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日
  • 中国
  • QQ
生食主义

《华严经》连载069

  • 2023-12-23 11:45
简介药师坛城“早示”《华严经》连载069:《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宣说,经中记佛陀之..

药师坛城“早示”《华严经》连载069:《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宣说,经中记佛陀之因行果德,并开显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

近几年“助印《法华经》、连载《楞严经》,很想听一遍《华严经》,今日机缘成熟,开始听《华严经》,听完后和大家谈“感悟”……

佛家有言:“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华严经》描述的是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海”,诸佛菩萨充满整个世界,我们的地球,在华藏世界海中,仅仅是一粒微尘,然而,就是在这尘埃般细小的地球上,我们能够见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宁以此口吞热铁丸,终不敢以毁戒之口食于信心檀越饮食。

——《大般涅槃经》第十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二十一卷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尔时,功德林菩萨复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藏,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

在夜摩天中,此时功德林菩萨,又告诉在座的所有菩萨们说:伟大的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尽藏,过去诸佛已经讲过,未来诸佛也会讲的,现在诸佛正在讲。

【何等为十?所谓:信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辩藏,是为十。

哪十种无尽藏呢?所谓:信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辩藏,就是这十种无尽藏。

【醍醐】

我们分别来说一下。首先,第一个: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信藏?】

佛子,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信藏?信藏,相信之宝藏。

【此菩萨信一切法空,信一切法无相,信一切法无愿,信一切法无作,信一切法无分别,信一切法无所依,信一切法不可量,信一切法无有上,信一切法难超越,信一切法无生。】

【若菩萨能如是随顺一切法,生净信已,闻诸佛法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一切佛不可思议,心不怯弱;】

功德林菩萨说:如果菩萨们能够这样随顺一切法,生起清净的信心;如果有了清净的信心,他们听闻诸法不可思议的时候,心就不会怯弱;如果有了清净的信心,他们听闻一切诸佛不可思议的时候,他们的心也不会怯弱

【闻众生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法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虚空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

听闻众生界不可思议,听闻法界不可思议,听闻虚空界不可思议,他们的心也都不会怯弱。

【闻涅槃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过去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未来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现在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入一切劫不可思议,心不怯弱。】

如果菩萨们拥有了清净的信心,当他们听闻涅槃界不可思议,或者过去世不可思议,未来世不可思议,现在世不可思议,听闻这一切的时候,他们的心都无有怯弱。当他们听闻入一切劫不可思议的时候,他们的心也不会怯弱。

【何以故?此菩萨于诸佛所一向坚信,知佛智慧无边无尽。】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菩萨对于诸佛所在的地方生起坚定的信心,一直如此,他们了知佛的智慧是无边无尽的。

【十方无量诸世界中,一一各有无量诸佛,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当得,已出世、今出世、当出世,已入涅槃、今入涅槃、当入涅槃,彼诸佛智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进不退、不近不远、无知无舍。】

这些菩萨们怀着清净的信心,他们了知十方无量的所有世界中,每一个世界各有无量的诸佛都已经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者正在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者未来将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些诸佛已经出于世间,正在出于世间,或者将来将出于世间。这些诸佛有的已经入涅槃,有的正准备入涅槃,有的未来将入涅槃。不管怎样,这所有诸佛的智慧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进不退、不近不远、无知无舍」的

【此菩萨入佛智慧,成就无边无尽信;得此信已,心不退转,心不杂乱,不可破坏,无所染著,常有根本,随顺圣人,住如来家,护持一切诸佛种性,增长一切菩萨信解,随顺一切如来善根,出生一切诸佛方便。是名菩萨摩诃萨信藏。】

这所有怀着清净信心的菩萨们,他们已经深入到佛的智慧中,成就了无边无尽的信心。得到了这种信心之后,他们的心不会退转,他们的心不会杂乱,他们的心不可破坏,也无所染著。他们常住于实相根本中,随顺着诸佛这些圣者,他们住于如来之家,护持一切诸佛种性,增长一切菩萨信解。他们随顺一切如来善根,出生一切诸佛方便。这就是菩萨摩诃萨所拥有的信无尽藏」。他们相信,他们有信心。

