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无量寿经(第16集)
- 2023-07-09 09:24
咱们就是要讲阿弥陀佛,他从国王,他学佛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让我们学历史,出个题目考你,法藏比丘成佛的经过你都答对了,你一百分,不是这个事。而是你要从这里去吸取阿弥陀佛是如何成功的,什么样的道路,我应该怎么样,我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感动,而向佛学习,将来咱们要成功,和阿弥陀佛同样的大愿、同样的大果,这才是学佛。所以,我们是佛学院的一门课,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在这个课程里头,我们所真正要学到的。所以我不考试,不是从卷子里头看出大家的成绩,而是看你们从读书里头,如何真正去学佛,这些成绩,这些受用,比分数有价值一万亿倍。
正宗分是阿难看见佛放光,就问释迦牟尼佛什么缘故,佛就说你这一问太殊胜了,功德无量,将来众生都因为你这个问而得度。就开始讲,过去有一尊佛,名世间自在王如来,世间自在王如来那时候有一个大国主名叫世饶王。世饶王这个名号是见於《汉译》,《魏译》里头没有。所以我们要会集就这个意思,把各译本里头所有的精华之处会集到一起。这个世饶王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因地。「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听到世间自在王如来说法就欢喜,内心踊跃。所以说经典最后都是皆大欢喜,闻法之后欢喜,而不仅仅是一般的话,而且是开解。所以我们研教的人、学教的人,要读藏,研究教、研究种种经典,这个突破叫做大开圆解。你要开圆解,不但开圆解,而且大开圆解,这就不是在书本里头的学问的一个范畴了,这突破了。所以许许多多经藏都是指,你也从这个指你看到月亮了,就开了圆解,都是圆融的知了佛的真实义,所谓开解就是这个意思,大开圆解。参禅的人需要悟,顿悟、证悟,三关齐破,一关一关的破。你要是念佛也可以,一个是往生,一个是现生可以证,证念佛三昧,事一心,理一心,到理一心跟禅宗的开悟是一样的,都是破无明。
所以修持都是自然有一个果实,能够开显你,开显最后开什么?还是开显你本来的智慧德相。「寻发」就是随机就发,发什么?「无上真正道意」。无上真正道意就是发了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发菩提心。所以发心是关键。现在我们说修行的人,第一个是出离心,这个出离心,不光是身出家,身出家当然这一步已经比我们这俗人强了,出离了;还要心出家,慈悲心普度,不然你是小乘。再进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言说就不大好简单的说了。发无上真正道意就是这些心都发了,发了菩提心,行愿菩提心、胜义菩提心都发起了。「弃国捐王」,国我不要了,王位也不要了。现在我们佛学院的学生就是因为想当方丈,念念不忘,本来学习很好,在班上也是前列,现在神经失常了,心没有出家。弃国捐王,国家、王位都不要了。所以印光大师他不当方丈,不是想做这些事情。一定想当个什么法师,讲经说法升座,天下闻名,弟子满天下,这恐怕还都是世间的一些名利思想掺杂在里头。你有弘法之心,有度众生之心,但是还有世间的名誉地位这些思想掺杂在里头,那都不纯。所以我们要归於纯。
「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法藏比丘的纯,我们在下头可以看出来,他不但能舍弃国王之位,他不要了,就出家,叫法藏。这个法藏比丘他就怎么样?「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逾者。」这就是这个国王出家以后他的心愿和行动。修菩萨道是大乘法。阿罗汉,《法华》就说这是化城,佛只是一乘法,又在方等里头呵斥这些罗汉、声闻是焦芽败种,是腐败的种子、焦的稻谷出的芽,不能发起大乘心,不能够进佛国土,普度众生。所以法藏一出家就不是一步一步的,先从小乘这样一步一步上升,他一修就是菩萨道,就是大乘菩萨道,而且是真正的一乘法。为什么说一乘法是最高,法藏比丘就是如此?在《宋译》本里头说得很详细,说法藏所修的是大乘第一。大乘,菩萨乘就是大乘,而大乘第一,那就是一乘法。所以《法华》就是一切都要成佛,只是一乘法,三乘之法是权说。所以说《法华》的时候,五千弟子一直跟著释迦牟尼佛听法,到了这个法会上五千人退席。这些人他们听,法相、唯识早都听过了,阿含部早都听过了,三论,以至於方等、般若都听过了,最后说《法华》,还有五千人,都已经培养成熟,还一起退席。所以佛法我们要知道,在无差别中还有差别。所以释迦牟尼佛并没有挽留他们,说「退亦佳矣」,你们退了,退了也好,不能勉强,要知道。所以佛法不能勉强,能勉强一点早就没众生了,都勉强咱们不都成佛了吗?它就是不能勉强。因为你本来也是佛,这是最平等之法,人人跟佛平等,人人本来是佛,只能够让你自己觉悟,自己走自己的道路,自己来成佛。所以是大乘第一,因此法藏他就是直趋一乘。如迦陵频伽,虽然这个鸟还没有出这个蛋,这个鸟还在蛋里头,它叫的声音就超过一切鸟。所以法藏一出家他就是直趋一乘。
「高才勇哲」。才,我们常常说才能、才智,就是能和智。哲是明知。过去咱们这的教务负责人明哲法师,现在广济寺的首座,明哲,明知叫做哲。高才勇哲,《净影疏》,中国最主要的一部《无量寿经》注解,它说「才谓才巧」,也就是才能,「才德过人」,才和德连在一块。高才就是说什么?就是说才德过於常人,所以称为高才。「志强名勇」,什么叫做勇?他这个志很强。这个强,一个是强大,很大志,一个是坚强,不为一切所动摇。咱们中国所说,「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这一切都不能动摇你,你才是真正有志之士,这个志就强。所以它说勇是名为什么?这个志很强,一个是很大,一个是很坚决,这个叫做勇。不是善於和人打架、斗殴,那个不是。「心明称哲」,心里头很明白称哲。这些注解的含义都很深,我们常常随著各个人的水平,就好像你拿一个瓢,大海的水大极了,你要取水,都随著你用来取水的这个工具来定,能取多少。只是这么大一个碗,我就只能舀这一碗水,多一点你也舀不来,你不能勉强,是你这个器所决定的。我们学法也是如此,看经种种,是由於你这个器所决定。心明称哲,这句话各个人的理解就可以不同。你一个小杯就是一小杯,拿大盆就是一大盆,你拿个几十吨运东西的船你要去吸它,等於多少吨多少吨都吸进来。这个哲指的什么?现在说的是法藏比丘,心明,心明你也可以体会他心很明白,你也可以体会到他是明心,他是明知明见他的本心。这是《净影疏》的解释,「高才勇哲」。
