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居士:六十心介绍(上)
- 2024-10-31 13:40
六十心介绍(上)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第一沙门一行阿阇黎记入真言门住心品第一)
药师山紫云居士
尔时金刚手。复请佛言。惟愿世尊说彼心。如是说已。佛告金刚手秘密主言。秘密主谛听。心相。谓贪心无贪心。嗔心慈心。痴心智心。乃至云何受生心。谓诸有修习行业彼生。心如是同性。此答前问中诸心相句也。初列六十心名。次释其相。
◎心相:心显现出的相状。如贪心、无贪心、嗔心、慈心…等云何受生心。
◎谓诸有修习行业彼生:三界内各种所作行为是业因,由业形成各种不同心。
诸有:指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修习:指所作行为。
行业:指由业障、业力所造。
彼生:指心显现出的相状。
◎心如是同性:心如同颜色的性质易染色。心属善业时神识为白色,心属恶业时神识为黑色。
(以下列出六十种心的名称,并解释说明之)
秘密主。彼云何贪心。谓随顺染法者。谓染着前境。即是染污净心。若随顺修行此法。名有贪心。以心法微细难识。但观彼所为事业。必有相彰于外。譬如鉴烟之状貌。则火性可以比知。故诸句多以顺修明义。以可例然也。此等皆是未得出世心以来。与善种种杂起之心。若行者善识真伪。犹如农夫务除秽草以辅嘉苗。则净心势力渐渐增长。勿谓是因缘事相。轻忽至言。使心没其中。不自觉知也。
(此段说明贪心即是随顺染心,追求喜爱的事与物)
◎彼云何贪心。谓随顺染法者。谓染着前境。即是染污净心。若随顺修行此法。名有贪心:贪心是指随顺心意取境,污染清净心。
◎以心法微细难识。但观彼所为事业。必有相彰于外。譬如鉴烟之状貌。则火性可以比知:观贪心的念微细,很难分辨了解,但是由行为可以看出。
◎故诸句多以顺修明义。以可例然也。此等皆是未得出世心以来。与善种种杂起之心。若行者善识真伪。犹如农夫务除秽草以辅嘉苗:由佛经中明白义理,但是未证空性。此时内心是善种与业种合用起心,修行人须分辨内心起的心念好与坏,就像农夫清除杂草以利苗生长。
◎则净心势力渐渐增长。勿谓是因缘事相。轻忽至言。使心没其中。不自觉知也:由清净心渐渐增长,不要再因世间因缘相,让清净心陷入尘境中仍不觉察。
第二云何无贪心。谓随顺无染法者。谓与前心相违。乃至所应进求善处。亦复不生愿乐。是故不染善法。俱障善萌。与无染污心。名同事异。最须观察也。是故行者。但观贪心实相。自然贪不染心。不应起如是无慧不贪之行。
(此段说明无贪心即是不随顺染心,追求喜爱的事与物)
◎云何无贪心。谓随顺无染法者:不贪心不随着心意取境。
◎谓与前心相违。乃至所应进求善处。亦复不生愿乐。是故不染善法:若不贪心时内心与境不同,内心想往好处,不愿乐求喜爱之事及物,所以不会染着清净心。
◎俱障善萌。与无染污心。名同事异。最须观察也:此时须内观,内心有业障,善种萌芽与清净心同为神识,但心的境界不同。
◎是故行者。但观贪心实相。自然贪不染心:修行者观贪心,自然不再将贪业染着到清净心上。
◎不应起如是无慧不贪之行:凡是对修行没有智慧的事不做。
第三云何嗔心。谓随顺怒法者。怒谓嗔心发动。事彰于外。以心法难识故。以顺修怒法释之。若数起如是不寂静相。即知是嗔心相也。但于此众缘中观察嗔心。自无所住则此障不生。
