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日
  • 中国
  • QQ
生食主义

星云大师:金刚经讲话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 2024-07-01 09:03
简介无为福胜分第十一「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译文:

「须菩提!像恒河中所有沙数,每一粒沙又成一恒河,这么多的恒河沙数,你认为算不算多呢?」

须菩提回答:「太多了,佛陀!如果以一粒沙表示一个恒河,恒河尚且无法计数,何况是恒河里的沙数呢?」

「须菩提!我现在实实在在的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拿了七宝积满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来布施,他们所获得的福德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佛陀!」

佛陀进一步告诉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对这部《金刚经》能够信受奉持,甚至只是受持四句偈等,能够将经义向他人解说,使别人也对这部经生起无限信仰之心。那么,这个法施的福德胜过七宝布施的福德。

讲话:

佛陀在第八分以三千大千七宝布施的福德,与般若的福德性作校量,表明珍宝布施的福德是世间有漏的果报,般若性德则是出生无漏的善法功德。第十一分佛陀再次申述,以恒河沙数珍宝的布施,比不上无为福德的胜因。

经文中,佛陀告诉须菩提,如果用恒河中所有的沙数来做比喻,一粒沙喻为一恒河,那么所有的恒河中的沙数是不可计算。如果有人以一粒沙做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再用七宝充满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以此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所获的福德是很多的。

一、财施破悭获福无量

佛陀以三千大千世界的恒河沙数七宝的布施,比较有为无为的福德差别。财布施可以使我们放下财物的贪恋,以此破除内在的悭吝,佛陀并非完全否定资生布施的利益,在佛陀本生谭中,佛陀舍王位、国土、财宝、童仆、车乘、妻妾等等,看似有相的布施,但是以恒顺众生,心不起瞋怨,也能感应到三轮体空,无为功德的法喜。

《诸福德田经》有七法布施,名为福田,可得生天:

一者兴立佛塔、僧房、庙堂。

二者建立林园、果树甘泉。

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

四者作牢坚船、济渡人民。

五者安设桥梁,过渡羸弱。

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

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

这七法皆从方便利行众生,心存慈佑悲愍而来的,我们知道天人的特点之一是身形巍巍,五欲满足快乐。其实能施与的人,所行就如同富有的天人,内在充满济渡众生庄严的心念,自然获得快乐满足的回报。

因此,我们读诵《金刚经》不要只读半部经,佛陀虽是强调无为福德的胜妙,并非完全否决有为布施的福德,而是付嘱我们从财施的阶位,再上一层楼去开发无为解脱的性德。财富是毒蛇是黄金,端看运用者的智慧,财富能自利利他,也能令父子、兄弟、宗亲等怨隙丛生。

有一天,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座前,向佛陀禀告:

「佛陀!舍卫国内,有一位长者,名叫摩诃男,他拥有金银珠宝数千万亿,无法称量,并且有许多房舍田产也难以计算。摩诃男坐拥财宝千斛,良田万顷,这千千万万的富有,他却无法享用。每天吃粗糠米渣,残余腐酸的食物;穿着粗劣的布衣;乘破旧的车。他从不供养沙门、婆罗门,更不施舍贫苦的乞丐。每到吃饭时,一定要把门窗锁紧,恐惧有人上门向他乞食。

「佛陀!巨富的摩诃男,却如此贫穷恐惧的生活,我们对于财富要如何运用,才合乎正道?”

