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海上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续记 第七讲
- 2024-05-14 14:26
第七讲 七月三十日
【狮子贤义疏】:
此者,于见道中不随顺品之对治,及俱有之教。是于大菩提能作成就见道之因,凡其所有宣说之因,皆是他力品类之所分别也。
颂云 示他菩提门 因完全嘱咐 证得无间因 具多福德相
此颂云者:应断弃能断弃成就之性相,共有之菩提。于他体解脱解脱知见之道等,于中依止而作教示,详细建立次第,是一也。唯依彼菩提因相于彼等正真词义方便之门,乃至般若波罗蜜多,正真各各趣行方便,是二也。能作获得菩提无间道之因,般若波罗蜜多自分修行等中之大福德,众多之性相者,是第三也。
【清凉记】:
以上能取分别。四加行中之四九三十六种应善学。见修道之各各三十六不能学者,听闻亦种善根。三十六种是所对治,对治之因是能对治,如真能立能破者,必依现量比量也。学此法之因,先要修加行。洛色岭曲日阿,每日三次诵二十一度母赞,每次一百零八遍。哲蚌寺念米字玛颂以数百万计。当已却甲发愿:念此赞者,必令不离此法门,于此法生起粘性。排除障碍,即是对治。利他即能消灭自己魔障,亦是对治。故示他菩提门,即是对治之因。为他说法之内容,谓应断之习气,能断之方便,由断所应断而成就之菩提果之性相,及戒定慧解脱知见之道。戒定慧三学开之即为三十七菩提分。欲修三十七道品,须先离五盖。除五盖须依四预流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四预流支,从皈依起,于佛法僧及圣所爱戒,生内证净,名四证净。证即经验,于四者功德由经验而起净信,而后五盖可断,四念处可修。三十七道品非定分段修,同时下手,但刻实细修又不能不分。由信三宝才有断五盖的工具。经中又说:只修四证净,或只断五盖,只修四念处,皆可证阿罗汉。此简略说,以此诸法可互摄也。舍利弗说应先修四如意足,易得神通,令生信心,然后易入道故。所谓修行成就善根,指五根言。信根以四证净为体,进根以正勤为体,勤行不善或无记之法皆非正勤,修善法而无次第亦非正勤;念根以四念处为体,得如是正念,则阿罗汉在掌握中;身念处中循身观,大般若经广说,约有十卷文。舍利弗毗昙分多门说,引八种经,无我修法,亦在其内。众生爱身,故由此易入。有身即有受,众生于受不知,修善怕受苦,目犍连尊者说有二十一种,应依之细修,即受念处。心念处即是观心,内地修行多用此法,多忽视以前之次第。凡夫之我,无有主宰。念三自皈,维那举腔,令警觉自心也。参念佛是谁,亦是观心,令自觅主人。定根以四加行为行,四禅为果;慧根即大般若,视一切法无自性。 五力为五根之力用。 七觉支为正修止观。 八正道:一、为正见亦称正智。二、正思维,亦称正愿。三、正语。四、正业,即依戒之身语业。五、正命,众生莫不爱命,外道说佛教修性不修命,其实非是。舍利弗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一切有情皆依行住,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尊。修命之要,摄于此矣。食者四食:段食,有形分段之食,如吾人之饮食等,欲界众生所受也;触食者,五根之所感触,禅定中四百馀种禅触乃至成佛金刚触皆属之;思食者,即希望求得之心,南洲人能忍苦,即由希望心也,修行要利用思食,无希望故阿罗汉自杀;识食者,六识缘境熏习成种,相续不断,执持命根。命即外缘生存之条件,非别有实法也。六、正精进,即四正勤。七、正念,即四念处。八、正定,此有专论。不得正定,不能成菩提。欲得正定,前七觉支又属必要。故此三十七品,皆是得菩提之支分。华严经初地品三十七菩萨名号,即表道品。毗卢仪轨三十七尊咒印,皆表道品之功能作用。解脱者,受戒得身解脱,得初禅得心解脱,成阿罗汉得慧解脱。解脱知见者,得解脱之经验也。慧行刻意辨识阿含,皆所以得解脱知见。四如意足之基础,为精严之戒律,否则外道提婆达多亦有神通,徒学佛之表面,不断方能无益也。
入道之要,在多培福修慧,有福慧,到时自有佛菩萨来教化。佛法不作断灭想。佛法之坏,由于法久弊生,以弊为法,渐次变易,去法日远。非由他缘灭也。文殊大威德现牛王相,教人利他忘己如大牛王,则福德智慧皆甚大也。为人说法,但解一句一偈,时间人地相应,皆可为说。条件不具,应从行上努力练习。虽持一戒,但能如佛所说界限不假,即能感动人,即是教化。推而广之,能感化多数人,此即坚稳之大乐也。为人说法,同时亦可反观自己是否如法,培福亦即修慧。欲正法久住,从摄取于僧起。摄取于僧,要令僧欢喜,令僧安乐。令大众欢喜,即最好的培福。结戒十义,任何团体皆可适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