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无量寿经(第31集)
- 2023-07-05 09:41
这部大经,在第三十二品以前都是阿难当机,代表最当机的弟子;在三十二品开始,弥勒成为最当机的人物,阿难降居第二位。这也就说明,弥勒再来的时候,三会龙华里头,还在大说《无量寿经》。我们可以说不光是弥勒,未来的佛、一切的佛都要大说《无量寿经》。这是十方诸佛同赞,他既然赞,言行就是一致的。佛的言行还不一致吗?赞了就要弘扬、就要说,就要劝自己的众生往生其国,就要说这个法门。
这是一个变化。而且在三十二品里头,以前都是什么的?都是一上来就说到会的都是些什么人,都是德遵普贤,佛就现瑞,阿难就发问,问了佛就答覆,放光的原因,现瑞的原因,接著要说净土法门。就从法藏比丘,甚至要从世饶王说起,出家成为法藏比丘,如何发愿,如何发成四十八愿,如何成就极乐世界,如何如何庄严,一直到如何才能往生,彼土的大士是什么样的功德。彼土大士的功德赞叹到了「自然中自然相」这一段。这一段就是「一旦开达明彻」。所以修行的人都需要常常有达到这一步。当然现在在这个地球上的人,所能达到的这一步有时候远不如,但也不是绝对不如,可以说一般说来就不像经中极乐大士所达到的,达到这样的深度,这样明,这样彻,总之都是如此。所以大慧大悟十八次,小悟无数。既然称为悟,他每一次都是如此,因为没有这样的经历,就表示你从来没有悟过,自己要知道,那只是限於解,不是悟。
到了这个地方,「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善好殊无比,著於无上下,洞达无边际」,到这里都是赞叹大士的话。到这里这个话是嘎然而止,这个对於极乐大士赞叹到登峰造极了,不能再加什么,到了这一步,登峰造极了。所以话头一转,就面向听会的大众,劝大家极乐世界是如此如此,你们还不发心?极乐大士能达到这样觉悟的境界。所以极乐世界之最殊胜者在此,因为没有退缘,寿命无量,每个人必须要达到、会达到这一步。释迦牟尼佛在咱们这个秽土中也表现了这一步,他在树下静坐,睹明星悟道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就是这一步。以这一步为究竟,在这一步之前有很多跟这差不多的、类似的,都是好的。所以到了这个地方就劝人,既然如此,彼土大士都如此,你们都要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往生,你何必要执著於世间的事,在这譊譊,吵吵闹闹的,在无常里头烦恼忧愁?这就是面向世间的这一切众生来劝导。下面都是如此,所以文章到这就是一个大的转换。这一品就是「劝谕策进」,劝是劝告大家,谕是教育大家,要鞭策大家去进步,促进,要促成你的进步。佛爱众生胜於爱子,所以苦口婆心来劝导。而前一品说,「何为著世事,譊譊忧无常」,底下就全品都是劝谕策进。
第一句话说,「世人共争不急之务」。这一句话就把全品的内容都概括了,世界上的人都在那争,争什么?争的是些不急之务,无关紧要的事。对这些无关紧要的事大家在那争,而且共同在那争,世间上的人就没有人能免的。换句话说,他争不急之务,对於迫要的事情无人过问,可哀就在这。你去忙那些不急之务,你还有自己应当忙的事在做,但是大家不知道、不管、不过问,就是在那争不急之务,无关紧要的,如梦如幻如泡如影的东西,拼命的、咬牙切齿的,竭尽一切精力的在那钻、在那求、在那摸。「於此剧恶极苦之中」,在这个剧恶极苦,剧就是很甚、很厉害。后头经中说,「唯此五恶世间,最为剧苦」,只有咱们这个世界上,这个五恶世间是最为大苦,这个世界的人苦得很。又说「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世间人所作的就是这一切,所作的是五恶,将来所受的是五痛,来生所受的是五烧,人就像在大火中在那活烧。这个就是剧苦,剧恶、剧苦。恶是因,苦是果,因为是剧恶,所以受极苦之报。所以就是在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营是经营,务就是事务,要勤劳其身来养活自己,要经营一些事,「以自给济」。这就是世间人的情况,总的说起来就是如此,都在那争不急之务。在这种剧恶极苦之中,从因上说,这个恶是非常之恶,所受之苦报犹如火在燃烧,是极苦。在这个之中干嘛?就是身体成天在这忙,在那经营事情,在那做工作,在那奔这奔那,以自给济,要自己能够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自给就是自给自足那个自给,济是救度的意思,能够过日子,就是说世人。
《会疏》解释共争不急之务,它说「物有本末,事有缓急」,东西有本有末,事情也有缓有急。所以我也常说,我们要知道轻重缓急。事情都有,多少事在那办,哪些事情都需要人做,也需要你自己做,但是你自己要能够分辨得出轻重缓急,哪个是迫切的,应该先做的。你把那个不重要的事先做了,那个重要的事、马上要做的事你耽误了,这种人他将来必定是失败,他不会成功的,所谓轻重缓急很重要。它打了个譬喻,比如一个人进了一个大城市,你第一件事情是干嘛?得找个住处,你找好了住处之后,然后再出去办工作,联系事务。常出差的人都有这经验。你不能把什么东西都带著扛著到别的单位去联系工作,回头你没地方住也苦恼。先要找一个,这是你的急事,先要安顿住处,住宿之处,古时候叫下处,等到天黑了,你就有住的地方,你就安顿了,就不著急了。所以「先觅安下处者」,下处什么意思?就是你要修净土。人生的急务就跟这个一样,你到了这个城市,你找个旅馆能够容你,先把这个事情解决,登上记,这个像什么?就是要修净土。回头到了黑天有地方住是什么?大限到来,人早晚有这一天,你有个住的地方,因为这个时候你就生在莲花之中,你就不落到三恶道。这个重要不重要!世间人不管这个事,把那不重要的事都看作是最重要,在那忙。所以有一天命终,我们在这个时候就忙乱不及,就把自己重要的事耽误了。哪个事重要?反正他不干重要的,干那不重要的。所以这句话就把全文都说清楚了。
