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日
  • 中国
  • QQ
生食主义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

  • 2024-05-10 12:52
简介慈舟法师讲述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发菩提心,成就佛功德一心念佛心转境,十方世界皆弥陀欲明佛道先要放下身心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一切众生由业感,如理修行皆成佛若不说法..

慈舟法师讲述

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发菩提心,成就佛功德

一心念佛心转境,十方世界皆弥陀

欲明佛道先要放下身心

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

一切众生由业感,如理修行皆成佛

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佛恩

三世因果不昧

破我法二执圆成菩提

三性

念佛法门

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

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念观音圣号要知道怎样名为观音?应顾名思义,因义知名。又者名实相称,因果相称。观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有六步功夫。去年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时,讲过一次。这种道理很微细,听了一次,恐怕还不易了解。今天有请法的,请讲观世音菩萨耳门圆通的功夫如何用法,所以再讲讲。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所言行深者,就是般若行深。般若即智慧,智慧行不但要深,还要究竟圆满才能到彼岸;到彼岸即因圆果满,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即因圆。因该果海,观音菩萨亦称观音如来;果彻因源,观音如来亦称观音菩萨。约功行说,证闻性,耳门圆通;约位子说,自博地凡夫经过三贤十地,已至佛位。就功夫说,观音反闻功夫有六层,虽说有六步,实则菩萨所行,如鸟飞空,飞千里而无千里迹相;菩萨修行,亦复如是。既无修行迹相,焉有六层之数?为令众生有摸索处,故于楞严会上自述用耳根圆通功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三摩地即是禅定智慧。此等功夫,根根都好用,只以众生根机及因缘各有不同,故下手有异。如来于楞严会上问菩萨、声闻本何法而得圆通?二十五圣各说各的圆通,有二十五种,即六根六尘,六识七大。或以一根得圆通,或以一尘一识一大得圆通。观音自述耳根圆通。圆通者,圆满通达自性,即明心见性也。如来命文殊菩萨拣圆,何者对娑婆世界众生之机而易修?文殊菩萨拣取观音菩萨耳门圆通为最殊胜,因此方之人耳根聪明,入法易也。观音菩萨用反闻功夫证圆通,你我要证圆通,亦应如是反闻。文殊菩萨赞观音耳门圆通曰: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反闻闻自性,为诸佛同证,既反闻法门易修契机,所以讲讲观音的圆通。

反闻功夫有六步,六步除六结。有结是生死,解结则了生死。

初于闻中入流忘所此二句是第一步功夫,空动相即解动结。

初于闻中是观音菩萨在古观音如来处,得了修行方法,最初修时自闻中修的反闻闻自性。性乃本性,非习种性。习种性如眼见色的见性,见了起分别,就是差别性。此是生死,虚妄不实。眼见色不能闻声,彼此不能通,一根如是,根根皆然。性种性是通的,乃根性、尘性、识性,唯一无二的本性,一切诸佛皆称此性而成佛。

入流忘所者,入对出说。一切众生听外面音声,真性随缘往外流,而不知缘虚妄之法,此性亦变为虚妄。若欲了生死,就要将本性收拢起来,即是反闻自性的功夫,不令耳根闻性放逸去分别声。不但耳根要反过来反闻,根根都要反过来,眼反见,鼻反嗅,舌反尝,身反触,意反觉。现在说耳根,即是使耳根真性不要往外流。入流是随顺法性流,出流是随顺根尘流。向内流,全妄成真;向外流,全真成妄。功夫用上去即入流,入流则忘所。所即声尘。忘音声之相,听而不闻,则不被音声所转,亦即是不为色尘等所转。色尘为声音所依故,风声、雨声、车声、马声、男声、女声,音声虽有多种,然不出可意声、不可意声二种。用功的人,不但坏音声不听,好音声亦不听。因为音声都是有对待的,能反闻自性,忘所闻声,则离对待而动结解。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此第二步空静相,即解静结。

不闻音声动相,觉得有静相,还是向外分别的生死。何以故?对动而言静,有对待故。反闻功夫渐深,忘却尘境,故所入寂。法性为所入,观智为能入。观智即始觉智也。以始觉智反闻本觉理,转识成智。功行深故,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是明明白白不生。又者绝对不生,故曰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此第三步空能闻之根相,即解根结。

如是者,仍是反闻闻自性。反之又反,闻之又闻,反闻功深,不但所闻动静二相尽,能闻根相亦尽。论反闻功夫确只一个,虽然说有六步,总是一个闻性。反之又反,闻之又闻,以至闻到明心见性为究竟。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此第四步空觉相,即解觉结。

尽闻不住者,根相虽空,还有能觉根尽的念头,并此念头也要打消。既有能觉之念,仍是微细分别的生死。尽闻二字,承上能闻所闻俱尽也。尽闻若住,则半途而废。不住即是用功,反之又反,闻之又闻,破微细觉心。觉有二,即能觉所觉。觉心是能觉、能闻之根,所闻动静二相是所觉,所觉第三步已空,此是空能觉之心。因有能觉,还是对所觉之念。有念还未踏到真如实性,故应空觉结。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此第五步灭空相,即解空结。

能觉所觉皆空,还要空到极处,不空到极处,就不能圆满。如要空觉极圆,还空空。因为要知是谁知道空的,还是心中微细的空念,故须打消此微细之空念而灭空结。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此第六步灭灭得体,即解灭结。

灭从何立,对生之灭也。生如上动生乃至空生皆灭矣。今对生之灭非真灭,所以要将此灭亦灭去。灭生之灭既灭,故曰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即破生相无明矣。

反闻功夫到第六步生灭既灭,则涅槃理现前,常寂常照,常照常寂。性是寂灭理,心是常照智。理智圆明,故曰忽然超越世出世间。盖以法性湛寂,如如不动。不被声转是超越世间凡夫而无动相、静相,及人我执分别;不著空相觉相,是超越出世间二乘人。因出世间有空相、觉相,悟偏空而有空相,悟偏真而有觉相,皆是声闻辟支佛境界。并且不但超过世间凡夫、出世声闻,亦超过三贤十地菩萨。菩萨虽亦能超过二乘而未究竟,还是生相,无明未破故。观音菩萨闻性圆证,超越三乘人,故成圆满大觉,与佛齐等。获二种殊胜:一者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二者下与众生同一悲仰。所以能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者,因菩萨证圆明心,故上与佛通,下与众生通。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慈而曰力者,谓菩萨之慈悲,中有利生之作用也。慈能与乐,故曰慈力。与乐即是拔苦,故亦即具足悲力。观音菩萨得有十方诸佛慈悲,又得有十方诸佛之力,岂从外得?还是自己本具的。不惟观音具足,人人本皆具足,而为六结所结,故有生、佛之别。有结是生死凡夫,结解即与诸佛同等。

六结中前三结解,破分段生死;后三结解,破变易生死。

众生仰望诸佛救众生,观音菩萨亦在众生心中仰望诸佛救众生。有发真心求观音菩萨者,即是自心中观音菩萨求救自心中众生。你我用功要像观音菩萨反闻闻自性,即可证诸佛所证之性而成佛。故文殊菩萨赞曰:十方三世佛,一路涅槃门,非唯观世音,我亦从中证。你我如想得到观音耳根圆通,尽管反闻闻自性,一直闻到明心见性,成圆满觉。念佛念菩萨,功用皆同。若用反闻一个法门,一门通一切门通,亦通华严三观。大家念阿弥陀佛,念观音菩萨时,须向自心上听,向自性上听。

