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日
  • 中国
  • QQ
生食主义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五十七集)

  • 2023-07-22 10:04
简介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五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请看经本第..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五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请看经本第一百五十九页,倒数第二行: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我们《无量寿经》讲到这里,序分、正宗分都讲圆满了。从第四十三品开始是本经的流通分,这里是流通分的第一大段。流通分分量也不小,总共是有六品经文,分为五个大段,这是第一段属于劝信流通,劝我们要相信这个法门。

净宗修学的纲领,也就是常讲的三资粮,信、愿、行。这三条同等的重要,缺一不可的。我们看到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给我们判三分,他都是用信愿行来分判的。《阿弥陀经》里面六方佛赞以下都属于流通分,每一分里面都具足信愿行三资粮,那么这个分法确实有非常独到之处。真正修学的同修,应该懂得抓住重点,这样才容易成就。

信愿行就是净宗修学的重点,而信又是第一,非常关键。我们要想在净宗里面有所成就,首先要建立坚固的信心、清净的信心,这个信心不能够被外界所动摇。如何能够得到清净坚固的信心?学习净土经教就至关重要。不仅我们要对经教有信心,而且把这个信心推广到我们自己日常生活每一个方方面面,待人、处事、接物,无论你是在逆境还是顺境,都要增长自己的信心。这样我们的修学不离开生活,生活就是修学,修学就是生活,这样功夫才能够成就。

本经修行的纲领、宗旨,黄念祖老居士在《大经解》里头判「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属于净宗的正修。一个人真正觉悟了,他才能够发菩提心。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觉悟,唯有真正觉悟的人,他才能够发愿求生西方净土,这是真的。如果一个人还没有觉悟,他对世间肯定会有留恋、有贪着,这种人没有发菩提心。即使他也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能不能往生?跟大家说老实话,不能往生。这就是古人所讲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没用。对世间还有很多的牵挂、贪恋,这就是往生的障碍。

真正发愿求生净土,不仅对世间一切法要放下,不能贪恋,即使是对出世法,对修学佛法的种种法门也要放下,也不能够贪恋。无量无边的佛法我只修一样,那就是我依《无量寿经》或者《阿弥陀经》,一句佛号,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种人才是真正一切放下了,他的菩提心才能够现前。

我过去就是在这方面没有觉悟。把工作辞掉了,跟师父老人家学习佛法,也是很好学,知识分子,什么都想学,儒释道三家的经典学了不少部,讲了很多。所以跟师父老人家五年,没有丝毫成就,只是在学佛上多种些善根而已,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断,还很浓。所以自己才幡然省悟,听师父老人家讲经讲了多少遍都没有觉悟,把时间都浪费在广学多闻上面。跟人谈起来,好像儒释道都通,人家对你很赞叹,可是自己知道,烦恼一分没有断,生死还没有把握了。所以在最近出家的时候,才立定决心,出家以后一切放下,不仅世间法,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要放下,亲戚、眷属的亲情要放下,这都属于世间法,连佛法都要放下。所以从现在开始死心塌地就是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佛号,也不想将来成为一个什么佛学大师,通宗通教的,不敢再有那个想法了,只老实念佛念到底。

就像清朝彭际清大居士,这个人也是菩萨再来的,你看他也是对经教都通了,给我们做表法,表什么?一切放下,老实念佛。他有一句名言用来警策自己,说「从今以后,愿遯世不见知而不悔,作一斋公斋婆,向厨房灶下安隐过日,今生不敢复做度人妄想」。

我自己反省过去就是很多这个所谓的度人妄想。发了心,高薪工作都不要了,现在来学佛了,要给大家做一个好样子,然后讲经说法、弘法利生,将来要建立僧团,要复兴佛法,把这些自己的志愿跟师父老人家报告。师父给我来个冷水浇头,这是打妄想!他告诉我,佛法已经断了两百年了,你现在想要重新复兴到像前清时候那样兴盛,至少还得两百年,我们这一代看不到了。只要能够把这个佛法的火种传下去,就不错了,千万不再想有多少人能够将来因你而得度、能成就,那叫打妄想,先自己了生死,你才堪受这个传承。这就是彭二林(彭际清大居士)说的,要死尽偷心,从今以后即使是遯世不见之,没人知道你,你没有名气,没人跟你学习,你讲法没人听你的,大家是不知道你。遯世不见之,遯世是我们隐居起来,没人知晓你,你也没什么遗憾,没有什么觉得后悔。做一个斋公斋婆,像一个没文化的老太太、老阿公,他们每天在厨房灶下安稳过日子,干什么?每天念阿弥陀佛。一味痴呆下去,人家也不知道他在修行,他自己内心里面绵绵密密的在念佛,佛号不中断。你问他要不要弘法利生?他摇头,佛号还是不间断。这就是彭二林讲的,今生再也不敢做度人妄想。原来度众生也是个妄想,这个妄想打断你的佛号,让你功夫不能成片。

