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日
  • 中国
  • QQ
生食主义

什么叫受五戒?

  • 2024-04-22 11:38
简介受五戒我们的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本,然则五戒的戒目,并没有什么稀奇凸起之处。在印度的古代,各宗教都有五戒,而且都是大体相同。即便基督教十诫的后五诫,也是如斯,现..

  受五戒

  我们的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本,然则五戒的戒目,并没有什么稀奇凸起之处。在印度的古代,各宗教都有五戒,而且都是大体相同。即便基督教十诫的后五诫,也是如斯,现在分别列举如下:

  一、佛教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喝酒。

  二、摩那法典的五戒:不杀生、不妄言、不偷盗、不非梵行(不淫)、不贪嗔

  三、包达夜那法典的五戒:不杀生、不妄言、不偷盗、忍耐、不贪。

  四、钱多亻去耶奥义书的五戒:苦行、慈善、正行、不杀生、实语。

  五、耆那教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言、不淫、离欲。

  六、瑜伽派的五戒:不杀生、不妄言、不偷盗、不邪淫、不贪。

  七、基督教的后五诫:勿杀、勿盗、勿淫、勿妄证、勿贪他人之所有。

  由上面的比较可以知道,佛教五戒的特色是不喝酒,其他各宗教没有戒酒的。因为佛教是重於聪明的,喝酒能使人晕厥沉醉(酒的害处,后面详说),所以不许喝酒。至於其他各宗教所标的贪欲贪嗔。那不是行为,而是心理现象,佛教的五戒之中,实已包摄无余.

  一、总述

  戒律包括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等等。个中的居士五戒,是佛陀对佛教徒的起码要求。

  自古以来,学佛的人就可分为两种在家人和削发人。因为削发人不用处理很多的世俗事务,可以毫无牵挂地将所怀孕心都投入到修行傍边,所以对削发人的要求就比较高。作为削发人,就应受持难度较大的沙弥戒与比丘戒等等;

  而作为在家人,则需要面对各类生计的压力、世事的牵绊,所以相对而言,就往往达不到太高的标准。是以,佛陀对在家人戒律方面的要求也就比较低。即便如斯,作为在家人,也必须受持不合层次的居士戒。

  居士五戒属于别解脱戒。为什么称为别解脱戒呢?所谓别解脱,也即别别永远解脱或分别永远解脱的意思。分别解脱的内涵虽然有多种,但最主要的,就是谁受持该戒,谁就会获得永远解脱的意思。比如说,两人傍边一人受戒,而另一人不受戒,则受戒的人可以获得永远的解脱,不受戒的人就不能获得解脱。

  是否所有人所受持的杀盗淫妄酒五戒都称为别解脱戒呢?并非如斯。杀盗淫妄酒五戒可分为三个层次世间的五戒、小乘的五戒以及大乘的五戒,共计十五条戒。也就是说,不杀生戒可以分为世间的不杀生戒、小乘的不杀生戒以及大乘的不杀生戒三种。触类旁通,不予取(盗)戒、邪淫戒、妄言戒、酒戒也都可分为三种。差别三个层次的依据,就是以前所讲的三个差别。

  同样,沙弥十戒也可分为三种,也即三十条戒,包括世间的十戒、小乘的十戒以及大乘的十戒;依此类推,二百五十三条比丘戒,三百六十多条比丘尼戒等等,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世间的戒律、小乘的戒律以及大乘的戒律。

  是否属于别解脱戒,就要根据受戒人的念头来剖断。假如一小我受持五戒的念头,是为了今生的健康、长命,为了下世可以转生为天人,或者具有名利、地位、家当、健康等等的人,就只能称为世间五戒,世间五戒与外道的戒律是没有区其余。

  包括现有的和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古印度的很多宗教在内的外道,都制定了本宗教特有的戒律,个中有些外道的戒律比佛教的戒律还要严格。比如说,佛教认为:在走路的时刻无意间踩死蚂蚁,或者在烧火以及点灯的时刻,无意中烧死了飞蛾、小虫,因为当事人不是有意而为,即没有杀生的念头,所以就既没有犯戒,也没有罪恶。但有些外道却认为,以上行为也有杀生的罪业;别的,有些外道认为:即使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假如没有人将水井、河流等处的水给予自己,自己却擅自饮用,就犯失了不予取戒(盗戒)。尽管外道的戒律比较严谨,但这些戒律却只能称之为戒律,而不能称之为别解脱戒。

  为什么这些与外道相同的五戒不属于别解脱戒呢?因为,在不具备出离心的前提下,所有的戒、定、慧,都只能属于世间的戒、定、慧,其果报充其量就是在今后流转六道轮回的时刻,可以享有好的善报,除此之外,毫不会让我们超越轮回而获得永远的解脱。比如说,假如断除了杀盗淫妄酒,最多只能临时性地让我们离开恶趣,投生善趣,却不能彻底离开六道轮回,所以不能称之为别解脱戒。

