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舍是什么?第一座精舍是哪座?
- 2023-07-03 08:00
精舍是什么?(佛教解释)
精舍,寺院别称之一,又作精庐。原指智德精练者的舍宅。佛陀时代称寺为精舍,如竹林精舍、祇园精舍。这些精舍大都建在城外幽静的林地,也称「兰若」,即寂静处;又称「伽蓝」,是僧众居住的园林。
第一座精舍竹林精舍
摩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以繁华富丽驰名全印,据说有三十二个大门和六十四个小门,规模宏大。当时佛陀还过著云水僧生活,随托钵所到之处,就在清静树林中禅坐。佛教的拥护者频婆娑罗王,了解众僧虽然过惯了云水生活,但也应该有个适合的住处,以利弘化事业的推展,因此便在王舍城北面郊外寻得一处竹林遍布的园林,叫作迦兰陀竹园,是为迦兰陀长者所有。在这个竹园中建立了一座精舍,内有十六大院,每院六十房,更有五百楼阁、七十二讲堂,供养佛陀及弟子们,所以叫作竹林精舍,或竹园精舍,是为佛教史上的第一座精舍。佛陀曾在此过了六次的结夏安居。
佛陀在竹林精舍安居的初期,有舍利弗与目犍连来皈依,成为座下高足,追随佛陀弘扬佛法。他们原本都是六师外道之一的删闍耶的弟子,无意间听到五比丘中的阿说示诵偈:「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知道有佛陀在世,随即到竹林精舍,听闻佛陀说法后,就带领弟子二百五十人同来皈依佛陀。这件事不但成为佛陀时代的一桩美谈,更传诵至今。
除了供养护持佛陀与僧团之外,频婆娑罗王经常到精舍请示佛法。如在《方广大庄严经》卷十二中记载,佛陀对国王宣说五蕴虚妄、三界不实,与一切无常的道理;频婆娑罗王当下证得法眼净,欣然请佛传授五戒。朝中的文武百官以及一般老百姓也都争相来皈依佛陀,求受五戒。
此外,如《持世经》、《佛说光明童子因缘经》、《佛说转有经》、《佛说般舟三昧经》、《持人菩萨经》、《私呵昧经》、《佛说大方等修多罗王经》等,都是佛陀在竹林精舍时所说。
在印度苦行林修行的沙门,平常多半散居于各处,一到雨季,他们就得各自寻找安居场所;等到雨季过了,大家又回到树林去。当佛陀的教团越来越庞大后,就有必要为上千弟子找个安身办道之处,因此竹林精舍的闢建,实在是佛教僧团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盛事。
初转法轮鹿野苑精舍
鹿野苑,位于北印度瓦拉那西市以北约六公里处,佛陀成道后度化五比丘,初转法轮之地。
关于鹿野苑地名的由来,诸经说法不一。据《出曜经》卷十四记载,仙人鹿野苑是神仙、得道者及五通学者游学之处,非凡人所居,故称为仙人住处,又称鹿野园、仙人园。又据《大毘婆沙论》卷一八三记载,佛陀过去世为最胜仙人时,曾在此地初转法轮,因此称为仙人论处。又因昔日有五百仙人飞行空中,来到此处,乍见王宫婇女,一时萌发欲心,失去神通,坠落在地,所以也称作仙人堕处。
此外,《大唐西域记》卷七以鹿王代怀孕的母鹿捨身就死,因而感动波罗奈国王大发慈悲,释放群鹿,并将广大树林布施给鹿群,因此取名「施鹿林」。「鹿野苑」的名字,也从此流传开来。
鹿野苑因佛陀成道后初转法轮,宣说四圣谛,度化五比丘,成为印度著名的佛教圣地。自阿育王时代起,此地即备受历代僧俗景仰缅怀,我国高僧法显和玄奘两位大师,都曾来此礼拜。在七世纪初,玄奘大师西游到此时,鹿野苑的伽蓝,全区界分为八部份,牆垣相连,四周环堵,堂宇极多,远远望去,层层的飞簷相迭,重重的楼阁相接。更有高达二百尺的精舍耸立其间,四壁有无以计数的黄金佛像,周遍安置在一百多层的佛龛中。当时的僧侣有一千五百多人,可说是最隆盛的时代。精舍的西南方有阿育王所建的石柱,高七十馀尺,石质如玉,温润剔透,这裡正是佛陀初转法轮的地方。
鹿野苑有一座圆塔,四周镂刻各种花纹及右旋的卍字,相传佛陀曾经在此地入定,因此后人建塔纪念,相传这座圆塔也是阿育王时代所建的。现今鹿野苑中,寺院林立,有中华佛寺、摩诃菩提协会、佛教古物馆等。在佛教古物馆附近,竖立有五比丘迎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