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日
  • 中国
  • QQ
生食主义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36集

  • 2023-07-29 11:50
简介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36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大德,菩萨,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学习第四十五句: 【禁火莫烧山林。..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36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大德,菩萨,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学习第四十五句:

【禁火莫烧山林。】

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很容易懂,安士先生在注解里面说到,「人遇火灾,未必皆丧身命。独至山林被焚,则一应飞者、走者、鸣者、跃者,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尽歼烈焰矣!此种罪孽,多出之恶少。禁之莫烧,为功最巨」。这是讲到火灾是会伤害生命,对我们人来讲,遇到火灾未必就会丧失性命,因为人懂得逃离,可是如果是烧山林,山林当中的所有飞禽走兽,统统都可能葬身火海。这里讲的,飞的、走的、会叫的、会跳的,这些都是不同种类的动物,无足,譬如说蛇类,没有脚的,二足是两条腿的,譬如说禽类,四足,那就是一般的走兽,还有多足,通常是虫类,像蜘蛛这种,不管是什么样的生物,只要山林被烧了,它们都难逃厄运,都会死在火海当中,这个歼是歼灭,等於是全军覆没。所以烧山的罪孽这是很重很重的。

这种罪业一般是出自於恶少之手,这个恶少就是指那种无所事事的、恶劣的年轻人,他们可能为了享乐,或者是为了要吃肉而杀生,或者是因为一气之下,或者是为了寻欢作乐、恶作剧,烧山林,这样的罪业,凭著自己的私心、私欲、私愤,做出的都是地狱的果报。反之,能够禁之莫烧,我们见到这种人要烧山林,劝导他不要烧,保存山林,保存飞禽走兽的家,让他回头,停止造这个罪业,这个功德就很大,等於大的放生。山林如果被烧,这个生物是不知几千万万,包括地上的这些蚂蚁、虫类,是不计其数,经你制止,那你的功德是不可思议。下面安士先生有一句话补充,说「硷水、盐汁、沸汤、石灰浆,皆不可泼於有虫处所」。因为这些化学的液体,像硷水、盐水、石灰浆,这是属於化学液体,沸汤是温度太高,都会杀害地上的虫类,所以不可以用这些东西,以免伤生。这一条跟『禁火莫烧山林』是意思相通的,都是为了保全生命。这个山林是飞禽走兽的处所,这些虫的处所也是虫儿的家园,我们保存它们栖身之地这就是护生、放生。

安士先生引用了二则故事给我们加以说明,第一则是出自於《大智度论》,叫「以身济兽」。这是出自於佛典故事,这讲到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无量劫前,是佛前身的一段故事。那一世在一个大树林里面生长著很多动物,有一次突然山林著火,而且火势很猛,三面都起火,唯有一面是出路,但是那一面又被河水给挡住,这情况非常的紧急,那些禽兽眼看著无路可逃。这个时候有一只大鹿,这个大鹿是谁?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这个大鹿很有力气,它急中生智,带领著这些动物往那个河水那边走。然后它迈开前后腿,鹿是四条腿,它两条前腿踏在河的那边,另外两条腿踏在河的那边,两岸,等於是把自己身体架成一个桥梁。这个时候它就让这些动物们踩著它身上赶快过河,结果很多动物就从它的背上踩过去,踩得它的皮肉都稀烂。但是这只鹿凭著慈悲的力量一直在强忍,忍到最后真是精疲力尽快要死了,还有最后一只兔子还没过河,於是这个鹿使尽最后的力气,强忍著身体支撑著,最后让这个兔子也过了河,所以全部的禽兽都获救,最后这只鹿的脊梁也折断了,它就掉到水里面淹死了。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像这样子在过去生中修苦行,慈悲济生的事情,太多太多了,难以穷尽。佛告诉我们,这些树林里面的动物,踩著他身上过河的,是谁?都是现在听佛说法的弟子,那只最后过河的兔子就是须跋陀尊者。须跋陀是谁?他原来是个外道的婆罗门,年纪很老了才学佛,他是一百二十岁才遇见佛,在佛那里出家受戒,后来也证得阿罗汉果,而且他是在佛灭度那一天去求受出家受戒,证得阿罗汉果,佛给他说法他就证得阿罗汉果。佛灭度之前,结果这个须跋陀尊者他抢先灭度,因此这位尊者是佛最后所度的一个弟子。这是之前,在那一生里头,它是过河的最后一个动物,你看都离不开因果。佛的这些弟子们都是跟佛有深厚的缘分,当时佛以慈悲心救济这些禽兽,结果到这一生,这些禽兽变成佛的弟子来听法,因佛而得度。

所以要学讲经说法、弘法利生的人,首先要多给众生施与恩惠,这样你将来才是法缘殊胜。听你讲经说法的人过去真的都是跟你有深厚因缘,没有深厚的因缘不会感应到一起来,即使在一起,他可能也对你并不能够做到信受奉行。所以能够护生、救生,这种修的福很大。你看世尊多生多劫修这些福,这一生能够圆满成佛,福慧二足尊,而且弟子遍天下。乃至我们现在学佛了,听佛说法,虽然没见到佛,但是能够在释迦牟尼佛的法里头得度,肯定过去生中也是跟释迦牟尼佛有缘的,只是我们没有神通,见不到过去生中的因缘。《地藏经》里面有说到一条,说「烧山林木者,得狂迷取死报」。你看佛当时做大鹿的时候是救生,果报是未来成佛。如果反之,烧山、烧树林,自己也会现生得到狂迷取死,就是死的时候颠狂。为什么颠狂?因为看到很多冤亲债主来索命,结果会堕到地狱,一到地狱那是时间太漫长。

