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日
  • 中国
  • QQ
生食主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注释(2)

  • 2024-05-21 10:38
简介人身可贵,佛法难闻。时临末法,众生福薄。明师难遇,处死难求。我等末世行人,当遵佛遗教,以戒为师,实行实做,自觉觉他,荷佛家业,住持处死。佛法为慈舟,正见为导航。..

人身可贵,佛法难闻。

时临末法,众生福薄。

明师难遇,处死难求。

我等末世行人,当遵佛遗教,以戒为师,实行实做,自觉觉他,荷佛家业,住持处死。

佛法为慈舟,正见为导航。正知正见,乃修学佛法之前提,藉此人缘我等发心每日汇集大德开示、佛陀经典浅释,愿与见闻者合营进修进步,树立正知正见,趣入佛法正道,如法修学,早证菩提,同归净土。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持续进修共修经文教材资料: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注释(2)

2.佛教的世界缘起观

(1)不合认知的道理

佛教阐述了宇宙真理,对宇宙本相有着完整透彻的熟悉。为了说明佛教对世界的解释,必须先明白几个基本的佛教概念。

能熟悉世界的六个要素: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是能熟悉的主体。为简略起见,下文有时将这六识合称为“心识“,或简称为“心”。

所熟悉的世界:六境。即色,声,香,味,触,法。这是被熟悉的客体。色,即眼所对境,如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等。声,即耳所对境,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各类声音。香,即鼻所对境,如香、臭、不香不臭等。味,即舌所对境,如酸、甜、苦、辣、咸等。触,即身所对境,如滑、涩、重、轻、冷、暖、饥、渴等。法,即意识所对境,如我们的各类思惟、短长分别等。

中心的序言: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识藉由六根,对六境进行认知。假如某根损害,则不能对其响应之境进行认知。如眼根坏,则不能见色;耳根坏,则不能闻声,等等。

人们所熟悉到的世界,等于六识经由过程六根,对六境进行的感知。也就是说,这是六识、六根、六境综合感化的结果。个中六识为能熟悉,六境为所熟悉,六根为二者的序言。这三者中任何一方发生变更,均会引起对世界认知的变更。

六境发生变更,如原来的平地上,盖起了一座高楼,那么正常的人都邑看见此处多了一座高楼。

六根发生变更,同样会影响人们所感知的世界发生变更。如眼根有病的人,可能会看见空中的幻相,但这种幻相在正常人的眼中是不存在的;耳根有病的人,可能会听到别人听不见得幻声等。

六识发生变更,也会使所认知的世界变得不合。有些科学家在研究动物眼中的世界。换句话说,也就是在研究不合的“识”所感知到得世界。

这种情况推广到对香、味、触、法的认知,不合的识和根对境的熟悉是不合的。尤其在意识上,人和动物的差异就加倍显著。

造成对境的认知有如斯的差异的原因,“识”和“根”均起着很大的感化。当然这就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就是“根”和“识”的之间是什么关系,后面会对这个问题进行说明。

不合的识和根,对境的熟悉可能完全不合。因为各种原因,世界在不合生命的心中是不合的。既然如斯,也就没有来由只承认我们所熟悉到的世界,而不承认其他人所熟悉的的世界。

这种事实也说清楚明了佛教中一个最基本、也是最深刻的事理:及我们所认知的所谓世界,其实并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实其实在的本体,不合的生命形态(即具有不合的识和根的生命),对它的熟悉(即境)可以完全不合。

(2)世界的缘起

正因为外部世界(境)并没有一个恒常不变、实其实在的本体,所以它才可以在不合的生命面前表现出多样性。比如人和动物对世界的额认知就不相同。

在佛教里,除了人和动物(佛教中称为人道和畜生道)外,还有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形态,个中属于凡夫层次的还包括天人、阿修罗、饿鬼和地狱众生(此即六道);不属于凡夫层次的有罗汉、辟支佛、菩萨和佛。同样的道理,世界在他们的眼中也会完全不合。佛教中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人类眼中的水,在天人的眼中的甘露,在饿鬼的眼中是脓血,在地狱众生的眼中是铜汁,在鱼的眼中就是宫殿,在佛的眼中则是究竟的实相。

