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日
  • 中国
  • QQ
生食主义

界文法师:第七届西园寺静修营戒律讲座

  • 2024-07-29 13:48
简介受戒、学戒与持戒今天下午,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个戒律方面的讲座。因为昨天我们受了三皈五戒,今天为大家传授了八关斋。佛入灭后,以戒为师戒律在佛法的修学中,是一个绕..

受戒、学戒与持戒

今天下午,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个戒律方面的讲座。因为昨天我们受了三皈五戒,今天为大家传授了八关斋。

佛入灭后,以戒为师

戒律在佛法的修学中,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我们所说的学佛,无非就是三学戒定慧。佛陀在入灭之前也关照弟子,以戒为师、依法为师。所以说,戒律是每一个学佛者必须面对、必须实践的课题。对于修行来说,只要我们学了一段时间的佛法,实践了一段时间,都会有这样一种体会:修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障碍)来自于我们的内心,来自于外界的因素,都在困扰着我们,随时可能把我们带走、席卷我们,让我们心随境转。在一个古老的论典上,曾经有这样几句话:

什么比天高?什么比草多?什么比风快?什么比大地沉重?

回答是一个偈颂:戒德重于地,我慢高于天,烦恼多于草,心念疾于风。

作为一个凡夫,一个刚刚入门的学子,我们的烦恼比大地上的杂草还要多,是不是这样?一会儿冒出一个,一会儿冒出一个。不光是有事情的时候有烦恼,有时候你自己一个人静静的坐着,一大堆的烦恼也会一个一个往外跳。所以说,(学佛)是很不容易的。同时,我们的心念又是那么迅速。刚刚可能你还很开心,突然过来一个人给你一个白眼,领导对你说了一句话,小孩子的一个学习问题,立刻你心中所有的平静、喜悦就被颠覆了。刹那间修罗心也出来了,饿鬼心也出来了,甚至地狱的心都有。这样的心念非常之快,难以把握。有时候,我们还有种种的我慢,比天还高。遇到挫折我们灰心丧气,稍微有些进步的时候,傲慢就跑出来了,对自我的执着、追求、贪著、喜悦、喜爱非常多。在这样的情况下,佛陀说,如果我们有一个戒律(来约束)就不一样了。戒律犹如大地,它稳重而踏实,有这么一个坚固的大地,我们的烦恼再多、杂草再多(也不要紧了)。烦恼生生灭灭,如果我们像大地一样如如不动,烦恼会自然的来了去、去了来,总会灭去;心念转的再快,却只是如同浮云,如同一阵风略过大地,然而无法吹动大地;乃至于我慢再高,只要站在地上,再飘也不会飘到哪里去。我们是否可以受持戒律,把自己安住在这样一个善法的基本平台上,这点很重要。

受持戒律如同散花被丝线串成了花鬘,可以对抗逆缘。在《律藏》中有一个古老的记载:佛陀刚刚证道没几年的时候,当时的僧众并不是很多,有一天,舍利弗在独自禅坐,突然,他的心中产生了一个念头,三世诸佛的佛法是一样长久还是不一样长久呢?生起了这个疑问以后他坐不住了,于是去佛陀那里,顶礼了佛陀,告诉了佛陀他的疑问,请佛开示。佛告舍利弗,舍利佛,你这个问题意味深长。每尊佛陀教法时间不同,有者长久,有者不长久。佛陀这样回答了以后,舍利弗追问,为什么有的佛教法长久有的不长久呢?佛告舍利弗,毗婆尸佛、迦叶佛等几位教法久住,拘那含牟尼佛、随叶佛教法不久住。毗婆尸佛和迦叶佛广说教法,结戒,也说戒,因此教法久住。而拘那含牟尼佛和随叶佛没有广说教法,没有结戒,也没有说戒。当佛陀住世的时候,教法非常兴旺,但是随着佛入灭,很快佛法也就隐没了。接着佛陀说了一个比喻,如果把花瓣很散乱的撒在桌子上,当一阵大风吹来,这些花瓣就会被狂风吹走。但是如果用丝线把所有的花瓣串成花环,不管风怎么吹,都不容易吹动它。广说教法,制戒说戒,就如同用丝线串起散花形成花鬘,就可以对抗逆缘,使正法久住。佛陀这样介绍完毕以后,舍利弗是很有慧根的,他立刻站起来顶礼说,祈请佛陀为弟子们制戒、说戒。但是佛陀告诉舍利弗,现在僧团十分清净,我教法中的弟子至少已经证得了初果以上,多数都是阿罗汉。在这样的僧团中,是清净而没有违犯的,现在还不是制戒的时候。当未来弟子因烦恼的原因有违犯时,我自知时。

我们从这个古老的记载中可以看到,戒律对于修行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我们反复的心念非常散漫,烦恼也非常多,通过受持戒律,就会给我们的生命带来一种强大的力量,一种强有力的保障。这种有力的保障,这种防非止恶的力量,是通过戒体呈现出来的。我这次的讲座就是从受戒、持戒、学戒三个方面来谈的。

一、受戒须知

首先我为大家介绍关于受戒的内容。

所谓的戒体就是通过受戒的行为,在我们的身心中产生一种具有防非止恶功能的善法的力量。受戒以后,有的人得到了戒体,有的人没有得到,有的人觉得自己的戒体非常有力量,有的人产生了戒垒,意思就是很受弱,没有力量,有的人得到了上品戒,有的人得到了中品戒,有的人得到了下品戒,这个戒体到底是什么呢?论典中告诉我们,戒体有两种:第一种叫作戒,第二种叫无作戒。

什么叫作戒呢?所言作者,如陶家轮,动转之时,名之为作。什么是作呢?就是需要作的戒,大家参加仪式的时候,你们合掌、长跪、礼拜,戒师问能持否?大家回答能持!这样一系列的动作、语言,通过这样一个仪轨的操作,在这样一个受戒的过程中,我们所产生的身心的力量,善业的能量,就被称为作、作戒。所以《杂心》中云,作者,身动、身方便。也就是在你的行为当中,在你参加受戒法会的过程中,产生的善法种子。

什么叫无作戒呢?一发续现,始末恒有,故《杂心》云,身动灭已,与余识俱,是法随生,故名无作。也就是说,一个小时的法会结束以后,是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呢?不是的,有些东西结束了,有些东西没有结束,它留在了我们的生命里。这样一种善法的力量,就叫做无作戒体。这种力量摸不着、看不见,它却有它的作用。什么作用呢?就是防非止恶的作用。在《成论﹒无作品》中云,因心生罪福,睡眠闷等,是时常生,故名无作。无作戒体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后面接着说意无戒律仪,若人在不善、无记心,亦名持戒。故知尔时无有作也。作戒的戒体跟动作、行为、语言有关,无作戒体与这些是无关的,乃至于它跟我们的意识心都无关,为什么呢?因为意识心是有中断的,有变化的,有的时候你在思维善法,有的时候你起嗔恨心贪心,或者思维无记的事情,甚至在睡觉、昏厥,但是即便是在这样的状态,只要你没有犯戒,仍然处于持戒的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无作戒体,用心理学的术语说,它不是意识层面的善法力量,它处于更深层面。乃至于你平时并没有想到戒律的问题,这样一种力量却以一种潜在的形式存在在你的生命里,等到哪一天突然遇到一些境界的时候,比如有个人叫你杀一个小动物,这时候防非止恶的力量就会呈现,你会知道自己受戒了,不愿意杀害它,产生一种厌恶心。过去呢你可能随随便便就说一个妄语,或者遇到一些偷盗的场合、邪淫的场合,这时候你会产生一种警惕心,一种对抗心,会有不去顺从这种不善法的力量出来,这就是戒的力量。如果把我们的心比喻为大海,意识心的生灭就如同海面上的浪花,它作用的层面比较浅,有生有灭,不断展示。在海浪之下,是深深的大海,大海的内部非常复杂,充满了各种各样潜在的力量,我们所接受的这个无作戒体就是其中之一,它融入在我们心灵的大海中,这就是无作戒体的特征。

