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日
  • 中国
  • QQ
生食主义

佛经经典名句:401句(下)

  • 2024-05-12 10:37
简介201.终不为恼一众生故,而行精进。但为断一切烦恼故,而行精进;但为拔一切惑本故,而行精进;但为除一切习惯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界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死活此..

201.终不为恼一众生故,而行精进。但为断一切烦恼故,而行精进;但为拔一切惑本故,而行精进;但为除一切习惯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界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死活此生彼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烦恼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心乐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境界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诸根胜劣故,而行精进。--

《大方广佛华严经》

202.菩萨摩诃萨,了达自身,及以众生,本来寂灭,不惊不怖,而勤修福智,无有厌足。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大方广佛华严经》

203.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死活中,不失念慧,以不失敌,虽见五欲,心不贪著。

《大般涅盘经》

204.人身可贵,如优昙华,我今已得;如来难值,过优昙华,我令已值;清净法宝可贵见闻,我今已闻,如同盲龟值浮木孔。人命一向,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云何纵心,令住恶法。壮色一向,如同奔马,云何恃怙,而生懈慢!

《大般涅盘经》

205.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具足毗梨耶波罗密。--《摩诃般若波罗密经》

206.云何修行进门?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大乘起信论》

207.是故应当英勇精勤,日夜六时,礼拜诸佛,诚恳懊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废,得免诸障,善根增长故。--《大乘起信论》

208.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佛遗教经》

209.常乐寂静,远离五盖。心乐思维,观死活过。常修善法,真心不废。具足正念,断诸放逸。省于言语,亦损眠食。心净身净,不亲恶友。……虽处世法,身心不动。(禅波罗蜜品第二十七)--《优婆塞戒经》

210.所谓得心平等、行平等,即一切法普皆平等,是名法性三昧。--《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211.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观一切法,皆无所有。如同虚空,无有稳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安泰行品第十四)--《妙法莲华经》

212.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安闲,所行无碍。--《大方广佛华经》

213.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大方广佛华经》

214.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萨座,心无所著。--《大方广佛华经》

215.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稳固,得不动地。--《大方广佛华经》

216.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大方广佛华经》

217.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离痴乱行?此菩萨成就正念,心无狼藉。稳固不动,最上清净。广大无量,无有迷惑。--《大方广佛华经》

218.佛子:譬如虚空,虽能容一切诸物,而离有无。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虽普入一切世间,而离世间想。虽勤度一切众生,而离众生想。虽深知一切法,而离诸法想。虽乐见一切佛,而离诸佛想。虽善入各种三昧,而知一切法自性皆如,无所染著。--《大方广佛华经》

219.其心无所畏,饶益诸群生,众魔与烦恼,一切悉摧灭。--《大方广佛华经》

220.不乱不昧故,具足禅波罗密。--《摩诃般波罗密经》

221.若修止者,住于静外,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甚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复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弗成得。--《大乘起信论》

222.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大乘起信论》

223.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舍,静处求定,获得实聪明以度一切。譬如服药,将身权息众务,力量平健,则求学如故。菩萨宴寂亦复如是。--《大智度论》

224.菩萨发心为修禅故,一切家业内外皆舍,不惜身命,寂然闲居,无所悭吝,是名大舍。--《释禅波罗密次序递次窍门》

225.菩萨为修禅故,难忍能忍,谓一切荣辱,皆能安忍,设为众恶来加,恐障三昧,不生瞋恼,名为忍辱。--《释禅波罗密次序递次窍门》

226.菩萨为修禅故,一心专精进,设身疲苦,终不退息,如钻火之喻,常坐不卧,摄诸乱意,未尝放逸,设复经年无证,亦不退没,是为难行之事,等于大精进也。--《释禅波罗密次序递次窍门》

227.萨因修禅定,具足般若波罗密者,菩萨修禅,一心正住,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聪明涌发,如石中泉。--《释禅波罗密次序递次窍门》

228.实聪明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阴郁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佛遗教经》

229.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生,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死活。--《八大人觉经》

230.第五觉悟,愚痴死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聪明,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八大人觉经》

