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摩诃布瓦尊者:以智慧开发三摩地(二)
- 2024-08-24 14:33
以智慧开发三摩地二
阿姜摩诃布瓦
然而,如果他要砍的树木,其树枝与别株树木及蔓藤缠绕在一起,就会发现想要在自己希望的位置砍倒一株树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伐木者必须运用智慧,小心检查有那些东西缠着所要砍的树木,然后砍掉这些碍人的所有枝藤,最后照他的希望毫无困难地砍下树木。
我们人也有与这两类树木相似的特性,有一些人的环境较好,没有背很多的负担,他们祇要用反复诵念「佛」、「法」、「僧」的方法,心就能够平和、清凉,而进入专注境界,因而具备发展智慧的基础,很容易进步──这种发展方式称为「以定发展慧」。
但是,另有一些人的环境有较多困难,心受到较大的压力;他们的性情很喜欢思考。如果他们使用前述的初步方法训练自己,并不能让心进入专注的状态,因此必须小心地以智慧检查原因,才能切断造成他们分心的根本原因。
当智慧在对令心黏着的事物挑剔、审视时,智慧就胜过心了,心将从此进入宁静的状态,而达到专注。像这样的人必须借着智慧训练心,才能获得专注,这种发展方式称为「以慧发展定」。借着智慧的运用而令专注稳定发展后,这专注会成为更高层次智慧的发展基础,如此又与「以定发展慧」的方式吻合。
一个人若想要训练心,使其灵巧,而且知道哪些东西是污染心的背后主谋,就不可让心黏着于研究与学习佛法,因为染着将生起,但他也不可放弃研习佛法,因为这也有违佛陀的教导。换句话说,一个人习禅培养专注时,不要让心紧紧抓住研究与学习的东西,否则会引起过去与未来的思惟,相反地,一个人必须让心安住于现在,也就是说,一个人唯一要注意、关心的法必须是当下正在做的事。
当心中出现一些疑问,而一时无法解决时,可以在修禅后,借着研究或学习来检查,但是,每次都使用研究、学习所得的知识去检查个人的练习是错误的,因为这祇是书本的知识,而不是来自修禅的知识。
带来宁静的智慧,可以是来自对佛教典籍的适当研读,也可以是来自对身体各成分真实面貌的观察,观察到它们的无常与不圆满将引导心至宁静;另外,智慧也可来自对黏着、忧虑、恐惧等的研究与审察,此智慧以及对身心五蕴的进一步观察,会引至更大的离染与真正的宁静、专注。因此,如果心可经由反复诵念而获得宁静,就应继续使用那种方法,但是,如果祇能借着运用各种善巧方法克服困难,才能获得宁静,那么就应该有技巧地运用智慧,以协助获得宁静。这两种不同的训练方式(「以定发展慧」与「以慧发展定」),都可以开发深定与智慧──它们是来自心中被遮盖的光辉。
培养专注
无论就名称或实质而言,专注或定的意思是「宁静」。定有三种,第一种是剎那定(暂时性专注),心能够于短暂期间保持平静无波,然后就退定;第二种是近分定,与剎那定类似,但较持久;第三种是完全专注的安止定,灵巧、坚定、毫无波动,持续的时间很长,有这种定力的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停在定中或出定。
近分定对深层禅定与智慧之开发,具有关键地位,值得多加讨论。在近分定中,心进入宁静状态时,并不是一直保持在那种状态,而是随着思惟心接触的各种境界时部分退失。
于近分定时,有时候会看到自己的影相(注:影相肈nimitta噕可能以见、听、闻、味、触或心理印象等形态出现,而且仅是出于心理,并非真正由感觉器官接触而得。例如,幻视或幻听、光、物体、声音与有关鬼的经验),就像死尸般腐烂、肿大;有时则是别人的尸体;有时候看到的是完整的骨架,有时是散布的骨骸;或是看到一具尸首自眼前被抬过。当出现这种影相时,聪明的人会视为一种取相(学习的影相),此影相会一步一步引导他至定力更坚固,智慧更透彻的境界。但是,他必须要能保持离染、理性的态度,才能自此种影相中获益,并面对它培养念念分明与智慧。
处理这个取相是发展更深层专注与似相(固定影相)最适合的基础;取相是提升或成形的基础,当它细分成其组合成分时,就转变为似相。例如,看到一个人的身体可能是取相,当看到的是身体各个成分或器官时,就成为似相,修行者必须将取相转变成似相,然后将似相的印象吸纳进入心中。如此将于心中点燃圣谛之光(注:凝聚此固定相的印象至心中,意思是说,把心打开,面对它,如果此相是诸如尸体或部分身体等影相,那么这正是将苦谛植入心中的境界)。