下面安士先生讲了另外一则故事,是出自於《功过格》的,「烧虫受谴」。这是讲在扬州有一个人叫何自明,他在石塔寺前面开了一座茶馆,家里有很多树木,於是他就常常捡这些树叶当柴来烧。后来他得了重病,快要死了,忽然自言自语就说出来,说我一生烧毁无数的树叶,以前不知道这是有大罪过的,哪里料到因为这树叶里面有无数的虫蚁,所以杀了无数的生命,现在地府要追究我的罪行,后悔已经来不及了,结果说完就死了。所以你看看,因为大意,不谨慎,捡回来的树叶没有留心上面有很多虫蚁,烧了之后,这就是杀生。所以《太上感应篇》里面讲到,「不得秽柴作食」。一方面这是敬重神明,因为秽柴烧出来的饭菜供奉神明,这是不恭敬,另外一方面,在这些污秽的柴火里面,这个柴往往里头有生物,如果不细细检查,可能一并就烧死了。所以柴火要非常的留心,在烧之前总要细细检查一下,假如发现有虫洞,或者上面有蚂蚁,要把它剔除,把它放生,不可以随便就扔到火焰里面。经典上还告诫我们,说在灯火火焰上面都会有很小的众生,它们是吃烟的,如果人吹一口气,像一般点蜡烛用口把它吹灭,这一吹可能就把这小虫吹到火里。虽然我们可能眼睛看不到,这些小虫太小了,但是无意之中可能就伤害这些生命,因此佛在沙弥十戒威仪当中,都禁止用口吹气吹灭灯火。这都是从小的、微细的地方培养护生慈悲的心。所以这是「禁火莫烧山林」,在细微处要养成慈悲,当然这些烧山林的、大的罪行自然就不会做了。

下面我们来看第四十六句:

【点夜灯以照人行。】

安士先生注解中说,「黑夜难行之处,忽然予以一灯,是犹呼无目者,而予以双眸;挽既去之太阳,而邀其末光也,何惠如之」?所以为什么要点夜灯来照路人行路?因为在黑夜当中,特别是难行之处,路不好走,夜行人就会很辛苦,而且很容易跌倒受伤,这个时候假如有一盏灯能够照亮夜行之路,这是对夜行人莫大的帮助,正好像对於盲者给他双目复明一样,又好像已经太阳落山了,天色已晚了,你还能够看到一些光明,这种恩惠是真的其他的恩惠比不上的。这是古人所说的雪中送炭,正是人家需要的时候你给他送到,所做的事情似乎并不是很大,代价并不是很高,但是给人的恩惠确实不小。下面说,「是故有灯,则眼前了了,故施之者,当得明目报」。这里面安士先生给我们讲施灯的果报,讲了六条,这是第一条。你看在晚上走夜路,一片漆黑的时候,假如突然有一盏明灯照亮前进的路,眼前就豁然看得很清楚。这种施灯的因,让人家眼前清楚,他自己也能得明目的报。所以要想眼睛明亮,那是要施与明灯。所以在晚间,譬如说在寮房里,如果是要出门上洗手间的,在过道里放一盏灯,不一定要很亮,但是至少能够照亮夜路,施这种灯这就有功德。还有晚上的路灯,这些布施都是想到让别人看清道路,自己自然就有明亮的果报。所以我自己有时候常常自嘲,我这一生是近视眼,眼睛不够明亮,大概过去没有去施灯。那些眼睛明亮的、好的,视力都是一点五的,肯定是过去生中施灯的。你想我们师父上人,到八十二岁了,看报纸都不需要戴眼镜,不用老花镜,眼睛明亮,那是过去生中和今生布施光明。这个光明,不仅是有形的灯,还有无形的灯。什么是无形的灯?佛法,佛法照亮我们的心地,启发我们的智慧,让我们像黑夜当中见到光明一样。所以我们师父这一辈子布施,你看到晚年依然双目炯炯有神。

第二条果报,说「有灯,则心无忧虑,故施之者,当得欢喜报」。确实我们可能每个人都有走过夜路,假如没有灯,很黑的话,心里会有恐惧、会有担忧,很害怕出现状况。特别是女孩子,晚上走路难免会有忧虑;不仅她忧虑,可能她的父母、亲人都为她忧虑。这个时候假如有人施一盏电灯照亮这个路,或者给她一个手电筒,让她一下子心忧虑得到解脱。让人解脱忧虑,自己当得欢喜报,自己心常欢喜。这里也有引申的意思,这个灯也代表智慧、光明,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忧虑的时候,我们可能几句安慰的话,或者是导之以正知正见,让他从忧虑、迷惑当中醒悟过来,这是法布施、也是无畏布施,所以自己也能得欢喜报。

第三,「有灯,则不履污秽泥途,故施之者,当得洁净报」。这是很容易明白的,如果晚上走夜路,那个路可能是很污秽、很肮脏,看不见的时候可能一脚踩到烂泥里面,如果有灯照亮这个路就无妨了。所以施灯者得洁净报,因为让人得清洁干净,自己自然就能够洁净,或者是今生,或者是来世,身体没有臭秽。这里除了身体以外也包括心地,假如发现人有心地污秽,什么是污秽?邪知邪见,那些不正的念头都是污秽,我们帮助他放下这些污秽的念头,用正法、用我们的光明正大的那种态度来感化他,来劝导他,他能够重新得到清净心,不再去想那些污秽的想法,那我们自己也更加的心地纯洁、清净。所以修什么因就得什么果,一丝一毫都不会差错。