(一)如法的受戒仪式

要想得到这样的戒体,事实上并不容易。心灵有心灵的规律,佛法讲无我,讲缘起,要想产生这种善法力量,也是有因有缘的。首先要求有如法的受戒仪式,这个受戒的过程要如理如法。

1.弟子如法,必须是以真诚的发心来受戒,必须是自愿的,如果是被逼来的,或者抱着一种好玩的态度,一种随波逐流的态度,没有诚心的话,就不能够产生戒的力量。同时,不能有遮难。如果犯了五逆、自破净戒或者破他净戒的人,就叫做遮难,有这种情况对受持别解脱戒就会产生障碍。对五戒、八关斋、沙弥戒、比丘戒都会产生遮难,就没有资格受持了。五逆大家都知道是哪五逆吧?杀父、杀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转法轮身(亦称破和合僧文案注)。在我们这个时代,很难发生杀阿罗汉的情况了,看到阿罗汉都不容易;佛陀已经入灭了,也没有机会出佛身血了;破转法轮身只有出家众才有这个可能,这是因为分裂僧团需要一个过程;作为凡夫人,在这个时代,易犯的就是杀父、杀母了。我们有时候看报纸,会看到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犯了这样的重罪,就会成为受戒的障难。所谓自破净戒,就是如果你以前受过这样的戒律,五戒八戒,受了佛陀制定的戒律,但是破了根本戒,这也会形成障难,无法再受持戒律。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虽然自己没有受戒,但是别人受戒了,你违破了别人的戒体,这也会成为遮难。所以,护持自己身心的清净,是非常重要的。

在《沙门果经》中说到,阿阇世王[1]曾经因为提婆达多的教唆,杀死了自己的父亲,然而在这之后他就陷入了非常痛苦的心灵状态。他会常常回忆起父亲当年如何的喜爱他,陪他玩耍,抱着他的场景,也常常想起父亲临终时候的痛苦,因此他十分焦灼,夜晚无法安眠,身体因恶疮溃烂。在一个月圆之夜,月光美好,阿阇世王却辗转不能入睡,于是他就问侍从,有没有心灵的大师可以使人内心得到平静呢?侍从们为他介绍了各种各样的宗教大师,最后耆婆告诉他,佛陀住在郊外,佛陀的说法可以令人身心清凉。于是阿阇世王前往精舍求见佛陀,佛陀就为他说法。

在这个过程中阿阇世王领悟到了正法的意义,向佛陀袒露了他杀父的罪行。佛陀告诉阿阇世王,他的罪行已经通过忏悔和这样的惭愧心被清洗了,佛陀接受了他的忏悔。在这一刹那,阿阇世王所有的痛苦都消失了,内心也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高兴的回了王宫。阿阇世王离开以后,佛陀告诉弟子,如果阿阇世王没有杀害父亲,那么这个晚上他起码可以证得初果。纵然是在佛陀面前做的忏悔,佛陀也已经接受了他的忏悔,清洗了他的罪业,然而因为这样的罪行,他此生无法证得道果。所以说,五逆是非常严重的罪行,会遮止我们的受戒,以及进一步的修道。

同样,破失根本戒也会导致我们修道的障碍,称为戒障,包括破别人的净戒。

2.戒师如法,作为授戒的授戒师也要如法,在《毗尼母论》中说戒师如法的最低限度是弟子见闻,无破戒事,堪为师仪,是得戒限。意思就是说,弟子对老师要有足够的信心,最根本的是什么呢?就是弟子没有听说老师有破失根本戒的事情。并非所有的戒师都是圣者,只有阿罗汉果才能做到完全持戒清净,凡夫人、甚至是初果、二果的圣者,都可能有细微的违犯。但是犯戒并不是大的问题,这里的见闻是指亲自见到、亲自听到,就是你确实的知道你的戒师违破了根本戒,在他面前求受五戒、八戒或者其他戒的话,是得不到戒体的。这会影响到信心。

3.就是羯磨仪式的如法。在整个授戒的过程中,需要弟子能够理解戒师所引导的内容,也就是说要听懂戒师说的话,什么是不杀生等等,八关斋的每一条内容都要清楚知道,而且要亲口宣誓受持。这就是为什么要大家自称法名,弟子某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尽形寿不杀生。有的人很忙,没时间来参加仪式,要求别人帮他代一下,带个戒牒回去,交个照片登记一下。人家可以帮你带个戒牒回来,但是没法把戒体带回来。必须在那个时刻,亲口宣誓,这是非常重要的。在三宝的面前,以真诚的心承诺。同样,有的妈妈怀孕了,想来帮她的小宝贝受一个戒,这个我们可以称为一种善法一个善心,但不是真正的戒。真正的戒体需要你本人,在完全理解的前提下,亲自受持。

(二)如法的发心

1. 殷重心。如法的形式伴随着如法的发心。第一种叫殷重心,论典中云若殷重心,则有作与无作,轻浮心者,不发无作。在这个法会的过程中,大家都跟着一起礼拜合掌念诵,做的都一样,对于作戒来说,身业语业都是一样的,但是意业不一样,每个人受戒的时候产生的力量都不一样。越是真诚,郑重其事,越能够投入,有信心,戒体的力量就越大;如果内心散漫,没有真诚的态度,东张西望,觉得好玩,或者参加这个仪式就是个法会,视同上一次殿,像演戏一样过一遍,这样的心只能停留在意识层面。如果法会结束了,你的这种善法也就结束了,不会产生无作戒体这个尽此一生可以在你生命中产生作用的善法力量。

