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第1集)
- 2023-07-16 10:27
再有,今天来有两样很好的因缘,一个因缘是昨天刚收到上海寄来的五十本经,是转给咱们莲友的,将来交给法务组。大家愿意读的人,这是《大方广圆觉经》和《大乘起信论》的合订本,这两本书都非常好,能读的将来跟法务组联系。这都是供养的,是南方印的,结缘的,法宝流通这是件喜事。再一件事,也是昨天刚到,这个事很多居士听见我说过,但是还不是很详细。这一次信来了,照片也来了,这个因缘很殊胜,所以就在开始咱们讲之前介绍一下。这个照片回头大家要看,这个照片我看我也留在这一下,等大家都看了之后再还我,因为这个要寄到上海去。因为我这个《净土资粮》,咱们居士林印了两千部之后,各地都在印,上海他们正式经过政府批准,印了一万五千部。去年冬天印出来的,在东林寺、国清寺跟灵岩寺三个庙流通,刚一出来就一抢而光。现在预备再印几万本,就想再增加一点往生事迹,新印的一万五千本只加了一点现代往生事迹。
徵求这些事迹之中,这个事迹是很殊胜的事迹,这个个人的历史我不长说。这个人是福建的,有地点、有名有姓,是郑月明居士的母亲。郑月明居士大病,他有宿世的善根,他梦中遇见观世音菩萨带他去看地狱,从这病就好了,病好他就信佛了。他母亲看见儿子这么信佛,儿子都吃素,她也就吃素了。后来在七十几岁的时候这母亲重病,儿子割股,所以这母子都很难得,母亲吃了就好了。后来母亲活到八十八岁,这一生就专心的,丈夫也早早死了,大儿子也死了,这是二儿子,郑月明居士,这是很虔诚的居士。她八十八岁的时候,她听见人授戒,就是一九八三年的冬天,她就去求了戒,得到戒之后第十八天她就生西了。
在她姓谢这谢老居士临终的前八天,就和她的儿媳妇说,她说我已经看见佛了,我就要往生了,所以不要再给我送饭,不需要送饭了。她就八天不吃东西,昼夜就单条腿的静坐,她没有能双趺坐,这样在八天八夜里头佛号相续无有间断。就这件事情就很了不起了,所以说这是个很了不起的事情,就是现在咱们地球上中国的事情。到了第八天临终的时候,她就看见阿弥陀佛放白毫光,佛的白毫光相是最殊胜,看见佛的白毫光相。她就跟她的儿子说,她说,「佛之光明无以比喻」,佛的光明之殊胜没有法子可以做比喻。她又说,「西方三圣都前来接我」。一生念佛,临终接引往生,这是一个最好的事例。这是昨天刚到,今天大家有缘。合掌念佛坐化,这么念了八天八夜,坐化,七天之后才火化。
这个就是她死了以后坐著的时候拍的照,这叫亡者之遗像,已经眼睛闭著,还是合著掌,还是坐著的。坐化之后火化的时候,得坚固子三十多颗。火化的时候在场的人,在火化场的人,都闻到异香。大家可以看看,回头可以看看,这样虔诚、清净,这样清净,骨子还合著掌在念佛。现在我们给大家留在这,大家愿意看一看,看完之后还给夏居士。大家不妨都这么看一看,这很清楚。八十八岁的人这么精神,临终之后还是坐著,还是合掌,这样虔诚、清净。所以我们看了都结缘,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结一个缘。这个就是在没有讲之前,先把这件事说一说。
底下我们讲了,也不是讲,只是漫谈,因为也不是说法,更不是说开示,只是向大家汇报自己看经、实修的一些体会而已。漫谈谈什么?就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所以称为漫谈,就不一定有个专题。为什么大家都说这两部经一般人都觉得好像是很不同的,怎么会连到一块?这是有三个因缘。头一个因缘,正果法师一直在讲《金刚经》,现在正果法师生病了,我来代替,我们还有点接续的意思,所以从《金刚经》谈起。大家都知道我写了一本《无量寿经》的注解,而且三月份的时候我就预备来向大家谈这个的,后来广化寺增信班那边需要,把那个讲跑到那边讲去了,那边讲的是《无量寿经》,讲的是净土法门。当然我们这方面也是要谈到的,所以就从《金刚经》,接著正果法师的《金刚经》谈到我所要谈的《无量寿经》。这是一个因缘。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也就是《阿弥陀经》,也就是从般若到净土,这是第一个因缘。
第二个因缘,咱们居士林一恢复之后,咱们开始印经,咱们念的那个法本不是居士林印的,是我印的供养居士林的。居士林印的第一部是什么?就是《金刚经》,就是秦译、唐译,《金刚经》两种,老居士有人得到,有王继红居士写的一篇序,秦、唐两译。接著就印什么?就印《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是印了三种《阿弥陀经》,可是王继红居士就提议叫我写一篇序。印完了《金刚经》就印《阿弥陀经》,我这个序就说,居士林我们这么印经是很有意义的,也就是我们修行的人的途径就是以「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我们拿什么来导引,我们要有个导航,我们要有个方向,我们要有个指南针,这个靠什么?这个靠般若,《金刚经》之类。但是我们走到哪去?我们要有个归宿,以什么为归?就以净土为归。归宿这个归字有几个解释,这个序是我写的,我说「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这个归字有几个解释,一个是归宿。你说我归宿,你在外头跑你要回去,回去你住在哪,归宿就是这个意思。你得回家,回家得有个住的地方,你要有个宿处,投个宿舍,归宿。而且这个归字也是一个究竟终极之义,什么才究竟、什么才很圆满?所以要以净土为归,会归大海。一切水流流到哪?都要流到大海里面去,净土就是我们这个海。所以,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这个是第二个因缘。
为什么要般若为导?我们菩萨都要修六度,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前五度,第六度才是般若。我们要修六度,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前五度是如盲,唯有般若才是有目。这个话我回头可以从《金刚经》里头把它找到,就是这么说的。常常有人批评人说你这个人是盲修瞎练,是不是?他没有目,不就盲修吗?你没有般若,你就行五度你也是如盲,如盲那就是免不了盲修的批评。所以般若为导,如有目。一个人要去行路,没有眼睛怎么行?不辨方向怎么行?