这种多样性背后的道理,就是佛教中说的“缘起”。“缘起”揭示了一切事物的现象和它的本质。

从现象层面上说,一切万物皆由人缘合而生,人缘散而灭;从本质层面上说,因为一切万物都藉人缘而生,所以并无恒常不变的本体,这就是万物的空性本质。用佛教的术语,万物的本质等于“缘起性空”,万物的现象等于“性空缘起”。这是一体的两面,弗成瓜分。因为缘起而性空,又因为性空,缘起才能成立。

由缘起的事理,我们很轻易理解不合的生命形态所感知的世界并不相同的原因。因为具有不合的根和识,所以对境会产生不合的认知结果。即使是同类生命形态,它们所认知的世界,也只能说是“大致相同”,而不能说完全相同。这种对世界“大致相同”的认知,也正说清楚明了认知者的“心识”大致相似。

对同样事物,存在如斯差其余认知,说清楚明了我们所熟悉到的事物,只不过是人缘而生的一种“假相”而已。它们只是六根在对六境时,六识中产生的各类认知。在某些人缘感化下,会产生这样的认知,在其他人缘感化下,也可以产生其他的认知,这是对一切现象都没有一定本质的很好诠释。

是什么原因,造成不合的生命形态具有不合的六根和六识呢?这等于佛教中所说的“业”。身、语、意的一切活动,都为业,最终都反应到心识傍边,从而造成心识的差异。假如造的业相似,就会使心识很相似。佛教所说的“六道众生”,等于从大的方面说,存在着六种层次的“心识“状态。

以心识为因,便会产生响应的六根。在佛法的十二人缘中,把这称为“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十二人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在十二人缘中,行即指做作,有做作也就有了业,业和心一路,便形成识,有了识便有了众生最初的身体和精神现象(名色),进而形成六根。六根接触外境,形成各类感触感染,分别短长,产生爱憎,因爱而取,这些又都是业,这些业又会合于识中,从而轮回不息。

因为心识的内容是由业来决定,所以业大致相同的众生就成为一道。在同一道中,众生的身体(六根)和所感触感染到得外境都大致相同,这一现象在佛教中,就称为众生的“共业”。因而佛教中说,世界是由众生的共业而形成的。

在同类众生傍边,个体所造的业不会完全相同,这就是个体的“别业”。因为“别业”的不合,个体众生的心识和六根也不会完全相同。比如有人平生下来就是瞎子或傻子等。是以即就是同一类的众生,对世界的认知也不会完全一样。

因为根、境、识三者的相依缘起,地狱众生所感知的外境为火海、铜汁、刀山等;饿鬼众生所感知的外境为无水无食、脓血、污秽等;天人所感知的外境是上妙饮食、美丽宫殿等;人类所感知的外境是我们面前的世界。这都是由同类众生“共业”所造成的。

又如在饿鬼道众生中,也有饮食不缺的;在人类中,各小我的处境也各不相同,这都是由个体的“别业”所造成的。“业”的差别,是这一切差其余根本原因。

缘聚禅莲恩师法语:

智者无畏行当下本觉如如不动转

身处困境不忧虑心内宝藏静无烦

独处弗成放逸己如同万人察己迹

万人之地不惊慌如同一人凉亭兮

贫富贵贱皆平常浮沉人生朝日夕

了明达本修真同回本还源何愁曦

要练就这样的心境才能提高觉性的自己。觉悟的心性,道德的高尚,每个生命都向往,可是总会有上行的,也有下滑再也起不来的,是走向光明照样下堕的生命都是自己一念间的决定。常人转不了凡夫境,走不入超凡入圣的进步境,菩萨转不了境,提高不了就只有住在菩萨境。

从凡夫到超凡入圣的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菩萨果,到佛陀自性证悟圆满。这些层次的提升,步步就如登台阶一样。从理论到实际的体验生命觉悟的光明,一步步地提升,需要时间,更需要行者实际的修为行持、德性、慈悲、正义、纯粹、纯净以及实际信愿行累积的资粮,方可慢慢走向圆满的生命觉悟本来。

 

更新于:6个月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