第四,「有灯,则犬吠不惊,故施之者,当得无畏报」。在晚上走路过人家聚落,如果那家养狗,它听到有声音它会叫,半夜三更可能在那狂吠,会惊扰了家人,也会惊扰行路的人,有灯往往可能这个狗它就不吠了,就不会有惊扰。所以这是施无畏,自己也得无畏报,无畏是心中无所畏惧,身?身也能够健康长寿。这里也有引申义,当人如果受到惊恐,我们安慰他,帮助他恢复平静,解脱他的惊恐,这是施无畏,我们也能够得自己身心无畏的果报。这种安慰就是法布施、就是无畏布施,这就是明灯。

下面第五条,「有灯,则不令人疑,故施之者,当得举动光明报」。晚上如果自己在走路的时候,经过一个人家,当里面的人听到外面有人走路,他可能会生疑,不知道是不是晚上有盗匪。这个时候如果路上有个灯,人就能看见这是晚上赶路的人,不是盗匪,他疑心就化解了。所以这施灯的人他也就得举动光明报,他让人脱离疑惑。让别人脱离疑惑,自己心中就没有疑惑,所以一举一动都正大光明,别人也不怀疑他,他自己也不怀疑别人,断除了疑心。疑心是一个很重的烦恼,如果对人产生疑心,马上就跟人产生一条隔阂,就不能坦诚以待。所以我们修学圣道的弟子们,首先要从真诚学起,对一切人我们的举动都是正大光明,我们绝对没有欺诈、虚伪的念头,自己也绝不怀疑人,即使是别人怀疑我,我也不怀疑别人。深信因果,知道这怀疑没有用处,怀疑改变不了因果,它只会损害我们的真诚心,所以绝不怀疑。人只要不疑心里就没有委曲,没有那些邪曲,举动自然就光明了。

第六条果报,「有灯,则不致跌扑损伤,故施之者,当得无病报」。有灯人他可以看清路,不至於摸黑走路的时候跌倒损伤身体。所以施灯之人就等於布施无畏,让人避免了损伤身体的这个问题,自己果报就是没有病痛。所以当你让人没有病痛,自己也就没有病痛,如是因,如是果。

下面还有一条,总共是七条果报,「有灯,则不堕落溪河井涧,故施之者,当得长寿报」。晚上走路,万一前面有一条小溪、小河,或者有口井,或者有一个山沟、山涧,看不到,一失足就堕落其中,所以能够在这些险要的地方挂一盏明灯,让行路者看得清楚,就不至於堕落到这些溪河井涧当中,这是救护人的生命。所以施灯的人他就得长寿的果报,这也是无畏布施。引申的含义,我们知道,凡是能够看到别人即将堕落的时候拉他一把,把他挽回来,一句劝诫的话,让他改邪归正,不至堕落,一句勉励的话,让他重新生起人生的希望,点燃他心中的明灯,这都属於这一类,自己必得长寿果报。所以能够讲经说法,这里面就是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最好的例子,我们的师父上人,你看看他一辈子讲经说法,五十年如一日,到现在你看看,身体健康、长寿,八十二岁,眼不花、耳不聋,动作机敏,头脑灵活,是我们最好的样子。但是他年轻的时候,他常告诉我们,别人给他算命,说他的寿命只有四十五岁,因为他的家族里面,父辈、祖辈都是超过不了四十五岁,所以他自己也很相信自己的寿命就在四十五岁。但是他二十六岁开始学佛,三十三岁出家就讲经说法,到四十五岁这也讲法十二年了,到那一年他真的就患了一场病,结果他也不去找医生治病,因为他知道寿命到了,医生医病不医命,找医生也没用,就甘心念阿弥陀佛求往生,结果念了一个月念好了,又继续讲经,寿命延长,到现在八十二岁了。他何以得到长寿的果报?这就是施灯的果报,佛法就是明灯!听他法的人,有多少人解脱了忧恼,有多少人避免了堕落,有多少人忏悔回头,有多少人改邪归正,有多少人发愿求往生,多少人发愿成圣成贤、改造命运。我自己就是其中一个,都是因为听了我们师父上人讲法,渐渐从染污那里回头,走上学习圣教、弘扬圣教的道路,立愿这一生求生净土,在没有往生之前,立愿绍隆佛种、弘法利生。像我这样的人很多很多,那都是师父上人讲经说法、教诲的功劳,所以当然他老人家得长寿的果报。

所以这底下一句说,「孰谓点夜灯者,独照人行乎」?怎么能够说点夜灯只是照亮晚上的人走夜路而已?实际上这里面引申的意思太丰富了。安士先生这里说,「世人生不知来,死不知去,俄而入一胞胎,俄而出一胞胎,尽在黑暗中轮转」。世间人每个人都是干这个的,真是生不知从何而来,死不知往何而去。一会儿投这个胎做了这一家的儿女,一会儿又从那个身体出来又去投胎,舍身换身,都是在这个生死轮回的黑暗当中流转,所以夜路比喻生死轮回。那谁是明灯?「谁是有灯以照者」?灯是什么?谁是施灯的人?灯就是佛法,施灯之人就是佛陀。所以「自佛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而后前世后世,恍然各有一灯矣」!所以佛来到我们世间,为我们讲清楚因果报应的真相,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这是佛说的。我们想知道前生造作了什么因,现在西方的那些心理医学家,他帮助人记忆前生的方法是用催眠,在催眠状态下他就能够看到,回忆起自己前生的情况。但佛告诉我们不需要用这种方法,想要知道前生做了什么,今生受者是。你这生受用的是什么?你是贫还是富?是贵还是贱?是相好庄严还是相貌丑陋?是聪明智慧还是愚痴颠倒?你自己这一生受用的,就可以推知前生造的因是善还是不善。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想要知道来生会有什么样的果报,你也不用去找算命家、风水家,也不用求神问卜,就看看现在我做的是什么。假如我每天做的都是贪瞋痴,都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那来生哪有什么好果报?尽在三途受苦。