所以《会疏》说得好,「诸人缓於火急之事」,对於火急之事,这个火已经是燃头之急,头发都著火了,这样的事他在那从容而不过问,而且是「走不急之经营」,什么不要紧的事,只想穿件好衬衫,鞋子刷一刷,头上都著火了。「大命将尽」,你的命总有一天要尽的。这个现在我是非常有体会,时间就是太快了,就算我再长寿,你再给我一个七十八,也只是一刹那,真正的一刹那,奇快,奇快!因为愈老就愈知道这个快。小孩不知道,小孩盼过年,怎么还不到过年?盼过生日,怎么还不到?总觉得时间过得慢。大了就不一样,老了更不一样,这实在是快。就像现在一晃就到了暑假,学业也结束了,已经毕业了;有人在二十号毕业就走了,就是这么快。所以这一段,这是对我们之教育,我们听经就要如身临其境,就等於我们自己参加了当年的这个大会,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对我们说法,就是在给我们劝谕策进,这样才亲切,听得亲切你才能够有触动,大的就是有震动、有变化。世人就不然,他不知道重要的事,他只知道忙生活,勤身营务,以自给济,以为这是可以常保的。
於是「尊卑、贫富、少长、男女」,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不论是谁,你尊的也罢、卑的也罢,地位高的是尊,地位低的是卑;贫富,有钱的是富,没钱的是贫;少长、男女,年轻的是少,年纪大的是长,有男、有女,就把这个说尽了。不管你地位高低,不管有钱多少,不管你岁数是大是小,不管你是男是女,反正都没有例外,都是这样,都是「累念积虑,为心走使」。念就是心念,就是苦心积虑,忧念重重,累念积虑就是这个意思。苦心积虑,老在发愁,老在那经营,老在那考虑,今天多赚,明天能否再多赚一点,如何能够把他打败,超过他、胜过他,把他那个买卖我抢过来,就是累念积虑。为心走使,为自己这个心,处心积虑就是这个心在那做主,所以你就成了心的奴隶。本来一般人都讲,我就是做我心里想的,但是智者就不是这么看,就是你成了这个妄心、欲念心的奴隶。你本来不是它的奴隶,这么去做就成了它的奴隶,走都为它奔走,你这个欲望的心想到哪你就奔到哪。例如你今天要到哪去购物,你听话就去了,你就往那走,奔走。使是使唤,听它的使唤。就为这个贪欲的心为它奔走,给它服务,听它的使唤,这叫为心走使。所以我们处处都提醒我们。一般人都说,我为我的心去工作,正是为了自己,而不知道这个不是你自己。所以我们在这些地方上,常常要能够深思。为心走失,为这个欲望,这个心是贼,我们认贼作子。它来夺了权,它让真心靠边站,它在这发号施令,它不是你自己。这个是所谓认贼作子,这是贼,你为它奔走、为它服务,但是世人不知道。就是不管你是尊卑、贫富、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例外,就成天在心里头苦思苦虑,就为这个心。不但是心在想,而且身体也在那奔波劳碌。
「无田忧田」,没有田的人就发愁想有田。「无宅忧宅」,要是有人没有房子,或正在卖房子,就想怎么自己能找到更好的房子,在那忧愁忧虑想得到房子。至於其他的,「眷属」,有人要结婚了,要怎么怎么样,有孩子,要如何如何,就是要有眷属。要有房子,要有田地,要有家宅,要有亲眷,要有财物,现在什么几大件,电冰箱、录相机等等等等的,要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是你时时想有,不过这个妙就在这,「有无同忧」,你本来是没有,没有你发愁想有,但是这个事就是没完没了的,不是说你有了就解决问题,就不忧了,有了同样还是忧,这些东西你不管是没有还是有,你都在那发愁。头一个就是一天你得到一个,得到一个别人又比你强,你晚上看电视,这个要看足球赛,那个要看跳舞,这两个人就吵起来了。像街坊他那有两个彩色电视机,我就想有一个还嫌少一个,「思欲齐等」,就想跟这个邻居一样。到了外国,每间屋子都有个电视,你要再请个保姆,保姆那屋也给她弄部电视,那就是五六个、七八个,到处都有,那个汽车上也有,什么地方也有。你欲望是无止境的,思欲齐等,你愈比愈高,没有止境。等到你稍稍的有一点了,凑巧你运气还不错,碰巧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碰巧你稍稍的有了一些,有了之后,好,你不是解决问题了吗?「又忧非常」,又在那发愁,万一要没有了怎么办?所以有无同忧。「水火盗贼」,现在你看这个地震,这一下子就没有了;火山爆发,外国的水灾、龙卷风,多少房屋都毁了。火山爆发就是烧,属於火。盗贼,恐怖主义、黑社会。「怨家债主」,不是这一生,还有多少生的事情,怨家债主。「焚漂劫夺」,火就是焚,水就是漂,强盗就是劫夺。有了之后怎么样?我又怕非常之祸。很容易,这一切一切,要碰上这些事,碰上这些所谓水火刀兵,有的东西马上就「消散磨灭」,马上就没了,化为灰烬。
