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之法 书法家与禅僧们毕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 2024-09-09 11:04
书法之所以为法,当然要讲法。书法史上也经历了从法中之法到法外之法,再到无法之法的发展过程。书法发展到唐代,达到了尚法的顶峰。在禅宗的影响下,宋代尚意之风大兴,无法之法也就是对尚法权威的否定。
宋代讲求无法之法的代表人物是黄庭坚。在黄庭坚看来,书法创作本是兴之所至、一任天机的,用不着恪守什么技法不可,这是禅宗的实质;正如禅家参禅一样,虽各异其词。都如向自然本性中求,而真能向本性自然中求墨韵者,又处于言语道断,非语言所能尽其意的尴尬境界之中。
这种澄净虚空的要求,到黄庭坚那里即成了心不知手,手不知心,心手合一的境界。黄曾非常自负地说:老夫作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如蚊纳聚散,来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
黄称赞东坡的画是笔与心机,释冰为水,达到一片化机的地步,是心手合一的典型,山谷主张真正善书者必须达到这种不择纸笔,不择时地,不计工拙,不管人之品藻的境地,这便是真正的心手合一。
所以无法之法并不是没有法,黄庭坚他也最讲技法的锻炼。学书时,要知法,不知法则无以学;下笔之际,要忘法不忘法则无以书。若一味地考虑技巧,则自我失于技巧;一味规摹古人,则自我失于古人。书法家不是不用技巧,而是活用技巧,无法之法正是技巧的活用之法。
清代张照在《天瓶斋书画题跋》中说:书着意则滞,放意则滑。其神理超妙、浑然天成者,落笔之际,诚所谓不居内、外、及中间也。
着意与放意都是对法的执著,只有在意与法之间,不居内、外、及中间才真正是无法之法。这是佛家所讲的中道观。得此中道者,熟谙技法的书法家可臻于游刃有余的境地,在创作过程中信笔挥洒而莫不中节。无法之法是意与法高度合一的法,也是书法之为书法艺术的法。
明代董其昌说: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画禅室随笔》)
妙在能合即是禅宗所讲的不为法脱,神在能离即禅宗所谓不为法缚。非入三昧者,殆不能办此。在这里,书道与禅道,书法与掸法取得了相通之处。入三昧之境,得无法之法的妙道,成了书法家与禅僧们毕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