(此段说明嗔心即是随顺怒气、仇恨等情绪于心)
◎云何嗔心。谓随顺怒法者:嗔心即是随着怒气表现出情绪。
◎怒谓嗔心发动。事彰于外。以心法难识故。以顺修怒法释之:怒即是嗔心刚起动,情绪表现于外。
◎若数起如是不寂静相。即知是嗔心相也:若内心无法寂静,即是嗔心显现。
◎但于此众缘中观察嗔心。自无所住则此障不生:若由各种事缘观嗔心,此嗔心若入空性,无所住时,则嗔业的业障不生起。
第四云何慈心。谓随顺修行慈法者。此慈亦是与嗔相违。爱见心垢之慈。非善种所生也。上慈字据内心。下慈字是外相所为事业。既觉知已。但治妨道之失。转转修慈无量心。即是对治。
(此段说明慈心即是随顺修行,慈心善待一切众生)
◎云何慈心。谓随顺修行慈法者:慈心随顺善待众生之法。
◎此慈亦是与嗔相违。爱见心垢之慈。非善种所生也:慈与嗔是相反的心,爱是慈的业垢,不是好的种所现。
◎上慈字据内心。下慈字是外相所为事业。若内心有慈心,外在会有慈心的行为。
◎既觉知已。但治妨道之失。转转修慈无量心。即是对治:对治方法既觉知慈心了,为防止失去慈心须转修无量慈心。
第五云何痴心。谓顺修不观法。谓不观前言善恶是非。遇便信受。凡所为事业。不能先以慧心甄别筹量是非。如是等多诸误失。皆是痴心相也。
(此段说明痴心即是随顺修行却不了解事实真相,不观察善恶是非)
◎云何痴心。谓顺修不观法:痴心是不观察事情真相。
◎谓不观前言善恶是非。遇便信受:对是非善恶都相信。
◎凡所为事业。不能先以慧心甄别筹量是非。如是等多诸误失。皆是痴心相也:对一些行为,无法用慧心去分别是非,造成很多失误,这是痴心的心现出的相状。
第六云何智心。谓顺修殊胜增上法者。谓是人于种种所说中。皆以智简择此胜此劣此应受此不应受。取其胜上者而彼行之。即是无痴相也。然过人之法。非智力筹量所能及之。唯信者能入耳。是故观察世智辩聪难。是彼对治。
(此段说明随顺修行殊胜智慧增上法)
◎云何智心。谓顺修殊胜增上法者:以殊胜无上妙法修种智成就。
◎谓是人于种种所说中。皆以智简择此胜此劣此应受此不应受:人会在各种学说中,以自己的人间智慧选择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理论。
◎取其胜上者而彼行之。即是无痴相也:若能用胜上妙法修行即是有智慧的修行人。
◎然过人之法。非智力筹量所能及之:有些非人能想象出的法。
◎唯信者能入耳。是故观察世智辩聪难。是彼对治:对治方法唯有实修信佛的修行者能相信,所以要以世间智慧聪明分辨是很困难的。
第七云何决定心。谓遵教命如说奉行。
(此段说决心即是遵受教化、奉命行事,依佛所说奉行)
第八云何疑心。谓常收持不定等事者。今先择疑心。令决定心相易解明了故。谓此人随有所闻。便生不决定心。如受戒时。便自生疑心。我今定得戒。为不得戒耶。或疑师疑法。诸事例尔。如人道行。以疑惑故不能前进。智度偈云。乃至譬如观岐路。好利者应逐。是彼对治。又决定心者。谓随闻善友等如法教命。便即不生疑虑。至心奉行。然亦当以慧观察。生正决定心也。
(此段说明疑心即是面对事情经常犹疑不定)
◎云何疑心。谓常收持不定等事者:疑心是面对事情犹疑不定。
◎今先择疑心。令决定心相易解明了故:对有疑心的事须先明白了解,使不再有疑心。
◎谓此人随有所闻。便生不决定心:由此因有人已了解明白,也就不疑了。