2.广大心,戒本防恶,恶缘多故,发戒亦多,故《善生》云:众生无量,戒亦无量。受戒时候的发心是遍缘一切众生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都是遍缘一切众生的。《俱舍论》中说道,如果有这样的一种发心:有的杀有的不杀,那是不能得戒的。比如你认为是你的国人就不杀,你的敌人就要杀,这样是不得戒的。如果通过地域来划分,中国人不杀,外国人杀,也不行。如果通过种类来划分,不杀人,杀家禽家畜,杀害虫,也不得戒。如果通过时间来划分,有人认为平时不杀生可以,但是打仗的时候没法做到,这样也得不到戒体。战争的时候,我就不受持不杀生戒,就算有这样的念头也不能得戒。在受戒的时候,我们要彻底的与我们所有的杀生行为划清界限,这是一个根本,是一个原则。受戒之前的生命,是一个杀生与不杀生混杂在一起的,善恶兼半的生命体的话,当我们受持了不杀生戒以后,我们的生命基础是什么呢?就是以不杀生为基础的生命。这个界限是很清晰的,遍缘一切众生的,没有一丝一毫的拖泥带水,这样才可以得到戒体。就算之后因为一些外在的烦恼和逼迫,或者有的时候失念了,突然有个蚊子飞过来,起了嗔恨心杀了几只蚊子,但这种行为已经不是你生命中的根本元素了,变成了一个偶然事件。你的生命主体,也就是我们说的大海,大海的主体就是不杀生。在受戒前,你可以杀也可以不杀,有时候杀有时候不杀,但是受戒以后,你的生命变成了一个不杀生的生命。即使偶然杀了几只蚊子,那也不是大海本体,只是海上的浪花,不再是你的生命本质了。及时忏悔,把它忏净,让自己回复清净。有的人说上马杀贼,下马念佛,这种说法事实上是不符合戒律的精神的。乃至于,哪怕还有一个众生,你觉得可能会杀它,都得不到这个戒体。同样如果受持了不偷盗,那么你的生命体就是以不偷盗以核心的生命体。即使因为一些外缘,你做了一些偷盗的事情,它也成为了枝末,不再是主体了。如果受持了邪淫,在之前你的心有时候会邪淫有时候不会邪淫,想犯就犯不想犯就不犯,受戒以后就从原则上、根本上转化过来。这是一个严格而纯善的生命状态,这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

3.随行心。《涅槃经》云,戒有两种,一者作戒,二者无作戒。是人唯具作戒,不具无作,是故名为戒不具足。意思是说,戒有作戒和无作戒两种,如果一个人只有作戒,没有无作戒,这就叫做戒不具足。如果说你只参加了一个法会,跟着一起唱念礼拜了一遍,但是内心没有真正的受持,没有广大誓愿和殷重心的话,没有产生无作戒体的话,就并没有具足戒,没有具有戒,以无淳重之心,不作奉行之意,不发戒也。所以说,受戒不是一个法会,不是一个仪式,而是要承诺信受奉行。受戒是为了尽未来际的转换我们的生命,为了真正的持戒,不再做这些不善法,将我们的生命转化为行持善法的生命,有这样的一颗奉行的心才能产生真正的无作戒体,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防非止恶的力量,使我们的生命不断的朝着这种良善的方向发展,称为一切修行的基础,不会再堕入三恶趣。

(三)受戒和不受戒的不同

1.防护力量不同。因为受戒有如此的一个过程,不仅在我们的意识层面,乃至于在我们的潜意识层面、更深的一个层面产生了这种善法力量,随时随地可以防护。同样是一只蚊子飞过来,受过不杀生戒的人虽然也会起烦恼,但是至少他不会也不敢轻易去杀,他可能会把蚊帐架起来,也可能开窗把蚊子赶出去,采用种种方法来应对。没有受过杀生戒的人,立刻就把杀虫剂拿出来了,乱喷一通,喷完心里还很高兴幸亏我没受戒!可以杀个痛快!但是可能很多的业果就此种下,很多的恶缘就此结下,杀戮的种子习气就此种下,就在不知不觉间。可能他还觉得很开心,不受戒很轻松、很方便、没有拘束啊!所以说,(受没受戒)防护的力量是不一样的。

2.善法状态不同。比如说不杀生,其实没有受戒也不杀生的人也很多。监狱里的囚犯,他住在监狱里,没有杀生的因缘,也没有偷盗的因缘,没有邪淫的因缘,甚至有可能他一个人住,没法和别人说话,想打个妄语都打不了。难道说他持戒持的很清净吗?他也有善法吗?这实际上是一种无记的状态,不是善法的状态。但是如果受了戒,不管有没有杀生,你是在吃饭也好、睡觉也好,上班也好、走路也好,都是在持戒。你什么都没有做,但是你至少做了一件事,就是持戒。戒律是很有意思的,很多善法是需要去做的,但是有一种善法只要不做就在增长,这就是持戒。我们也不会一天到晚在杀生、偷盗、邪淫、打妄语,这其实还是很少的,但是(只要受戒以后)我们的善法就时时在增长。每天晚上回到家里,安静下来的时候,回顾自己的一天,今天没有杀生、偷盗、邪淫,虽然打了几个妄语,但是刚才也忏掉了,已经还净了,这样一想就会觉得很欣慰。佛陀所说的六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这时候你想一下自己的戒律,觉得自己很清净,内心会有一种平静和喜悦,它会成为我们滋养心灵的一种强有力的助缘。你不会自怨自艾,觉得自己太差劲,什么都修不好,没有抱怨,不会贬低自己的佛性。

3.功德增长不同。受戒的发心是缘一切众生的,众生的数量是无量无边的,我们这个讲堂里就做了六、七百人,你再想想西花园的放生池里有多少条鱼,一窝蚂蚁有几千几万只,草丛里的小虫又有多少,地下有多少虫如此想一下,单一个西园寺就有多少众生,一个苏州呢,一个中国呢,整个地球,整个法界?由此可知,我们的戒所缘的范围是非常广大的。你对每一个众生都有一个承诺,西花园里的每一条鱼,你都承诺了它不杀它。这就是为什么说受戒的功德如大地土,因为我们的发心是无量无边的。所以要经常忆念我们受戒的发心。虽然我们有时有违犯,你也不可能杀掉一切的众生,偷一切众生的东西,不可能与一切的众生做邪淫,违犯的总归是少数。但是当我们破根本戒的时候,比如你杀了一个人类,你的戒体就发生了穿漏。如同一个盆,漏了一个洞,这样会丧失戒体的功能,功德就不容易再增长了。但是对于其他众生来说,戒的防护还是存在的,除非舍戒,戒的功能才会彻底消失。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有些人破了戒,比如杀了一个人,或者犯了一个邪淫,他也不舍戒,反而自暴自弃的和第二、第三个人发生邪淫,这还是有过患的,依然有戒罪,因为(受戒)是对每个众生都有承诺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慎重的防护它,如此宝贵清净的戒体,得到它是很不容易的,对我们的生命来说是原则性的,是纯善的,我们要像保护眼珠、生命一样的保护它,不要轻易损破它。

我们说持戒胜过布施,给人东西总是有限有量,有时候甚至还有副作用,人家接受了施舍以后不一定会增长善法。但是持戒却是无限无量的,清净的,非常殊胜。我们要对戒律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二、戒相大要

受戒是为了行持,受戒以后必须学戒。一切戒律中最核心的就是四根本戒。有些佛会为弟子制戒、说戒,有些佛不会为弟子制戒、说戒。那么在制戒的这些佛所制定的戒律是一样的吗?(有人表示一样,有人表示不一样,各一半)大家说的都对,有一样的部分也有不一样的部分。什么部分是一样的呢?四根本。每一尊佛如果制戒的话,都会制四根本戒。其他的戒律,比如说比丘戒,释迦牟尼佛制了两百五十条,比丘尼有三百八十多条,沙弥十条。其他的佛未必会制这么多条,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弟子们的根性不同,制定的戒律都不同。大家受的五戒,就包括了四根本。