咱们中国就这两本注解,一个是《净影疏》,一个是《嘉祥疏》,嘉祥是三论宗的祖师,他的注解。所以我们把这些注解会在一块也都有好处。它说什么叫高才?「称逸群之能」,你这个能力,才是才能,逸群,超逸於群众。就好像你赛跑,你跑到最前头,你就超过其余的人,把大伙都超过去了,你第一,你可以得金牌,所以逸群之能称为高才。什么叫做勇?这个勇字解释得很好,「能自胜胜他」。自胜怎么讲?自胜是胜过自己,战胜自己、胜过自己,这个叫做勇。确实,这真是一个勇。所以这个自己是什么?所胜过的这个对象是什么?这个就是使我们轮回、使我们不能超脱、使我们迷的根本,就是这个我。人人都有这个敌人在自己脑袋里头,可是把这个敌人当作自己最心爱的独生子女,自己的儿子,爱护备至。所以释迦牟尼佛给它说了一个很形象的话,是「认贼作子」。我们每个人都在内,你最宠爱的当然就是你自己,我的见解是对的,谁要跟我不一致我就生气。这个娇宝宝谁也不能碰,有人批评一句马上就变色,恨他一辈子,就要报复。这个是贼,这称为认贼作子。由於认贼作子,所以修行就是煮沙做饭,这《楞严经》的话,你把沙子煮了想成饭,那哪有那一天?说自胜者,就胜过这个贼。
所以《四十二章经》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最初翻译的经它就是选一些精华,《四十二章经》,这就是精华。你不能相信你的意思,你的意思不可信。所以一个怀抱成见的人,往往我看见很多在学问上很有成就的人,有的人根本不能学佛。举两个人,一个傅增湘,傅增湘十八岁中翰林,在翰林一次考试第一名,出来就是状元,十八岁就中翰林,那是在秀才、举人、进士之上,一生有学,当过国务总理,当然了,不明白佛法。还有一个人是张国淦,是我同学的父亲,他是袁世凯的秘书长,当过教育总长,代理过国务总理,很有学问,解放后还特别把他请到北京来。他也是不能信佛,到晚年了我再看看,还是不能信。这是一种,这些他不能信。还有一种,他就是信了之后,他用他研究学问,这条路走得很熟了,来研究佛法。真要胜过你的意,你要以佛经上许许多多的教导来破除你自己的成见。所以有一位,我给他临别赠言,我说如果你把你自己的思想做个核心,你老去看经,哪怕阅了全部大藏,你选择一些有意义的话来加在你这个核心之上,来装饰它、来美化它,我说你不知道你这个核心它是成癌细胞。所以我们首先要自胜。
胜他,也不是说我要超过他,而是说自己能够克服自己内在的癌细胞,外面我要胜过一切干扰,这是外面来的,不是我自己的,这也是胜他。所以贫贱、威武、富贵、美色、黄金,种种都属於他,还有许多邪说异端,我都能胜过,这是一种。第二种,我能帮助别人也同样的来破除这个我,走上菩提的道路,这个也是胜他,这个叫做勇。所以高才勇哲,这个勇字的解释就很深了。我们就知道法藏比丘,所以我们要学佛,这是法藏比丘他成佛的道路、他的过程,这是我们的样板,我们要善於学习样板。我们如果是把现在这个自(我)丝毫不动它、保护它,谁要碰了它一点我就跟他拚命,那你就是走相反的道路,你不想胜过你自己。
「坏邪见之明,所以言哲。」他能破除邪见,他有智慧。这个见大家要知道,舍身容易舍见难。所以我们一定要很小心,不要叫它形成一个邪见。你把头目脑髓拿出去给人都容易,你要把你心中的邪见舍弃是非常之难。他自己能够把这些邪见都给破坏,不但不拿邪见当主人、当发号施令,而且把邪见都破除、消灭,称为哲。所以高才勇哲这四个字,咱们中国这两种古的注解讲得很深入。
「与世超异」,高才勇哲不是一般的勇哲,在世间他是超出来,他是非常奇特。《会疏》,这是日本人的解释,日本人的著作,他说「不常人所及」,这就是日本人的文法,不常人所及,咱们就不习惯了,就是非常人所及,不是常人所能及的,加个不是,白话文就懂了,不是常人所能及到的,所以说他与世超异,这是日本《会疏》的解释。这个解释我们引了三个,两个日本人,一个中国人。《净影》,它这个解释说,为什么说与世超异?因为「此德孤出」,所以叫做世超异。这些古德注经我们要知道,它是一个字一个字都甚深甚深,所以能够读古注的人尽量读古注,近人有好些人,水平确实远远不及古人,就是这样。此德孤出,孤是孤独、孤单。此德孤出,要理解这个孤字,我们用禅宗的话来理解,比较可以深入。现在临济儿孙遍天下,现在庙里的出家人都是称为临济的后代,都是临济宗。临济的话,他说了四个字,「历历孤明」,孤就是这个孤字,明是光明的明,历历就是下面一个止字那个历,历历,两个历字搁在一块。孤明历历称为明,孤明历历说的什么?说的人的本心。我们修持,首先应该如何?就是要保持著使得自心是孤明历历。孤,什么都没有,只是明,所以称为孤明。它这个里头就是无所住,就什么都没有,孤;然而生其心,它还是明,孤明。历历,清清楚楚叫做历历,历历分明。所以禅宗开悟是了了见无所见,无所见了了见,历历分明(是历历分明的那个历,不是日历的历),一个是这个解释,一个是相续。所以到禅宗起码是破初关、破重关的境界,孤明历历。此德孤出,他称赞,为什么说与世超异?为什么说世间超异?因为他能够达到这个孤,这个德是个什么德?是个孤明历历的德。
底下把这个「世」字也讲一讲,大家也同意我这个讲法,好像我们故意把这个往深里讲,底下我们再把这个日本《合赞》来说那就清楚,就同意这些解释了。《合赞》也是个日本人著作,这个地方它说得很不错,它说什么叫做与世超异?所谓世者,可能是说法藏这个时候的发心,因为他底下就要发心了,已经是地上菩萨的地位。在登地以前都叫做世间,所以与世超异这个世字不是说和世间的人他突出,他是与地前的一切他超异。地前,在登地以前都称世间,登地的菩萨才称出世间。《阿弥陀经》讲,「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世间也是讲的这个世间,不是说人难信、畜生难信、天难信,阿罗汉、缘觉、地前的菩萨都难信,所以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刚才说,大家对於净土宗他自然是如此,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这个世间不是光说的是人类,本来是这个话。所以真能信净土的人,你就要知道自己,你应该自己要觉得,我这个肩头很有责任,应该不要太低估自己,一切世间难信的我能信!难信能信,底下就要知道自己不是小器,是个大器;你是很大的一个器,海里头只舀了一滴水来,你不辜负你这个器吗?所以这么来看,这个地上,因此他孤明历历。此德孤出,就不要像一般讲。如果一般要讲,他比世间都强,他很高才、很勇猛精进、很明哲,这就很泛泛的带过去了。这个地方就很深。所以我们也不能像泛泛的这种情况我们就满意,我们的修持也是要走这个道路。「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为沙门」。现在大家弄的都是有为法,你得了解无为法,识心达本,才叫做沙门。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不要随著世间,世间有很多说法是把佛教庸俗化,我们要还它本来面目,不能把这个庸俗化的东西当作至理名言。这就是高才勇哲,与世超异,是超过这个世间。为什么超过这个世间?他德孤出。这个德是什么德?它后头说明哲,哲是心明,就是识心达本,在这方面,这是主要的。
