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词:【戾气】_佛教说的戾气是什么意思_如何消除戾气
- 2023-07-12 14:18
戾气是什么意思?
戾气,指的是凡事要做得狠,偏向走极端的一种心理或风气。戾气重的人行为一般会比较极端,举个例子:开门和关门,你会发现有的人开门或关门动作都是轻轻的,而有的人则非常粗暴,一下子就把门狠狠打开或关掉,表现出较重的戾气。
现今,因为道德缺失、竞争激烈等原因,很多人嗔心炽盛,使整个社会充满戾气,恶性案件频频发生。嗔心和戾气也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如果这个社会多一些慈善,就会多一些温暖人心的帮助,多一些化解戾气的关怀。人们就不会因为痛苦而心生嗔恨,因为绝望而走向极端。
如何消除戾气?
消除戾气的方法:修药师法门(传喜法师)
我们修药师法门,药师佛的光明是可以超越、消解业障,消解戾气,化解戾气。当一只狗被我们人类所杀害的时候,这个狗是怀恨的,它特别恨,它做鬼都想咬我们。我们讲的就叫冤亲债主,你杀了这只狗,这个狗做鬼它都要咬你,让你睡觉都不得安宁。你现在神识很旺,身体很壮,阳气很足,这时它收拾不了你。你人总有衰的时候吧,你一天当中有衰的时候,一年当中有衰的时候,你一辈子当中有衰的时候啊。你衰的时候,你关心一下那种弥留的人他们在干吗?他这一辈子的业都会现出来,他过去杀鸡、吃肉,杀生的这些恶业都会现出来。
那我们一天有衰的时候吧,你很衰的时候这种负能量,它复仇的这种力量就能够报复到你。一旦报复到你,一旦靠近了你,我们这个生命就不自由了,病苦、病痛,然后福报会降低。也就是说这个狗如果它是狗的状态,它认为我就是狗,我就是被这个人杀掉的,它会找你报仇的。但是我们开了药师佛法会,我们不单回向天人,不单单回向人,我们是不是也回向那些狗,是不是也回向那个狗的灵魂,亡魂。那我刚才讲的这些道理如果狗听懂了,请问,这个狗如果听懂这个,狗是要解脱,而不是要报仇,这个狗解脱了。
不要说战争,我们和平年代的杀生多厉害啊。全地球一年我们要杀掉50亿头猪,这个冤气如果来报仇的话可厉害了,所以欲知世上刀兵劫,且听夜半屠门声啊!这个猪如果要向人复仇,它就要找机会,一旦被它抓住机会,人有时候就不是人了。人若被那个冤气附上了,被它控制了,人糟糕了。它不是偶然来的,它都是人类自己亲自埋下的地雷,都是我们自己造下的这种业,凝结在这个空间里。
所以开药师佛法会,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就是化解这些,走到宇宙这台大计算机的后台去改变这些密码,改变这些业力,所以佛力可以消灾免难。
消除戾气的方法:修学佛法(金易明)
路怒症,校园暴力,医患冲突,亲人反目,林林总总的社会戾气愈演愈烈,人们似乎找不到好好说话的正确方式了,经常一言不合就暴躁,人们淡漠理想、抱负,缺乏投身事业、担荷文明的格局,导致社会戾气不断升级。
为什么说佛教可以帮助人们解决交往暴躁问题?人们在一言不合就分外眼红的状态下,一声佛号、一句佛言能化解你死我活的僵局吗?笔者以为,佛教在矫正错位社会道德观方面确实有神奇的功能,佛教博大精深的修学义理和实践,蕴藏着丰富的对治社会道德伦理偏离正确轨迹的内容。
其一,佛法四谛说明确所谓的身心苦迫乃是社会的真实状态,无论社会进步到何种地步,我们都会面对来自自身的身心苦迫,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只要你活着,你就会面临生老病死诸多苦难,在这些苦难面前,穷人富人一律平等。一言不合的时候,想想同是天涯沦落人,拳头只能改变怒火的性质,让戾气变得血腥,却无法消除戾气产生的恶果。而佛法让我们真实地面对现实的一切,并教导人们考察产生身心苦迫的缘由,只有了解和正确分析自己所遭受身心苦迫的原因,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身心,减缓、湮没这种身心苦迫。
其二,佛陀所开示的六波罗蜜,对于不断矫正和完善个体的身心,有极大帮助。六波罗蜜不仅对佛教徒适用,而且对所有社会成员都适用。因为,从布施中获得的对一切名利的淡泊,从持戒中收获的生活的严谨规矩,从忍辱中淬炼的为人豁达包容,从精进中感受的努力勤奋,从禅定中体会的心理平稳安宁,从般若中领悟的随缘而安,这些对于树立自身、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良好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其三,佛教的八正道对正确的人生观提出了具体要求:即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必须具备正确的知见,而正确的知见源自于合乎社会现实、通达因缘联系的思维方式,那么,正确的言语表达方式对于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交流之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由此,我们在具体的社会中生活者,必须要有正确的、合乎情理的身、口、意活动,必须有正当的谋生方式和手段,必须有正确而合理的努力和勤奋,必须保持心念的正确清净和善良,必须有正确的调节身心的方式方法。由上述的方方面面,归结为佛陀所要求的众生必须树立的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等八正道。
综上,佛教作为一种来自信仰熏陶的精神力量,确实能够发挥其特殊的感召人性的回归、舒缓生存的心理压力、引导心灵的宁静恬淡之特殊而有效的教育熏染、启迪智慧、转变思路和转换视角的作用。佛教界、学术界应该从世俗生活的角度,积极阐述佛陀四谛说。用古老的东方智慧,教导现代人认知我们所面对的现实世界。所有从事佛教文化传播的法师及学者,都应该以佛陀慈悲济世的本怀、深邃博大的义理,积极引导民众做有道德的人,应对、诊断、对治社会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