所以现在我终于幡然悔悟,明白了修行把自己修好了就行!再有什么其它的想法,连那个弘法利生的想法都叫妄想。你真正要弘法利生,肯定都是要在自己念佛三昧得到了再谈。而真正念佛三昧成就了,他即使度众生,心里也没有度众生的相,没有这个妄念。就像《金刚经》上讲的,如来度尽一切众生,而没有一个众生得度这个念头,没有。只是把自己本分做好,度众生的这个念头也不放在心上,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所以现在也有不少的同修来启请让我讲这个、讲那个,我只是合掌跟他念阿弥陀佛,自己没做到,不敢讲。这一生只是学讲《无量寿经》,讲就是自己学习,也不敢说让别人来听,就讲给自己听。

所以师父老人家安排我住在这个精舍里面,非常的好,为什么?在这里习讲不是对外人,只是对摄影机,看到自己前面的就是自己的形象,对自己讲。自己确确实实没有其它的能力。连彭二林这个通宗通教的大德,都是要只做一个斋公斋婆,那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谈弘法利生?这是蕅益大师讲的「死尽偷心」,你才能成就。

我们看看眼前的环境,真的是触目惊心,这些都是增长我们的信愿。现在这个灾难非常的频繁,逼着我们要努力修学,不修学来不及了。这一生要是不能往生,那你想想,来生会到哪里?像我们这些出家的人,我自己就很清楚,出家这一场,那真叫背水一战,面前只有两条路走,一条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一条就是阿鼻地狱,没有中间选择的!

为什么我敢这么肯定的说?因为如果不往生,不出生死,你还搞六道轮回,你要想想,我们修学没有成就,第一个你就是大不孝。世间人都能够赡养父母,父母年纪老了,我们有赡养的义务。如果我们现在出家了,不能够在父母膝下奉养,那你想想,假如你出家不能成就,你亏欠的有多少?你成就了,那是一人成道,九祖生天,你这是大孝;你要是不能成就,那个业就太重了,那就是连世间人都不如,大不孝。所以为什么古德有所谓「地狱门前僧道多」,这非常有道理。而现在我们自己生命还有多久,谁都没把握。传说都说有这个大灾难,会死很多人,我们看看近来的这些新闻报导,确确实实灾难是一个月比一个月多、一个月比一个月严重。我们同修给我们师父老人家汇集这个新闻标题,也给我发了一份。我拿这个来警示自己,就像印光大师讲的,要把死字挂在额颅上。看到这些灾难,每天都这么多人的死亡,什么时候会轮到自己?

你看看就是十月份,就这个月上半月,一号到十五号,灾难就有八十二起。我自己做了一个大概的统计,瘟疫的这些新闻有十二个,就这个月。英国有大肠杆菌的感染;印度有脑膜炎的感染,已经四百九十个儿童死掉了;黑龙江还有牛肠里的恶菌;新疆有小儿麻痹症;海地有霍乱,今年已经六千四百多死亡;越南手足口病,感染人数已经六万多人,一百多人已经死了;西非又有霍乱,两千五百多死亡;还有泰国因为水灾,有鼠尿病;台北有登革热等等,这是瘟疫。水灾,就这个月报导就十八起,洪水、暴雨侵袭的地方,差不多各大洲都有。阿尔及利亚、柬埔寨、越南,柬埔寨非常严重,已经一百六十四人死亡。泰国也是非常严重,二百三十七人死亡,包括大米的损失估计有五百万吨,整个古都都被泡在水里。哥伦比亚、土耳其、瑞士、中美洲这都有大水灾。地震,就这个月报导的,就有阿根廷、日本、南太平洋海域、新西兰、印度尼西亚、美西、巴布新几内亚、俄罗斯等等。还有火山爆发的,还有飓风的、沙尘暴的等等。这些灾难的报导,也都是天地给我们敲响警钟,来日无多,赶紧办道。

有的同修听师父讲经讲到,说现在这个大灾难可能会死很多人,那些造恶业的都会死了,剩下的心念都比较正的,或者是有使命的。他们问,大概我应该属于那个会留下来的那一批吧?我跟他讲,我说你这样想可能你就留不下来,想留下来的可能都会走。我说我是想走的那批,不要想在灾难里面留。想在灾难里面留,告诉你,即使你留下来了,那种生活、日子,那都是生不如死,那太难过,你得收拾残局!所以我自己就不想留,能走早点走好。当然如果是佛菩萨要留我在这个世间,那我也不会拒绝,我就逆来顺受,乐意去帮助众生,但是内心里面想早点走好。真想回来最好是乘愿再来,你那个身分就不一样了,你是阿惟越致菩萨。所以看到这些新闻的报导,现在的环境都是让我们激发道心,这个道心就是信愿行三资粮。

