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宓禅师海弘法禅修开示(1)
- 2024-08-25 13:46
恰宓禅师海弘法禅修开示 一九九一年底 澳洲坎培拉
今年是西元一九九一年,在澳洲这边的禅修。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在这边跟大家来介绍新的训练、在这边来参加正念的训练。
每一个人都不喜欢痛苦,人人想过著幸福快乐的生活,大家每天努力追求的就是怎么样能够解除痛苦、能够得到安乐。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教化众生、讲经说法,祂的目的也正是要令一切人能够离苦得乐。我们现在来修行毗婆舍那、修行内观、正念的训练,也是为了要解除痛苦得到快乐;当我们能够了知身心的真实本质之后,我们就能够去除一切烦恼的根本,就是无明去除烦恼,就是去除苦的原因;没有苦就能够进入安乐的涅槃。
在这里我们要去除烦恼,就是必须要了知一切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这样才能去除烦恼的根本无明。所以我们在修内观的时候,任何身心情况发生的时候,我们都要按照它自然真实的面貌去观察它。
修内观的根据是佛陀所开示的《大念住经》、佛陀有教导我们怎么样修行四念处,训练我们的正念。
我们来修行的第一步是要持戒清净,我们所持戒律就有清净的道德,这是修行的基础。所持的戒律对在家人而言就是持五戒或者八戒,出家人就有十戒还有比丘戒。我们能够守持佛陀所制订的戒律,就能令我们的身业、口业清净。我们的身口清净,这是修定慧的基础,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彻底了悟一切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要能洞察身心的真实本质,需要有深度的内观能力;内观能力要能够强,必须要有相当深度的定力定力是由我们持续、稳定保持正念而产生出来。
我们想要持续保持正念,我们的心必须要平衡、稳定;心想要平衡稳定,就是必须我们身体的造作、还有言语都清净;身口清净,心才能平衡稳定。因此持戒清净是修行的基础。刚才大家受持八戒的目的就是在持受持八戒,身口清净,心就能够专注观任何一项身心状况,然后定力能加深;定力深之后,内观能力强、锐利,能够透
2
视到身心的真相。反过来说如果持戒不清净,有时候我们一想到我们的错误,内心就会产生罪恶感;罪恶感就让我们的心不清明、不自在,这样子我们来修行的时候,心就没有办法专注在应该观的目标,因此修行就修不好。所以说持戒清净是修行的基础。大家知道在佛法里面有所为三学,也就是说有三种训练:戒学、定学、慧学,这边讲的就是第一项戒学,这是戒清净一切清净的基础。
在这里还必须简短的跟大家介绍修行奢摩他,也就是修止、修定和修行毗婆舍那,也就是修观、修慧,这两种修行法门的差别。奢摩他的意思是平静、安定,在巴利文的意思是说能够止息烦恼还有内心障碍的一种心理状态这边讲的障碍是指五盖、五种覆盖。当心能够专注观在单一项目标的时候、心专注唯一的时候,这时候就能够止息、能够让烦恼和障碍暂时不起作用。因此奢摩他的目的,它是要心专注、要得到深度的禅定,不是为了要了悟身心的真相。修行奢摩他、修行禅定的人,即使让他得到四禅八定、乃至得到神通,他仍然没有办法了知身心的真相,所以他没办法灭除烦恼。然后说到毗婆舍那这个内观,它的意思是能够洞察、透视身心真相的内观,尤其是指能够了知一切法共同的性质都是无常、苦、无我。但是要达到这种情况,如果没有相当程度的定力,仍然修不成、仍然无法透视身心的真相。所以说毗婆舍那内观的目的,是在某种程度定力的基础上,藉著了知身心的真相,来灭除一切的痛苦这是它的目的。
因为奢摩他的目的是得到深度的禅定,所以修奢摩他的时候必须要专注在单一项目标它的目标只有一个,比如说专注在呼吸、观呼吸的出入;如果心胡思乱想的时候,他必须把心拉回来、专注观呼吸。但是毗婆舍那不同,因为它必须要了知一切身心状况任何身心状况发生的时候,都是修行所应该观的目标;所以并不是只有单一项目标,很多境界都是应该观。所以当毗婆舍那修行者他的心胡思乱想的时候,他不应该马上把心拉回来,他必须要观察现在的心理状态如果心正在胡思乱想,他要观这个心说乱想、乱想,或者说妄想、妄想、妄想,或者说想、想、想,一直观到这种胡思乱想的情况消失掉,他才能够回来他主要所观的目标:悲伤的时候就观悲伤、悲伤、悲伤,高兴的时候就观高兴、高兴、高兴。必须按照它真实的情况去观察它。同样,身体任何不舒服的感觉:痛、痒、酸、麻,都要一一去观照它任何痛产生起来的时候,我们就把心专注在痛的那一点的中心,然后观痛、痛、痛、痛;其他感觉都
3
是一样。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的差别:奢摩他它所观的目标只有一个单一的所缘境;毗婆舍那它所观的目标有很多,很多目标都是它应该观的,但是它每一个当下、每一瞬间只观一项目标,不能够同时观两三个目标;每一瞬间、每一个当下,它也只是观一个目标,但是它很有可能转换去观其他目标。所以很重要的是,修行毗婆舍那的人、修行内观的人,当那他的心跑掉去胡思乱想的时候,他不应该马上去把它拉回来,他必须要观察他现在的心正在做什么、正在想什么,然后照著他现在心真实的那个状况去观察那个心,直到心里面胡思乱想停止,然后他才回来观他主要所观的对象。
今天是我们这一期禅修的第一天,所以必须要跟大家讲禅修基本要实行的一些指导。在这里有些人修内观已经有相当多的经验,但是还有些人他是第一次接触、完全没有经验,所以必须跟大家解释基本的修行法。在我们修行内观之前,每天早上第一次静坐之前,我们可以先观佛陀祂的功德佛陀祂有九项德号、祂的名号,这九个名号分别代表佛陀九种功德。但是我们不需要全部观,我们只需要忆念一两项佛陀的功德就可以:比如说佛陀的第一个名号是阿罗汉,它的意思就是说佛陀应当受到尊敬、礼拜、供养,因为佛陀祂已经彻底觉悟、已经灭除一切的烦恼和障碍、已经究竟解脱,所以祂是应该受一切众生的礼敬、供养。我们这样子忆念佛陀的功德大概五分钟,这样子能够让我们生起好乐心,想要来修行佛陀所教导的内观的修行法、来训练我们的正念。
接下来我们要修行慈悲心,我们内心要发起对一切众生的慈悲,然后我们可以这样子意念:愿一切众生脱离一切的痛苦,或者说愿一切众生得到幸福安乐;内心充满对一切众生的慈悲。这样子能令我们的心清明、安宁、平静。
接下来我们要观察身体的种种不清净,像我们的皮、肉、骨髓、我们的胃肠、血液、大小便、种种;我们身体里面充满不清净的东西,这样子我们对身体就不那么执著,因为佛陀开示说执著是痛苦的原因,执著越浅痛苦就越浅、越轻;当我们痛苦越轻的时候,我们人就变得更诚实、更忠于我们的修行。
接著第四个是要作死想想到我们什么时候要死是不一定,我们如过果一口气不来、呼出去的气吸不进来、或者吸气之后吐不出去,这样子呼吸只要接连不上,下一
4
秒钟马上能死,所以什么时候会死完全没有保障、生命是无常。做这样死的观想,就会让我们非常愿意努力精进来修行。
这四项就是佛陀所开示的四种守护,能够守护我们、让我们保持正念。我们每天早晨做一次,要开始修行之前这样子忆念这四种守护,大概两三分钟,然后才开始修行。
接著跟大家讲静坐。静坐的时候不要盘腿,因为如果我们把一腿压在另一腿上,这样子我们血液循环会不正常、不稳定,而且容易疼痛。我们正确的坐姿是两条腿要并排、平放在地上,右腿在内、左腿在外,或者左腿在内、右腿在外,按照个人觉得舒服的姿势来坐(即缅甸盘)。身体保持正直,不要向前倾、向后倾、或者向旁边倾。然后头部、颈部也是要保持正直。右手手掌叠放在左手手掌上,两个手掌都是向上的;两手的拇指不要互相接触、要错开,因为如果两手拇指相接触的话,两个拇指之间接触的感觉会非常明显、强烈,这样子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不容易去观其他的目标,所以两个拇指错开。这样子两个手掌相叠之后,轻松的放在腿上,或者两个手掌分开放在两边的膝盖上;手掌朝上、而不是手掌朝下,因为如果我们手掌朝下的话,手掌会生热,久了热会越来越强烈,这样会影响我们观照。然后衣服必须要宽松、不要紧、不要紧身,腹部必须让它是保持自由的、没有受到衣服的束缚、必须自由/自然。把我们的心专注观察腹部,我们腹部会有起伏上下,腹部某一处会有相当强烈的起伏、起伏这是我们呼吸的推动力,所以我们看腹部什么地方起伏最明显、最强烈,我们就观在那个地方当腹部向上升或者向外出来的时候,我们就注意,然后内心就做一个意念、做一个记号说上升或者说上、上;当腹部向内缩或者向下下降的时候,我们就内心做一个意念说下降、或者下。这样子我们心完全专注来观察腹部的起伏上下,然后做意念、做记号说上/下、上/下我们做这种意念、做这种记号,是帮助我们的心能够专注、能够观的很分明。如果刚开始修行的人腹部的起伏上下感觉得不明显,他可以用两个手掌按住腹部,当腹部压向手掌的时候,他做意念说上;当腹部离开手掌的时候,他观说下这样子上下、上下。
