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日
  • 中国
  • QQ
生食主义

性格性格因何不合?

  • 2024-05-23 11:40
简介轮跋,是一位年轻的求道者,被人世间存在的历历可数但又无法解释的不平等现象搞得迷惑不解。他来到佛陀跟前,向佛陀提出这样的问题。“世尊,在人类有情中,我们发明有的人..

轮跋,是一位年轻的求道者,被人世间存在的历历可数但又无法解释的不平等现象搞得迷惑不解。他来到佛陀跟前,向佛陀提出这样的问题。

“世尊,在人类有情中,我们发明有的人长命,有的人夭折;有的人病魔缠身,有的人结实安康;有的人丑恶,有的人漂亮;有的人弱不禁风,有的人身强力壮;有的人一贫如洗,有的人家有万贯;有的人出生卑贱,有的人出生高尚;有的人愚昧蒙昧,有的人聪明聪明;这是什么人缘?”

佛陀回答说:“一切有情众皆有自业,以业为其果报,以业为其生因,以业为其亲依,以业为其依怙。有情众生的贵贱是由自业来加以划分的。”

接着,他依因果规律讲解了他们之间的差异。

若有众生伤害生命,以佃猎为生,双手沾满鲜血,从事杀生之业,残害有情,当他再获人身时,因杀生之报,即受夭折。

若有众生远离屠杀,痛改前非,慈悲一切众生,再获人身时,因戒杀之报,即得长命。

若有众生惯以拳头、瓦块、棍棒、刀剑伤害他人,再获人身时,百病缠身,此乃损伤之报。

若有众生无害人之习,再获人身时即得享受健康之乐,此乃无害之报。若有众生急躁易怒,常被眇乎小哉之言激怒而怒形于色,嗔恚怨恨,再获人身时,面貌狰狞,此乃易怒之报。

若有众生不燥不怒,不为阵阵毁谤声恼怒,无恶意怨恨,再获人身时,边幅肃静,此乃慈爱之报。

若有众生嫉妒成性,看不惯他人的成功、荣誉和受到的尊敬,深藏嫉恨于心,再获人身时,身体虚弱,此乃嫉妒之报。

若有众生气量气度开朗,不嫉妒他人的获取,随喜他人所受的尊敬和荣誉,无嫉妒之心,再获人身时,精力充分,身强力壮,此乃无嫉妒之报。

若有众生不善行布施,再获人身时,穷困潦倒,此乃贪婪之报。

若有众生乐善好施,再获人身时,即得家富盈满,此乃好施之报。

若有众生固执不化,骄傲自信,不敬应敬之人,再获人身时,生于卑贱之家,此乃其贡高我慢,无恭敬之报。

若有众生恒顺众生,谦虚待人,尊敬应敬之人,再获人身时,生于高尚之家,此乃谦虚恭敬之报。

若有众生不亲善常识和气德之人,不求知何为善恶、对错。应修非修,应做非做,何为自利自毁之事,再获人生时,愚昧蒙昧,此乃不善求好学之报。

若有众生亲近善常识和气德之人,善于向他们肄业,再获人身时,聪明圆满,此乃上求好学之报。

至于这些行为及其行为果报的响应性,读者也许会对格姆博士的以下这段文产生兴趣。

“所有这些皆一展无余地显现了一种亲和规律,死人在临终一瞬间,这种亲和规律作为一调节系统,攫取一种新的菌体。任何一个丧失慈悲,残杀人类和牲畜之人,其心坎深处附有减短生命的趋向习惯,他以缩短其他有情生命为知足,甚至从中获得快乐。短暂生命的菌体具有同一性,在其生命终结后,在获取另一菌体之时,就是这同一性给自己带来伤害。同样的,此菌体自身带有一种演化而成为残破不全之形的能力,在那些乐于残暴对待和损坏伤害其他有情之人身上寻找到一种亲和体。”

“边幅丑陋之人自身就带有丑陋之形及其各类菌体的亲和体。正如发怒时的特点使一小我的脸部丑陋不堪。”

“一个嫉妒成性、吝惜傲慢之人,他的身上带有不愿向他人布施,轻看小瞧他人的习惯。是以,注定要进化为贫穷,腐化至困境的菌体,二者之间具有亲和性。”

“当然,正因为以上原因,性其余改变才成为可能。”

《长部》第二十一经中说,乔皮诃原是释迦族的一个女儿,死后升天,而名乔皮克,因为她生有厌恶女性之想,而在自己心中成长了男性之想。

当然啦,我们出生时带有遗传的性格,与此同时,我们本具一种科学力所不及的内在功能力量。我们来自于父母,是他们精卵细胞和合而构成了所谓的人身的核心部分。这种核心部分处于一种潜伏状态,一向到具有潜在发育能力的组合体获得产生胚胎时所必须的业力的感化。是以,业的力量是有情在怀孕时必弗成少的身分。

累世而成的业力之流承接前平生所有经历,在肉体和心智性格的构造方面,它有时要比父母的遗传细胞起着更大的感化。

佛陀同其他人一样,有他父母再生细胞和基因的遗传,然则,在其积厚流光,光荣显赫的祖祖辈辈中,没有一个能与他的边幅、道德、聪明相提并论者。佛陀自己曾说过,他不是王族世家的后裔,而是属于高尚的佛陀家族。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圣人,他用自己的业力造就了自己弗成思议。

根据《三十二相经》,佛陀边幅肃静,具足三十二伟人相,这是他以前无数的功德果报。此经有条有理地讲解了他获得如斯边幅的功德人缘。

由此独特的事例,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业力的流势不只可以影响我们的肉体器官,而且也能使我们父母细胞和基因的潜在力产生不了任何感化。是以,佛陀说:“我们为各自众业的持续者。”此语寄意深远、奥妙无穷。

至于这些变更莫测的问题,《殊胜论》写道:“依不合的业力,有情众生出生高低、贵贱、苦乐不等;不合的业力,有情小我的丑美,身材的高低,边幅的英俊和畸形不等;不合的业力,有情众生世事的得失、善恶、毁誉和苦乐不等。依业世界转,依业众生住,依业有情缚,如辐附车轮。依业得荣誉,依业被束缚,依业而毁损,依业而为虐。晓知业生诸因果,何言世间本无业。”

是以,从佛教的立场出发,我们现在的精神、道德、智力、脾性的不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自己以前、现在的行为及习惯所致。

 

更新于:8个月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