「大王!如摩诃男等人,内心充塞无知的邪见,虽得到丰富的财利,却不能自己受用,又不知孝养父母,及供给妻子、宗亲、眷属;也不救济奴婢仆役;不施与知识朋友;更不知供养沙门、婆罗门,以此种植福田,长受福乐。摩诃男获得财富,不懂广为应用,借此得到世间的喜乐和出世间的功德。

「大王!悭贪者就如一块硷地,虽有少许池水,但由于本质硷苦故,没有人愿意饮用,最后干涸枯竭。布施者,譬如聚落里的一泓清泉,流出好水,滋养周围的林木繁茂,并生长柔软的香草及种种鲜花和果实。一切众生,都能在水池洗浴,渴乏时可以撷取清泉和美果。林间的鸟兽,也能无惧的快乐嬉戏。

「大王!拥有财富者,要如滢澈的泉水,使人得到欢喜饱足的受用,如此,生活自然富足自在,死后能生于天界,享受福乐。”

人的一生又有多长?不过如晨间的露水,空中的电光,水中的泡影,瞬息的火焰。财富的生命,又能绵延持续多久?如何从有限的财富经营,看到精神性灵的财富,做一个永续经营的智者?

(一)经营人情不经营利益。

(二)经营分享不经营个人。

(三)经营善友不经营钱财。

(四)经营知足不经营五欲。

有形的财富终有散尽毁坏时,人与人的情义相助,彼此分享成果的交流互动,善友的护念提携,闻法知足的安适等,是永续经营我们内在的财富。

二、受持读诵第一供养

经文中说:「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在第八分中我们已说明财施与法施功德之差别,及受持四句偈的殊胜法益,此分以「为他人说”的法布施,进一步做阐述。《华严经》说:

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

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了。

说法者如灯炬,为人照见种种宝珠,再微妙的佛法,没有人演说,智者也难以入解脱门。财施与法施的方法,对象、利益各有不同。

一、财施简易可行;法施唯有智者,能广说法义。

二、财施一般对象即可;法施则须具有善根者,才能信受奉行。

三、财施利害参半;物质的施与,易令众生起贪心和懈怠;法施普施利益,令众生开展觉性,生惭愧勇猛向道心,不只自利也能利他。

四、财施享用有限;一时的救济,并无法使众生永久身心安乐;法施则是救济众生的心,正观的播种,令众生今生后世利益无穷。

五、财施功效短暂。财施仅能利益色身,无法令人见性成佛;法施的一言一偈,如醍醐灌顶,令众生转凡成圣,顿开佛慧。

已判别财法二施功德的胜劣,对于「法”要如何受持?我列举出受持《金刚经》的十法行。

一、书写:恭敬抄写经文。

二、供养:供奉经典于塔庙、佛殿。

三、施他:印行经典流通。

四、谛听:专注聆听经教法义。

五、宣说:为他人讲解经文,解除文字义理的障碍。

六、受持:奉行教义,应用于生活中,自利利他。

七、开演:广开演说微妙经义,令他人开悟自性。

八、讽诵:专心称诵,持念经文。

九、思惟:深入法海,静默思惟,以悟解奥妙之处。

十、修习:由思惟深解义趣,因此发起大行,证入圣果。

受持十法行,可以做为我们日常修持的指导。为了增长受持《金刚经》功德的信心,我用一则故事说明。

以前,有一个苦行僧,每天耐烦做种种劳役苦行,一有空闲,不和人攀缘戏论,一天定课六十卷的《金刚经》,数十年如一日,从未荒废休息。

有一天,和以前的师兄重逢,师兄已是个鼎鼎大名的大和尚,四处有人邀请,前往讲经说法。十几年没有见面,师兄关切的问他:

「师弟,这十几年来,你是怎么用功呢?”

「师兄,除了寺里的劳役工作,我每天只有读诵金刚经。”

师兄闻语,气恼他没有多多学习经教,十几年来还是做杂役的事务,摇摇头就要和他告别。

「师兄,我们难得见一次面,我就诵一部金刚经来祝福您吧!”