我们不应该用力吸气或者用力呼气--为了让腹部起伏明显而这么做,因为我们用力呼吸的话,这样子是不自然的、这不是我们身心的自然情况,而且容易感觉累。所以呼吸必须保持自然。当我们的心渐渐平静下来、安定下来,腹部的上下就会变得很明
5
显,我们很容易能够观察得到。
静坐的时候,当心跑掉、心胡思乱想的时候,我们要赶快觉察到心胡思乱想了,这时候我们不应该执著在观腹部而不愿意去观妄想,我们要暂时舍掉观腹部上下,我们去观胡思乱想的心;我们不是去观妄想的内容,因为这样子我们会随著妄想一直想下去,而是去观正在妄想的这个心、我们注意到这个心,然后做记号说妄想、妄想,或者说想、想,一直到妄想停止,然后才回来观腹部上下。
有时候觉得身体痛或者麻,我们就观痛、痛,心要放在痛的那一点或者麻的那一点,然后观痛或者观麻、麻。
观察腹部上下,这是风大的作用我们身体四大之一的风大,它的特殊性质是它有移动性、它能动作、震动、支持,这是它的特殊性质,这对我们修行是非常重要,我们必须专注的来观。但是要小心的是不要执著腹部上下作单一目标、而不去观其他的身心现象;当我们的心胡思乱想的时候,我们要放下腹部而正面来观这个妄想。当我们观这个妄想、观这个胡思乱想的心的时候,必须很有正念、很有精神,要很准确的来观,而且我们做的意念妄想、妄想要稍微快,这样子才能让我们观妄想的心、我们观的心这个正念越来越强,强到比妄想的力量还强,妄想的力量就渐渐弱下去、然后最后消失,这时候我们才回到观腹部。
如果静坐的时候听到尖锐的声音或者很响的声音,我们要去观我们听的这个作用,观听、听、听,到声音消失然后回来观腹部上下。
任何身心的现象产生的时候,我们都应该去观察。然后要注意的是静坐的时候最好不要换姿势,我们能够坐著平静不动、一直坐到一枝香完;如果任何疼痛的时候,我们去观疼痛、观到疼痛消失为止。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每一座只能换一次腿、不许超过一次;当我们痛到不能忍受的时候想要换腿,这时候我们有想换腿的动机,我们就观这个动机,观动机、动机或者想换、想换,然后开始慢慢换腿;换腿的过程当中,每一个动作都要正念的观察,直到换完腿坐稳继续观察身心任何明显的目标。
当有两个以上的身心情况同时发生的时候,我们就选择观最明显的那一个作为我们的目标。很重要的是身体要平静不动、不要有任何移动,这样我们定力才能越来越深。
6
接著讲走路修行。走路修行和静坐是相间的来做坐一枝香、走一枝香。走路的时候眼睛不能闭上、必须半开著,垂视身体前面两公尺的地方;头部、颈部要保持正直,不要低头,因为低头的话容易让我们压力上升乃至头痛、脖子酸种种问题。然后专注观察我们脚步的移动右脚移动的时候观察右脚移动的情况,然后内心作意念说右脚;左脚移动的时候观察、作意念说左脚;这样子左脚、右脚/左脚、右脚。观察移动的情况,而不是观察脚的形状。这样子左脚、右脚做二十分钟。然后进一步要观察两个动作,观察举起、落下/举起、落下,这样子走十分钟;然后观察三个动作:举起、跨出、落下/举起、跨出、落下,慢慢走、慢慢走这样子三十分钟。所以每一次走路修行、每次经行至少要一个小时。如果在走的当中心胡思乱想,我们要马上观察这个胡思乱想的心,如果它很快停止,我们就不用停下来、可以继续走路;如果胡思乱想还继续不停、我们观胡思乱想之后它还不停,我们就要停止走路、专心来观这个妄想,直到妄想消失才能继续经行、继续走路。步伐不能太长,每一步跨出去【录音带到此即停】
7
今天是我们禅修的第二天,西元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在澳洲。今天要继续跟大家介绍基本的实际修行方法,昨晚已经做简短的介绍。
在佛陀所教导正念的修行方法可以分做四种:第一个,观察身体的一切状况,叫作身念处;第二个,观察一切的感受,叫作受念处;第三个,观察一切心理作用,叫作心念处;第四个,观察心所念想的对象、或者说一切的法,叫作法念处这个法念处它的范围是最广的,它本身就包含前三项身念处、受念处、和心念处,这三项都涵盖在第四项法念处里面。
我们讲第一项身念处观察我们的身体现象:当我们在静坐的时候观察腹部的起伏上下,这是身念处;我们走路的时候观察脚步举起、跨出、落下,也是身念处;站立的时候观察垂直的站立姿势,内心作意念站、站、站,这也是身念处;弯曲手臂的时候,内心了知弯曲的动作、这个过程,然后做意念说弯曲、弯曲、弯曲,这也是身念处;伸出手臂,观察伸出这个移动过程伸出、伸出、伸出,也是身念处;我们要坐下来的时候,要正念观察坐下来的过程,然后做意念说坐下、坐下、坐下,也是身念处;站起来的时候,同样的也是要慢慢站起来,正念观察从开始要站起来,然后一直观到完全站直,内心做意念站起、站起、站起,也是身念处;吃饭的时候我们伸手去拿汤匙,观手伸出去的移动,做意念说伸出、伸出、伸出;接触到汤匙的时候,观说接触、接触、接触;要把汤匙握住的时候,观握住、握住、握住;拿起汤匙来的时候,观拿起来的过程拿起、拿起、拿起;伸出的时候伸出、伸出、伸出;掏起时悟食物的时候观掏起、掏起、掏起;要移向身体的时候,观移来、移来、移来;食物要移到口之前的时候,我们会想要张开口,这个想张开嘴巴的动机很明显,因此我们要观这个动机说动机、动机、动机;然后张口的时候观张开、张开、张开;将食物送入口中,观送入、送入、送入;然后手要放下的时候,观放下、放下、放下;手放好之后想要开始举脚,这个时候就观想要、想要、想要或者说观动机、动机、动机;然后举脚的时候,观举脚、举脚、举脚;想要吞下的时候,观这个想吞的动机,观动机、动机、动机;吞的时候观吞、吞、吞;食物接触到胃部,观触、触、触。这一切过程都要正念观照。
这些除了观动机之外,其他都是观身体,都是属于身念处。至于观察动机,是属于心念处这里讲的心包括我们的心意、意念本身还有附属于意念的其他心理作用;
8
意念没办法和其他附属的心理作用分离,意念必然和它的附属心里作用同时生起来。这里讲的动机也是一种附属的心理作用,当我们观察动机的时候,动机不是单独生起来的,而是和它所属的意念同时生起来,因此当我们观察动机的时候,和动机同时起来的意念我们也观察到:意念它是主人、它是领导,附属的心理作用像动机,这是随从、是仆从。所以我们观动机的时候,已经在观察意念,这叫作心念处。
然后当我们眨眼睛的时候,眨眼睛的动作我们也要观察。刚开始修行的人比较难察觉到眼睛在眨动这时候的情况,但是当我们修行继续进步、观照力深,有时候我们觉察到眼睛在眨动,这时候我们也要观眨眼睛。这是属于身念处、观察身体。
当我们静坐的时候,有时候心会跑掉、会胡思乱想、没有在观我们的腹部上下,当我们的心胡思乱想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执著在观腹部,我们应该观这个胡思乱想的心观说妄想、妄想、妄想或者说想、想、想,直到妄想停止才回到观腹部。有时候我们内心会浮现影像,当我们内心在看见这些影想像的时候,我们要观看到、看到、看到或者说看、看、看。因为这一切身心现象都是苦胜谛所收摄,都是我们必须要去了知的,所以一切身心现象发生的时候,都必须要正念分明的去观察它、不应该遗漏掉,一直观到这些心理现象消失才回来观腹部上下。
有时候你会开始分析自己修行的结果、自己所用的修行方法、还有自己所学过的佛法,这时候必须要正念观察说分析、分析、分析,到这个分析的心理停止,然后才回来观察腹部。
内观这个修行法,在Yanaponiga 尊者他的注解里面说:就是在身心现象发生的时候,用单纯的正念去了知它、我们必须要用的是单纯的正念。所以在内观修行法里面没有让我们去思惟、去推理、去分析、去评论的余地,也没有成见的余地因为如果你先存有某种成见,你的心就没办法单纯正念的来了知,所以就没办法真正见到身心的真相。我们必须只用很纯粹、单纯的正念去了知当下发生的现象,同时我们不应该反省反省自己或反省别人:当我们反省的时候我们要观察说反省、反省、反省,一直到这种反省的现象停止。这些都是正念观察心理现象,是心念处。
然后当我们修行功夫继续进步到某一个程度,我们心会非常安宁、平静,会有喜悦、快乐的现象,我们也必须要观察喜悦、喜悦、喜悦或者快乐、快乐、快乐-这是在观察我们的感受,是属于受念处。
9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伤心或悲伤、会感慨说为什么我们修行一直没有进步,这时候要提起正念观察悲伤、悲伤,等到悲伤这种情绪消失再回来观察腹部-这个也是属于受念处。
当我们静坐了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以上,身体某一个部位可能会觉得痛、或者酸、或者麻、或者僵硬,这些感受都必须要正念去观照然后内心做意念、做记号说痛、痛、痛,或者酸、酸、酸,或者麻、麻、麻。我们在内心做这样的记号、这样的意念,能够帮助我们的心观察我们所观的对象能够观察得清楚分明、能够保持我们的心专注在那里;如果我们内心不做意念、不做记号,心很容易分散、不容易观察得清楚分明。所以说这个记号对初学的人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的心能够专注不分散。