假如我现在觉悟了,断贪瞋痴、断私心、断欲望,断我这些傲慢、嫉妒、瞋恚的念头,修养善心,来生必定比这一生好。我要是发真心求生净土,这一个世界一切都能放得下,一点留恋都没有,只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念阿弥陀佛,那我也很清楚,临命终的时候必是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修如是因得如是果,一点不会差错的。它不是人为的一个法则,而是客观的规律,宇宙规律本来就是这样。那我们会问,为什么本来是这样?因为因果它是自性的本来作用,这个宇宙是自性所现、所变,自性起作用那就是因果。所以你要问为什么会这样?没有为什么,法尔如是。所以真正明了了这前世、后世的因果,我们心就平了,心平就会有智慧,彷佛心中点燃了一盏明灯。对於现在所受的绝不怨天尤人,就会逆来顺受,心安理得。对於未来也不奢望,但问今日耕耘,不问未来收获。因为心里很清楚,修善必有善报,为恶必有恶报。你看这不是心中点燃明灯一样吗?对於因果的事实、道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下面说,「修行十善,照之以生天也;受持五戒,照之以为人也;归依三宝,照之使不入三途也。是则燃智慧之灯也」!所以如是因得如是果,我们想生天享天福,这个是要有十善的因。什么是十善?身三、口四、意三,十种善。身三条,不杀、不盗、不邪淫,口四条,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有三条,不贪、不瞋、不痴,这十善。

修行这十善这就是生天的因。那么做人,做人受持五戒,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戒持好了自然能得人身。皈依三宝,这是佛法僧三宝,就能够不入三恶道。这里讲的三宝是真正的三宝,所谓是自性三宝,而不是我们现在看到寺院里面的佛像,这是佛宝,经书,这就是法宝,出家人,这是僧宝,这种三宝叫做住持三宝,而我们真正皈依处不是外面的住持三宝,而是我们自性三宝。自性三宝,佛宝是觉悟,觉而不迷,法宝是正知正见,正而不邪,僧宝是清净和合,净而不染,与一切人都能和谐相处,真能够这样做到,这是真正皈依三宝。皈就是回头,依是依靠,从原来的那些迷惑颠倒、邪知邪见、污染知见、污染的行为那里回头,依靠自性的觉正净。真能这么做到,当然你不会下三途,到三途去受苦的那都是迷邪染,你有觉正净,怎么可能下三途?所以这佛法就是智慧之灯,这个智慧之灯,我们首先要照亮自己,自己觉悟了然后还要照亮别人,自己不觉悟怎么可能照亮别人?所以能够自己觉悟了,才可以谈得上「点夜灯以照人行」。

下面安士先生给我们讲了二则故事。第一个是从《阿闍世王受决经》里的一个故事,叫「贫女施灯」。阿闍世王他是在佛陀时代一个忏悔改过的佛弟子,我们在净土三经当中知道他的故事。他是一位太子,结果为了提早继位,把他的父亲软禁起来,把母亲也软禁起来,最后还害死他的父亲,甚至想要伤害他的母亲,结果后来罪业业障现前,满身长了毒疮,他就后悔了,向佛忏悔。因为他当时是受提婆达多的怂恿,提婆达多,这是佛的堂弟,但是嫉妒佛,他想当新佛,联合阿闍世王一起破坏僧团、出佛身血,阿闍世王还杀父害母,这都是五逆重罪。提婆达多堕了地狱,阿闍世王到临终地狱相现,他忏悔了,祈求佛来救他,佛加持他,让他病就好了,所以他就发愿护持佛法。到佛灭度以后,大迦叶尊者第一次结集经典的时候,也是他来护持的,他是以国家财力护法。这个故事是讲他已经回头之后,阿闍世王有一次施灯,拿出百斛的麻油到只树园精舍去布施明灯。当时有很多人也一起随喜布施,其中有一位贫穷的老婆婆,她家里很穷,看见阿闍世王做好事,她也心里随喜想要布施灯,但是一想到自己家里一贫如洗,就非常的感伤,最后下决心,把家里仅有的两文钱布施出来去买油来点灯。两文钱只能买很少的一点点油,卖油的人看见这老婆婆这么样的虔诚,很感动,於是很赞叹她的这种布施的心,同时就赠送给她一些油,也是不多,一点点,就不需要她交钱了。这些油因为很少,大概都不可能点到半夜,但是这个灯一般是要长明灯,点到天亮的。这个老婆婆就暗地里发了个誓,她说如果我后世能够得道,像佛一样,但愿这盏油灯能够通宵不灭,於是她发了誓之后就把这油供上去点灯。结果这一天晚上国王布施的灯很多,有的明有的暗,有的甚至被吹灭了,但是唯独这个老婆婆她布施的油点的灯通宵达旦都是这样的明亮。

