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日
  • 中国
  • QQ
生食主义

《华严经》连载052

  • 2023-12-08 11:42
简介药师坛城“早示”《华严经》连载052:《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宣说,经中记佛陀之..

药师坛城“早示”《华严经》连载052:《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宣说,经中记佛陀之因行果德,并开显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

近几年“助印《法华经》、连载《楞严经》,很想听一遍《华严经》,今日机缘成熟,开始听《华严经》,听完后和大家谈“感悟”……

佛家有言:“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华严经》描述的是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海”,诸佛菩萨充满整个世界,我们的地球,在华藏世界海中,仅仅是一粒微尘,然而,就是在这尘埃般细小的地球上,我们能够见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七卷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醍醐】

在须弥山的顶上、在忉利天王的宫殿、在释迦佛面前,伟大的法慧菩萨在十方无量法慧如来的加持下正在讲法

【尔时,天帝释白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初发菩提之心,所得功德,其量几何?】

此时,忉利天主(帝释)对法慧菩萨说:伟大的佛子法慧菩萨,菩萨初发菩提心到底有什么样的功德呢?这个能算清楚吗?

【法慧菩萨言:此义甚深,难说、难知、难分别、难信解、难证、难行、难通达、难思惟、难度量、难趣入。虽然,我当承佛威神之力而为汝说。】

法慧菩萨说:伟大的天王啊,初发菩提心的功德甚深,难说、难知、难分别、难信解、难证、难行、难通达,菩萨初发菩提心的功德难思惟、难度量、难趣入啊!但是虽然如此,我还是承佛威神力的加持,给您讲一下吧。

【佛子,假使有人以一切乐具,供养东方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经于一劫,然后教令净持五戒;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法慧菩萨说:伟大的佛子帝释啊,假使有一个人用一切乐具(就是使人爱乐的各种珍贵物品),假使有一个人用一切珍贵物品供养给东方无量世界的所有众生,而且供养经过一个大劫的时间,之后再教这些人持五戒。在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都是这样,这个人用一切的珍贵物品供养给无量的众生,而且供养了一个大劫的时间(大概十三亿年),然后又教这些众生持五戒。

【佛子,于汝意云何?此人功德,宁为多不?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其余一切无能量者。】

法慧菩萨说:伟大的佛子忉利天王(帝释)啊,您感觉呢?这个人的功德多不多?这个忉利天主(帝释)就说:伟大的佛子法慧菩萨,这个人的功德简直只有佛才能知道了,其他一切众生都无法量测这个功德呀!

因为进行财布施(物质上的布施),布施一个大劫,然后又进行法布施,让所有众生持五戒,而且在十方世界都这样做,那这个人的功德绝对是无量的,只有佛才能知道。

【法慧菩萨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如是,亿分、百亿分、千亿分、百千亿分、那由他亿分、百那由他亿分、千那由他亿分、百千那由他亿分、数分、歌罗分、算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法慧菩萨说:伟大的佛子帝释!这个人这么多无量的功德,要是跟菩萨初发心的功德去比,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就类似这样的,亿分、百亿分、千亿分、百千亿分、那由他亿分、百那由他亿分、千那由他亿分、百千那由他亿分、数分、歌罗分、算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就是说,即便是前面提到的这个人,在十方世界先进行一个大劫的财布施,然后又让这所有众生都持五戒,这个人的功德都不如菩萨初发心功德的无数分之一呀!

【醍醐】

这里就反衬出菩萨初发心的功德是多么的伟大,无量、无边、无穷啊!

【佛子,且置此喻。假使有人以一切乐具,供养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经于百劫,然后教令修十善道;如是供养,经于千劫,教住四禅;经于百千劫,教住四无量心;经于亿劫,教住四无色定;经于百亿劫,教住须陀洹果;经于千亿劫,教住斯陀含果;经于百千亿劫,教住阿那含果;经于那由他亿劫,教住阿罗汉果;经于百千那由他亿劫,教住辟支佛道。】