每一条戒律我们都要从四个方面来考察,第一个就是所对之境,第二是心理活动,第三是犯戒的具体行为,第四是最终的完成。

(一)杀生

杀生的对象是除自己以外一切的有情,所有的有情都是属于杀生戒的范围之内。非生命,比如说植物,不属于有情,就不在杀生戒的范围之内。

心理活动:1)是指对对方有一种认知,就是知道对方是一个有情,一个生命,如果你把他看做一棵树、一块石头,一枪打过去,对方倒了,你没有把对方当做一个人,那就不犯这条戒。2)烦恼,任何一种杀生都是伴随着烦恼,可能会因为贪欲而杀生,比如贪吃,这个是最多的,到饭店里点菜活杀。有的时候厨师还特地把鱼抓给你看一下,然后再杀。这就是贪婪,看的时候口水都流下来了,你不会想到,一条鱼的生命要被你夺走了。因为嗔恨心杀生也很容易犯,比如家里的蟑螂咬了你的家具,蚊子咬了你。它要了你一滴血,你要了它的命。因为愚痴、邪见也会杀生,学佛的人有时候也会有邪见。有些人看到小害虫就按死了,按死以后还说我杀了它是超度它!我给它念往生咒,让它转世做天人,或者转世来修行!你真的有能力超度它么?你先问问自己是不是有能力超度自己呢?如果你自己都没有能力把自己超度到极乐世界的话,千万不要以为杀了它可以超度它。你杀了它,它可能就在心里种下了对你的嗔恨心,临终的这种痛苦让你们结下了不善的因缘。这种(杀生等于超度的想法)就属于邪见。3)动机,就是心里想杀对方。

方式:自己做或者让别人做。到菜场买了一只鸡,交给卖鸡的人,对人家说我受戒了,你帮我杀一下,然后我拿回家,这个属于教他杀。自己想吃什么了,让家里人帮自己杀,这些都是不可以的。佛教的不杀生并不要求吃素,可以吃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己杀,你没有看到它被杀时候那种痛苦的状态。修道的人心是很慈悲而柔软的,如果看到了小动物被杀时候的惨状,听到它被杀时候的惨叫,你是没法忍心吃它下去的。如果是专门为你杀的,比如回到家里,妈妈说出去了这么多天,这只鸡是专门为你杀的。这就不属于三净肉了。但这并不是说你犯了杀戒,只是这个肉不属于三净肉。佛教不强调素食,但是佛教强调慈悲。

杀戒的破戒和犯戒是不同的,很多同修都知道。一般的杀生,杀动物畜生都不破根本戒,杀生的破根本是杀人。人的定义是从入胎到命终神识离开为止,所以说,堕胎是属于杀人的。有时候我们不敢去杀小动物,却会去堕胎。堕胎在佛教的伦理中,是属于杀人的,是更严重的一种行为。受持了五戒以后,要特别注意堕胎的问题,注意防护。有些人快要死了,(被实行)安乐死。那么安乐死是否允许呢?在佛教中也是不允许的,不符合佛教伦理。不要因为他很痛苦,(就想解脱他),《律藏》中有这么一个公案:有一个比丘的父母犯了死罪,要被执行死刑。刽子手已经准备要杀了,比丘不忍心父母受折磨,对刽子手说,是不是可以一刀就让父母断气,不要折磨他们。刽子手听了以后就答应了他,一刀就把父母杀了。在这里比丘就已经违犯了根本戒了。所以说,安乐死佛教是不认同的,即使是因为慈悲不忍心对方痛苦。好在现在有一种叫安宁护理(的临终关怀),在癌症晚期或者生命非常痛苦的阶段,提供一种新的医疗方法,更加人本。就是使用现代的医药科技,不是为了延长患者的生命,而是为了减轻他的痛苦。让患者不痛苦(是可以的),但是不要提前结束他的生命。也不要通过医学科技,什么全身插管啊、切喉啊来强制的延长患者生命。这其实也是非常不人道的,甚至有些人会被折磨的非常痛苦。我们可以提供患者自然的生命,用科技来减轻他的痛苦,让他可以安详的、有尊严的离开世间。如果我们使用安宁护理的话,病人不会要求安乐死的。要求安乐死的人,都是因为临终实在太痛苦了,医药只是为了延长他的生命,但是不顾这个生命心灵的感受,这是不人本的。

破根本杀戒的成立

破根本杀戒的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①对方是人,知道对方是人,②有杀心,③有行为,光是动动念头不构成杀罪,④对方死在自己之先。为什么要死在自己之前呢?如果你杀的人还没死,你自己先死了,犯不犯根本呢?有没有破戒呢?这是没有破戒的,当你去世的时候,你的戒体就失去了。我们的五戒是尽形寿的,到我们临终的那个刹那,戒体就失去了。所以,如果你先死了,犯的是中可悔,没有破根本。

关于杀生的几种特殊情况

1.自杀。杀死自己在佛教中也是不允许的,也是犯杀罪但是不破根本,在你死的那一刹那,戒体也同时失去了,属于中可悔。

2.错杀和误杀。比如你想杀张三,但是李四来了,你把他误当做了张三,开了一枪,人死了,破不破根本?这是破的,毕竟这是一个人,你明知是个人,还把他杀了,不管他是不是张三,都属于破戒的,错杀是破根本的。但是有一种情况,是误杀,误杀是不破根本的。比如你看到一个女子,对她起了嗔恨心,给她吃了毒药,想杀死她。结果她本人没死,肚子里的孩子流产了,这里因为你的毒药死了一个人,有没有破根本呢?这是没有破的(听到台下一片啊声)因为你对这个胎儿没有杀心,你甚至不知道这个胎儿的存在,这里是犯了一个对母亲杀人未遂的一个戒罪,属于中可悔,这是一种特殊的情况。还有一种误杀的情况,比如你看到了张三,开了一枪,就在你已经开枪后的那一刹那,李四突然扑上来,替张三挡了一枪,李四死了张三没死。在这个情况下也是没有破戒,为什么呢?因为你对李四完全没有杀心,你想杀的张三也没死。我们可以看到破戒中第三条,有杀心。这个杀心是很微妙的,那为什么前面那个案例里面,你以为是张三结果是李四破戒呢?因为你看到了这个人,你对这个人有杀心。后面这个案例呢,因为你不知道李四的存在,他突然闯入到你的子弹下。所以你对张三犯了一个未遂的杀罪。这就是错杀和误杀的情况,当然在戒律中对杀生有很多案例的讨论,这里只是稍微的讲一下,让大家有个大致的了解。

3.伤害自己的身体。也就是自残,自残在戒律中也是不允许的。在菩萨戒中有提到烧身、烧臂、烧指,出家人要点香疤,包括我们那个时候都如此。但是从声闻戒律来讲,是不允许的。菩萨戒中有这个要求,但是我们现在出家也不再点这个香疤了。对于我们普通的佛教徒来讲,不可以伤害自己的形体。有的人痛苦了,就拿刀割自己一下,惩罚自己,这个在戒律中是不允许的。乃至于断指这种,都是属于有违犯,但都不是破戒,有过失。

