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日
  • 中国
  • QQ
生食主义

钟茂森:《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学习心得 第5集

  • 2023-07-19 09:48
简介钟茂森:《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学习心得 第5集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各位朋友,大家好!请坐。今天是我们一起学习《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的圆满日,这篇文章给我们讲的是俞净..

钟茂森:《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学习心得 第5集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各位朋友,大家好!请坐。今天是我们一起学习《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的圆满日,这篇文章给我们讲的是俞净意公,这位明朝的书生如何在遇到灶神、经过灶神的指点之后改造他的命运。

昨天我们讲到本文的第二章是「灶神劝勉」。灶神爷亲自示现来指点俞净意公,指出他之所以命运不济,家庭这么不幸(生了九个儿女死的剩一个女儿,家庭贫困,自己的夫人因为哭泣儿女,双眼都失明,真是非常不幸),不幸的原因是什么?灶神指出,因为他的意恶太重,在念头当中常常充满著这些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忆往期来念、恩仇报复念,这些恶念在自己的心中纠缠不清,非常复杂,把原本有的纯净纯善的德都破坏了。而在内心深处的这些恶念是不为人知的,所以人们见到俞净意公好像一个正人君子一样,一生没有犯过错事,还大力提倡积善修福,在文昌社里面提倡这些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殊不知他内心深处隐藏著这么多罪恶,这些叫阴恶。而鬼神对於人的阴恶是最痛恨的,所以天对他的惩罚也就十分重。

灶神爷今天给俞净意公指点迷津,才让俞净意公恍然大悟,若不是这位善知识慈悲教导,可能他这一生就没办法明白,就更加没办法改造命运。所以俞净意公听了灶神爷一番教导之后,趴在地上痛哭流涕,求忏悔,希望灶神爷来教导他。於是灶神爷就给他指出,一定要改过,从哪里改?从心源隐蔽的地方把自己的恶念断除。我们看看俞净意公可不可以受教,如果能够受教,转变命运就有把握。我们看本文的第三章「改心作善」,请看正文:

【即於次日元旦。拜祷天地。誓改前非。实行善事。自别其号曰净意道人。志誓除诸妄也。】

我们见到俞净意公确实是真心忏悔,立志要改过自新。第二天就是元旦,就是春节大年初一,也就是我们开讲的第一天。他怎样做?『拜祷天地』,向天地来发誓,誓改前非,把以前所做的一切过失,特别是心地里面的那些意恶,一定要改正过来;除了改恶,之后还要行善。改恶可以补漏,我们说一个人有没有福,看看这个容器,福器会不会漏,他首先要把漏的器补起来之后,然后才可以装福,福怎样来的?要行善。所以人要改造命运一定要先改过,后行善。

这个俞净意公是真干!他自己改自己的号,古人有姓、有名、有字、还有号。这个名是父母起的,一般人不可以乱叫。朋友、同学那些人可以叫我们的字,好像俞公是字良臣,他名都,字良臣,他号什么?他自己号『净意』,净意道人。从这个号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俞先生就是希望从自己意念上面下功夫,清净自己的心地。他叫这个号是为了纪念,字就是纪念,纪念自己所发的誓,常常不可以忘记,能够永远都记住自己的誓词。他的誓词是什么?『誓除诸妄』,一定要把心底里面的那些妄想、那些恶念切除。《弟子规》里面讲过一句话,说「过能改,归於无,倘揜饰,增一辜」。如果一个人有过失,有过失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如果能改就归於无,过失没了,改了;如果他不肯改过失,还要为自己掩饰,这样的话这个人就没救了,为什么?因为他是错上加错,倘掩饰就增一辜,辜就是什么?过错,又增加一个过错。

所以人真正想提升自己、改造命运,学佛的人希望这一生道业能够有所成就,希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最重要是什么?每天要改过,这就是修行。修行,行就是行为,修是修正,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包括自己身体造作的错事、口所讲的错话、意念里面错的想法,统统要改正过来。用什么改?一定要用圣贤的教诲,所以学经教、明事理非常重要。我们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学佛都学好几年了,功夫还没有得力,天天都好像浮沉,是什么原因?因为道理没明白。我们老法师经常给我们教导说,佛法是知难行易,知道是难,你懂得道理难,你没因缘你就没办法学到这个道理;如果你知道道理之后,其实行起来是很简单的事情。日常生活中你就懂得去用心,没有改变你的生活,用心不同,用对了,你就可以入到圣贤的境界。当然改过是不容易的事情,古人改过都是要下定决心,站稳脚跟,要和自己的烦恼习气做斗争,毫不留情。我们看看俞净意公是怎样改过的,请看下文:

【初行之日。杂念纷乘。非疑则惰。忽忽时日。依旧浮沉。因於家堂所供观音大士前。叩头流血。敬发誓愿。愿善念永纯。善力精进。倘有丝毫自宽。永堕地狱。每日清晨。虔诵大慈大悲尊号一百声。以祈阴相。】