《合赞》它用一个疑问的话,就是不敢十分肯定,它也觉得法藏这个时候应该是地上,但是它又不敢肯定。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净影疏》这个时候先作了一个结论。所以对於法藏当下这个时候到底是一个什么水平,过去是有争论的,一种是像《净影》所说的,《净影》说,「今寻发无上心」,寻发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地前世间行」,是在登地以前。地前叫三贤位,先是十信,十信之后十住(住位有十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个十是地前三贤,三贤的位次。到了十地,初地到十地,这地上。说地前,虽然是贤,称为内凡。而在这里就叫做外凡,现在这个凡夫是外凡,不是说出了家你就算不是凡夫。深刻的说,你登了地前三贤才是内凡,三贤以下还是外凡。所以它说这个时候法藏还是地前,它说地前三贤位哪个位次里头。底下,后来就发四十八愿,后头他发愿,那才是地上的出世间行,它把这分成两段。在日本,义寂、望西都是日本的注经家,他们是属於这一派的。
至於中国的昙鸾,这大祖师,昙鸾,净土宗的昙鸾、道绰、嘉祥(大家都知道嘉祥是三论宗的祖师)、善导(善导大师是净土宗的祖师,日本对於善导是最尊敬了),还有日本的《甄解》等等,都不赞成这个说法。「《甄解》破《净影》曰:说有前后,发心无有二,唯是一发心也。」它说前后两度法藏都在发心,是有前有后,实在是说他当时所发的心没有两个,是一个。所以它的主张是什么?它就主张这个时候也是地上,就在这个时候法藏已经是地上菩萨了。「《甄解》复云:其龙树大士为初地,或为八地」。这个话的意思就是说,龙树认为法藏或者是初地,或者是八地,这个里头之间不肯定,反正地上。总之法藏是从果向因,我们过去讲了很多,从果向因,到了果位,但是他还有他度生的本愿,他还示现菩萨的行来度众生,这叫做从果向因。所以在这个法会之上,文殊、普贤等等这些菩萨都是,不但释迦牟尼佛是从果向因,这些大菩萨也都是从果向因。而且我们又谈到,这个法会圣众都是咸皆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里都是从果向因,都是从果位而示现为因的地位来弘法利生。
它这个地方就说,法藏当年也是从果向因。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法华.寿量品》说,释迦牟尼佛实在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我们不要以为释迦牟尼佛成佛是刚刚二千多年,一个历说法三千年前,现在所流行的历说法是二千五百年前,看来三千年前还是有根据的,但现在说二千五百年前时髦一点。因为从中国那个时候一接触到,那时就把释迦牟尼佛诞生的时期我们就折算了,折算成中国的时间,推算为周代什么时候降生。而中国这个历,这个年岁,从甲子这么推算过来一直没有错,一年也没有错过。所以从那时候的推算,那时候水平也是很高的,推算不会错,中间从来没有错过,因此三千多年是比较可靠。至於二千五百多年是怎么来的?时髦一点,是根据印度它集结之后就在那个贝叶上点个点,集结一次点一个点,数那个点,根据那个点数下来是二千五百多点,到现在是二千五百多年。但是印度中间经过多少次变乱、多少次战争,经过英国的统治,这个里头他能每年还去点点吗?所以根据这个点点,又是贝叶上头种种的,数那个点来考证佛的这个时间,我们觉得还没有像咱们中国这个可靠。这顺带的说一说,谈到这个。实在就是说,不管他是二千五百年还是三千年,总之不是这么一个时间之内释迦牟尼佛才成佛,释迦牟尼成佛实在是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之前就成佛了。
而且释迦牟尼佛还说,在久远久远无量阿僧只劫前,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是当时大通智胜如来的王子。大家读《法华》就知道,他有十六个王子,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当时是弟兄,都是十六王子之一。所以说释迦牟尼佛成佛以来是尘点劫,阿弥陀佛成佛也是尘点劫。所以法藏这个地方是从果向因,就是说这个说法是对的。所以我们对於弥陀,说成佛以来於今十劫,底下我们就要说(佛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但是为了示现於众生作如是说),既然是从果向因,这个时候法藏的水平在地上就很自然了。
再有就是,「信解明记,悉皆第一」。「信」是信受奉行,我们信受。《大乘义章》说,「於三宝等净心不疑名信。」我这个心很清净、很干净的,我相信,没有怀疑,就叫做信。这是信字的解释。信很重要,晋译《华严经》说,「信为道元功德母」,信是道的根源,是功德之母,你要得功德,它的母亲就是信。「解」是了解、开解等等。所以《华严》一部经讲信解行证,你要有信解才有行证。「明记」就是记忆很分明。「悉皆第一」有两个解释,他这个信解能力是至高无上,谁都比不了,这个叫做第一。再一个解释,他所解的都是符合於第一义谛,不是你说有我就著有,你说空我就著空;你说始教我就是只是停止在始教,你说小乘我就停止在小乘,都是第一义谛。所以到了圆人就法法皆圆,没有一个法不是圆顿法,就是圆人法法皆圆,法藏比丘他所说的一切法都是第一义谛。这是一样的,这两个解释并不矛盾,同时并存,因为他所解都是第一义谛,所以人就不能及,的确是不能及。
「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这已经高才勇哲,又是信解明记,悉皆第一,他还有很殊胜的行愿。殊是特殊,胜是超过,我们说超凡绝俗的事称为殊胜,稀有就称为殊胜。行愿是指的心愿和身行。要从行愿、菩提心这两个连在一起说,行愿原来是指的一件事,现在我们把它分开说两件事,这是更普遍化一些。行是指的身行,愿是心愿,这两个互相帮助的。《菩提心论》说,「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心」,发菩提心是愿,修菩提心就是行。所以我们要有愿也要有行,信愿行三资粮缺一不可。过去的照相机,三条腿的架子,三条腿你一条腿不能缺,一缺就倒了。在信愿行之中阿弥陀佛称号大愿王,净土法门就是靠阿弥陀佛的一乘愿海,阿弥陀佛的大愿是海。为什么说是一乘愿海?是让一切众生都成佛,所以这是一乘法,一乘的愿海。净土法门也以信愿持名为宗,这就看出这个愿字很重要。愿字是自觉觉他的关键。我们可以说,一个愿字它是从信来的,既然你肯发这个愿,你愿意来办这件事,你就相信这件事是对你有好处的,你就对它有信心,你才愿意去做。你真愿意之后,你必定有行动,这个愿字就反映了你信心的果实,而且它必然要带动行,所以这个愿字就是一个关键。「大愿能生大力」,所以我们常常说大家要发愿,这个大的愿能够产生出大的力量。所以这个殊胜的行愿,他这个愿也能产生愿力,它就跟著这个念力、慧力在一块,都来做增上的因缘,「增上其心」,这是我们说的愿。