当你观疼痛的时候,把心专注在疼痛的中心那一点、或者最痛的那一点,然后内心做记号、做意念说痛、痛、痛观疼痛的最初四十秒钟或一分钟,我们可能会觉得更痛、这个疼痛加深,但是事实上这个痛并没有加深、并没有增强,我们之所以感觉更痛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心专注来观察痛,心的观照的力量锐利,所以更清楚见到疼痛的情况,所以我们的感觉好像它变得更痛,事实上疼痛并没有加强;这时候我们必须要忍耐、我们必须要有忍耐的精神,修行才能进步很有正念的、很有精神的来观察这个疼痛,一直到疼痛消失,才回来观察腹部。如果这个疼痛感觉一直还很强烈,我们观察到我们觉得不能够再忍受、我们想换姿势/想换脚,但是我们不应该就马上换,如果你能静坐一个小时,在这一个小时内,你只能够换一次脚,就是换一次姿势,不能超过一次;然后你要换脚的时候,你有这个换脚的动机,你要先观察这个动机,观察说想换、想换或者说动机、动机我们任何的行为之前都先有一个动机在那里,我们如果能够尽量观察到这个动机(一切行为之前的动机),这样我们定力就能够加深。然后你观察了想换腿的动机之后,开始换;换的每一个动作你都要慢慢的进行:你的手、脚、身体,每一个移动,都要很慢,然后都要很有正念的去观察它;每一个动作都必须依照它真实的本质去观它,所以必须要慢慢的做;直到换好姿势坐稳,继续观察腹部的上下。有痛发生的时候,要继续去观察痛。
有时候在我们静坐的时候,有两个以上的目标同时发生,你必须选择其中一项来观;有时候你会感觉到迷惘、不知道选择哪一项,事实上要选择这个所观的对象并不难,我们的原则是要选择最明显的那一个对象、那个目标,因为我们心的自然现象是它会去注意最明显的目标;当你观察最明显的目标的时候,其他的目标会渐渐的模糊
10
乃至消失,譬如说当你观察腹部起伏上下的时候,这时候腹部的上下很清楚,但是同时你感觉背部痒、同时腿又感觉到疼痛、同时你又听到一个很响的声音,这时候你要选择哪一项来观呢?假如说背部的痒比其他三项还更明显,这时候你应该来观背部的痒,观说痒、痒、痒,直到这个痒渐渐消失;万一这个痒继续的、并没有减弱,继续觉得很痒、你想要去抓它,这是可以,但是你必须保持正念了知、你要观想抓的动机,观想要、想要或者说动机、动机,然后手举起来的时候要慢慢举起来,然后观举起、举起;伸出的时候观伸出、伸出;接触到痒的那附近的皮肤的时候观接触、接触;抓的时候观抓、抓、抓;等到痒的感觉消失掉,想要把手放下来,要观这个动机想放、想放或者动机、动机;然后放下来的过程,慢慢的,观放下、放下等等,每一项动作都如实的去观察。
针对观察身体的动作、身体种种举动-佛在《大念住经》里面特别有一节开示,这一节佛陀专门开示观察身体动作:清楚了知身体状况,这是佛陀教导我们观察日常生活任何举动,我们都要正念、要了知身体的真实本质,都要很正念的去观察。在注解上面讲到说,当一个修行人他定力够深的时候,他渐渐的能够如实了知一切身心现象的两项性质,或者他先了知其中一项;其中第一项性质是指身体或者心理它的特殊性质,第二项是身体或是心理种种现象的共同性质。修行者会先了解身心的特殊性质、第一项,然后等到他修行的功力更深的时候,他进一步能够了知第二项共同的性质。我们如果要能够了知这两项性质,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很有正念的观察身体的每一个动作,吃饭也好、洗身也好、行住坐卧一切时候、一切动作,都必须正念观察,而且必须把动作放得很慢,越慢越好越慢我们能够观察得越清楚:大家知道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类的物质所构成,就是所谓四大,地、水、火、风;这四类物质当中,大多数时候我们都特别会注意到风大,因为风大是一种动转性的作用-风大它的特殊性质是它具有动作、移动、震动、支持这些作用;当我们移动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观察我们在移动,这是风大的作用。当我们感觉到震动的时候,我们也必须要观察,因为这是风大的作用。我们走路的时候举起脚,其实这是一系列小动作、小的举起动作连续不断一个接一个-一个灭了接另一个生起来,是一系列小动作接续起来的;但是因为我们的观力还不强,我们没办法了解事实上我们举脚的动作并不是单一项动作而已,而是一系列风大的作用。我们如果想要清楚、分明的来观察、了知,就必须把动作放慢,否则我们没办法专注来观察、见到风大的特性。我们走路的时候如果观察一
11
个记号、一步,就是观左脚、右脚/左脚、右脚;如果观两个记号就是举起、落下/举起、落下;如果观三个记号就是举起、跨出、落下/举起、跨出、落下。我们所观的记号越多,我们必须走得越慢。我们每一个动作事实上都是一系列分开的、个别的小动作,一个接一个,生灭、生灭、生灭,这样子连起来的。但是必须要我们定力够深才能够见到,所以必须要放慢:比如说我们看电风扇在转动的时候,当风扇转得很快,我们只看到一个圆盘-事实上这个圆盘不是风扇它的真相,因为它转动很快所以我们只看到它是一个圆盘;当它转慢下来的时候,我们开始看到它不是一个圆盘-原来它是有三片的扇叶,一片接著一片转动;当它转得慢的时候,我们开始看到它的真相:事实上是三片的、不是圆盘。因此我们任何动作都必须要慢,这样子我们才能渐渐的观察深入,能够见到它的真相。
大家可能会问说,我们了知了身心它的真实本质之后,有什么利益呢?在这边可以跟大家讲的是说,如果我们不了知身心的真相,比如说我们在走路的时候,我们会认为说是我在走路、这是我的脚、我在举起、我在举脚-这里面都有一个我的执著;但是当我们了知了风大的特殊性质、这个举脚的真相的时候,我们发现它是一系列小动作、一系列小小的举起动作一个接一个、不断生灭-发现这样子一个自然现象的时候,我们就不再执著这是一个完整的人、或者是不变的我、或者是一个真实的众生;因为它是一系列生灭的现象,生了又灭、生了又灭,这时候我们就去掉人我、众生的执著,然后我们就能够灭除我们的烦恼、止息我们的痛苦。同样的,如果我们动作都放慢的话,渐渐的我们也能够了知其他三大的作用、不只是风大而已。时间到了,最后祝各位能够精勤努力修行,达到解脱自在的涅槃。
12
今天是西元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三十日,在澳洲坎培拉这一期的禅修。今天继续跟大家讲解正念的修行法只要你是在静坐修行的时候,不管你是坐在地上、或者坐在椅子上,你都必须保持身体正直、头颈部也是正直;眼睛轻轻闭上,内心专注观察腹部的移动在腹部上升起来的时候,你要很正确、密切的观察腹部上升的移动,然后在内心做记号说上;当腹部向内缩、下降下去的时候,心要很准确、很密切的跟随著下降的动作,然后内心做一个记号说下。为什么要这么仔细来解释观察腹部上下的方法呢?因为有一些修行人,他修行了一段时间,但是他仍然不是很清楚正确观察腹部的方法,所以在这边特别要强调。腹部的上升、下降是风大的作用,我们如果要真正了解腹部的上下,就必须专注的来观察;但是观察腹部上下,这只是初步的修行法,当你在观察腹部上下的时候,如果听到任何响声,你要观察能听的心,观察说听、听、听;如果你闻到某一种气味,你要观察闻味道的心理作用,观察说闻、闻、闻。我们眼睛在看东西的时候,是看的心理作用在看、而不是肉眼在看,所以我们在内心做记号说看、看、看-这是在观察我们能看的心理作用。眼睛本身是不能看的,假如说有一个死人躺在这里,我们把报纸放在他眼前,他没办法看报纸上的字,因为死人没有心理作用;有心才能够看,只有眼睛,不能看。当我们观察能看的心理作用的时候,我们一面内心做记号说看、看、看。所做的记号能够帮助我们的心专注观察我们所观的目标,尤其是初学者-初学者的心往往不能够很密切的依附在所观察的目标、很专注的来观察,如果加上记号,能够让他们的心观察得更清楚分明、更专注。但是我们要知道,所做的记号只是一种辅助,最重要的是我们观察目标要知道的很清楚我们所观的目标-心里知道这是更重要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修行内观有两方面的事情要做:第一方面是我们的心要专注的来观所应该观的目标,第二方面是内心加上记号、做记号来帮助观察。但是当修行者已经有相当深厚的修行经验、定力强,这时候即使他要把心分散到其他外境、去注意其他的境界,他的心仍然会专注观在修行的目标、不会分散,这时候他可以不必靠记号的帮助,就能清楚分明的修行。但是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如果不加上记号,心就不能深深的专注在目标上,这时候我们就必须要加上记号,因此做记号对修行有很大的帮助。
当各位听到任何响声的时候,必须观察听的:听、听、听这种观察听的心这样
13