  而在具备出离心的前提下,所受持的戒体,就属于别解脱戒。守持别解脱戒,就可以令我们获得永远的解脱。

  别解脱戒可分为大乘的别解脱戒与小乘的别解脱戒。假如要使所受的戒体成为小乘的别解脱戒,就必须具备出离心。出离心是小乘别解脱戒的起码要求,假如具备了出离心,则所受的戒体至少可以算得上是小乘的别解脱戒。

  是以,如同受持菩萨戒之前,需要有不做作的世俗菩提心,只有在世俗菩提心的基本上,才能获得真正的菩萨戒一样,我们在受五戒之前,最好也要培养起出离心,在具备出离心的前提下,哪怕受持一条戒,也属于别解脱戒,否则,就只能成为一种形式,而不能获得别解脱戒的戒体。至于出离心的内涵,我们以前已经讲过多次。修持出离心的方法,就是四个外加行的修法。

  总而言之,无论所受持的戒条再多、再严格,假如不具备出离心,则所受持的戒体都不是佛教所特有的,所以不能称之为别解脱戒,而只能称为世间的戒律。

  请人人回头返观一下,自己在受持居士戒的时刻,究竟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假如发明自己当时并不具备出离心,则从受戒之日起直至今天,我们心中所有的戒体,就并不是佛教所说的戒定慧三者之一的戒,而只能算是一种与外道相同的世间之戒。

  如何才能使其变为别解脱戒呢?是否需要从新受戒呢?不需要。要改变今朝的现状,使以前的所有戒体变为别解脱戒,只需从现在开始培养出离心。在生起出离心的当下,我们以前所受的戒体急速就可以成为别解脱戒。

  因为,所谓的戒律、聪明、禅定,都是指某人心中的功德,这些器械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在生起出离心今后,出离心就会对原有的戒体起感化,既不需要舍弃以前的戒体,也不需要从新受戒,自身所有的戒体自然而然地就可以成为别解脱戒。

  假如我们还能更上一层楼,在生起出离心的前提下,进一步培养起无伪的菩提心,则以前所受的戒体就可以成为大乘菩萨的别解脱戒。

  以前我们也讲过,假如没有这两个关要,包括大圆满都有可能变成世间法。既然连无与伦比的大圆满都可以成为世间法,位居其下的其他法又怎么可能不成为世间法呢?由此可见,出离心、菩提心是通往解脱弗成或缺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培养起出离心与菩提心。

  在此之前,也许大多半居士并不清楚若何才能受持一个完整的别解脱戒,今天懂得今后,也许很多人都邑有一种芒刺在背的感到,因为以前自以为是的戒律、积德、修心等等,都发生了决定性的变革,很多工作都需要从头开始。但这也没紧要,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只要我们能抓住当下的机会,就还来得及。

  戒律是为了规范日常行为而制定的条目。因规范程度的不合,而分为在家戒、削发戒等各类层次的戒律。作为佛教徒,假如纰谬自己的行为加以规范,而毫无顾忌地杀、盗、淫、妄,则所谓的学佛就不会有什么效果。佛陀也讲过,只有先将一块布洗净,才能为这块布染上颜色。假如布上满是污垢,就弗成能染上纯粹的颜色。同样,假如要学佛,就要先将行为规范今后,才能在此基本上修行。

  作为居士,最关键的是要受持杀盗淫妄的戒条,但因为在喝酒之后,人就会因迷乱而无法克己,在精神失控之后,杀盗淫妄的行为也就会随之而陆陆续续产生,所以,为了保护前四种戒体,佛陀就制定了酒戒。

  关于喝酒的规定,小乘佛教内部也有两种概念。一种概念认为:凡是喝酒,都属于罪业;另一种概念却认为:对于没有受持酒戒的人而言,因为酒也是一种饮料,在不喝醉的前提下,适当的喝酒也不算是罪业。

  然则,从戒律的角度而言,大多半人的立场照样站在喝酒就是罪业的一方。暂且不论喝酒是否有罪,只要佛陀在戒律傍边明令规定不得喝酒,我们就应当严格遵照履行。

  虽说跟着时代的更替、思惟的变迁,传统的习俗、旧有的观念、往昔的行为就会因跟不上潮流而成为以前式,新时代的人是不会再对其感兴趣的,但佛陀对学生们的这个五戒要求,是在任何时代、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因过时而被淘汰的。

  有些宗教也规定了一些教条,但只有忠诚崇奉这些宗教的人才会去遵守这些教条,其他人就不一定会接收。比如说,基督教认为,上帝在六天中创造出了世界,第七天是歇息的日子,所以,世人在每周第七天的日曜日也应当歇息。假如有人在第七天做了任何工作,就会有罪恶。

  有些基督教徒曾在英国与别国接触失利的时刻写信训斥英国政府,认为导致战斗失败的原因,就是英国政府在礼拜天没有歇息而造成的。不知这些说法是否有确切的证据,假如没有就很难说服别人。虽然人人都爱好歇息,但这种类似规定礼拜天必须歇息的各种来由,就有可能跟着岁月的流逝而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破裂摧毁。