231.若诸菩萨修行布施波罗密多,甚至静虑波罗密多,皆从般若波罗密多本母所生,而为根本。--《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232.有十胜法,便能悟入无上菩提:一者精勤,乐习禅定。二者亲近善友,听闻处死。三者损灭睡眠,恒自觉悟。四者于大乘法所闻不忘。五者顺世事业,常观如幻,无所著故。六者无所隐藏,决众疑故。七者不轻已身,勤修行故。八者常乐法施,兴大会故。九者恒自谦下,不诳众生故。十者不自师心,深入佛慧故。菩萨以此十事,具足圆满六波罗密多,成就法身清净解脱。--《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233.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大佛顶首楞严经》

234.人缘和合,虚妄有生。人缘分袂。虚妄名灭。--《大佛顶首楞严经》

235.世间蒙昧,惑为人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大佛顶首楞严经》

23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237.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弗成取,弗成说,不法,非不法。--《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238.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239.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240.若菩萨通晓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241.以前心弗成得,现在心弗成得,未来心弗成得。--《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24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243.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244.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倒置妄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245.不生亦不灭,不常复赓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梵网经》

246.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倒置,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说话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

无碍无障。但以人缘有,从倒置生故说。--《妙法莲华经》

247.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变更。--《大方广佛华严经》

248.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方广佛华严经》

249.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大方广佛华严经》

250.善观诸法,慧根增长。--《大方广佛华严经》

251.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大方广佛华严经》

252.若知一切法,体性皆如是,斯人则不为,烦恼所染著。--《大方广佛华严经》

253.凡夫见诸法,但随于相转,不了法无相,所以不见佛。--《大方广佛华严经》

254.迷惑蒙昧者,妄取五蕴相,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见佛。--《大方广佛华严经》

255.不见诸法空,恒受死活苦。--《大方广佛华严经》

256.不能了自性,云何知正道。--《大方广佛华严经》

257.若得见于佛,其心无所取,此人则能见,如佛所知法。--《大方广佛华严经》

258.无所得者名为虚空。世间无物,名为虚空。--《大般涅盘经》

259.菩萨得是虚空三昧,无所见故,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死活轮。--《大般涅盘经》

260.一切凡夫,轮回死活,故有所见。菩萨永断一切死活,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大般涅盘经》

261.菩萨摩诃萨无所得者,名常乐我净。菩萨摩诃萨见佛性故,得常乐我净,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大般涅盘经》

262.善须眉:道与菩说起以涅盘,悉名为常。一切众生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无慧眼故,不能得见;而诸众生为欲见故,修戒定慧,以修行故,见道、菩说起以涅盘。--《大般涅盘经》

263.虽知五阴于此灭尽,善恶之业,终不败亡。虽有诸业,不得作者。虽有至处,无有去者。虽有捆扎,无受缚者。虽有涅盘,亦无灭者,是名甚深秘密之义。--《大般涅盘经》

264.空者,一切死活,不空者,谓大涅盘。甚至无我者,等于死活,我者,谓大涅盘。--《大般涅盘经》

265.知一切法弗成得故,具足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波罗密经》

266.无有法与法合者,其性空故。色空中无有色,受想行识空中无有识。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蒙昧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等于空,空等于色。是诸法空相。何以故?但有名字故,谓为空。所以者何?诸法实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故。菩萨摩诃萨如是行,亦不见生,亦不见灭。……何以故?名字是人缘和合作法,但分别忆想假名说。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一切名字,不见故不著。--《摩诃般若波罗密经》

267.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等于般若。--《六祖坛经》

268.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聪明,等于般若行。--《六祖坛经》

269.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六祖坛经》

270.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六祖坛经》

271.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六祖坛经》

272.于一切法,不取不舍,等于见性成佛道。--《六祖坛经》

273.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转瞬变坏。一切心行,念念生灭,所以故苦。--《大乘起信论》

274.不生亦不灭,不常亦赓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中论》

275.定有则著常,定无则著断,是故有智者,不应著有无。--《中论》

276.虽空亦赓续,虽有亦不常,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中论》

277.世人缘生法,我说等于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中论》

278.若能生一念正思惟者,则久劫烦恼,悉皆自灭。--《佛性论》

279.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等于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观无量寿佛经》