的方法,对于灭除烦恼和五盖有很大的功效。接下来会跟大家解释这有多大的功效:佛陀开示我们,我们必须要观看的心-当我们看到东西的时候,必须观看的心;听到声音的时候,必须观听的心;闻到气味,必须观这个能闻的心;尝到滋味,也是要观尝的心;接触到一切物质,我们要观接触的心;还有我们内心起什么念头、有什么意念,我们要观知道的这个心。这样子做的时候,叫作我们的感官-有六个部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关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谨慎守护住我们的六根;这六根好比是六个门,为什么说六个门呢?因为烦恼可以从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还有心意这六个门进来、来侵害我们。所以我们在感官作用的时候,必须要正念观察-我们在看东西的时候,要观察看、看、看;听声音的时候,观察听、听、听;乃至于想事情的时候,观察想、想、想。这样子提起正念观察,正念力量够强的时候烦恼就不能侵入。所以藉著正念了知一切在六根门头发生的现象,我们就能够把六根守护住、把它关闭起来。现在这么说,大家可能还不能完全了解它的利益,但是当大家能够亲身经验到这个方法它是有多么大的利益之后,大家会发现说这样子的观照法,它是多么深奥微妙。
在我们静坐的时候,我们必须要闭上眼睛。闭上眼睛还能不能见到外面的东西呢?比如说各位现在把眼睛闭上,能不能看到我这个人呢?大家的眼睛是看不到我,但是大家的心看得到我对不对?因为我们内心可以产生影像、自己见到内心的影像这种情况--内心见到内心的影像,大家也要观照,也要观看、看、看;同样的,静坐的时候,内心听到内心的声音,或者说感觉到尝到味道种种,同样要照著去观;感觉听到声音的时候,观听、听、听;感觉尝到味道的时候,观尝、尝、尝;在吃饭的时候,当你吃到了辣椒,你感觉怎么样?感觉到辣对不对?这时候你就观察说辣、辣、辣这代表什么呢?代表说你在关门-因为你正念观察感觉辣的心的时候,你就不会有心思去对这个辣产生贪爱或者生气-贪爱或嗔恚等等的烦恼不能够侵入到你的心中,所以你就是把你感官的门关起来。
讲到这里,大家知道怎样关闭六根的门了吗?很容易:看东西的时候,观看、看、看;听声音的时候,观听、听、听;闻到气味,观闻、闻、闻;尝到任何滋味的时候,观尝、尝、尝;接触到任何物体,观触、触、触;想到任何事情,观想、想、想。这样子就把六根的门关起来。这是非常重要,如果你不关闭六根的门,心就会受到贪嗔
14
痴种种烦恼侵害,你就会受苦、就会有种种苦恼。
讲到这边,有些修行人他在静坐的时候,能够用眼睛看到东西,大家知道有这样子的修行人吗?为什么他静坐的时候能够用眼睛看到东西呢?因为他静坐的时候,睁开了他的眼睛,所以他当然能够用眼睛看到东西,尤其是在看手表!我有一个出家的弟子,他是一位西方人,在西元一九七九年出家,他修行内观已经有相当久的时间,但是他有个习惯:每次他静坐的时候,他就在他前面放一个手表;当他坐了十五分钟,他就睁开眼睛看手表一次;然后再过十五、二十分钟,又睁开一次看手表;一个小时的静坐当中,他睁开眼睛五六次,你觉得怎么样?他能不能在静坐当中得到深的禅定、深的定力、锐利的内观力呢?不能!他已经修了很多年,但是一点成就也没有,就是因为他常常睁开眼睛!所以说每一次静坐,眼睛要保持闭著,一次也不要睁开眼睛,不论你心里有多么想睁开眼睛来看东西,你不能睁开眼睛!如果心里想睁眼,你要观这个想要睁眼睛的动机,观说动机、动机、动机或者想要、想要、想要,一直观到这个动机消失、你不想睁开眼睛了,然后你就继续修行。因为每次我们睁开眼睛的时候,心就随著眼睛向外看去--心随著眼睛出去,定力就消散掉;常常睁开眼睛的话,定力就常常消散、破灭、不能加深。所以说只要你是在静坐当中,你就绝对不要睁开眼睛,要专心的观一切在当下发生的身心现象。
然后再说到,虽然静坐的时候能够不睁开眼睛,但是有些修行人他喜欢移动身体、他喜欢挪动身体的任何部位-手或者脚,有时候他是自觉的、有时候是不自觉的来移动;有的人坐一坐手就喜欢举起来,这边摸一摸、抓一抓,再放下来;有时候手放在这里、有时候移到那里。很多情况下虽然他自己不自觉自己在移动,但是他的心是知道的-各位想,他这样子能不能得到深的禅定呢?不能!因为当他在移动手或者脚的时候,就表示他的内心不稳定、心分散、不安,所以才会移动手脚。因此在静坐的时候,大家不应该移动身体任何一个部位,要像佛像那样子坐在那里安定不动。大家如果能够静坐的时候保持稳定不动,对大家的修行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有时候虽然大家知道说静坐的时候身体要坐得正直、头部/颈部要正直,但是坐下去一段时间,身体会慢慢弯曲、或者头会慢慢低下来,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内心松散!为什么内心会松散?因为你没有提起强而有力的正念、很有精神的在观照,正念力不够,心的力量就松散掉,所以身体就跟著松散腰就弯下去、头就低下来;当你发现自己腰弯下去的时候,这时候你要让身体坐直,因为弯著腰就没办法清楚的观
15
察腹部的上下;但是你要坐直之前,要先观察动机、想要坐直的动机,观说动机、动机、动机,然后观察身体坐直起来的过程:坐直、坐直、坐直,很有正念的观察。如果你的定力够深,你也能够观察到在坐直的过程中一一的小动作。如果你是一直保持正念分明、清楚在观照,你的身体必然是一直都坐得很正直,因为强而有力的正念能够保持身体正直。
接著,如果你能够坐一个小时不必换腿、不必换坐的姿势,这样子是最好的,你最好都不要换。但是如果你不能坐到四十五分钟完全不换腿,快到四十五分钟的时候你痛的很利害、不能忍受,这样子你可以换一次腿。但是在换腿的时候不能够忘掉正念--在换腿过程中,你必须一直保持正念观照,先观想换腿的动机,观说动机、动机、动机;然后手或者脚或者身体每一个移动,你都要很有正念的去观察:移动、移动、移动。每一个动作不能遗漏掉,等到你重新坐稳了之后,继续观察腹部的上下;也许你再坐个十分钟又痛得不能忍受了、想要再换一次腿,但是你不应该再换、不应该有第二次换腿的情况,你最好就起来走路修行、经行,这样子对你有更大的利益因为如果你换第二次坐姿,这样你会养成坏习惯,以后这个坏习惯就一直随著你的修行会障碍你;因为当你养成换腿的坏习惯,虽然不是很痛,你也想要换腿、想要换姿势,因为你这个换腿的坏习惯跟著你;有时候你自己不自觉的换了姿势,这种情况下你的定力就破散掉。所以说很重要,在一次静坐当中,最多只能够换一次腿、不能够换第二次;能够完全不换腿是最好的。当疼痛的时候你必须要有忍耐的精神,很有正念、很有精神、很准确的专注的去观照痛。等到你定力越来越深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在观痛的时候,痛只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你不会对痛感觉到厌恶、不会受到疼痛的影响、疼痛并不会干扰你的修行,所以你不会想要换腿来消除疼痛。
然后我们讲到走路修行、经行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你的眼睛-眼睛要收摄眼神、不要东张西望。如果你走路的时候左顾右盼、眼睛到处看,这样子你是不可能得到深的定力。所以每次经行之前要下定决心眼睛绝不东张西望、要收摄眼神专注在前面。其实不只是走路修行,只要是在禅修当中,任何时刻我们眼睛都不要东张西望你在外面走路的时候要走到餐厅、或者走到宿舍的路上,还是一直要收摄眼神、不要到处看;因为如果你看到任何影像,都有可能引生内心的烦恼而破坏你的修行;如果你感觉有一个欲望很想去看,这时候必须观想看的动机,观说动机、动机、动机或者想看、想看、想看,一直到这个想要看的欲望消失为止,然后你继续走,眼睛保持不到处看。
16
在经行的时候,最初你可以观察左脚、右脚-在你左脚移动的时候,观你左脚每一个移动的情况,然后内心做意念说左脚;右脚移动的时候观察移动的过程,内心做一个记号说右脚。这样子做十分钟。内心做记号能够帮助我们观的很清楚、分明。然后接著你要观察脚举起的过程,内心做意念说举起;脚要落下的时候,落下的过程、整个移动你观察的很清楚,内心做记号说落下。这样子举起、落下/举起、落下这样子走十分钟。之后要再增加一个记号,就是当你脚举起来的时候,你观说举起;脚跨出的时候,观说跨出;落下的时候,观说落下。这样子举起、跨出、落下-走二十分钟。接下来你要观举起、跨出、落下、接触、压下-当你的脚落下、落下到和地面接触的时候,你感觉到这个接触,你就内心做记号说接触;接著你要把重心往前移、移到前脚,前脚会向地面压下去,你观压下-这样子举起、跨出、落下、接触、压下,这样子走到结束,就是至少要走一个小时(总共)。当你能够观察得很好的时候,你可以再增加记号,就是说当你要举起脚的时候是脚跟先举起来脚跟举起来的时候,你观说举起:这时候脚趾头还跟地面接触;等到脚趾头要离开地面要提起来的时候,你再观提起。所以一个举脚的动作就分作举起和提起,这时候你又多增加了一个记号,所以你就观六个举起、提起、跨出、落下、接触、压下。然后当你观察到想要想要举脚的动机的时候,你再加上动机(举脚的动机),你又观动机、举起、提起、跨出、落下、接触、压下。观多少记号是因人而异,自己知道自己的情况;如果说你必须要很用心力、很专注才能够观清楚,那你不应该这么做,你应该减少记号。必须说你不必很用心力,就能够观的很清楚的这种情况,才适合用这么多的记号来走。然后动机是你感受到、觉察到动机的时候,你才能观动机;如果你不能觉察动机,你不应该观动机。但是你必须尽量走得很慢,这样子渐渐的你自然就能够感觉到动机。观察动机的时候能够让我们了知动机和我们行动之间的因果关系,了知这种因果关系很重要,因为能够灭除人、我、众生的错误见解。
