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日
  • 中国
  • QQ
生食主义

太虚大师:现代人生对于佛学之需要

  • 2024-11-20 14:32
简介现代人生对于佛学之需要──二十年五月在南京基督教青年会讲──一现代人生与古代人生之区别二现代人生之特点三现代人生之烦闷四佛学之要义五现代人生对于佛学之需要一现代..

现代人生对于佛学之需要

──二十年五月在南京基督教青年会讲──

一现代人生与古代人生之区别

二现代人生之特点

三现代人生之烦闷

四佛学之要义

五现代人生对于佛学之需要

一现代人生与古代人生之区别

论到现代人生对于佛学之需要,即有先说明之必要者:佛学是一种世界性的学术,不论何时何地的,可说人类从古至今皆是需要,不限于现代。兹说现代,则于时代性应有先说明之点。现代人生与古代人生之区别,可就数点观察之:

一、思想:大抵古代人民多数蒙昧,而由少数杰出者启发之;而此种启发众人之思想,即由此等超过众人之少数非常天才,一旦豁然贯通,自悟得来,因而演成时代思想。故古代思想,非从一般人而成,乃由高出者引发而来。古所崇拜者,大抵即此等偶然启发之思想,故可称为天启的。及至流传于世,由思想而演成所谓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之学说,即为哲学。此种哲学,即是追求某种思想至以最渊深最根本之处而发出之学说。而前者天启的思想,即为种种宗教思想。哲学与宗教,相为因果,每一宗教观念初起时皆近于哲学,久而久之,能为多数人所信仰所崇拜,即成为宗教。是以古代人生之思想与今不同,大致古代思想乃天启的,哲学的,而人生即受此种思想支配。现代注重实验,必先有五官感觉之经验,复从事于试验,最后证实有效用而无错误,乃为成立。近代迄今,皆依此实验方法,故成其为一科一科之科学。古虽有科学,但为哲学上之分科;现代则在实验上以成科学。从反对方面说,此实验的科学的思想,是从感觉经验积累而得者,故非天启的。且纯正的科学方法,不许如哲学之追求根本,但究明其所知之现象关系,即成科学,故复与古代的哲学态度不同。

二、政治,人类的生活,为社会的、政治的生活。此在古代,则有崇拜之神以为政治中心。如中国儒家之道,即为政治的;又谓道之大原出于天。中国天字之义,有时作自然界之天解,有时作神解,故帝王托于神道设教而称天子,宗教以教主为神子,可见古代政治权在神,顾神无形,乃以帝王代表之。至深信奉神权之后,递演而进,遂成不可侵犯之君权。近代如法国***,首为人权宣言。盖以人在世界之上,应有其本有之权利;据此本有权利以组织社会,遂有政治产生,故视政治为原于民约,即人民相约共守之法。人权之义既出,政治之源泉,遂不在君而在民,不在神权而在人权;以人权对神权,以民权对君权。是以人群苟有组织,即有政权之表现及使用。近世中分各国多为此民权的民主政治,其间虽有君主之国,但其君权已非托于天或神,要亦托之于民──如君主立宪诸国──。故近代政治源泉在人民,而为人权的、民权的,以与古代神权的、君权的有别。

三、经济,古者天然动植之物供人之所需,稍进而有近于天然之农产物,虽有工商而所取亦仅动植矿以及农产。近日南洋群岛土著之人,犹可见一斑,经济上初无工业之重大关系。近世科学进步,对自然界征服,在在表显人为力;所有天然素朴之物,鲜为直接所需,经济上之价值,亦经加以人工变更始得。此现代经济趋重于人为的、工业的,尤与古代天然的、农业的大异其趣以上思想、政治、经济三方面,可见现代人生与古代人生大致之区别。

二现代人生之特点

现代人生之特点,即近世人与古代不同之特殊性质,亦略分三方面观之:一、现实与人间之注意:近世人所注意者,乃现在实际的人类世界。换言之,即除现实人世以外,皆非所注意。十九世纪西洋思想上,如孔德所倡实证主义,进而为近今美国之实用主义,即以人间为中心。苟能实证为人间有用之事物,始为有价值之事物,一切真妄虚实,皆以人类实用判别之。质言之,即视人类有用与否为断。此种以人为本之判别,亦可称人本主义。至于尼辨之所谓超人,亦自称地的超人。而古时超人之天国、乐土等,皆所否认,此为思想上之特点。