从这段话我们看出,俞净意公和自己的烦恼习气做斗争也是经过一番努力的。『初行之日』,刚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杂念纷乘』,不容易!他想要用「净意道人」这个号,他想真正达到清净意念,不是简单事情。做起来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妄想纷飞,那些烦恼习气想压都压不住,这是每个修行人在开始的时候都会出现的现象。好像念佛的人,刚刚开始念佛就会发现一个什么现象?我不念佛就无所谓,一念佛,发现自己的杂念这么多,好像不念佛还没这么多杂念,一念佛杂念全部出来了。这是什么原因?不是因为你念佛的时候才把杂念念出来,是你杂念本来就这么多。你不念佛的时候你就觉察不到,你不知道,等你念佛的时候心清净下来,好像池水平静下来了,它可以现出这些东西出来,原来,发现心里面那些肮脏邋遢的东西这么多。这个时候你不可以怀疑,更加不可以懒惰、懈怠,不可以。你看俞净意公一开始这些念头出现的时候,『非疑则惰』,这个疑就是怀疑,怀疑什么?我这样念下去究竟有没有效果?佛菩萨的教导是不是真的?灶神爷告诉我的这种改造命运的方法究竟行不行?疑。对自己怀疑,我这么差的人难道可以成圣成贤,我可以成佛?对自己怀疑,对佛菩萨、对圣人的教诲他怀疑。这个怀疑是很大的一个烦恼,你看《无量寿经》都讲,疑是一切菩萨最大的障碍。因为他疑心一起的时候,他当然精进的力量就没有了,自己就给自己打退堂鼓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怎样?用精进、用虔诚的心深信佛菩萨教诲,他不会骗我们的,深信我们自己本来是佛。儒家所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我本来是善的,是纯善纯净的,既然是纯善纯净,现在我那些烦恼习气是表面现象,是暂时现象,我可以把它去除的,要坚信这点,这点是我们道业之所以能够成就的最关键,所以以信来断疑。

怎样可以能够有真正的信心?一定要学教理,我们的学习讨论非常重要,不能一天不听经,不能一天不读圣贤书。因为如果放弃经教,离开了圣贤的教诲之后,你自己那些烦恼习气就起来了,而你自己觉察不到,就随著自己的烦恼习气去漂流了,愈来愈远。所以关键是什么?当你学习圣贤的道理之后,你就可以对照自己的用心,观察自己的行为举止是不是符合圣贤的教导,就有个比较、对比,如果不符合,立刻把它导正过来,所以学经教的功德就在这里。你明白之后一定要怎样?努力精进,不可以说停留在「明白了之后就算了」这个程度上面,不行。明白之后一定要真干,不可以懒惰,因循苟且、自己宽容自己,这往往是学业不能够成就的主要原因。所以灶神爷提醒他,把自己的念头『先具猛力,一切屏除』,真是好像用文殊菩萨的智慧宝剑,把自己那些烦恼习气一刀两断,不能够姑息、不能够客气,自己要动真刀真枪,这样就能够很快达到效果。你看俞净意公自己都发现,刚刚初学的时候,杂念纷乘,非疑即惰,每天『忽忽时日,依旧浮沉』,一天一天这样过去了,还是表面上的那些浮沉,没能够真正踏实下来,没有真正的效果,所以他会怎么做?『因於家堂所供观音大士前,叩头流血,敬发誓愿』,他在观世音菩萨像面前拜,叩头叩到出血,发一个什么誓?发一个毒誓,他说愿我的善念永纯,他对自己毫不留情,愿我自己的『善念永纯,善力精进』,自己的善念能够纯洁,不能够有一点污染,自己改恶修善的力量精进。如果有『丝毫自宽,永堕地狱』,他说自己如果万一姑息自己、放纵自己的话,不能够认真改过,我这一生一定要堕地狱,对自己发这样一个誓。从这个誓愿里面我们知道,他的真诚心出来了,真正改过。有这种勇猛心,当然改过的功夫就很容易得力,加上他每天清晨都要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尊号一百声,祈求佛菩萨的暗中保佑,『阴相』就是暗中的加持、保佑。

佛菩萨对我们的加持、保佑是什么?就是使我们时时刻刻不忘记佛菩萨的教导,能够善念永纯、善力精进,这是佛菩萨对我们真正加持。而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最关键的是我们这个真诚之心,我们真正想改恶修善,不是开玩笑,不是讲假的,真干。所以你看俞净意公念观世音菩萨,每天只有念一百声,这个不多,一百声念下来,十五分钟之内就念完了。为什么他能够有效果?因为他有这一颗真诚之心。有的人说我念佛一天都念几万,甚至十万佛号都没有效果,为什么?那个原因不在佛菩萨那里,不是佛菩萨偏心不加持你,佛菩萨是平等的慈悲,一切众生有感他一定会有应,原因不是在佛菩萨,是在哪里?是你自己,你自己真诚心没出来,念佛当中还夹杂著那些人我是非,还夹杂著贪瞋痴慢,还不能够专心,有点什么声音出来了,你立刻注意力就转移过去了。坐在那里念佛的时候,是坐得正正经经的,心里面不专注,还想著我的孙子今天放学有没有人接;我现在那个炉上面还煮著水,什么时候一定要记著关;今天有人给我拜年,几点来,我明天还要去拜访他…全想著这些事,妄想,统统都是杂念,所以你当然不能够有感应了。真正真诚之心就是念头清净,他没有杂念,好像曾国藩先生所讲的,什么谓之诚(真诚的诚)?一念不生就叫做诚。所以你诚心念佛就有感应,你念头这么多就不诚了,没有诚心念佛,怎么会有感应?请看下面一段:

【从此一言一动一念一时。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凡一切有济於人。有利於物者。不论事之巨细。身之忙闲。人之知不知。力之继不继。皆欢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后止。随缘方便。广植阴功。】

这里是一段,这段是讲俞净意公勇猛精进,功夫渐渐得力了。他『一言一动,一念一时』,就是时时刻刻都不会忘记鬼神就在他旁边。因为他亲身经历过灶神爷给他开示,连他心里面想什么念头都知道得清清楚楚,所以他知道自己起心动念都骗不了鬼神,更何况说一言一动,你口讲的话、身体的造作,怎么可能骗得了鬼神?所以他就『不敢欺肆』,欺就是欺骗,欺骗什么人?自欺欺人,他不敢再自欺了,他不敢再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大善人了,他知道自己有错误,他要改,他更加不会欺人。所以整个心就沉下来了,不是好像以前这样专慕虚名。肆就是放肆,他不敢放肆了,他知道假如一放肆,一纵容自己,那些妄想、杂念、习气又会起来,非常不容易把它压下去。所以一定时时刻刻都谨慎自己,都有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样的感觉,好像在薄冰上面走,走一步都要轻轻走,如果大力一下,人就掉进冰里去了;好像在深渊边上面,你都不敢乱动这样的感觉。说明改恶念、控制自己的恶念,功夫已经得力了。

下面除了改恶还要修善,『凡一切有济於人,有利於物者』,只要是对人家有好处的,只要对事物有好处的,就是利益众生、利益社会的事情,『不论巨细』,巨细就是大小,事情无论大小他都要去做。为什么说事情不分大小都要去做?因为只要是做善事,而我们是用一种纯净纯善的心,不图报、不慕名这样的心去做事,这件事就是大事,就是圆满的好事。所以事没有大小,关键在我们用心是不是真诚,如果用心真诚,哪怕你做一件小小的善事都是大事。

你看《了凡四训》里面讲过一个例子,一位贫女身上只有两文钱,她拿到寺院里去布施,结果寺院里面那个住持是一位证果的和尚,他已经知道这位贫女把所有的财产今天拿来布施,於是他就亲自披上袈裟出来迎接,给她做回向。后来因为这位贫女这样的善心、这样的功德,结果在一个很好的因缘下她做了王妃,入了宫。做了王妃之后她又来这个寺院布施,感恩,觉得我之所以有今天的富贵,都是我当年在这个寺院里种过福,所以拿上千两黄金来布施,浩浩荡荡跟了很多丫鬟、仆人来这里布施寺院。殊不知这个住持和尚只是让他的徒弟,一个小和尚出来给她回向,自己都不出来。这个王妃就觉得很奇怪,就问这位法师,她说,「为什么当年我做乞丐的时候只布施了两文钱,你亲自给我回向,而今天我带了千两黄金来布施寺院,这么大的布施,为什么您都不亲自为我回向,只是叫你的徒弟给我敷衍了事?」那位住持和尚就跟她笑著讲,说「施主,当年你拿著两文钱,这是你全部的家当。虽然只有两文钱这么小一个布施,但是你的施心甚真,你布施的心地非常真诚,如果不是我老衲亲自给你回向,不能够报答你的恩德。今天你已经富贵了,你带著千两黄金来布施,虽然布施的财物很大,但是你的施心不如往日那么真,你没有以前那么真诚」。原来布施的大小不在於财物,在於什么?在於你的真心,当你的心用得真的时候,哪怕两文钱的功德,都超过千两黄金。所以懂得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知道事无巨细,没有大小之分,大小是什么?是我们用心的真诚与否。

『身之忙闲』就是无论自己有没有空,只要有善事他一定做。其实人有没有空,说我现在没有空我就不做善事,这其实是一个藉口。事在人为,有什么事没有空?你说没有空,你肯定正在做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你认为你正在做的那件事情比做善事还要重要,你才没有空的,是不是这样解释?所以你想一想,很多人之所以不肯做善事,就是因为以自己没有空为藉口,这就是自己放纵自己,他没抓住这个机会来做善事。所以,你懂得做善事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无论有没有空,我都要去做。

当然我们做善事关键是要有一种善心,也不是勉强而为之,也要去随缘随力。关键是什么?保持你一个纯净纯善之心,当你有纯净纯善之心,你做什么事都是善事;如果你没有纯净纯善之心,心里面都是想著人我是非,或者是这些求功名、求报应的心去做,那个善事都不是很善的。所以,『人之知不知』,就是人家知不知无所谓,这个事情该做的我一定去做。『力之继不继』,我的力量能不能够做到,我都不去想这么多。很多时候人做善事,往往是考虑太多,没做之前就已经睡不著觉了,他在那里想,我究竟有没有能力做?我做了之后的话人家会怎么讲我,我家里人会怎么说我?我如果做不成功怎么办?很多这些念头。事情没去做,妄想一大堆,这是什么?就是把他自己的那些善念慢慢就去除了,因为那些妄念太多了,一点善念带起了这么多妄念,那个妄念就把他善念压住了。所以做善事也不要犹豫太多,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我们保持这颗纯净纯善之心,即使做不到,我们『欢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后止』。做善事要带著欢喜心去做,可能做善事的时候很多人障碍,或者很多人讥笑你,因为什么?人人都不做善事,就只有你做,所以人家就觉得你很怪,好像看一个动物这样看著你,这时候你要不要做?要做,「委曲成就」,委曲是什么意思?要忍辱,委曲求全,就这样去做,好事多磨,你要忍受得住那个磨难。即使是这个事情可能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是失败,但是它是善事,我们都要努力,就是力之继不继,我们要去努力,好像孔子所讲的「知其不可而为之」。