4.不善看病。就是说,有的时候我们照顾病人,这个病人不想起来,不想坐,不想站,他觉得坐起来话身体接受不了,不能坐起来。你呢非要他站起来,硬把他拉起来。结果他一站起来就死了,这种情况犯不犯杀戒呢?因为你没有杀心,所以不破根本,但是有过失。这个称之为偷兰遮,是一种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同样的,如果这个病人不想吃东西,不想吃这个药,说会受不了的。你硬是劝他吃,结果他吃了以后死了。或者说病人长了一个疮,疮还没有成熟,他说你不要按,你硬是要按一下,(结果他死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不是为了杀害他,只是为了照顾他,治疗他,但是你的行为是不恰当的,不合理的,违背了他的愿望造成了死亡,也是犯了中可悔罪。所以照顾病人要仔细、细心、尽职尽责。

5.用语破围。这是和战争有关的,在《萨婆多》律中介绍,比丘知道星历、阴阳、吉凶,他懂得易经、会预测,看星象。因为比丘的卦,攻破了对方国家,攻下后洗劫对方,杀人抢劫,在这样的情况下比丘同时破了两种戒,一个是杀戒一个是盗戒。如果是居士的话,也是一样。如果我们受了五戒,就不能随便参与战争了。你直接拿着枪去打仗,那肯定是破杀戒的。但即使是你做了一个策划,做情报工作,甚至通讯工作,都有可能会参与到杀业里去。所以大家对待战争一定要十分谨慎,在有些佛教国家,受戒的居士或者出家人是可以不服兵役的。或者受过戒的,不会让他去做某些兵种,可以做一些医护人员。

6.叹死。这个也是有时代性的,有的时代会信仰***,认为燃烧了自己可以得到功德,用***来供佛等等。有些愚痴的七众弟子就会赞美这个(打算***的)人,认为这个行为太伟大了,太殊胜了。赞美以后,这个人就很高兴,立刻就去***了。那么这个赞叹的人,也是破根本的。你鼓励别人自杀,催促别人自杀,杀死他自己,(这都是破根本的)。如果你对着这个人赞叹***,他没听,但是旁边人听了回家***了,这个是不犯的,因为你不是说给他听的。杀生这个戒还是很细微的,我们还是要小心守护,不要去赞叹别人杀害其他人、杀害自己的行为。在面对战争的时候,我们不要作为战争的煽动者或者赞叹者,我们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时候不要动不动就说要跟这个开战、跟那个开战,杀这个杀那个。作为佛教徒都是不可以的,这个属于见作随喜。随喜杀生、赞叹杀生,本身就是有很大过失的。

我们要时时刻刻忆念,我们的生命原则是什么?我们的生命本位是什么?要忆念自己受过戒以后,就是一种不杀生的生命体,在这个生命体里面,不允许任何一种形式的杀生行为,乃至一只微细的小昆虫。要时时刻刻有这种意识,(对自己的)定位和了解。这样我们就会很清净,所有和杀业有关的罪业就不会侵犯和污染我们的身心。这样我们的生命才能不断净化,远离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道的痛苦。

(二)偷盗

对象:任何为别人所拥有的东西。

心理活动:1)从心理上知道是别人的东西。2)贪嗔痴都可能会造成偷盗。偷盗不一定是把别人的东西偷走,你把它破坏掉也属于犯盗戒。比如你和某个人闹的不愉快,看到他有个房子,于是你点把火把它烧了,虽然你没有拿走,也犯了盗戒。

行为:方式是自作或者教他作。方法就是明抢、暗盗、欺诈、侵吞等等各种方式,为己或为他人都属偷盗。有的人说,我不是为自己偷的,这个钱我贪污来了以后是供养三宝的,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仍然是犯盗戒的。不管为了谁,为了什么,为了家人,为了三宝,护持佛法,都不可以。佛陀从来没有叫我们用犯罪的行为来做供养。经论中有这样的比喻,犹如你把一个人的孩子杀了,把肉供养给父母吃,父母能吃得下吗?没有东西供养不要紧,关键是要能够守护清净的戒律。

究竟:生起得到的心,你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盗戒就成就了。叫离本处。

破根本盗戒的成立

1.属于人的财物。如果说这个东西是动物的(台下一片笑声),我们也会偷动物的东西呀!比如说你走在外面看到小鸟,偷了它的鸟蛋。在荒年的时候,有些人把老鼠洞挖开,把老鼠储藏的东西偷走。这些偷动物东西的行为,不破根本,但是也有过失,这是犯盗戒,虽然不是破盗戒。

2.知道这是别人的财物。如果你认为这是无主的,就不犯。

3.有偷盗的心。

4.有偷盗的行为。

5.盗戒有一个特征,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不是说偷一点东西就破了盗戒。那么价值到底是多少呢?这在佛教中是一个备受争论的难题。在佛陀的时代,是摩羯陀国的五钱,因为他们国家盗了五钱就判死刑。当时佛陀问国王,国家法律规定,偷多少是判死刑的?国王回答说是五钱,于是佛陀就制戒说,从今以后,如果偷盗五钱以上就破根本盗戒。随着年代的流传,几千年过去了,那么到底摩羯陀的五钱到了现在是多少呢?这就称为一个难以定论的命题。一般有三种观点:一种是认为摩羯陀的五钱,经过种种的换算,几千年以后的现在,是几十美金,我个人觉得这个可信度不大;第二种是说就是各个国家的五块钱,这样的话又显得有点不公平。有的国家的五块钱很贵,可以买很多东西,有些国家,比如日元、缅币,五块钱是很少的一点点,稍微动一动就要破根本了,这又不太现实;第三中有人认为是各个国家判死刑的金额。但是这个也有问题,有的国家是没有死刑的。不论如何,我们大众要知道,守持盗戒就是要严格的控制自己。我们中国是有死刑的。第三种其实是最宽松的,但即便是最宽松的这种,在我们国家价值应该也不会太高。

盗戒是非常容易违犯的,最难护持的就是这条戒,我们大家要格外谨慎。

盗戒中的几种开缘

有五种情况是不犯盗的。

第一种是与己想,你以为是人家给你的,这个不犯戒。比如说人家把东西放在你的桌子上,你以为他是给你的,这么好吃的水果三下两下吃掉了。结果人家回来一看水果没了,你才知道不是给你的,那么犯不犯盗呢?如果你当时心里真的以为是他给你的,不犯。

第二种是取己有想,这种情况也是比较容易发生的。比如在车上,两个人的包都差不多。下车的时候,你拿了一个就走,回家一看是别人的包。在这种情况下,你也没有犯盗戒,因为你拿的时候以为是自己的。

第三种是粪扫想,粪扫就是垃圾的意思,你以为这是别人不要的东西。比如有一家人把拖鞋放在外面晒着,你以为他们扔了,于是拿回家去穿。这个就叫粪扫想,也是不违犯的。但是不要随随便便以为到处都是粪扫物,看到在外面都以为是别人不要的,没那么便宜的事情啊!要问清楚。

第四种是暂取想,意思就是临时用一下。比如两个人家住的门挨门,他家的笤帚放在门口,你正好要扫地,自己家里的笤帚坏了,这个犯不犯盗呢?不犯。这就是暂用想,你拿过来用一下马上就还回去,这是有开缘的。