当一个人熟悉了专注后,就可以让心放出,并跟随这个相及找出正在进行的是那些事情。此时去了解过去及未来事件就会很有价值。
若于近分定出现种种现象,必须让心完全开放,毫无畏惧,并于现象出现之初即看出无常、苦、无我这三大特性(注:这是说一个人必须保持中道,避免为可意之事物渴求或为不可意之事物逃避这两端,也不应该黏着于喜欢之事物,然后又为其改变或消逝而遗憾,藉在各种事物中观察无常、苦、无我,一个人可以保持不黏着与安全),如此,它们就不会带来麻烦。
有时候外在相会擦身而过──虽然不是常常可以搞清楚影相来自外在或出自本身;当一个人熟悉了来自本身的影相时,就可以知道何者是外来影相了。外在影相常与许多不同的人、动物、鬼神的出现有关,当这些现象出现时,他们可能延续很久,也可能停留一会儿,这要看各种内、外状况而定。待这些现象消失,心也恢复常态时,可能已经过了几个小时。
无论心以这种方式保持专注多久,当它恢复时,会发现专注力并未因此增强或持久,对智慧的增长也没帮助,就像睡觉做梦,当睡醒后,心与身并未因此更强壮。
但是如果一个人退出此种专注后,却仍然保持那种状态,就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已经强化,而且更坚定、持久,就像一个人沉睡无梦,醒来时感觉身心更舒畅。
然而,出现这些现象的专注形态,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碰到,如果一个人不会出现这种状况,无论停留在专注状态多么久,他就是不会出现这些现象,这种人就是所谓的「以慧发展定」,他们即使在心进入宁静与专注的状态,无论有多久,都不会出现这些讯息,这是因为智慧一直参与专注的过程,而智慧意谓一个人不间断地检查心的状态,即使心在专注状态也是如此,而这种方式会防止各种影相的出现。
无论发展何种专注,智慧都是重要的内容。当一个人自专注离开,也就是出定时,必须以智慧观察五蕴。因为慧与定是法的一体两面,不可分离,因此如果专注无法有效开展时,就必须用智慧协助。
虽然所有的专注形态都可以辅助智慧的开发,但是能帮助到什么程度,与个人的专注程度有关,换句话说,粗糙的、中等程度的与深度的定,会分别造就粗糙的、中等程度的与深度的智慧,聪明人会将专注转化使用于发展智慧。
但是,一般而言,无论得到那种定力,修禅的人很容易因而黏着,这是因为心进入专注,且停留在那里时,一种宁静、快乐的状态自然会出现。祇要保持专注,这种状态不会有问题,而且可依本身专注能力及自己的希望,停留在那里,要停多久就停多久。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当出定时,一般人仍然渴望那种静宁状态,即使他已有足够的宁静去应用智慧,但仍然想停留在深定中,对智慧的开发没有兴趣,这就是黏着于专注,无法更上一层楼。
智慧
当心已经宁静下来,而足以观察时,正确而稳当的修禅方法,就要训练自己以智慧观察身体的各别部分或同时观察多个部分,好比将身体打开,然后仔细观察身体内各个器官一样。
不能满足我们的愿望的是身体或来自身体内部;对生命与行(注:行〔Sankhara〕指构成身体、人、动物或其它实体与事物之要素、功能与关系,例如,组合一部机车的零件可称为它的「行」,与机车有关的重要概念,虽然不是实体,也可称之为「行」)的迷惑就是对身体的迷惑;对生命与行的执着就是对身体的执着;对生命与行的舍离是对身体的舍离;对爱、恨的迷惑就是对身体的迷惑;畏惧死亡是对身体的焦虑;当某个人死了,亲友们的哭泣、悲伤也是因为这个身体。人由生至死的烦恼与苦都是因为这个身体;无论昼夜、动物或人,都是为了身体的缘故而寻找食物、住所。
世界的主要动力,就像一个轮子不断推动人类、动物,不让人们有机会张开眼睛,看清楚他们的身心状况;这像一把不断烧他们的火。身体是所有这些活动的原因,由于这个身体,生命被烦恼覆盖,直到人们无法解脱。简言之,这个世界的一切,其实就是身体。
如果心借着智慧,用前面所提到的方法观察身体,便会厌倦自己、别人与动物的身体,这会减轻来自身体方面的愉悦、兴奋,也会由于放弃它,而离弃对身体的强烈执着,他会知道身体与其成份的真实面貌,不再迷惑于对人的好恶。