280.若善须眉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死活之罪,何况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平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观无量寿佛经》

281.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真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欲生我国,甚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处死。--《大乘无量寿经》

282.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善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密,稳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日夜赓续,临寿临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转瞬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第十九著名发心愿。第二十临终接引愿。)--《大乘无量寿经》

283.若诸天人,诵持大悲章句者,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随愿皆得往生。……诵持大悲神咒,于现生中,一切所求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大悲心陀罗尼经》

284.善须眉:此菩萨弗成思议威神之力,以前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处死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提议一切菩萨,安泰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一切人天,常须赡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大悲心陀罗尼经》

285.欲入一行三昧,应处余暇,舍诸乱意,不取边幅,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心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等于念中,能见以前、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文殊说般若经》

286.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死活。--《大集经》

287.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观察法身,厌离妄执。)决定得生彼佛净国,善根增长,速获不退。--《占察善恶业报经》

288.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持讽诵念,此人当得无量之福,永离三途。命终之后,得生彼刹。--《称扬净土功德经》

289.善须眉:菩萨若有内外诸恶不净人缘,是人应当修念佛心。若有真心修念佛者,是人则得离内外恶不净人缘,增长悲慧。(息恶品第十六)--《优婆塞戒经》

290.世尊:如是阎浮提须眉女人,临命终时,神识惛昧,不辨善恶,甚至眼耳更无见闻。是诸家属,当须设大赡养,转读尊经,念佛菩萨名号。如是善缘能令亡者离诸恶道,诸魔鬼神悉皆退散。世尊:一切众生,临命终时,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或大乘经典一句一偈,我观如是辈人,除五无间屠杀之罪,小小恶业,合堕恶趣者,寻即解脱。(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地藏菩萨本愿经》

291.世尊: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是众生等,生时死时,自得大利,终不堕恶道。(称佛名号品第九)--《地藏菩萨本愿经》

292.观世音菩萨:若未下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疾病,或多凶衰,家宅不安,家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如是人等,闻地藏名,看法藏形,真心恭敬,念满万遍,是诸不如意事,逐渐祛除,即得安泰,衣食丰溢,甚至于睡梦中,悉皆安泰。(见闻利益品第十二)--《地藏菩萨本愿经》

293.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处死,而不决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是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途径,即于彼界各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294.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真心受持,不生困惑,堕恶趣者,无有是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295.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泰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骄慢嫉妬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妙法莲华经》

296.佛告无尽意菩萨:善须眉,若有无量百切切亿众生,受诸忧?,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妙法莲华经》

297.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泰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馀,利乐一切众生界。--《大方广佛严经》

298.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沈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大方广佛严经》

299.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来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肃静。……佛问光滑油滑,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接踵,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卷五)--《大佛顶首楞严经》

300.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维摩诘所说经》

301.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有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大乘起信论》

302.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也如是……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十住毗婆沙论》

303.善须眉、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泰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往生论》

304.如来唯为一大事人缘出现于世,则一代时教总其大意,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305.心本无念,念起即乖,而众生无始以来妄想习惯,未易卒遣。今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痊愈寇平,则舍病体更无自身,即寇盗原吾赤子。(卷一)--《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306.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若人临终时,能不失正念,或见光见华,已受宝池生。--《净土生无生论》

307.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308.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响应一念佛,念念响应念念佛也。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沉思之,愿沉思之!--《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309.若信愿稳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310.恩爱合会,必有分袂。--《以前现在因果经》

311.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以前现在因果经》

312.在家之人发菩提心,从四天王甚至阿迦尼吒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优婆塞戒经》

313.善须眉:为二变乱,发菩提心。……一者自观无量世中受大忧?,不得利益。二者虽有无量恒沙诸佛,悉皆不能度脱我身,我当自度。……复有二事:一者为求菩提之道,受大忧?。二者为得无量大利益事。……复有二事:一者以前未来恒沙诸佛,皆如我身。二者深观菩提是可得法。复有二事:一者不舍一切众生。二者舍离一切烦恼。--《优婆塞戒经》