观音证闻性,闻性即心体。体大故相大,相大故用大。闻性充塞虚空,遍满法界,极大无比,是体大;本觉理有几大,始觉智有几大。从体起觉。称性而觉是相大;闻证自性时,即以如如智契如如理,自显观音大用,遍闻一切音声,乃至微细昆虫音声,或闷在肚里音声,都能尽闻,是用大。楞严经赞闻性曰:通真实,圆真实,常真实。隔墙能闻,故曰通真实;十方圆闻,故曰圆真实;睡亦能闻,故曰常真实。大家若用反闻功夫,较其他法门日劫相倍。但此是微细功夫,必须用之又用,久之或者得个门径。功夫用得深,则得益深;功夫用得浅,则得益浅。较参禅容易,因参禅难得个下手处,此则历历孤明的,动也如是闻,静也如是闻。究竟能闻的是谁呢?又有几大的界限呢?大家闻一闻看。

发菩提心,成就佛功德

佛功德不可量。究竟佛功德在何处呢?在我们心中,佛即心而心即佛故。然心又有何功德呢?心有觉悟之功德,我辈众生心迷,故无功德。然众生本有功德与诸佛之功德不差毫厘。佛之功德也是由众生发菩提心而成就的。不说在家居士未专学佛法,就是专学佛法的出家人,还有会不过这意思来的。华严经云: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应常作如是观,否则难觉悟。

释迦佛令我等众生念阿弥陀佛,究竟阿弥陀佛是何处来的呢?可以说是我们心中所化的,释迦佛化的。约化身说,才有娑婆世界,极乐世界;释迦佛,阿弥陀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佛佛互为主伴,提起一佛为主,余佛皆伴。主为能化,伴为所化,佛佛道同。又阿弥陀佛及释迦佛,皆毗卢遮那佛所化。毗卢遮那佛即性,报佛即相。法报不分,故起化用,可化现一切诸佛。以上所讲皆是有根据的。常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还同魔说。华严经云:一华藏世界海即一佛之报土,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为一世界种,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为一华藏世界。乃毗卢遮那佛之报土,此去西方十万亿佛土,较十不可说刹尘数,不过一篑土微尘而已,故古人云: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普通人只知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为富贵之极。然佛是富有华藏世界,贵为九界独尊。一华藏世界中,东方有无数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皆为一毗卢遮那佛之报土,故一华藏世界即有一毗卢遮那佛,其中无穷世界皆有此身,然此无穷世界皆一佛所化,故无二体。如云: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者。毗卢遮那佛即众生法身。而毗卢遮那佛是已成之佛,在众生心中现;众生是未成之佛,在佛心中现。虽说诸佛乃众生心中所现,而众生不知,因众生无始劫来在迷故。凡圣无别法,唯一心之迷悟耳!法身是心体,报身是心相,化身是心用。心迷,故体相用皆迷。若一念念佛,可一念悟;念念念佛,念念悟。口虽如此说,心中众生之执著放不下,总觉得佛是我念之佛,为我见所缚;又有你我男女之相,是为人见所缚、众生见及寿者见种种缚著。若能将佛念成自心,则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四相皆空。念佛时如此想,则知万法唯心,但切不可妄自承当,须切实用功。一念念佛一念现,念念念佛念念现。法身报身化身,皆一体一心故。非回光返照念佛不可。念佛报身显自心佛宝,念佛法身显自心法宝,念佛化身显自心僧宝。法宝即法身,佛宝即报身,僧宝即化身故,不要当面错过。念至无能念所念,亦无身心世界,念即无念。杂念一起,即成障碍。此岂早上念几句,晚上念几句,所能念得成的吗?那怕念上千句万句,念不归一,只能种些许善根而已。此念佛之念应如铁帚一样,扫去一切杂念,虽一时扫不尽,也须减少。约位说,须经十信三贤,你我连十信位都够不上,所以要著力的扫,务必扫清方见太平。

何谓杂念呢?杂念虽多,不出念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等。华严经十地品云:从初地乃至十地,尚须念念不离念佛,念法,念僧。况凡夫乎?先以铁帚扫粗念,后扫细念。你我要自己检察明白,念佛能不能扫去自己的恩爱牵缠。若扫不了,须生大惭愧,所谓信要真信,愿要切愿,行要实行。若信不真,愿不切,一生到老也不得真实的受用。

念佛的好处,十方诸佛异口同音,尽未来际说,都说不完。故要常靠佛法僧,即念念皈依不舍。你我口中都会说是三宝的弟子,那里肯真实依靠哟!所以总被境转,就是活佛也莫奈我等何。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字字皆给众生下的阿伽陀药,令众生自转自悟。佛与众生只在一迷一悟耳,迷如隔万重山。孟子曾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推人之所以异于佛也亦几希,岂非只在一迷一悟之间而已。因要转迷还悟故,须皈依佛法僧。三宝中随依一宝亦足以转烦恼心成清净心,久久自有功效。俗语:杵头磨成绣花针,功到自然成。如有相之法转之,实难转此无相心法,说易即易如反掌,说难亦难如登天。昔庞居士说:难哪难,十担油麻树上弹。庞婆婆说:易呀易,百草头上西来意。灵照姑说: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饥来无念自然吃饭,困来无念自然眠。有念即众生,无念即佛。因有念不了故,念无念之佛以治之。你看倒底是易是难。有道无道自己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如此著力,怎样都是隔靴搔痒。释迦非是生来的释迦,弥勒亦非自然的弥勒,彼即丈夫,我亦尔。说的不相干,父子上山还是各自努力的好。

一心念佛心转境,十方世界皆弥陀

大家听华严经,须依之修行,则成佛快。何以故?听了华严经智慧广大,堪修圆融法门故。故曰:圆人受法,无法不圆。若智不圆,则圆法还是偏法,实法还是权法,大法还是小法,出世法还是世法。因随世间心转故,则出世法还是世法,故曰一切法唯心转。

前日讲华严悬谈十种缘中第三依主者,主即法主,乃合十法界为一身,亦即合三世间为一身。十法界者,四圣六凡为正报;三世间者,有情世间、正觉世间为正报,器世间为依报;三世间为一法主。要知此义从何下手呢?不知诸位琢磨了没有?晚学琢磨就此一句阿弥陀佛,即三世间以为一身,弥陀经上水鸟、树林、一切有情、无情皆演法音;约树有七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是器世间说法;约鸟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及共命之鸟,是有情世间说法。又有观音势至清净海众说法,于海众中,除去出世三乘,余皆凡夫,同一佛身。故声闻缘觉,菩萨乃至凡夫说法,皆是佛说。白鹤孔雀等畜生乃非畜生,皆阿弥陀佛。经云: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故白鹤阿弥陀佛,孔雀阿弥陀佛,鹦鹉阿弥陀佛,舍利阿弥陀佛等等,实皆佛一身。佛为何现畜生身呢?为令法音宣畅流传,故须现各种身,此为有情说法。至无情说法,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等法,此为无情说法。是故学佛法人,须于此中观想,以起信心。即知佛实以三世间为一身。佛法难信之法,有智慧者能生信心,无智慧者难信故。