【菩萨住此信藏,则能闻持一切佛法,为众生说,皆令开悟。】

菩萨们安住于这种信无尽藏当中,就能够听闻受持一切佛法,并且为众生广泛地讲说,让众生开悟。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戒藏?】

功德林菩萨又说:佛子,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戒无尽藏

【此菩萨成就普饶益戒、不受戒、不住戒、无悔恨戒、无违诤戒、不损恼戒、无杂秽戒、无贪求戒、无过失戒、无毁犯戒。】

拥有戒无尽藏的菩萨们成就了普饶益众生之戒,他们拥有着不受戒、不住戒、无悔恨戒、无违诤戒、不损恼戒、无杂秽戒、无贪求戒、无过失戒、无毁犯戒。

【云何为普饶益戒?此菩萨受持净戒,本为利益一切众生。】

什么是普饶益戒?这些菩萨们受持清净的戒律,他们根本上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云何为不受戒?此菩萨不受行外道诸所有戒,但性自精进,奉持三世诸佛如来平等净戒。】

什么是不受戒?菩萨们不受行外道所有的戒律(外道的戒律他们不去受持),他们本性非常的清净,就是认真地精进于佛道,奉持三世诸佛如来所制定的平等清净戒律。

【云何为不住戒?此菩萨受持戒时,心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无色界。何以故?不求生彼,而持戒故。】

什么是不住戒?拥有不住戒的菩萨们,受持戒律的时候,他的心不会住于欲界,不住色界,也不住无色界。为什么呢?因为菩萨们不求生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他们远离了三界,不著不住于三界,不住三界而去持诸佛制定的戒律。

【云何为无悔恨戒?此菩萨恒得安住无悔恨心。何以故?不作重罪,不行谄诈,不破净戒故。】

什么是无悔恨戒?拥有无悔恨戒的菩萨们,恒常地安住于无有悔恨之心为什么他们没有悔恨之心呢?因为这些菩萨们不再造作重大的罪业,他们也不会去行谄媚、虚诈之事,他们不会破坏清净的戒律,所以也不需要有悔恨心了。

【云何为无违诤戒?此菩萨不非先制,不更造立;心常随顺,向涅槃戒,具足受持,无所毁犯;不以持戒,恼他众生,令其生苦,但愿一切心常欢喜而持于戒。】

什么是菩萨的「无违诤戒」?拥有无违诤戒的菩萨们,他们不会否定先佛制定的戒律;他们也不会傲慢地自我再创立什么戒律;他们的心常常地随顺诸佛,向着涅槃之戒而行;他们具足受持一切诸佛制定的戒律,无所毁犯;他们也不会因为自己持戒,而去恼害其他的众生,让其他的众生心生烦恼;他们但愿一切众生的心常常欢喜,他们就这样地去持戒。

【云何为不恼害戒?此菩萨不因于戒,学诸咒术,造作方药,恼害众生,但为救护一切众生而持于戒。】

什么是「不恼害戒」?持不恼害戒的菩萨们,不会因着自己持戒的缘故去广学世间的咒术;他们对于造作方药也不感兴趣;他们不想以任何形式去恼害众生,他们只是想着救护一切众生而去持戒。

【云何为不杂戒?此菩萨不著边见,不持杂戒,但观缘起持出离戒。】

什么是「不杂戒」?拥有不杂戒的菩萨们,不会贪著于任何偏执的见解,他们不持杂戒,不会乱持杂七杂八的戒律。他们只是常观缘起之法(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起,性空而缘起,缘起却性空)。就这样在性空缘起中,他们去持出离三界的戒律。