可是「心悭意固」,心很悭吝;意固,很顽固,舍不得。「无能纵舍」,没有一样能够纵舍,给人家,都舍掉,不要了,放弃。对於这一切,在有生命的时候就是如此,就是想要,就是想多,就常常为它担忧害怕,怕它没有,都是如此。那到底怎么样?到底你都有个命终,在你命终的时候你都得舍,你全部都得舍,没有任何一样东西,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跟著你的。所以在命终的时候,一切所爱的眷属、财宝都是舍离,「独去独来,无能随伴,至爱之人」,感情最好的人,我可以你死我也死,殉情,可以同时死,但是不能同处去。你要到哪去是由於你的业力因缘而决定的,不是你主观能决定的。同时死,这两个人同时死,死了之后所到的地方千差万别,这一点要知道。有的人就愚蠢,以为两个人就这么一块死,将来一定是在一起。这个报是千差万别,你可以自己来选定同时间死,但是所到的去处不由你做主。所以可以同时死,不能同处去,业因不同果报就不同,去处当然各个就不同,「莫谁随者」。古时候皇帝让多少人殉葬,能有这些人给他服务吗?当然让他殉葬是可以,殉葬之后让他去服务,达到他殉葬的目的是不可能的,只是更增加他的罪业。他不定跑到什么地方去当牛当马,甚至於入地狱去了,别的这些人能够替他分担,那不可能。所以「命终弃捐,莫谁随者」,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种情况是贫富同然,都带不走,你阔人多也带不走,你穷人少,少也不是说你可以带,也带不走,同样的。「忧苦万端」,这种忧苦说不能尽,忧苦无尽,所以说是万端。下面这一段,在极苦之中都是如此,不觉悟。
底下,从「世间人民」起,这又一段了。说世间的人,「父子」,当然也包括母子,「兄弟」,当然也包括姊妹,「夫妇、亲属」,这些亲眷,应当互相恭敬、互相爱重,应当互相照顾、体贴、关心,同时还要恭敬,「无相憎嫉」,不要讨厌,嫉是嫉妒。还有特殊的一点,有的人对於别人有什么成功的事情他还不嫉妒,对於自己的亲戚要是谁胜过了自己,他特别嫉妒。兄弟之中有时候也是如此,谁要胜过了自己,他嫉妒,这就不对,佛告诉我们应当敬爱。所以夫妇之间也是应当一个敬字很重要,敬才能持之长久,不光是爱。不可以互相有所憎恨,不可以互相嫉妒,多互相帮助。「有无相通」,有的钱财,用的东西,有的有,有的没有,怎么办?应该相通,有的人可以给没有的人。「无得贪惜」,不要贪恋,舍不得,就是要帮助人。所以这个布施,我们要能够让人家得到利益。「言色常和」,言语和脸色,俗话说脸色,看了很和气。就是在亲属之间都应该如此,有无相通,互相帮助,言语容色都是很和蔼。「莫相违戾」,不要彼此抵触,彼此闹意见。戾是指凶狠,表示狠毒。
「或时心诤」,或时就是指某个时候,某个时候心里头生气,彼此之间有所斗争,於是就「有所恚怒」,脾气上来了,发怒了,这就表示不和。恚怒,发了脾气,有所发作,有所发作至少是吵架。乃至於,这个事虽然是个小事,要知道这个事冤冤相报,它是没有停止的时候,到了后世它愈演愈烈,互相的报复,就结成大怨。「后世转剧」,你在这一生之后,只是一个小的开始,争吵、吵骂,伤害了对方,后来愈演愈烈,「至成大怨」。所以都是要受报的,而且这个报都是超过他应有的。本来要帐的,没有一个不是要过了分的,所以这个事情不能了就在这。因为他是很狠毒,他绝不是说你曾经打过我三棍子,我就回你三棍子,我就要回了帐。他要打你三十棍子他才出气,你这二十七棍子就是冤枉,不应该受的。因此你本来是欠帐的,你就变成债权人,你有二十七棍子的债权,你将来可以跟他要。当你要的时候,你就不是要二十七棍子,你给他三刀,於是乎你又变成欠帐的了。所以就是互相愈来愈厉害,愈来愈厉害。所以怨家宜解不宜结就是这个道理,结了之后就互相报偿。有的人有神通,看见武则天和萧淑妃,萧淑妃因为她死得太惨了,她就发了愿,愿我生生世世当猫,要把武则天挠住活著把她咬死。因此她就如了她的愿,她就咬死了多少生的武则天变的一只老鼠。但是咬多了之后,武则天她又变成债权人,她就咬她,咬她她变猫,她变老鼠,过一过她又反过来。所以这两个人还在那老鼠跟猫变还没完。这就是这个地方的意思,「后世转剧,至成大怨」。
「世间之事,更相患害」,有些事情相更换的,要彼此互相成为患、成为害,患是祸患,害是毒害。「虽不临时」,虽不是马上就在眼前给你表现出来,可是因果是不虚的,决定所谓不爽。所以就连佛成佛之后还要示现马麦、穿足之报。他因为什么?因为很多阿修罗寿很长,他看到修行的人最后就不受报,他就说因果没有了,所以佛就示现。所以琉璃王打释种的时候(这也是报应),佛也头疼了几天,也受报,成了佛还要示现受报。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一个天旱,没有东西吃,就有一个池子,池子水也都干了,鱼就死了,他们就吃这个鱼。最后有条最大的鱼,最大的鱼是鱼王,释迦牟尼佛当年是个小孩,看这鱼很大,他还没吃鱼,他就拿竹竿敲了这鱼脑袋三下。结果这个鱼,等到他们这些人又到印度,又聚集而居,成为释种,贵族,这些鱼它们就变成琉璃国的人民,这条大鱼变成国王,就领军队来杀。来杀的时候,大目犍连看见佛不救他这些本族的人就觉得很奇怪,怎么佛不管?大目犍连不管,大目犍连神通第一,他把佛比较亲的这些人一起搁在钵里头,就托上三十三天。等战争过去之后,大目犍连把钵拿下来看,里头全化成了血水。过不去,因果不虚,佛也头疼三天,就是打了它三竹竿,表示果报不虚。佛其实已经无所谓。所以了知罪性本来空,实在是罪性本来空。所以底下一则公案,百丈的,说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就当五百世的野狐。问到百丈,百丈说不昧因果,这个野狐身就解脱了。他不是堕落在因果,他不昧因果,因果还照常有因果。所以说法哪有那么容易?一字之差,堕五百世野狐身。有的人都想,以这个为什么,其实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责任非常大的问题,这不是一个好像可以游戏的事情。因果这个事,而且结成大怨,虽不是马上你就看得出来,但是你一定要想明白,这是决定如此。你对於这一切一切不要那么爱恋去追求,「应急想破」,没有一样你能跟得上去的。