推而广之,不但西方水鸟树林是佛说法,即此世界之有情无情音声,亦皆佛说法。明朝朱太祖与刘伯温行军,至山中闻杜鹃鸟声,朱太祖即向刘伯温曰:此鸟叫声,颇似说话,究竟所说为何?刘伯温曰杜鹃对圣驾说:独掌山河。朱太祖很高与。又问:对你说的什么?答对臣说:辅弼山河。又问:对农夫说的什么?曰:麦黄快割。彼以世间心闻则世间法矣,若以念佛心闻杜鹃声,岂非阿弥陀佛么?所谓心妙法妙,一切音声皆微妙。音声,不可思议音声。如上次讲,有一诵华严经法师,令八十人各持一卷听之。法师诵时,听之者皆是各人所持之卷。此乃听经人及法师之心妙故,将凡音转成妙音。如我们上殿念阿弥陀经与八十八佛,字字与木鱼相应,此木鱼声声出字,与所诵无异。大家要向此处领会,那个不是妙境?那个不是妙音?如坐火车轮船时,其机械的响声,我们心中若随之念佛,彼声即是佛声。西方之人念念念佛法僧,故水鸟树林皆出法音。我们心中若念念念三宝,自然不离念佛念法念僧,随心变现故。此种境界皆佛所使,佛即在我们心中。归功于佛,皆佛威神之力;归功于己,即自心大方广之力。我体即同佛体,念念如是观想,则自心即成佛心,自然福足慧足。照此法想,照此法作,自然皆与佛同。若与佛背道相驰,佛还是佛,众生还是众生。能善观想,听华严经,哪怕一句半句,皆种下了金刚种子。念弥陀经,即华严境界,皆妙境。你我在此华藏世界中造罪,自然正报变成苦恼众生,依报变成荆棘瓦砾,一变一切变。佛身者法身也,法身无二体,一切国土山河大地,皆此变现,一切有情无情,一人成佛同圆种智,故皆能说法。诸佛遍你我心中,暗暗加被,令我等转恶归善。你我有一念善念,须知皆佛加被者。故知恩者当供养佛以报佛恩。所谓利益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如说修行供养等,即报佛恩。我之大即佛之大,我之方即佛之方,我之广即佛之广,大方广是整个的,用的不对,即敌体相违;用的对,即三世一切佛,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力即智慧之力,无畏亦属智慧。不能发挥与佛相同之大方广,即被魔所魔。烦恼现前不是起贪心,即是起嗔心痴心,起惑造业。犯戒者,佛心即成众生心。若念念依三宝修行,所受戒,念念持之干净,则众生心可成佛心。只看众生会转不会。华严发愿文云:愿生生世世眼中常见如是经典,耳中常闻如是经典,口中常诵如是经典,心中常悟如是经典,手中常书如是经典。如此即成福慧二严,即成两足尊矣。五浊秽污世界,佛法不欺人,只怕人自欺。希望大家在六根门头好好转,转念众生之念,念阿弥陀佛。

欲明佛道先要放下身心

佛法本无定相,深者见深,浅者见浅。以我们这浅浅的根器,学佛法中浅浅的小乘都觉得很难。何以故?因小乘尚须看得破身心世界无我。一切众生不能转凡成圣,不离六道生死,皆为我所系故。我见不破,连小乘尚构不上,况大乘之顿教法门?一空一切空,即我法皆不著。

这几天我们讲的教典中有云:顿教之佛,法性身住法性土。法性身者,无身相故,即无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等。以无相之身住无相之土,故曰法性身住法性土。然法性身住法性土,究竟作什么呢?还是度众生。但众生有相,不离世间,况顿教不立文字,若用世间话解释甚难,故曰: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又云:离经一字,即同魔说。到底法性身住法性土,度哪些众生呢?能明此理,方知有生可度,即无能度所度。所谓法身无相,必还依相,安得不依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不计著而已。其心念念以如如智契如如理,又者如如智即法性身,如如理即法性土,如如智不离如如理。身心世界宛然现前,而不计身心世界。以此不计之身来度可以离念的众生,而离念众生是离一切杂念,只念佛法僧:若有机缘闻法,即刻离念。所以可离念的利根众生,说放下即放下,故为顿教佛所接。但此离念众生,究竟是何等人呢?常听善知识讲:终日吃饭不曾咬破一粒米,终日穿衣不曾沾著一缕纱。因人法俱空故。终日吃饭乃随缘应事,其心乃如如智观如如理,其身乃法性身住法性土,而身心皆不在饭上。儒教亦有:君子食勿求饱,居勿求安。亦似此义。不如此即咬破米了。何谓咬破米呢?因只在饭上起分别,不是觉得味不好吃,即是觉得色恶不食。如此则身心世界毫未放下,以起分别故。能食者为正报,所食者为依报,一放不下,一切皆放不下。用功之人吃饭无分别心,即顿教所接机。又终日穿衣只在衣上起分别,衣长衣短,材料好坏。用功之人非不穿衣,然以无分别心,将身心世界一帚扫净,只有如如智契如如理。虽说顿教随顺禅宗,但念佛法门亦顿亦圆,故曰:圆人受法,无法不圆。何况渐顿。念佛法门中,念一佛即念多佛。念一佛是念自性佛,自性与十方三世佛本不可分,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何得不圆?既念佛圆满,则圆消一切业障,圆断一切烦恼。身心一转一切转,即圆教;身心一放下,一切放下,即顿教。身心分别一点一点的放下,即渐教;若一点都放不下,即凡夫。凡夫念一句佛号,纵不能顿而且圆,也得种点善根。有朝一日善根成熟,即可转凡成圣。由此看来,我们凡夫即使转凡成圣,都很难,何况圆念佛,顿放下。但任何人都想学好,须知万丈高楼从地起。解要圆,行要方。莫要捏著鼻子哄眼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要说我是个圆念佛的人,我是个顿放下的人。自己要深自省查自己,凡夫心中所想的事不想,凡夫作的事不作,凡夫说的话不说,即三业转。先从身口意三业作起,口非佛法不说,身非佛法不作,心非佛法不想,这样才能转凡成圣。但还要时刻考查自己究竟转得动,转不动?世间事引诱我,我断尽了没有?还作不作?贪嗔痴还起不起?是多起,是少起?无财色名食睡之缘不起,若有缘还起不起?乃至口中不当说之话还说不说?三业不被境动转,才可说转凡成圣。自己要鞭策自己,要警惕自己。以一句阿弥陀佛,来打消世间之三业。要说之话,以一句阿弥陀佛易之。祸福无门,惟人自招。说多话打闲岔,要转凡成圣,还是好好念佛。

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

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四句颂,希望诸位常颂,常观想。十方者约处,乃横遍一切处;三世者约时,即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处一切时,所有之佛,皆同一法身。若约现在说,即现座道场之佛;约过去说,即久远劫前已涅槃之佛;约未来说,即九法界一切众生皆未来之佛。但以位高修行精进勇猛之人成佛快,修行不精进者成佛则迟。成佛最早者,即一生补处,如观音势至等,皆上位菩萨。又观音即势至,势至即观音,观音势至即弥陀。观音表悲,势至表智,悲智双运,则共成阿弥陀佛。三圣一际,故同一法身。所谓分而不分,不分而分。何以说三圣一际呢?因体是一际故。何以有三身?用以差别故。约东土三圣即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表智,普贤表悲,合起来,即是毗卢遮那佛。佛陀耶两足尊,即福足慧足。若说福足慧足,人人本具,与诸佛共;不过在迷,未修显故。犹如古镜落入臭泥之中,臭泥喻惑业苦。世间有多少众生,即有多少古镜埋在三界臭泥中。能将古镜擦干净了,即显福报;磨光明了,即显智慧。我们须如何擦法呢?要仗三宝之力:念佛契佛宝,念法契法宝,念僧契僧宝,以三宝因缘将古镜拿出擦摩。

今天有个好因缘与大家说话,诸位藉此机会,将古镜拿出来擦磨。明日为文殊菩萨圣诞,早晨要念普佛,今日为文殊菩萨暖寿。文殊菩萨智慧极大,故为法华经中之上首,重智慧故。华严会上以普贤菩萨为上首,重行门故。以行显慧,故当拜文殊菩萨。希望文殊菩萨之智慧,在我们心中发挥。大家发心求文殊菩萨加被,使智慧增长,罪障消除。张某有感,应张某;李某有惑,应李某;谁有感,即应谁。每次法会,参加人很多,于其中有得利益者,有不得利益者。佛说法华经时,犹有五千退席;说华严经时,犹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然感尚有大小,故应亦有异。如作买卖,大本赚大利,小本赚小利。念佛亦如是,有小智慧,即小本得小利;有大智慧即大本得大利。然小智慧,亦可感文殊菩萨之应,加被众生,使善根增长。但如何感呢?有两点说明如下:

一者,有智慧之人,将不好的我见,须充分推翻。我见即有我无人,只要我好,不管他人好否,故须将此我见推翻。纵不能根本推翻,也要削去枝叶,此乃渐教之机。除一分我见,即显一分智慧;除多分我见,即显多分智慧。

二者,须发我见心。能发我见心,即有智慧之人。前者讲除我见,今又讲发我见,岂不是相违耶?然此我见,乃大公无私之我,即所谓古镜落在臭泥中者是也,须自迷惑中发起智来,知我有成佛种性,即大方广。大,体也;方,相也;广,用也;体迷故,相用亦迷。譬如古镜落在泥中,净体成秽,光相不现,亦失照用;虽在泥中,其体相用千古仍在,真实不虚,故不能坏。大众应发此我见心,我有成佛种性,即大方广。何以不使彼显现,心体无相,全在一念,若发心能将世上财色名食睡为我之事推翻了,真我即提起来了。真我之事,即戒、定、慧、六度万行等。戒有出家在家之分,虽多少不等,全在持之如何?佛初成道时,说略教诫,任何戒皆以淫杀盗妄为重。若持之干净,即成佛,否则古镜拿出来,仍然拖泥带水。何以故?持戒犹带贪名利财色之心故。修定学慧亦然。纵拿得出来,犹带我执臭气,故须推翻我执,推几分算几分。只要众善奉行,功到自然成佛。如将古镜洗得干净了,再加擦摩,自然光现。祝文殊菩萨寿,亦须将心地扫得干净,又须兴点供养,有十分得十分,有三分得三分。若僧若俗,须知文殊与释迦同为度众生者,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供文殊即供释迦,供阿弥陀,供观音,一即一切,望大家发心。

一切众生由业感,如理修行皆成佛

华严海会佛菩萨,我们天天诵华严经是服佛之服,诵佛之言,行佛之行,故称诸位为华严海会佛菩萨,如孟子云: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学佛法应有普通常识,即应分得清凡、圣、邪、正,此为学佛法之初步。华严经中有天人、畜生、阿修罗、紧那罗、摩侯罗伽等等种种的众生,无类不有,于中须知何者是凡?何者是圣?但能亲见佛成佛,亲闻佛说华严法门者,从天龙乃至于阿修罗、人、非人等,皆是法身大士。然此杂类众生,为何称法身大士呢?因各类中众生虽多,能证到法性理体者,可随类现身,以度该类众生。所谓现身者,本非彼类众生而示现者,但以实生者为所化,即因果报而生的是实。是故初机之人,恐分不清凡、圣、邪、正。

今略去余类,只讲人类。佛是人,菩萨亦是人,阿罗汉辟支佛也是人,而是人中修成出世圣人。圣人分世间圣人及出世圣人,佛及三乘皆在人道中修成的。在凡不染,故曰出世圣人。凡夫圣人者,或生到天上称天人,生到神道成神仙,如孔子、关公、文王、武王、周公、尧舜,皆称为圣人,又在天神仙类之下,而皆是凡夫中圣人。有无知识而冒称者,如乩坛临坛鬼神,往往有之;有妄自夸大而称者,如帝王之类。但文圣孔子、武圣关公,皆非自称,是世人尊称耳。自称圣人之人,不知圣人为何,亦不知如何出世,故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昔清朝时,有某帝得关公救驾,乃封关公为盖天普佛,佛岂是封得到的吗?帝王不及天,天不及罗汉等,焉可封佛。不但佛非封成者,等而下之又下,帝王亦非为臣可封得的。佛乃多生多劫行菩萨行,修行圆满而成者。有些人也学佛法,但不知佛法以何为因,以何为目的?将生天、为神、成仙等等,一把抓起,妄称三教合一,将孔子、老子、佛合而为一。这种漫无根据的话,全世界人不知有多少认不清的。孔子在世界上不失为好人,老子是一仙,人虽有生天之想,究竟生天与否,还不得而知。若真能生天,则不尊天矣!如孔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尊天,故不及于天可想而知,故说这些次第须分得清。若言三教合一,以佛法之眼光看来,还可以说,何以故?佛法中说上至诸佛菩萨,下至软动含灵,皆同一佛性故,即一切众生皆同一佛性,又岂仅三教哉!不知佛性凡夫,以凡乱圣,则罪大矣。性虽平等,而修造迷悟万差,万难合一。如帝制时代,一个平民百姓妄称帝王,则该杀该诛,故十法界次第分不清,糊涂极矣。十法界即四圣六凡,造罪即下堕,行善即上升;行世间善犹未脱生死轮回,修出世善,才可到辟支佛阿罗汉。阿罗汉是四圣中最小之位,如华严经中入法界品之舍利弗,目犍连等大阿罗汉,也在逝多林中华严会上,不但不闻华严法,亦不见报身佛及佛宝座。如蝇蚁等对人,不知人究竟有多大,何所说,何所行,一一不知,是故应发菩提心,改凡夫业。凡夫业者,即淫、杀、盗、妄、贪、嗔、痴等是也。纵不造恶业亦有习气,如打牌、听戏、吸烟卷、吸鸦片,抽白面等,亦皆恶业之增上缘。此等习气除了,还有吃饭时贪滋味补品,吃众生肉等,穿衣贪绫罗缎皮等,住屋贪雕梁画栋等。这些习气,亦恶业之增上缘,皆能障道。而衣食住,亦修道人所不能少,食得充饥,衣取御寒遮羞,住屋能避风雨即成,否则只讲究衣食住,即无讲究修行功夫了。十法界皆一心所造,四圣六凡唯一心所成,四圣法界是以心修行所成,六凡法界是以心造罪所成。如一块洋钱拿去供养三宝,周济贫穷,即培福田用了;拿去嫖、赌、沽酒、吃肉等,即造罪用了。造罪有罪在,修福有福在,造人之业即成人,造地狱之业即成地狱。故此劝初发心人,要分清凡圣邪正,不要把凡夫当圣人,圣人当凡夫。如现在乩坛上一切鬼神,皆冒名欺人,这些话不但初学人,即久学人不能合盘来算,也是弄不清的。

今日共修日,又诵华严经,开示不能多讲。要想了生死,须发上上心,纵学不了佛菩萨,学学阿罗汉、辟支佛也不错。要知这世界上生死之苦,必定是脱得了的。若是脱不了,四圣法界一个也不能成,有此理乎?