我们坚定不移的修学这个法门,别人对这个法门不了解,他会批评,说我们是不是念佛人很自私、很消极、逃避现实?我们也不需要跟他们辩驳,因为我们知道,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不是说不学佛的人难信,学了佛的人也是难信。他不相信,就这一部经、一句佛号就能成就吗?你看人家这个通宗通教的大德,那才叫成就。他要广学多闻,笑话我们是孤陋寡闻。我们心里很清楚,他们通宗通教未必是真通。没有真通,没真正开悟,临命终时那还是手忙脚乱,业力做主,自己做不了主。我们自己老实念佛,信心坚固,求生净土。

这个法门是不是就是小乘,就是自私?佛在此地给我们很肯定的告诉,告诉我们「非是小乘」,这是这一品经题给我们显示。大概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对现代这个情况就很了解,唯恐我们听了那些所谓佛门大德的言论会起疑心,信心会动摇,所以在这里给我们直截了当说明,这个法门不是小乘,它是大乘。它不是自私,它是大菩提心相应的法门。不但是大乘,而且是大乘中的大乘,而且是一乘中的一乘,无上的法宝,第一法门。这个知道的人实在是很少,所以对修习这个法门,就不能死心塌地。包括我原来都是这样,搞了很多样,现在才放下。这是我们净宗弟子,估计有我这个毛病的可能不止是我一个人,你看他还不能够死心塌地一部《无量寿经》、一句佛号,那这个人信心还是不扎实,还是有怀疑。所以我们来认真的研习这部经,把道理搞清楚了,信心才能够坚固。我们来看经文:

【佛告慈氏。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

这是一个小段。在上一品,正宗分末后那一品,讲到的是菩萨往生,十方世界诸佛剎土这些菩萨们听诸佛如来宣扬这部《无量寿经》,都发愿念佛求生净土。前面经文看到,那个数目是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是对菩萨们宣说这部经,那我们问了,为什么不对普通人讲?普通的人没有觉悟、没有智慧,你跟他讲,他也不相信,他的求生的意愿也是发不起来,所以佛只能对菩萨来讲。

谁是菩萨?当我们听了这部经就欢喜,就不怀疑,还要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我们也是菩萨,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原来这菩萨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当然我们自己不是大菩萨,是经文里面所说的小行菩萨,宿世有种植无量无边善根福德,供养过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所以遇到这个法门能够深信、能够发愿、能够念佛。但是烦恼却是一品没有断,功夫还是很差,这是属于小行菩萨。但是不要紧,这小行菩萨念佛求生净土乘愿再来的时候,那就是大菩萨,阿惟越致菩萨。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一生遇到这个法门的因缘,这个因缘是无比的殊胜。所以我们对于闻法这个机缘要珍惜,不能够用散慢心轻忽过去。

这个因缘,彭际清居士有讲,百千万劫,这个不是百千万劫,「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这一日我们遇到了,我们认真的修学,那我们这个身体就是这个世间最后身,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一生不退成佛。所以佛告诉慈氏菩萨,就是弥勒菩萨,说你看看这些求愿往生的菩萨摩诃萨,这些都是大菩萨给我们做表法,他们『善获利益』,这个利益就是圆证三不退,一生补处成佛,这样的殊胜利益。这个善字讲得是非常善巧,得到这样究竟圆满的利益,他怎么个得法?得的很善巧,他就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个方法非常简单、非常容易、非常稳当、非常直捷,这是善巧,善巧到极处。所以下面世尊赞叹这个法门第一,劝我们要相信。我们来看经文: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这里讲到的『善男子、善女人』,是用什么标准来衡量的?这个标准就是《观无量寿佛经》上面说的「三福」,总共十一条。这个经文我们前面讲过多次,很熟,这里我们提一提,不细讲。所谓是「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人天善,你做一个好人,标准就在此地。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声闻福,二乘福。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大乘菩萨福。你把这十一条统统做到了,你这个「善男子、善女人」这个资格才叫具足。

我们说这个可很难。难很难,但是做起来也有一个善巧,就是你能够具足信愿行三资粮,那这三福十一句你就统统具足,圆满,丝毫没有欠缺。所以我们修三福,善导大师讲,这叫助行,帮助我们早一天得念佛三昧的。当我们得到了念佛三昧,这三福统统具足。所以要正助双修,正行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助行是这三福。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这是他有这样的机缘,他有机会听到佛的名号,尤其是听到这部《无量寿经》,这部《无量寿经》就是讲佛的名号功德,你真听明白了,这叫「得闻」。