二、人格与公议之尊重:从人权上言,各有不可侵害之自由,即有人格之尊重。从社会上言,须以服从多数为要义,视多数人之意,与古代之圣言,君主之上谕同,即有公议之尊重。此为政治上之特点。

三、劳工与社会之神圣:向者皆视资本及天然之土地等为生利之要素,而人工副之。近世不然,只认劳力人工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而劳工遂成神圣。在此人为的、工业的经济社会,直视劳工之力为创造社会之力。如美国卫中博士云:近代欧美之所信者为劳动教,信仰自己之劳力,而成为唯劳动力所创造之人生。再者、现代劳工之创造,非个人的,乃团体的,因凡百皆须由工厂多数人之力量而出,故尤重在各种组织之社会,不在个人。故劳工是神圣的,社会尤其是神圣的,此为经济方面之特点。

三现代人生之烦闷

兹设问曰:现代人生有如上之特点,亦可以满足人心耶?此问题可先总括的以不满足一语答之,以其从此特点即生烦闷也。

一、现实与人生之丑恶无常:所谓现实者,乃为充满丑陋恶劣之情形;近哲亦有谓人生是充满缺憾的。至若古代,有超现实、超人生之观念与信仰,故得有所寄托与安慰,今则一切否认之。但现实之给予吾人者,在自然界则有灾难疾疫,在社会则有怨仇斗争,相逼而来,莫之或已!且人性之现象,无恒常性,以此脆弱无常之人生,周旋挣扎于是无量烦恼苦痛之中,将欲奋其智力改造救济,甫有途迳,即复淹没销殒而无一定之轨道可寻。复次、人生所寄,无非民族与国家,而此国家与民族,纵有相续之义,要亦终归消灭。推而至于地球乃至太阳界,其结果也无非破坏无存。由是思惟,意义既无,价值亦复非有。现实之丑恶如彼,而人生之无常如此,则一进到根本上,其思想上之烦闷当何若?

二、人格与公议之虚伪无实:人格是无定的,是指不出的,虽在假定之概念上有此人格,但是尊卑高下实无一定之对象以为标准,即亦无从尊重。公议者,大之如国家,小之如团体之决议,大概视为公共意思之表现;但细查之,决议不尽为多数之表现。故公议无真实性,即亦无绝对尊重之可能。譬如在代议政治盛行之时,崇拜者以为此制发明,可以从此不乱。梁启超尝谓: 天下一治一乱,有代议制则一治而不乱,可见当时言论之一斑。然而反观中国历年之试行,与欧美今日之痛诋者,即此代议制之虚伪,亦可见公议之非有真实性存在。是故人格与公议,为近世唯一所尊重,兹既发现其虚伪无实,则使人徘徊歧途,其烦闷又何如?

三、劳工与社会之冲突无安:劳工以谋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社会之组织,则以结合目的相同者而谋共同之利益为出发点。夫各凭劳工之力以求利益,人孰得而非之?但即以各人之出发点,皆谋自身利益故,及至利害相反,则冲突以生,于是有社会起而代表共同者之利益。复以各社会利益之不同,更演进而为阶级之冲突,团体愈多,冲突愈甚。由是理论上之视为神圣者,事实上转互相侵犯。以故个人立在社会,社会立在世界,胥感不安,而成近日种种问题。贤哲之士,绞脑汁、用心血,谋所以处理此种种问题者至矣,而未有当也。最近如去年因经济之纷扰恐慌而呈全世界之不景气,要皆冲突无宁之暴露,是尤人生烦闷之大者!