再者,什么叫愿力?《净影疏》说,「起行之愿,名为愿力。」能带动你的行动,这个愿就叫做愿力。《会疏》,这是日本人的著作,它说愿力是什么?因为你有四弘誓愿,你就能够去庄严清净佛的国土,你就能够建立佛的国土,成就众生。由於四弘誓愿能产生这个结果,它有这个力量,所以就是愿力,就拿这个做为比方。现在法藏菩萨他有殊胜的愿力,不是殊胜行愿吗?殊胜的愿力,没有能赶得上的,他称为大愿之王。因为他还有念力、慧力。念力、慧力是什么?这是五力里头的,五力就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我们讲五根、五力,五根就是这五样事情,信、精进、念、定、慧,这五样使这五根它能够产生力量。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五根增长」,信、慧等等它增长,因为我们修持就要使得这些增长,增长不为烦恼所坏。人在世间总是有些烦恼,烦恼一来就退,就进一退九,但是你到了有念、有信、有慧、有定,烦恼不能动摇你,这个就叫做力,成了力就好。现在大家不是说不信,也不是什么都没有,有一点,但是禁不起烦恼。有一个老和尚来,他是希望有人去,在美国很好,缺少两个助手。在国内大陆选了两个年轻的僧侣到美国,到了美国之后,一个你不会说英文,你不会开汽车,你一点用没有,寸步难行。就学英语、学开车,这两件事情学会了,这两个不是和尚了,他为这个环境所动,没有力。你要是真正能够不受这些烦恼,你才有力量,你哪一件事,你的信心怎么情形之下都不动摇。有一些人奇异功能一来就新鲜、好奇;和尚庙里,南方有的也练气功,不相信自己。所以这些事情,往往一阵风来就动了。这叫做力。还有就是「天魔外道不能阻坏」。烦恼不能动你,天魔外道,刚才我说这些奇异功能实际上很多都是外道,看他能治病,看他有奇异,看他有些什么特殊的事情,就保持不住原来的信念。所以力就很重要。
再具体讲,这提了念力、慧力,就这两件事情非常重要,五种之中就拿这两种做为代表,所以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把念力、慧力单独提出来。念力是什么?灵峰大师说,「念根增长,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他说念根增长就能够坏邪念,而且出世正念的功德增长,它这个力量能使他增长。所以只有念力能破邪念,能使正念增长,出世功德增长。慧力呢?「能遮」,遮是止,能够止住「通别诸惑」。通惑是见思惑,是大乘、小乘都共同的,都有见思惑,你就破见思惑。阿罗汉就是因为破了见思惑就证阿罗汉,称为漏尽。之上还有尘沙惑,还有无量众生的病,无量众生治病的方法,他都不知道,还有无明惑,这是别惑。这不是跟小乘共同的,这是别教的,这是大乘所有的,称为别惑。所以你的慧就是能破这个共同的就是通,特殊的就是别,就是把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都可以止(不是根除,根除很难),能够止这些惑,同时能够发起真的无漏,无漏的智慧。所以慧字很重要,慧力。如是这些力在法藏比丘身上都很殊胜。
增上的含义,就是我有个力量能帮助它长叫增上。比方我们说给植物施肥、浇水、阳光,都很得法,它就长了,就是说我们用这些方法使这个植物它增上了,增上有这个意思。再说我们要注意的,增上什么?增上其心。这所用的增上其心就使我们想到《金刚经》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增上其心,那是而生其心,这两个其心是同样的。所以所增上的是什么?所增上的正是《金刚经》所说的那个无所住的心,其心,其心就是每位当人你的自心,你自己本妙明心,不是你要破的那个妄心。现在咱们在当家作主的是妄心,你认贼作子,大家都是妄心在用事,在为贼做奴隶。所以我们说是可怜悯者,就是在这。我们自己的本有妙明明心就好像在那运动中靠边站,它也并没有什么,但是它靠边站,它没有发言权,它也睡著了,一点作用也没有;但是这个发号施令的是你的敌人,可是你不知道,你认贼,这个强盗、这个敌人你认为它是儿子,你认为它是自己。所以咱们是可怜,迷就迷在此处。
所以现在我们这一切法,千法、万法是一个法,「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在方便门中有种种门,真正登堂入室,能得道只是一个,只是一件事情,没有两件事情。所以你修什么,你不能够符合这个门,你永远是门外汉。增上其心,这个心是本心。《心经》就说,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怎么而生其心?不生不灭,你生什么心?不增不减,你增什么心?这个意思说,确实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现在正是对我们凡夫说,凡夫刚才我不是说你的本心靠边站了吗?也就是譬如一个明镜,让很多脏东西给它弄脏了,你不能照,你的照用一点也没有了。所以我们就要来擦这个镜子,那个脏擦掉了光明就显现。因为光明不从外来,在不能照见的时候光明也没有损失,把它擦干净光明也没有从外来,也没有增长,这个说不增不减。但是在你没有擦之前你不能照,现在你能照、能显现。所以这个而生、而增都是指的在显现方面说,对於本体上说就没有生、没有灭、没有增、没有减,在地狱中它也不减,所以你也无所增加。所以这里说的增上是指修德来说,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本性之德,本性之德需要有修德才能使得它开显,这就出现增上和生心。它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而且是「坚固不动」,他这个心就很高了,这个心而且是很坚固。《金刚经》就表明这个智慧,它是非常坚固,能破除一切,不为一切所破。譬喻就像咱们世间的金刚石,它的硬度是十,别的东西硬度都是九,所以他可以用这个钻石刀子裁玻璃,用金刚砂可以磨宝石,它是最坚固的。所以拿这个做譬喻,能破一切,自己不为别的所破,这个叫做坚固。怎么说不动?《金刚经》说「如如不动」,前头一个如字是动词,后头一个如字是名词,老如那个如,在这上没有动摇,心中老是如这个如,如如不动。不是说心中是个死疙瘩,一点都不动摇,那么僵化,说它空,什么都没有。本来空,什么都没有,不动。如果是那样的不动,桌子就比我强,你骂它,它也不还嘴,它不动。所以不是槁木死灰,槁木死灰就错了,是如如不动。如如者,如如中生气勃勃,但是它如如,而无所动。不动者,不动於如如。所以坚固不动我们这么解释,跟前头都是一贯的。
