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诚长老:放下分别心
- 2024-06-18 11:08
宝峰寺,某天午斋毕。 僧问:饭好不好吃?和尚答:吃饭是滋养色身的,要做五观想。而且吃饭不要当饭吃,穿衣不要当衣穿。 很多人不理解,吃饭欠妥饭吃,穿衣欠妥衣穿,那应该把衣食算作什么?其实呢,对这句话,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我只是在提醒人人,对衣食住行,能知足基本需求即可,不要有太多分别心。 有些人吃饭,总讲究色香味俱全,穿衣也要求漂亮、名贵、时尚,彰显身份品位。若是吃不到好吃的食物,穿不了漂亮昂贵的衣服,就认为失踪、悲伤。把人生的价值放在这些工作上面,是本末倒置。 无分别心是道。古德云:终日吃饭不曾嚼着一粒米,终日穿衣不曾穿戴一根纱。 《心经》中也说:无色声香味触法。在佛看来,眼睛看见的物象,耳朵听到的声音,鼻子嗅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四肢周身的感触,以及这几种感知在心中所产生的判断和分别它们的本质皆是空。 简单地说,人之所以在感官上有不合的感触感染、判断,只是因为心在分别,所以同样的一种颜色、味道,在不合的人那里,会形成不合的体验、评价。 假如不去辨别短长,不去剖断高下,那么,所有色、声、香、味、触、法的存在就都是无,也就是说,只要不去分别,那么所有关于它们的剖断就都是不存在的。 唐代的懒瓒禅师在诗中写:世事悠悠,不如山岳,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皇帝,岂羡贵爵?死活无虑,更复何忧? 假如能够放下分别心,吃什么,穿什么,过什么样的生活,就都能保持欢乐。 对他来讲,睡在藤萝下,以石头为枕,可以过得无拘无束,很安闲,这恰是禅者无分别、无执着的生命境界。 当时,唐德宗闻得此诗,钦慕诗中流露出的潇洒之气,便派手下的臣子去迎请懒瓒禅师。 臣子在懒瓒禅师隐居的山洞前大叫:圣旨驾到,赶紧下跪接旨!洞中的懒瓒禅师毫不理睬。 大臣探头进去,见一个邋遢和尚正在烤地瓜。全部洞中烟雾漫溢,薰得老和尚鼻涕纵横,眼泪直流。 大臣忍不住说:和尚,看你脏的!你的鼻涕流下来了,赶紧擦一擦吧! 懒瓒禅师头也不回地答道:我才没工夫为俗人擦鼻涕呢!然后他夹起炙热的地瓜往嘴里送,连声赞好吃,好吃。 大臣们凑近一看,惊得木鸡之呆,懒瓒禅师吃的器械哪是地瓜呀,分明是像地瓜一样的石头! 懒瓒禅师顺手捡了两块递给大臣,说:请趁热吃吧!世事都是由心生的,所有器械都来源于常识。贫富贵贱,生熟软硬,你在心里把它看做一样不就行了吗? 懒瓒禅师眼中没有富贵贫贱,没有生熟软硬,万物在贰心里都是一样的,他的心是真正清净的,是没有分其余。 诚如当初神秀作佛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不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尚有分别之心,而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则完全消泯了分别,达到了无物无我的境界。 分别什么呢,都一样。 你说这个菜好吃,他说那道菜更厚味,说来说去,不过都是在讲述各自的体验和感触感染。就连同一小我吃同一样器械,今天说好吃,明天可能就嫌弃它的味道了,可见关于味的评价,根本就弗成能有固定的标准。 有个居士曾跟和尚讲,她如今最怀念的,其实是小时刻吃过的一种廉价小吃,当然,这种小吃现在吃起来,早已不复昔时厚味,可是她照样对昔时吃它时的幸福感和知足感记忆犹新。 人所有的感到和体验皆是如斯,它们受情感、记忆、情绪等身分的影响太多,以至于无法确立一个评判的标准,所以,不如不去分别,吃穿住行,够用就好,不必放进太多悲喜,也不必给它们强加太多意义,一切只在乎自己的心是否欢乐、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