由是言之,现代人生,在思想上、政治上、经济上、已充满烦闷;而此等烦闷,皆由所注意、所尊重、及所视为神圣者所产生,若必循是以为解决之方,不几扬汤以止沸!然则如之何而后可?今请一谈佛学。

四佛学之要义

佛学泛广,非短时间可以详谈,兹提其要义述之:

一、事事皆法界人人有佛性:事事二字,略如常言之事事物物,其义概指凡事凡物,不论种种色色,连佛亦指说在内。法界乃统括一切事物之总名,即以统一切法为法界。譬如常言世界,则举凡世界上所有人物等等皆包括在内;故法界之义,与宇宙略似而较广。事事皆法界者,谓随举一事一物,即无论何事何物,皆为法界。常言人各一宇宙,其义与此略同而较狭。第何以知事事皆法界耶?以一切法皆众缘所生故。此众缘所生义,即是说任何事物皆藉众多关系所合成,故一法提起时,此一切关系──众缘──同时提起;而此一切关系,复为众多关系所造成,如是推之乃至无穷。可见任何事物,无非为众缘所生之法,同时亦为能生其余一切法之缘。依此、则绝对否认任何特质能生起世界,如一神能创造世界而为世界之大本因等说。即此眼前一扇、一椅、一屋,切近如各个人,远之如日月星球,各各皆全法界,无始终,无边中,法法圆满,无待外求,此为事事皆法界之大义。

人人、非专言人类,乃就人以代表一切有情者。而佛性为最高尚最完全人格之表现,表现此最高尚最完全之人格者名佛。使佛非假设之对象或偶像,使人叩头崇拜者。以人人皆有此成佛之本能,即表现最高尚最完全人格之本能。故人人有成佛之可能性。一般人以为佛学为否定人生的,其实不然,盖佛学系于人生澈底***的且最高发达的。以必须澈底***,始能将各人内在的佛性充分发展表现,而达到人生最高程度。而此内在的佛性,人人具足,不待外求,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是为人人有佛性之大义。

由前之说,人物一切皆法界性,即宇宙性,相互相遍,无不圆满。由后之说,人人都有能将此法界性开发之、表现之、充足之,极至于成佛之佛性,平等平等。故说事事皆法界,人人有佛性。

二、我为法王诸法无我:此二我字,取义略有分别。在佛学上,我之定义为主宰,即有主宰之实体方名为我。常言之我,都无实义,不能确指何者为我,无有对象,故无真义,但有假名。第假名我,亦为言说方便上所许。此上一我字,即取假名我。法、即无论色法心法,有情无情,而法性平等;第虽平等而能缘起变化,在种种缘起变化之中即有心法,因心法即一切法中之能转变化的力量,凡有心的──有情──皆能转变一切法,以其有转变力量故;故有心的,即为宇宙诸法之王。复次、转变云者,亦有因果规则不可破坏。所重者心,能创造某种之因,故得某种之果,各各有情皆有自由选择之力,故各各有情、均为宇宙诸法之王,故云我为法王。若至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又即以诸法无非缘起变化故,即无论人、物、色、心,大之世界,小之微尘,无非众缘和合之团体,在时间上亦有相续之意义,依此和合相续之假相,成为概念,故一一法得有假立之名相而实无主宰,亦无实体,以无主宰无实体故,故说诸法无我。

三、自心众心唯心所造:唯识所变,唯心所造,乃佛学上重要义理。专阐此义之学说,灿然成为一大宗,即法相唯识宗。兹所谓自心众心,谓非仅自己之心,乃各个众生之心,包括心王及心所有法而言。依唯识宗一切众生各有八识:即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此八识谓之心王;与心王同起之作用为心所,各依心王而各成类聚,谓之心心所聚。于此有觉知之部分及被觉知之部分:觉知之部分谓之见分,被觉知之部分谓之相分。一人之心、心所、见分、相分如此,各各有情亦如此。故有一人独造者,谓之别业所感;众心互造者,谓之同业所现。譬如现见此屋之光,乃众灯所成,而一一灯亦不失各有其明。故世界一切自日月之大至草木微尘之小,皆唯识所现,唯心所造。第所谓造者,非从空无所有突然造成,乃谓无始来心力为因,至今缘具则现。由是各人之心心所聚,固已繁复深邃,不可穷诘,众生心识,力更强赜,试举浅近者言之:家、国、社会之创造,固由若家、若国、若社会之人共同心理相互之力量而成,而在各个之吾人,要亦有一份之参加;推而至于世界,亦可知绝非离此世界之外,或超此世界之上,而别有创造者。借曰有之,亦即众生心共同力量,乃为创造的原动力而已。