又有经上的话说,入佛的宝藏,是智慧为目。到了宝藏里头,你要拿宝,你得看见宝。那什么是你的眼睛?智慧是你的眼睛,不然佛的宝藏,你进了宝藏你看不见它,你不知道拿什么。「信为手」,信心就是手。你要有般若,你才知道拿什么,你怎么能拿到手,就要有信,「信为道元功德母」。所以般若为导。反过来说,就是咱们很多在迷的人,「如大富盲儿」,大富的瞎眼睛的孩子,「坐宝藏中」,天天坐在宝贝里头,珊瑚树、水晶瓶、大金元宝,天天坐在宝里头,「为宝所伤」,让珊瑚树扎破了脸,让水晶瓶碰破了脑袋,让金元宝绊了摔一跤,成天在那受伤。大富盲儿,坐宝藏中,为宝所伤。所以,般若就非常之重要,般若为目、般若为导的重要性就在这。
净土为归那是很好的一个证明,最高的经就是《华严经》,《华严经》八十一卷,最后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不是再现成没有的?一部佛法就在这。佛一开始就说《华严》,成了佛,一开口告诉众生就告诉的是这个,把佛的全部的所得都给众生了。最后导归到哪?归到极乐世界。普贤菩萨是华严的长子,第一位大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所以,以净土为归就是《华严》的宗旨,也就是普贤菩萨所给我们示范的,所带头的,他亲自给我们带头,以净土为归。这个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从《金刚经》谈到净土法门、谈到《无量寿经》的第二个因缘。
第三个因缘就是我自己本人的一个因缘,有很多老同修总想问问我,你是怎么回事?我是怎么回事,首先我要感激《金刚经》,是《金刚经》救了我,不然我已经是叛徒了。我这个叛徒又变成信徒,就是由於《金刚经》。我小时候跟著家长到广济寺来,这个庙里没有一个角落我没有走到的。在我十一岁的时候,那次是腊月初八,晚上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那天那个道场非常庄严,从大殿绕著念,一直念到第二天凌晨。当年这个地方一直是甬道过去通到天王殿,不是现在这,是院,一直是甬道过去通到天王殿。从这个大殿绕出去,经过甬道经过天王殿,再从这绕回来,人都这么来回这么绕。钤锤也好,钟鼓声也好,念得也好。在那天里头,我母亲她们都走了,我还不肯走,我还跟著大家绕。后来到了十二点就送车来把我叫走,大家还没有完。所以小时候佛教家庭,一开始的印象是很深的。
为什么又成为叛徒?慢慢慢慢的,知识就增加了一些,就觉得不是仅仅参加道场、拜拜佛、念念佛,就想看看这些佛教徒到底是什么样的思想和行动。就发现许多有名的法师、有名的大居士,他的名利心还是不淡,他在人我是非上还是很多分别,还是有时候是瞋恨,有时候是贪心不淡。贪瞋痴都不淡,还是一些计较分别,所以咱们佛教里面叫机械心,还是有机械心,勾心斗角。我看到在家、出家人许多人这个情况,这些有名的人,我就有一个错误的结论,我说这些人修行了几十年,敢情这个修行是不管事。要管事怎么还是这样?你们那时候念《活页文选》,有蔡元培的一篇文章,就是「以美育代宗教」。我就想到恐怕这个是对的,所以这些人这么念、这么拜,实际上没起作用。
直等到我到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考试完了之后,书都不想看,考完了也不想出去玩,把我母亲的佛书拿了两本,看了一本《灵魂论》,看了一本带注解的《金刚经》。这部经,这卷《金刚经》的看,那就是不知道多少次的,一次又一次的,从身而心,从顶到踵,如同甘露灌顶一样,一阵一阵的清凉,一阵一阵的清凉,一阵一阵的清凉,一切世间的事情不能相比喻,这就明白了《金刚经》的道理。我那时候就恍然大悟,不是佛法不灵,是这些个修行人辜负了佛法。从佛法里头也就看到,这一部《金刚经》的宗旨就是无住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这就转变了,就不是叛徒了。
同时自个儿在这个时候也有个体会,无住生心不是一般你主观愿望能够达得到的。我要无住生心,你生心了你就有住,你就不是无住,你无住你就不生心。那时候第一遍看的时候我刚二十岁,那是我一个体会,我说看来这个念佛法门是很巧妙,你在念佛的时候就容易达到无住生心。从我个人说,也就从《金刚经》到了《阿弥陀经》这个念佛,从《金刚经》体会到净土的道理。而这样一个体会道理,刚是第一次,开蒙,开蒙的第一课,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就深化多了。今天底下我们要谈的就是更深化一些,许多大德的讨论、他们的著作、他们的遗教。这么多年的学习回顾起来,当年这一转还是正确的,当然是很幼稚、很肤浅,但是基本上说,一部佛法也就是这么回事。
无住生心的重要性,从六祖的因缘就很清楚。六祖是个一个字不识的劳动者,很孝顺,养母亲,自己去砍柴担水,这么一个人。他的信佛就是因为听了半部《金刚经》,也就是无住生心。他给小旅馆里头送柴来,放下担子,听见一个客人正在念经,他就放下担子听,听他念经。这个人念到无住生心,他心中就豁然。他就问,他说你这个经是哪来的?他说我是从五祖黄梅那来的。他就要去黄梅,广东去黄梅还不是太远,他就去了黄梅,他只是听经听到这无住生心,他就去了。一个从来不识字,没听过佛法的人,就听了半部《金刚经》,就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这样的一个水平。可是大家知道他见了五祖时候问答,这个公案大家都很熟,我也还想老说,因为这则公案实在是有意思,你不老去提,咱们总是体会得有时候不亲切。
