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第十九愿_临终接引愿
- 2024-08-15 14:29
第十九愿:临终接引愿
诸位法师 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来学习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大家请看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这一愿是临终接引愿。
我们前面讲的第十八愿,侧重于十方众生当中,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往生的,无论是上尽形寿,还是临终一念、乃至十念都是念佛往生。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众生,都能一开始修行,就遇到念佛法门。这一愿所被之机,也是十方众生,但是侧重于,修行其他法门发愿往生的众生。阿弥陀佛发愿说,如果我成佛时,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以至诚心发愿,欲生我国。这样在临寿终时,假如我不与诸圣众围绕,现于此人面前来接引,我就不取正觉。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发菩提心有两种:一种是随事发心;第二种是随理发心。随事发心就是和四弘誓愿是一致的。烦恼无边誓愿断,这是如来断德的正因;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如来智德的正因;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如来恩德的正因;因为众生对我们有恩,这断德、智德、恩德合起来,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菩提之果,无上佛道誓愿成。这是第一种随事发心。第二种是随理发心,这个发心非常的不容易,要明理,要真正的相信和理解,一切诸法都是梦幻泡影,要明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比如我们得到一笔钱,不能把他当做是梦幻泡影,而是当做命根子,那就没有真正的相信。这里不能着有,也不能着空,空有不着。发愿度一切众生,但是心里又不能存着能度和所度,这就是顺理发菩提心。随事发菩提心的人,遇到逆缘有可能退失菩提心。比如我们前面讲过的舍利弗尊者,他已经修到了六住位了,因为遇到天人的考验,跟他乞要他的眼睛,还把他的眼睛踩到地上,他就退失了菩提心,这种发菩提心叫做不定性人。顺理发菩提心的人,就不会退转了,但是,只有决定成菩萨的人才能发起。那我们这里面讲的发菩提心,就包括这两种,有理上的,也有事上的,只不过他们将来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品位不同罢了。既然发起上求下化的心,那自然就会生起大行,修诸功德。诸功德包括很多:奉持斋戒,起立塔像,悬幡燃灯,做种种的功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可以说所有法门的修行,所有的善事的实践,都叫做修诸功德。修诸功德是我们佛弟子都应该做到的。至心发愿,欲生我国。就是把所修的功德回向极乐世界。对这个修行净土法门来说,修诸功德回向极乐世界,称为杂行,这里大家一定要明白,修诸功德回向极乐世界,称为杂行。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把净土宗的修行分为正行和杂行。正行包括正定业和助业。正定业就是指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这是随顺阿弥陀佛的本愿,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第十八愿所说的,一向专念,这个称为正业。助业包括读诵净土三经,观想净土依正庄严,礼拜阿弥陀佛,赞叹供养阿弥陀佛。这个就是正行当中的正定业和助业,这是一类。还有,就是杂行,其他的善行就都属于杂行了。比如,为了往生极乐,而读诵三经以外的经典,以及称念阿弥陀佛以外的诸佛名号及咒语,供养弥陀以外的诸佛菩萨,这称为杂行。
那为什么把这一类称为杂行呢?善导大师说: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因此,发菩提心,修行其他法门,虽然他也求生净土,但是因为在称诵其他经典或者其他诸佛名号菩萨时,心与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是间断的,这都是属于杂行。因为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所以世尊讲八万四千法门,来帮助众生断烦恼、了生死,每个法门都是好的,都是平等的,但是末法时期众生的根机陋劣,想靠我们自力修行,断烦恼、了生死,是非常难的了。印祖说: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这是印祖他老人家对净土法门的赞叹。以我们现在的业力,要想再说出比他好的法门,也没有第二个了。况且,我们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当中看到善财童子,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已经证得了等觉菩萨,在参普贤菩萨的时候,普贤菩萨还都让他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圆满佛果,何况我们现在末法的凡夫。无论是你修密还是参禅,无论你是持药师经也好,金刚经也好,虽然从净土宗的角度来说,属于杂行,但是你只要至心发愿,欲生我国,就和阿弥陀佛这个大愿相应了,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一定率领圣众来接引你,就能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做阿惟越致不退转菩萨。蕅益大师说:又禅者,欲生西方,不必改为念佛,但具信愿,则参禅即净土行也。你只要回向西方极乐世界,你修任何的法门都可以往生。
临终接引,也是我们净土宗最殊胜的地方,因为人在临终的时候,是我们这个心最乱的时候,是颠倒的时候。师父昨天,我们有一个居士,他家有人往生了,让师父们去给助念,因为师父要讲经,就让别的法师带队去了。去了以后,别的法师一说,往生极乐世界的希望不大,他家的亲属就问师父,怎么往生极乐世界的机会不大呢?师父就跟他说了,每天到寺庙里来不是念佛,心里没有往生极乐世界的念,你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这个信愿,阿弥陀佛也接不走你。他这个时候根本放不下,放不下贪爱,放不下这些家亲眷属,临终的时候是最颠倒的时候,也是最痛苦的时候,要想靠自力正念分明,是很不容易的。我们现在就要时时刻刻提起这个正念,提起这个信愿往生的心,到我们临欲命终的时候,才有这个机会。宋朝的灵芝大师是当时有名的高僧,他说:凡人临终,神识无主,善恶业种,无不发现,或起恶念,或起邪见,或生系恋,或生猖狂,恶相非一,皆名颠倒。就是正当临欲命终的时候,人的神识已经昏乱了,做不了主。就像蕅益大师说的,业道如称,重者先牵。我们临欲命终的时候,你哪一个念头重,你平常熏修的种子最重,他就先现形,先显现出来,你这一生所做的恶事恶业都会出现,你自己根本做不了主。佛住世的时候,阿耆达王是佛的大护法,他造塔立像无数,供养三宝,护持正法,功德很大,本来以他的功德可以往生天道的。但是,在他临欲命终的时候,他的侍者给他扇扇子,这个扇子一不小心,刮到他的脸上了,他这个时候生起了瞋恨心,就这一念瞋恨就堕落到蛇道去了。堕落到畜生道,报蛇身,身心不宁,日夜受苦,这就是心生起了恶念。也有的,是因为对亲人贪爱而堕恶道的。这个《法句喻经》中讲,有一位清信士,生平他也深信佛法,奉持斋戒。临终的时候,他的妻子在旁边啼哭,他就生起了贪恋之心了,命终的时候他的魂神舍不得离开他的妻子,最后化作他妻子鼻子里的一条虫子,幸亏遇到一位得道的高僧,为他说法,最后舍报,往生了天道。
通过这两个公案,我们就明白,在临欲命终的时候,我们自己很难做得了主的,只有靠阿弥陀佛的大愿力来加被我们,才能不失正念。幽溪大师说:娑婆众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弥陀,乘大愿船,而来救济,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我们这些凡夫见思烦恼,如同浩浩荡荡的洪水一般,别说断了,我们连伏住都很难,单靠自己的力量。所以全靠阿弥陀佛来拔除业障,来救拔我们。《悲华经》中说:临终之时,我当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其人见我,即于我前,得心欢喜,以见我故,离诸障阂,即便舍身,来生我界。临终人见到阿弥陀佛来接引,心生欢喜,就高高兴兴的跟着阿弥陀佛,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了。
在这一愿当中,这些修其他法门的人,他们的能感之机,就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把这个修诸的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所修的功德都去回向极乐世界,这个就和阿弥陀佛相感应了,临命终时,阿弥陀佛自然现在其前,慈悲加佑,令这些众生心不贪恋,心不乱,即得往生极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