接下来法慧菩萨说:伟大的佛子帝释啊!咱们先把刚才这个比喻放一边,再说一个比喻。假设有一个人用一切珍贵的物品供养十方十阿僧祇无量世界的所有众生,经过一百个大劫的时间,然后让这所有众生都修习「十善业道」;就这样供养经过千个大劫,之后又让这些众生安住在「四禅」的境界;又经历百千个大劫,使这所有众生安住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之后再经过一亿大劫,使这些众生安住在「四无色定」又经历百亿个大劫,使这些众生安住于「初果」;又经过千亿个大劫,使这些众生安住于「二果」;又经过百千亿个大劫,使他们安住在「三果」;又经过那由他亿劫,使他们安住「四果」(阿罗汉果);又经过百千那由他亿劫,使他们安住于「辟支佛道」。

【佛子,于意云何?是人功德,宁为多不?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

法慧菩萨说:伟大的佛子忉利天王(帝释)啊!你感觉这个人的功德多不多呀?这个帝释回答说:法慧菩萨,这个人的功德真的是只有佛才能计算了。

我们看,先进行财布施,用一切珍贵物品供养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就是供养十个方向无量世界的无量众生),而且财布施经过了一百个大劫(就是十三亿年乘以一百),之后又让这些他所供养的所有众生修习十善业道。然后继续供养他们,之后又经过千个大劫,让他们安住于四禅;又经过很久很久的时间,一边供养一边法布施,教他们住于四无量心;又教他们入于四无色定;让他们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到最后证辟支佛果,这样的功德谁能算得清啊。所以忉利天王说,那只有佛才能算得清。

【法慧菩萨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法慧菩萨说:伟大的佛子忉利天王(帝释),前面提到这个人的功德虽然是无量,但是跟菩萨初发心的功德相比没法比呀!「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醍醐】

「优波尼沙陀」代表像微尘一样无量无数分之一。「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就是反衬菩萨初发心的功德

【何以故?佛子,一切诸佛初发心时,不但为以一切乐具,供养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经于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亿劫故,发菩提心;】

为什么这样讲呢?法慧菩萨说:伟大的佛子帝释,一切诸佛最初发起菩提心的时候,他们不仅仅为了进行财布施,把一切珍贵的物品供养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经于多久多久,从而发菩提心。

【不但为教尔所众生,令修五戒、十善业道,教住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教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故,发菩提心;】

也就是说,一切诸佛最初发心的时候,不是说仅仅为着财布施才去做财布施,也不是仅仅为了让众生修五戒十善,安住在四禅之定,或者是安住于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或者让他们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辟支佛果而发心,不仅仅如此。

诸佛如来发心的时候为的是什么?终极目标——大家注意!

【为令如来种性不断故,为充遍一切世界故,为度脱一切世界众生故,为悉知一切世界成坏故,为悉知一切世界中众生垢净故,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净故,为悉知一切众生心乐烦恼习气故,为悉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为悉知一切众生诸根方便故,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故,】

为了让如来的「种性」不断绝。就是说,为了让无量佛继续产生,希望佛的种性不断绝,能够永远延续,无量佛依次出生。为了让这无量佛充遍一切世界而发心;为了度脱一切世界所有众生而发心;为了完全的了知一切世界的成、住、坏、空而发心;为了完全了知一切世界中,众生的垢染或者清净而发心;所有诸佛发心的时候,为了完全了知一切世界自性清净而发心;为了完全了知一切众生心、乐、烦恼、习气而发心;了解众生的本质,为了完全了知一切众生(在这儿死了,在那儿又生了)轮回一次又一次的,为了了解这一切而发心;为了完全了知一切众生的诸根方便而发心一切众生根性有利、有钝,我怎样用善巧方便去教化他们呢?为了了知这一切而发心。

【为悉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故,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发于无上菩提之心。】

法慧菩萨说:诸佛如来在因地最初发菩提心的时候,为了完全了知一切众生三世之智(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智慧)而发心;为了完全了知一切佛的境界平等而发心;就这样发起了无上菩提之心。

诸佛如来最初发心的时候,就跟一般人有所区别了:

一般人听说财布施有福报啊!我去进行财布施,财布施得财。有的说,我为了得智慧,我进行法布施。或者为了让众生修习五戒十善,或者证「初果、二果、辟支佛果」等等而发心。

但是诸佛如来与一切众生的不同是从初发心开始,就很究竟了,就是奔着佛而去的。地藏菩萨也一样啊,在《地藏经》里讲,地藏菩萨过去世做大长者子的时候,怎么发心的呀?就是为了成佛而发心的,不为别的。

【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过东方阿僧祇世界;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此诸世界无有能得知其边际。】

接下来,法慧菩萨对忉利天王(帝释)说:伟大的佛子,把刚才我们这个比喻放一边,再说一个比喻。假设有一个人在一念之间,就能够越过东方无量的世界,每一念都能越过无量世界,这样经历阿僧祇劫这么久的时间(就是无量劫,经历无量个十三亿年这么久的时间),这个人念念都无量无数世界,又经历了无量无数劫,那么这个人所越过的世界是不是没有人能算清他的边际呀?