他就是这么一个水平,没有多少年的修持,一字不识的一个年轻的劳动者,这就见了五祖。五祖一看他就说,你这个獦獠,你也学佛!獦獠那时候是骂南方少数民族的话,就好像你这个蛮子,你这个什么,这类的话,不是恭敬的话。你这个獦獠,你这个南方没有开化的人,你也来学佛!五祖他禅宗,他有的时候说话他都有个机锋。六祖当时就回答,人有南北,人是分南分北,佛性何分南北?人人都有佛性,这个佛性还分南北吗?你看看这个水平什么水平,是不是?这么一说,他马上就回答。五祖说,这个獦獠根机还挺利的,你带他到槽厂去劳动去。比方说槽厂作务,就是说你到槽厂干活去吧。他又回答,这他就厉害了,「阿那自家」,他自称为我就是阿那,阿那自家,「日生智慧」,每天都生出智慧来,「未审再作何务?」我不知道还要干什么?我自生智慧之后还要干什么?你看说这话是个什么人?仅仅听了半部《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金刚经》的殊胜功德我们要深入体会,就在这。五祖说这獦獠根性太利,快去快去。劳动去了。后来就作偈子,大家就很熟了,我就不多说了。
作偈子,这个地方有很多人错会,他已经就超过神秀。所以大家有许多人不相信顿法,这个是很可惜、很遗憾。你能不相信顿法吗?这是中国历史的事实,你能不信吗?神秀能讲多少部经论,《楞严经》在宫中第一次给武则天讲的就是神秀,神秀是五百人的善知识,神秀是上座。所以五祖一传说你们谁来作个偈子,我就传衣钵的话,五百个人没有一个人敢作,当然是神秀。你看众望所归,五百个人都说我们不必再作了,你看神秀这么高的威望。神秀作了之后,他不得衣钵,竟让一个劳动者,南方来的,还不是出家人,还是没剃头的,庙里一个劳动的。所以后来追衣钵,很多人就误会了,认为佛教徒抢衣钵,不是这个,当时佛教徒不是这么低,咱们低估了,我要给他***。那是想不通,怎么一个在家人把衣钵拿去了?你想想,连戒都没受,连和尚都不是,他变成祖师了,有这个事吗?所以大家想不通,不是争名夺利,这一点要明白。可是他虽然高过神秀,还是没有见性,这一点要肯定,其他就不多说了。所以五祖又把他找来,又给他讲,又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无住生心是《金刚经》这一部经的宗旨。现在香港写了一部《金刚经》的注解,它对於「无住生心」一句也没有发挥。所以有些事情很什么,挺有意思的。
在这时候六祖就说了,这是第二遍听《金刚经》,他没有别的基础,念别的经,他就是《金刚经》。坦白说,他就是在客店里听一次,到了五祖那做劳动,在他自个儿做,五祖再给他讲又讲到这,又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说了,就大彻大悟,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这是六祖说的,一个文盲,一切万法。所以大家有时候说我不识字,我说怕什么?这个不是考状元,大家要知道,没什么可怕,你看佛性一点不减。「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哪里能想得到,何期,我哪里能想得到,我自性本来自然就是清净的,本来就是清净的。「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他说我哪里想到这个自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切都具足,没有任何欠少,一点不缺。「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咱们这个妄心有动摇,哪里想到我这自性从来不增不减,没有动摇。底下还有一句,「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真正认识自性了。
当下五祖话就说了,「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你不认识你的本心,你学法没有用处。不是说一点用处也没有,当然可以种福,但是对於解决你的生死根本,要开慧,明见本心,你如果是愚昧就达不到,这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倒过来说,你如果能识本心,见自本性,怎么样?「即名丈夫、天人师、佛」。这就是顿法,迷即众生,悟即佛。明自本心,识自本心,你就是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他没有全说,就说了这个,丈夫、天人师、佛,就给衣钵了。所以《金刚经》之殊胜,也就「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如此。