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佛恩

昨天讲念佛即是说法,念无量光即是说菩提法,念无量寿即是说涅槃法。说此法时,可以报佛恩,可以度众生。故云: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佛恩。藉此一句阿弥陀佛来度众生,来报佛恩。若是推广来说,既然念佛是说法,是度众生,是报佛恩,说一句警策话也是说法,说一句儒教的话也是说法,何以故?因为儒教的话也是令人学好的。然报恩究竟又是报的什么恩呢?总而言之是报一切的恩;别而言之,报师傅剃度恩,父母养育恩,檀越护法恩,天地覆载恩,日月照临恩,三宝加被恩,故说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恩者,知恩人方是报恩人。莲池大师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脱离尘垢即了生死。亲可约父母说,即当度多生父母;也可约自己说,自己当离尘垢。子道即孝道,自他俱度,则为人子之道乃能究竟成就。此话推广来讲,自己的烦恼断了,无明破了,才算度了自己,然后度众生到尽未来际。不过看众生之缘,因缘成熟的早,成佛也早;因缘成熟的晚,成佛也晚。成佛度众生,即成孝道,何以故?一切众生皆我多生父母故,皆我护法檀越故。如普贤行品中云:譬如矿野砂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沙碛中不长百谷苗稼,喻烦恼中无功德故。然有大树王,大树王者指一真法界心,一真法界心大得很,充塞虚空,遍满法界。大树之根在沙碛之中者,言此大心迷于生死中故。此一真法界之心,上至诸佛,下至软动含灵,皆同一体,是整个的,其根源即在众生份上。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者,水即法流水也,众生闻法即如树根得水,若无水则菩提树花果皆长不成。故诸佛说法即如与树根浇水。试问若无凡夫,何得转凡成圣?若无声闻,何得转小成大?若无大乘菩萨,何得转成菩提花果?因此之故,诸佛出世说法度生,所度众生,即自己多生父母,及护法檀越,亦即仇人。如何说是仇人呢?这要修行之人才晓得,像世间上许多想了生死的众生,皆从仇人发心。因为这人对我仇,那人对我仇,仇来仇去,乃于世间生大厌离,发心修行。若非仇人逼迫,何由得发道心呢?如大乘起信论云:此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或为眷属父母诸亲,或为给使,或为知友,或为怨家,或起四摄,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以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由是得知仇人亦是菩萨示现度众生者。而众生沾了仇人之光,反不觉知。故知恩人对仇人亦当报恩。大家要把眼光放大些,处此乱时,人心不古,良心愈趋愈下。无益人拼命去干斗争,有知识的人即拼命往修行的道上走,这岂不是沾了恶环境的光么?要是能往这条道上走的人,那是世外另有一层天了,就像桃花源似的。不过要具慧眼,晓得每天这样念念佛,谈谈法,也算是作幻化佛事,报种种恩德。讲甚么哪个是哪个的徒弟,哪个是哪个的师傅,无非是过去的幻化法缘。过去生中为父母,今生为儿女;过去生中为儿女,今生又为父母,我们虽然没有宿命通,亦可知其大概。所以若恩若仇,皆要以佛法来度他。但是究竟报恩之意思是什么呢?即令众生闻佛之知见。智力能知是非,知出世法是,知世间争名夺利非。儒家亦讲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即有德之人,虽云: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唯有智慧德相者,能好其所当好,恶其所当恶。至于无德者则好淫、好杀、好盗、好妄、乃至种种嗜好。既好其所不当好,必有恶其所不当恶。如好修行成佛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只有佛教独擅其美。佛未出世时,西域九十六种外道,各各皆称一切智人。佛一说法,彼悉潜辉。故曰佛法之浅浅,胜过外道之深深。即以佛法中浅浅之转凡成智法论之,外道即无。最好之外道亦不出人天道。佛教令人习戒习定习慧,超出三界,了脱生死,是谓正法。但外道亦有不吃牛肉,或不食无鳞鱼等。乃至孔子,亦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戒,才不过在世间上作个好人,谁知生死是可了的事?又一切教莫过儒教,而孔子云: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虽云尊天,实无作天之心。其他等教,虽有生天之想,亦无求为天主者。又不知天有多少阶级?以何等因而生何等天?一概不知。可谓有生天之想,而无生天之据。佛法中以淫欲之轻重而分六欲天阶级,以禅定之浅深而分色界四禅十八天之高低,及无色界四天之阶级。虽然如是,犹为六道轮回。如六辐之轮,转来转去,忽上忽下。虽生天上,天报尽时,犹入地狱者往往有之。故佛令众生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六道之外,犹有四级圣人,即罗汉、辟支、菩萨、佛是也。一成罗汉,即了生死。六道四圣皆一心转。人心是可以扩充的。肯发了生死之心,即肯度众生,肯报佛恩。一切众生皆是我父母六亲,亦是我护法檀越,亦是我当以恩报之仇人。欲报诸恩故须说法,那怕只说得一句阿弥陀佛,即或众生听了不得度,也与他种个种子。故云: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佛恩。望大家发菩提心,不要以为我们现在听法即很平安了,那不定是那一世种下的善根呢?故要由亲及疏,由近及远。一句弥陀,具无量义、无量寿,即涅槃,即福德。无量光即菩提,即智慧。何以涅槃即福呢?以不生不灭故。楞严经云:一切众生,在世界中生灭,犹如小器贮百蚊蚋,啾啾乱鸣,生灭苦故。稍有智慧者,即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受虚妄苦。若看破身心世界,即自众生得度。令他看破身心世界,即度他众生。又智慧无量,无事不明,无理不明。所明事理无量故,智慧亦无量。南无阿弥陀佛,快快念起来。

三世因果不昧

世间一切事皆可众志成城,自然所作皆办。众志者,即大家同心耳;成城者,即得护持也。譬如我们大家修行,即成佛法之城。有护法之城则能将惑障、业障,护住不起,并可转报障轻受。报障者,过去生中作业所感之果报也。大家以修行之志,得成法城,则现在不造恶业,当来不受苦报。然业无自性,若发悔改之心,业报自然从重化轻,从有化无矣。所以说大家要造一个法城,护持我们的法身慧命,使惑业不起。但我何以要说此话呢?因前天闻牲畜管理处处长发心开追悼会,超度屠户已杀死的牲畜亡灵。然总算明因果,知道转业,但转得不澈底。其不澈底之故有二:一者、作业之人,纵叫因果,限于术业,难改故。二者、被杀众生业报所感,难逃脱故。若人皆断杀,岂不成了净佛国土。所以我们要晓得与其杀已超度,不如不杀不食。何以故?杀其命食其肉,故冤魂不散,冤冤相报,无有了期。然既知超度,总可化重为轻。我常讲果报有三种:一花报、二果报、三余报。超度也许只遭果报,不受花报余报。至其究竟报否?唯佛与佛乃能知之。按:杀业果报非报不可。众生无不爱命,被杀以后,岂无还报之心?据该处长云:昔有龙树菩萨,多生持不杀戒,一日太子欲杀之而不得。菩萨以宿命通观过去世,知久远劫前,自为农夫误伤稻杆中一虫。昔之农夫今菩萨是,稻杆中虫今太子是。虽误伤而因果不昧,虽菩萨也须还债。菩萨见太子欲杀不能,故告曰:可以稻草加吾颈,一缢即死。太子试之,果然。杀业即如此要还报,盗淫妄等业障亦同。不但恶业是业障,善业也是障。善业障不受恶道苦,恶业障不受善道乐。你我修行的业障如城,障不受生死苦故,今生所受的苦乐等报,皆前生造的三世因果。经云: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事,今生作者是。你我前生造的,该今生受,故生此五浊炽盛之世。若生于正法时,造罪之缘还少。我们不造罪,自然将娑婆世界恶果报障住了。临终阿弥陀佛自来接引,极乐世界即现前。古人云:宁可来生胜今生,不可今生胜来生。所以要来生胜今生,必须大家同志,以信解行证,节节守护法身。诸位居士一星期来念一次佛,不过是个影响,回家还要自己用功。最好将家亲眷属化为同志,使成清净家庭。自己方面,六识心王常念三宝,必须常使能起清净心所,即以清净念念佛,念法,念僧。此念心王所使,故曰:心所。心王如是,心所亦然。心王常时正念,心所自然正念。自己心王心所,众志成城,能保住自己法身慧命;一家人众志成城,能保住一家人法身慧命;一国人众志成城,能保住一国人的法身慧命。切不可一面念佛,一面犯戒。更不要以眼光去观别人的不对,自己不肯觉照自己。还有,一般人有过不但不改,连戒都不愿受,怕有拘束,那才真是自欺。大家造罪心熟,即或已受戒者,造来造去又造到旧家风上去了。这个旧家风,即对众生分别人我、斗争、是非之家风。略而言之,争名夺利;广而言之,争夺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故。若是修行能了生死,到不生死本地风光之家风,那就好了。大家要修到本地风光,还须精进勇猛,好好念佛!