『能生一念喜爱之心』,这个「一念」是双关语。第一个意思,就是一心念。你以最真诚的心、最清净的心、最恭敬的心,听到这句佛号,你就念佛。

这一念是纯而不杂,没有第二念。有第二念,这心就不够真诚,一念才是诚,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是讲这个时间之短,只生了一念,但是这一念是真心,从真诚心里面产生的欢喜心,你这个喜爱之心,你欢喜。得到这个法门,是百千万劫、无量劫难遭遇,它能帮助你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所以你欢喜,你爱乐修行这个法门。这个一念喜爱就是信,你对这个法门生起信心。

底下是『归依瞻礼』,这是讲发愿,你对这个法门能够相信、能够归依。这个「归依」不是普通讲的三皈依而已,普通讲的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皈依三宝。这里讲「归依」,这三宝落实了。三宝第一个佛宝是什么?就是阿弥陀佛。你以阿弥陀佛为依靠,就像孩子依靠父母一样,念念不舍,一时一刻都不肯离开,心里念念都有阿弥陀佛,你这样就叫归依了。除了阿弥陀佛之外,其它统统都舍掉,这是一心归依阿弥陀佛。皈依法宝是什么?这个法还是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我们依靠这句名号,执持名号,我们修这个法,求生西方净土,这叫皈依法。包括我们一心深入《无量寿经》,这个法宝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浓缩在一起就是一句阿弥陀佛。皈依僧宝,僧的意思是净而不染。佛是觉而不迷,法是正而不邪,僧是净而不染。皈依清净心,那清净心还是用这一句佛号得到,所以僧宝还是一句名号,我们用这句名号达到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看,皈依三宝落实了,就是这句阿弥陀佛名号,专修净土。所以这个法门多方便、多容易,真的叫易行道。

「瞻礼」,瞻是瞻仰,礼是礼敬。能够瞻仰、礼敬,那肯定是什么?要跟他学习。我们专学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佛为师,学阿弥陀佛的存心,学阿弥陀佛的发愿,学阿弥陀佛的修行,他怎么样待人、处事、接物,心同佛心、行同佛行、愿同佛愿,这才是归依瞻礼,发愿向他学习。怎么样向他学习?我把《无量寿经》条条经文都做到,这就是向阿弥陀佛学习,阿弥陀佛就在《无量寿经》里!所以你看看,这前面讲到的,「得闻阿弥陀佛名号,生一念喜爱之心」,你信了;「归依瞻礼」,你发愿了;底下是『如说修行』,这是信愿行,这两句经文就包括了信愿行三个条件。「如说修行」,是要我们自己真干,不管别人,别人修不修行,我们不用去管他。他如果机缘成熟了,他对这个法门也能够生起一念喜爱之心,也能够有信愿行,那我们也很欢喜,我们有义务进一步的去帮助他,去提升。但是如果他听到这个法门,他不欢喜,或者他也欢喜,但是修行的意愿不浓厚,那我们就知道,他的因缘还没有成熟,就没有必要去积极帮助。为什么?你要太积极了,你是好心,可是他心里会起疑惑,他觉得你怎么这样来靠近我?你什么企图?这个反而提防你、远离你,错会你的意思,那就没有必要了。谁的错?不是他的错,是我的错。我不会观机,我不善教,所以才会出现这个问题。

我过去就常常犯这个毛病。对人很热情,看到人就想帮助他赶快提升,赶快念佛求生净土,反而不一定得到人家的欢喜。这是度人,他是用情识、用感情去度,不行。要用智慧去观机,看他能接受多少,我们就教他多少,教多了,他接受不了。所以佛菩萨度化众生,应机说法,所说的不多不少,正是他欢喜接受的。

我们现阶段最重要的,是自己如说修行。果然按《无量寿经》修行,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那你哪能说不往生的道理?我们死了以后,那当然这边一断气,自自然然那边就到极乐世界去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志趣跟阿弥陀佛、跟极乐世界诸上善人相同,跟其它的世界不相应,所以我们只有到极乐世界去。所以这完全是你自己的愿力、你自己的心念感召的。一个人在临命终的时候,六道境界现前,你往哪一道,那都是你自己感召,没有人在这里给你主宰。