般若的重要我也在这提一提,就是说,这个地方说是「五度如盲,般若如目」。《金刚经》里头有证明,《金刚经》就是这么说的,「若菩萨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你心里有所住,你虽然行布施,像什么?像人家入了黑屋子里去,什么也看不见。你就是行布施,你没有般若,你就像进了黑屋子一样,你什么也看不见,这《金刚经》的话。「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无所住,而行布施就生其心,它这不是要无住生心吗?你无住怎么样?「如人有目」,般若如目,有眼睛。所以我们大家都要好好的在眼睛上,大家现在很多人愿意练腿,想跑,都是好事,但是先别光练腿,你跑得太快,你眼睛要看不清楚会摔跤。所以眼睛很重要。若人不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在光明明照之下,「见种种色」。也就是说无住生心,无住、般若它的重要,从经文上我们可以看到。
所以经文也说,若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早上我以多少多少身布施,中午多少多少身布施,晚上还是这么布施,这么布施了百千万亿劫,拿身命来布施。做不到百千万亿劫。这个福多大?这个福要是比较的话,「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如果有个人听到《金刚经》你真相信,你不跟它矛盾,信心不逆,你得的福比这百千万亿劫拿无量身命布施的福要超过。所以,《金刚经》的功德、般若的功德、不住相的功德,你拿这个行一切功德,就如人有目,见种种色。你不如此,你做的就如人入暗,则无所见了。这就说明《金刚经》的功德的重要,《金刚经》的功德就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但是这个是什么人的境界?根据蕅益大师的《破空论》,这是地上菩萨的境界。他说罗汉能够无住,不能生心。他见到我空,真正没有我相了,他证有余涅盘,他证了真谛,他就入般涅盘,他生不起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心。所以他是无住,他不能生心。所以释迦牟尼佛呵斥这些个声闻乘焦芽败种。其实他已经是圣人了,但是就是由於他发不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些事度的菩萨,他也发了大乘心,就那些拿头目脑髓来施舍,拿这种种,修忍辱,这些事度的菩萨。他是生起了大乘心,但是他不能无住,他是有所住。只有到了地前的三贤,几十个圣位,十信之上有十住,十住之上有十行,十行之上有十回向,十回向之上才是十地。地前三贤是什么情况?这个十住、十行、十回向,他们只能够有的时候是无住,在无住的时候就不能生心,有的时候生心了他又不能无住;交换,一段时间无住,一段时间生心。只有在登了地,破了无明的菩萨,生心时即无住,无住时即生心。所以我们刚刚赞叹了《金刚经》的殊胜,又根据蕅益大师的《破空论》,这么殊胜,但不是凡又夫境界,也不是罗汉境界,也不是事度菩萨境界,也不是三贤的菩萨境界,是登地以上的菩萨的境界。
我们赞叹这个经,大家觉得是不是高不可攀?刚才我不是说过了吗?在我当时我二十岁的时候我就体会到。当你就是这么单单纯纯、老老实实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一句之后又是一句,一句之后又是一句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心里没有想别的。所以说念佛的人应当万缘放下,什么功名富贵,什么考绩,什么家庭纠纷,这一切都应该放下,你万缘放下不就是无所住了吗?可是我们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个一念声声不已,一声接一声相续不断,这不是而生其心吗?你心没有断灭。所以经典告诉我们,以凡夫的生灭心,要入诸法实相,唯有以念佛是最容易。佛的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不好的,但以我们现在这种生灭的妄心,这个心要入诸法实相,那就是以念这一句佛号,持名,或者我再补充一个,持咒,这种方法是最为容易。
所以蕅益大师就说这个念佛,「即事持达理持」,也就这么事念,我相信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我就这么念,这是事持。我不想别的,就这么念,执持名号,从这个事持达到理持,也就变成了实相念佛。蕅益大师这个大德,他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功德?就凭这一句佛号,就暗合道妙。你虽然不懂得《金刚经》,但你在你念的时候,不知不觉你就合乎无住生心这个无上的道妙,妙道也可以说。蕅益大师说,「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一个人你能信愿持名,就完全摄佛的功德全摄成自己的功德,它是最直捷的。所以我们这就是刚才说,从《金刚经》谈到咱们《阿弥陀经》,就全摄成自己的功德。我们知道《金刚经》如此殊胜,但是非我们的境界,那我们怎么办?净土法门就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以刚才大家所念过的《阿弥陀经》的最后一段,根据《弥陀要解》向大家汇报一下。