而且是「修行精进,无能逾者」,精是纯,进是进步。《慈恩上生经疏》,窥基也是法相宗,法相宗的两位祖师,玄奘翻译了《阿弥陀经》,第二代是窥基大师,作了《阿弥陀经》的注解。后代他们有些法相宗的人看不起净土宗,这个就是说他们和这两位祖师不很一致,可以这么说。窥基大师注解的这个经都成为佚书,跟昙鸾、道绰的书都是中国一个时期的,都没有了,近年才从海外我们又找回来,所以在明代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书。窥基大师的《阿弥陀经通赞疏》对於净土宗理解很深。「精进」两个字,窥基大师的解释,《上生经》是《慈恩上生经》,这是法相宗的根本经,他们都要生到弥勒净土。精是精纯,没有恶杂;进是升进、上升,不懈怠,修行精进。逾是超过,没有能超过的。这就把世饶王在世间自在王如来的时候听见佛说法,他就不做国王,做了出家人,他就是这样的一个表现,这一切一切修行精进,悉皆第一。
他就「往诣佛所,顶礼长跪」,到世间自在王如来那里去,给佛顶礼。顶礼就是要把这个,我们往往现在是手这样一翻,就是接这个佛足,把佛最低的是足,我们最高的是头,把佛最低的足搁到我最高的头上面,表示对佛的崇敬,顶礼。长跪就有两种跪法,一种长跪是两个膝都跪下叫长跪,向佛合掌;像《金刚经》须菩提那个跪法,右膝著地是单腿跪,那个就叫做互跪,是另一种跪法,两种跪的方法。这都是当时印度通行的礼节,佛并没有另外制定一些礼节,合掌也是,都是那时候原来的礼节。「即以伽他赞佛」,做个偈子。偈子的字都是同样的长短,而且有音韵,可以唱的。经中有的时候白文说了之后说长行,然后就来个偈子,有的时候重复,有的时候偈子中又有发挥,《无量寿经》也有这个情况。这个偈当时是可以唱,用音乐,通过音乐,这种可以感人,也很庄严、很清净。同时这个偈子它文很少,而意思含得很多,所以常常用这种形式。这个时候法藏比丘对於所说的话,他是用伽他的形式,就是一种偈颂的形式来说的。
一上来就说,「如来微妙色端严,一切世间无有等。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赞佛的色身,赞佛的光明,我们先谈这四句,称赞世间自在王如来。佛都是如此,他是尊敬佛,所以佛佛都道同,每个佛都是如此。而且他一赞叹,一个是从内心真实发出来的,再有,他的赞叹是称如来之量。大家常常对於佛,实际是把佛,我常常说佛教徒懂得什么是佛的人很少。我常常说,你们说,你们心中的佛是什么?你说。你说完了之后,我就会告诉你,你脑子中那个佛是上帝,是耶稣教的上帝,最智慧、最公正、最独一无二,超於一切,如何如何,就是耶稣教说的那个上帝,不能超过上帝。所以真正认识佛还是不容易的。他说头一句,「如来微妙色端严,一切世间无有等」。这个偈子是七言的,是唐宋译的形式,唐宋二译都是七言,而且内容和文字都好;《汉译》是五言,最流行的《魏译》是四个字一句,《吴译》就没有这一段文,所以你看这五种译本差别很大。这个地方采用了唐宋译的形式,因为一方面是多数,你看五种译,这两种都是七言,多数。所以会集我们看起来精神,一个是多数,一个它殊胜,它比较好。因此这个会集,我们读这一种,不但有遍读五种的功德,而且超越了我们这种遍读的功德。因为我们不善於总结,看了之后什么都在脑子里头,都替我们选择好了,五种的精华。所以这个经在海外大印,夏老师的会本,到处在宣讲,在国内我们这在讲,南普陀也在讲,一南一北。慢慢的情形会好起来。
第一段就赞叹佛的功德。微妙,微是细小、是精妙,微一个是小的意思,一个是精妙之义。中国最老的经书,四书五经里头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很危险;道心,这个道的心、觉悟的心很微,就是微细的微。这就是精微的意思,很微妙,不很可知,又很细,不可见,说这个微。妙就是好、善、精,赞美之词,这个妙字它就有不可思议、不可比的意思。所以智者大师在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讲经题花九十天的时间讲了一个妙字,所谓「九旬谈妙」。这个妙字有种种的,所以《法华》也说法都是没有不妙的,而单以妙法来名经的当然是《妙法莲华经》,这点是它的特点。「如来微妙」,微妙搁在一块就是精妙到极点。「色端严」,这个色是指的色相。《法华经序品》说,「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佛的身色、色相,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应身相,报身相那就是无量的相好,所以色端严。「一切世间无有等」,这个世间应该说地前的都是世间,不光说是人类、天上没有,这一切世间,一切地前的菩萨,一切地方、一切处,没有能相等的。我们这个赞佛偈,「十方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就是说一切世间无有等。
「光明无量照十方」,佛是无量光,佛都是有光明,阿弥陀佛是无量光,其实别的佛光明也是无量,普照於十方世界。佛光所照之处,日、月、火和珠都匿曜,匿是隐匿,藏起来了,它的光芒就不显现。月明星稀就是这个道理。今天大好月亮看见星子就少,月亮不出来满天是星,这就是因为月亮太亮,别的星子光很微小,它就匿曜。匿曜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佛的光明很盛,不但是月亮匿曜,太阳的光也匿曜,咱们这有火,火是很亮的,火的光也匿曜。珠是指的摩尼珠,就是震跢末尼,印度话是震跢末尼,震跢末尼就是摩尼珠。摩尼珠称为如意珠,这个珠放大光明,而且这个珠能够让大家如意,得到如意的一些胜妙之物。《会疏》就解释,天下至明的东西、最亮的东西,没有大於日月的,普照万方;说到光最亮,一切中最殊胜无过於摩尼宝的了。至於在佛光之中它的光都不显,这就是赞叹佛光的殊胜。
底下更显出佛的不可思议,「如来能演一音声」,如来用一个音声,只要演一个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种种的有情,每一种都可以随他的本类他都理解,就这两句。这就是什么?这就到了《华严》事事无碍的境界。所以我们前头序分就说,这个经是事事无碍的境界。在一个音声之中,我们说话,方言不同就不行,不要说外国人不懂,有的人说话有点口音,那个听的人就不懂。正果法师的话是很好懂,我们听很好懂,因为我们跑的地方多,居士林很多人就听不懂。你要再说咱们到广东去,广东人就听不懂。我到过广州、香港,你跟他说英文他还行,你要说北京话还凑合,你要稍微带一点什么天津味或山东味、保定味就不懂了,南方话什么的,很多很难懂,有很多话简直不懂,跟外国人一样。方言不同,就没法子。还有知识水平问题,他的知识水平很低,他就没法子懂。所以我们这个语言就很有障碍,不但方言问题他听不懂,还有咱们讲到佛性,我们跟他说孤明历历、说如如不动,他水平不够,他听了莫名其妙,不知你说什么。因为我们是人的语言,不是佛的语言。而现在佛的一个音声,每一种不同的众生,包括苍蝇、蚂蚁都懂。所以《大乘庄严宝王经》,佛的度生,佛放光明,大家问为什么佛大放光明?说观世音菩萨要来。观世音菩萨怎么还没来?佛说他在度众生,观世音菩萨这时正变一只蜜蜂在厕所里头,对著厕所里面的蛆在说法。所以要知道各类的众生佛菩萨都在普度。而佛以一个音声,使各类的众生都能闻佛、解佛所说的法,这种妙用是无穷。而且在一个音声之中,根据《华严》,能够具足无量的功德。能演一音声,他随类解,这一个音声解什么?就是一个音声之中就含了无量义。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所以《华严》讲一多相容。这都是超乎世间常识的,这些道理,也超过世间一切学问,这个在前头概论里都讲了。有很多也可以从科学上得到解释,不但是全体包括局部,局部包括全体,科学有证明,实际上有证明,不是个玄说。爱因斯坦就把空间、时间、物质,我们这些常识都给我们打破了,这是人类的错觉,科学家说的。所以大家可以大胆说,这些地方我们可以大胆说这是科学,你不要以为这是玄学、这是哲学,这是科学。