好像我们老师净空老法师,他在世界上推动和平教育的工作,很多人怀疑他的讲法,怀疑,「你提出的理念是非常好,很高,你是理想主义者,究竟你能不能够做到?」他们是什么?「非疑则惰」,他很多疑虑,更加不会去做。但是老法师委曲成就,他团结宗教,一开始在新加坡团结宗教的时候,很多宗教不理解,不知他有什么目的,为什么要布施给我?他很多这些疑虑,但是老法师是一颗善心,纯净纯善,他就「不论人之知不知,力之继不继」一直做下去,做了三年,你看新加坡宗教团结的好像一家人一样,九大宗教真正做到和睦一家、平等相待,这是世界的典范。连最近,就是今年一月份的时候,在新加坡的「温馨晚宴」上面,十大宗教,现在多了一个宗教,十大宗教的那些代表来参加这个晚宴,三千人参加。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先生上台致辞,两次提到我们老法师,赞扬他对新加坡宗教团结的贡献,老法师是委曲成就。这个温馨晚宴也有很多人障碍,但是终於通过努力成就了。

『随缘方便』,随缘就是随著缘分,一有机会我们要去做。随缘不是随便,不是说缘分到了你都不想做,这就不是随缘;缘分到了,你就要抓紧机会去做,这才叫随缘。方便,方就是方法,便就是便宜、合适的,方便就是合适的方法,用最合适的方法来帮助人、帮助社会。这样能够『广植阴功』,阴功就是不为人知的功德,如果别人知道你做善事,他赞叹你,甚至供养你,你的福马上就报了,你就留不住;如果你做了善事,人家不知道,甚至人家诽谤你、嘲笑你、障碍你,这个时候你那些功德就变成阴德,积到你真正的福田里面,那个报应就更大。请看下面一段:

【且以敦伦。勤学。守谦。忍辱。与夫因果报应之言。逢人化导。惟日不足。】

他除了自己断恶修善之外,他还教化众生,这个功德就更大了。普贤菩萨在《行愿品》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最大功德的供养是什么?是法供养。能够教化一切众生,用自己的行为来教导众生,使大家都能够看到你自己做的好榜样,跟你学习,使社会稳定、和谐,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他用什么来供养众生,用什么伦理道德?敦伦、勤学、守谦、忍辱,这是伦理道德的教育。『敦伦』就是敦睦伦常,一个人一出世,他自然就带著五种关系,这叫五伦。哪五种?第一是父子,第二是君臣,第三是夫妇,第四是兄弟,第五是朋友。这五伦关系是自然的,天生出来就有,不是哪个人规定的。好像父母,每个人都有父母,不是哪个人帮你造一个父母出来,没有理由的。君臣就是指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我们在一个团体里面自然就会有领导与被领导。好像我们佛陀教育协会就有领导,总干事,我们这里的执事领导我们修行,我们被领导的人要尊重领导的人,领导人关怀被领导的人,君仁臣忠。父母对儿女,父慈子孝,父母对儿女是慈悲,不可以害儿女。现在害儿女的父母很多,怎样害他?他不用真正伦理道德的教育教导自己的儿女,等於害了他,让他受社会的污染,不就等於害了他吗?这个不慈悲。所以,真正对儿女慈悲一定要教化他,「子不教,父之过」,不只父亲,母亲,父母都有过。父慈子孝、君仁臣忠。

夫妇这一伦,夫妇之间一定要有义,互相敬信,这样家庭就可以和睦;兄弟互相尊敬,兄友弟恭;朋友之间要讲信用,真诚的交往。所谓的五伦十义,五种关系代表十种人应尽的义务,五伦十义。能够遵循这十种义务,五伦的关系就会处理得很好,就可以和谐。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只不过两个字「敦伦」,就可以做到。每天能够都做到自己的本分,尽自己的义务,社会就和谐了。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从这个地方学起。很多人学了佛之后,反而搞得家庭很不和,为什么不和?因为他在寺庙里面学了很多东西,看见家里的人又杀生、又吃肉,开始对他们批评,说你们这样造业将来会堕地狱的。家人一听,他们也就生气了,和你开始有矛盾。这是什么?没有做好伦常的关系。学了佛更应该对自己家人慈悲,要用很方便的方式能够带动他们学佛,不可以勉强。首先要使家人生欢喜心,你要比以前更加慈悲,更加努力去表现自己对他们的爱,把家庭关系处理好。所以印光大师讲,人真正想要往生极乐世界,首先要「敦伦尽分」,敦伦,搞好五伦关系,尽自己的本分;「闲邪存诚」,闲邪就是把自己的邪念去除,防止邪念起来,存诚就是永远心里面存在著一种诚心、诚意,真诚;这样再加上「深信因果、信愿念佛」,就可以往生了。