大家刚刚念过,我们刚才从《金刚经》谈到《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就是小本的《无量寿经》。这样一个漫谈,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今天咱们先谈谈小本《阿弥陀经》。我们这个最后,在广化寺我讲了一个《无量寿经》的开头,还没说法佛放光,大家很多人听了也觉得很有启发。接著我谈一个收尾,最后经的收尾,也就很多读经人忽略了。六方佛赞之后,释迦牟尼又说,「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刚才说了,诸佛,六方的佛都在赞叹这个经,这也就是佛在赞叹一切诸佛。「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十方的佛都在劝大家要信这个经,同时也在称赞,称赞释迦牟尼的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这些十方的佛是这么说的,说什么?「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释迦牟尼佛能够做到非常难得、非常稀有的事情,了不起的事情。「能於娑婆国土」,在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这个五浊是什么?就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在这个恶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在这个世界上示现成佛。「为诸众生」,为这个世界的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说这个一切世间都难信的法。大家在赞叹释迦牟尼佛。
大家为什么做这个赞叹?蕅益大师就把这个事情讲清楚了,我就把蕅益大师他《要解》中的话来供养大家。蕅益大师这个《要解》是九天中写出来的,完全是三昧境界,完全是从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的文句。所以近代的大德印光大师,咱们后人,现代的人推崇为净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印光大师称赞,所有的注解之中,以蕅益大师这本注解是最好。而且这本注解,释迦牟尼佛自己来写也不能超过。这个话只有印光大师才敢说,所以他说了这个话,我们对於他被称为咱们中国现代三大高僧深信不疑,确实可以和谛老、虚老并列。印老,过去总觉得印老弱一点,这也是我的妄见,现在觉得不是,确实可以并列。
蕅益大师这些话就说得好,「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佛佛平等,佛佛道同,「而施化则有难易」,他所施行的教化就有难有易。实际上佛法没有不好的,佛没有不同的,但是大家要知道,一结合到具体情况就可以比较了。我为大家举个例,一本给药方的书,这个药方没有一个不是好的,都是能治病的搜集起来。你不知道到底哪一个药方好,你随便说是不可能的,都是好的,都是经验的总结。但是结合到具体的病人来说,那我就可以说,你用这个药方才对症,别的那些药方对你不对症,是不是?人参是好的,你正感冒发高烧,你吃人参,吃了之后会死的。这是一样的事情,你哪能说,哪个药好?人参好,什么病都治,都能好。那砒霜也能治病。它一结合到具体的病,就有比较。一结合到咱们这个世界,结合到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那就可以说,称赞净土法门就得当。
施化有难有易,所以称赞释迦牟尼佛,为什么称赞释迦牟尼?给五浊恶世的众生说这样的法。我给浊世众生说一般的法容易,是不是?说些渐法就已经是,也就很难了,但是还是比较容易。你要给众生说顿法,你不需要三大阿僧只劫就成佛,《大乘起信论》就是讲三大阿僧只劫才成佛,那还是个渐法,但是《大乘起信论》信就不容易了,但是还是比较容易。这个五逆十恶,临终十念,往生极乐世界,生了极乐世界你就等著成佛,这是顿法。禅宗当下开悟就成佛,这是顿法,这个就不好说了,一般人信不及。你说你要修三大阿僧只劫之后才成佛,他说这个对,我慢慢修去。他能接受。你说当下成佛,他就不能接受。你给咱们浊世的众生说其余的顿法,要说禅宗、说密宗,或是其他还有别的法,天台,什么什么,这个还容易,你给说净土法门这种横超的法,就不容易说,就难了。
你给大家咱们众生说一般的净土法门的法,净土法门念佛有四种念佛,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要说前三种,大家信起来还比较容易,可是你要给他说单是持名,不需要你怎么样闭关,不需要你多少多少的修证,「但持名号」,只要叫你念,你就「径登不退」。你直接就达到不退转,变成阿鞞跋致了,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不退转直到成佛。「奇特胜妙」,出奇、特殊、殊胜、微妙,奇特胜妙。「超出思议」,不是众生的思想、众生的言论所能够及的,所能够达到的,是超出去。是「第一方便」,是方便法中的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这是难中之难。所以十方诸佛称赞,称赞释迦牟尼,你甚难稀有,能做这样的事情。给娑婆世界五浊恶世这样的众生说这样殊胜的法,说这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所以难中之难。所以,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没有一位佛不推崇我释迦牟尼是勇猛,能做这样殊胜的事情。