破我法二执圆成菩提

佛法深者见深,浅者见浅。见深的得利大,见浅的得利小。挨著佛法的边,就要沾点光,沾点小光也比较造罪强。无漏有为有大乘,有小乘;有漏有为有善业、有恶业。纵不能造出世无漏因,也要造世法有漏善因,切不可造恶因。往日我看了袁了凡先生的立命篇,关于了凡先生事迹,虽是世间法亦可说与大家听听,也很有益的。

当了凡先生六十岁生日的那一天,对他子孙说:吾年幼丧父,母告我曰:汝宜改业学医,一则可以保身家,一则可以济世。吾从母命而学医,学成后即以医病为业。忽一日途遇一孔姓道士,鹤发童颜,惊为希有。道士见余,似有夙缘,相视不舍。彼及走近,道士谓余曰:先生仕路中人,如何不读书?吾答曰:为遵母命,故舍儒而学医。并请问道士为何能知我为仕路中人?道士答曰:如不嫌弃信吾之言,先生一生事业,均能道出而无讹也。我乃延道士至家,道士教余速进学,将考取第几名,官至几品,并算出吾寿五十三岁,惜无子嗣。余即信其言,知定数不可违。及至应试,果如其言,丝毫无谬。从此益信,凡事皆由数定,百不思想,氓心绝念。及遇云谷禅师,知修善能转定业,由力行善事故,得五十三岁不死,并有子嗣,果转定数云云。

当了凡先生科举时,道经云谷山,见有祥瑞之气,有许多男男女女,往来山中,问何所为,人告之曰,此云谷山有一云谷禅师,能知过去未来之事,故人尊之若活佛。了凡先生遂登山求见禅师。侍者曰:禅师正打坐,待起坐方可见,然每一坐数日而无定也。了凡先生说:我可以陪之坐坐。像这样地方,若非了凡先生百不思想,何能一坐数日?这就是人到无求品自高。三昼夜后禅师起坐,极称赞曰:居士诚为不凡,居然陪山僧坐三昼夜。因问平日用的什么功夫?了凡先生答曰:我没有功夫,因为知道凡事有定,故百不思想,以是能久坐也。禅师曰:我初以你是一个不寻常的人,原来还是一个凡夫。了凡先生将遇孔道士经过,述说一番,并称赞道士之言,一一皆灵验。禅师曰:所以我说你是一个凡夫。要知道世间有两种人的数定不得:一极恶人,能折福短寿;一极善人,能增延福寿,二者皆能转动定业。唯有非善非恶的平常人,为数所局。你不是上等人,亦非下流人,就是被数所定的平常人。

了凡先生听了能转数的话,有领悟处,因请禅师开示转动定数的方法。禅师曰:汝若欲转定业,就要痛改前非,极力行善,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三业精进,就能把孔先生算出的定业转动。恐怕你记不得,我告知你一个方法:用两个口袋挂于胸前,一置黄豆一置黑豆。行一善事,拈一黄豆于黑豆袋中;行一恶事,拈一黑豆于黄豆袋中,将所行之事逐日登记,久之自能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是名行功过格。

了凡先生听禅师开示,便皈依禅师,要求出家。禅师善能观机,说你这样人,不是出家的根机,各有因缘,你暂时做个好人,来生再来出家。大凡具眼的人,不是出家的根机,就不给人轻易剃度。了凡先生没有出成家,仍然去科举,遵守禅师训言,力行善事,孔先生的话,就不灵验了。以前算的考列第三名,现在名列第一。知道由于行善转动定业,益加精进,广修善法。回去对他夫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要出家,禅师不允许。我当在家人,没有儿子是大憾事。据云谷禅师说,修福能转定业,兹已验矣。吾初以为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禅师却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于是发愿力行善事三千桩以求子。夫人想三千桩善事那能做毕,遂亦发愿帮同其夫行善,以满善愿。行一善事或说一句好话,就在历书上打一个红圈。不久三千桩善事圆满,果生一子。浅浅的行世间善事,尚能转动既定之数,所以俗话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天福报,是有漏之法,一个欲界就具有六道轮回,色无色界与欲界同是一天,即或生到非非想天,也还是个凡夫。禅师说他是个凡夫,才改名了凡。但是他没做到了凡地步,名不称实。

你我学佛法的人,初步功夫,可以跟了凡先生学。再进一步,应跟诸佛菩萨学。佛为究竟圣人,超出三界。要超出三界,了生脱死。当最小的圣人,也要破除我见,而后方能了生死,断烦恼。若男若女、若僧若俗,都不要执著有个我。只这我见一层,大家都难逃出这个圈套。以执我故,有很多苦境往头上堆。无量劫来吃的亏,就是吃的我的亏,何曾吃了别人的亏?大家莫要误会我字所指乃是张某吃了张某的亏,李某吃了李某的亏,并不是我此时说话的我。就我字分析讲,一边是手,一边是弋,手里拿著戈,不自杀,便要杀他,所以谁将我当为我,即是闯著鬼。破除我见证小果,断分段生死。十使烦恼皆由我起,为我故贪,为我故嗔,为我故痴。生老病死苦、五阴炽盛苦,莫不因我故有。设无有我,则十使烦恼无所寄托,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学佛法人,最浅近是破我执,了分段生死,不受胞胎之苦。再进一步破法执,了变易生死苦。变易即是心行变易,名变易生死。二死永亡,即圆成菩提;空至无可空处,就是妙有。所以说学彿法者,深者见深,浅者见浅。最低限度,也要习空观。不然有人说话闯著,就好像闯著我了,当时脸色就变了。看见人脸色不好,也闯著我了。从前有个国师,既称国师,皇帝当然常接近他。有位宰相,心生嫌嫉,然不敢说。有一天宰相看见普门品中说,有漂堕罗刹鬼国句,就去玩弄国师。问怎样叫做漂堕罗刹鬼国?国师就将宰相名字喊了一声。那个宰相位居极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向来骄慢成性,闻之勃然变色。国师说:宰相呀!此时就叫做漂堕罗刹鬼国。你我学佛法的人,不能空法执,也要空我执。再不能也要学了凡先生,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最浅浅亦要学做人之道,持五戒行十善。不然眨眼之间,人身会失去的。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说多了打闲岔,还是修行的好。

三性

昨日讲三性,我于思惟上得点好处,所以再为大家讲讲。三性义理很是紧要,常常如是薰习,修观行功夫,则道心易进,应细心谛听。昨天讲完经以后,我向本分上会会,当时似乎开了一点窍,自有所得,愿与众共之。

三性在喻上讲,圆成实性譬如麻,依他起性譬如绳,遍计执性譬如蛇。向来讲教者讲三性,总是只讲麻、绳、蛇,不能启人道心。所以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因不能往自己身上体会,都在文字上摸索,黑的是字,白的是纸,不但不能对治习气,还不肯对治。所以说学佛法总要向自己本身上体会,才能得受用的。

圆成实性,乃圆满成就义,如麻能成就绳,又能成就蛇,即你我分上之本性,此性与十法界为依,能随十界造作之缘。故造佛则成佛,造菩萨则成菩萨,乃至造天堂则成天堂,造地狱则成地狱。一切悉皆圆满成就,故名圆成实性。

依他起性即十界中随举一界,已成者为依因依缘之所成。如依麻及人工,造成绳。其相是幻化之相,观相原妄,观性原真。

遍计执性,即凡愚在依他起之五阴身上,妄想执著认以为实。如不知绳是麻之假相故,并于依他起之身上又起一个执著,执以为我。众生不能作佛,不能作菩萨,不能作声闻,不能作缘觉皆因执我之故。四圣皆以不著我而成故。凡愚顶了一个男身,便执此男身为我;顶了一个女身,便认此女身为我。男女假相看不假,故种种苦向我头上堆。若知无我,苦叫谁个受呢?其实三性中都有真我,何以故?圆成实性即真我。依他起性,相是假我,如绳;性是真我,如麻。遍计执性,如麻随人工缘成绳,绳随遍计缘成蛇。蛇不离绳,绳不离麻,三性一际,凡愚安知。如知四大五蕴是依他起的假相,就知道圆成实性。如知遍计蛇相本空,蛇性亦空,即知绳矣,知绳又知麻矣。故曰三性一际。