◎如受戒时。便自生疑心。我今定得戒。为不得戒耶。或疑师疑法。诸事例尔。如人道行。以疑惑故不能前进:如受戒时起疑心。对已得戒、不得戒、对上师、对法及诸事起疑心。若修行人有疑心,则修行无法进步。
◎智度偈云。乃至譬如观岐路。好利者应逐。是彼对治:对治疑心如偈所说,如修行人走入小路,不明白有疑问状况时,应以利益众生事即是对的。
◎又决定心者。谓随闻善友等如法教命。便即不生疑虑。至心奉行。然亦当以慧观察。生正决定心也:当下决心时须以慧观察善知识,随善知识教导对法不生疑心,一心精进修行。
第九云何闇心。谓于无疑虑法。生疑虑解者。谓如四谛不净无常等。世间智者不应生疑。然彼闻之心怀犹豫。如夜见株机生种种忆度之心。若见有如是相者。当知暗心使然也。
(此段说明闇心即是对于毫无怀疑忧虑的法,又生怀疑忧虑之心而犹豫不决)
◎云何闇心。谓于无疑虑法:闇心是不该怀疑而怀疑。
◎生疑虑解者。谓如四谛不净无常等。世间智者不应生疑:如四圣谛中不净观、无常观,是不应该怀疑。
◎然彼闻之心怀犹豫。如夜见株机生种种忆度之心:对一些佛理听闻后不该疑心而怀疑,如同晚上见宝珠生起各种心。
◎若见有如是相者。当知暗心使然也:若有此相,即是闇心起疑。
第十云何明心。谓于不疑虑法。无疑虑修行者。谓于决定法印非可疑虑之法。彼随所听闻即能悬信。当知是明心也。然是中若过若不及。即是障道之心。更处中慧。是彼对治。
(此段说明明心即是对于毫无怀疑忧虑的法,就依法修行)
◎云何明心。谓于不疑虑法:明心是明白不再有疑虑心修行。
◎无疑虑修行者。谓于决定法印非可疑虑之法。彼随所听闻即能悬信。当知是明心也:修行者对佛法及手印或咒语完全相信。
◎然是中若过若不及。即是障道之心。更处中慧。是彼对治:修行时要以中慧相信明白佛教修行,即是以中观修行时空观假观同时用,若只用空观或假观,都无法明白其妙意。
第十一云何积聚心。谓无量为一为性者。谓此人随于一事生信解已。更闻种种殊异法。皆合集为一。如人学得一三昧已。见余经教无量法门差别胜事。皆谓说此定心。离此之外更无余法。故名积聚心也。
(此段说明积聚心即是以无量多为第一原则)
◎云何积聚心。谓无量为一为性者:积聚心是将无量法归于一门。
◎谓此人随于一事生信解已。更闻种种殊异法。皆合集为一:此人因一事生信后,又听闻其他不同法都合成一法。
◎如人学得一三昧已。见余经教无量法门差别胜事。皆谓说此定心:如人学一个三昧后,见其他法门不同差别殊胜法,皆说是三昧定心。
◎离此之外更无余法。故名积聚心也:除三昧以外即无其他法,故名积聚心。
第十二云何斗心。谓互相是非为性者。谓闻他所说言教。常好辨论是非。谓是义应尔是事不然。假使所言合理。亦以种种方便伺求其长短。欲令堕在失处。设他来问。亦复求其长短。言此问乖僻。我不应答。有如是相现。当知是斗心也。
(此段说明斗心即是喜好互相争论是非的心)
◎云何斗心。谓互相是非为性者:喜好论是与非,即是斗心。
◎谓闻他所说言教。常好辨论是非。谓是义应尔是事不然:听闻他人所说教理,喜欢辨论是与非,并说是为义理,其实不然。
◎假使所言合理。亦以种种方便伺求其长短。欲令堕在失处:假使他人言之有理,亦以各种方便法找出其缺点。
◎设他来问。亦复求其长短。言此问乖僻。我不应答:若他人来问,亦找出其缺点。问到不明,冷涩问题时则不答。
◎有如是相现。当知是斗心也:若有此相,即是有斗心,亦名争斗心。
第十三云何诤心。谓于自己而生是非者。谓内怀是非之心。如自思惟一义竟。辄复自设异端推求其失。虽善心咨受于人既领受已。还自推求得失。谓此事合尔此不合。多有如是相现。当知是诤心也。