再解释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劫浊是个总的名词,就是这些个浊法都聚会了,见也浊了,烦恼也浊了,众生也浊了,命也浊了,这五个浊都汇聚,这样一个时代就叫做劫浊。所以浊劫是这样的一个名称,就是「浊法聚会之时」。在这样一个时候,在这种浊法聚会的时候,你一定被这个时代给你限制住,为苦所逼,有种种的苦来逼迫你,你要受到时代环境的限制,你要受种种的苦所逼迫。在这个劫浊,谁都有这种感觉,所以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一个人一辈子不如意的事情常常是八件、九件,「可与人言无二三」,能跟人说一说的没有二、三样,苦在自己心里头。劫浊,谁都不例外。在这种时候,要不是带业往生这种横出的这种修行,「必不能度」,就肯定了。
结合这个时代,药方就出来了。佛法都是好的,没有不好的,你要跑到药师琉璃佛世界,你要跑到什么什么别的佛土,那不一定,但是咱们那就决定肯定,就是这个法是最殊胜。必不能度,你看这个很肯定,佛说这个法绝不能度。但是这个说了一个带业横出。现代就是说很苦,就有人在国外在那反对带业往生,写了很多著作,带业往生他反对,人家学密教的人。也是我师父的弟子,我没有和他师兄弟,但是他背叛了我的师父。密宗最要尊师,你要背叛师父,就没有可说的了。这么一个人,他忽然间写了些文章,还有他的杂志,反对带业往生。有些人给他作了些文章辩论之后,说带业往生是指的带善业。其实不是这个意思,就是带罪业。你这个罪业消不了,佛大慈大悲,你罪业不消你能往生,这才是佛的大愿。这是净土宗的根本,但是有人他就是反对。所以我们现在,这就是劫浊的特点。
见浊是什么?见浊就是见惑的前五种,头一个是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这五样称为五利使。因为它非常之迅速、非常之伶俐,它比谁的动作都快。这个见,就是以俗话说,当然不很恰当,就是你的观点、你的看法,你说这个事你怎么看,你是怎么看问题的,这是属於见,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见。但是这个见,这个五利使,就是见惑的前五样,是什么?第一个就是身见,就把这样一个五蕴假合的血肉之躯当作是自己,爱护这个身体,种种想营养它、保护它。女同志身见还多一点,她觉得这个很美,很留恋它、装饰它。要不,现代的人哪有练气功,练这个练那个,想通周天,大周天,任督脉转,说这个脉通了,那个脉通了,发些奇异功能,使这个身体起些变化,这些也都属於身见。这是见惑里头的第一个惑,惑是惑乱,惑就是迷惑,浊是混浊,都是贬义词。
边见就是落在边,落在边上。一个事情一分为二,二就是两边,就出来了。一个球就没有边,你刀一切就有二边了。一个就是空、有,有的人是空见,有的人是有见。有的人就把这一切都执为实有,这都是真实的,一切都看成是真实的。我这人民币是真实的,我这电视、冰箱也是真实的,明天还要买个彩色电视。把这个看成真实的,临死的时候有留恋,舍不得,这看成有。有的人就是空,外道,看空,本来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变成断灭,也是边见。
有的人执断、执常,这也是二个边,断、常二见。断见,许多科学家说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有了。现在国外大量的试验,证明了前生。一篇文章叫做「Memory over time」,里头作大量的报导,证明他记得他前生的事情。所以他那个记忆超乎时间,over time,他还记得,这里举了很多例子。但是,断当然不对,有的人就是常,很多宗教徒说常。你看耶稣教,人死了之后将来等著耶稣来审判,有罪的人入地狱,永远入地狱了,有善人升天,永远升天,这是常见,老是如此。也是错误,这是堕边见,落断落常,不落断就落常,种种的所谓边见。见浊里头,不是这样就是那样,是、非,种种的,落边,不多举了。
见浊就是这样一个性质,在见浊中如何?蕅益大师说,在见浊中,决定你被邪智所缠,就被这种邪的智慧把你缠住。所以现在有很多气功很什么的,他有时候想来跟我,或是找朋友来跟我谈谈,我说这样的,一位你也不要跟我接见。我说现在他们连外道也不是,不是孔子、老子、庄子的道理,这些人只能称为什么?只能称为养生家、气功师。所以就被邪智所缠。在这种情况之下,有身见、边见这些见怎么办?你如果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他已经被邪智所缠,他没有什么智慧,你没有特殊方便的这种办法叫他修行,他不能得度。还要叫他很艰苦,很什么什么的度他,他就没有这个心,他就做不到。这是见浊。