到第二天早上目犍连,这是世尊的大弟子,神通第一的,他想用袈裟扇这盏灯,想把这个灯扇灭,结果没想到这个灯光反而更加的明亮。大家大惑不解,目犍连神通第一,把这个油灯熄灭都熄灭不了,这是怎么回事?结果佛就告诉目连尊者,说这盏灯不是你用威神力就可以能够熄灭的,因为这一位老婆婆已经在前世供养过一百八十亿佛,她这一生又发愿施灯,而且发愿成道作佛,她三十劫以后就能成佛,而且佛号叫须弥灯光如来,这是佛给这个老婆婆授记。你看她前生施灯,后来成佛了,她叫须弥灯光如来,须弥这个是梵文,翻译成华文叫妙高,就是这个佛的名号是妙高灯如来,灯是很高而且很庄严的这个灯光,比喻如来智慧广大,老婆婆成佛就会成这样的一尊佛,前生施灯的果报。佛又讲了,她之所以这一生这么贫穷,就是因为前世没有布施。所以真的是修福和修慧要双管齐下。这老婆婆很有善根,前生有修慧,但是不修福就不行,所谓「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她没有福报。但是福和慧相比之下,却是慧比福更重要,如果只修福不修慧,那就变成大象挂璎珞了,将来做一个大象,做皇上的坐骑、宠物,满身挂著璎珞,这是很大的福报,没有智慧,愚痴,堕畜生。所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要福慧双修。布施佛法、护持佛法,这本身就是福慧双修,你们想想是不是?你看你要是布施佛法,你讲经的人你要备课,这是内财布施,你可能要放弃工作,你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投入学习经教里面,认真的备课、习讲,这是内财布施,内财布施比外财布施更殊胜。他也有外财布施,他放弃了工作,放弃了收入,专门干这一行,这一行是个清苦的职业,这也有外财布施。也有法布施,这是讲佛法,这修慧,财布施是修福,所以讲经说法是福慧双修。那护持佛法也是福慧双修,虽然不是自己亲自上台,但是发现有资质比我们好的我们就护持他,他讲的比我讲得好,我就全心全力护持他,那么他的功德跟我的功德是一样的,也有法布施,你护持他,出钱出力,这是财布施,也是修福修慧。这就是点夜灯照亮生死路上的夜路人。

下面安士先生举出他亲自见闻的一个故事,「窃油现果」。这是在他家乡昆山石浦镇有一个观音堂,这是一个小佛庙,供的是观音,非常的荒凉。在清朝康熙初年,当时有一个人在里面宰兔子,而且想要烹煮这个兔子,少油,竟然把佛前的灯油取下来,来烹煮这个兔子。等他刚刚把兔子吃完以后,两只眼睛就瞎了,而且终身残疾。这是看到现报,现报都这么凄惨,果报那就更加令人心酸。何以会有这样的报应?因为这个人不懂佛法,不知道因果可怕。第一个,在庙里面宰杀,在伽蓝圣地杀害生命,这是造极重的罪业,按照戒经上讲这是堕阿鼻地狱的,而且他还偷盗,你看又杀生、又偷盗,偷盗是偷盗常住物,把这庙里的油擅自取用,甚至他不是用在好的地方,而是用来煮兔子肉,这简直是造下极重的大恶,所以现报这么快速。要知道,按照佛的戒律来讲,如果这个油是供佛的,就只能供佛,连换去供养菩萨都不可以,如果是把用途换了,这就属於偷盗戒犯了。所以佛门里的戒律一定要多多的学习,避免无意中就犯了因果。譬如说佛门的用品,如果它有专门用途的,不能移做他用,信众的供养,假如说这笔钱是供养常住,供养出家人、四众弟子饮食的,供斋的,这笔钱就不可以用作另外的使用,你不能用作像建设或者是流通法宝,就得专款专用。反过来,如果人是供养流通法宝的,这笔钱就不可以用作供斋,不能互用,除非你经过施主的同意。譬如说寺院里面供斋的款很多,但是流通法宝的钱很少,又有人来供斋,你可以跟他说明白,说我们供斋的钱已经很丰足了,你愿不愿意供养流通法宝?他说可以,同意了,这就可以使用,这就不犯盗戒,否则这都是偷盗,而且这是常住物,信施物,信众的布施,擅自挪用都有因果。这里讲到点夜灯以照人行,如果在佛门里面点夜灯,施佛法,照亮我们迷茫的人。如果在佛寺里面盗用常住物,破坏佛法,得到的报应确实是很凄惨,将来的痛苦是无量无边。

好,下面我们来看第四十七句:

【造河船以济人渡。】

安士先生注解当中说到,「临流踯躅,叹隔河千里之难,忽然载而渡之,是所谓绝处逢生也」。这是讲为什么要『造河船以济人渡』。当人走到河边,想过河却过不了,踯躅就是徘徊不前,非常焦急但是又无计可施,在河边感叹,相隔千里,不能够过河。正在这个时候,假如有船驶过来运载他过河,他真的会觉得是绝处逢生,突然间就解决了大问题。「予人以绝处逢生,其人亦必绝处逢生矣」!这个予人就是给与人,帮助人绝处逢生,解脱忧恼,那么这个人他也能够绝处逢生,往往是他有困难的时候会遇到人帮助。「从江河中渡人,其功固大;从生死中渡人,其功尤大。从江河中渡人者,恩在一时;从生死中渡人者,恩在世世」。这个是引申的含义,说得好。这个渡人,在事相上讲他是渡人过江河,这个功劳已经是很大,很有功德,这是无畏布施,如果是在生死海中度人的话,这个功德就更大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江河中渡人过河,你给他施恩只是恩在一时,就这一次,从生死中度人,恩在世世,他能够生生世世得到解脱,他能够听闻佛法,超越生死轮回,从今以后永脱三界,这不就是对他莫大的恩惠吗?所以《普贤菩萨行愿品》当中讲到,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度人就是为其讲经说法,启发他的觉悟。讲经说法不一定在讲台上,你跟他交往当中点醒他,引导他来学佛,立愿求生净土,这是在生死中度人。