  然则,无论人类社会若何成长进步,即使在一万年,甚至几十万年今后,任何人也弗成能打破伦理道德观念,而堂堂皇皇、毫无所惧地去杀盗淫妄。只要人世间需要和平与幸福,就需要有断除杀盗淫妄的要求。假如纰谬杀盗淫妄的行为加以约束,全部社会就会乱套,在动荡不安的生活情况中,又怎么可能有什么幼?持,并且没有受戒次数的限制。在发明自己犯戒今后,就急速懊悔,懊悔之后,再从新受戒。

  当然,还有一些细微的界定是否犯戒的方法没有作介绍,我们也不必懂得太多。也许有些人在懂得到一些细枝末节之后,便以为戒律有隙可乘,从而作出损人利己却又不犯根本戒的罪行来。若是这样,我们今天的开示,也就在无意间起了助纣为虐之效。

  皈依受五戒

  至于皈依佛门,每一位真正信佛的佛学生必须去受三皈依(皈依佛、法、僧三宝),这才证实你是一个佛学生,要为佛法办事,为众生奉献。下一步是受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喝酒)。

  不皈依的人可以很随便,没有约束,就象是没有学籍的孩子,在教室外面偷听师长教师讲课,会不会,师长教师也不会负责去管他;而受了皈依的人就象教室里的孩子,不守纪律会有人管你,成就不好也会有人干预干与,所以进修进步一定比教室外面听课的孩子快。

  有个说法是在家人最好守戒不受戒,怕犯戒而不受戒,我想,照样受戒进步快。假如没有受戒,总在潜意识中给自己留一些余地,做了违戒的事,心想没事,反正我也没受戒,总给自己摆脱,肯定也不会太精进努力。一切都随缘,机缘成熟的话照样去受戒比较好。比如有位居士没受皈依时,信佛信了7年,明知吃肉不可,坏处一大堆,但就是嘴谗,总也戒不掉肉食,尤其爱吃海鲜。但自从皈依佛门后,有了佛力的加持,不到一个月,闻肉就恶心,不到3个月,海鲜也全部不动。今朝已吃素3年,原来动不动上火牙疼、淋巴发炎、乳腺炎症、便秘等疾病全部痊愈。当你受戒后,做了错事,身边的护法就会提醒你改正,比如喝点酒,就让你头疼得撞墙或发冷,嗓子哑,吃了肉食不舒服,让你牙疼、淋巴发炎等,让你下次不敢再犯。假如学佛良久,还断不了肉食,总以吃三净肉做饰辞,说明你修行晦气,根本没有进步。对于这些戒律,开始你认为都是约束,实际上它们在冥冥中保护你,守一戒就在你身边有五位护法保护你,守五戒就有二十五位护法保护你,让你人生加倍健康安然。佛法起到避邪的道理,无外乎是经由过程你自己多守戒律,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种恶因就无恶果,从而保护自己,获得人生真正的大安闲。

  人的福禄寿,出生下来就基本定下来了,积善恶业再另有增减,假如福报和寿命加起来一定的话,福享多了,寿就会缩短。所以,我们一定要惜福,所有你浪费掉的、花费掉的全是你射中所有的财富,所以福不能享尽了。培养孩子,要爱惜粮食,爱惜字纸,节约能源,爱惜一切物命。不只要让他从小惜福,不浪费,还要让他多布施,积德培福,孩子才会真正增福增寿。尤其水电等一次机能源,用一点少一点,节约一张纸,就是节约了木材,节约一度电,就是节约了煤炭,而淡水更是弗成再生能源,为了子孙后代,我们不能不节约呀。新加坡的国宝级人物许哲女居士,平生积德,已经106岁了,身体还很好,做瑜伽的柔嫩度年轻人都比不上,还在照顾7、80岁的孤寡白叟,别人给她的钱,她多都用在为他人办事上,自己还穿从垃圾中捡来的衣服(新加坡生活水平高,垃圾中的衣服也不错),可见,她多么惜福,又持续积德积福,所以她能这么健康长命。

  人修得的射中的福报是因,从事的职业是缘,假如有福报,做什么职业都能挣着钱,所以我们佛学生,一定要选择干净的正业去做,为众生造福,为社会谋福利,而不要去选择一些不净业,尤其不得选择杀业。不得从事豢养、贩运、发卖、宰杀、烟酒店、饭铺、歌舞厅、沐浴、毒品、走私、诤讼、写淫秽小说等职业。亲见一些靠开烧烤店、火锅店挣大钱的人,最后家里人健康出问题,脑溢血后半身不遂,有的得肝炎住院4个月,几乎没命,有的人家的孩子,小脑发炎,呕吐,病好后智力受损。所以为自己也为后代着想,选择谋生行业要谨慎,不能只图面前利益,造成终生遗憾。

更新于:6个月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