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日
  • 中国
  • QQ
生食主义

杨维中:中国佛学 六、宗派鼎立(五)净土宗

  • 2024-09-19 12:55
简介(五)净土宗“净土”指清净的佛土,又有清净土、清净国土、清净佛刹、净刹、净国、净邦、净世界、净妙土、妙土、佛土、佛刹、佛国等称呼,为佛所居之所。相对于世俗众生所居的..

(五)净土宗

“净土”指清净的佛土,又有清净土、清净国土、清净佛刹、净刹、净国、净邦、净世界、净妙土、妙土、佛土、佛刹、佛国等称呼,为佛所居之所。相对于世俗众生所居的“秽土”,因此将其称之为“净土”。净土信仰者认为,净土不属于三界之内,而是在三界之外。大乘佛教说佛有无量数,因而净土也应有无量数。然而,如前所述,在中国佛教信仰中,仍然以弥陀净土影响最为巨大,而净土宗人则依据专门宣说弥陀净土的“三经一论”,建立起了独特的教义。

关于建立净土宗的祖师法系甚至有无净土宗这样一个宗派,目前都有许多争论。宋代四明宗晓(1151-1214年)以东晋的庐山慧远为莲社始祖,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五人继之(《乐邦文类》卷三)。后来四明志磐改立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为莲社七祖(《佛祖统纪》卷二十六〈净土立教志〉)。明清之际又加推袾宏为八祖。清代道光间,悟开更加推智旭为九祖、实贤为十祖、际醒为十一祖(《莲宗正传》)。民国时期的印光又改推行策为十祖,实贤、际醒递降为十一祖、十二祖。印光的门下也加推印光为十三祖。此宗被推为祖师的,大都以其人弘扬净土法门有贡献的缘故,并非像他宗的法系有前后传承的关系。由于这样的一些原因,以实际的师承关系为线索讨论净土宗的创立问题实际上是有困难的,只能选择对于弥陀净土信仰之流行以及形成净土宗的实际贡献来论定此宗的祖师。

弥陀净土信仰的大规模流行,一般认为始于东晋慧远。而与慧远在庐山弘扬弥陀净土稍晚,昙鸾在北方专修净业,立难行、易行二道之说,主张以弥陀如来本愿力为根本,为建立净土宗奠定了基础。昙鸾以后有道绰在北方弘扬弥陀净土信仰。道绰(562—645年),俗姓卫,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隋大业五年(609年),道绰至玄中寺,因感念昙鸾而舍《涅槃》而修习净土,常常面向西而坐,每日念佛七万遍,并且广劝信众称念阿弥陀佛名号。道绰曾讲《观无量寿经》,以小豆计数近200遍,每日口诵阿弥陀佛。著《安乐集》2卷,立圣道、净土两门,认为只有净土一门是唯一的出离之路。道绰以为,教法应由时与机决定。而在道绰看来,在当时五浊之世,称佛名号,愿生净土,是唯一的解脱法门。道绰在《安乐集》卷上中说,弥陀净土是报土,“从真垂报,名为报土。”而欲往生此报土,可以依真、俗二谛以实相念佛与称名念佛两种方法去修行。

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应该是初唐的善导。善导(613—681年),俗姓朱,于唐贞观十五年(641年)赴玄中寺向道绰请教。道绰授以《观无量寿经》奥义。善导从道绰听讲,修学方等忏法,专事念佛,于念佛三昧中亲见净土之庄严。道绰圆寂后,善导来到京城长安,先后住锡悟真寺、香积寺、光明寺、实际寺弘扬净土法门。善导继承了道绰弥陀净土为报土之说,并且坚决认为,凡夫能够往生净土,以此树立了净土宗的核心教法。善导认为,凡夫乘着弥陀的愿力虽能够往生极乐净土,但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往生的正因,即所谓安心、起行和作业。安心,即《观无量寿经》所说的至诚信、深心和回向发愿心。起行,即身口意三业之行。身业是礼拜阿弥陀佛,口业是称赞弥陀及一切圣众的身相光明及净土庄严,意业是专念观察弥陀及一切圣众的身相光明及净土庄严。“行”有两种,一是正行,二是杂行。正行“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善导《观经散善义》)“作业”即依照一下四种修法策励实行:其一,恭敬修,礼拜弥陀,身心恭敬;其二,无余修,即称名忆念弥陀及净土圣众,不杂余业;其三,无间修,即修行三业乃至回向发愿,无有间断;其四,长时修,即以毕命为期,誓不中止。(见《往生礼赞偈》)善导在其文中明确说,观佛三昧即实相念佛很难成就,因此,大力提倡称名念佛,从而使其成为净土宗的正统方法。

净土宗的基本教义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归纳:

1、西方净土与信愿行

西方净土是佛教理想中的极乐世界,然而关于其性质的认识也是逐渐深化的。起先,大多数信仰者,特别是影响较大的净土信仰者都认为弥陀净土是化土。直至隋代,仍然有净影慧远、智顗、吉藏认为阿弥陀佛为化佛,弥陀净土是化土。随着净土信仰的发展,弥陀净土是“报土”还是“化土”的争论,在净土宗教义中也得到了明确。