俞净意公教导人家敦伦、勤学,『勤学』是什么?是勤学圣贤之道。现在的学生,你不可以说他不勤学,他读书也读得很辛苦。我见到现在的学生,一个小小的中学生就能够学十几门课,书包很重,眼镜戴的很深。不是不勤学,但是学的都不是圣贤之道,糟糕就在这里,学的是什么?知识,那些是枝末,真正根本的没去学,所以麻烦在这里。所以学习的次序要知道,一定要注重德行。孔门教育四科有次序的,这个次序不可以乱。第一个是什么?是道德、德行;第二个才是言语,就是讲话,处理好人际关系;第三个是政事,就是学一门学问、学一门技术,这是政事;第四个就是文艺、文学。当你学完这些德行、言语,有一门技术之后,你能够工作,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养活家庭,这样可以多学点精神生活方面的东西,或者是学一些文艺、艺术陶冶自己的性情,可以。所以要知道学习的顺序,一定要注重德行。现在的学生问题就出现在哪里?这个顺序没有走对,德行都没有学,言语又没有学,所以他不懂得做人,不知道怎样讲话、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只学了一门技术,将来走到社会里面自然他自己就容易堕落,同事关系也处理得很紧张。所以这不是真正教育儿女之道,要教育好儿女一定要首重德行。德行里面最好用的教材就是《弟子规》,我们从明天开始就一起来学习这门课。这门课是儒家的教育精华,是道德教育的集大成者,又很简单,三字为一句,容易背诵,只有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简单易学。但是里面的道理每一条都使我们能够奉行终身,你如果想做正人君子,想入圣人之流,《弟子规》不能不学。学佛的人也要以《弟子规》为根本,你为什么学佛学了这么多年,好像功夫都不得力?因为你的基础没有打好,打好基础的话你上路就快了。所以老法师现在非常强调《弟子规》、因果教育里面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是儒释道三家的基础,不可以忽略。

『守谦』,就是能够守住谦虚的心态,时时刻刻对人、对物都有一种谦卑的心态,认为自己总是不如别人,人家总有比我们强的地方。我们要处处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别人请教,这个是守谦。守谦的人自然就得到大家的尊敬,不要认为说「我谦卑起来,别人就看不起我」,不会的,你愈谦卑,别人会愈觉得你这个人有学问,因为大家都有一种公理在心,你有没有学问,你的言谈举止可以表现出来,你不用自己说自己厉害。厉害是别人说的,自己是什么?自己是谦虚、真诚,这样和别人相处,这样自然就得到大家的喜欢、大家的恭敬。『忍辱』这条很重要,学道之人最关键是能忍,任何事都不会在意,如果一件事发生了自己就急躁起来,甚至心里面就不舒服,发脾气,这种忍的修养就出不来。

一个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修养都很好。修养好的人就会令人尊敬,别人骂你、打你,你都不还口、不还手,谁赢?你赢了,因为你赢得大家的尊敬、大家的佩服;那个打你的人、骂你的人,他输了,为什么?因为他回去之后,他自己觉得很惭愧,他自己就觉得,「我这个人为什么这样,别人这么有修养,我这个人好像一个坏人一样」。他会自己生惭愧心,他会回头。所以,忍辱的人自然就会受人尊敬。学道之人,学佛,这个忍辱很重要。忍住什么?忍住自己,不要执著,这个要学。很多时候我们见到一些人、一些事不如法的,心里面就起心动念,这个就错了,你要记住老法师常常所说的话,「人家错了都是对的,我即使对了都是错的」,要这样忍。要忍住、守住这种观念,真正见到人家做错事、不如法,都要忍住不讲,还要忍住自己不想,不起心、不动念、不执著,这是真正的忍辱。如果这样忍的话,念佛的功夫很快就得力了。所以我们念佛,当我们见到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把阿弥陀佛的佛号提起来。蕅益大师所说的「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外界的一切人、一切事物、一切境界没有好不好的,好不好是你觉得的,好不好是在我自心。夏莲居老居士把后面那句话改了改,改得很好,他说「境缘无好丑,佛号一扫过」。这是真正念佛人,我不管它外面的境界、人事物好不好,这个我统统不理,不关我事,关我事的是什么?我这句佛号不可以放,用一句佛号把所有的好丑观念、人我是非全部扫得干干净净,这是真实话。

『因果报应之言』,对於广大社会市民一定要提倡因果教育。伦理道德教育非常重要,但是很多人一听见伦理道德,他就很讨厌,他认为这个都过时了,现在都是二十一世纪,E时代了(Electronic),电子化时代,还要讲什么伦理道德?他不听你的。但是讲到因果,你做好事有好报,你做恶事你会有恶报的,他一听他就怕了,一怕他就会修正好自己,就不会这么放肆,就不敢做恶事。因果教育很快速就会有效果,所以,提倡因果报应的这些教育,对於稳定社会、净化人心有非常大的作用。印光大师当年最重视因果教育,他说要拯救社会人心,除了因果教育之外,即使佛菩萨再来,他都没有其他方法。所以老法师也非常重视因果教育,他曾经吩咐我,把西方国家那些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搜集起来,要我讲课,我也就依教奉行,听老法师这样说,我就搜集这些资料,也搜集了好几年,很丰富,发愿把「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这个课在世界四十八个地方讲,讲四十八场,回向社会消灾免难,也回向我们的老法师能够长住度众生,回向自己的父母、家人、冤亲债主,历劫冤亲、祖先能够得度。我去年已经超额完成任务了,已经超过五十场。我在此地,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曾经讲过三次,最长一次是八个钟头,用广东话和国语都讲过,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拿来听,这是科学家证明有因果轮回,不由得你不信。