众生将此色身认为我,故受我之害。为我而起贪嗔痴,造诸恶业,周遍计度而有种种造作。有了这个我,就要好衣服、好饮食、好眷属,虽是遍计本空,而因果不失。

你我将法及喻想想,身不是我,如是绳不是蛇;就喻还易懂,说到本身上,就空不了假不了,亦不肯如是修观想。不但世人看不破,学佛法人亦看不破。还不肯习无我的观想,故我见牢不可破。因为有我故,一切苦恼都往我头上堆,这就是众生的人我执。大家若在本来无我上体会看透了,自然就不造罪了。

依教典修学,则知决定无我相,亦无我性,譬如绳上绝对无蛇相,亦无蛇性。蛇性是毒性,翳眼见之有蛇之相,复有蛇性,以有毒性故,不敢近之。众生遍计执我,无异绳上计蛇,会得是妄,就会到依他起上。识得遍计本空依他无性,就达到本性。如知道是麻,即会归绳之本体。声闻人看破了一半。看破人我执,不能破法我执,执五蕴法为实有,执有身,故灰身,执有心,故泯智,知无我,故能了生脱死,超出三界。执有五蕴法故,不敢在生死海中行幻化行,恐被所染也。诸佛菩萨知四大五蕴有是假有,无非因缘和合幻化之相。能于幻化相上认性,知皆为真性随缘,故于依他起上起作用,修幻化行,成幻化佛,度幻化众生。依他起者,依法性起也。诸佛菩萨证圆成实性,故能随缘,随依他之缘,使菩萨行成,是圆成。依他起性,随遍计之缘而不障碍,是圆成遍计执性。在佛分上一真一切真,证圆成实性故;在众生分上一迷一切迷,遍计执故。

三性又名三无性,三性一际。言三性者,遍计虽妄有,蛇不离麻故。依他为假有,绳不离麻故。圆成为实有,全体即麻故。言三无性者,遍计之蛇无蛇性故。依他之绳,无绳性故。圆成二字是名词故。圆成实性何以在众生分上说是名词?以只解说,不能亲证故。譬如口中说火,存火之名,而无火之实。若实有者,说火则应烧口。众生说圆成,亦如说火,为言语相。若说圆成便是圆成,又何必修行。

三性一际,知遍计所执蛇未离麻。依他起之绳,亦未离麻,即不离自性也。是智人才知遍计是蛇,依他绳,圆成是麻。愚人不知,故不能破情计之我,亦不肯对治。其已知者,亦是解知而非证知。宜在此解知上修观,往自身上会。观行纯熟,知本无我,就不能在我上造罪,不能因我起烦恼。如是著力行去,深深的好处纵得不著,浅浅的也能得点受用。由浅至深利益无穷,期各勉之。

念佛法门

讲起学佛法,我们都是盲人摸象。怎么叫盲人摸象呢?有一国王,其宰辅大臣都是瞎子,王以象令众辨象之形。有摸象尾者,谓象如扫帚;摸象腿者,谓象为柱头;摸象腹者,谓象如筲箕;摸象鼻者,谓象如碓嘴;摸象耳者,谓象如瓢;于是群起争论,各执一说。象喻整个佛法,盲者即吾辈学佛法之人,依教典学了一点,就是摸著象的一部分。若通达全体佛法,就是摸著的全身。然无论摸著象的若尾、若腿、若腹、若鼻、若耳,总算摸的是象,还没摸到马身上,牛身上去。

你们念佛,现在来摸念佛法门,有四种念佛,于中有总有别,持名念佛是总,观相念,观想念,实相念是别。因为观相念必须兼持名,一边观相,一边持名。观想念亦是一边观想,一边持名。实相念佛亦是一边观实相,一边持名。倘若观相,观想,观实相,而不持名,则是依教修止观,非念佛法门。四种念佛,虽说有总有别,然而总不碍别,别不碍总。不会用功的人,终日念佛,却未念著一句佛。大家要审察那种应自己的机,即用那一法念,这是关于自己的善根,触著因缘,如法修学。功夫用的得力,就是过去生中八识田中落下影子,遇缘发动。功夫不得力,是与过去所修善根不相应。无论那一种念都要一门深入。如果这个种子发现,就这样用用,那个种子发现,又那样用用,功夫即不能纯。功夫用好的,摸著一门,只向这一门上用功。观相一直观相,观想一直观想,那是有功夫的人,才能不打失,也就是功夫落堂的人。怎样叫落堂呢?打个譬喻,譬如在打七中,除过斋堂,上架房,养息外,其余的时间,均要在殿上。假设借故不上殿,是身未落堂;已在大殿,是为落堂。此是说事相上的落堂。再讲无相的落堂是从心起念,还落心中。以始觉智,念本觉理。如灯发光,光还照灯。一念如是,念念皆如是。一枝枝香,一天天的念念相继,一句句接著念佛,如舂碓恰恰落在碓窝中。我们念佛时起观照,则是念自心之佛。提起一句阿弥陀佛念下去,恰恰落在我们心中。久而久之,渐能不念而念,句句落于自心,即是在理上落堂了。此种话是对初发心人说的。若是已开圆解之人,念法就不同了。因能知心佛不二观实相理故,或放下念,或提起念皆可。放下念即如上说功夫落堂不走作,舂碓不离臼窝;又如檐前滴水,久能穿石。单只一念,即可成办。又提起念者即于念佛时作观想,以称法界智,照称法界理。以大圆镜智光,照大圆镜本体,如是一念,即称性圆遍法界。能如是念佛修观,则千观万观是一观,千念万念是一念。初修时,智光不易显现,因有无明烦恼的隔阂,夹杂浑乱,致性光不清故。有无明则黑闇,黑闇则光明不显。欲去无明,当起观行,切实行去。初步须自戒起,戒不染六尘故。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因得定则六根不随六尘转,故得慧光发现。不怕六根黑闇,只要得定发慧。慧就是光,有光就能照大圆镜之体。如水有波浪时,只现波相,不现水之光相,澄清之后,水之光相始现,方能照物。倘我们以称法界智观称法界理体,即教典所说以如如智契如如理,本无二相。只为无明所隔,设无无明,即一如无二如。法身慧命原是一个。大家在用功时,心如跑了,要识得,勿随妄想跑。怎么叫做用功?莫令妄想打成片,识得是妄,妄想即瓦解冰消。

功夫是有一定层次的,如天上到地下。用了一会功,虽然自己觉得未得力,无形中不知进步了许多。妄想心起了即是与道不相应,要内心痛责,并忏悔业障。所言责者,并非另外诃责,提起正念,即是责。如令起心自责,就是多事了,以妄念本空故。在起观想时,即是提起正念,以充塞虚空遍满法界智修观,即念遍法界。所以是开圆解的人,方能称性如是观想。又者观想之想与情想之想有别。故楞严经云:想则高升,情则下堕。情重想轻,故情堕想升。然事事皆有一面好一面坏,要看怎么想法。想五欲等必堕三途,故应轻,若想佛法,就不怕重,越想越好,只怕不肯想,想久了定生佛国。又者情亦如是,好坏对待的。如在三毒上情重,想饮食而著饮食,想淫欲而著淫欲,必定下坠。但如将情安在诸佛菩萨分上,多情是佛心,非同染心专注一境之情。凡夫著五欲中,于想情人之情都是专注一境,诸佛多情,是平等情爱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情乃转成慈悲。