烦恼浊,就是见惑中的后五样,贪、瞋、痴、慢、疑。贪瞋痴是三毒,我们都知道,不用再说。「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三无漏学对治咱们的三毒,这大家都知道,不说了。慢就是我慢,我慢仅次於贪瞋痴。
在烦恼浊中是如何?蕅益大师说:处烦恼浊中,决定为贪所陷。你在烦恼浊中,一定被贪欲,这个像陷阱一样把你陷进去。各种的贪,贪吃、贪色、贪享受、贪舒服、贪名、贪人家恭敬,种种的贪,贪欲所陷。「为恶业所螫」,蝎子螫了,黄蜂螫了,像恶业螫了你一样,你决定有这样一个遭遇。在这种情况之下的众生,要不是把「即凡心是佛心之行」,你念佛是个什么心?就是即凡心是佛心。这几句话我们要好好的珍重,把你的凡心,就你这个凡心就成为佛的心。不是这样的妙行,「必不能度」,这个必字是很肯定。要不是把你的凡心,就你这个凡心当下成为佛的心,没有这样的妙行,你决定不能得度。这也就是十方佛称赞释迦牟尼佛的道理,因为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说这样的妙法。
怎么说「即凡心是佛心」?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念这一句名号,阿弥陀佛之能成为佛,出现这个名号,是万德的一个果实,是万德之所庄严,是万德成了这个名号。所以这个名号之中就包括了万德。你念这个名号的时候,你念这个名号就在你心里头,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就把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摄集成为自己的功德。即你的凡心成佛心,这就是密宗的道。大家要学密,密宗它就是把凡夫的三业,身口意都是造业的,三业顿然同於佛的三密。念佛就是这一法,使你的口业同佛的意密,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也就是庄严你的意密,也就是你的意业同於佛的意密。这就是密宗的道理,即凡心成为佛心。若不是这样的妙行,不能得度。
众生浊,怎么是众生浊?因为他又是见浊、又是烦恼浊,这样所感的五蕴假合这么一个身,所以色跟心都鄙劣。身色就这么个样,是不是?我说把这个皮剥开,里头人就是一个行动的厕所,这个身体很劣。心呢?也就是刚才说了,见浊、烦恼浊,心也很劣。这个叫做众生浊,五蕴假合,假名为众生。在众生浊,你「决定安於臭秽,而不能洞觉」,因为你是浊了,就安於这种臭秽的环境之中不会感觉到。昨天晚上我还批评我的两个女儿,我老是这么举例,我说大家就是粪坑里头的蛆。现在新社会,各位不感觉了,从农村来的或在农村劳动过的人都知道。这粪坑里头的蛆,那个蛆就在这忙忙乱乱,争呀!这块粪好,这块粪不好,我要丢掉这块粪去奔那块粪;那个蛆不如我,我比它强。就不想我出粪坑。蕅益大师说了,他说大家在烦恼浊中,你决定安於臭秽你不能觉得,你不认识这是粪坑,就在这争。这是个大富翁营养充足的粪,这是个病号的粪,我要从这个粪换那个粪。
「甘於劣弱而不能奋飞」,就觉得我总是不行。有很多人说,我还能往生?我念佛就求一个好死。这是我自个的妹妹,她修一辈子佛她的话,就求个好死。还有一位居士跟我说,我念佛就希望我一个亡者,我一个亲人死了。他就不是想我自己也都有佛性,跟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平等的,我们念佛就是把佛的功德摄成为自己的功德,我们决定可以往生,我们决定可以如阿弥陀佛一样广度无量无边众生。他不能担负起,很多人也很关心佛教,我说你关心佛教,你第一件事把你自己这个灯点著。你不要去管别人,这个庙怎么样,那个和尚怎么样,那个什么什么,你先管你自己,你这个灯先放光。他不能奋飞,他尽想管别人的事,这就是众生浊的现象。如果说这种情形之下,没有「欣厌之行」,因为众生鄙弱,他没有这个雄心壮志,没有广大的愿力,他安於这个臭秽。你就告诉他欣厌,你告诉他这是苦空无常,你要厌离,极乐世界你可以欣求。这个欣厌之中也就包括了四弘誓愿,包括了苦集灭道四谛,今天时间不够,不多讲了。我们要有这种欣厌之心,而且很切合实际,一般人都感觉到,就说年岁大了,看看无常就到了,或者看看轮到我,这轮到我了。就是说这时候得欣厌,这是众生浊,也能懂得这个道理,要求往生极乐世界。
命浊,因很劣,所以果也很劣,就不满百岁,所以有到一百岁的人很少,很稀有,所以叫它命浊。我们最苦的就是这件事情,也发心了,也懂得了,什么什么了,但是寿命没有了。很多很多都是错误、不觉悟,也明白了,理解力也强,种种,也有了决心,可是身体不顶劲,老了。所以释迦牟尼佛说,老了之后修行就如那个吃过水的甘蔗。所以希望年轻的及早努力,莫待老年方学道。《涅盘经》讲,老年人修行如挤出了水的甘蔗,造糖厂把那个甘蔗挤出水了,剩下甘蔗渣,你吃那个甘蔗渣去了,命浊就是如此。在命浊之中,蕅益大师说,「决定为无常所吞」,很快,「石火电光」,像那个打火石打个火,像闪电闪个光,「措手不及」。