第五种是亲厚意,意思是两个人关系特别好,东西不分彼此。一般来说夫妻间就是这样的,你的钱就是我的钱,我的钱就是你的钱,大家混用,那么拿来拿去就不会犯盗戒。但是要注意的是,你觉得你是亲厚意,他不跟你亲厚意,那就出问题了。我去年也举了这个故事,在《律藏》中讲到的,一个比丘尼的徒弟到了一个信众家里,对这位居士说,我师父爱吃芝麻,你能不能供养她一袋芝麻?居士就供养了一袋炒熟的芝麻,小徒弟拿回去就自己吃掉了。过了几天,师父也来了居士家里,居士于是就问她关于芝麻的事情。师父了解原委以后很生气,回去责问小徒弟才知道芝麻已经被吃掉了,师父认为徒弟犯戒了,徒弟觉得很委屈,说我们两是师徒属于亲厚意。于是两人就去问佛陀,徒弟到底算不算犯戒。佛陀呵斥了小徒弟,告诉她非亲厚意不可当作亲厚意,你师父根本不跟你亲厚意。

所以我们就要注意,在家庭里也不要随便乱来,拿父母的钱拿丈夫的钱拿妻子的钱,去干这干那,你要小心,万一他不同意、他反对、他排斥,那是不可以(拿)的,要尊重他的财产所有权。乃至于我们学佛的人有时候喜欢拿父母的钱去放生,去诵经,父母很生气,或者丈夫很生气,这都是不如法的。你要拿他的钱,必须告诉他,征求他的同意。除非你们两真的是亲厚意,如果他都跟你吵架了,你也就知道他到底跟不跟你亲厚意了。所以说,按照戒律来行事,是不会出现家庭问题的。真正按照律来做,你会很尊重你的家庭伴侣,不会勉强他。

有七法名亲厚意:难做能做,难与能与,难忍能忍,密事相告,互相覆藏,遭苦不舍,贫贱不轻。如是七法,人能行者,是善亲友,准此量之。就是怎么评判亲厚意呢?两个人之间可以做到七个方面,难做的事情对方愿意帮你做、不能给的东西对方愿意给你、你的错误对方可以忍受、他的秘密会告诉你、如果做了错事他会为你掩盖过失,不会耻笑你、揭发你、遇到苦难互不舍弃、贫贱之时不轻视,这是一种蛮铁的交情了。这样的交情,才可能是亲厚意,因为难忍能忍嘛,虽然你拿他的钱拿他的东西,他能忍不会起烦恼。盗戒是人本的,它的前提就是不伤害对方,不让对方痛苦。

(三)邪淫

对象有五点:

1.除妻子以外的一切众生。我们知道杀生、偷盗、大妄语都需要以人为对象才是破根本,邪淫破根本的对象不止是人,发生性行为的对象乃至于是鬼神、动物、非人这些,都会破根本。甚至是无情,比如说刚刚死去的人,也就是尸体。尸体属于无情,但也破根本。这叫做非所应行。

2.非肢,是指除产门以外的其他肢体部位。后面这四种是夫妻之间也可能会犯到的邪淫,就是不恰当的性行为。

3.非处,不适当的场所,比如师长的附近,寺院中。在寺院里,夫妻之间一定要分开住。

4.非时,不适当的时间,比如说妻子生病的时候,妻子的八关斋戒时间,妻子不愿意、不同意,强烈反抗等等。

5.非量,过度的放纵。这些都会造成夫妻间的邪淫。但是夫妻间的邪淫不太会破根本,除非她是持八关斋的时候,如果有夫妻生活的话,会犯自破净戒和破他净戒这条,这是很严重的。

心理活动:

1.想:知道对方并非自己的妻子。有的人会以为对方是自己的妻子。

2.烦恼:贪嗔痴都可能会造成邪淫的行为。

3.动机:就是想做不净行的这样一个动机。

行为:有种种的准备。

究竟:如果真正的发生了性关系,就会造成这样一个邪淫的构成。

破邪淫根本戒的成立

1.破根本戒我们知道,只要不是你的合法配偶,一切的众生、多半未坏的尸体,都会是我们破根本的对境。

2.有淫欲心。有时候,有的女性会遇到被暴力逼迫的情况,在这种时候不是自己的愿望,如果没有淫欲心,不受乐,就是内心没有产生欲乐,那么就不犯,戒体就没有违破。

3.是道。以口道、阴道、大便道行淫都会犯根本戒,除此以外其他身体部位犯中可悔。

4.淫具相入,就是发生了实际的性行为。

我个人认为不邪淫还是比较容易守护的,淫欲不是人的必需品,如果说我们有这么一个足够的尊重戒律的心,有这么一个心愿,希望自己的生命是一个不邪淫的生命,是一个纯善纯洁的生命,你就能做到。现代这个社会,婚外恋、一夜情都比较流行。我上次坐车出门,驾驶员对我说,南方那些成功男士都必须有好几个二奶什么的,他觉得这是社会风气,是正常的。但事实上,如果你把自己的生命界定为一个不邪淫的生命体,那么不管别人在外面如何疯狂,如何的放逸,你自己可以很好的把握自己。这其实和社会环境、外境都无关。

(四)妄语

对象:能理解语意的其他有情,对方必须能听懂你的话。所说的内容是与你的见闻觉知相反,不见言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等等。

心理活动:比如说有人来找你借钱,你摸了一下口袋发现身上没钱,于是你跟对方说你没带钱。人家走了以后你又仔细找了一下,发现了一百块,这时候你有没有犯妄语呢?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你当时真实的以为你没有,跟你的见闻觉知是一样的,就不犯妄语。如果你明知道有一百块钱,却说没有,那就犯妄语了。贪嗔痴都可能会犯妄语,妄语不一定是非要说话,行为和态度都能表达。比如说,有人说是阿罗汉的站起来。结果其他人都坐着,你站起来了,你就犯妄语了。别人说你是圣者,你不但不否认,还点头微笑,这也是犯妄语了。还有的时候妄语不一定说自己是圣者,说别人也是不可以的,如果是为了贪求名利的话。比如你说谁是菩萨,是观音化现,你真的知道他是观音化现吗?如果你不知道,你说他是观音的化现只是为了别人对他有信心,让别人觉得这个人太厉害了,你作为他的弟子、信众你也很有面子,这也属于大妄语。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很喜欢说别人是菩萨、化身、圣者、开悟,如果你不知道,就不要说。如果你想说,你只能说某某人说他是化身,你不能自己直接说他是化身。