(此段说明诤心即是以自己利益为主的心)
◎云何诤心。谓于自己而生是非者:诤心是为自己利益产生是非。
◎谓内怀是非之心。如自思惟一义竟:内心以利义产生是非之心。
◎辄复自设异端推求其失:自己设计方法又担心失去利益。
◎虽善心咨受于人既领受已。还自推求得失:虽然接受好心人意见,还是担心利益得失。
◎谓此事合尔此不合。多有如是相现。当知是诤心也:以自我利益分析事情做与否,若有此情形,即是诤心。
第十四云何无诤心。谓是非俱舍者。准梵本转声。云于六十心下。皆合有为性之字。例可知也。谓其心不怀向背。虽先所宗习作如是见解。更闻异言以违合理。即受行之。或先以为是。闻他以为不善。即能改之。情无所执是非俱舍。如有如是相。当知是无诤心也。觉知无记无诤之心。修诸法实相无诤之心。是彼对治也。
(此段说明无诤心即是不以自己利益为主的心)
◎云何无诤心。谓是非俱舍者:无诤心须是与非不以自己利益为主。
◎准梵本转声。云于六十心下。皆合有为性之字。例可知也:依梵文解六十心合情合理,而且举例说明了解。
◎谓其心不怀向背。虽先所宗习作如是见解:如此心不会背离,因历代大师如是修,如是证。
◎更闻异言以违合理。即受行之:但若听到不合理言论又违背理论时,亦可接受。
◎或先以为是。闻他以为不善。即能改之:或先以为是,听他人说不是时,也能改变意见。
◎情无所执是非俱舍。如有如是相。当知是无诤心也:不以自己感情判断是与非,若有如是情形,即是无诤心。
◎觉知无记无诤之心。修诸法实相无诤之心。是彼对治也:对治方法要觉知对人间法不要在意挂心,也不争论。修空性、渡生法、净土,实相显现要相信真实意,也不须争论。
第十五云何天心。谓心思随念成就者。如诸天以先世果报故。若有所须。不加功力随心而生。数起如是愿乐。当知是天心。亦由曾生上界故。有此习也。如真言行人。不期远大之果。但为自心所率。能障净菩提心。当自觉知勿贪世间悉地。是彼对治。
(此段说明天心即是想得到心里所想得到的事与物)
◎云何天心。谓心思随念成就者:天心即是心想事成。
◎如诸天以先世果报故。若有所须。不加功力随心而生:此事修行者因有天界福报,故不须很努力,即可心想事成。
◎数起如是愿乐。当知是天心:如此常常如是满愿,修行者具有天的福报。
◎亦由曾生上界故。有此习也:修行人曾于天界投生,仍有天界习气。
◎如真言行人。不期远大之果。但为自心所率。能障净菩提心:修真言修行人有福报,若没有大愿,又因为自心的骄慢率性,会障碍修行成就菩提心。
◎当自觉知勿贪世间悉地。是彼对治:对治天心,修行人须要不贪着人间的成就,由于有福报易成功满愿而忽视精进修行。
第十六云何阿修罗心。谓乐处生死者。阿名为非。修罗名天。以其果报似天。而行业住处不同故。以为名也。此知有解脱之利。但深乐生死果报快乐。不能进趣。若行人有此相貌。当知名修罗心。亦由先世曾生此趣故。有此习也。观察无常苦等。是彼对治。
(阿修罗即是喜好处于争战、生死相斗的心)
◎云何阿修罗心。谓乐处生死者:阿修罗心喜乐生死好斗。
◎阿名为非。修罗名天。以其果报似天。而行业住处不同故。以为名也:此阿修罗是受天的福报,因业力在五趣中轮回。
◎此知有解脱之利。但深乐生死果报快乐。不能进趣:了知解脱法,但因处于生死果报好斗情境中,无法进入修行。
◎若行人有此相貌。当知名修罗心。亦由先世曾生此趣故。有此习也:修行人有此心状态即为修罗心,或前世曾经入此道,亦有好斗习性。
◎观察无常苦等。是彼对治:对治方法观无常、苦等。