《易经.系辞传》上孔老夫子说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凡是性趣相合的,他们自自然然就结成一个团体。我们自己这一生要培养什么样的志趣?当然一定要像阿弥陀佛一样,我们跟他老人家培养相同的志趣,这样将来自自然然就到他那里去了。别的地方跟你这志趣不相同,拉你也拉不走,就是这个道理。换句话说,人到六道、到三恶道去的,那也是志趣相同。譬如说,贪心重的人就跟鬼道众生志趣相投,死了以后他就到鬼道;瞋恨心强的人,他就跟地狱众生志趣相投,死了以后他必然就到地狱去了;愚痴的志趣就跟畜生感应道交,他就到畜生道去了。三恶道都是自自然然感召的。你要想得人身,必定要做到五戒十善,心里念的是道德仁义、五戒十善,将来才能得人身。如果你想要生天,那五戒十善要有上品,还要加上修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所以天人的道德标准比人要高。

一般宗教里面讲说,你信上帝就能升天了,这句话有问题。就好像我们净土宗里面讲的,你信了就能往生,这也有问题。真信,底下还要有愿,还要有行,信愿行缺一不可。你说你信了,但是不愿意去,或者是我不努力修行,那个信都不是真信。所以你看这句经文讲的,「能生一念喜爱之心」,这是信了;还要「归依瞻礼」,归是回头,从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回头;还要从佛法其它法门那里回头,依这部经典,依阿弥陀佛,「如说修行」,像经上所讲的这个方法来修行,这种人才叫具足信愿行,这种人那个利益就大了。

经上讲,『当知此人为得大利』,这个利益连一切诸佛如来跟你讲也讲不完,那叫不可思议的利益。所以真正修学这个法门的人,那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不是小福、薄福的人能够修得了的。所以我们能听到这个法门,能相信,大家自己要有自信心,你不是普通人。因为这个法门是诸佛如来宣说第一法门,业障重的人,他对这个法门就不能相信。不能相信那就没办法了,他该怎么生死就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就怎么轮回。假如你要能相信,即使是你曾经造过五逆十恶重罪,你现在深信这个法门,发愿往生,还是能得度,这叫大利,这一生保证让你永脱轮回。

不仅脱轮回,经上下面讲,『当获如上所说功德』,这个功德,前面从第一品经文到第四十二品所说的一切功德,你就成了菩萨摩诃萨,阿惟越致菩萨。黄念祖老居士概括起来,四句,什么功德?「横出三界,圆登四土,一生补佛,究竟寂光」。这就是如上所说的功德,不可思议,让你一生不仅出三界,而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圆登四土,四种净土,一生一切生,它四土是在一起的。而且一生就补佛位,你不退必定成佛。究竟寂光就是圆满成佛,一生就能做到,时间非常快速。所以这个法门得到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赞叹,而修行这个法门的人,必定得到阿弥陀佛、十方诸佛如来的护念。因为你这一生就往生不退成佛了,这个功德那是不得了,不得了!

『心无下劣』,心里没有卑劣的想法,对自己的善根能够生信,相信自己本来是佛,你敢于承当。而用这个法门能够帮助你一生成佛,所以法喜充满,一片光明。『亦不贡高』,你不生卑劣想,也不会有贡高想,不会贡高我慢,你心地清净平等,没有丝毫傲慢。为什么?你知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每一个众生都是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本来是佛,只要一往生,都一样不退成佛。所以自己没有什么了不起,人人都是平等的。绝对没有看不起别人的念头,他是谦虚、恭敬别人,这是真修行。愈是真修行的人,他愈是平易近人。你在表面上看他,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他对人都很恭敬,没有任何傲慢习气。凡是搞特殊的,搞一些奇奇怪怪的,每天说什么见鬼见神,什么很多感应瑞相,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那都有问题。

下面讲,『成就善根,悉皆增上』。这个善根,世间善根是三个,无贪、无瞋、无痴,没有贪瞋痴;出世间的善根就只有一个,精进。那修行这个法门的人,他世出世间的善根都成就了,都增长了。这种人,底下佛告诉我们,『当知此人非是小乘』,这个人你可不能小看他。从外表上看他,好像他也没有在度人,他只是在那里念阿弥陀佛。甚至什么戒律他也没修,这些弘法利生的善事好像他也没做,就是老实念佛。这个人,佛告诉我们,「非是小乘」,他不是小乘。就好像我们刚才提到的彭二林大居士,你看他,他的父亲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国防部长,彭居士就是所谓的高干子弟,家里很富有。而他又从小聪明,很有智慧,未冠登第,不到二十岁他就考到了进士学位。考了功名之后,他不做官,他在家里学佛,隐居过日子,一生著书立说,影响后世,可以说度人无量。可是他自己却说「作一个斋公斋婆,在厨房灶下安隐度日,今生不敢再有度人妄想」。度人无量,他心中若无其事,他老实念佛,这个人哪里是小乘?