下面说,「一切凡夫,皆在生死轮回之此岸,唯有六种大功行,可渡之而到於彼岸」。这凡夫,包括我们在内,都是在生死轮回的这边,如何能够渡过这个生死海到那边涅盘的彼岸?这边必须要修六种大功行,六种大功行就是菩萨六度之行,真正修行六度,便可度脱生死到达涅盘彼岸。所以这里讲,「彼岸者,诸佛菩萨超出三界之岸也」。这个彼岸,在小乘上讲是四果阿罗汉,他是永出三界,但这里讲的是大乘,大乘的涅盘叫大涅盘,比阿罗汉要更高,阿罗汉是出了三界,但是他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还没有断,他只断了见思烦恼,出了三界,但是还不能够证入法身,所以还要提升。所以这个彼岸是讲诸佛菩萨所证得的,《华严经》里讲的法身大士,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入一真法界。在一真法界里面都是法身大士,经上讲是菩萨摩诃萨,他们都是跟佛道力、神通、受用相同。他们也能示现成佛,只是还有无明习气没断尽,所以有四十一品的位次,真正超越四十一品位次之后,就能够证得圆满法身,圆证佛果,那就是大涅盘的彼岸,那都是要修六度。六度也叫六波罗蜜,所以六种大功行即六波罗蜜。波罗蜜,这是讲到修六度修得圆满,就叫波罗蜜。

这六度指哪六条?「所谓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恶业,忍辱度瞋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也」。菩萨的六度都是为了放下这六种烦恼,因为我们凡夫有这六种烦恼,所以佛才让我们修六度,假如没有烦恼就不需要有六度了。凡夫都有悭贪,这个悭就是吝啬,贪是贪婪,凡人哪个不贪?做善事就舍不得,见到财富、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就起贪心。所以菩萨叫我们布施,用布施去度悭贪,度就是把它度脱、放下。持戒就是度恶业,我们众生任著自己的情执、知见造恶,不能够考虑到别人,这是私心,损人利己。佛告诉我们,要放下恶业就要遵守规矩,订出戒律,戒律就是规矩,这个戒律的精神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忍辱是度瞋恚,瞋恚就是贪而不得就生瞋恚,心里不高兴,也包括嫉妒的念头、傲慢的念头,都属於瞋恚这一类,那要修忍辱。你看中国人,读书人常说的「士可杀不可辱」,把辱看得很重,生命可以放下,但是辱受不了。佛在这里教我们忍辱,本来这个六度里面的忍辱它没有辱它只有忍,祖师大德他们翻译加上个「辱」字,这专门对我们中国人讲的,中国人看辱看得很重,辱都能忍了还有什么不能忍的?遇到一切逆境都不能够起瞋恚,都心平气和,这忍辱就修成功了。像过去歌利王割截身体,忍辱仙人你看心依然是平静的,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忍辱就修成功了。

用精进度懈怠,懒散、懈怠这是凡夫的通病,菩萨精进,精是专精,进是进步,只有专精才能进步。所以我们师父上人教导我们,学道、学法门,现在的阶段要一门深入,这叫精进,不能够学杂了。学得多,听得多,看很多的书,听很多的法门,这个也学那个也学,这个就不叫精进,虽然他也很用功,他确实也是很努力,每天学得很多,可是进步不大,为什么?他不叫精进,他叫杂进,叫乱进,他不专。所以中国你看《三字经》里面讲的,「教之道,贵以专」,贵以专就是精进。禅定度散乱,我们凡夫心思都是散乱的,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念念不住,心安不下来,杂念很多,妄念很多,菩萨用禅定,止息我们的妄念。

智慧度愚痴,这个智慧是能够观照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不是讲的世智辩聪。什么叫愚痴?愚痴就是不明白真相。譬如说以为这个身是我,身见就是愚痴,所以爱惜这个身体,保养这个身体,为了这个身体不惜代价,甚至造业,损人利己,这愚痴。菩萨明了身体不是自己,这身体是用来为众生服务的,为绍隆佛种、弘法利生做事的,把身体做为工具供养给三宝,供养给佛菩萨,绝对不对这个身体有控制、占有的念头,这就是智慧。又譬如说,凡夫以为眼前的这些一切人事物、这些景象都是真实的,不了解这是梦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不明了这个道理,所以他样样都执著,有深深的得失感,这苦!结果菩萨他用智慧观照,观万法皆空,所以他放得下,他不会执著。但是因果不空,所以他努力的修善因,所谓无住生心,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但是又生大菩提心,帮助众生,所谓是大做梦中佛事,建立水月道场,这是智慧。所以佛法里面的每一条修行的这些方法,都是度我们的烦恼,先要自度而后度人,这是「造河船以济人渡」的引申义。