苦行僧就席地而坐,开始诵念。从一开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顿时空中响起梵乐絃歌;诵到「一时,佛在舍卫国”,四周异香扑鼻;再诵念到「尔时,须菩提即从座起”,只见天雨曼陀罗花,纷纭四落!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师兄能演说经教,如人有眼目,师弟奉持经教,如人有足,能感天华梵乐,称扬歌咏。成佛之道,教义如地图,其中的端严曼妙风光,唯有生起行力,迈开脚步,才能印证经典所言的涅槃圣境。

一个做小偷的父亲,有一天儿子问他:「爸爸!你老了,我怎么来谋生呢?你总该传授我一点秘诀吧!”父亲说:「好啊!今天晚上传授给你!”到了夜静更深的时候,父亲叫儿子随他出去,找到一家就下手偷东西,他们偷偷的跳了墙,进了室内,打开了柜子,父亲叫儿子先藏在柜子里,忽然父亲大叫:「啊!有贼!有贼!”主人听到后,马上醒来捉贼,老贼已经跑了,小贼就关在柜子里面,心想:父亲真是岂有此理,怎么把我关到柜子里,就大声一叫跑掉了,叫我怎么办呢?这时候他只能靠自己才能脱离这个危难。情急智生,他想一个办法。在柜子里学老鼠叫,叽叽喳喳……。主人拿着灯在找贼,听到老鼠叫也就松懈了,「唉呀,这是老鼠叫,贼跑掉了。”当他们防守一松,小贼冲出去,把灯用力吹灭。主人立刻随后追赶,小贼很是着急,糟了,后面又追来了。他又想了一个办法,走到一个古井边,拿一块石头丢入井中,主人追到井边说:「唉!今天出人命了!”说完就走。这小贼就这样安然的回家。”

回到家,就责问爸爸说:「你今天怎么这样捉弄我?”爸爸问:「我怎么捉弄你?”儿子说:「你把我关进柜子,大叫有贼!有贼!”爸爸就问:「那你怎么出来的呢?”儿子就如此这般一说,爸爸听了很高兴,说道:「儿子!我有传人了!你悟到随机应变要靠自己啊!别人是不能传授我们什么啊!”

受持《金刚经》的十法行和功德,都已说明了,如何获致这无上法宝,就像故事中小偷的父亲所说:只能靠自己,别人是不能传授我们什么啊!

三、深解经义解脱生死

拥有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璎珞,人的心也未必能知足常乐。《正法念处经.观天品》卷三十四:

宝物归无常,善法增智慧;世间物破坏,善法常坚固。

若有顺法行,随人百千世;虽种种宝物,不能至后世。

种种财宝物,则可强劫夺;王贼及水火,不能拔法财。

受持四句偈的法益,像于正法田中播种,因缘合会时,必成长菩提华果。法财不畏水、火、恶王、盗贼、不肖子孙的掠夺,由此法财登法王宝座。法财之性德能渡众生至清净庄严、究竟常乐的佛国。因此,《金刚经》才会再三叮嘱,短短的四句偈胜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布施。财宝只能资长一时的色身端严,无法使我们获取内在的平静和面对无常的超然自如。

有四个婆罗门,他们精进修行,各具有五种神通,但是对死亡仍然感到怖畏恐惧。他们相互讨论着,如果有一天索命的小鬼来到时,就各显神通,让小鬼找不到。

第一位婆罗门用飞行术,也逃脱不了死神的追赶。

第二位婆罗门潜藏海中,也难逃拘魂的链锁。

第三位婆罗门隐入须弥山里,还是躲避不住索命的刀斧。

第四位婆罗门遁进土坑地层,仍旧抵挡不了业风的崩裂。

佛陀观见四位婆罗门,各自想尽办法要逃脱死亡,却无法如愿。佛陀以此事告诫诸位比丘:

「空中或海中,深山或地底,这些处所都无法避免无常的来到。想要真正不死,应该思惟四法。什么是四法?