修内观的人必须观察一切的身心现象,如果他先修奢摩他两三个月,也许他得到很深的定力,这种禅定也是必须要观照的对象,但是很难观照,因为当他的定力很强,他的心完全吸收在定中,这种情况叫心吸收在身体里面没办法出来观。所以大家要小心,不要让心落在定中。不过佛陀时代有些这样的人能够观禅定的生灭,这是因为他有佛陀作老师。
17
今天是西元一九九二年一月一日在澳洲坎培拉,是我们第四天的禅修。继续跟各位解释内观毗婆舍那的修法,先跟各位解释毗婆舍那的意义。毗婆舍是那巴利文vipassana,这是由两个字合成的:vi 是一个字,passana是另外一个字;passana的意思是看、知道、或者穿透这里的看并不是普通的看,而是要看透、透视的看,要透视到身心的真相。vi 是各种、种种的意思,但是这里只指(三种)一切现象的共同性质,就是无常、苦、无我。当vi 和passana 两个字合成一个字vipassana、或者我们翻译作毗婆舍那,它的意思就是要能够透视、彻悟身心的真实本质,也就是透视到一切身心现象、它的内在所具有无常、苦、无我这三项性质。所以毗婆舍那又可以翻译作内观,就是要洞察、透视身心内在真相这样子的观照。因此修行毗婆舍那、内观的目的是什么呢?大家想想看。当你透视、了知到身心是无常的,你会不会再认为说这个身心是一个人、一个我、或者一个众生呢?不会!因为我们之所以认为有一个人、有一个我,我们所认定的这个人、我是一种一直存在的观念,是一种恒常不变的观念,从我出生以来一直都存在,至少存在到了今天。所以这种观念当中的人、我、众生,是一种恒久不变存在的观念。当我们了知身心一切现象只是不断生生、灭灭的一种自然过程,是无常的、不是恒常不变,我们就不再认为身心现象是人、是我、是众生。如果这种人、我、众生的观念还存在的时候,这个人、这个我、这个众生他是有欲望的他想要有钱、想要英俊/美丽、想要做总统;这个人、这个我他会生气,当别人来侮辱他的时候;然后这些贪爱、这些嗔恨的烦恼,都是起源于人、我、众生的这种错误概念。如果我们了知根本没有一个真实的人、我、众生,那么贪嗔痴一切烦恼就不会生起来。然后怎么样才能了知没有人、我、众生呢?就是当我们透视到身心它是无常的这种本质,我们就不会执著说有人、我、众生。因此我们必须透过内观的修行法,亲身体验到身心生灭无常的本质,才能够不生起人、我、众生的执著。
因此正如前面讲过毗婆舍那的意思是透视身心现象都是无常、苦、无我的内观;透视无常、苦、无我就不会生起人、我、众生的执著。没有人、我、众生的执著,就不会生起一切贪嗔痴的烦恼;一切烦恼灭除之后,就不会再受一切的痛苦。所以问大家一次:修行毗婆舍那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解脱一切的痛苦!藉著了知身心都是无常、苦、无我的本质来解脱一切痛苦。所以如果你想解脱一切痛苦,你应该怎么办?你必须灭除一切烦恼;要灭除一切烦恼,应该怎么办呢?你必须去除人、我、众生的这种错误观念;要去除人我、众生的执著,必须怎么做呢?你必须透视一切身心现象
18
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这种了知无常、苦、无我的见解,叫作正见,是八正道的第一项。
你要怎么样才能透视身心的真实本质呢?你到什么地方去找无常、苦、无我这三项本质呢?就在你现在的身心当中、在你现在自己里面!那么你怎么样才能够了知、才能够透视到这三项本质呢?你必须很努力精进,以正念来观察一切的身心现象--在任何时刻一切身心现象发生的时候,你必须很有正念的立即观察。如果我们能够了知无常的事物是无常,这是正确的见解还是错误的见解呢?是正确的见解,因为你了知无常的事物是无常的,意思就是你照著它真实的面貌去了解它,所以是一种正见。如果我们要照著身心现象的真实面貌去了知它们,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要观察它们,是的,我们要观察身心现象!怎么样观察呢?这个怎么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有一些佛教修行者来观察诸法无常的时候,他们是这么观照:他们是把无常、苦、无我这种观念套到一切现象里面去观照,他们观察五蕴无常的时候,他们就观色蕴是无常、是苦、是无我;受蕴无常、苦、无我;想蕴无常、苦、无我;行蕴是无常、是苦、是无我;识蕴是无常、是苦、是无我。这是他们的观照方法,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子去观察身心五蕴呢?不应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须要按照它们真实的面貌去了知它们、去观察它们,该怎么做呢?我们必须在一切身心现象发生的当下、的当时,按照它们原原本本是什么样子、实实在在的样子,去观察它们、了知它们;佛陀开示说:诸比丘,照著色蕴真实的面目去正确了解色蕴这是佛陀亲自给我们的教导。因此当我们观察疼痛的时候,我们心中的目的是要了知痛的真实面貌、而不是为了要去除疼痛大家是不是都是存这样子的目的在观察疼痛呢?有的人可能不是有的人可能是为了痛赶快消失掉,这是不正确的!为什么你观察疼痛的目的是想要赶快去除疼痛呢?因为你讨厌它;有些人讨厌疼痛、有些人会爱著疼痛,为什么会爱著疼痛呢?在缅甸,尤其是女性的修行者,她们很精进修行;大约过了一个月之后,完全没有痛的感觉发生,这时候她们反而没办法提起强有力的正念来观照;她们想要提起强而有力的正念,怎么办呢?她们去寻找疼痛,因为有痛的时候,她们观察疼痛的正念是强而有力的。那她们怎么做呢?她们就把她们的两只脚坐在身体底下,这样压久了,痛就来了,她们就找回她们的老朋友,她们能够很正念的观察疼痛,所以她们觉得很满意。这是她们爱著疼痛。在我们这一期禅修里面,恐怕没有人会去爱著痛吧!
其实痛是开启涅槃大门的钥匙。为什么说痛它能作为开启涅槃大门的钥匙呢?当
19
痛来的时候,你提起正念专心观察它;心观察疼痛的性质,观察得越清楚,这时候痛好像变得更厉害;事实上并不是疼痛变得厉害,而是你对疼痛观察得更清楚,了解的更清楚的时候,疼痛的感觉更强烈,但是事实上它的程度并没有变得更厉害。当你观察疼痛还不是观得很深刻的时候,你会感觉我的脚在痛、我感觉疼痛还有我的观念在里面;但是当你正念专注观察得更深刻的时候、定力渐深,这时候你了解到疼痛它的特性它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是一种自然的现象,这时候你就不再执著是我在痛、或者我的脚在痛:你没有一切人、我、众生的执著,你会变得很平静、很愉快、你不再会讨厌疼痛,因为你了解到疼痛的真实性质。然后定力更深的时候,一波的疼痛来了、然后又消失了,下一波疼痛又来、又消失一波接著一波、一波接著一波,生了又灭、生了又灭;这时候你了解到疼痛它是无常的,因为它不断生灭、生灭,没有一种恒常性,所以你不会认为痛是人、是我、是众生,所以你就不会讨厌疼痛。我们的修行者很容易就会讨厌疼痛,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真实的了知疼痛的本质。如果你深入观察疼痛,了解到它是无常、苦、无我,这时候你没有人、我、众生的执著,不会讨厌疼痛、也不会贪爱疼痛,疼痛对你没有任何影响;这时候一切贪嗔痴烦恼都不会起来,你灭除了一切烦恼。当你能够灭除一切烦恼,也就是灭掉苦的原因,你就达到离苦的境界,那就是涅槃。所以因为你彻底了知疼痛的真实本质:无常、苦、无我,你能够灭除烦恼证到离苦的涅槃境界。所以说疼痛是开启涅槃大门的钥匙。
涅槃不是身理现象,也不是心理的现象,所以涅槃是永恒的。如果涅槃是身体现象,涅槃是无常的;如果涅槃是一种心理现象,涅槃也是无常的。但是因为涅槃它不是身体或心理现象,它是一种身心状况的止息、是一种一切痛苦的止息、没有一切身心现象,所以涅槃是永恒的、不是无常的。而且涅槃是能够在今生活著的时候达到的,并不是死了才得到涅槃如果涅槃是在死了以后才能得到,各位就不需要来修毗婆舍那内观;涅槃是在世的时候就能够达到,只要你有足够的精进、付出足够的时间,你今生能够达到涅槃!