所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要学习。自己要想功夫得力,佛祖有一句老话,就叫持戒念佛。我们自己知道自己是业障深重的凡夫,这个业障障碍了我们的戒行,障碍了我们的清净心。我们现在要怎么个修法?师父常讲,在家同修要把五戒十善要学好,出家同修要把《沙弥律仪》要学好,这就是世间的善知识。其它的说老实话,我们也做不到。哪怕去受什么戒,那都是个形式,舞台上表演的,不是真的。

你看我上个月刚拿了戒牒,所谓受了三坛大戒。但我自己心里很清楚,这三坛大戒,这个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我一堂都没受得了。为什么?明朝末年蕅益大师,这是净土宗第九祖,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对戒律下了很大的功夫,他是通达戒律,当时很多人称他是律师。近代弘一大师也是专门研究戒律的。他们两位都这么说,中国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了。比丘没有了,比丘戒也就没有了。为什么?因为要传比丘戒,在戒经里面说得很清楚,至少要五个如律比丘、清净比丘才能够传得了戒,你才能够会得戒体。没有这个条件,我们靠羯磨法是得不到戒的。不仅说比丘戒得不到,说老实话,沙弥戒也得不到,沙弥戒也需要至少有两位比丘才能够传。比丘一个都没有了,你沙弥戒都得不到。所以蕅益大师讲,南宋以后没有比丘了。换句话说,这也是弘一大师讲的,南宋到今天六、七百年,僧种都是断绝了,没有比丘了,连沙弥都很难找到。

所以蕅益大师虽然受了戒,他在佛菩萨面前退戒,不敢冒称比丘。他自己按照《占察善恶业报经》这个经上所指示的法门,用占察轮来求戒,求得菩萨戒沙弥,他自己不敢称比丘,称菩萨戒沙弥。他的弟子成时,这是他的侍者,在他的老师往生之后,他来整理老师的著作,整理出《蕅益大师全集》,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成时法师自己就连沙弥都不敢称了,他称自己是出家优婆塞。优婆塞就是在家居士,他只是说我有出家的这个名分,但是跟居士是一样的,叫出家优婆塞。民国初年,弘一大师也是这样自称出家优婆塞。这些都是老实人,说多少做多少,做多少说多少,老实,不敢冒名僭越。

所以我出家受这个戒,自己心里很清楚,没有得戒,沙弥都得不到,自己只能是少分的出家优婆塞。优婆塞要做到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我都没做好,只做到少分。弘一大师是多分出家优婆塞,他自己也不敢称满分。我们这是少分,逐渐逐渐提升到多分。受了这个戒,那是什么?师父老人家跟我讲,既然出家了,要学比丘戒,做不到是另外一回事,你得要学,能做多少做多少。所以你不去受这个戒,你不能学,怕你有所谓盗戒之嫌。我们受了之后,认真的学。另外,弘法用这样的一个身分,比较上方便,对于大众产生信心,可能带来一些帮助,仅此而已。所以我们出家、在家的同修,真正要持好戒,还是要努力的扎根。把《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努力做到,那你才可能持戒。所以我受戒归来之后,怎么办?还是老实每天填《弟子规》、《感应篇》的功过格,还有《十善业》的功过格,一丝不茍天天反省、检点自己,忏悔业障、改过自新。我现在能做到的,就是还是在这三个根上努力,不好高骛远。能把三个根做好了,念佛你才容易得三昧。

修行净土确实是我们末法时代最保险的、最安全的法门,其它的法门对我们来讲都太高,这个法门能帮助我们带业往生。

而这个法门绝不是小乘,不仅不是小乘,经上佛跟我们讲,『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这就了不得。这个「第一弟子」就是修学这部经,修学持名念佛法门的人。所以你看本经序分里面,把憍陈如尊者排名在弟子当中排第一。憍陈如尊者代表什么?这个法门是诸佛度众生的第一经。因为憍陈如尊者是佛成佛之后第一次讲法,鹿野苑对五比丘说法,他最早开悟的,证阿罗汉果的,所以他是第一弟子。他列在弟子中上首,他的寓意就说明这个法门是如来所传授的第一法门。这个法门是大乘法门中之大乘,一乘当中之一乘,是无上至高的法门,这部经又是第一经,所以修学这个法门的弟子,那当然是第一弟子。所以这是值得我们特别珍惜的。所以我们修这个法门,千万不要夹杂,你已经得到第一了,你干嘛还要夹杂其它的?下面我们再看经文:

【是故告汝天人世间。阿修罗等。应当爱乐修习。生希有心。于此经中生导师想。】

这是当时与会的大众,这个大众里面有菩萨,有声闻、缘觉。那为什么佛特别说,『告汝天人世间阿修罗』,没有提声闻、缘觉、菩萨?因为那些人不必劝了,为什么?他们没有怀疑,只要遇到这个法门,他一定信受奉行。有怀疑的就是天、人,还有阿修罗,这些世间的凡夫,所以佛讲经特别也是照顾我们讲。我们,尤其是什么?知识分子,这疑心会特别重,什么都好怀疑,佛讲的这个话,总会打个问号,所以信心不够坚固,那修学就很难得力。

真正修行人,凡事都不要怀疑,都要有信心。就像本经第二十五品里面讲到的,「不得狐疑」,对我们眼前所遭遇到的顺逆善恶一切境界都不怀疑,深信这些都是佛菩萨给我们安排的,我欢然受赐,我乐意接受,这是佛菩萨在提升我,在考验我。这个道理也是我最近才真正悟出来。过去,知识分子总是爱思考,爱打问号。譬如说我们跟着师父老人家,会想到,师父为什么有这个举动?为什么对我这样安排?有时候可能看到师父周围的人似乎有一些不如法的,为什么师父不说?还对他们特别客气,对我好像觉得怎么这么冷淡?我们心很真诚,师父对我们很冷淡,那些人一定是,我都看出来他是假惺惺的,为什么师父对他们那么热情?心里会有这些矛盾、怀疑,不敢说。现在明白了,这个怀疑是大错特错,是染污,对佛菩萨安排不相信。

真正修行的人,像蕅益大师讲的,「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我自己没什么了不起。说老实话,我都没有了,你怎么还有一个我了不起?我要受人尊重,我要受人热情接待,有这种计较,我执太重了。「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你还见到别人有什么过失,那自己已经错了,人见、我见都是烦恼。所以蕅益大师说,「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境界没有错,都是自己错,自己智慧下劣,傲慢心重,所以在境界上分别执着,生出种种的烦恼、恶念,要痛自改革!凡事相信,知道这都是佛菩萨给我们做示现,我只有感恩的心,我只有学习、恭敬的态度。这个信心就愈来愈强,把怀疑彻底放下。

『应当爱乐修习』,对这个法门、对这部经我们「应当」,这是讲得非常肯定,要爱好、要欢喜,要依这个法门来修,用这个经典做为标准,来修正我们的观念、修正我们的思想、修正我们的言行。这个「习」是实习,要在生活当中去落实,把《无量寿经》百分之百做到,那你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如果你能做到百分之十、二十,这是天台宗所说的,分证的化身。你看,这个功德那是太殊胜了。『生希有心』,这个法门、这一部《无量寿经》实实在在稀有,一切其它的经典没有办法跟它相比。我们得到之后,要有殷重的心,要细细的体会、认真的落实。『于此经中生导师想』,导师就是佛。什么佛?阿弥陀佛。这一部经就是阿弥陀佛。我们依这部经修行,就是依阿弥陀佛修行,就是供养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对这部经要熟读、要深思、要笃行,将经典对我们宝贵的教训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境界现前,立刻提得起经中的教诲,这叫真学佛,这样你没有离开阿弥陀佛。我们看经文:

【欲令无量众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转。】

这法门能够叫一切众生,不但是我们自己这世间的众生,十方世界都是如此,『速疾』,就是非常快速,不仅快速,而且安安稳稳,能让你住到圆满三不退的地位。圆满三不退,这是等觉菩萨,即使是把标准放宽一点,也是八地以上的菩萨。换句话说,能令一切众生,甚至是造作五逆十恶的众生,都能够快速平安的得到圆满的三不退。这个利益上哪儿找去?真的是难信之法,连很多菩萨都摇头,说没这个道理。但是这个法门确是事实。下面经文又说到:

【及欲见彼广大庄严。摄受殊胜佛剎。圆满功德者。当起精进。听此法门。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伪之心。设入大火。不应疑悔。】

我们修行这个法门,『欲见彼广大庄严』,这个「广大庄严」就是形容西方极乐世界。『摄受殊胜佛剎』,不仅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能得到,而且受弥陀威神加持,我们能天天到十方一切佛剎去供养十方诸佛如来。真的是上供诸佛,下化众生。生生世世跟我们有关系的人,家亲眷属、同修道友,我们能见到他们,能够随时随地去帮助他们,这是圆满功德。

