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佛法开示才能令众生听懂
- 2023-07-15 06:34
说到如何学佛修行,不难听到的回答就是“闻思修,戒定慧”。
六字当中,“闻”在首位。“闻”就是闻听佛法,以获得学佛修行的理论指导为目的。如果学佛修行的理论都未闻,继而闻未“思”,没弄懂学佛修行的义理,想获得正确的修行指南,是难有正确的保障,如此也就谈不上有学佛受用,甚至搞错了方向,无法成就解脱。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无论是在网络的线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线下,佛教内容触手可读,侧耳可听,但这里面各种成份参杂,已非佛教的本来面目。这其中正谬混杂,佛教和外道混杂,戏论而无证量的说法者混杂,诸类等等,对于一个人来说,尤其是初学佛者,是难以分辨的。
人生无常,光阴似箭。我们总说人生难得,佛法难闻,今生能得到人身的因缘福报,更要抓紧时间闻听正知正见的佛法,弄懂学佛修行的法义,确保自己今生成就解脱。
如何闻懂佛法,这关乎着每一位众生的生死解脱。
一方面,众生受因果困缚,随时有毙命于无常的可能,众生需要闻法学佛修行解脱,另一方面说法者如何契合众生因缘,相应于众生的缘起,说法能让众生听懂,与无常赛跑争夺更多的众生来学佛,让众生早一刻闻正法受用修行,也在考问着说法者的大悲菩提心境,考问着说法者的智慧方便。
社会上有不少法师开示佛法大谈什么般若空性之理,不是打禅机就是堆砌玄之又玄的佛教名词,把学佛修行的因果实践变成了佛学理论学术范畴,让众生沦为自己的听众,让众生喝彩,众生也就迷醉在这“高大上”的空理学说之中,脱离了因果实践修行。
也有仁波切,谈什么宗派正宗传承,说本派历史上成就众生如何之多,数古德佛法成就珍宝,却回避当今宗派度生少有成就的实际状况,喜讲弟子人数多寡,宗风之盛,不讲弟子成就之实。借说法弘教之名,滋养贡高我慢虚名面子,宗派执念。
这些都让众生从修行解脱的根本目标上走偏,在无常中荒废掉了光阴,在轮回中继续受苦煎熬,这是不得不让人深思慎重,多么让人痛心的事情啊。
甚至有的说法者连词都定不准,多用“或许大概”来登台说法解释佛经,其实他的说法是把佛法当作是理论的探讨研究喽。
佛法是需要实证的,不是学术的概念。
欲知山外事,需问过来人。连山外都没到过的人,讲述山外之事只能是推测或者道听途说,非自己的实见实闻,那么所说的东西与实际景色必定相差甚远。
说法者,若自己都未能弄懂,何谈让别人去懂呢?一个名闻天下的大和尚整理修订《大藏经》时曾说过,很多经文连他自己都无法读懂理解。
我相信这句话是真的。只有佛陀了彻宇宙法界一切众生的因果缘起变异,佛陀圆满的觉量觉境,佛陀说的法哪里是其他人能彻了理解的呢!
那位整理《大藏经》的大和尚所说的话恰恰让人思考到一个问题,佛教的三藏十二部,那么浩瀚的法义,哪一本能适合众生的根器,契合众生当下的因缘,能让众生实际地修行受用成就解脱呢。
佛经历经千年,由于年代地理民族文化等众生因缘的变异,彼此间的语言障碍,到现在众生能享受到释迦世尊的原始法义已经很难了。依照现有的佛经,对众生而言,不是佛经里的古文字难懂,就是被翻译过来白话后,其中的译文已非释迦世尊的原义。
这些都是现在众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在佛教中,佛陀规定以「显密俱通,五明具足」为衡量佛法成就高低的标准,但是,自佛史至今,真正完整、全面展显「显密圆通,妙諳五明」的只有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将佛陀规定的「显密圆通,妙諳五明」的实际成就一条一款展显、公布出来了,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如此微妙和完整觉量实显的巨圣古佛。
当今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佛陀住世。在公布的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所独立创造的三十大类成就中,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无上甚深佛法类」成就,让我们看到佛陀两千多堂的说法开示,义理博大精深,浩如渊海。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成立,以佛陀的觉量、成就、两千多盘法音和智慧的表显而成立的。
其中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曾说法,度化众生要有相应的法,不要在哪里让众生学不到佛法。真实具备大悲菩提心的说法者,时时刻刻从众生的解脱成就利益出发,说相应于众生的法,说能让众生听懂的佛法。
为了教化座下的身为仁波切法师的弟子,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曾用不同的方式来演说佛法法要。
当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用正统的经典哲理方式讲宇宙人生真谛以及如何学佛修行,在场的博士都无法听懂,接下来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用古典英语,现代英语,汉语来演示法义,直到以摆龙门阵的语言方式说法开示的时候,现场的大家就都听懂了。
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说法“平中见奇,平中了义”。
只要闻听过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法音的人,都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就是佛陀说的法通俗易懂,贴近每个人的生活,从身边的事情现象就可以契入到学佛修行的法义中,自我可以迅速进入学佛修持,取得不同的修持境界,学佛受用。
正是因为佛陀以无上的大悲,以无上的觉量彻底洞察到众生的根器以及三业因缘变异,施与众生善巧方便,我们众生才有福报闻到南无羌佛无比“平中见奇,平中了义“的佛法。
如行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