下面安士先生举出一则故事,这是从《懿行录》里面选出来的,叫「志存济溺」,这个故事在《了凡四训》里面也有引用。这是讲到明朝有一位少师名字叫杨荣,少师是一个很高的职位。古人,你看皇帝都有三公,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还有三孤,三孤是少师、少傅、少保。他们的事情,他们要做事做什么?辅佐天子,是直接辅助天子管理天下的。明朝这位杨荣他是在明成祖手下服务,为明成祖立下汗马功劳。他是一位很能干、很贤明的官员。杨荣他是福建建宁人,就是我们现在讲建瓯,他的祖辈是从事船渡的工作,做船夫。有一年他那个地方发大水,结果冲毁了很多民房,很多人都被淹死在水里,真的是看到尸体都顺流而下,还有很多的物品都被冲到水里。这个时候很多的船夫都去抢水里的东西,一些有价值的东西都被冲出来了,他们都去抢,唯独是杨荣的曾祖父和祖父,他们很有慈悲心,完全不去看水里的货物,就一心一意的去救人,救上了很多人,但是一点东西都没拿。结果同乡的人都笑他们太愚痴,这个时候有拿的不拿,不拿白不拿。结果杨少师他的曾祖和祖父回答说,我们驾船的钱已经足够自己养活自己,为什么要乱取不义之财?结果后来杨少师的父亲出生之后,他家里就慢慢富裕起来。有一天有一个道人路过他家门口,告诉他们说,你们的祖辈有阴德,子孙会显贵,你们可以把自己亲人葬到一块墓地那里,这里是个风水宝地。家里人就听了道人的话,也就依照他的话做了,后来果然这个杨少师出生了,真的是少年才俊,很年轻就考上了进士,而且地位一直做到了少师,所谓位列三公,朝廷当中最显贵的、掌握军机大权的这种大臣,而且杨少师的祖父和曾祖父都受到了追封,追封相应的头衔。所以我们看到,你看在人有患难的时候,完全以仁爱之心去救人,这是用河船救人,没想到积累的阴德这么厚,自己的儿孙将来显荣贵。

安士先生在后面评论里面又提到了一个故事,这也是他自己所见闻的。说在康熙丙子年六月初一夜半时分,在崇明县海潮猛涨,涨潮了,结果冲走了岸边十八所的房子,很多的人畜还有东西、器物,都随著海水飘过来,这时候有一个人就伏在一捆大柴上,一捆柴能够浮起来,他就抱著这个柴,被海水冲到岸边。可是还没有到岸的时候,就有一个人他看到这捆柴,就生起了贪念,就用钩子去钩那个柴,没想到用钩子一钩,这柴本来是一捆绑住的,一钩就散掉了,这一散,那个抱著柴的人就掉到水里淹死了。结果就在那天晚上,那个想要贪柴的人忽然就发疯了,然后自言自语的说,我一家四口都被淹死,唯独我还有幸存的希望,今天你既然害了我,我也不会放过你。这显然是那个掉到水里被淹死的那个人来附体,借这个人的口说出来,结果这个人当晚就暴毙了。你看看,这一念生起这个愚痴的贪念,想要得到一点点利益,可惜利益没得到自己就命丧黄泉,跟这个众生结了这个怨,那要还可是够还的了。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要常做好事,做好事必定有好报。那种存心损人利己的、费尽心思,最后所得到的只有苦报。

好,我们继续讲下面第四十八句:

【勿登山而网禽鸟。】

安士先生在这里说到,「同一羽族也,以禽鸟视鸡鹜,则大相径庭」。这个尤其是讲禽鸟,如果上山去网捕飞鸟,这个罪业比杀自己的家禽罪业更重。虽然鸟跟这些鸡、鸭是同一类的,都属於羽族,有羽毛的,这个鸡鹜,鹜就是鸭子,但是它们是大相径庭,这有区别。为什么?「盖鸡鹜之宿业重,故招决定杀果;禽鸟之宿孽轻,故得未定杀果」。家里养的鸡鸭它们的宿业很重,所以注定是被宰杀的,可是山上的禽鸟不然,它们的宿业可能比较轻一点,所以未必是注定要被杀害。「若登山而网之,是使孽轻者亦招重报矣,其孽非自吾而造乎」!所以如果我们起心要去捕鸟,登山而网之,用网来捕捉,这是什么?本来那些鸟它的罪孽比较轻,可是它的结果跟这个家禽一样也受到宰杀,这个罪孽是从我自己这里造出来的,所以我要承担果报。下面引「《梵网经》云」,《梵网经》是一乘了义的经典,在中国《梵网经》只有一卷,只有一品,这一品是讲菩萨戒的,所以常常《梵网经》又称为《菩萨戒经》。这经中说到,「若佛子见异类,当默念云『汝是畜生,当发菩提心』,若不尔者,犯轻垢罪」。你看《梵网经》里都这样子告诉我们,说佛子,真正佛弟子,见到异类,就是动物,飞禽走兽,都应该心里默默的念道,汝是畜生,你们这些畜生,就是过去因为有罪业,感来的果报,现在你们应当发起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的因,不发菩提心就不可能成佛,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要发菩提心,所以先要发菩提心,这是给它们这些动物都种善根。所以菩萨见到动物都要这样,如果不这样这属於犯罪,这罪当然比较轻一点,属於轻垢罪,但是也是属於破戒了,破了菩萨戒。因为菩萨戒是大乘戒,大乘戒里面包括饶益有情,假如不能够饶益有情,这也属於犯戒。所以下面说,「则见诸禽鸟,犹当发心救度,反欲网而食之,可乎哉」?见到这些飞禽,应该发心救度它们,你看一动念就修功德了。所以会修的人处处都有功德修,愚痴的人、贪婪的人要把它网捕、宰杀,吃它们的肉,怎么可以这么做?所以都在我们发心不同。同样遇到的情形,你能发心救度它们,就修无量功德,假如我们起这个贪婪心,要杀害它们,这就造无量的罪业,将来必定有果报,而且要还债。