刚才我说一个音声有无量,这也是局部包括全体。现在有全息照相就是这样的。全息照相这个底片你把它砸碎,取得一个小渣,激光通过它出来还是整个的。原来里面照的是张三,出来的形像还是张三,本来全部底版所包括的,一个小渣也包括,局部包括全体。数学也证明,从数学来证明,在你所集的数学项目到了无穷多之后,你每一个项目就包括你所有的项目的全体。所以一个留苏的学生他不懂,他来问我。当然数学的证明他是没有怀疑,但是这个道理他不懂,我说这个道理佛教早讲过了,这不是新鲜的道理。所以我们这些道理,正是由科学上面慢慢发展,来给咱们做一些补充。所以我们要有信心,就是科学愈发达,佛教愈昌明。不要以为科学发达,我们都不对,我们都要上火星,我们都到宇宙了,就以为佛说的都不对。再说太空这些都证明佛就是对的。太空中有无量的中微子,中微子比电子小不知多少亿倍,多少英里厚的钢板都能穿过去,而这个弥漫於空间,就是微尘。世界碎为微尘,一个大爆炸,世界就爆炸成微尘,微尘聚合了就是世界。科学的这种论断跟咱们佛教的说法,尤其世界碎为微尘,微尘聚为世界,这个说法都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要相信,信心十足。
这就是说一个音声能具足。所以《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大家常念的,「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一个语言里头有众多音声的海洋,「随诸众生意乐音」,随众生心意,你所喜欢爱听什么你就听到了,每一个都流露出佛的无量辩才,在一个音声之中,这都是显出事事无碍的境界。事事无碍的境界是圆教所独有,所以天台判教是四教:藏通别圆;圆教判教是五教:小始终顿圆,是圆教所独有。每一个都有这样殊胜的妙用,每一个音声之中都可以流出无量无边的真实义,使众生能够得闻、得解、得度,这正是《华严经》所独有的十玄门中的「主伴圆明具德」,一一都圆明具德。因此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的《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的《华严》。我们不能够,因为这个经是多次的说,在方等时也说,就把它看成是方等,实际是圆教的境界,跟《华严》是一部经。
上面赞叹的什么?赞叹如来的语密,音声。底下赞叹佛的身密,佛的身,「又能现一妙色身」,这个身体,「普使众生随类见」,让众生都随你本类可以看见。俗话说狗眼看人低,狗它就敢咬人,它看到人都很低,自己很大;马看到人很高大,它就让人骑,它眼睛不同,这个确实是。经上也说,动物所看的,譬如像苍蝇是复眼,很多很多,一看很多,它好多好多眼睛,这眼睛是不一样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这个法会上,大家所见也都不一样,各各随类见,有的时候说世尊报身的高大,多少多少由旬。我们的眼睛看不出一由旬,看不到四十里地。譬如上北海,你就拿你的视力为半径,你看就是一个圆圈。那真是一个圆圈,实际没有这个圆圈,圆圈怎么画的?是你的视力,你的视力就那么长,这个成了半径,你一看一个圆的。其实怎么可能是个圆的?有边。用佛的身来说有五种,一是法身,从这个法身就流出一切,法身是佛所证的。报身,菩萨才能见,就说高大微妙,其他的眼睛不能见、不能识别;就说多少多少由旬,咱们眼睛半径就只有那么大,视力看到的这个距离,你一根汗毛都看不到头,你怎么能看得见佛的报身?而那个微妙,那个精细程度,就好像苍蝇脚上有很多微生物咱们眼睛看不见,它太小了。太大你也不行,太小你也不行,所以这个眼睛它就是有限。一切都如此,我们众生能看见的都是一小段,你看的光也是一小段,七色之中,红以外、紫以外你都看不见;声音你也只能听一小段,超声波你听不见。什么叫超声波?有这个波动,声音的波动,可是你听不著,太低你也听不著,你只能听一段,很窄的一段。一切都是一小段,现在众生往往是根据这一段来评定一切,承认这一段实际是有的,这一段之外是没有的,这是很不科学的看法。
第三是应身,像释迦牟尼佛这样就是应身。示现作佛,应化作佛,这是应身。就是应身,当时在印度,大家看的也不一样。四是化身,化身是变化之身,他就不一定表示我作佛了,还有种种的化现,如鱼篮观音等等的。密宗还立一个叫等流身,等流身更是随著一切种类的众生,他都可以看到他同类的这些相。等流身,譬如像过去,现在不大见了,过去人要死了之后,到那个铺子里糊一个开路鬼,好高大,一丈多高,蓝脸的,一个开路鬼。不知道这是观音菩萨,是观音菩萨现的面燃大士,蓝脸,很高、很凶,嘴里头喷火,他要在地狱中去度众生。在地狱中去度众生,他就要示现成跟地狱众生差不多形相的,现在大家说是开路鬼,其实是观音;还有也可以变成,刚刚我们说的,观世音菩萨要给蛆说法,变成了蜜蜂,都属於等流身。所以这个身有五种:法身、报身、应身、化身、等流身。
「又能现一妙色身」,现一个身,而使得众生各各随他本类都见了。现了一个身,菩萨见就是报身,其余看的是各种身,应化身,动物、鬼等等,看见是等流身,各各随他的类,动物看见就是畜生的身。现畜生身来度众生的还是很多,刚才我说的观音是经典说,不是人间的事。人间事情也有,这些菩萨都示现。有个人在路上走,碰见一个和尚问他说,你到哪去?他说我到哪去。他说你去那,有我一个老朋友,你给我带封信。他说可以,这事我可以给你做,就替那个和尚的信就带著。到那个地方,他这信上写著找薄荷,打听,这里有个人叫薄荷吗?怎么找也没这个人。他说别人亲身叫我给带信,怎么没有?有人说,我们这个猪叫薄荷,是不是它?喊薄荷、薄荷,那猪就跑来了。他就说有人给你的信,它就像人似的站起来把那信一接,一接把它一吃,吃完它就死了。这个猪就很特别,猪都要杀,为什么老不杀它?凡是要被杀的猪,它都知道哪只猪要被杀,头一天就跟它老在一块咕噜噜噜谈好些,第二天被杀的那头猪一点也不叫、也不闹。大家说这很有用,就老留著它。它就这么来度化这些猪,称为薄荷。这封信是告诉它,它该回来了,它再不回来就要迷了,该叫它回来了,结果它一吃就死了。所以有种种的因缘来度众生,各个里头都有菩萨在救度众生。佛就可以现一个身而有其种种在各界,各界的众生都能得见。这一个身而能这么普现,示现一个身而能让大家做种种的福荫、种种的饶益,这个不可思议。