【又第二人,于一念顷,能过前人阿僧祇劫所过世界;如是亦尽阿僧祇劫。次第展转,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然后又来了第二个人,(比第一个人还厉害),在一念之间能够超过前面那个人无量劫所超过的世界,就这样也是经过无量阿僧祇劫,那这第二个人超越过的世界更是无量无穷了。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一直到第十个人来了,第十个人也一样比前面那个人越过的世界又多了无量无数倍了。南边、西边、北边、四维、上、下都是这样的。

【佛子,此十方中,凡有百人,一一如是过诸世界,是诸世界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有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十方世界有一百个人,每个人一念之间都越过无量世界,就这样越过无量世界、经历无量劫的时间。那么这十方世界的这一百个人,他们所越过的世界,简直难以计算边际。就算这一百个人越过的世界能够算得清楚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所有善根都没有人知道它的边际呀!

又是在反衬菩萨发菩提心的功德了。说前面那一百个人在十方世界越过无量无数世界,他们越过的世界那个边际算不过来,就算边际能计算,菩萨发菩提心的所有善根都没有办法了解边际。所以发菩提心是多么重要啊!这将改变一切,改变整个世界,而世界代表无穷无尽的时间加无穷无尽的空间。

从你最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那一刻开始,证明你将改变所有时间、空间。

【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往尔所世界得了知故,发菩提心;为了知十方世界故,发菩提心。】

为什么这样讲呢?法慧菩萨说:伟大的佛子忉利天王(帝释)啊,要知道无量无数(数量无有边际,无法计算)的菩萨们为什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呢?但为往尔所世界得了知故,只是为了去往无量的世界,了知这无量无穷无尽的世界,为了了知十方所有世界的缘故,所以发起了菩提心。

就是说,菩萨的心量是无量大的,不满足单单了解一个世界。像「我不满足只了解小地球,只了解娑婆世界,我要了解所有世界、无量世界」,所以发起了大的菩提心。菩萨的心「无量、无穷、无尽」啊!

那么最终菩萨将了知什么呢?了知实相。什么实相?

【所谓:欲了知妙世界即是粗世界,粗世界即是妙世界;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

最终菩萨将了知,原来一切微妙的世界也是一切粗鄙的世界,一切粗鄙的世界也是一切微妙的世界;那些看上去在底下仰望其世界的世界其实正是覆盖其世界的世界,那些覆盖其世界的世界也是在仰望其世界的世界;菩萨们最终将了解,原来小的世界就是大的世界,(一粒沙里含摄着所有世界啊!微尘中毛孔中就有无量佛国,小世界就是大世界),菩萨们也将了知大世界原来就是这么小的世界。

【广世界即是狭世界,狭世界即是广世界;一世界即是不可说世界,不可说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说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说世界;秽世界即是净世界,净世界即是秽世界。】

菩萨们将了知:无限广大的世界竟然就是无限狭小的世界,无限狭小的世界竟然就是无限广大的世界;这一个世界(单单一个世界)就是无量不可说的世界,那无量不可说的世界原来也仅仅是一个世界;不可说的无量世界可以入到一个小的世界里,一个小的世界也可以入到无量不可说的世界里。

菩萨们将了解:原来一些杂秽的世界就是清净的世界,清净的世界就是杂秽的世界。

【欲知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别性;一切世界中,一毛端一体性。欲知一世界中出生一切世界,欲知一切世界无体性。】

菩萨们将了解:在一根毛的毛端这里就能显现一切世界的差别之性;一切世界中又含摄着一个毛的毛端那样统一的一种体性。菩萨们将了解一个世界中可以出生一切世界,也将了解一切世界无有真实体性。

大家想一想,如果世界是实有的,它是真实的,那么清净的世界就是清净的,它怎么可能是染污的?染污的就是染污的,又怎么可能是清净的?如果世界是实有的,那么广大世界就是广大世界,怎么可能就是狭窄的?狭窄世界是狭窄世界怎么可能是广大世界?这一切的不可思议证明了什么呢?一切世界一切存在皆如幻啊!因为如幻才有种种相反又相成的可能性啊!