俞净意公就用这些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逢人化导,惟日不足』,他一有机缘就为大家介绍,真是不辞辛苦。当然,如果你真正发这个心想去教导别人,你能够帮助别人的这种心发出来之后,你会觉得好像有无穷的力量,你讲课也是,天天讲你都讲不厌,天天和别人讲,口水都不会干,你不会累。为什么?因为你有法喜,法喜充满。所以,他自然就有这种动力可以坚持下来,惟日不足,就是天天都做,不会满足。请看下面一段:

【每月晦日。即计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灶神处为疏以告之。持之既熟。动即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

俞净意公功夫得力了,他每月到月尾那天,『晦日』就是每个月农历最后一天,他都把这个月所做的一切事情,包括自己的善事、恶事统统都写到疏文里面向灶神爷禀告,这样来用这个鞭策自己。如果我这个月不认真去奉行、把灶神爷教导我的事去落实,我有什么脸向灶神爷禀告?所以这条是激励自己、鞭策自己不可以懈怠。他这样每个月每个月做,做得久了,持之既久,他就能够入这种境界。是什么境界?『动即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这就是纯净纯善的境界。在静的时候一念不起,纯净,心态非常清净,犹如止水,一池止水,水很净,它能够映外界的山河大地,映得很清楚。当一个人心净的时候,他观察事物就会很清楚,他有智慧。所以智慧从哪里来?从清净心得来的。很多人处理问题他没有智慧,很烦恼,事倍功半,为什么?因为心不清净,看问题看得不清楚,看人也看得不清楚,所以往往做的决定都是错误,不是失败就是浪费时间,所以最关键要有清净心。

真正要做事的时候,有因缘来了,有善事的因缘,他就会即刻把握住要做的善事。动即万善相随,他不动就无所谓,一动,万善相随,万善就是纯善,心里面一个为自己、自私自利的念头都没有,全为众生、全为社会,孔子所讲的「天下为公」,所以他万善相随。这个心境要知道,他不是说我静的时候一种心境,动的时候就万善相随又一种心境,是两个心境,不是,这是一种心。这种心就是纯净之心,有缘的时候,立刻这个纯净之心会自然反射,就是万善相随,他就会做善事,全心全意做,做完就放下;静则一念不生。他这个心态完全是看外界的反应如何,外界有感它就有应,外界没有感它就没有应,所以是一种心态,不是说两种心态,这里面一点的执著、分别、妄想都没有。

如果念佛的人能够好像俞净意公这样的境界,这个叫做念佛功夫成片,他的妄念就可以控制住了,他不会起心动念。没事的时候,他的阿弥陀佛就自自然然在那里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念下去,他也不执著任何的事情,心里面空空荡荡,只有一句佛号在那里回荡。这就是一念不起的时候,这个一念不起是其他杂念统统都没有,只有一念阿弥陀佛;有人要求我帮助的时候,我马上就去帮助他,是真诚的这样帮助他,没有任何需要回报的。佛号其实还在念,他就在那帮他,帮完之后即刻事情放下,佛号又起来。所以真正要学念佛要怎么样念?就是当你做事情的时候,你全心全意去做,把这件事做好。你譬如说思考的时候要用脑筋,你就去用,你不要想著「我要念佛,我不可以整天打妄想」,这个事情就没有做好,佛又没有念好,两边都搞不好。应该怎么样?做事的时候就全心全意做事,做完事了立即放下,然后佛号自然提起来,这样用功就容易达到功夫成片。

这一章就是告诉我们俞净意公是真干,从意念上面去改恶修善,真正对於灶神爷的教导依教奉行。下面这一章讲的是他的果报,正所谓「修善因得善果」,有这样努力、精进的修善,果报就会很快速,「善果速至」。我们来看正文:

【如是三年。年五十岁。乃万历二年。甲戌会试。张江陵为首辅。辍闱后。访於同乡。为子择师。人交口荐公。遂聘赴京师。公挈眷以行。张敬公德品。为援例入国学。万历四年丙子。附京乡试。遂登科。次年中进士。】

这段话是讲到俞净意公由於他修善,得的第一个果报就是中了功名。原来他十八岁开始考取秀才之后,年年去考举人都考不上,所以他一直都没有功名。他在四十七岁时遇到灶神爷,到他五十岁那年(三年之后),用功用了三年果报就现前了。『甲戌』年,这一年有一次『会试』。当时,『张江陵』是他的一个同乡,是一位宰相,叫做张居正,是明朝的一代贤相,「江陵」是他的故乡,湖北省的一个县,古人为了尊敬这个人就不称呼他的名,甚至字都不称呼,称呼他的什么?他的地名,所以叫他张江陵。你这个地方出了一位贤能的宰相,是你这个地方的福报,所以用地名来称呼这个人,这是表示非常高的恭敬。『首辅』就是宰相,当时张江陵是宰相。『辍闱后』,辍闱就是考试结束,张江陵在同乡人当中想为自己的儿子选择一位老师,选择老师的标准一定是有德有学的,有德行、有学问,所以他去寻找,看看有没有这样一个人可以做自己儿子的老师。结果,大家知道俞净意公这三年来努力修善,所以道德学问增长了很多,人家都『交口荐公』,大家都互相推荐俞净意公,於是张江陵就请他做自己儿子的私塾老师。当时俞净意公就带著自己的家眷,他的夫人和他的女儿一起进到『京师』。