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只有不花多少时间,修密的人有时候要十二年闭一次关,一个关接一个关,那就不容易,一般人做不到,这个不让你费时节。像明真长老,他一天修十念法,修十念法可以往生了,你早上起来冲著西方念十口气。但是像退休的没有别的事情的人,你就这么念,表示你还是不想念。他是修禅的人,他禅净双修,他这个十念法也可以往生。所以不是一定要你功课很多,能否往生决定於你信愿的有无,你品位决定於你念佛的水平。它这个不需要多少时节、多少勤苦,只有这样不需要花多少时间,不需要你勤苦去修的这样一个法,你才能得度。因为他命浊,生命很短。又到了现在,事情很多,我以我们在家居士,我们社会上的事、家庭的事,我们不能不管,也是我们菩萨道、菩萨行的一部分。现在就是这样,但是我们净土宗的好处,就是「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世间法我应该做的事你一样也不要废除,还能证佛法。这个话最妙了,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你没有离开佛法行世法,你在炒菜你何尝不可以念佛,你在带孙子,拍孙子睡觉,你要念佛的时候,你对你的孙子有很大的加持,那你一举两得。所以没有这个就不能得度。
底下,最重要的一句,「复次,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你有信、有愿,你以这个信愿的心来庄严你这一句阿弥陀佛。所以念佛必定是信愿持名,光持名而无信愿,不能往生。这是最要紧,来不及多说了。用信愿来庄严你这一声阿弥陀佛怎么样?不是五浊恶世吗?就转了,「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这不是劫浊吗,整个时代这一切环境浊,现在还可能有核战争,种种,到处闹灾,这种灾情很普遍,而且恐怖主义分子到处搞爆炸。但是你这一声,就把这样一个环境变成了清净海会。当然你往生之后,这个很好体会,你就在清净海会,跟诸善人俱会一处,这清净海会。还不知道你这一声正念的时候,你已经当下对於你来说就是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见浊是糊涂,你就变成智慧的相。无量光,光是照映,是智慧,你就把你的见浊完全变成无量光,转烦恼浊就成了常寂光。刚才不是说你无住生心吗?你念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就是寂,你这一句佛号清清楚楚就是照,这不当下就是常寂光吗?寂而常照,照而恒寂。「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现在众生浊这样一个污垢之体,成了莲花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本来不过百岁,你这一句佛号这么庄严之后,你把命浊变成无量寿,就是无量寿佛。
「故一声阿弥陀佛」,念一声阿弥陀佛,今天我要供养大家的,报大家的加持之恩,这句话很重要,拿这句话来报大家的恩。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於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阿弥陀佛,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是什么?就是咱们本来导师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今以此果觉」,现在把佛所得的这个果实的觉悟,「全体授与浊恶众生」。把这个果实,全体的,一点没有留的,一点没有保存的,给与浊恶的众生。在五浊恶世,见浊、烦恼浊咱们各个都有,佛也具足,浊恶众生。释迦牟尼佛他把他的这个果实给与我们浊恶众生,这是什么?这是诸佛所行境界,这是佛所行的境界,只有佛才能做得到。所以佛都称赞释迦牟尼佛甚难稀有。
这种修行,「唯佛与佛能究竟」,只有佛跟佛才能够究竟、彻底能够行、能够解、能够信、能够说,「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一切世间包括什么?包括九界,九界,咱们六道是六界,天、修罗、人、畜生、鬼、地狱,这是六界,阿罗汉(声闻)这是七,缘觉是八,九界菩萨。所以这个九界就是包含一切世间。大家都有个普通概念,世间哪有不能知道。不是这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只指到这,包括了阿罗汉,包括了缘觉,包括了菩萨,一直包括到等觉,不是这些菩萨他们的智力所能够信、所能够解的。但是佛给加被之后,你能够信解。这才说明这是真正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把佛这么多劫修行的一个果实,能够直接全体的给与浊恶的众生,这是唯佛与佛所行的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所以,十方的佛都称赞释迦牟尼佛甚为稀有。今天时间也不早了,这个供养大家。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 (第一集) 北京 档名:51-02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