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日
  • 中国
  • QQ
生食主义

东初法师:恩情酬报

  • 2024-05-20 14:28
简介恩情酬报当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说法,有一个梵志从罗越祇国而来。梵志的旅行,并不是寻求快乐,乃在寻求正道。他以了舍卫国,无意中看见了一椿奇事。印度原来是热带,蛇类很多,其..

恩情酬报

当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说法,有一个梵志从罗越祇国而来。梵志的旅行,并不是寻求快乐,乃在寻求正道。他以了舍卫国,无意中看见了一椿奇事。印度原来是热带,蛇类很多,其极毒者,啮着人可以立即致死。直到如今,印度人每年死于毒蛇的还很多。那时梵志所见,是父子二人在田野合作耕田。忽然窜出一头毒蛇,把那儿子啮了一口,儿子顿时倒毙,那老子见了祇顾自己耕田,对于地下纔死的儿子,正眼也不看一下,更谈不到悲痛流泪了。梵志颇觉托异,遂问老人道:「此是谁家的儿子」?老人道:「那是我的儿子。」梵志道:「既是令郎,他这样地惨死,你为什么一点也不伤心呢」?老人道:「人生迟早总归要死。人既死了,若是善人,自有他的好报,若是恶人,自有他的怨报,即使我怎样的忧愁悲伤,对于死者也没有什么利益」。老人这样无情的说了,又很镇静地向梵志打量一番,说道:「你要到城中吧!我家在城中某处,请你走过我家时,烦向我家人说一声,儿子已经死了,叫他们送饭时,祇送我一个人的饭便是」。梵志心想:这老头子是怎样的一个怪人,却这样的无情,自己儿子死在地下,毫不悲哀,反自由自在顾自己吃饭。世界没有慈爱的人要推他为第一了。

梵志行到城中,找到老头子的家,会见死者的母亲,便告诉她:「你的儿子已死了。他的父亲叫我带口信,只须送一份饭食」。老娘闻言,只答应一声,向梵志说了一句谢谢,也没有哭泣态度。梵志更加托异,问:「老娘不怜念令郎吗」?那老娘从容地说道:「这个儿子托生到我家来,我并没有招呼他来,今日他自己死去,我也留他不住。譬如旅行的人,路过旅舍,便寄宿而为主客,明天旅客自去,主人当然不能留,也不须留。我们母子关系也是这样。儿子的去来,随他自己的业缘,我一点都救他不得」。梵志心想:这一对老夫妇什么地方找来,真是铁一般硬的心肠!梵志又会见死者姊姊,又问道:「令弟死了,怎么你也一点不啼哭」?死者的姊姊也比喻说道:「譬如巧手匠人,入山伐材。编成大木排,放在水中航行。忽然遇着大风,把木排吹散,那木材便各自随波流散,彼此不能连结。我们姊弟俩也是这样,偶然因缘和合,生在一家,各人寿命各有长短,死生没有一定,合的终须离散,我弟寿命已尽而死,做阿姊的如何能挽救呢」?梵志又问死者的妇人道:「你的丈夫死了,你怎么也不哭」?那妇人道:「譬如空中的飞鸟,夜间偶然同宿一高树上,一到天明,各自飞开,寻取饮食,飞鸟有缘则会合一处,无缘即各自飞散。我们夫妻也是这样,无常一到各随本命,谁不能救谁」!梵志又向死者的仆人说:「你的小主人死了,怎么不啼哭」?仆人说道:「我们主人的一家,各有因缘而和合起来,我比一头小牛,跟着大牛走,人家把大牛杀了,小牛在旁边,无法救大牛,啼哭又有什和用处呢」?

梵志听了死者一家人的话,觉得十分奇怪,世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人,同时听说舍卫国人民是孝顺奉事恭敬三宝的,我倒要去请示佛陀。于是梵志行诣佛所,梵志到佛前,稽首作礼毕。退坐一边,合掌低头,并不开口,佛呢?早已知道一切了,为欲开示济度他,佛说:「为什么低头不语,愁忧不乐」。梵志道:「我远从罗越祇国来,欲求正道。岂知到了此地,劈头就遇见五个无情的人」。佛问说:「怎么一回事」!梵志道:「我见父子二人耕田下种,儿子被蛇啮死在地下。那父亲也不愁,他们一家大小五口都无一点愁悲,岂不是无情呢」?佛言:「不是这样说,要知道这五个人最为有情,他们知道身体不能常存,人们不能保持自己的身体,自古圣人都不能免。凡夫死了,为什么要大哭小喊?这对死者有什么益处?世俗种种迷恋,没有真见识,所以生死流转,无有休息」。梵志听了,心开意解,说道:「我闻佛说,如疾得愈,如盲得视,如暗得明」。于是梵志即入正法门,不久得道。

这一段故事,出于五无返复经。我们读了这段故事,应该了解人间父子夫妇兄弟姊妹等眷属的结合,皆由宿世因缘而成,而这种因缘又是属于怨怼的多,属于欢乐的少。凡对于子女等一切所爱的人,不惮终身作牛马。不惮牺牲自己,以图措所爱于盘石之安者,皆因宿世对于所爱欠有孽债。人生须偿还。人世间眷属多由这种因缘而结合。可是凡夫为烦恼缠缚,欠人者常图逃赖,人欠者不肯舍弃。假使生有「宿命通」,明知眼前眷属都是怨家债主,则人世大之于国家,小之于家庭中之仇恨与争论自必会减少。今日人世烦恼,社会的斗争,国际之争夺,可说皆由于不明人生宿世因缘发生种种不幸的事件。人何以要学佛?一方面要了解家庭眷属结于孽缘,一方面要了解怨亲平等真理。了解家庭眷属结于孽缘,则家庭自必和合欢乐了此宿债,眷属死亡,是宿债清偿,除念佛超升,何必悲啼!了解怨亲平等真理,则人世间父仇弟恨,皆是宿世父母兄弟,无量劫来,互作父母,兄弟,果以父母兄弟姊妹情海接待社会大众,则人世间又有何争夺可起,谁为所怨,谁为所亲,怨亲平等是实现人类永远和平的真理。我国今日之战争可说皆由不明怨亲平等真理,同室操戈真是可悲极了。

——人生二卷一期

更新于:8个月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