一切诸行无常,不起贪恋,如是修行。

一切有为皆苦,厌苦欣乐,如是思惟。

一切诸法无我,不住我相,如是受持。

熄灭三毒火焰,涅槃为安,不依神通,如是证得

信受奉持经教圣谛,乃至四句偈等,都是解脱烦恼的入手处。

有一天,波斯匿王来到只树给孤独园向佛陀请法。因为身躯肥胖的缘故,全身汗水淋漓,气喘如牛的向佛陀顶礼问讯。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大王的身体太肥胖了。”

波斯匿王羞惭地回答:「佛陀!我真的是太胖了,才走几步路就气喘如牛,我也常为肥胖感到羞愧和苦恼。”

佛陀说:「人应该常常忆念,饮食应该知量,身体才能健壮,不但不受肥胖之苦,而且肠胃容易消化,得到养生延寿之利。”

波斯匿王听完后,欢喜地返回王宫,叫一位郁多罗的少年,在每次进餐时,就大声念诵佛陀的偈言。每当波斯匿王想要大快朵颐时,郁多罗就开口念诵:夫人常当自忆念,若得饮食应知量,身体轻便受苦少,正得消化护命长。波斯匿王因为佛陀这首偈言,从此节制饮食,恢复健硕的身材,行动轻便敏捷,不再受肥胖之苦。

一首偈言可以使人远离口腹之欲,护命延寿,也可以止息众生三毒的造作,解除身心揹负的重担,得到寂灭的轻安与喜乐。

四、无为福德究竟常乐

《金刚经》一再强调无为福德的胜妙,为什么呢?前文我们也提到要行财施,只要你有能力都可以做到,一般的众生也欢喜接受施与。财物的布施,就像我们面对一群哭闹不停的孩童,用糖果或玩具的给予,暂时安抚他们的哭闹,这种「欲钩牵”只有短暂的功效,无法让孩子永远不哭不闹。反观法布施就不同,是用种种方法,调理孩子的情绪,教育他们不是用哭闹就能解决问题。就像一句俗谚:「你应当教孩子点石成金的方法,而不是送他们黄金。”

每个人都期望过着平安吉祥的生活,周围的人事都能和极乐世界一样,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没有冤仇瞋怒的逼害,但是现实的生活中,往往适得其反。阿弥陀佛用四十八愿建设他的极乐净土;释迦牟佛更以五浊恶世,做为他万德庄严的净土世界。净土在哪里?如何得生彼国?在《阿弥陀经》说,要得生彼国,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什么是善根福德?

一、五戒十善是善根福德。

二、四圣谛八正道是善根福德。

三、三十七菩提分是善根福德。

四、四摄六度是善根福德。

修诸善业都是培植善根福德因缘,由此入解脱门径。一个无忧无惧的生活,当然须具备善根福德因缘。外在的祈求,不如返观自求,用念佛停止人我的争执用忍辱赢得自在,用持戒远离恐怖,用慈悲广结善缘。「从心开始”,改革我们的内在,如禅门的诗偈:「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

唐朝的裴休宰相,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儿子斐文德,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皇帝赐封为翰林。裴休不希望儿子因为少年得志,造成心高气傲,因此把他送到寺院里修行参学,并且要他从行单(苦工)上的火头和水头做起。

这位翰林学士,每天挑水砍柴,工作十分劳累辛苦。看到寺里的老和尚每天就是闭目静坐,心中愤愤不平。但碍于父命难违,只得强制忍耐。一段时间之后,终于按捺不住的开口道:「翰林担水汗淋腰,和尚吃得怎能消?”

老和尚听了,微微一笑,也念了两句诗回答他:「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

这一炷心香,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与无为福德相应,不仅能消万劫粮,更胜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珍宝的布施。因为无为福德之性,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

一、转烦恼为菩提。

二、止啼哭得安乐。

三、导迷津至彼岸。

四、渡有情登佛境。

从舍财宝破悭贪,继而开拓无为的财宝,一分善根福德因缘都不可或缺;四句偈等,都应全力依法而行。含藏自性的宝矿珠玉,远胜恒河沙数……

南无阿弥陀佛

更新于:6个月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