第十七云何龙心。谓思念广大资财者。谓数作是念。我当以何方便。获如是广大资财胜妙珍宝。有此多贪无厌之想。是龙趣之心也。亦本从龙趣中来。故生此习。喜令行人愿求世间悉地。障出世净心。思惟少欲知足无常等。是彼对治。
(龙心即是想要扩大资源财富的心)
◎云何龙心。谓思念广大资财者:龙心是想要广大资源财富的心。
◎谓数作是念。我当以何方便。获如是广大资财胜妙珍宝:经常会想要用什么方法得到广大资财珍宝。
◎有此多贪无厌之想。是龙趣之心也。亦本从龙趣中来。故生此习:龙心是贪得无厌心,也因此心入龙族。
◎喜令行人愿求世间悉地。障出世净心:修行人愿求世间成就,如此障碍学佛的心。
◎思惟少欲知足无常等。是彼对治:对治方法是少欲无为,无常观。
第十八云何人心。谓思念利他者。谓好追求思念。某甲于我有恩。我当以如是方便令得大利。某甲曾于我所有不饶益。今当报之。及种种理人利物之计。皆是人心也。当念自观心行早求法利。不应纷纭思虑他缘。是彼对治。
(人心即是思量、想念、牵挂他人的心)
◎云何人心。谓思念利他者。谓好追求思念:人心是思念、想念、感念他人。
◎某甲于我有恩。我当以如是方便令得大利:若有人有恩于我,必以方便法回报,使他得利。
◎某甲曾于我所有不饶益。今当报之。及种种理人利物之计。皆是人心也:若有人对我不好,必报复,并计算对人及物的各种方法。
◎当念自观心行早求法利。不应纷纭思虑他缘。是彼对治:对治方法自己要观心,早求学佛弘法利生,不应与其他人常想攀缘一起。
第十九云何女心。谓随顺欲法者。亦是人趣心。但以多欲为异耳。如经说言。女人多欲百倍于男子。常念所经乐事。或想他容色姿态等。能令行者障蔽净心。亦是多生曾作女人。犹有本习也。是中以不净念处等观身实相。是彼对治。
(女心即是喜好贪情、迷恋的心)
◎云何女心。谓随顺欲法者。亦是人趣心。但以多欲为异耳:女人是随顺自己欲念行事,欲望也是人心的趣向,男女的欲念不同,欲望多少也不同。
◎如经说言。女人多欲百倍于男子。常念所经乐事:经说女人比男子多欲百倍,又常常念说其喜欢贪情之事。
◎或想他容色姿态等。能令行者障蔽净心:或想念心中人的容貌、姿态等,能障碍修行者修出清净心。
◎亦是多生曾作女人。犹有本习也:多生作女人即有这样的习性。
◎是中以不净念处等观身实相。是彼对治:对治方法观身不净。
第廿云何自在心。谓思惟欲我一切如意者。自在即外道所事天神也。彼宗计。自在天能随念。造诸众生及苦乐等事。修此法者。亦常系念。愿得如其本尊。若真言行人。数念如是悉地。念我随念成就。当知是自在心。亦先习使然也。当观诸法皆悉属众因缘无有自在。是所对治。
(自在心即是想要事事如意,一切无碍的心)
◎云何自在心。谓思惟欲我一切如意者:自在心是想随心如意。
◎自在即外道所事天神也。彼宗计:自在理念是外道天神的教旨。
◎自在天能随念。造诸众生及苦乐等事:色界的自在天能随念力造众生并给众生苦及乐。
◎修此法者。亦常系念。愿得如其本尊:若修自在天神法,一心系念天神,亦可如愿修天神本尊。
◎若真言行人。数念如是悉地。念我随念成就:若修真言修行者,一心以愿力修本尊,如是常念佛号及咒语,随念力修佛的是本尊成就。
◎当知是自在心。亦先习使然也:知道心自在修习,以念力必如此可修本尊。
◎当观诸法皆悉属众因缘无有自在。是所对治:对治方法观渡生学法与众生因缘有关,自身没有自在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