佛学之要义既明,今得言归本题。夫以思想、政治、经济之与古异,而有现代人生之特点;又从此特点引生烦闷;则欲得出路以求离此烦闷,将毋人同此心。上来要义,即正对此烦闷而与以解脱者也。

五现代人生对于佛学之需要

古昔宗教或圣哲之言,亦可以救脱一时代、一地域之人生苦痛;至于现代之人生烦闷,已呈特殊之症,则对治不能再用古方。佛学虽为一切时地之需要,而现代之需求尤急,兹以前说合而明之:

一、即丑恶无常而真常净善:夫以注意现实与人间,而复觉丑恶无常致生烦闷者,要因囿于平常的知识而来。若明佛学事事皆法界、人人有佛性之义,则此种烦闷当下解脱。详言之,则佛学可即依现实而观察到现实真相。譬如有杯于此,以吾人所见有此杯相,遂认为杯之现实止于此耳。但细究此杯,其关系乃遍一切,所谓水、火、土质、模型、色彩、人工,乃至遗传之文化,自然之演变,缺一不可;而此现实之杯,遂即成无始终、无边中之全法界。故佛法绝非抛却现实,别寻真相,乃即此现实微细观察而明其真相,是故即无常而见真常。复次、以人生世界为丑恶,亦由束于习俗之谬见,若能以佛理透澈观察,即见人生亦为全法界关系之所现起,而最美善最圆满之佛性,固亦包含在中。譬以黄金造成毒蛇等形,现相虽恶,质地原美,故谓人生真相之净善,亦非离此现实人间,别于现实人间之外去求天国也。故云:即丑恶无常而真常净善。若深明斯义,实可为解脱现代烦闷之一服清凉散也。

二、即虚伪无实而圆融自在:人格与公议虽虚伪无实,然以诸法无我之例例之,则人格与公议乃世间事物之一,原无实性,以其本为众缘和合,乃有此事实表现,若无众缘,则事实不存,故欲求固定实体,实不可得。但以众缘所成即为真实,故诸法无我,此无我之性即为实性;诸法如幻如化,而此如幻如化之相,即为真相。人格与公议,亦复如是。且即以其如幻如化,故得有转换变动,以无实性,故得有活泼变化。而唯心之义,亦即以活泼变化,转换变动,而显现其圆融无碍。故云:即虚伪无实而圆融自在。如是观察,微特不生烦闷,且益见其光明。

三、即冲突无安而解脱安乐:冲突无安,乃世间当然之事,如法华经说此世界人生之苦痛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此火宅之喻,所以形容熬煎逼迫之情形,可谓尽致。现在于自然界之灾厄,及各个之一病恼,姑置不论。而社会所生之苦痛,举要言之;如经济之恐慌,劳工之失业,帝国主义之压迫,弱小民族之***,诸如此类,彼此冲突,任举其一,皆足以酝酿大战而为全人类之纷扰,何况备而有之!则无安之状,不啻火宅!揆厥原因,皆以不明前来所说之真理,各以注视之点而计若者为我──包括个人之我,及家、国、社会之我──,若者非我,此人非彼,彼物非此,由是界限划然,物我角立。故其发动之各利其我,往往不惜由害他以出之,遂各以害他为手段,以利我为目的,所谓国家主义、帝国主义,莫不以其他之国家之民族供我牺牲。社会、团体、阶级,亦各认其所谓我之范围,而与其非我之他相周旋。既各以害他为手段,以自利为目的,故相冲相突,靡有底止。若明佛学自心众心唯心所造之义,则譬如此屋之光明,即由此屋之一一灯共同之光明相涉相互融合而成,不容分别,故各个人之力,皆融贯于国家社会中,而每一各个人中亦含有其他一切缘力之存在,以此则可觉知相互关系之中,利害相共,而起心作事,当以普利为怀。利之普故,则本身当然在中。且本身云者,不过吾人注视之焦点,其关系实遍于群众。故为本身利,亦当于群众中求之。盖利他即为利己,而害他即为害己也。是故解脱安乐,无事外求,乃即各除私见,各尽自力,以为社会群众而服务。所谓依大悲心行方便事,即可冲突不生,而解脱安乐现前矣。(谈玄、法智合记)(见海刊十二卷十一期)

更新于:2个月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