底下再说,「人在爱欲之中」。爱别离,亲属都相爱,都很好。这个欲,想得到什么东西都是欲。你想得到这个、想得到那个,你爱这个、爱那个,可是你「独生独死,独去独来」,生你也是自己一个人来的,你什么也没有带来,也没有谁陪著你来,生的时候是独生独来,死的时候是独去独死。「苦乐自当,无有代者」,你受苦受乐都是你自己承当,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你,你至亲的儿女、夫妻,他忧心如焚,他也难过,不能因为他的难过而减少你的难过,不能替你,说他也饶上一分,说明没有人能代替,是自己所作的,一样也跑不了。「善恶变化,追逐所生」。善恶变化,这就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憬兴的解释,善变化就是指善趣的报应,恶变化就是指恶趣的报应,所以善恶变化就指的善恶两种报应,这是一个解释。再有《会疏》解释,这个解释是高丽人(朝鲜人),这都是唐朝的,憬兴是唐朝人,他有著作在藏经里头,解释《无量寿经》的。《会疏》就不这么解释,这个变化它是这么说,「今世虽善果」,今生你是在享福,是善的果,可是你所做的事,所作的业都是坏事,因此你来世的报就要变了。今生你享福,可是你现在做了坏事,来世你要变成什么?变成受罪。你现在虽是恶报,你在苦、在受罪,可是你情愿做的都是善事,来生你要变为福报。它把这个变化这么讲。所以善恶变化,千变万化,这都是文字问题,实质上没有分别。总之都是如是因如是果,什么因什么果,确实千变万化,造因不同,果就不同。
这一切善恶,这些果报,「追逐所生」,你生的地方,你到哪里,这一切跟你到哪里,这些东西跟著你走。至於这些亲属,就是这些报应跟著你走,至於所去的道路,那是各个不同的。至亲的人,甚至於说一个炸弹下来炸死的人,去处也都是不一样的。有一样的,因为什么?因为大家性质差不多,工作差不多,也有,不能说绝对都不一样,会一样,但是更会不一样。「道路不同,会见无期」,再相会就无期了,而且再相会你也不认识了,最苦的事情就是这个。一转之间,谁跟谁都不认识,所谓「锅蒸外婆肉,鼓打舅母皮」,就都变了,变了猪,变了牛,皮剥下来打鼓,肉在那炖著宴宾客,这些都是亲属,就再见也不相识,就是提醒我们,不要争这些不急之务。这一切都是要回到上边那句话,这给我们详细的开演,我们怎么是争的不急之务。这些都没用,你这一切都没用,我爱这个,我爱那个,到了最后你自己走你的路,谁也不能替你。你爱他又爱不了,你不能尽一点力量。所以你要不往生,对於你的眷属你能尽什么力量?眷属对你还能尽一点力量,还可以念念佛超荐你,你自己不知哪去了,你也不知道你的这些眷属在哪,见到也不认识。所以只有往生才能,往生就是把一个大悲剧变成大喜剧。这不是死,这是生。这不是爱别离、永别离,而是一个大团圆的开始。有一个人往生了之后,就可以辗转度脱,把所有这些亲眷都度脱,都在极乐世界会见,大团圆,是真正的大团圆。世间的大团圆是一刹那,马上就分开了,谁也不认识谁,只有极乐世界才是真正大团圆的开始。道路不同,相会无期,世间人愚痴不知道。
所以佛就劝勉,「何不於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为什么你们不在你们还强健的时候努力去修善,你们还等什么?人生最难得的是暇满之身,我们还都是暇满之身。满者是没有残缺,神经、智力、体力都健全。没有残,不瞎、不聋,神经也不错乱,总还有时间有闲暇可以修持,暇满之身很难得。「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土难信」,这一切难都已经通过了,所以说何不再趁这个强健时突破这一关?所以大家都要争取,争取什么?争取对於往生有把握。我们说,大家都是往生有希望,尤其临终你要善根发动,很好用功,佛来接引,往生就很有希望。但是不敢说哪一位是已经有把握,你决定往生,恐怕这话就不好说。我自己也不敢说,但是我要争取,要争取到这一步,要争取到有把握,这才是最急之务,不要去忙那些不急之务。最急之务就这件事,我要趁这个强健时。现在圆得师就不行了,他送到医院去了,不能动,摔了一跤之后,躺了一个多月,长了褥疮,而且这次病了之后不容易提起这个精神。大家必须要知道,你强健时你还不能念,你到了有病痛的时候,你就更不能念了,你那个心力也不够了。不会说病都来了,自然而然我就会知道这个要紧,我去念,不尽然。还有病中这个念,确实是难念。
所以就是说趁强健时要增加自己的能力,能够达到佛的愿里头所说的这些条件。所谓至心信乐这四个字,第十八愿,「至心信乐,十念必生」。至心信乐这四个字,你是至心,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心,你的信和乐到了登峰造极。我们敢说我们是至心了吗?我们是有心,我们也是信,我们也是乐,但是不能自己给自己加个封号,说我是至心信乐,我就符合第十八愿。你每个字都不能放过。至字怎么讲?孔子是「大成至圣先师」,圣人中登峰造极的圣人就称为至圣。皇帝称为至尊。你是至心信乐,所以哪能那么草草说自己相信?所以我们现在就何不於强健时,去争取有把握的往生!怎么做?你去做到至心信乐。所有一点点的疑都要给它破掉。现在上海带业不能往生之说大盛,这都是一种邪说。我们就是要真正的相信带业往生,要没有带业往生就没有净土法门,净土法门也不可贵了。正是因为如此,现在对於这个问题,国内、国外解决得不够好。而且上海徐恒志他来信跟我说,这种邪说响应的人很多。总之现在大家对於正法很难起正信,对於这一类的邪说大家很容易感兴趣,就是说下里巴人大家都喝彩,阳春白雪没人理。所以我们要坚持,要坚持正法的住世,都要趁强健时努力修善,念佛是善中之王。我们「往生正因」,「读诵大乘」这里头的第一句话,读诵咱们《大乘无量寿经》是第一句话,是往生正因。去努力修善,「欲何待乎」,还等什么?这话很深刻。