【欲以一念心尽知一切广大世界而无障碍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萨想要在一念之间完全了知一切广大世界而没有任何的障碍,所以就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

【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阿僧祇世界成坏劫数;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此诸劫数无有能得知其边际。】

接着,法慧菩萨又说:伟大的佛子天帝释啊,我们再把刚才的比喻放一边,再说一个比喻。假设有一个人在一念之间,能够了解东方无量世界的成与坏无量的劫数,每一念都能了解东方这无量世界的无量劫数,念念如此。这样,经过阿僧祇那么久的时间(无量劫),这个人所了解的劫数简直没有人算得清楚边际。

【有第二人,于一念顷,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劫数。如是广说,乃至第十。】

之后,来了第二个人,在一念之间能够知道前面那个人在阿僧祇劫所了解的劫数。那这样经过无量劫的时间,第二个人所了解的劫数更是不可计算了。就这样,一直来了第三个人、第四个人、第五个人……一直到第十个人,第十个人也是能够了解第九个人所知的所有劫数。又经历了无量劫,了解了这些劫数,那么第十个人了解的劫数更是算不过来了。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佛子,此十方阿僧祇世界成坏劫数,可知边际;】

从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都是这样,来了各十个人。法慧菩萨说:伟大的佛子帝释啊,这十方阿僧祇世界成与坏的劫数,已经无法计算边际了,这十个人了解无量边际、无量阿僧祇劫世界的成与坏(了解那些劫数),这些劫数到底有多少呢?无法算清楚

【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但是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功德善根,却没有人能计算边际。就算那无量劫数能计算,但是菩萨发了菩提心的功德善根也都无法计算边际啊!

【何以故?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成坏劫数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悉知一切世界成坏劫尽无余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为什么呢?因为无量无数的菩萨(无法计算的菩萨),他们为什么而发心呢?为了了解清楚所有世界成与坏的所有劫数,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萨为了完全了知一切世界成与坏,一个大劫到底是怎样的,所有世界的成与坏,他都想了解,没有剩余地了解,于是就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

【所谓:知长劫与短劫平等,短劫与长劫平等;一劫与无数劫平等,无数劫与一劫平等;】

最终的最终,菩萨证知了什么呢?菩萨证知了,原来很长的大劫和很短的大劫是平等的,很短的大劫和很长的大劫是平等的;一个大劫与无数个大劫是平等的,无数个大劫与一个大劫是平等的。

【有佛劫与无佛劫平等,无佛劫与有佛劫平等;一佛劫中有不可说佛,不可说佛劫中有一佛;】

有佛的大劫和没有佛的大劫是平等的,没有佛的大劫和有佛的大劫是平等的;在有一个佛的大劫中有不可说无量的佛;在有不可说无量佛的大劫中其实只有一尊佛。

【有量劫与无量劫平等,无量劫与有量劫平等;有尽劫与无尽劫平等,无尽劫与有尽劫平等;】

菩萨们最终证知了,原来有量的劫与无量的劫是平等的,无量的劫与有量的劫是平等的;有尽头的劫与没有尽头的劫是平等的,没有尽头的劫与有尽头的劫是平等的。

【不可说劫与一念平等,一念与不可说劫平等;一切劫入非劫,非劫入一切劫。】

不可说的劫与一念是平等的,一念(仅仅是一念的功夫),与不可说的无量劫是平等的;一切劫都可以入到非劫当中,劫(成、住、坏、空),一切劫入到非劫(无有「成、住、坏、空」),而非劫又可以入到一切劫当中。

【欲于一念中尽知前际、后际,及现在一切世界成坏劫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名初发心大誓庄严了知一切劫神通智。】

菩萨们想要在一念之间完全了知前际、后际,以及现在一切世界的成与坏所有劫,于是就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所以说,菩萨的发心非常庄严,从最初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开始,就意味着菩萨的广大誓言无限庄严开始了。菩萨将了知一切劫的一切,证得神通智慧。

【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解;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有第二人,于一念顷,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众生诸解差别,如是亦尽阿僧祇劫。次第展转,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佛子,此十方众生种种差别解,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何以故?】

之后,法慧菩萨又用其的比喻来反衬菩萨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功德和善根,无有能知其边际。