密宗里面也讲大圆满法,这个大圆满多少人能证得?黄念祖老居士,他就是密宗的金刚上师,他老人家给我们说实话,他说现在密宗的根基已经没有了。他说,建国以来在密法上成就的,也不过就是六个人。所以他到晚年就不再传密,他自己专修净土、专弘净土,对于学密的人,他也再三的劝导,让他们兼修《无量寿经》、《弥陀要解》、《普贤行愿品》,要他们发愿求生净土,这是慈悲到极处。真正的圆满,那就是净土法门。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就得到大圆满了。

所以我们听到这个法门,要『当起精进』。对于这个法门,要专修、要深入,不能搞夹杂。在末法时代,净土法门最契合众生的根基。所以我们看到师父老人家弘扬这部《无量寿经》,在海内外法缘极其殊胜。这是什么?修学的人多,大家得到这部《无量寿经》都生欢喜心,这是阿弥陀佛加持。

我们自己得到了这部经,听到这个法门,『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伪之心』。我们对这个法门,决定不能怀疑,一怀疑就会退转,怀疑障碍了诸佛的加持。这个利益、功德,经上讲的,真的不虚的,只要我们好好修,就能得的到。所以不生退屈,不退转、不退心,绝对不舍弃这个法门。也不生「谄伪之心」,谄伪是虚伪,听了这个法门没有真干,不老实,这都是属于谄伪。我们的信心、愿心要坚定。

『设入大火,不应疑悔』,这是比喻,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诱惑、多大的障碍,对这个法门,信心绝对不退。这个「疑」就是怀疑,「悔」是后悔。修了这个法门之后,后悔了,改修别的法门,这都是错了。所以世尊在此地苦口婆心劝勉我们,给我们作证。底下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劝我们?经文上说:

【何以故。彼无量亿诸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

这是讲十方世界,我们前面在第四十二品里面看到的,十方无量无边世界无数的菩萨众,他们都为了求这个法门舍身求法、勇猛精进。『尊重听闻,不生违背』,依教奉行,不打折扣,真正做到了老实、听话、真干,所以个个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是往生极乐世界的,都是老实、听话、真干,没有例外的。再看下面经文:

【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是故汝等应求此法。】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很多,没往生的就更多了。没往生的是什么原因?他对这个法门没遇到。『欲闻此经』,他愿意听,他想要听到,有这么一个法门能够帮助他快速成佛,能够帮助他广度众生,这菩萨都很希望得到这样的法门。有的是业障重,没听到,一生当中没遇到这个法门。或者是什么?遇到了之后,对这个法门不尊重,不老实去修,那就等于没遇到。这不是法门有什么障碍,是他自己有障碍,法门就摆在他面前,他不认识,他怀疑,他不肯接受、不肯相信,当面错过了。我们冷静的来观察现今的社会,现在特别是佛门中的弟子们,确确实实有很多这样的人。对净土法门不了解,不能够专修、真干,那就是这里所说的,「欲闻此经而不能得」。真正利根的菩萨,他是什么?对于这个法门一定是专修,他不搞夹杂,因为这个法门让他最快速成就。这是上上根人,他已经找到了最殊胜的法门了,所以其它统统放下了。

我们看到很多净宗的祖师大德,他们都是这样的人。你看永明延寿大师,禅宗里面大彻大悟,他一切放下,专念阿弥陀佛;蕅益大师,天台宗的大德、律宗的大德,也把这些放下了,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所以我们看到各宗各派的他们的晚课,一般都将《阿弥陀经》放在他们的功课里面。不管是你学哪一宗哪一派的,你晚课都要念《阿弥陀经》,都要念阿弥陀佛。为什么?这是祖师大德善巧方便,劝令我们大家求生净土。所以我们今天很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个法门,这一生找到了快速稳当成就的法门。

我们得到没有?自己问自己。得到了,那一定是真干。心里还有其它夹杂的妄念,就不是真干了。所以世尊最后再苦心劝导我们,『是故汝等应求此法』。非常的恳切,告诉我们,今天既然遇到了这个法门,要一心一意专求这一个法门,不要再怀疑。这个法门是叫难信之法,真的是很难信。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当中说,这是诸佛所行境界,非九界众生所能信解也,这不是一般凡夫,连菩萨都未必能够靠自力信解。如果没有十方诸佛如来加持,那菩萨也做不到。他也信,信得不够真。我们这一生遇到这个法门,难信能信,这都是诸佛对我们的加持,只要我们老实、真干,那一定成就!

所以这一品经文,劝信流通,有两品,这是第一品。经文不长,看起来意思好像很浅显,可是里面含有了世尊对我们一番苦心。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用真实的修行来报答佛恩。要报佛恩,就是要决定往生净土。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先讲到此地,这一品经文我们就讲解圆满了。下一次,我们就讲第四十四品。好,今天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更新于:2023-07-22 10:0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