314.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大佛顶首楞严经》

315.一切众生,未解脱者,识性无定,恶习毕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歇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地藏菩萨本愿经》

316.世尊: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地狱名号品第五)--《地藏菩萨本愿经》

317.所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如同虚空,离分别故。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占察善恶业报经》

318.若如是众生中,法身熏习而有力者,烦恼渐薄,能厌世间,求涅盘道,归信一实,修六波罗密等一切菩提分法,名为菩萨。若如是菩萨中,修行一切善法知足,究竟得离无明睡者,转名为佛。--《占察善恶业报经》

319.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大乘无量寿经》

320.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若以无相聪明,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刹,趣佛菩提,当生佛刹,永得解脱。--《大乘无量寿经》

321.是日已过,命则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法句经》

322.击人得击,行怨得怨,骂人得骂,施怒得怒。--《法句经》

323.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法句经》

324.自利利人,益而不费,敬乐闻法,当念佛教。--《法句经》

325.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聪明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聪明诸波罗密生。--《维摩诘所说经》

326.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不尽?谓无为法。--《维摩诘所说经》

327.何谓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于四摄法,常念顺行。护持处死,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厌。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说法无吝。勤供诸佛。故入死活而无所畏,于诸荣辱心无忧喜。不轻未学,敬学如佛。……荷负众生,永使解脱。以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聪明。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不坏威仪,而能随俗。……是名菩萨不尽有为。--《维摩诘所说经》

328.何谓菩萨不住无为?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观于无漏,而赓续诸漏。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是名菩萨不住无为。--《维摩诘所说经》

329.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菩萨行品第十一)--《维摩诘所说经》

330.汝等凡夫,不观自心,是故漂流死活海中。诸佛菩萨能观心故,度死活海,到于彼岸。--《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331.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332.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人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妙法莲花经》

333.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妙法莲花经》

334.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妙法莲花经》

335.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

入死活险道,相续苦赓续,深著于五欲,如牦牛爱尾。

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

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妙法莲花经》

336.于一乘道,随宜说三。--《妙法莲花经》

337.若人说此经,应入如来室,著于如来衣,而坐如来座。

处众无所畏,广为分别说,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衣,

诸法空为座,处此为说法。若说此经时,有人恶口骂,

加刀杖瓦石,念佛故应忍。(法师品第十)--《妙法莲花经》

338.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妙法莲花经》

339.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各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40.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41.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腐化于死活。

若能断憎爱,及与贪瞋痴,不因差别性,皆得成佛道。--《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42.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各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43.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聪明,但以妄想倒置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大方广佛华严经》

344.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大方广佛华严经》

345.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斯三事,名为净业。(正说分,初清白业)--《观无量寿佛经》

346.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恳。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必生彼国。--《观无量寿佛经》

347.若善须眉、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当代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祛除,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348.善须眉:菩萨摩诃萨具足三事,则得名为财法长者。……一者真心奉持禁戒。二者四摄摄取众生。三者口言柔嫩不粗。……复有三事:一者闻诸菩萨苦行不怖。二者见有求者,终不言无。三者终不生念我胜一切。--《优婆塞戒经》

349.见忧?人,当愿众生,获根本智,灭除众苦。--《大方广佛华严经》

350.从舍出时,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大方广佛华严经》

351.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大方广佛华严经》

352.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赡养如来。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欢乐者,则令一切如来欢乐。--《大方广佛华严经》

353.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大方广佛华严经》

354.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大乘起信论》

355.一、念身不求无病。二、处世不求无难。三、究心不求无障。四、立行不求无魔。五、谋事不求易成。六、友谊不求益我。七、于人不求顺适。八、施德不望求报。九、见利不求沾分。十、被抑不求申明。--《念佛直指》

356.是故大圣化人,以病苦为良药,以患难为解脱,以障碍为逍遥,以群魔为法侣,以事难为安泰,以弊交为资粮,以逆工资园林,以施德为弃屣,以疏利为富贵,以受抑为行门。--《念佛直指》

357.从今发愿,穷未来际,恒以愿摄一切众生,不曾舍离。随所行道,并入菩提愿海所摄。以自利故,不舍涅盘;为利他故,不舍死活。--《佛性论》

358.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罪积德,罪自祛除,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佛说四十二章经》