你我用功也须专注于一境,只念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舂碓如滴水,久之定能成办。吾人之心,摆在面前,非将充塞虚空之心收小,乃是藉缘发现。所以要一念一念向心上观,此观想亦属于堕,但非堕于三途,而是堕于充虚空遍法界之上。如不善观即老实持名,亦不为劣。念好了必得定。由定生慧,有慧即穷证法界矣。总之大家用功,放下念亦得,提起念亦得。放下念,专念念佛,不碍充塞虚空之大;提起念,念遍法界,不碍专念一境。所以说放下念,或提起念,都是一样。若不能放下念,又不能提起念,虽终日念,亦念不著一句佛。可似譬如做生意的,赚了钱往前算,赔了本往后算。功夫得了力,好像做生意的,愈赚钱愈要赚钱,就是赚了钱往前算。如何是赔了本往后算呢?就像晚学出家以来随著打混,即或心不念佛,口中不能不念。要是不出家,未必能念佛,晚学业障深重,知念佛知法而不能用。恐有能用而不知者,所以说说念的方法。只要肯发真实心念,必得利益。虽说不会用功,念之无用,是说不能得三昧,不能了生死,不能感应道交。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终能成佛道。单合掌,小低头,就种成佛之因。所以要说到种善根,则又不可思议。但是大家欲了生死,必须向深一步处下手。

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

常讲佛法是心法,要明白的才是心法,不明白即成种种法。种种法者是众生境界,心被境转。境有种种,故说法有种种。佛法中参禅、习观、念佛、持咒,皆为明心。天天想明心,就是心难明。如念佛的时候,似有明白意,转念又糊涂了。总是心被境转,但应如何对治?既念佛时明白,转念时糊涂,应再念;参禅时明白,转念糊涂,应再参。故此称为用功,无始来未用此功,故常糊涂。今不用功,尽未来际,还是糊涂,如火石一样,敲一下,亮一下。参禅,念佛持咒修观,亦复如是。参禅虽称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念佛亦称深妙禅。习观亦当行起解绝。咒不可解,亦成解绝。皆变名不变义。故曰: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学教之人,要依教修观,学时须解,观起解绝。

如前所讲,大方广即心法,此心非一非多,能一能多。上至诸佛,下至软动含灵,皆同一心体,即大方广之大字,故华严经云: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故曰能一。此就反妄归真证得者说。成佛度生已涅槃,如释迦等者,过去佛也;现坐道场说法如弥陀等者,现在佛也。究竟谁是未来的佛呢?声闻,缘觉,菩萨与六凡法界众生,皆未来佛也。而三乘六凡,九法界众生,皆以早修早精进而早成佛,迟修迟精进而迟成佛,不修则终不成。其心体既无二无别,为何佛是佛界,九界是九界,各各不同?声闻有声闻性,缘觉有缘觉性,乃至同一人道男性刚,而女性柔耶?须知各各不同者,习惯性也,故曰能多。非一非多者,谓一念未动前,又曰父母未生前;克其本体,说一是减损谤,说多是增益谤。所谓开口便错,动念即乖。无始最初,一念动即父母生。此一念中,即有无明贪爱,无明为父,贪爱为母。众生念一动,即夹杂无明贪爱。反妄尚未究竟归真者三乘也。未反妄而增长者六凡也。增妄与反妄,各有浅深,故曰能多。若一念不动,有何彼此而不平等耶?故要用反妄之功。

拜佛念佛皆是用功之法,心粗之人用不到心上去,细心人拜佛是向心上用功,念佛也向心上用功,大家念佛拜佛是净土本分事。约权说,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距此世界十万亿佛土;约实说,求生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土则无处不遍,不生而生,生即无生。得权之利,生西方;得实之利,生常寂光。拜佛有六句颂,应常观想: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弥陀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皈命礼。此为礼阿弥陀佛者,若礼释迦佛,可改为释迦如来影现中。若普礼,即改为诸佛如来影现中。晚学于后加了二句,成为八句颂:弥陀如来无穷尽,弟子礼拜亦如是。能礼,是我这个众生;所礼,是佛;能礼所礼有彼有此,有自有他,是习惯性,要是空此二性归到一念未动前,那有差别呢?我们要将众生性与佛性打成一片,众生与佛皆无性,无性之性是谓实性。打破了习惯性,才显性种性,实性无彼此相,故空寂。众生能感佛才应,佛如宏钟在架,有叩斯鸣。心不在焉,叩破头也不应。以心印心,谓感应道交,我心与佛心相印,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现拜佛时,要忘能忘所,会归真性,即是感应道交。能所未忘必须恳祷至诚,心无杂念妄想。因佛心无念,以无妄念之心,即能与佛感应道交。众生心成佛心,佛心同众生心,岂非难思议之事?我此道场即我这用心处,是我之心地。约事说,此地是行道之场;约理说,我转一心即是道场。帝珠者,帝释天以网张空而为庄严,网孔有摩尼宝珠。孔多珠亦多,珠珠各摄森罗万象,而互摄互融。我此心地如摩尼宝珠一样,无所不摄,明明朗朗,无法不具。若约地方,则我之拜佛地亦如帝珠,所有香炉蜡台,一切万物,全相皆空,是光明故,无法不具。现前大小长短方圆乃至一毛一尘皆转成光明藏,故云:心能转境,即同如来;心被境转,便是众生。一转一切转。若不转境,一一皆是障碍相。弥陀身,法身也,法身是色身之体,此真空体不碍妙有相,如来色相影现于帝珠之中。帝珠多故,如来亦多。千江有水千江月,而月在天上,无目不来,弥陀法身亦复如是。说心地是道场,即现心地中;说地方是道场,即现现前一切物中。我身影现如来前,我身虽是质碍身,现随观行变成妙有影相,影相与质碍身随心转变,我身现于如来前,如来多故,我身亦多。如来身是影相,我身亦是影相,此乃以妙有众生拜妙有之佛。头面接足,即五体投地,以手接佛足。以我影现多身,礼我影现多佛。用观行拜一拜即成多拜。我在武昌参学时,我羯摩和尚见我欢喜拜,笑我盲修瞎练,谓我云:你虽多拜,恐怕不及会拜者一拜。我初不信,以为这老汉欺人。后来以六句颂修观行,才知所说不虚。不会拜者,恐怕不但一拜不成,多拜能抵一拜也不成者有的是。皈命者,命即性命也,即寿者见也,皈即弃也,弃我见等四见之寿者见也。

诸位拜佛时有此观行没有?没有应学。即有,恐怕一时现前,一时又不现前。观行现前即得力,不现前即不得力,修行人如一人与万人敌,打死万种妄念,许你正念一人救得活。弥陀如来无穷尽,约法身说,法身无边,大也;约报身说,体大故相也大,故报身相亦无穷尽,方也。约化身说,相大故用亦大,故化身用亦无穷尽,广也。大方广,一一皆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弟子礼拜亦如是。但约拜佛之用说,弥陀既多,我身亦随之多。不说拜多是无穷尽,即拜一拜亦无穷尽,念佛亦应如是。能念所念性空寂,习种性空,性种性显。以心印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即感应道交。众生念众生心中佛,弥陀印在众生心中。此心充塞虚空遍满法界。我此唯心道场如帝珠,所念唯心弥陀影现中,乃至影现香炉中,蜡台一切万物微尘中。我心专注如来前,恳切至诚一心念。我心即专注,则忘一切,只有佛现前。如此用功,用得上是自己之善根为因,功夫为缘;用不上是自己之业障,用不上则道力不胜业力。正念打不过邪念,还要再打。拜时不奈妄想何,还要再拜,此则名为用功。若邪念打不掉,即停住不打,念佛念不上,即停著不念,当下即是妄想的旧家风。俗云:要得功夫深,杵头磨成绣花针。虽说正念与妄念互起,如一人与万人敌,可是正念是究竟打不死的,妄念是究竟打得死的。何以故?正念打不死,才说众生能成佛;妄念打得死,才说诸佛已成佛。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我等就怕用功不切,切则总有一天打死妄想而得成佛的。南无阿弥陀佛。

更新于:8个月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