还有,年轻不修,等我退休,等我什么什么。他不知道《涅盘经》讲,佛告诉迦叶,佛打了个譬喻,譬如甘蔗。甘蔗大家知道,造糖要压,我在四川就看见压甘蔗的,而且给你吃甘蔗汁,那个时候很高级的,囤著喝的。那个甘蔗压出来汁去熬糖,或者喝了,那个滓子没味,甜汁都压出去了。佛说「壮年盛色,亦复如是」,壮年时候的盛色,这个体力,他说也是这样子,像那个甘蔗一样,也是很充足的。「既被老压」,老了之后就等於压了一下,等於甘蔗在机器上压了一下,就成了滓子,成了滓子就「无三种味」,三种味它就没有了。一个是「出家味」,老年就不能出家,老年出家只能当沙弥,按正规的,有些都是破格,正规是老年只能当沙弥。因为严格的戒老年人受不了,就是那么做你做不了,所以不如名符其实只当沙弥。有很多老年人,你看香港的沈久成,那个编辑,他出家是沙弥,那个是比较合法的。第二是「读诵味」,读经、诵经脑力不够,人老了之后十个有八个脑力下降。不但是佛法如此,就是科学他们都说,最好的时候是二、三十岁,这一段里头脑子发展是最利的时候。老了,首先记忆力不行了,还有点理解力,有的再老,连理解力也不行了,再读书、看书,这个味就跟被压过的那个甘蔗一样,还是甘蔗,但是没味了。第三是「坐禅味」,坐禅你一坐总要在两小时以后,你才能够体会出坐禅的作用,你才能够得到进步,老年人一坐两个钟头也就是不可能。真正盘腿这么坐著,不是咱们这么坐,要端坐。所以大家你们要练习端坐是很重要的,要练习盘腿,这都是基本功。这基本功你不趁年轻的时候练好,老了你没办法,腿都硬了,更没法盘了。老了之后才能放腿。所以说,你何不趁这个时候努力?这是《涅盘经》的话,你等到老了之后再来,当然时间是有,可是这三种味就没有了。幸亏还有一个净土法门,说来说去,大恩大德的阿弥陀佛,幸亏有他的净土法门,不管你老少、贤愚,都收。所以大家及时努力,莫要蹉跎,佛还来劝我们欲何待乎,还等什么?
下面又一段,「世人善恶自不能见」,世间的人看不到这个果报,因为这个果报是属於三世的因果。所以有人就常常这么说,为什么不立即给他现报?有时候是不可能的,也就等於说是你排不进去,只有特殊的情况才能排得进去。你排不进去不能今生就给你受报,只有极特殊的、极严重的。所以那个张宝善,气功师,他就是鬼道。他这个跟别人不说,他跟刘世为说点实话,他说他的后台就是个无头鬼,他到阴间看见过生死薄。刘世为就问他,他说生死薄有能改变的吗?他说有,但是极少,只有特殊的善、特殊的恶,才能把已经排定的程序可以改。但是一般没有这么大的力量,那也就是原来的不动。所以佛教讲宿命不是宿命论,就是因为它都可以改,但不是特殊的因缘改不了。过去这一笔一笔的因果,因果下来,自然而形成一个宿命。因为它有的是双方的,我要还帐,我要还给谁,那个债主他要来我才还给他;我要还帐,他不来,我还给谁?这个事就很复杂,所以说都要排。说这因果,因缘种种要排在一起,我们以后就会怎么样,什么许许多多的,确实是有。所以说为什么可以算命。但不是绝对的,不是宿命论,承认宿命,就这个道理。他自己是不能见,它是三世因果。刚才我说,还有很多的阿修罗,寿命很长,他都记得谁做过什么事,将来他受不受报。自己看是看不见,他这个都看得见。因为你看不见受报,你就不信因果。所以目前的人就是不信因果,谁信做好事得好报,做坏事得坏报?我不拿白不拿,还有什么问题。贪污,这笔钱我不拿白不拿,他这个思想在这,他不相信以后要有果报。所以「吉凶祸福」,吉的事,凶的事,祸的事,福的事,都努力去做,拼命去做,「竞各作之」。
「身愚神暗,转受余教」。身愚,你身老造恶,所以说身愚,这是身作的。心不信正道,所以说神暗。说这种人,心在作恶,身在作恶,心没有正信,所以说他是神暗。「转受余教」,他不信佛教,他跑去什么?跑去信邪教去了,信外道的邪说。所以现在真正说起来,众生里头能信正教的很少,能信邪说的人确实是多。那个张香玉,有几万人信她,万人空巷,现在逮捕了。其实她这个非常落后,非常无知,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不应该信。但是现在看,恐怕很有常识的人也都要信,那就是属於这一类,愿意信邪教的。他因为身愚神暗,他就是愚痴,痴毒,不能正信因果、听受经法,反而对於外道邪说他很容易相信、很容易接受。这些人都花了很多钱,听她说一次或者加持一下要缴几十块。现在在北京二百八十多个病床,都是经她医治而生病的。所以就是说对於正法不能生信,转受余教。因为现在有很多说是信佛,实际上是糊里糊涂的。
以前来了一个大同煤矿的教师,先教数学,后教语文,最后教政治经济学,教了多少年,现在好像她还有点地位,打著佛教协会的印子到处跑,一个女同志。她跟我谈谈,见过上海的郑颂英,郑颂英把我的《大经解》送给她,她说看了很有好处,怎么怎么样。她说她念佛的情况,这点还不错,她说她不用嘴里念,也不用心里念,她自己用耳朵听,还能听到这一句。所以各个人都不一样。但是她还要搞道教,她说我这小周天、大周天是不是都不要?我说用不著管这些事。她说有人可又这么说,说你又信了佛教,你把道教的加上去不就更快吗?这种思想很可怜。她觉得对於佛教的东西我也来了,道教的东西我也来了,我这不是好处都吸收在一块,我不是更快吗?劝她的人就这个理由,她也就接受了。我说这样的话,你连佛教徒都不是,你连三皈依都没有。所以大家就是转受余教,要相信别的教去了。所以坚持正信很难。
