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日
  • 中国
  • QQ
生食主义

温金玉:楼烦寺与白人岩寺

  • 2024-10-20 13:36
简介楼烦寺与白人岩寺温金玉东晋慧远早期弘法遗迹考察慧远(西元334416年),东晋名僧,俗姓贾,雁门楼烦人。依照慧远传记资料记载,慧远一生活动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334年至354..

楼烦寺与白人岩寺

温金玉

东晋慧远早期弘法遗迹考察

慧远(西元334416年),东晋名僧,俗姓贾,雁门楼烦人。依照慧远传记资料记载,慧远一生活动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334年至354年,为第一阶段。在这一时期,慧远主要是四处求学。他早年博综六经,阅读儒道典籍,尤其对《庄》、《老》,颇有心得。这为其日后广行教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时局动荡,慧远萌发隐居之志。从354年至382年是慧远追随道安、辅助弘法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慧远偕弟慧持于太行恒山(河北曲阳西北)听道安讲《般若经》,颇有领悟,感叹儒道九流皆糠秕,遂与弟俱投道安座下,剃度出家。从此开始了他弘法度众的生涯。从383年至416年是慧远离别道安后独立在庐山东林寺建立弘法道场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他遁迹庐山,孜孜于道,务在弘法,聚徒讲学,率众行道,创立莲社,观想念佛,组织译经,撰论着述,并与天下名僧及当政者深相结交,为僧团创造了宽松的弘法环境,为天下创建了道德所居的模范道场。由此,慧远僧团所居庐山成为南方佛教中心,与鸠摩罗什僧团所居长安,南北呼应,中分天下,使中国佛教呈现出新的格局。慧远也成了名重一时、泽被万代的佛门领袖。

纵观慧远一生,其弘法活动的辉煌期主要是在南下庐山之后。晋哀帝兴宁三年(365),他随道安南游樊沔。孝武帝太元三年(378),襄阳被苻秦军队攻陷,道安为秦军所获。慧远带着徒众南行,本拟往广东罗浮山,但到浔阳(今江西九江市)后,爱匡庐峰林清静,就定居下来。365年,是慧远南北弘法的一个分界线。也就是说从354年出家至365年南下,慧远至少有10年的时间在北方协助道安弘法。其时,道安僧团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在山西的晋北、晋东南以及河北一带。传记载慧远24岁时便登坛讲说,颇负盛名。可以设想,在山西、河北的广大区域里,当有多处慧远的演教之地。在以往的研究中,因慧远传记里前期资料语焉不详,学界更多地关注慧远后期的弘法活动与成就,其实慧远在北方的弘法仍有踪迹可寻。目前,据笔者实地考察以及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山西原平市大芳乡茹岳村楼烦寺与代县白人岩寺当是慧远早期弘法活动遗迹的重要发现与资料补充。

一、诞生之处 楼烦寺

对于慧远的籍贯,按《出三藏记集》与《高僧传》记载,为雁门楼烦人,但雁门楼烦具体是何地,学界多不统一,如有山西代县、神池、五寨、宁武、原平或崞县之说。其实,楼烦本为一少数民族部落名称,《史记?匈奴列传》中载,战国时赵武灵王开拓疆域,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汉承秦制,西汉雁门郡统领十四县,楼烦为其一。东晋十六国时,据《晋书?地理志》载,雁门郡统辖八县,并无楼烦,此时楼烦已不是县治单位,而是以城邑形式存在。到北魏时,《魏书?地理志》载,雁门郡领二县:原平、广武。而原平县有楼烦城。慧远出生于西元334年,正是这一时期。按现今行政区域划分,雁门楼烦即今山西省原平市大芳乡茹岳村人,至今此村仍有楼烦寺。《崞县志》载有《重修楼烦寺记》,其中说:夫楼烦古邑也。迤崞北三十里许,迨其世远,人烟旧迹亡灭久矣。厥寺古刹名为楼烦,存旧制也。近年修撰的《原平县志》载:楼烦寺,位于茹岳村东。为晋代慧远禅师之出生及演教之地。晋代初建为胜井院,因原为楼烦县遗址,后改名为楼烦寺。明嘉靖年间毁于兵火,僧人昭敬修复,清康熙十八年、雍正十三年相继修葺。1958年拆毁部分建筑,1979年、1980年大芳公社先后二次拆毁天王殿、奶奶庙等。现存清代山门一座,唐代尊胜幢一座,金代李秀塔一座,明代重塑慧远禅师像碑记一通。 笔者曾赴此地作过考察。全寺占地万余平方米,1990年复建大雄宝殿,1995年筑围墙,塑佛像,1998年建慧远祖师殿,并塑莲宗十三祖像等。现山门已彩绘一新,院内除唐代尊胜幢、金代李秀塔外,有旧碑四通,大明正德元年碑已断为二截。1981年9月20日原平县人民政府所立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上面列有重塑慧远像碑记。依寺中碑记,万历四十四年,曾重塑慧远像,并立碑记之。清光绪八年《山西通志》中《寺观?崞县》载:楼烦寺,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以楼烦城名。晋慧远演教地。《山西通志》卷160《方外录上》引苏潜甫《西游日记》说:阎大参为言远公者,代州人也,公生时,其家有井,产金灵芝,水忽甘美异常,诸病者饮之辄愈。公去庐山,而井如故,味不能甘,而疾不能治矣。土人思公而新之,刹曰圣井院。日久忘其本实,改为楼烦寺,郡邑乘皆不载,今为置一主其中云。唐人有诗曰:空悲庐阜月,不见雁门僧。其证也。这一口井至今仍存于楼烦寺内,并建小屋保护。《庐山志》中陈谦《庐山远公赞》云:楼烦擅博综,皈志恒山里。一闻般若经,幡然弃经史。至今白莲池,以比功德水。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紫柏真可的《紫柏老人集》收有《过楼烦寺有感》一诗中有又不见胜井金枝秀异常,扬光将表醍醐瑞。还有《重过楼烦寺》一诗:至人将欲诞。宝地涌灵脉。饮者无贤愚。俱然消诸厄。一朝产金芝。佛日生大夕。千古鸣法雷。舌根等坚石。楼烦师之里。尔我悲陈迹。庐岳秋风高。东林正萧索。聪明泉未枯。胜井尘土积。搔首共踌蹰。哀鸿催白发。敢承圣者光。分焰照蛮貊。况复中华生。自来沾法泽。惭余道力衰。匪及为辉赫。清代何鶤有《楼烦寺》诗云:古刹传东晋,探幽路渐开。几层松挂曰,一片石生苔。有客逃禅至,无僧说法来。胜井遗迹在,清碧绝尘埃。这均说明楼烦寺与慧远大师的因缘。