所以说我们修行毗婆舍那内观的目的,就是要藉著彻底了知身心真相来灭除一切苦达到涅槃,因此我们必须要按照一切身心现象它真实的面貌去观察它,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不存任何的成见、没有任何的推理/分析/反省、或者用任何哲学的角度去判断这些在我们修行的时候完全不能用到,我们纯粹只是照一切现象它原本的样子去观察它、去了解它。如果我们能够照著身心现象去观察它,照著它原来的样子,很有正念、
20
很准确的来观照,这个时候我们观照的心不会受到一切目标的影响假设说我们现在生气了,如果我们不知道要来观生气,这个生气的情绪会越来越厉害,最后就转变成行动,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但是如果我们知道应该要观照,我们就照生气这原本的样子去观察它,然后在内心观察生气、生气、生气因为我们很有正念、很有精神的一直观察这个生气,正念的力量越来越强、我们观照的正念越来越强,生气的心就会越来越弱,最后生气的心就消灭掉。这时候我们观察生气的心,没有受到生气这种情绪的影响;如果说我们观察生气的心受到生气的影响,那么我们观察的心就会开始生气。但是事实上我们观察生气的心一点也没有受到这个目标、就是生气的影响观察生气的心和生气存在一齐、和它依附在一齐,但是不受它的影响,为什么呢?因为它能够照生气原本的样子接受它。所以这种了知作用叫作不受影响的了知。我们的心如果要不受一切目标的影响、不受一切外境影响,我们就必须按照一切现象它原本的面貌、真实的面貌去了知它、去观察它这就是能够引导你离开一切痛苦的内观修行法!各位相信这种法门吗?因为各位有信心相信,所以才会来这边禅修的,是不是呢?各位内心相信不相信我不晓得,但是我个人是非常相信这个法门能够达到离苦、达到涅槃的境界的!
我们的时间到了,最后愿各位能够正确了解毗婆舍那的原理,生起信心、尽大家最大的努力来修行,能够达到究竟离苦的目标。
21
今天是西元一九九二年一月二日在澳洲坎培拉,今天是我们禅修的第五天。昨天跟各位讲解观察疼痛的这种感受,正如我告诉各位的,痛是开启涅槃大门的钥匙;当各位观疼痛的时候,刚开始,疼痛似乎变得更强烈,虽然不是真的变强了。你必须忍耐,心要很专注、很有正念的、很准确的观察疼痛;然后定力会渐渐深,内观的力量能够透入疼痛的中心,然后你开始了知疼痛的特性:是一种不舒服的身体感受;然后你能够分辨疼痛和观察疼痛的心中间有很明显的差别,这时候你就是开始能够分别客观的目标这个疼痛和主观观察的心,这就达到了第一观智能够分辨色心差别的智慧。在内观的修行过程中,有十三种观智,然后有一个道智、一个果智、还有一个返照智,总共是十六个、十六层的智慧。修行者必须修行到这十六种智慧,然后他就能够证到初果须陀还。因此当你的定力够深,你能够透视到疼痛的本质;如果你的定力还不够深,你就还没办法透视到疼痛的真相。当你到达这种足以透视疼痛本质的定力,这时候叫作心清净你的心有相当的定力能够不受五盖、不受烦恼的干扰。在修行的过程中总共有七种清净,第一种是戒清净修行者必须遵守至少五戒或者八戒,这样子身体的行为和言语才能够清净;尤其是持八戒的人,他有更充分的时间可以来修行,因为中午之后他就不吃食物,没有其他事情做,能够专心修行。受持八戒,持过午不食这条戒的人,下午可以喝一些饮料;但是这里的修行人,有些人他连饮料也不喝,他将喝饮料的时间也完全用在修行上,所以他修行的时间更多。当修行者身口业清净,他的心就能够专注观察修行的目标,不会有任何的打扰,所以他的修行很容易进步。但是如果一个修行者他过去的行为不清净,当他回忆到过去所做的错事,心中就会生起罪恶感,就会感觉到烦躁不安,也就不能专心修行。相反的,如果修行者他持戒清净,当他回想到自己过去所做的行为都是清净的善业,他内心会感觉欢喜,更容易能专注修行,所以修行就很容易进步。所以说戒清净是修行的基础,是其他一切清净的基础。
当修行者的心专注观察目标,定力渐渐深、深到某一个程度的时候,内观力也随著变得锐利,能够透视到身心的特性,到达能够分辨物质现象和心理现象的差别,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第一观智。
当修行者观察腹部上升的时候,从腹部上升的动作一开始就观察,一直观察到上升完成;然后接著是下降,从下降一开始就观察,一直观到下降完成。心越专注,定力就越深、内观力越锐利。然后当他观察腹部上下的时候,他发现腹部上升、下降的
22
动作,都分成一系列分开的小动作,一个接一个连续不断,可是每个动作是分开的这样的小动作。这时候他了知到说这一切的动作都是不断在生灭的这种物质现象,这时候他完全没有感觉到自我的存在、没有感觉到我这个人的存在,他也见不到自己身体的形象,这时候所见到的只有身体的现象,就是腹部的上下,只有腹部上下的移动还有观察腹部上下的心只有身心这两者法。于是他就不会认为腹部的上下是我、是人,也不会认定说观察腹部上下的心是人、是我。因为他不执著身心是人、我、或者众生,所以这时候一切烦恼就不会生起来。因为烦恼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有人、我、众生的执著才会生起;这个时候因为修行者有相当深的定力的帮助,透视到身心的真相,所以他能够去除人、我、众生的执著,于是他能够熄灭烦恼。这是经由修行者他自己亲身的经验、亲身的体会到达第一观智,他能得到这样子的效果。如此内观修行法能够使修行者清净他的见解或者说他的观念,也就是去除我见,然后他就能够得到无我
的正见。
但是在这里我们也必须小心的,就是说内观修行法所需要的定力不必太深,因为当一个修行者他达到初禅以上的禅定,那是完全的禅定或者说不动的禅定,如果他入在这种深的禅定当中,这时候他没办法观身心的现象,因为在这种不动禅定当中,他的心完全吸收在所缘的目标当中,心没办法出来观身心现象。所以内观修行者不需要用到很深的定力,但是他仍然需要某一程度的定力,比如说他能够持续不断的观察目标至少十分钟以上这样子的定力,或者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乃至一小时。如果修行者能够专注观察修行目标至少十分钟,这样子的定力,就能够让他的内观力量锐利,就足够使他能透视身心的真相。能够专注到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乃至一小时就更好。在这里必须跟各位解释何谓心清净这是七种清净当中第二种。当修行者的心还没有定力、不能够持续专注在所缘的目标,烦恼就会侵入他的心中,让他的心暗钝、他没有锐利的内观力量,不能透视到身心真相。反之当修行者他的心能够专注在目标上、持续不断、定力加深,他的心就免除烦恼和五盖的干扰。何谓五盖呢?五盖就是能够染污我们内心的五种障碍、也就是烦恼,五盖都是烦恼。第一种叫作贪欲盖,当你在修行的时候,如果生起贪欲心,所谓贪欲就是你想要看什么事情/什么东西、想要听什么好听的声音、或者想要闻什么香味、或者想要尝好吃的东西、或者想要接触什么样柔软平滑的东西、或者想要意念什么样快乐的往事--有这些贪欲产生的时候,你的心没办法专注观察修行所缘的目标,譬如说当你听到禅堂外面传来悦耳的鸟叫声,这
23
时候你本来应该要观察听到的这种现象,观察说听、听、听,但是你没有这么样观,因为你喜欢听鸟的叫声--这时候是什么现象生起来了呢?就是贪欲盖--因为你喜欢听鸟的声音,这时候你能不能专注好好的观照呢?不能!你甚至忘了要观照,因为这种喜欢听的贪欲障碍了你修行的进步,让你没办法专注的观照。这就是贪欲盖。五盖中第二个叫嗔恚盖,这是愤怒的情绪或者说嫌恶、生气的种种心理。当你在修行当中,你忽然回想到过去和某个人有不愉快的往事,你心里开始不高兴、乃至你开始生气,这时候你能够专注的观修行的对象观得很好吗?不能的!因为这个嗔恚的心理障碍了你的修行。乃至于说你只是觉得不满意、或者是不高兴、不愉快,这些都包括在嗔恚盖里面。所以当有这些心理发生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办呢?应该要观察它,而且你观察的心必须要很有正念、很有精神、很准确,而且要观得稍微快。因为这个时候当你在观生气的心的时候,有两种心理作用在这里面:第一个是生气的心,第二个是观照的心,如果生气的心比较强、超过观照的心,观照的心弱下去,这时候你就无法专注来观照,乃至最后你没办法修行下去,因为你观不下去;相反如果观照的心强过生气的心,生气的心就会渐渐弱下去、乃至最后消失,等生气消失了,你就能够继续修行,因此我们要想办法让我们观照的心强起来;想要让观照的心强,你不能只是很肤浅的观、轻轻慢慢的观,你必须提起正念,很有精神、很准确、而且速度要稍微快,这样子观。能够让你观照的正念持续不断,这样观照力量就越来越强。当生气这种烦恼、这种障碍消失掉,心就回复到清静,能够专注观察修行的目标。定力渐渐深、内观力锐利,你就能够透视到身心的真相。