当时张江陵宰相非常敬重俞净意公的才能、德学,果然见他是一个非常用功、非常真诚的人,所以就推荐他进入『国学』,就是古时候的国立大学,又叫做国子监。进了国子监之后,再过了两年,『万历四年』,『丙子』年,这年他就参加『乡试』中了举人,第二年,万历五年他就中了进士。

你看他举人、进士就是连连考上,连在一起,第一年举人,第二年就进士,快速得不得了。『进士』是古时候最高的功名,进士的头三名叫做状元、榜眼、探花,所以进士就是最高学位。现在社会最高学位是博士,其次就是硕士,再其次是学士,好像以前的进士、举人、秀才这样的意思。俞净意公由於他的积德行善,第一个感应就是考上功名,这是古时候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他都得到了。再看下面他的果报就更加殊胜了。

【一日谒内监杨公。杨令五子出拜。皆其觅诸四方。为己嗣以娱老者。内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问其籍。曰江右人。小时误入粮船。犹依稀记姓氏闾里。公甚讶之。命脱左足。双痣宛然。公大呼曰。是我儿也。杨亦惊愕。即送其子。随公还寓。公奔告夫人。夫人抚子大恸。血泪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双目复明。公悲喜交集。遂不愿为官。辞江陵回籍。张高其义。厚赠而还。】

这段话讲到他一个非常殊胜的果报,是失散多年的儿子又找回来了。这个因缘是怎样的?是在京师的时候,在京都结识了一位杨公公,一个太监。因为太监是没有子女的,古人对於养儿防老这个观念是非常深的,所以虽然他是太监,他也收养了五个义子。这一天俞净意公就来拜访杨公公,杨公公叫他五个义子出来拜见俞净意公,这五个义子都是杨公公收养回来的,当然为了将来老年的时候有所靠。你看古人养子他知道养儿防老,今人当然,他养儿子都很希望养儿防老,但是养儿的人有没有想到是不是真是可以防老?换句话来说,你养的儿女将来能不能够到你老的时候还孝顺你?你看现在的现代社会,孝顺父母的人,有多少人?香港你看看,不用看其他的方,报纸整天都登儿女折磨自己父母,虐待自己家的老人,很多。甚至这些老人家受不了,跳楼的都有,自杀的或者是含恨出走在街边乞讨的,过年期间我们见到路边都有很多老人家在那里乞讨。

为什么古时候的人可以养儿防老,现在的人就没有办法,原因出自哪里?这就是教育出了问题,最重要就是什么?教育没有了,孝道的教育、伦理道德没有了,人从小到大就受功利的教育。你不可以说他不是认真学习,不可以说现在的人学习不精进,他读书读得很精进,但是受的教育都是功利教育。父母又在从小,养儿女的时候就有一种观念,你好好读书将来可以赚大钱、做大官,不要被人看不起,都是这样说。有几个父母教导子女说,你好好读书,将来要做一个圣贤,读书志在圣贤?现在的父母都不懂得这样教,当然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你都不是好好教导他的因,将来你就不会收到很好的果,他将来就是以功利来判断,他做任何的决定也都用功利,是不是对我有利益,如果对我没利我就不做。现在你都老了,我养你的话,对我没利,我就不养你了,所以他功利思想就是这样的后果。现在真正想要社会和谐从哪里做起?一定要从提倡孝道开始,孔子在《孝经》里面讲,孝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一切伦理道德的根本就是孝道,一切的教育必须要从这里出生,所以这点不能不重视。老法师现在命我在香港住下来,每天讲课。他给我一个讲课的总题目就叫做「纯净纯善,和谐世界」,所有讲课都在这个系列当中。第一堂课他叫我讲的就是「纯净纯善的根本—孝道」,从孝道开始讲,老法师很有智慧,认识到教之所由生也,所有教育要从孝道开始出生,所以我就从孝道开始讲起;这一次课是第二个科目「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也是教我们如何落实孝道,因为人如果不修德、不改过自新就对不起父母;明天开始讲《弟子规》,孝道的落实都非常重要。

杨公公这五个义子当中有一个义子十六岁了,俞净意公一见到他,发现他好像很面善,好像以前见过。所以就问他「你是哪里人?」心里面已经有点疑惑了。他答覆说,我是『江右人』,江右就是江西,就是俞净意公的家乡。他说他小时候因为出去玩,一下子误入了粮船,在粮仓里面,结果船就走了,於是就和家人失散了,但是他还依稀记得自己乡里的名和自己原来是姓什么的,姓俞。俞净意公愈发觉得惊奇了,好像就是他的儿子。因为他记得他儿子在左脚的脚底有两个痣,这个天生出来的胎记,所以立刻让他脱了左脚的鞋,一看果然有两颗痣,证明这个人正是俞净意公过去失散的儿子。他八岁那时候就失散了,今年十六岁,失散了八年。他见到自己久别重逢的儿子,又是悲又是喜,所以他『大呼曰』,大声叫出来,说你就是我的儿子。杨公公在旁边看见都非常惊讶,这个是人生的巧遇,谁都没有想到。他是非常开明,杨公公是个开明人士,所以他也不阻拦,就即刻把这个义子送回给俞净意公,让他们父子重逢,能够一家人重新团圆。所以你看这个杨公公都很有德行,等於他帮他养了八年的儿子。