破妄语的根本戒就是:第一,对方是可以理解语意的人,如果对方不是人类,是动物。你跟你的小宠物说,我是圣者!这个犯不犯妄语呢?这个犯绮语。第二,知道对方是可以理解语意的人类。第三,有欺骗的心,就是见言不见、不见言见等等。第四,所说的内容是上人法。破妄语戒的根本就是谎称自己有修证的功德,特别指的是修证的功德,包括说自己是圣者、开悟、证果、得禅定、是菩萨化身、古佛再来、说自己断除了烦恼。有些居士喜欢跟别人说我现在没有烦恼!烦恼不再现起了。这个不能随便说,你觉得自己没有烦恼了可能是因为你还没有观察到自己的烦恼,真的没有烦恼,阿罗汉才能做到,初果二果的圣者还有贪嗔呢,不是那么容易的。也不要说自己得到了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证得了不净观。或者说自己有神通,知道过去未来。说自己看到佛来了,鬼神来了,跟你说话等等。你没有看到却说自己看到了,这都属于大妄语。所以大家要相当谨慎,不要说的太神叨。有时候会出现幻境,比如有些人打坐真的看到鬼神来了,佛来了,这时候说给别人听,犯没犯妄语呢?这个没有犯大妄语,这属于一种增上慢,把幻境当做真实。没有得到禅定,以为自己得到了禅定,没有断除了烦恼,以为自己断除了烦恼,如果你说的时候真的这样以为的,那么这是不犯妄语根本戒的,但仍然是有过失的。第五,对方理解,如果对方听懂了但是他不信,如果你说我是圣者!他说我才不信呢!那么即使他不信,你也破了根本。他只要听懂,就犯了,不在于他信不信。

大家对杀盗淫妄的四根本要特别的护持,如果这四根本被违破了,我们的戒就穿漏了,破失了戒体,戒的功德不再增长,而且未来会成为修行证果、再次受戒的障难。会障碍以后的出家、受八关斋等其他的戒律。因此对根本,要特别的护持。所以我今天特别强调一下根本戒。

除了杀盗淫妄是四根本以外,还有很多微细的违犯,这些都属于犯不属于破,犯的情况我们要及时的忏净。另外有四种:小妄语、 恶口、两舌、绮语,大家也要注意。

1.小妄语

除了说自己证得圣果之外,一切其他的假话都归于小妄语。小妄语是非常多的,别人问你饿了没有,你说不饿,其实肚子空了。这个就不行,所以你看多难。渴不渴?不渴。累不累?不累。有很多是出于礼貌,出于善意,但依然是不实在的,所以做一个实在的人其实是不容易的。有时候这样虚假的话,对方也会觉得不舒服,遇到一个人,明明知道他饿了,他还说不饿不饿,你会觉得有点假,很恼火,心里会想,饿死你算了!真诚其实是很重要的事,我们都希望别人对我们真实,当别人对你说心里话,说他的真实感受,我们会觉得很舒服。佛陀就不会随便的说(妄语),我们有时候会说善意的谎言,菩萨戒里是开缘的,在声闻戒中是遮止的,就算是善意的也不许随便说,佛陀有个著名的公案,佛陀本人也是这么做的。

他的一个著名的弟子,国王的第一夫人摩利夫人,一生很虔诚的护持佛法,但是因为生前犯有邪淫罪,欺骗了丈夫,去世以后堕入地狱七天。摩利夫人去世以后,国王很难过,他与夫人非常恩爱,因为知道摩利夫人是佛陀身边最虔诚的弟子,于是他就来问佛陀,摩利夫人升去了什么地方。这时候佛陀不能跟国王说实话,因为这么虔诚的摩利夫人如果也堕入地狱的话,国王可能会瞬间失去对佛法的信心。于是佛陀就对国王开演妙法,讲了很多佛法的道理,国王听的非常喜悦,就忘记了,回去的路上才想起来佛陀没有告诉他。第二天他又来找佛陀,佛陀依然给他讲法,结果国王又忘了。如此七天,佛陀都没有说,第七天以后,摩利夫人毕竟是非常有善根的居士,生前的事情在做了以后她也很追悔,所以七天以后升到了天上。于是当国王再来问的时候,佛陀就告诉国王,摩利夫人升到了天上,国王非常开心。

有时候不妄语并不代表要把所有的真实情况都说出来,如果这个真实的情况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会让别人痛苦,有时候不一定都要告诉对方。但是佛陀也没有欺骗,佛陀也不提倡欺骗别人,我们可以不置可否,不回答也是一种回答。我觉得这个公案对大家是很有启发的,有时候我们可以用一种善巧的方式,尽量不要妄语。小妄语我有时候觉得真的很难持,除非你下很大的决心用很强的正念观察自己,不然随时随地都会犯的。犯了以后要及时忏悔。

2.恶口

恶口就是说一些伤害别人的话,骂人的话,要注意的是有些话表面听起来好听,但依然是恶口。比如讽刺的话,还有一些是实话,比如说这个人很胖,你就说他肥,这样有没有犯恶口呢?这仍然是一种恶口,(因为这句话)伤害了他。即使是真实的,如果有伤害性、有讽刺性都属恶口。恶口有几个开缘大家注意,第一个就是相利故说,为了利益他的缘故呵斥他,第二是为法故说,第三是为律故说,第四是为教授故说,第五是为亲友故说,都是为了帮助他才说,有时候佛也会说痴人,你这个呆子!有时候佛陀会说木头无异,像个木头一样!这都是为了教授他,为了让弟子生起强烈的惭耻心,激发他奋进。这就是佛的方便,是恶口的开缘。

3.两舌

两舌属于离间语,它的开缘就是为了破恶知识和恶伴党。《资持记》中说,世有滥浊之人,反为众首,俗愚无识,妄相亲厚。护法利他,故破无犯。恶伴同之。比如有的时候,你发现有个小团体,他们学的不是正法,修的完全是外道,是错误的知见,危害很大,这个时候你告诉其中的几个成员,说这个是不对的,你不要再去了!这样下去对你不利。这样犯不犯离间语、犯不犯两舌呢?不犯。这是两舌的开缘,为了利益他。

4.绮语

在《成实论》中绮语也有很多种,虽然你说的是实话,但如果是在不恰当的时候说,就是绮语。即使是恰当的时候,如果会带来衰恼,就是给别人带来烦恼,让别人生起不愉快,没有利益,也是绮语。即使有利益,但是你说的不清晰,说的没有逻辑,前言不搭后语,说的没有根据,这些都属于绮语。从整个的语言来讲,不合时宜的话,让别人生烦恼、堕落的话,混乱的带来负面影响的话,都属于绮语。绮语的范围是非常广的,我们都要注意。