下面说,「阎浮提山林树木中,共有四千五百种鸟」。这是《大藏经》里面讲的,阎浮提是我们地球,地球上有四千五百种的鸟。「虽极羽族之变,而其贪生畏死,则一也」。虽然这些鸟的种类很多,但是统统都是贪生畏死,跟人有什么两样?所以「彼方藉山以作栖息,乃一旦网之,使其母离子散,招报亦属非浅」!彼就是指这些飞禽,它是依山而住,山林就是它们的家园,在那里面栖息,如果我们用网去捕捉,就是必定会招致它们家破人亡,母离子散,我们这样对待众生,将来必遭同样的果报。所以大凡这一生遇到家破人亡,母离子散,要想想都是因为过去网捕生灵这种报应。想不要得到这种报应,唯有断这些恶业。「禽鸟之死,不止於网,网既不施,则其不得用弩箭火枪,以及毁巢取卵,益可知矣」。用网来捕鸟这是一种杀生的方式,可是鸟不只是死在网里头,特别是现在人,捕杀禽鸟的这种手段太多了,有用弓箭的、用火枪的,或者是毁坏它的窝巢取它们的蛋,这些统统都是杀生,这个果报确实丝毫不爽。

我们看安士先生引徵三则故事,第一个是出自於《贤愚因缘经》,讲的是「鹦鹉始末」,这是讲到鸟亦有灵,不可以轻视它们,更不能伤害它们。这是讲在舍卫国,在须达长者家里有二只鹦鹉,它们的天性都很聪明,很快就能够学会人说话,看见有比丘来的时候就会告诉家人,要欢迎他们或者欢送他们。阿难,这是佛的一个弟子,多闻第一的,也是佛的侍者,他来到须达家里看见了这二只鹦鹉,就给他们说苦集灭道的四谛法,结果鹦鹉听了之后非常欢喜。后来鹦鹉在这个树上睡著了,因为过去有这种业力,碰上了一只野猫,上了树把它们给吃掉了。虽然它们死了,但是因为过去有听法的功德,所以死后神识就上升到忉利天,它们先上升到四王天。释迦牟尼佛就告诉弟子们,说这二只鹦鹉它们现在在四王天,四王天的寿命享完了就会生到忉利天。这是从第一天上升到第二天,然后层层往上。忉利天寿命享完了就到第三天夜摩天,夜摩天寿命享完了就生到化乐天,化乐天享完了就生到他化自在天,然后他化自在天寿命完了之后又重新下一层,化乐天。就这样从上面一直往下,又从下面回到上面,就在六欲天里面反覆七次,最后再投生到人类,出家修道。而且佛已经预言了他们当时出家人的名字,一个叫昙摩,一个叫修昙摩,后来他们两个人都会证得阿罗汉果。所以你看看,鹦鹉其实跟人有什么两样?只是因为它们前生的业力,这一生堕到禽鸟的身体里,但是它们也能从禽鸟的身体出来变成人类,甚至变成天人。虽然它这一生要酬偿命债,被野猫所食,但是它们听法的功德让它们生到天道,不因为它们被野猫所吃而受到影响。所以我们了解这个道理就知道,现在如果我们要求愿往生极乐世界,一心念阿弥陀佛,即使是在临终的时候遇到了任何的苦难,我们也不动摇,这样子即使是被蛇咬死,还是被老虎吞噬,还是有什么冤亲债主来杀害我们,都不会影响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

下来安士先生举出《法苑珠林》里面一个故事,叫「鸽得人身」。这是在讲唐朝在并州石壁寺有一位老僧,他每天都念诵《法华经》和《金刚经》。在唐朝贞观末年,贞观这是唐太宗的年号,有一只鸽子就在他的房子里做了一个窝,不久就生出二只小鸽子,於是这个出家人每天都用饭食喂养它们。结果后来小鸽子不幸掉到地上摔死了,这位老僧就把它们收起来埋葬。过了十几天这位老僧就梦见有两个小孩子来对他说,我们原来因为犯了小罪,所以投胎做了鸽子,近来因为听您老人家诵经,就脱离了畜生身,投生到某村某姓的人家,再过十个月我们就可以出生了。这位老僧於是就按照日期,十个月以后去到那个村庄来看望到底是不是真的,结果果然看到那个人家生下两个儿子,喊他们鸽子,他们就一起答应。但是答应以后,结果这两个小孩过了一年才会说话。这个道理估计是什么?他们刚出生的时候能够记忆自己前生的事情,所以他们还停留在自己做鸽子的那个记忆,所以喊他们鸽子他们就答应,可是一答应,要一年才能够习惯人的这样的一个身体,所以一年之后才会说话。这是安士先生讲的两个故事。还有第三个故事,我们时间不够用,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大家这个故事可以自己看,是他自己亲身见到的故事。

好,我们今天这个「勿登山而网禽鸟」就跟大家报告到此地,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三十六集) 2008/12/13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36

更新于:2023-07-29 11:5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