【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解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解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法慧菩萨说:伟大的佛子天帝释,无量无数的菩萨为了了解所有众生的理解力(认识程度),而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了了解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的「种种差别解」,而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所谓:欲知一切差别解无边故,一众生解、无数众生解平等故;欲得不可说差别解方便智光明故;欲悉知众生海各各差别解,尽无余故;欲悉知过、现、未来,善、不善种种无量解故;欲悉知相似解、不相似解故;欲悉知一切解即是一解,一解即是一切解故;欲得如来解力故;】

菩萨终将了知一切差别解无有边际,了知一切众生解、无数众生解平等;菩萨终将了知不可说的差别解方便智光明;菩萨终将了知众生海各各差别解,完全无余;菩萨终将了知过去、现在、未来善与不善的种种无量解;菩萨终将完全了知相似解、不相似解;了知一切解既是一解,一解即是一切解;终将了知如来知解力(如来的认识能力、认识程度、认识范围,菩萨终将了解)。

【欲悉知有上解、无上解、有余解、无余解、等解、不等解差别故;欲悉知有依解、无依解、共解、不共解、有边解、无边解、差别解、无差别解、善解、不善解、世间解、出世间解差别故;欲于一切妙解、大解、无量解、正位解中,得如来解脱无障碍智故;】

菩萨终将了解上解、无上解、有余解、无余解、等解、不等解所有差别;终将了知有依解、无依解、共解、不共解、有边解、无边解、差别解,无差别解、善解、不善解、世间解、出世间解的所有差别;菩萨终将了知一切妙解,一切伟大殊胜的见解,无量见解,了解一切正位见解,菩萨终将证得如来的解脱无障碍的智慧。

【欲以无量方便,悉知十方一切众生界,一一众生净解、染解、广解、略解、细解、粗解,尽无余故;欲悉知深密解、方便解、分别解、自然解、随因所起解、随缘所起解,一切解网悉无余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萨想要用无量的善巧方便,了知十方一切众生界,每一个众生的清净解、染污解、广解、略解、细解、粗解,一切无有遗余;菩萨终将了知一切深密解、方便解、分别解、自然解、随因所起解、随缘所起解,一切解之网完全没有遗余;菩萨终将了知这一切,从而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一切众生诸根差别;念念如是,经阿僧祇劫。有第二人,于一念顷,能知前人阿僧祇劫念念所知诸根差别。如是广说,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佛子,此十方世界所有众生诸根差别,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何以故?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众生根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中一切众生根种种差别,广说乃至,欲尽知一切诸根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法慧菩萨说,无量无数的(不可限量的)菩萨也为了了解所有世界众生根性的缘故,而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萨们为了完全了知一切世界中一切众生的根性的种种差别。详细点儿讲,菩萨们想要了解一切根性之网」的缘故,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欲乐;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次第广说,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此十方众生所有欲乐,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欲乐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欲乐,广说乃至,欲尽知一切欲乐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萨们无量无数(不可计算的菩萨们),也是为了了解所有众生内心欲乐的缘故,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了完全了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的种种欲乐。详细点讲,想要了知「一切欲乐之网」的缘故,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方便。如是广说,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此十方众生种种方便,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众生种种方便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方便,广说乃至,欲尽知一切方便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萨初发菩提心的功德、善根,没有谁能够计算这边际。无量无数的菩萨们,为了了知所有世界、所有众生的种种方便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了完全了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的种种方便。详细点讲,菩萨们想要了知「一切方便之网」的缘故,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心。广说乃至,此十方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心,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心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悉知尽法界、虚空界无边众生种种心,乃至欲尽知一切心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法慧菩萨说:伟大的佛子天帝释,无量无数的菩萨们,为了了知所有众生心,而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了完全了知「尽法界、虚空界无边众生的种种心」,乃至想要完全了知「一切心之网」而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业。广说乃至,此十方众生种种差别业,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根边际,不可得知。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业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欲悉知三世一切众生业,乃至欲悉知一切业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无量无数的(无法计算的)菩萨们,为了了知所有世界众生「业」的缘故,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萨们想要了知三世一切众生的业(造作),所以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萨们想要完全了知众生的「一切业力之网」的缘故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发心的功德、善根,无量无边、不可穷尽。从因而知果。

因殊胜则果殊胜!因无量则果无量!因圆满则果圆满!因究竟则果究竟!

更新于:2023-12-08 11:4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