隋唐之际的道绰坚决反对“化土”的说法:“古旧相传皆云:阿弥陀佛是化身,土亦是化土。此为大失也。若尔者,秽土亦化身所居,净土亦化身所居者,未审如来报身更依何土也?”(《安乐集》卷上)善导称阿弥陀佛是报身佛,西方极乐世界是“报土”。善导在回答“弥陀净国为当是报是化也?”之问时说:“是报非化。云何得知?如《大乘同性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又《无量寿经》云: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又《观经》中,上辈三人临命终时,皆言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然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为与。以此文证,故知是报。”(善导集记《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在此,善导引用了《大乘同性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的相关说法证明弥陀净土是报土而并非化土。不过,善导又说:“然报、应二身者,眼目之异名。前翻报作应,后翻应作报。凡言报者,因行不虚,定招来果,以果应因,故名为报。又三大僧祇所修万行必定应得菩提,今既道成,即是应身。斯乃过、现诸佛辨立三身,除斯已外,更无别体。纵使无穷八相,名号尘沙,克体而论,众归化摄。今彼弥陀,现是报也。”这是说,因地所修的万善,得菩提果报,即是报身。在善导的叙述中,“应身”与“报身”之所指为一。而如同释迦牟尼佛那样示现八相,有无穷变化,无穷名号,都归于“化身”。诸佛所证都是三身具足的,阿弥陀佛也不例外,说阿弥陀佛为报身、弥陀净土为报土自然是正确的。

既然弥陀净土是如此美妙的佛土,那么,什么样的众生才能进入净土世界以及何以进入净土世界便是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净土宗的回答是即便是“罪恶凡夫”也可以进入弥陀净土,进入的方法是“信”、“愿”、“行”。

善导继承了《观无量寿经》众生皆可往生的思想,并作了很大发挥。有人问:“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善导回答:“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善导集记《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五乘是指人乘(修持五戒)、天乘(修持十善)及声闻乘、缘觉乘(二者为小乘)、菩萨乘。善导虽着眼于凡夫,宣传一切凡夫皆可往生,但并不否认有达到菩萨境地以上的“圣人”存在和往生,说:“一切罪恶凡夫尚蒙罪灭,证摄得生,何况圣人愿生而不得去也!”(《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简单说就是:恶人尚能往生,何况善人!这样在逻辑上就把净土教说成是一切人可以信奉的教派了。

由昙鸾、道绰、善导等净土宗大师昭示的进入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是就是“信”、“愿”、“行”,即信仰、发愿、修行。

“信”即信仰之心,指对于西方极乐世界的实有和念佛往生等要有坚定的信念。此中包括笃信佛之愿力,也就是阿弥陀佛在因位时发的四十八大愿,说若有念佛者必定往生;相信因必感果,在此土念佛,也即种下净因,有因必有感果,将来一定能够往生。在《观无量寿经》第十四观的经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净土宗人很重视此经中所言的“三心”。善导在解释此“三心”时也作了很大发挥,对于此宗影响很大,限于篇幅,不赘言。

2、念佛与往生

“念佛”是净土宗提倡的重要修行方法。念佛即忆念佛之意,又转为观念佛之相好或唱念佛之名号。“念佛法门”原有三种:第一,“称名念佛”,口称佛名。第二,“观想念佛”,观佛相好功德。第三,“实相念佛”,观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理。“称名念佛”,又称“散心念佛”。“观想”、“实相”二种则合称“定心念佛”,或“观察念佛”。庐山慧远以次的净土古师所弘扬的净土法门,大都是“观察念佛”。到了昙鸾,便包含“观察”、“称名”两种。经过道绰到善导,又侧重“称名”一门。

道绰在《安乐集》中强调称念佛的名号是“正学”,而其它则是“兼学”。善导则在道绰所言的基础上,提出了“二行二业”之说,进一步提高了称名念佛的地位,以称名念佛为正业,建立起了净土宗修行的完整体系。善导的理论通过所谓“定善”与“散善”、“三福”与“三善”、“正行”与“杂行”以及“三缘”等概念的诠释构成一个系统。

善导说称名念佛是“行”、“愿”具足的。如善导所说:“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善导集记《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所谓“称名念佛”即口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善导说“南无”意思为归命、礼敬、礼拜、皈依等。一般地说,“归命”有三义:第一,身命归趣于佛之义。第二,归顺佛之教命之义。第三,命根还归于一心本元之义。善导说,修行者念称“南无”为“发愿”,念称“阿弥陀佛”为“起行”,因此,“口称念佛”是“愿”、“行”具足的。

所谓“定善”与“散善”的问题是针对《观无量寿经》所言的“十六观”而发的。善导认为“定善观察”不是本愿之行,而“称名念佛”虽是“散善”,但因是本愿生因之行,故其功德胜于“定善”。善导所说的“定善”也就是净土宗所经常提及的“指方立相”。所谓“指方立相”即指示西方这一方,而观想西方极乐净土依报、正报之事相。净土宗认为弥陀净土及其所住之佛、菩萨,均有具体之形相,故可作为念佛、观佛之对象。善导《观无量寿经疏》卷三说“又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善导依照导绰“教赴时机”的判教原则,指出,末法时代的末法众生即便是以佛之“相”为观想对象都有困难,何况难度奇大的“实相念佛”呢?其言下之意,“指方立相”仍然偏高,“称名念佛”最合末法众生的根机。