常来的那个巴建明,他原本信耶稣教,前不久曾经有两天又念咒了,他现在很高兴,他说这我可以见黄老了。因为我跟他说,你去斗争,什么时候胜利你来看我,你不胜利你不要来了。第三天又不念了,就是善根、业力都在那斗。所以每个人都要知道,要趁现在我们善根占上风的时候,用释迦牟尼佛这个话,因为我们的具体情况,这种情形我还可以补充,就趁著我们现在善根占上风的时候赶紧用功,切防业力发动,最怕业力发动。所以巴建明这就是好好的,他要跟那个杨闹意见,为不值得的事,闹意见就不来了,信耶稣教去了。这个你说是怪杨,不如说是他自己的业力发动。要谨防业力发动,业力发动就是天主什么,就不来了,就谈这一些。所以要谨防谨防!转受余教,也就是最可怕的事。所以这一切障碍之中,最可怕是中断障。把你杀了,只是断你的寿命;你要是不信,你修持中断,这是断你慧命。所以中断魔、中断障是最厉害的。转受余教,这个就是颠倒见,你佛教不信,跑去信邪教,这不就颠倒了吗?而这种颠倒见相续不绝,这个颠倒见就更能产生出无穷的颠倒,於是乎就永溺於生死苦海之中。这个根本是什么?就正因为愚痴,身愚神暗。所以生死是以痴为本,就是无明为本。这是什么?「颠倒相续,无常根本」。所以无明是根本,愚痴是根本,这种身愚神暗,信余教就颠倒,这就是在无常生死中,以此为根本。
再底下一段是「蒙冥抵突」。蒙是有眼睛珠而不能见,叫做蒙。冥是表示暗昧,表示无知。蒙跟冥加在一起,蒙冥就是眼睛瞎,用来做譬喻,整个两个字搁在一块也就表示暗昧无知。抵是抵触,以前讲过,突是冲突。义寂解释这几句就说,蒙冥抵突是什么意思?就说是「无所了知」,这个人很无知,碰见事他就违犯,他都不同意。如小儿在夜里头看不清道路胡跑,「狂犬妄走」,疯狗不知道方向,「无所不作」,没有什么事不做的,这个就更低了,这就是蒙冥抵突。愚昧,他不明白经中的意思,跟他讲也不懂,而且他还抵触,听了就冲突,他还要批评,对於经法不能信受。「心无远虑」,心里头没有远虑,考虑不到来生这些事情。「各欲快意」,就求眼前痛快,有酒当醉就醉,各欲快意。而且心里头瞋心很重,很容易生气,「迷於瞋恚」。没有远虑,各欲快意,就是想自己痛快,在这个瞋恨心之中使自己迷了。「贪於财色」,一个是瞋,一个是财色,贪。所以贪瞋痴这三个是三毒。贪财好色,所喜欢的只是这个事。不信经法,没有远虑,瞋恨,贪财好色,「终不休止」,没有停止的时候。这种人,「哀哉可伤」,悲哀,可伤,这佛感叹。
「先人不善」,这些人怎么回事?就是由於他的祖先就不好、就不善,不懂得道德,没有人跟他讲,「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所以也怪不得他。所以现在抓的那些坏人,把父母拿去陪斗,父母是有负责。可是「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之信」,要是都不信的话,并且说根本就没有。很多人都是这样,因为没人跟他说,他也不相信,佛的话他也不听,听的时候他也不同意,他抵触,他就认为这一切都没有。你说都没有,可是你自己会看得见,只要你好好看一看,「更相瞻视」,你只要好好注意看一看,你自己会看见。或者父亲在哭儿子,或者儿子在哭父亲,「兄弟夫妇,更相哭泣」,这个哭那个,那个哭这个。
「一生一死,迭相顾恋」,一个死,一个活,互相这个时候思虑、留恋。存在者就伤亲人之永别,我这存在,可是我的亲人和我永别,我很悲伤。死的呢?死的就要悲自身之长逝,我这个自身在世间就不存在,我要走了,我不知跑到哪去,再也不能同大家相会。所以这爱别离苦,生离死别,互恋难舍,如刃刺心,就如同刀子扎在心里头一样,这个必定你看得见。所以不信,不信你也不能免,你也看得见,一生一死,迭相顾恋。昔日的这些恩爱,现在都成了忧苦,爱要别离了。这两个事情,爱也罢,苦也罢,束缚你的身心,如同绳子打了个结,让你出不来。「忧爱结缚」,就是这样子,忧和爱捆起来了,「无有解时」,没有解脱的时候,众生就是如此。这个结,《大乘义章》说,「烦恼暗惑,结缚行人」,能够把行人捆住,就叫做结;「又能缚心」,把心也捆住了,所以也叫做结;「亦能结集一切生死故。」所以这个结字就是两方面的含义,一个就像打上结,栓上扣,你跑不开了,这个叫做结;一个它能结集生死,它把多少生死都给你集起来了,有两方面的含义。所以忧爱结缚,结集这些生死怎么结的?就是由忧和爱,这么结缚起来的,没有解脱的时候。
要知道「思想恩好」,彼此相思,思就是互相想念,彼此有恩,彼此感情很好,「不离情欲」。所以西方的哲学赞颂爱情,东方不如此,爱情没有什么神圣,是不离情欲。情还高超一点,欲就跟动物是一样的,动物都有欲,兽欲,欲,比动物不高多少,谈不到什么神圣。一个人为什么不爱一个岁数很大的贤者,不管是男的或者是女的,必须看上一个年纪相当的美貌的男子或者女子?这就是欲。没有什么理智,也没有什么尊重。与其说是爱对方,还不如就是说他要满足他自己本身的要求,就从这,说穿了就是这么一回事,没有什么高超。所以这一种是不离开情和欲,再上一点就是情。比如有一方都残废了,他还跟他很好,这就高了,这里头就不是欲,而且有情。但是要知道,情这个事情,在修道人的里头,情这个事情也是堕落之因。一个是情,一个是想,咱们人是情和想各占一半。所以「纯想即飞,纯情即堕」。如果是这种情念就堕落;纯想,这个想就是理想的想那个想字,离开了情。所以我们说超情离见,要超出这个情。「思想恩好,不离情欲」,好一点是情,其余是欲,总之不离开情欲。就是情,也是堕落之根,纯情就堕落。人就是一样一半,在中间。纯想即飞,你可以生天;或者你善根厚,可以生西方极乐世界;再高的话,你可以当下成就,你飞在佛的心中。这个飞大家也不要体会成真是一个鸟那么飞,这个飞就表示快速就是了,超越空间。所以纯想即飞,这不是堕落。堕落也不要体会就是掉下去了,不是说地狱都在地心,你要堕落再深的时候,从美国那边出来了,大家都不要这么执著。地狱哪都有,经上说海边上、树林子里头,什么地方都有地狱,空中都可以有。所以都是由於恩好,都是由於情和欲。
