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法师:威仪寂静分 第二十九品
- 2024-06-22 14:20
威仪寂静分 第二十九品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静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威仪寂静。威仪就是行、走、坐、卧四威仪,行如风,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印度的佛教、中国的儒家、道家都讲究威仪,四威仪也是我们人应该具备的四个形象。寂静,从字面上来讲是人心净安详,打坐身心轻安,平稳,平静。
从密意上讲,威仪寂静还是说我们的心态,我们的本来面目(无位真人)本身就具备有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自性清净无为、圆满无碍、湛然常寂的。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这个从字面上讲,须菩提啊,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来去,有坐有卧,那是不了解我所说的意思呀。你看到虚空坐下了或躺了吗?都没有。躺的、坐的、来的、去的都是有为的色身色相所体现出来的。
道由心悟,如果言说如来若坐若卧,都是行邪道。如来本来就是如如不动,没有来去相,没有坐卧相,是离一切相,不住一切相。
如来就是圆满的自性,原本的大我遍虚空,是如如不动的,是无形无相的,但又不执著于空,不落空相。自性如同虚空,谁看见虚空来了?谁又看到虚空去了?虚空没来也没去,也不说来,也不说去。道家讲大象无形,大象就是我们自己原本清净的性或者说是无位真人或者说是无我。所以说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都是没有明白如来的真义啊,是邪见啊。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接着佛又解释什么叫如来?如,是如实、真实、不变的,就为如。来,非去非不去,非来非不来,叫来。真实不虚的,本身是如如不动的,叫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无修。
如来从外相上讲如虚空,是不来不去,虚空就在那里,没见它多,也没见它少,是圆满的,但又不落于空。
从自性上讲,我们原本的自性心本身就在虚空中,本身就是如如不动的,没看见它从哪里来,也没看见它到哪里去,所以叫作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自性原本就是如如不动的,说它是什么都可以,不说它是什么也可以。所以说自性在我们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就是常常处在清净、平稳、圆满、无碍的境界当中,就叫做如来。
我们的自性如来是一切具足的。如果不明白,说明我们还是无明,不是觉悟者。觉悟的人是知道自己是圆满无碍的,不需要学什么法术道术。道术、法术是我们有为法中的方便法门,是为了体现无为的东西,才有了有为的法。
如果自性当中真的圆满无碍之后,无为大法随便用,怎么用都行。现在世间上那些小巫小术比比皆是,都是生灭法,生灭法是不实在的。只有我们内心中自性体现出来的无为大法才是真正的宇宙大道法。
六祖言: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我给你们推荐几本书:第一部是《妙法莲华经》,写的非常正义,正义可以度无边的众生,总共有六万九千五百个字。
第二部经是《维摩诘经》,这部经跟禅宗说的都是不二法门,证的无生法忍,总共有两万七千多字。
第三部经是《金刚经》,四生九类都可以证到无余涅槃,可以证得实相般若,总共有五千多个字,和《道德经》差不多,开智慧的。
第四部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它可以消灭我们的一切罪业,增长我们的善报,三千多个字。
第五部是《佛说阿弥陀经》,意义非常好,将来可以往生极乐国,一千八百多个字,早晚课是要背的。
第六部是《观音或者普贤菩萨的行愿品》,将近七千个字。
第七部是《实相法义经》,三千多个字。
第八本是《医佛治心经》,两百六十个字。
以上八部经也是大乘经典的经要。《妙法莲华经》稍微长一点。有机缘可以看一看《楞严经》《法华经》。大家读经读多了的时候,智慧自然就会打开。
首先大家要了解这些经典是干什么的,《楞严经》是开悟的,《法华经》是成佛的,《金刚经》也是成佛的经典,《华严经》是教化众生的,扶持的律宗是《涅槃经》,《涅槃经》是释迦佛临终之前所说的一部经典。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教化的华严,扶律的涅槃。
《楞严经》是让阿难彻底的明了了有为和无为之间的一些妙用,因为《楞严经》里讲了很多实实在在的道理,所以说阿难最后明白开悟是通过《楞严经》。
因为阿难鬼迷心窍,释迦佛讲了《楞严经》,讲完《楞严经》的时候,很多罗汉菩萨开了悟了,当下就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大家喜欢修行想明白一些道理最好是看一下禅宗的书,禅宗的书读明白之后,再往深里如法修行就会快。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