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日
  • 中国
  • QQ
生食主义

第二篇 解脱安闲

  • 2024-04-19 11:04
简介第二篇 解脱安闲壹 解脱安闲的定义解脱,就是解开捆扎,脱身而出的意思;安闲,指自由放任,无挂无碍。解脱,是动态的行为;安闲,是静态的境界。解脱与安闲,是一体的两面..

  第二篇 解脱安闲

  壹 解脱安闲的定义

  解脱,就是解开捆扎,脱身而出的意思;安闲,指自由放任,无挂无碍。解脱,是动态的行为;安闲,是静态的境界。解脱与安闲,是一体的两面,能解脱就能安闲,能安闲就能解脱。诸佛菩萨游诸国土,度化有情,示教利喜,无非就是要使众生离苦得乐,获得究竟的解脱。

  贰 解脱安闲的种类

  就解脱的层次而言,约略可以分为三种:

  1.世俗的解脱:生活在世间,我们要遭遇各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存在时,就是一种解脱安闲的境界。例如:经由过程考试的时刻,完成工作的时刻,那种如释重负的感到,就是一种解脱。社会人士下班回家,享受亲情的时刻;家庭主妇做完一天的家事,憩息闲聊的时刻,也是一种解脱。甚至贫穷的人解决生活的问题,饥饿的人获得食物,凡此都是解脱安闲的境界,也就是心坎的要求与外在的世界达到最好的调和。然而,这种解脱安闲只是相对性的,暂时性的,并没有永恒性,人生的贪欲无尽,使得我们的身心永远认为强迫忧?。所以经云三界如火宅,于是,有些人就去寻找出世的解脱。

  2.出世的解脱:出世就是离开尘凡,到另一个寂静的处所,闭关修道,以求了生脱死。这种解脱固然摆脱了人世的束缚,然则也回避对社会人群应有的一份责任,所以不敷积极进取。又这种出世的解脱,恰如大石压草般不让烦恼现起,有朝一日,人缘和合,烦恼的幼苗照样会发展出来,所以,也不是究竟的解脱。

  3.胜义的解脱:究竟的解脱应该是超越入世与出世,使精神与物质两相兼益,使生活与修行相得益彰,使我们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够逍遥安闲的一种意境。这种即入世而出世,即出世而入世的解脱,就是胜义的解脱。胜义的解脱是最圆融美满的境界,只有在生活体证中才能成就,非言语思辨所能道尽,所以也是一种弗成思议的解脱。黄檗禅师云:终日不离一切事,不为诸境所惑,方名安闲人。安然端坐,任运而不拘,方名解脱。

  参 解脱安闲的实践

  若何才能达到胜义的解脱呢?《维摩诘弗成思议解脱经》是描述多劫以前成佛的金粟如来,于此世化现维摩诘居士身,为众生开示解脱之要。本经阐述即出世而入世的解脱要旨。今就此经内容,归纳解脱安闲的要意如下:

  1.在死活烦恼中解脱安闲:死活是人生最大的问题,而烦恼是流转死活的主要原因。心与境和合才起烦恼,烦恼捆扎与其他世间诸法一样没有自性,当体即空,所以烦恼强迫的当下就是真如实相、无上菩提,所谓烦恼即菩提恰是此意。同样地,死活与涅槃也是不二的假名,一般人生之可喜,死之可悲;悟道者生固不足可喜,死亦不必伤悲,故死活之外无涅槃,涅槃之外无死活。宗衍禅师说:人之生灭,如水一滴,沤生沤灭,复归于水。了达死活烦恼性皆空寂,就是了生脱死的涅槃地步了。

  后唐保福禅师向徒众说:比来我力量不继,想也许世缘时限已快到了。

  门徒学生听后纷纷说道:师父法体仍很健康。

  学生们仍要师父指导。

  请求师父常住世间为众生说法。各种群情不一。

  个中一位学生问道:时限若已到时,禅师是去好呢?照样留住好?

  保福禅师用安详的立场,亲切的口吻反问道:你说是如何才好呢?

  这位学生毫不斟酌地答: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随缘任它去好了。

  禅师哈哈一笑说道:我心里要讲的话,不知什么时刻都被你偷听去了。言讫,跏趺示寂。这就是在死活烦恼中求得解脱安闲。

  2.在疾病苦楚中解脱安闲:人吃五谷杂粮,谁无疾病?英雄只怕病来磨。疾病的熬煎固然让人难以忍受,假如我们能深达实相,病苦的当下,就是心灵开悟的契机。当我们有了病苦时,应当自念:身体是四大和合而有,假名为身,而四大无主,此身当然也没有我的存在,是以病者了弗成得;又此身是因为无始以来的无明痴爱、执著有我而生起,所以疾病的根源在于我执赓续,妄想分别,攀缘六尘。是以归根究底,我们应观诸法空性,去除我执邪妄,不只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烦恼强迫,更要兼除众生的结使忧苦。这就是经中所述: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算作医王,疗治众病。这么一想,我们不只不会厌离病苦,反而在病苦中长养慈悲聪明,形成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原动力,病苦的本身就成为解脱的药方了。

  3.在五欲六尘中解脱安闲:五欲六尘也是随著人缘时节而改变的假名幻有。《维摩诘经》说:一切众魔及外道是吾酒保。假如我们能够善用欲望,乐求善法,纵使在五欲尘劳中也不会腐化沉沦;假如我们能够通晓法性,虽然在死活波涛中也能历险如夷。所谓依真起妄,了妄全真,懂得应用虚幻不实的色身、寿命、财物,来求取稳固不坏的法身、慧命及法财,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4.在有情众生中解脱安闲:我们的食衣住行,甚至处事接物,都邑与众生发生密切的关联。尽管众生表面不合,习惯的差异很大,但都是五蕴四大和合的假身。我们自己身体上每一个细胞,也是四大五蕴的假合。明白了这一点,心中就不会有人我的分别。自己身上的脓疮疥癣,我们不嫌垢秽,耐心地包扎敷药,能够洞悉人我一体的真谛,我们就会把解除众生的魔难烦恼,算作自己的工作。于是修习四摄六度,是为了度脱众生;肃静佛国净土,是为了接引有情。当我们在度脱众生,接引有情的当下,也就求得了自身的解脱。当我们无所为而为时,一切的羁绊束缚自然消失。

  肆 结语

  我们凡夫往往将自己的心灵和外界对立起来,生活因而成为一种负荷与累赘,悟道者因为用平等心来看待一切,在举手投足间随顺法性,在烦恼中不见烦恼相,在死活中不见死活相,甚至不见修行相,不求解脱道,所以随时随地都是解脱安闲的圆满世界。《金刚经》说: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序递次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短短的开场白里,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琐事,然而对一个悟道者而言,一样地穿衣吃饭,它所蕴含的般若风光以及所显现的解脱境界,就与凡夫迥然不合。

  所以,解脱安闲不是世俗的欲乐所能达到的境界,不是到别的一个不食人世炊火的世界里才能找到的幸福。从现实生活中,去体会心物一如,从大众中去参证人我一体,才能找到解脱安闲的境界。

更新于:8个月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