於是「惑道者众,悟道者少」,对於这个都看不出,都是对於道迷惑。所以这个道字是个很深的字,鬼神重德不重道,鬼神不是不重道,他不懂得什么是道。德大家都能够懂,都尊重,百神都呵护,对於道这个事他不能懂。像牛头没有见四祖以前,百鸟衔花、猿猴献果,尊重他,等他开悟以后就没有这个事,大家不了解,鬼神不能测,不了解。因此像这种还在情欲之中的人,他怎么能够悟道?他对於道是迷惑。所以「惑道者众,悟道者少」,能够懂得道的是非常少。「各怀杀毒,恶气冥冥」,每个人的心里头都有杀业这个毒。这个就说到瞋心,瞋恨之心,所以古人说,「一点瞋心火,能烧功德林」。瞋心是地狱报,贪瞋痴,痴是畜生报,瞋心是地狱报,因为瞋心一来,他一点慈悲心都没有了。世人能够醒悟的很少,能够懂得这些因果、懂得这些的很少,更谈不上悟道,对於正道他是迷惑的。所以心中就是一种杀毒。这个杀毒好像我们没有感受到,怎么说世间上的人都有杀毒?这个世间上吃荤怎么没有杀毒?这一天杀多少,过年过节,一个年一个节杀多少,他为什么不觉得惨?反而讲吃,赞叹吃活的,赞叹把鱼吃完了鱼眼珠子还在动,赞叹南方人吃那个炝虾,虾子在桌子上乱蹦,捡了就往嘴里头吃,这不都是杀毒吗?有的人以为是,耶稣教说这是上帝造给我们吃的,所以耶稣教它的致命伤也就在这。他要你慈悲什么都好,他要造出这些东西很美味,而且它并不痛苦,那我要给上帝磕头,我也就不吃素了;它真疼,那你就不公平了。如果造成这样,还要给人家吃,还要这么痛苦,它的味道这么好,有人也喜欢吃,而且死要这么惨,螃蟹在蒸锅里头爬,活活的蒸死。所以这一切,我们这个毒,娑婆世界五浊恶世这个毒,大家说我从来没有杀过人,但是仔细要想想这个杀业,就是这个口福之祸是很严重的。到处去宣传赞扬,什么都吃,活的东西,而且愈吃愈多,这都是杀。现在又是种种的恐怖主义,以杀为能事,得意。因此就「为妄兴事」,所做的事都是错事,所追求的都是妄,他喜欢杀业,他贪心,种种一切都是这样。「为妄兴事,违逆天地」。嘉祥大师说,「上不顺天心,下违阎罗王之意」,这么杀生,这种种种种的。
而且是任意作恶,所谓恣意。「违逆天地,恣意作恶」,这个罪就到了极点,恶贯满盈。若人恶贯满盈的时候怎么样?就「顿夺其寿」,这就立即报应了。本来是按他的宿命,这要改生死簿了,顿夺其寿就是不等他的寿完了,顿然就把他的寿命给斩断了,截住。所以《嘉祥》说「顿夺」什么意思?「灭寿」,把他的寿给灭了,「夺算」,天算有多少数,说他是七十,就夺过来,没有了。这的意思就是说,世间人因为愚痴就发生了瞋心,相杀相害,心怀毒恶,所做的都是妄事,没有真事、正事。这么样子,到了造罪,尤其是过去生中又有罪恶,这种业力引起种种的恶缘都凑起来。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些都凑在一起的。所以因缘愿力能生善根,坏的方面也是如此,坏的因缘、坏的业力也能出生罪根。这样的话,他这一切坏的东西都出来之后,他就恣意作恶,忘形的、任性的做坏事。等到恶贯满盈,等恶满了,这个果报就显著了,就顿然夺他寿命,堕落三恶道。堕落之后,你所受的果报就没有哪一天可以出来。最严重的是无间地狱,就是说有一天大爆炸,咱们这个宇宙大爆炸了,地狱一点也没有了,一般的地狱就释放了,可是无间地狱不行,这种人还得换到没有爆炸的世界去入狱。因此要入到这种地狱,他就没有出期,所以叫「无有出期」。
「若曹」,就说你们,就是释迦牟尼佛说大家,「当熟思计」,你好好的想一想,要「远离众恶」,不要觉得这无所谓,这一切恶都要远离。「择其善者,勤而行之」,要挑我们人生之中哪些是善,要勤而行之。所以我们一切助人都是善,而善中之王是念佛、是弘法,要挑这些去勤行。要知道「爱欲荣华,不可常保」,自己所爱的,所享的这些荣华富贵,今天这些安乐享受是不能够常保持住的。「皆当别离」,都会和你分手的,都是假的。「无可乐者」,这就是佛的大智慧的话,就你现在认为可乐的东西也没有可乐的,实际上真是如此。我常说,就是看著很好看,不过是一个肥皂泡,看著五光十色,实际马上就破了,而且我是从小我就有这样的感觉。所以一般人常常有这种感觉,知道席散人空,一个盛会,等到席散人空的时候就觉得有些悲哀,刚才盛会不在了。可是我从小就有这个感觉,就说正当这个盛会,正在兴高采烈之时,我这种悲哀的心情已经出来了,这就是无可乐者。有的时候还觉得,看见我自己也参在里头,我觉得真的无可乐。但是看见别人,我觉得这些人都很苦,他在那狂欢,我觉得他很苦,实际就是这样一种感觉,无可乐者。尤其是现在你看到有一些这种音乐、这种舞,表现狂欢,实际也可以说是一种挣扎、一种嘶叫,很苦。实际说真实的,在娑婆世界没有什么是真实可乐之处。
「当勤精进」,这就劝导正念,你们应当要勤奋,勤奋去做什么?要勤奋去精进。你们已经信了,因为当时在座的两万人,一万二千是比丘,七千是男居士,就一万九了,五百比丘尼、五百女居士,二万人。还有天人、阿修罗种种种种,那就不知道多少数,地球上的人是二万,还有诸大菩萨,就算汝等,这个汝等最主要是指的,当然广泛的都有,这里头最当机的还是以阿难为首的地球的这些人。说好好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这一切都不可常保,皆是无可乐者,要勤精进。你们已经做了和尚,做了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今天又听佛说了极乐世界,底下还有「礼佛现光」,极乐世界现前,所以在这一会的人都大有因缘,都要精进(这个进步是在正法上进步,不是得了点什么),要生到安乐国。