善导所说的“散善”主要是指“三福九品”。所谓“三福”原是《观无量寿经》提出的。经文说:“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有此三种善业或功德,只要发愿往生弥陀净土,皆可如愿。善导在《观经疏》卷四把第一福称为“世俗善根”,第二福为“戒善”,第三福为“行善”,谓“此是发大乘心凡夫,自能行行,兼劝有缘舍恶持心,回生净土”。一个人或具此三善,或仅具其中二善、一善、或一善不具(是“十恶邪见阐提人”),但只要发愿往生,称念佛的名号,皆可往生净土。但因原来所具有的“正因”多寡有差,往生的速度、方式及生到净土后所乘莲华展开的时间等,有种种差别。善导按《观无量寿经》“三品九生”的经文,对此详加解释。他在解释中着重说明罪业深重的凡夫(下品的上生、中生、下生)只要诚心念佛名号,那怕在临死前连续念佛十声,也可往生。

善导上述主张对于净土教义至少有两点重大贡献:第一,扩大了对于众生的融摄力度与范围。善导集记《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二说:“一切众生机有二种: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即摄生不尽。是以如来方便显开三福,以应散动根机。”这是说,对于“散动根机”的众生来说,不能修行“定善”,因为他们没有入定的时间和素质。如果要求所有众生都修习“定善”,就会将他们排斥在净土之外,因此,佛方便说三福九品,只要求废恶修善,称之为“散善”。从这个角度观之,善导对于“散善”的提倡,为了就是要收摄散动根机的众生,使其不经过“三昧”也能进入修习净土法门。第二,善导将“散善”的功效抬升到超越“定善”的高度,实际上大幅度地提升了“称名念佛”的功德,为口唱佛号的简易修行方法占据净土法门的主流扫清了最后的理论障碍。而“二行二业”之说也为突出“口称念佛”法门的殊胜奠定了基础。

3、难行道与易行道

净土法门的种种特点,若一言以蔽之,则是简便易行。基于这一点,净土宗人将净土教称之为“易行道”,而将净土教之外的其它法门称之为“难行道”。他们认为,净土法门之所以成为易行道,主要表现在它不但易于下手,而且成佛也容易。他无须皓首穷经,而只要持名念佛;也无须崇高的师资、明利的根器,而只要起信发愿,则愚智咸宜。另外,它无须历劫苦修、累世功德,而只要一心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口诵弥陀名号,就可以顿超三界,上品者还可速得逞佛,下品者也可预入圣流。而净土法门之所以如此简便易行而又效速功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净土宗不依靠自力而主要依仗他力,而佛的威力是无可限量的。

关于“自力”与“他力”的区分,一般地以依阿弥陀佛本愿而念佛往生净土者为“他力”,而不依弥陀本愿者为“自力”。“他力”即本愿之意,但也有一些净土宗师将“他力”直接界定为“念佛”。如唐代净土宗著作《念佛镜》就说:“论诸法门,其数无量。何法自力?何法他力?答云:如来虽说八万四千法门,唯有念佛一门是为他力,余门修道,总为自力。”在净土宗中,还有“自力念佛”与“他力念佛”的区分。前者是指全力投托于弥陀之本愿力,此时之称名念佛即称他力念佛;反之,若以自力求开智能、积功德,则其所作之称名念佛或观念念佛,均称为自力念佛。可见,净土宗特别强调念佛之时借助于弥陀悲愿之力的重要性。同样是念佛,若为借助于弥陀悲愿,仍然属于“自力念佛”。不过,这也可能从另一方面说明,净土宗在强调“他力”的时候,也并未完全忽略“自力”,因为念佛也有“自净其心”的功效。如前所说,“念佛”要求身、口、意相应,因此,“信”弥陀愿力之加持自然会有开智慧、净其心、积功德的诉求。尽管如此,将净土宗与禅宗相比较而宏观地说,禅宗重“自力”,净土宗中“他力”,也是可以成立的。

最后,“十念往生”也是净土教义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也充分说明了净土宗的“简易性”。昙鸾在《往生论注》卷上说,五逆等罪虽重,以“在心”、“在缘”、“在决定”等三义校量,必得往生。关于“十念”,昙鸾说:“百一生灭名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时节也。但言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观缘心无他想,十念相续名为十念,但称名号亦复如是。……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辨耳,不必须知头数也。”道绰赞同昙鸾的说法。而善导将“十念”解释为“十声称名”。善导在《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中说:“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又说:“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十声念“南无阿弥陀佛”中具足十愿十行,故上自一生称名,下至十念称名,以佛愿力皆得往生。善导的这一说法后来成为净土宗的主流教义,被称为“十念业成”。念佛十声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谓即简又易矣!难怪后世人们常常以“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来描述净土宗的兴盛景象。

更新于:22天前

很赞哦!

评论问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