当然,由杨公公这样有德行的人来教育,这个儿子一定是有品行、有道德的,他就懂得五伦十义,懂得孝顺父母,证明杨公公所用的教材也是好像《弟子规》这类的(当然那时还没有《弟子规》这本书,但是宋朝开始就已经有很完整的家庭教育的这些教材),所以教出来的儿子都非常有规矩,懂得道德伦理。这个儿子跟著俞净意公回到公寓,回到自己的住处,『公奔告夫人』,你看这个「奔」字看出他的心情多激动,告诉自己的夫人。这个儿子回来抱住自己的妈妈,母子两个就大哭,哭得怎样?『血泪迸流』,就证明这真是父子有亲,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情,这是天性,自然流露出来。大家都非常感动,感动得那个母亲血泪都流出来。这个儿子非常孝顺,他边哭边捧住他妈妈的脸,然后用自己的舌头来舔他母亲的眼睛。这么一舔,结果使他母亲双目复明,这是非常奇妙的一个现象。很多人问,这么厉害,是不是口水可以医眼病?你试试看,拿点口水可不可以使一些盲人复明?我不行,为什么不行?为什么这个俞净意公的儿子就可以?

你要知道,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给我们证明什么?水结晶是受人心念影响,当善心,纯净纯善的心对待水的时候,那个水结晶就很美丽。你看儿子拿口水来舔他妈妈的眼睛,那个口水里面的水结晶你想一定很美丽,为什么美丽?因为这是儿子的孝心,孝心对待这个水,水结晶一定美丽,可以治病。所以他这个口水一到他妈妈的眼睛里面,立即把她多年的眼病就医好了。再加上他妈妈在那里哭,就震动那些神经,一下子就可能通了。因为她以前是因为那些烦恼、忧郁塞住了,那些眼神经、血管都被塞住了,不通,那些经络不通所以就双目失明。现在一哭,加上一高兴,就通了,这样就双眼复明。所以人不可以有忧郁,有忧郁的人病痛就会很多;如果能够欢欢喜喜的,整个人,你看那个面相就知道这个人很通。你看我们老法师八十几岁的人,面相都看得出,面色白里透红,非常难得。这个是什么?他是通的人,通的人身体一定好,因为他没有烦恼、没有忧郁,一切放得下。

俞净意公考取了举人,考取了进士,再得到久别重逢的儿子,又使他的夫人双目复明,一连串的善报,真是使他自己想都想不到,真是灶神爷跟他所讲的「久久行之,有不测效验」,不测就是他预先都预想不到,想都想不到竟然有这么殊胜的善报,而且来得这么快,三年就来了。所以他『悲喜交集』,都不想做官,为什么?因为他明白了,人为善最乐,做善事是人生最快乐的。做官不一定快乐,做官的人都很苦恼,一天到晚都要应酬,一下子不小心犯了过错还要受批评、受处分,胆战心惊,不快乐;如果是做错了事情,还贻误了社会,对这一方的众生有害,还是造业。所以他知道,做官他不喜欢做,他辞别了张江陵宰相就回到自己的家乡,『回籍』回到自己祖籍家乡江西。张江陵也非常敬重他的人品,真是放下名闻利养,你看进士,有功名了他都不做,所以对他『厚赠而还』,赠给他很多的礼物这样送他回家。最后看下面最后一段:

【公居乡。为善益力。其子娶妇。连生七子。皆育。悉嗣书香焉。公手书遇灶神。并实行改过事以训子孙。身享康寿。八十八岁。人皆以为实行善事。回天之报云。同里后学罗祯记。】

最后一段就讲到俞净意公辞别了张江陵宰相之后,回到自己家乡更加努力去行善,因为他知道善因得善果,一定没差错,所以他的果报愈来愈殊胜,他的儿子,久别重逢回来的儿子,后来长大娶妻生子,连生七个男丁,而且都读书明理,都有功名。俞净意公自己亲手把自己遇到灶神受点化的这些事情,和如何依教奉行改造命运的事情都写下来,训导自己的儿孙,做为自己的家训传下去。自己得到了长寿健康,八十八岁才往生。所以人人都知道俞净意公的这种改恶修善,能够改造命运,都知道他是善有善报。

这篇文章是他的『同里』一位书生叫做罗祯记录下来。当然这样记录下来我们都很感恩,因为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真正了解到,人只要真正努力改恶修善就可以改造命运,即使命运不幸我们都可以把它改好,改得很殊胜。所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天道是专门降福给修福修善之人,祸福是没有门的,只有是自己招来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古今不易的真理,而善恶之门,就是祸福之门,在哪里?就在我们自己一念心中,那个念头起动的地方就是祸福之门,当这个念头善的时候就是得福,当这个念头是恶的时候就是得祸。

我们真正学习《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之后,要懂得从念头里面去把持自己,从根本修,从心地上面改,这样创造命运、提升自己,这是不难的事情。学佛的人能够学到好像俞净意公「动即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这种功夫俞净意公达得到,我们学佛的人更加应该有信心可以达得到,能够达到这点功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有把握了。最后,在这里恭祝各位如意平安,怎样可以得到如意平安?「诸恶莫作」就「岁岁平安」,「众善奉行」即「年年如意」,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改造命运 心想事成—《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学习心得(粤语)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五集) 2007/2/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195-0005

更新于:2023-07-19 09:4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