上头是赞佛,底下就要发愿,就发起这个大的誓愿。他愿意是什么?愿意自己要摄集佛土,「普利众生」,让大家很快成佛。发愿是很重要,《普贤行愿品》说,如来的功德多少多少劫去说都说不穷尽。咱们要成就这个功德怎么样?你就要有十种广大行愿,所以这个愿非常重要。蕅益大师(就是灵峰大师)说,「非信不足启愿」,不是信不能启发这个愿,「非愿不足导行」,没有愿你不能够引导出正修行。省庵大师,这是清朝人,也是莲宗的祖师,他说「修行急务,立愿居先」,修行中重要的事,先要有愿。「愿立则众生可度」,你要立了愿才有众生可度;你根本不想度众生,像阿罗汉似的,那就不可能,就涅盘了,不度了。「心发则佛道堪成」,你必须得发菩提心,你发心才能成佛。底下省庵大师又说,「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具发就是要全发,菩萨这种大愿你要全发起来,你不可以慢慢的,不可以缓慢。
底下就是要求自觉觉他,在自觉觉他里头这就看得很清楚,他这里很重视自觉。这个自觉就跟阿罗汉不同,阿罗汉自觉就是自觉,这个是因为觉他,所以首先要觉自己。我们要使别人觉醒,要把别人叫起来,你还在睡,你怎么可能?你自己清醒才能叫别人,你首先得自觉。为什么求自觉?主要是为觉他。所以我们要度众生,首先就是要自觉。现在很多人,度生之心未尝没有,但是真正要想自觉,刚才说,得像法藏比丘自胜。你还浑身的毛病,自己还是迷迷糊糊的,总是想自己要去弘法利生,当导师,这个想法确实不切合实际。你就想当大夫给人治病,你就是不去研究医学,既无理论的学习,又无临床经验。我常说你这要去当大夫,你犯两条毛病,一个是无照行医,一个是庸医杀人,你这只有庸医杀人。所以这个事情我们就是说,真要负起责任来就是这样,我们要求自觉。
他说「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这是我们要求佛所有的,也是愿意自己有这个功德,这些功德是觉他的功德,我们要求我们如佛那样能够觉他,愿我得佛这种音声能够遍及无边界。界字,我们说三界,这个界字的解释,我们可以用俗话来说,各界人士。各界人士,这个并没有一个什么框框,这人是教育界,这人是体育界,这是政界、这是军界,这个界就是很抽象,但是它又很具体,我们说无边界就这个意思。
法音遍及无边界,我们在宣扬什么?「宣扬戒定精进门」。六度中本来还有三度,还有布施、忍辱、般若,他就用三度代表六度,戒、定、精进。如佛这样遍及无边界来宣扬,这是以三度代表六度,就用六度来教化众生,让众生能够「通达甚深微妙法」。我们不仅仅就是在前五度,能知道布施、能知道打坐、能知道持戒就算了,要通达甚深微妙法,那就有般若。让大家识自本心,知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净土法门无上甚深微妙法,让众生能够了解。
底下就要求自觉,愿我怎么样?在自觉中头一个就提出智慧,所以我们这个智慧是首要的。所以我们修行就是要以,我常常这么提,也有很多人赞成,我们修行都要以智慧为导,净土为归。不管你学什么,你要根据智慧来引导你,而不是凭著自己的意思去自己自作主张。以智慧为前导,知道甚深的般若,处处以这个为导引,这样才不至於陷入魔境。魔境,种种的魔,目前正是群魔乱舞的时代,你如果没有智慧做为前导,你随时甚至於可能你已经魔那都给你登记挂上号了,所以我们要有智慧。净土为归,你真要能了脱生死,要能真正给众生真实之利,你离开净土没有其他的法门。就算你是很高,文殊、普贤不是更高吗?他也求往生!要给众生做带头人、带路人,要以身弘道。你度众生,你除了这个,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度众生?都好,没有一样不好。真是都好,但是在众生根器来说就有他适应不适应的,你拿不适应的给他没有用,所以就要以净土为归宿。所以普贤菩萨在一部《华严》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最高的一部经典,最后的总结,导归极乐。所以我们也得这样,我们要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
所以一上来就愿意「智慧广大深如海」。我们天天大家都念三皈依,它说智慧如海,天天念三皈依也就是我们的愿,我们不但就是念,我们要真去做,智慧如海。「般若」,《智度论》说,「秦言(当时还是南北朝的时代,那时候北方是秦)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一切种种智慧中,般若是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没有比它更上的,没有能跟它相比的,没有和它能相提并论的,没有能超胜的,这就是般若。这说明它的高。再有《往生论注》,这是天亲菩萨的,他有五百多部论。他以前是小乘,后来他明白了,大乘才是真正的佛法殊胜之处。他跟他哥哥说我得忏悔,我得把舌头割掉,我过去说了好多毁谤大乘的话。他哥哥说得好,你有几个舌头?我有一个。你割一个舌头够忏悔吗?你得割多少才够?他说那我怎么办?他说就用你那个谤法的舌头来弘法。所以他就作了很多论,《往生论》就是世亲菩萨作的,三经一论就有《往生论》,就是这位要割舌头的,先是小乘。现在我们还有很多,南方许多国家,他们是小乘国家,还有一部分人,还是不大相信大乘。可见很难,世亲菩萨已经做了榜样。
他说「般若者,达如之慧名」,使你通达、达到如这样的智慧的名字。主要这个智慧不是别的智慧,譬如你说法如云如雨,论文汗牛充栋、著作等身,都不是,是你通达到如的这种智慧的名字,叫做般若。使你达於如,了达、到达,达於如,通达。如就是真如的如,通达於如。这个意思就是说,你通达到真如的智慧才叫做般若。《大乘义章》解释这个慧字,这慧字直接解释,不用说般若,就说慧字,智慧广大,原文是慧,解释这慧字,「真心体明,自性无暗,目之为慧。」所以有的人以为这些世智辩聪是智慧,恰恰是反了,世智辩聪是修道者最大的障碍。很精明,很世故,很有策略,很有学问,辩才无碍,能说会道,这种种的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八难之中包括世智辩聪,包括瞎子、聋子、哑巴、神经病,所以世智辩聪跟神经病并坐在一个板凳上,不是优点,而是缺点。慧是什么?你真心的本体明白了,什么是你的真心,你真心的本体是什么明白了。自性,对於自己的本性,什么是无明?无明就是暗,对这上头没有无明,你清楚了,这个叫做慧。所以证涅盘,涅盘三德就是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证法身、得解脱全靠的是般若。般若是什么?就是明白你自心,明白你自性。所以一切法,常常大家有时候想打架,这一宗说那一宗不好,那一宗说这一宗不好,其实是一家人。禅宗和净土有什么分别,跟密宗又有什么分别?只是在有些细微的地方,什么形式上和习惯上有些不同,说到最高的地方是一件事情。你真心的本体是本有,它明现了,这就是智慧,自性朗然。
