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清法师:戒让我们活得更好
- 2024-08-10 13:42
戒让我们活得更好
今天我们讲《戒慎品》,也就是如何持戒。
许多人一听戒律,就很害怕,那是因为不懂得戒律。有的人一学佛,自己持戒了,便跟家人格格不入,也是没搞清楚戒是什么。
佛规定戒律,不是为难我们,而是为了让我们活得更好,让我们的人格更完善。我们人格怎么才能完善呢?
戒律是让我们有一个准则,帮助我们确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管是学不学佛,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戒,有一个为人的原则,做事的原则。所以,以后碰到戒律,一定要明白,这不是让我们难受的。
以前我们也讲过,佛教的戒就好比是交通规则。开车的人都明白,遵守交通规则,首先是保证自己的安全,同时,也保证别人的安全。戒律也是,首先是保护自己的,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又保护别人。佛的戒,根本在于防非止恶,让我们更好地去做人,更好地去修持。它给我们提供一个准则,这个准则就是帮助我们向更好的方向进化。戒的根本是为了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它就是一个度,一个尺码,让我们知道规范在那里,不能越轨。
像吃饭,如果持戒,那么就应该有一个规范,比如每天几点起床,几点吃早饭,几点吃午饭及晚饭,应该很有规律。人有生物钟,如果按生物钟的规律作息、吃饭,才会对身体有好处,按这种规律作息,也就是持戒;如果不按时作息,行住坐卧没有规则,吃喝没有度,就是不守戒律,而不守戒律就会得病。任何戒律都是这样,如果遵守住了,我们就能从中获益。
从戒律的角度说,任何过度的东西都是犯戒;如果刚刚好,就是持戒。如果持戒了,我们就会很健康,就会很幸福;如果不持戒,就会不健康、不幸福。所以,佛灭度后,以戒为师。
但许多人对戒的理解很狭隘,所以一说守戒,就会觉得很难受,就不愿意接受。殊不知,戒是多么好的一个事情啊!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自己给自己建立规则,建立戒律,而且要遵守。当然,因为人有贪心,在遵守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毛病,需要不断地修正和改进。比如,今天的菜好吃,本来已经吃饱了,还吃吃吃,这就是贪。这个时间就应该提醒自己守戒,告诉自己若再吃下去,不仅是破戒了,还对身体不利。
持戒的过程中,也可以破戒,但有一个原则,就是是不是为了帮助别人。如果为了帮助别人而破坏自己的原则,那是没有关系的。但基本上来说,每个人要建立自己的度,不要越轨,越轨就是犯戒。犯戒的结果就是伤害自己;伤害自己的同时,也会伤害别人。
不过,现在有些人喜欢计较一些细小的东西,还自以为是持戒,结果让自己和别人都很难受。比如有的人学佛后吃素了,回家以后就和家人分锅分灶,结果,从学佛那天开始,家庭就破裂了。大家记住,这样持戒,不是学佛,是学魔。
学佛的目的是让人欢乐,同时慢慢带动周围的人都快乐。如果你从学佛开始,就和家人格格不入,你怎么能带动大家呢?佛是圆满的,是让我们很清静、很快乐的。你吃素很好,但家里人如果没有这个习惯,就不能强加于他们。当年六祖和猎人一起住了很多年,猎人一日三餐自然少不了肉,六祖怎么办?他就吃肉边菜,这才是正确的持戒之道。
现在,有很多不是戒律的戒律,它们都是一些不了解佛的真意的人编的,比如进庙、诵经都不能穿裙子,就是人编出来的,和佛的戒律无关。佛教传到中国后,儒家的一些思想也慢慢掺杂进来,庙里面的一些规矩,就是掺杂了儒家的思想,跟佛的戒律没有关系。比如,天气热的时候,有的男的喜欢光膀子,但是你如果光膀子,庙里不会让你进去。有人还会说,佛的戒律不允许这样。其实,这只是儒家的礼仪,和佛的戒律没关系。
当然,早期的儒家也没有这些规矩,直到宋明理学把人裹起来后,才有了这些规矩,有的人还认为,这就是文明。我们的历史上,不是有著名的负荆请罪吗?这个故事所传达的意思,和真正的佛教传统是相通的。在佛那个时代,把胳膊亮出来,才表示真诚。你看佛经中,弟子们拜见佛时,总是偏袒右肩。本来,他们的肩膀是用布裹着的,但为了表示虔诚和恭敬,就专门把肉亮出来。中国是到了宋明理学兴起后,才认为把肉亮出来是不礼貌,是轻慢。还有什么笑不露齿、足不出裙,都是在中国文化衰落时期产生的,是糟粕。这些不关佛的东西,后来被带到佛门,还变成了戒律,很可悲。
许多人学佛,没有学到真正的佛,只学到了这些民俗,然后又把这类东西在佛友之中来回传,大家一天到晚就锁定这些很无聊的东西,真的是很可惜。对佛真正的虔诚,是看内心清不清静。
佛门的戒律是最科学的,佛制定的每一条戒律,都太伟大了。佛两千多年前制定的比丘戒里有一条:修行人不能直接喝生水,也不能拿钵直接在河里舀水喝,必须用过滤网过滤后才能喝。后来,比丘们不懂,问佛为什么非得这样,佛说:“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这么清澈的一钵水,佛说里面有八万四千条虫,许多人就怀疑:释迦牟尼佛是不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呢?等到显微镜发明以后,人们才恍然大悟。
所以说,佛的戒律都是科学的,是帮助我们的,不是让我们难受的。
——据法清法师2007年8月4日开示整理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