心透过智慧这个小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身体之城」,然后看到别人的,甚至动物的「身体之城」;它可以清楚看到「身体之城」内所有的马路、街道、小巷,都具备三项特性:无常、苦、无我,而且都由四种元素:地、水、火、风构成。这些可以在身体的每个部分看到。即使是厕所与厨房都可以在身体之城内找到。
能够用这个方式清楚地看身体的人,可以算是真正了解这个世界,了解存在的所有意义,以「真正地看清身体内每个东西」。这个方式看三界内所有的身体城巿,解决有关身体的所有疑惑,称为「色法」(注:色法〔r^upa〕是指与物质有关之形相、事实或教导,虽然色法的字义是「形」,但实际上它几乎指的就是身体)。
接下来要讨论的是「心法」(注:心法〔n^ama〕是指与心有关之形相、事实或教导,其字义是「名」,但通常被理解为五蕴中之心理活动──受、想、行、识),基于专注的深观,可知心法包含五蕴中的受、想、行、识,它们比色法更细腻,无法经由眼睛去看它们,但是可以透过心去认识它们。下面是对它们更精确的定义:
「受」是心可以体验到的各种感觉,有时候是快乐的,有时候是痛苦的,有时候是中性的。
「想」的意思是知觉,包括记忆、回忆。
「行」是心理机制、意志力,及受、想之外的心理联结对象的。
「识」指眼、耳、鼻、舌、身、意与色、声、香、味、触、法接触时产生的意识、认识。
这四个心法是心的活动,它们来自心,也可被心认识,但是,如果心不注意的话,它们也会欺骗心,因此它们也是掩盖或模糊真相的东西。
对这四个心法的观察,必须透过智慧,并且按照无常、苦、无我三特性来观照。无论此四蕴如何改变,这三特性是始终呈现的。当观察这些蕴时,可以单独地看,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三特性中任何一特性去观察,也可以综合观察四蕴及三特性,因为他们相互联结,互有关系,因此,如果观察其中一蕴或其中一特性,它会引导人深入理解,而且完全看到所有其它的蕴与特性,与一开始就同时观察多个蕴与特性的结果一样,这是因为它们都以真理为范围。当一个人看到了三特性与蕴,就会发现到四圣谛,就像吃东西,食物进入胃中,然后被消化而渗入身体各部分。
修习者必须建立念念分明与智慧,以熟悉心法──即四蕴,这四蕴永远都在变化:成、住、坏、空。由于无常,它们也具备苦、无我的特性,从没有时间停下来看看它,永远没有宁静,表现出来就是无常、不完美、无我,拒绝人的期待──这表示了它们没有主人。它们独立、自由、不受人的控制,任何由于妄想而黏着它们的人,祇会使思想及心遭受痛苦、消沉、忧伤,直到泪流满面,有如泛滥的河流。祇要幻想仍在,这种状况就会持续下去。然而,要对沉溺在幻想的人说明,让他们了解五蕴是眼泪之源,并非易事。
以正确的智慧审视五蕴与我们的宇宙容貌或自然法,可以清楚地认识它们,减少一个人的眼泪及减少生死的过程,甚至将它们自心中完全除掉,而体验完全的喜乐。
自然法,如五蕴,对沉溺于幻想的人而言是毒药,但确实了解五蕴与自然法的人,就不会受到它们的伤害,而且可以藉适当的方式,从它们那里获益。就像一个生长多刺丛林的地方,对不了解这些丛林生长地方而受它们纠缠的人而言,它们可能是危险的,但是清楚认识它们的人,反而可利用它们来做成房屋篱笆或围墙,因而受益。因此,行者必须善加处理与五蕴及自然法的关系。
所有这些事的生灭都建基于心上,人必须紧随着知晓它们发生的实况,人必须在所有姿势中把它当作一项重要的功课,不要不在乎或忘失掉。
当练习加深后,行者会完全投注在对五蕴及自然法真相的研究上,他几乎没有时间躺下来休息或睡眠,因为以智慧研究五蕴与自然法,自然会带来精进力量,使他们不停地努力。
接着,他会自五蕴与自然法获得真理,借着智慧,他将了解到,三界之内无处不在的法,显现的是自然的、平常的,没有一件是可染着、贪求,这与受到迷惑的人所理解的正好相反。
下面的譬喻有助于解释这个道理。假使某些东西被窃贼所偷,那些东西因窃贼的关系而有恶名,但是由于有关当局小心地调查,找到充份证人、证物,使得赃物归还原主或保留在安全的地方,那么恶名即不再与那些东西有关,有关当局也不必再为这些东西费心,祇需关心如何处罚小偷即可,他们必须取得不利于窃贼的证据,逮捕他,然后令其依法接受审判。当他的犯罪事实经过可靠的证人、证物确定后,窃贼被依法扣上罪名,而任何未犯罪的人,即被允许自由离开,就像事件发生前一样。