「《嘉祥疏》曰:五度为行,不能出离生死。」五度就是前五度,戒定慧都是好的,但是大家要知道,戒定两个字是前五度,这个禅定可以说不能出离生死。「要须智慧达解本原」,你看这个提得很明显,这些大德,嘉祥大师这些话都很好,你就必须要什么?要你的智慧能够达解本源。什么本源?你自心的本源。所以穷尽心源,把你这个心源穷尽了,「方皆过出」,你才对於这一切一切你都能超过,你才真正能出去。「故云最上」,所以智慧最上。所以法藏比丘第一求的是智慧,不是求神通。我说现在最大的错误,这些修行人就是想得神通。很多人还发愿,愿我早得神通,我来弘扬佛法。不知道,你这是破坏佛法,佛制是不许的。因为一些妖魔鬼怪他们有他们的通,他们很可以欺骗,大家都一样,你会我也会,他就可以冒充你。所以神通对於佛法说是圣末边事,是圣道,但是圣道的末了,边边上的事情。你说它不是圣道那就不对,但圣道中这个是末了的边边上的事情。所以智慧是最上。
愿我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尘劳,尘就是尘土;劳,因为烦恼等等,它盖住你的真心,扰乱你的身心,它是一种像污垢似的。所以说是尘,扰乱你的身心,让你牢骚、生气,你老得跑、老得奔,成天这么忙,所以叫劳,尘劳。内心清净绝尘劳,你要是智慧广大深如海,他必然内心清净,他必然也就没有尘劳。《心经》可以做为咱们这个证据,「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不就是智慧到彼岸吗?智慧到彼岸,他就「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他自然。然而你这个智慧是什么?你就知道色受想行识都是没有的。现在连科学家都懂得,色是由於众生的错觉,是妄,妄就不是真有,妄是空。五蕴皆空,都空了你还有什么苦厄?没有尘劳,也清净了,没有尘劳不就清净了吗?也就没有苦了。所以这是很自然的。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自然清净绝尘劳。
「超过无边恶趣门」,无边两个字好,恶趣门,我超过恶趣门。三恶道,进入三恶道就是到鬼那有个门,到畜生那有个门,到地狱一个门,三个门。刚才说无边,就是告诉你,进入三恶道你随处都可以进,这个门是无边无数无量,在你前后左右都是门,在你举足下足之处它都是坑,随时随地都给你种上入三恶道的因,将来最后让你入三恶道。只有你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所以你就超过无量无数无边不可说不可说的恶趣门,对你都没有妨碍了。所以我们说,菩萨时时要、常常要善护己念,这无边的恶趣之门。
「无明贪瞋皆永无,惑尽过亡三昧力」。我的无明和贪瞋永远都没有了。无明全没有了就是佛,所以不是很烦杂的事情。所以一破无明,要在别教说就是地上菩萨,在圆教说你还是初住。一共是四十二品无明,你要到了等觉,破了四十一品,你还有最后一分的生相无明,这个怎么出生的阿赖耶识还不明白,把这最后一分也破了就成佛。所以惑尽过亡三昧力,无明贪瞋都永无,贪瞋痴是三毒,当然这三毒不应该有,而且无明也没有,因为无明就是愚痴,愚痴就跟智慧正好是对立面。你这个般若智慧来了,你明了,譬如说屋子里暗、黑,你一点灯,暗就没了,这不并立。说千年的暗一灯就明,一弹指间就消灭,屋子里没有无明了,照见种种物、见种种色。所以智慧广大深如海,无明贪瞋就永无,还永远没有,这就很厉害,持久。惑尽过亡,一切惑,所谓惑是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无明都没有了,前面也没有了,还有什么过失?过就没有了。这由於什么?由於三昧的力量。最后也归到三昧,三昧是定,三昧就是等持,没有昏沉也没有散乱。三昧之中,以念佛三昧称为三昧中王,又称为宝王三昧。因为最尊的莫若王,价值最高的莫若宝,所以称为宝王三昧。惑尽过亡三昧力,也就是说,所谓是佛佛相念,说上面经论佛佛相念,所以这是由於念佛,念佛三昧之力。这个地方就是定和慧,一上来提倡智慧,最后又提了定,所以慧和定都是重要的,但是慧居首位。
「亦如过去无量佛」,我也像过去无量的佛一样,「为彼群生大导师」,为一切众生做大导师,我要救一切的世间苦。这也包括三贤的菩萨,因为三贤还有无明,他要破无明,也应该救度,无明没尽他也是苦,把生老病死种种苦都给度脱。地前三贤没有咱们这个生死,他还有变易生死,从一地到一地有变易,所以都要度脱。「常行布施及戒忍」,这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未度的有情我要叫他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没有得度的众生我要度,他已经开始走上觉悟之路要让他成佛。就好像对於菩提心一样,没有发菩提心的我要劝他发,已经发起的我要叫他增长,已经增长的我要护持他成佛。所以我们度生,应该是包括这一切人都在内,对於自己当然更是如此,你自己不能够做个榜样,不能示范,你能说不能行,就往往言教不如身教。所以是以身弘法,以身谤法,有的人嘴上说得很好,所做的全是谤法,以身谤法破坏佛教就更严重。
「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你供养恒沙的佛菩萨,不如你坚勇来求正觉。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引一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一切供养是法供养最。什么叫法供养?如说修行是供养,如佛所说的、如善知识所说的我去修行,这是供养,不是说你要拿钱、拿头目脑髓。利益众生,让一切众生得利益,是供养佛。麻雀,你扔一个米粒给麻雀吃,你现在不是给麻雀吃一粒米,你现在是供佛,因为你利益众生。说这种平等的只是佛教,才是伟大之处。不离菩提心,摄受众生也是供养,代众生受苦是供养,勤修善根是供养,不舍菩萨业,不离菩提心,这也都称为法供养。这个供养功德跟前头相比,前头就是说千分、万分、亿亿分,它的千千万万,我们法供养的千千万万分之一它也赶不上,不可说分之一它也赶不上。所以坚勇求正觉正是法供养。「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要明自本心,达自本性。所以这里头我们也看到,你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坚勇求正觉是什么?是自觉。因此我们说到,为了要普度众生,首要是自觉。这两句话跟我们刚才说的是一致的,你供养恒沙之圣额外,你就要坚勇来求正觉,要自觉,自觉为首。今天就供养到这。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大经解) 黄念祖居士主讲 (第十六集) 1991 档名:51-00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