五盖中第三种是昏沉盖。这昏沉盖也包括懒惰、散漫、瞌睡种种。这是修行者的坏朋友,它是一种朋友,因为它一直喜欢跟你在一齐,但是它是坏的。当你有懒散、昏沉的情况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办呢?你是不是应该欢迎这个朋友呢?如果你欢迎它,最后你就会睡著了。你必须提起正念、很有精神的、快速的来观昏沉、昏沉、昏沈。如果你正念够强的话,这个昏沉最后能够消失掉。当你觉得懒散、昏沉的时候,你能不能专注观察目标、让你的定力加深呢?不能!因为昏沉一来的时候,你心提不起来,定力就生不起来,所以昏沉是定力的敌人。有时候昏沉来的时候,修行者没有力量能够来观昏沉,因为他的心变得很黑暗、朦胧、没有力气,但是你必须尝试著来观,你必须要睁开眼睛,因为眼睛一睁开,眼前变亮,心里就变得清醒;然后你必须很努力、很有正念、很有精神的、快速的来观昏沉。当心里面精神提起来观的时候,
24
你的朋友走了,然后你发现昏沉克服了,你就再闭上眼睛继续观照。这时你继续观照的时候,能不能轻松的观呢?不可以!如果你接下来只是照平常一样的观,很快昏沉又会再回来。这时候你必须要加倍提起精神,用强而有力的正念,很准确的观照目标。这时候你能持续充沛的精神,昏沉就不会再来。
万一没办法用上述这些方法来克服昏沉,佛陀在经上还教导了七种对治昏沉的方法,在这里我们只介绍两三种,因为时间有限:其中一种是,如果你没办法藉著正念专注观照目标、这样子来驱除昏沉的话,佛陀说你必须用力拉扯你的耳朵,这样子就能够让你的内心清醒起来。另外一个方法是你要站起来走路、经行;然后你在走路的时候必须后退著走,不是向前走--你后退走,昏沉就很容易能消失。我曾经在泰国、纽西兰在禅修的时候,也介绍了对治昏沉的这些方法。在那边修行的人都是很注重实际、很实修的人,所以他们真的把所介绍的方法拿来实行:后退著走,然后观察举起、后退、落下,尤其有两位荷兰的女士很喜欢这个方法,因为她们的昏沉都很重,每次静坐的时候都会打瞌睡,所以她们很努力这样后退走;那个禅堂空间很大,即使晚上她们也照著这样子后退的经行,最后真的克服了昏沉。另一个方法是当你没办法克服昏沈的时候,你就去洗脸,然后走到户外去看一看天空、看天上的月亮、看四方,然后你开始数天上的星星一二三四五六,这样子你昏沉可以消失。在这个禅修中心、在这里,各位可以不必数天上的星星,各位可以向四方去看,然后去算兔子,然后各位的心就会清醒起来。我想介绍这三个方法已经够用,最重要的各位要拿来实行。在这里讲一段在缅甸很多女孩子年纪很轻就来修行,有一位女孩她才十五岁,她昏沉很重,每次静坐才坐五分钟就开始打瞌睡,她对自己的情况很不满意、很生气。那时候我还没有介绍这些方法,但是她用她自己的方法,她就坐在外面一棵大树下,面对著树干,她的头距离大概只有四吋这么远,然后她静坐下来观察腹部的上下,不到五分钟,她的朋友来了、昏沉来了,这时候她就很用心的观察昏沉:昏沉、昏沉、昏沉,但是没有办法克服昏沉,接著棒一声她的头撞倒树干,这时候她马上清醒起来,她手摸一摸头,然后继续闭上眼睛静坐,结果再过了几分钟,棒、第二声,又清醒起来。结果第三次之后她不再昏沉,即使昏沉再来她马上觉醒、不会头再撞倒树干。就这样子她渐渐克服了自己的昏沉。各位也能够学习她这个方法来做。
五盖之中第四个叫作掉悔盖。掉就是掉举,就是我们的心浮躁不定、到处乱跑;悔就是后悔,后悔过去做的事情。掉悔盖也是修行者的朋友。当我们观察腹部上下,
25
观察才四五次,心跑掉了、去胡思乱想。但是你不知道你的心跑掉,你以为你还继续在观察腹部上下,事实上心只是很肤浅的观一下子然后又跑掉了。初学者往往没办法觉察到自己在胡思乱想,一直到胡思乱想停止了他才发现;而且初学者往往没办法来观察他的胡思乱想,因为他还不习惯。在他努力修行一阵子,渐渐就能够开始观察妄想,但是心仍然常常跑掉、常常胡思乱想,你必须训练你的心勤于观察妄想,发现心跑掉了,一察觉心胡思乱想就马上观照想、想、想,或者妄想、妄想、妄想,要很有正念、很有精神、准确的、然后稍微快速的来观。当你观照的正念越来越强,妄想就消失掉,妄想消失你再回到观腹部上下。如果你能够这样努力勤劳的来观察妄想,妄想就会越来越少。但是如果你不勤于观妄想,妄想会越来越强,乃至有时候你会掉在妄想里面很久、很久,自己都觉察不到。佛陀开示说心分散的时候必须要观察这个分散的心,我们要克服这个掉悔的障碍,必须要自己下定决心、自己发一个愿说在这一期禅修当中,我绝对不分心去想其他的事情。因为你有很多事情可以想:你的家庭、你的朋友、你的工作、你的事业、等等很多,但是你必须下定决心--只要我还在这里禅修,我绝对不分心想其他的事情。然后当任何妄想生起的时候,你必须很有正念、很专注的来观察。
26
今天是一九九二年一月三日在澳洲坎陪拉,我们继续来研讨修行内观的一些方法。我们今天继续讲到心清净,心从烦恼和五盖当中清净出来。
昨天讲到染污内心的五种障碍,就是五盖。如果相修行者的心没有办法专注在观察目标,就会生起五盖;如果心能够专注、定力越来越深,定力够深,心就能够从五盖当中清净出来。这五盖就是第一个贪欲盖、第二个是嗔恚盖、第三个昏沉盖、第四个掉举和后悔、第五个怀疑/疑盖。
我们还没有讲到第五个疑盖,如果你的心对三宝有怀疑,你就没办法专心来修观照,因为你的怀疑使得你不能付出足够的精进努力来修行,你就很难很正确的、很专注的观察目标,因此你不能得到足够深度的禅定,修行也就没办法进步。所以对三宝的怀疑,尤其是对修行方法的怀疑,是修行进步的大障碍。反过来说当你能够正确了解佛法到某一个程度,而且你也正确了解修行的方法,你就能够去除怀疑、能够努力修行,努力到相当的程度。因为你持续的正念专注在观照,定力加深,心就能去除五盖。心从五盖中清净出来,你就会感觉到平静、安宁、愉快,于是你就超越了疑盖。当然,做任何事情都一样,在开始的阶段,当然还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效果,比如说修行内观十天之内好的效果还没办法产生出来,只是了解到修行的正确方法而已。如果你能够持续修行到一个月,你就可以得到相当的好处。如果能够修行两个月,那这样子你所得到的利益就会相当显著。如果只有七天或者十天的禅修,这样的时间只够让你了解修行的方法,然后你只好回家去自己继续修行。怀疑是修定力和修内观的大障碍,你必须努力修行才能超越这个障碍。你要超越这个障碍就是要达到心清净、心有相当的定力,能够超越五盖和烦恼。要达到相当的定力,你就必须保持正念连续不断,最好能够整天定力都持续不断。
修内观所需要的心清净、所需要的定力不必很深,至少十分钟你能够持续专注观所缘的境界、完全没有分散,这十分钟就足够让你锐利的内观力透视到身心的真相。如果你还没有达到相当的定力、心还没有从五盖中清净出来,你就没办法亲身经验到身心的真相。当你在观察腹部上升的时候,必须观察得很准确、很密切,从腹部一开始上升就一直观察,一直到上升结束。下降也是一样,从腹部一开始下降就专注观察,一直观到下降结束。但是初学者即使努力想要专注观这一切动作,他还是无法达到,因为一来他还不熟悉、还不熟练,二来他呼吸还不稳定,因为初学者他观察的定力还不是很熟练,所以他努力想要加深呼吸来让腹部的上下变得更清楚,所以他的呼吸变
27
得不自然、变得不稳定,这是错误的。你必须努力保持呼吸自然、顺畅,然后你专注观察腹部的上下,因为你心专注,渐渐你腹部上下就会越来越清楚。然后你观察腹部上下,也许你观个五次,这时心跑掉、胡思乱想去了;刚开始你还没办法觉察到心跑掉、心胡思乱想,一直要到这个胡思乱想、这个妄想结束,你才知道说,啊,我的心已经胡思乱想了半天。但是你必须要训练自己的心,只要你觉察到胡思乱想、觉察到妄想,立刻就观想、想、想,或者说妄想、妄想、妄想,一直到这个胡思乱想、这个妄想停止,你才回来观腹部上下。如果你能够很勤勉的来观妄想,渐渐的你能够观察妄想、观察胡思乱想的心越来越熟练,只要发觉心一妄想就立刻去观察、立刻去观,渐渐乃至心才要起妄想,你马上就能觉察,这是你熟练的结果。在《大念住经》上佛陀开示说,当修行者的心分散、心生起妄想的时候,必须要立刻了知、必须要去观照,因为这样子我们才能够了知心的真相。心它只是一种心理的过程,不是人、我、众生,我们如果能够照著它自然实在的面貌去接受它,照它原本是怎么样我们就怎么样去观它、就怎么样去接受它,我们就不会受它的影响。
对初学者而言,当他发现心胡思乱想的时候,他会不自觉的把心拉回来观察腹部,这是不正确的,他必须训练自己当发现心胡思乱想的时候,要跟著这个心去观察这个妄想的心,不能够就把它拉回来观察腹部。有时候当他观妄想的时候,妄想的力量很强、非常的强,他没办法超越这个妄想,这时候他观了几分钟之后,如果他还是没办法观妄想,他可以把心拉回来观腹部上下。但是这种例子非常少,因为只要真的提起正念、很有精神、很准确、稍微快的速度来观妄想,我们的正念一定会越来越强、一定能超越妄想。
有时候修行者陶醉在他的妄想里面、跟著胡思乱想去了,所以他当然没有办法超越自己的妄想,而且这样子持续下去,修行者的心会变得很浮躁不安。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修行者他必须暂停内观的修行,他要转来修慈悲心,因为这个时候他的心已经非常的不安、浮躁。他修慈悲心能够让他的心柔软、充满慈悲,心就渐渐变得平静、安宁,等到他有足够的平静和定力之后,在把心移回来修行内观。可能他必须修行慈悲心修行十五分钟、三十分钟、乃至一个小时,一直修到心平静、安宁,才回来修内观。因此焦躁不安的情绪、或者压力、或者郁闷这种种心理,可以藉著修行慈悲观来超越。有时候必须修一座、两座、三座,渐渐的心能平静下来。这个对修内观来说是很好的辅助、有很大的帮助。希望能找一天来跟各位解释慈悲观、修行慈悲心的方法。