这四种属于小妄语,是微细的语业,不属于破根本,但是我们要遮止。

(五)饮酒戒

对象:是酒。

心里活动:知道是酒,有想要饮的意思。

方法:自己喝,拌在食物里,出售。

究竟:一滴入口就犯,每喝一口酒犯一个戒罪。要注意这一点,一桌下来可能要犯很多个。

酒戒不是根本戒,它是轻微的,不是性罪,是遮罪。所以酒戒不存在破戒,只有违犯。

关于酒有几个讨论。第一个问题:是酒,酒主要指它是一种麻醉剂,具有使人麻醉的功能,并不一定都有酒色、酒香、酒味,比如毒品、摇头丸诸如此类的东西,只要产生麻醉作用就属于这一类了。第二个问题:食物中能不能放。比如家里烧金花菜,放点酒,调味道。在不同的部派中,要求的严格程度也不同。有些是允许的,有些是不允许的。我们大家受的《四分律》是不允许的,不允许调味的时候放酒,但是在南传佛教的《善见律》中是有开缘的,酒煮食煮药,如果有酒香酒味,轻犯,有轻微过失。如果没有酒香酒味,就可以吃。这个比我们的《四分律》稍微宽一点。我们大家还是要尽量严格一点。第三个问题:劝人,这点大家要注意,你自己不喝酒,拿着敬别人说干杯,请大家都干了,这属于劝人。如果你强劝人,对方不喝,你会犯轻罪,如果对方喝了,你自己虽然没喝,也是犯戒了。是不是挺麻烦的?所以说敬酒的时候用词是不一样的,有些居士很注意,他受了酒戒就不敬酒,有些人就会用一些方法,他不说干杯,他说请随意,你愿意喝就喝不愿意喝就不喝。他就回避了这个问题,回避了这个尴尬,既敬了别人维持了礼貌,又没有犯劝人饮酒的过失。第四个问题:治病,这个问题在《五百问》里说到,如果医生说必须要配酒,不配酒的话病不能好,在这种时候可以喝。如果可以用其他的药回避酒,还是应该要换掉,不要随便的喝药酒。平时为了健身啊、去风湿啊,去风湿的药很多,不一定非要用药酒。必须要用酒的话是可以的,但是必须要和药服,不得空服,就是说必须要和其他东西配在一起喝,不要咕咚咕咚的喝酒。这也是比较细的。

三、护戒的实践

1.守护根本,坚决不破根本,这一点是最可行的。如果遇到强大的外缘,必须要犯根本戒了,那么应该及时的舍戒。这个舍戒是很简单的,你向一个能听懂的人,甚至是逼迫你的对方,你告诉他,我舍弃我的五戒,只要一说就可以了。就不会违破根本了。有的时候会遇到这种被人逼迫的情况,在这种时候你不能把握你自己,会不会起淫欲心,会不会受乐,在这种时候都要及时的舍戒。不要让自己的戒体破失。

2.作法忏,净除戒罪。

受戒以后会有两种罪,一种是戒罪,因为受戒而产生,一种是性罪,杀盗淫妄本身就是罪恶,作法忏可以净除戒罪。前面我们讲到,受戒以后,你的整个的生命体就已经转化成一个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不妄语的生命体,这样一个生命体是纯净的,是乃至任何一个众生都不会杀害的生命体,但有的时候你可能会因为烦恼的原因,因为放逸的原因,因为外界引诱的原因,突然按死了一个虫,突然说了几句妄语,偷了一点东西,对于这些轻的违犯,你要把它看做是生命中的偶然事件,不是生命的本体。这时候产生一种厌离心,及时的把它忏除,不要让违犯过夜,随犯随忏,让你的生命本体再回归清净。受戒最大的错误态度,就是不懂得忏悔。有违犯,不忏悔,自己觉得罪恶感很重,一天到晚犯戒。我们的生命体犹如大海一样是纯净的,但是这些波浪枝末总是有违犯。违犯不要紧,关键在于及时的忏净。

忏悔可以对人忏,也可以自己责心忏。重的违犯,比如杀畜生、杀非人,一般来说对三个人、或者更多人来做忏悔,在我们这个小的学佛团体中,你可以趁共修的时候说,今天学习结束了,大家暂停一下给我五分钟,做个忏悔。然后你就单腿跪下来,合掌,对大家说,诸大德一心念,我某某念自己的法名,因为不小心的原因,或者因为放逸的原因,杀了几只虫子,不计数杀了几只你也不知道,杀了一堆,你就说不计数,或者我犯了饮酒戒,不计数,因为不知道喝了多少口,犯可悔罪,今向诸大德发露忏悔,更不敢作,愿大德忆念我。这样说三次,这时候团队里有一个人做代表,告诉你说,自责汝心,生厌离。责备你自己的心,生起厌离!你就回答,尔!这个仪式就让你重新还净了,过去就一笔勾销了,你重头开始,继续自己清净的持戒生活。所以戒罪其实是很容易忏掉的,有的人觉得受戒以后积累了很多的戒罪,实际上是很容易忏的。

如果没有这个机会,也可以责心忏。就一个人穿上海青,跪在佛像前,说我犯了绮语罪,或者犯了饮酒罪,责心悔过。说一次就忏掉了。所以并不难,只是很多人不懂这个做法。

3.以四种力,净除性罪。

对于性罪,要更难一点。杀盗淫妄即使不受戒,也是有性罪的,这时候用四种力来做忏悔。第一是能破力,这个学过《道次第》的都知道,就是对所做的不善生起追回心,这时候可以修八十八佛忏悔文、三昧水忏这些忏法来忏除。第二是对治力,对治力就是通过行种种的善法来对治不善的心行,在《菩提道次第论》里为我们介绍了六种,1)读诵大乘;2)观修空性。罪性本空,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空时罪已亡。3)持咒,百字明、大悲咒、大明咒都有净罪的效果;4)塑造佛像;5)供养三宝;6)称念佛名,地藏经里面讲到,称念诸佛菩萨的名号,都有灭罪的能力。当然其实是不止这六种,一切的善法都有对治力的作用。就像田地里长出了好的禾苗,杂草就不会生长,这就是对治力的作用。第三,遮止力。就是发愿以后不再造作。第四,依止力。通过皈依三宝、发菩提心来产生依止力。我们的犯戒要么是伤害众生,要么是诽谤三宝,通过皈依三宝可以对治我们诽谤三宝的罪业,通过发菩提心就可以对治我们伤害一切众生、杀盗淫妄的罪业。这是非常殊胜的,每天都可以做。通过这四种力可以帮助我们忏除性罪。

持戒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只要护几条戒就够了,实际上要把你的整个生活转换成一个持戒的生活,这是要花很多功夫的。它需要信心、正念、精进和智慧。第一个方面就是要学习别解脱律仪,把我们受的戒持好;第二个就是在遇缘历境的时候守护自己的根本,就是不放纵自己的贪嗔痴,有时候家里吵架了,和婆婆有了不开心,本来是个小事情,但是你坐在那里就开始把过去几年以来的不愉快都想了起来,这其实就没有守护自己的根本,在嗔恨心中放纵了自己,于是越想越生气,可能本来小矛盾已经解决了,但是你的怨恨增长了很多。所以要守护根本,把这个根本持好。就在这个当下,都是小事,只要不牵扯过去的矛盾,当下的都是小事;第三个就是活命遍净,坚持正当的谋生方式,远离邪命;第四是资具依止,就是你对自己的生活用品、金钱、衣服、饮食、房子、车子、工作要有一个智慧的态度,穿衣服是为了美貌还是为了让你显得庄严,钱是用来做善法还是用来做不善法,这里面都有智慧的觉照。如果我们在这四个方面:别解脱律仪、根律仪、活命遍净、资具依止四个方面做到的话,我们会把我们整个的生活转化为戒律的生活,转化为清净的生活。

一个持戒的生活是健康的、真实的、清净的、良善的、庄严的,我们会从内心产生一种清净和喜悦,举手投足之间是从容和自在,如果我们以如实和关怀的态度来看待生命,不放纵贪欲、嗔恨和无明,来放开自己和放开他人,这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带来的是坦然、舒适和轻松。你会觉得自己心地开阔,坦坦荡荡。这样健康的身心,再来进修种种的善法,我们就会不断的前进,最终到达圆满、至善的人生境地。

这就是把整个的戒律从受戒、学戒到持戒给大家介绍了一下。

更新于:4个月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