夏文大藏经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西夏国王元昊得宋本大藏经,设蕃汉二字院,造西夏文字,请回鹘僧翻译全藏。当时有无刊..

(二)少数民族语文大藏经 第七章 漫谈大藏经

元刻西夏文大藏经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西夏国王元昊得宋本大藏经,设蕃汉二字院,造西夏文字,请回鹘僧翻译全藏。当时有无刊本,不可知。而世传列本则是元成宗大德中所雕。现存碛砂藏《大宗地玄文本论》卷三后有题记,略云:「管主八誓报四恩,流传正教,累年发心印施汉本大藏经五十余藏钦睹圣旨,于江南浙西道杭州路大万寿寺,雕刊河西字大藏经板三千六百二十余卷,华严诸经忏板,至大德六年(1302)完备。管主八钦此胜缘,即造三十余藏及华严大经、梁皇宝忏,华严道场忏仪各百余部,焰口施食仪轨千有余部,施宁夏永昌等路寺院永远流通。」所云河西字即西夏字。现今西夏文全藏已不可得,各地所发现之残卷约可得经论数十种而已。

西藏文大藏经西藏于唐初,即第七世纪末,端美三菩提造西藏文字,译出百拜忏悔经,是为翻经之始。至第八世纪以后,吃 奴提赞王、乞 倈巴瞻王时代,大夏及印度等地僧侣,积那弥多、湿连怛罗菩提等学者,相次入藏。加以西藏翻译官宝护等从事翻译梵语经典,并且统一译语,改订旧译,梵本所缺,则由汉文、于阗文中重译补足。以后继续译业,前后印、藏译师凡350人,译出佛教典籍四千四百余部。第八世纪末,穆地赞布王时,嘎瓦巴哉最初造作目录,其后至十二世纪末又有察巴和布顿各编定目录。全藏总分为两部:(一)丹珠尔,义为佛部,亦称正藏,其中为经律及密经等。(二)为甘珠尔,义为祖部,亦称续藏,其中为释经论、中观瑜伽诸论传记及西藏重要撰述。其刻板元皇庆二年(1313)至延佑七年(1320)却丹热尺之弟子,江阿嘎布由汉地获得资财,与罗萨桑结绷、松南窝塞、江楚绷译师搜集各地经律并秘经,校勘付刻,是称为奈塘古板,其板及印本今均不传。其后相次雕刻有:理塘板、德格板、奈塘板、卓尼板、巴那克板、塔尔寺板、昌都板、永乐板、万历板、北京板、拉萨板等。

1.理塘板是释迦坚赞等在江峪所刻,但有甘珠尔。1908年毁于兵燹。

2.巴那克板在不丹首都巴那克,但有甘珠尔。今佚失。

3.塔尔寺板在青海塔尔寺,但有甘珠尔。今佚失。

4.昌都板在昌都寺,但有甘珠尔,今佚失。

5.永乐板是明成祖永乐八年(1410),在汉地据奈塘板复刻。

6.万历板是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05)重刻永乐板,此二板久已毁失,印本亦极少。

7.北京板是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北京所刻。先依西藏霞卢寺之底本刻甘珠尔,至世宗雍正二年(1724)更刻丹珠尔。以是硃印。故世简称赤字板。板毁于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之役。

8.卓尼板存青海卓尼,是玛色尔衮普王于康熙六十年(1721)至乾隆十八年(1753),在甘肃临潭县南卓尼大寺开雕,其中丹珠尔是复制德格板。本世纪四十年代毁于火。

9.奈塘板正续藏是1730年(清世宗雍正八年)和1742年(乾隆七年)第七世***所造,依古板为底本,据察巴、布顿等目录增补而成。其板今存臧洲之奈塘寺。

10.德格板正续藏是1730年(清雍正八年)和1737年(乾隆二年),西康之德格王所刻。其中甘珠尔依理塘板,丹珠尔依霞卢金殿藏本为底本,增补布顿目录所载诸典。其板今存四川德格县德格印经院。

11.拉萨板是第十二世***所刻,刊于1933年,仅有甘珠尔。

12.库伦板是1920年在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复刻德格板。

蒙文大藏经蒙古文大藏经是第十四世纪初(元成宗大德间),西藏萨迦派大德法光大师与西藏、蒙古、汉、回鹘诸僧自西藏文译成,后在西藏雕板。至十七世纪时(明神宗万历间)又有所补译。现存蒙文大藏经是清代所整理。据其汉文序中所说,甘珠尔是清康熙中译,丹珠尔是乾隆六年(1741)到十四年(1749)所译,亦即同时所刻。

满文大藏经满文大藏经是清康熙中善慧法日大师自蒙文、藏文中译出甘珠尔,其后渐次翻译。至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1773)时雕板,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完成。

总计以上所述,汉文大藏经板中凡卷子本有二,梵夹本有十六,方册本有二,铅印本有五,影印本有二,都有27种,而少数民族语文大藏不在其数,每部藏经的刻板都在十万以上。当时雕刻所费的功力实在是浩大的。现在除《龙藏》板尚存,余皆消失而遗留下来的印造经本,完全无缺的也不多见了。

在宋元时代,由于大藏经部帙浩繁,刊刻不易,各地又有刊刻或印造四大部小藏之举,就是以《大般若经》600卷,《大宝积经》120卷,《华严经》81卷(唐译80卷附《普贤行愿品》1卷),(大般涅槃经》40卷,总841卷为一小藏。《佛祖统记》卷四七说,绍兴二十三年冯楫以俸资造大藏经四十八所,小藏四大部者亦如其数。住云:「世以《华严》、《涅槃》、《宝积》、《珠林》为四大部。」《珠林》是当时用来代替《般若》大部的。辽代房山石经有《四大部成就记》,即指《华严》、《涅槃》、《宝积》、《般若》。

元福建建阳县后山报恩万寿堂毗卢藏,也是指此四大部而论。后山报恩万寿堂是元代白莲教的根据地。据现存《华严经》卷28题记,此藏是延佑二年(1315)报恩万寿寺嗣教陈觉琳募众雕刻,而推吴国公亦黑迷失为都大劝缘,题记中自称为毗卢大藏。但据现在福州鼓山涌泉寺存有毗卢藏《大般若经》、《大宝积经》、《大般涅槃经》,山西太原崇善寺有毗卢藏《华严经》残卷,此外更无他经发现,似当时只刻四大部而止。

元湖州吴兴妙严寺,据牟献《湖洲妙严寺记》(赵孟頫书),为宋嘉熙间(1237一1240)是庵住上人所创,曾刊《华严》、《法华》、《宗镜》诸大部。宝佑五年(1257)是庵卒,古山道安继之。元至元间道安两至阙廷,凡申请皆为法门及刊大藏经板,悉满所愿。此中所称大藏经板虽不知指何板,但可知元代刊藏是与道安的申请有关的。现存妙严寺本《华严经》末有至顺三年(1332)妙严寺经坊题记云:「曩因《华严》板行于世,继刊《涅槃》、《宝积》、《般若》等经。」是道安继是庵之后,刻成了四大部,而且是据大都的弘法藏、南山的普宁藏、福州的东禅藏、吴兴的思溪藏、平江的碛砂藏重复校勘而刊行的。

更新于:10个月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