28
此外当我们的心开始生起分析、或者是任何的批评、思考、推理、反省、任何的判断,这些都是修行的障碍,让我们的心没有办法专注观照所缘的境界,这是所谓掉悔盖。当我们发现有这些心理状况产生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立刻观照它,然后一直观它到消失为止。我们观照心理状态的心必须要很有正念、很有精神,要很准确,而且要速度稍微快,这样子观照,让我们观照的正念持续不断。但是这边讲的速度稍微快,也不能够太快,因为如果你观得太快,比如说像这样的速度:想、想、想,这样子太快,你的心变得不安,在注解上讲,我们付出太超过的努力会让心分散、不能安宁;当你观得太快的时候,就表示你必须付出相当的努力来观,这样子反而让心不能安定下来,因为你太想让心定下来,结果你观得太快,反而心不能安定。所以在观的时候必须用正确的方法,要很有正念、很有精神、然后稍微快,这样子观。等到正念强的时候,就能克服这些障碍。
我们必须要心能够克服五盖这些障碍,就是我们达到心清净有相当深的定力,这时候内观的力量变得强而锐利,能够透视到身心的真相、了知身心的特殊性质和共同性质,这就是达到内观的智慧、或者说毗婆舍那的智慧。这边所讲的毗婆舍那是包括正念以及内观,因为如果没有正念也就不能生起内观,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正念持续不断、定力加深,内观力才产生。
然后讲到修奢摩他和修毗婆舍那的差别是,奢摩他修行人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深的禅定,他不是为了要了知身心的真相,所以当他定力深的时候,他不会用来观照身心现象,因为他的目的并不在这里,他只是为了达到深的禅定;同时当他达到初禅以上的不动禅定,如果他入在这种不动的禅定当中,他没办法观照身心现象。因为这时候他入在定中的时候,他的心完全吸收、完全专注在所观的境界,没办法出来观身心的现象,这种情况叫作定力太深。但是这种定力太深的例子很少,至少在我们这一期禅修里面没有人有这种困难。
在注解里面讲到说每个人他有五项心理功能,这五项心理功能是修行者必须努力培养、努力去让它茁壮/有力、让这五项功能强而有力,就是所谓的五根。第一个是信心、第二个是精进、第三个是正念、第四个是定力、第五个是慧观的力量、或者说内观的智慧。这其中有两对是必须要保持平衡,我们要让这五根、这五项功能能够平衡发展、而且能够茁壮有力,这样子我们修行才会成功。
29
当我们在观腹部上下的时候,一开始我们有人、我的观念,我们会想说我的腹部在上升、在下降,但是渐渐修行,如果我们能够专注来观照,我们付出足够的精进努力,我们的正念能够保持强而有力、而且持续不断,定力就越来越深;有相当深度的定力,内观力锐利,然后就开始了知腹部的上升是一个过程、腹部的下降又是一个过程;观上升、观下降的心又是另外一个过程。在这时刻我们完全见不到腹部的形状、也没有我们身体的形状、也没有我们自我的感觉,所感受到的只有上下这种移动的过程、还有观察的心这个心理过程,这时候修行者完全了知说完全只有上下移动的这种物质现象、还有观察的心的这个心理现象这两种过程,这当中没有没有我、没有人、没有众生,这是他能够分别物质现象和心理现象差别的观智,这时候他就达到第一项的观智能够驱除有我的这种执著。要达到这样的观智,必须要相当深的定力,心能够相当专注在观腹部上下、持续不断,才能够透视到这种现象。
我们想要让定力加深,必须要稳定而持续的正念,正念必须强而有力、而且要持续不断。要让我们的定力持续不断强而有力,就必须付出足够的努力、精进,如果精进力不够、心懈怠,正念就不能强有力、不能持续不断。然后我们想要有足够的精进力,我们必须具备对三宝、对修行法门坚定强烈的信心;如果我们对三宝、对修行的信心非常坚定,我们就能够有勇猛的精进力;能勇猛精进,正念就能强有力持续不断,然后定力就能够深入得到深的定力、能够专注不散,心从五盖中清净出来。心清净之后内观力量变强、变锐利,就能透视到身心的真实本质。所以修行者他必须要培养这五项心的功能、这五根,让它茁壮有力。所以再复习一下,这五根、这五项心的功能是第一个坚定的信心、第二个是勇猛而持续的精进、第三个是强而有力而且持续不断的正念、第四个是深度的定力、第五个是锐利的慧观/内观力。
这五根是互为因果、互相增长的,最基本的原因是坚定的信心,当你具备坚定而强烈的信心,对三宝、对修行,你能够有勇猛而持续不断的精进,然后你的正念就强而有力而且相续不间断,然后你发展出深度的定力,心能够专注观照所修的目标不分散;然后你内观的力量、慧观的力变得强而且锐利,能够透视到身心的真相,然后你就达到内观的智慧,一层接一层,一直进步上去。这些内观的智慧,也就是觉悟,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觉悟一直加深,到第十三观智的时候、第十三层的觉悟的时候,这时候你能够体验到身心状况停止的那种境界,也就是一切苦停止的境界。这些是我们修行者必须要努力追求的。
30
最后愿各位修行者能够平衡增强每个人这五项心的功能、这五根,能够达到灭除一切苦恼的目的。
31
今天是西元一九九二年一月四日在澳洲坎陪拉,是我们第八天的禅修。今天跟大家继续讲解五根、这五项心理功能。五根也就是信心、精进、正念、定力、和慧观/或者说内观的智慧/或者内在的觉悟。这五根必须培养、让它强而锐利,修行才能够成就。《清净道论》的注解上讲到有九种方法能够使五根增强、锐利,今天只讲几种。第一种方法:修行者他要相信一切法是变化无常的,他如果相信诸法无常这项事实,他就能够生起要精进修行的欲望,这样子能让他的五根增强锐利;当他相信一切事物是无常的,他的信心坚定,他能够放下世间的执著,然后他能够生起勇猛的精进,然后他的正念能够持续增强,定力越来越深,然后慧观的力量就锐利,然后他锐利的慧观就能够透视到一切法身心现象的真相,能够见到一切身心的现象都是迅速生起、迅速消灭生灭非常迅速,证实是无常的。
第二种方法是他必须很认真的修行,如果你修行的态度不够认真,你就不能付出足够的努力精进,你就不能达到灭除痛苦的目的。修行内观能够让修行者解脱一切的痛苦、过著快乐安宁的生活,所以你必须很认真的来修行内观。很认真的修行也就能够让五根增强、锐利。
第三个方法是你的修行必须稳定而且持续。稳定持续的修行,定力才能越来越深。如果你想让你的修行稳定而持续,你就必须要努力的观察每一瞬间所发生的身心现象、不能遗漏掉;每一瞬间、每一瞬间你都必须要很小心的观察。如果能这样子,你的定力就会越来越深,然后觉悟的智慧会越来越锐利、能够洞澈了见身心的真相。这样子稳定持续的修行,能够让五根增强、锐利。
在这五根当中有两对是必须保持平衡,那就是信心和智慧必须平衡、精进和定力必须平衡,如此你能够很容易就澈悟到身心的真相。在注解上讲到,如果一个修行者他的信心强、智慧弱,这个人他会变得轻信、迷信,一些不应该相信的事情他很容易就会相信,这时候他很可能会被误导到错误的路上,所以他必须增加他智慧方面,他必须常常听闻佛陀的胜法、研究佛陀的教导、亲近正知正见的法师;他有充分的佛法的认知之后,他就不会再轻易相信一些不可信的事情。然后如果一个修行者他的智慧强、信心弱,他是一个有丰富佛法知识的人、但是他没有信心,这时候他变成一个顽固的人,他只相信他自己的经验、他自己的推理和成见,这样子他也是不可能修行有成就,他必须要亲近正知正见、解行相应的法师,来增强他对正法的信心。
32
再讲到如果修行者他的定力强、精进弱,当他来观察任何修行目标的时候,因为他定力深,他的心很容易能够专注观察,因为他已经有相当丰富的修行经验,他的定力越来越专注在修行的目标,而且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就能够一直专注下去;在这个时候如果他没有多加努力、没有加以用心让所观的境界能够越观越微细的话,他的精进力会越来越弱。精进力弱下去的时候,他的心就会渐渐变得昏暗、沉重,然后最后他就被昏沉所超越。所以注解上讲定力强而精进力弱的修行者,容易转变为昏沉。在我们这里恐怕没有人他是定力强而精进力弱的,一方面因为大家都是初学、初修,定力都还不够深。其实一个内观的修行者,他为了要达到一层接一层高层次的观慧,他是需要某种深度的定力,但是所需要的定力不必太深,所以大家要小心,不要令你的定力太深;因为如果你的定力太深、而精进力不够,这时候没有精进力的推动,定力不能持续;等到定力越来越弱下去的时候,你就转变成昏沉。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容易:如果你感觉你的定力够深了,你就多加一点努力来观照,这样子你的精进力跟上去、有精进力的推动,定力就能够保持持续。反过来说,如果精进力太强、定力弱,你就会变得心神不定、散乱、会觉得浮躁不安--前天有位修行者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