所以佛就正式在劝所有在法会上听法的人,实际上也在劝我们。我们今天读这个经,我们读到这个话,我们也等於听到释迦牟尼佛在告诉我们,你们应当生到安乐国。实际现在这真是懂得了,以前我一开始就能懂得念佛是无住生心,最妙是在这。《金刚经》最妙是无住生心,但是凡夫要达到无住生心那就是靠念佛。不过当时也想可能念咒更好一些,因为念佛号还有一个佛字,里头还有一个见,咒就离开一切,咒里头一切你没有可思想的,可能更好一些。那时候我二十几岁,第一遍看《金刚经》,只承认它这个好处,而对整个世界黄金为地种种殊胜这些,就觉得这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实际也是如此),但是现在才知道说这一切依正都是自心。所以夏老师在《净修捷要》里头说,「托彼依正,显我自心」,拿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来显明我的自心。我的自心到底是什么样,也不能拿镜子看看,讲了极乐世界的依报是什么情形,正报是什么情形,这就是你的心。然后再来就知道生安乐国的重要!修什么什么法你不能不受后有,与其受其他的后有,就不如受极乐世界这个后有。所以不管什么人,你要想真正超脱,只此一法。我们要去弘扬、去劝,就唯此一路,唯此一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这就是个涅盘门。
「生安乐国」,生到安乐国之后怎么样?「智慧明达」。所以最要紧的在这,不是叫你去享受,你自然而然智慧就会明达,这个是最要紧的事情。现在这个世界上多少人修行,他也生信心,也能很做功德,就是智慧增长很难。能够生正信,能够很勤苦,能够很用功,以至於能够守戒,各种方面还都有人,可是真正能够生出智慧甚为稀有,而且智慧明达。明者就是明心见性那个明,达者就是识心达本那个达。智慧能够明达,最后也都是像极乐的大士,一旦开达,豁然贯通,自然中自然相,如光精明俱出,善好无能比。智慧到那一步之前,要不断的智慧可以明达,一步一步的明达。「功德殊胜」,在极乐世界所得到的功德是十分殊胜,所以劝大家要去往生。
「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这又说一个心,这个告诫,我们要重视,不要随著你的心。这几段的劝都很重要。「若曹」这起,当行善之,当生极乐世界。「勿得」,这是正要说的,还有个不能做的,「勿得随心所欲」。现在很多的毛病都是在这,这一点还有很多人修了很久对於这个还是没有认识,一种随心所欲就是我心里想什么就要干什么,这叫随心所欲。当然这个大家一般知道,这个不行,这个不好,很多你想做的事是坏事,那要克制,不能做,这个大家还能明白。但是还有许多是细一些的随心所欲,就是你所做的都是按你心里所能想到的去安排,你考虑之后认为这是可行的,这个也就成了你的所欲,你去做,不符合这个的你就不做,这是一般人的情形。这个情形正是佛说阿难的,阿难已经证了初果,碰见了摩登伽,几乎他就要大堕落,大翻车。他能记得住十二部佛说的经论,都可以背,自己也得了五神通,证了初果,也断了见惑,怎么出这样大娄子?佛就给他开示,就是你不明白两种根本,一种是生死根本,就是你认为这个心是你,这个是生死根本,它不是你,它是你的敌人。现在大家还不免在这个问题上敌我不分,不是全不知道,但是有的时候还是敌我不分。一个是生死根本,就是你自己以为是你心的这个,一个是涅盘根本,现在你不认识,你也不知道,那个不显现,有两个根本。那个不显现的才真代表你,现在你认为是你的不是你,这是敌人,敌人派来的特务,可是你上当了。
《四十二章经》是最早,汉朝翻译的经,它是选了一些最重要的,里头就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要慎重,不要相信你的意思,你的意思不可信。所以时常都要从佛的经里头吸取一些东西,来打倒你那颗心;不是给它抹粉涂胭脂,把它装扮起来,这是一个已经修道精进的你就上当了。所以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涅盘经》说,「常为心师,不为师心。」你应当常常做你心的老师,不去做师心。不是骂人师心自用吗?这句话意思怎么讲?师心自用,你就把你的心当老师,你自己用。现在一般人说,你这个人不肯接受别人意见,没有体会到我们这个高度。所以也要听别人意见,你就想你自己,这个决定要不得的。「宁作心师」,你要做你心的老师,你教训你的心、管你的心去;「莫师於心」,不要把你心中所决定的,就按著它那个发号施令,当作你自己。所以师心自用是行人的大错,因为咱们现在是妄心,这个妄心就正是《楞严经》佛说阿难的,这个是生死根本。你去把这个妄心当老师,你不是认贼作子,把敌人派来的特务,你让他当总司令吗?是「煮沙作饭」,这《楞严经》的话,这样的修持,你煮沙子要去做饭。何况你还随著它,任这个性,还妄作为非,胡作非为。所以「勿得随心所欲」。你看,这一段好几处都指出这个心字,同时都是指的妄心,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知道这个妄心。所以有的时候自己有所见,有些什么什么,都是对於这个妄心没有认识。所以这一点能够真正认识,能够和妄心划清界线,分得出关系,修持上大大的进了一步。要是随著妄心所,「亏负经戒」,你就亏待了经,你就不会好好的去守戒,辜负了戒,「在人后也」,在同修这么多人之中你就落后了。这是佛的劝告。
这几段都很好,我们就在最近这二、三周内,把这个大内容把它讨论完,这是浊世恶苦。今天就到这。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无量寿经(大经解)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 (第三十一集) 1991 档名:51-00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