无明之心,其行为与自然法间的关系,就好比上面的譬喻。五蕴与自然法原来是无辜的,不受任何染着、恶行所制,但是因为心不了解自然界真相,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无明。无明与心合在一起,被迷惑的心胡涂地在蕴界中形成爱与恨──即色、声、香、味、触、法与眼、耳、鼻、舌、身、意,沉溺在色、受、想、行、识及整个世界中,自然法被俘虏,而俘虏它们的是迷惑的心所引起的爱与恨。
由于紧抓与执着的力量,无明的心徘徊于生、老、病、死,不断在每个生命间轮回,无论生命层次是高或低、善或恶,一直在三界内轮回。三界内生命可以展现的种类是无限的,无明的心依强弱、善恶等之不同而执取不同的生命,它必然生于与之相感应的环境。
由于无明的力量,心渐渐改变成与其真正本性不同的样子,并以错误的方式为万物污染,改变其本来面目,换句话说,原来的基本元素变化了,依生命无明、迷惘程度而形成了动物、人类与生、老、病、死。
一个人可借着智慧,明了到五蕴与自然法并非主要故事,故事也非由它们开始。制造故事并完成自然界与所有现象的是无明;所有故事不断演出的源头,是所谓的「觉知的心」,但是智慧不因它而丧失信心,智慧已明了一个事实,就是「觉知者」仍然充满无明,「觉知者」所知的通常是错误的。
如果一个人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具足正念与智慧,就可以直接透视故事核心,虽然此时的「觉知者」(即觉知的心)仍充满无知,且坚定地与智慧对抗,然而无明不再能抵抗智慧的「金刚剑」,一旦具备正念与智慧,无明渐渐会自累世以来一直主宰人的心中消逝。
由于道智(注:「道智」指的是清楚认识八正道及实际可行的修行方法)优异力量的大力引导,无明渐自心中摧毁、消失;当真相被累世以来的无明压制、覆盖时,道智是此时的最佳武器;就好比曾被偷的东西(注: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在无明的影响下,心已夺取五蕴与自然法,而且视它们为其财产,当无明被摧毁,就可以看出这些就好象是曾被偷走的东西,他们完全不是心的财产,而祇是中性的现象),或完全究竟的真理会显露出来。以前无法了解的法,终于成为认识、深观诸法的知识,诸法完全显露,毫无遮蔽、隐晦之处。
无明是控制生死轮回的主宰者,一旦被智慧这个武器所摧毁,涅槃会自然且毫无例外地在如实行、如实知、如实见的人身上展现。
此后,所有自然法,自五蕴、内外六入(注:「入」包括「内六入」:眼、耳、鼻、舌、身、意,与「外六入」:色、声、香、味、触、法)以至整个宇宙,都是以真实面貌展现的法,心不再有敌人出现的念头,他要照顾的,祇有五蕴的变化,除此之外,别无他事。
所以整个故事的形成,就是无明引起的「错误认识」,妨碍或干扰了自然条件,使它们自原来的自然状态改变。祇要无明止息,世界万物的自然状态即恢复正常,不再有任何恶行可以批评,就像一个恶名昭彰的强盗被警察杀死之后,城镇巿民可以再度快乐地生活,外出时不必恐惧地四处张望。此时,心可以知见并伴随自然法的真理而行,而这时候的知是平衡的,不再是出于偏颇的视野或意见。
一旦无明自心中消褪,就可完全自由地对自然法做思考、禅修、认识与观察,眼、耳、鼻、舌、身、意与色、声、香、味、触、法也都可在其领域内重获自由,不再像以往一样受到心的压制或胁迫,也不再受到心的鼓励或激励。由于此时心已在法与无私的状态,对任何事情都不会偏袒,因此不再有任何敌人,这表示心与宇宙万法之间,借着完全的真相而相处于和平、宁静的状态。有关心与对心法内观的努力,至此才算真正结束。
不管是修习佛法以消除染着的人,或是发现本文所述与你们经验不同的人,我都请求谅解。我们应该了解,所有古代佛典的法,都明白指出,染着与法都在自己里面,不要误以为染着与法是藏在自己以外的地方。
因为佛法是为每个人而说,是每个人的心可以运用与经验到的,祇要以法引导自己的心,就能够解放自己。千万不要以为佛陀教的法是过去或未来的东西,祇与死人或尚未出生的人有关。佛陀不教已经死去的人,也不教尚未出生的人,他祇教当时活着的人,就如仍然活着的我们一样,佛教的特质是祇存于现在,而且永远是此时此日的事物。
愿大家皆得快乐,但愿读者或听闻者皆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