359.佛言:净心修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第十三章)--《佛说四十二章经》

360.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即都无,其如幻耳。(第二十章)--《佛说四十二章经》

361.善须眉:一切众生,各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如同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归幻灭,诸幻灭尽,觉心不动。--《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62.善须眉: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63.善须眉:彼之众生,幻身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64.善须眉: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死活,不爱涅盘;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65.善须眉: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己断灭,无灭碍者。--《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66.善须眉: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是则名为随顺觉性。(清净慧菩萨章)--《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67.善须眉: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68.钝根未成者,常当诚恳忏。

无始一切罪,诸障若祛除,

佛境便现前。(圆觉菩萨章)--《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69.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大佛顶首楞严经》

370.阿难:……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大佛顶首楞严经》

371.想相为尘,识情为垢。--《大佛顶首楞严经》

372.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卷五)--《大佛顶首楞严经》

373.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溘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诸佛本妙觉心,与诸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观世音菩萨耳根光滑油滑)--《大佛顶首楞严经》

374.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大佛顶首楞严经》

375.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大佛顶首楞严经》

376.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大佛顶首楞严经》

377.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大佛顶首楞严经》

378.阿难:……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惯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大佛顶首楞严经》

379.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家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色阴魔障之一)--《大佛顶首楞严经》

380.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已言成圣,得大安闲。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知足,更不求进。……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堕。(受阴魔障之一)--《大佛顶首楞严经》

381.三摩地中,心爱神通,各种变更,研究化元,贪取神力。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礼。诽谤禅律,骂詈徒众。……鬼力惑人,非有真实。(想阴魔障之一)--《大佛顶首楞严经》

382.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堕入死后无相,发心倒置。……从此或计涅盘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由此计度死活无故,腐化外道,惑菩提性。--《大佛顶首楞严经》

383.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沈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异常执,计安闲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识阴魔障之一)--《大佛顶首楞严经》

384.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涂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知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歇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知足无上菩提,大妄言成,外道邪魔所惑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识阴通结)--《大佛顶首楞严经》

385.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处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肃静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魔销总结)--《大佛顶首楞严经》

386.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序递次尽。(五阴边际)(卷十)--《大佛顶首楞严经》

387.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388.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不法。--《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389.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390.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391.佛告山海慧菩萨,汝今应当起立合掌,正身向西,正念观阿弥陀佛国,愿见阿弥陀佛。……尔时阿弥陀佛现大神通,放大光明,照山海慧菩萨身。尔时山海慧菩萨等,即见阿弥陀佛国所有肃静妙好之事。--《十往生经》

392.若欲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当进修二种观道。何等为二?一者唯心识观,二者真如实观。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功课,悉当观察,知唯是心。甚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亲信心坎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心坎自发展短、好恶、长短、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不曾有想,起于分别。……常应如是守记心坎,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若于坐时,随心所缘,念念观知唯心生灭,譬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少处(或名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时,识、想、受、行粗分别相,不现在前。从此修学,为善常识大慈悲者守护长养,是故离诸障碍,勤修不废,展转能入心寂三昧。--《占察善恶业报经》

393.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诸境界,唯心所作,虚诳不实,如梦如幻等,决定无有疑虑,阴盖稍微,狼藉心少,如是等人,即应进修真如实观。其钝根者,未能知一切外诸境界,悉唯是心,虚诳不实故,染着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起,应当先学唯心识观。--《占察善恶业报经》

394.诸法缘生皆是假,凡愚妄计以为我;即此从缘法非真,

妄想分别计为有;若能断除于二执,当证无上大菩提……

若能修习深妙观,惑业苦果无由起;唯观实相真性如,

能所俱忘离诸见。(厌舍品第三)--《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395.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妙法莲华经》

396.又见离欲,常处余暇,深修禅定,得五种通。--《妙法莲华经》

397.又见佛子,定慧具足,以无量喻,为众讲法。--《妙法莲华经》

398.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妙法莲华经》

399.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妙法莲华经》

400.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妙法莲华经》

401.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妙法莲华经》

 

更新于:6个月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