二、演教道场白人岩

白人岩,亦称白仁岩,位于山西代县,与五台山、雁门关相邻。近日,笔者对此地进行考察,发现寺院遗址上尚存有明清古碑十二通,碑文详细记载了白仁岩禅寺创立与沿革的历史。如明正统年间由郡人前大理寺少卿中宪大夫弋谦所撰《白仁岩寺记》碑中说:代郡西行三十余里则抵茹山,自茹山迳入,又西行五里许而抵崞,亦代之属邑,其上有岩,名曰白仁岩,有寺名曰白仁岩禅寺。实晋浮图氏远公之所肇造也,有故碑可考。冯钦所撰《重修白仁岩寺记》碑中也说:乾竺氏因缘之说岂偶然哉,余幼读先曾王殳集有《读书白仁寺》诗云:开户白云,行歌秋色。想见风物之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矣。先王殳亦有《游白仁岩记》,述其山势之雄奇,泉石之秀丽,与夫名葩异卉,珍禽驯兽之往来,又不啻身历其境也,而神异之迹尤多,祷雨辄应,乡人赖之有寺,创于晋远公,葺于明慧微二庵,明都御史弋公谦实志之,且云有故碑可考,而荒烟野蔓中,踪迹灭没矣。

查阅地方志史料,于此亦多有记载。据乾隆五十年《直隶代州志》卷之一《舆地》载:白仁岩在州西北三十里,晋释慧远建祠,巨石上有石浮图,峰头有说法台、棋枰石,而定心石则舌吐危崖之上。立者熊经崖下,石井五,浊污者二,其三清洌可鉴。山径盘曲,古柏万株。从山半遥望巅顶,梵宇凌空,红楼朱户缥缈松阴间石壁间。居然仙境。寺后峭壁屏列,摩崖石刻白人崖三大字,字可盈丈,明侍郎万恭书。清光绪八年《山西通志》亦记载说,代州白仁岩寺,在州西北三十里。白仁岩巨石上,晋慧远辟石为室,建楼观、台榭、殿廊、门庑、僧轩,厨库俱备。故碑尚存。

白仁岩寺后来成为代县八景之一的岩寺晚钟,文人多有题咏。紫柏真可的《紫柏老人集》收有《白仁岩》一诗:谁云山路险。我觉山路幽。空林鸣落木。断壁泻寒流。径曲难可记。云闲时复留。楼台斜碍石。松柏老成纠。拭藓读残碣。远公岂凡俦。五篇悟今古。六事羞王侯。危峰代主人。玉雪泛磁瓯。莲漏滴弗涸。棋枰局未收。悲歌曳杖去。日暮不胜秋。清代冯锡旖有《题白仁岩八景》,如《说法台》诗云:远公台畔日华明,四望千村陇陌平。闲倚松根扪石笋,古今独尔解无生。《古南庵》诗云:晋代开山自远公,胜游至自驻仙翁。

在白仁岩还有传为慧远所居之庵,在山腹之间,当地百姓称为慧远洞。

以上碑文以及史料透露着慧远大师与此地的因缘。白仁岩所居方位,距道安恒山立寺之处不远,距慧远的出生地楼烦寺也仅十公里,在现存楼烦寺的碑文上也有慧远首创白仁岩寺的记载。楼烦寺是否就是当年慧远出生的胜井院,白仁岩寺是否是慧远在道安门下分座于此演教说法所创立,这仍需作进一步考证研究。

更新于:3个月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