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千年的帝王之书,兰陵萧氏功不可没
- 2025-01-10 10:34
历史感应 不昧因果
善恶之报 如影随形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孝是中华文化根,敬是中华文化本。」中华传统文化是爱的文化、传统文化的教育,是爱的教育。孝与敬就是一个具有爱心的人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所以,中华文明从孝、敬这个根本出发,老树新枝、枝繁叶茂、万古长青。
上一集我们谈到兰陵萧氏孝养父母、仁民爱物的家风,这一集就让我们看看萧氏一家在中古时期充满恭敬与诚意的家教。
兰陵萧氏:诚敬立身、传承文明
兰陵萧氏在南北朝时期成为重要的门阀家族,人才济济。梁武帝萧衍就是其中之一。萧衍的弟弟萧秀以及萧家在唐朝的后代萧德言,都是以诚敬立身而名垂青史。
萧秀出生于公元475年,在他十二岁的时候,生母吴太妃就去世了,他和弟弟萧憺难过得许多天都不吃饭也不喝粥。萧秀虽然小,但是很有威仪,即使面对服务他的仆人,也必定要穿戴整齐、端正帽子。所以,当时亲友邻居对这位少年很是敬重。
萧秀二十七岁那年,哥哥萧衍建立了梁朝。兄弟俩在小的时候,玩得很好,所以梁武帝萧衍对这位七弟很是看重,礼请他担当重要的官职。此时,身居要职的萧秀,对兄长比少时更加敬畏了,武帝因而更加尊重这位贤弟。
萧秀不仅对兄长萧衍很恭敬,对弟弟萧憺也很是爱护。而萧憺也对两位兄长十分爱敬。凡是有好的东西,萧憺就送给哥哥享用,萧秀则欣然笑纳,兄弟之间其乐融融,让世人都觉得很是羡慕。
随着萧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许多有才学的人都纷纷前来拜访、参学,南方的文化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这让北方的有识之士非常向往。颜回的后代、《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都曾殷切期望能够迁居南朝,与南方的学者们一起,成就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梁朝成立之后,萧秀以康王的身份,大力搜集书籍、发展传统学术。他礼请著名的学者刘孝标在传世典籍中节录于当世有参考价值的内容,编辑成《类苑》一百二十卷,成为当时学术集大成之书。这种汇集、整理传统学术的方式、方法被梁武帝所看重,他便运用举国之力,编成七百多卷《华林徧略》。一千二百年后,乾隆皇帝下令编纂《四库全书》,其思路、方法都可以说是继承和发扬了萧秀以及梁武帝萧衍所创立的传统。
公元518年,萧秀去世。他生前曾治理过的四个州,那里的老百姓闻讯纷纷自发戴起白色的帽子,流泪为他送葬,场面十分感人。
萧秀去世一个世纪之后,唐朝建立了。此时,兰陵萧氏的后代萧德言被唐太宗礼请为弘文馆学士。唐高祖和唐太宗父子打天下的时候,常常向房玄龄、萧德言等来自南朝的重臣请教古圣先贤治理天下的大道。君臣协力将传统治国安邦的大道运用于新朝。让刚刚走出战乱的国家,迅速得以恢复发展,迎来了太平盛世,显示出传统文化治国安邦的智慧,的确真实不虚。
萧德言以至诚恭敬而名重一时。他以精通《春秋左氏传》而闻名,到了晚年,对于学问益发诚敬。他每天读书,从早到晚都不知疲倦。每当他要读五经的时候,一定会整理好衣冠,清洁好双手,坐直坐正才会打开书本。妻子觉得他年事已高,终日这样正襟危坐,实在太辛苦,就问他说:「您这样危坐一整天,难道不觉得劳累吗?」德言先生回答说:「恭敬古圣先贤所说的话,怎么可以害怕劳累呢?」
太宗即位,就立即下诏请魏征、虞世南、褚亮和萧德言编纂《群书治要》,将经史中关于治理国家、世事兴衰规律的内容汇集成册。书成之后,太宗手不释卷,赞叹这部书让他「了解古人的经验与教诲,能用智慧应对国家大事」。唐朝初年的君臣际会、上下协力成就盛世,《群书治要》功不可没。而这部书的成就,并非偶然,其编纂体例、思路,皆与当年萧秀编辑《类苑》异曲同工。后来的历史学家认为《群书治要》实际是成于萧德言之手,可见其家学渊源之深广。正是萧家等大家族的家学传承,于乱世中保存文化,才得以在大时代来临之时,因君臣际遇而得以将祖宗心法、文明核心和盘托出!
唐太宗十分敬佩萧德言的道德学问,请他为当时还是太子的唐高宗讲授五经,期待他能够像当年济南伏生、关西孔子那样,以其道德、家学,成就太平。而萧德言不辱使命,辅佐两代君主,传统学术由此发扬光大。
印祖有言: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对于个人修学、提升灵性方面是如此,对于国家继往开来、成就文明发展而言,也是如此。培养诚敬的精神,离不开传统家风、家道的传承。兰陵萧氏在中古时期对于整个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扬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总结起来,还是孝、敬二德的培养、家道家学的继承。
自古以来,国人对于书香世家充满了敬佩与感恩,正是源于这些家族的家风、家道以及家学,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带来持久的繁荣与安定。由此可见,复兴传统的家风、家道、家学,成就当今的世界和谐、国丰民安,或许是摆在现代中国人面前的历史使命、历史重任。
学历史、说感应;知善恶,明因果
亲爱的听众朋友,今天我们就谈到这里,感谢您的聆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