【云何为无贪求戒?此菩萨不现异相,彰己有德,但为满足出离法故而持于戒。】

什么是「无贪求戒」?拥有无贪求戒的菩萨们,不会为了显现自己比较有德能而去故意地、在不恰当的时候显现瑞相、显现异相。他们只是为了满足「出离法」而去持戒。

在《菩萨善戒经》中讲:该显现神通、显现异相的时候,菩萨们必须去显现,但不该显现的时候也不要去刻意地表现自己。

【云何为无过失戒?此菩萨不自贡高,言我持戒;见破戒人亦不轻毁,令他愧耻;但一其心而持于戒。】

什么是「无过失戒」?拥有无过失戒的菩萨们不会自我贡高,不会说:哎呀!我持戒了,我比你高尚很多,非常傲慢;他们见到破戒的人也不会盲目地去轻慢和毁辱,让别人感觉惭愧和羞耻;他们会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劝解。菩萨们不会因为自己持好了戒,就显得无比的傲慢,他们就是平平静静地、安静低调地摄心持戒。

【云何为无毁犯戒?此菩萨永断杀、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及无义语、贪、瞋、邪见,具足受持十种善业。】

什么是菩萨的无毁犯戒?拥有无毁犯戒的菩萨们,永远地断除了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以及一切无意义的语言,一切的贪、嗔、邪见全都断除了。菩萨们就这样具足圆满地受持十种善业(持好了十善业道)。

【菩萨持此无犯戒时,作是念言:‘一切众生毁犯净戒,皆由颠倒。唯佛世尊能知众生以何因缘而生颠倒,毁犯净戒。我当成就无上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令离颠倒。’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戒藏。】

菩萨们持好了这种无犯之戒的时候,心里都这样想:一切众生之所以毁犯清净的戒律,都是因为内心的颠倒。只有诸佛世尊能够了知众生,到底因为什么样的缘故才生起种种颠倒、才去毁犯清净的戒律。我一定要向诸佛学习,成就无上正等菩提;我要广为众生讲说真实之法,让众生远离所有颠倒。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第二戒无尽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惭藏?此菩萨忆念过去所作诸恶而生于惭,谓彼菩萨心自念言:‘我无始世来,与诸众生皆悉互作父母、兄弟、姊妹、男女,具贪、瞋、痴、憍慢、谄诳及余一切诸烦恼故,更相恼害,递相陵夺,奸淫伤杀,无恶不造;】

功德林菩萨说:伟大的佛子,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惭无尽藏?拥有惭无尽藏的菩萨们,忆念过去所造作的一切恶而生起了惭愧之心。他们内心就这样想着:我无始以来与各位众生,曾经互相做过父母、兄弟、姊妹、男女眷属,但是我过去世以来却充满了贪、嗔、痴、骄慢、谄诳及其他一切各种各样的烦恼,竟然和这些众生之间互相恼害,递相陵夺,奸淫杀伤,无恶不造。

【一切众生,悉亦如是,以诸烦恼备造众恶,是故各各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顺、不相谦下、不相启导、不相护惜,更相杀害,互为怨仇。】

一切众生也是这样的,他们不了解过去世都是怎样的关系,他们因为种种烦恼的缘故造作了种种恶,所以众生与众生之间各各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顺、不相谦下、不相启发利导、不相爱护爱惜,他们却互相杀害,互为怨仇。

【自惟我身及诸众生,去、来、现在,行无惭法,三世诸佛无不知见。今若不断此无惭行,三世诸佛亦当见我。】

无论是我还是所有众生,在过去、未来、现在,不知道行了多少无惭愧之行,所有三世诸佛全都看见了。今天,我如果不能够断掉过去所行的一切无惭愧之行,三世诸佛也会看到我的所做、我的一切。我一定要断掉过去的所有不妥当的行为!

【我当云何犹行不止?甚为不可!是故我应专心断除,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惭藏。】

面对着通晓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我怎么可能继续行过去的恶行而不停止呢?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菩萨们心里想:我一定要专心地断除过去所行的一切不妥当的行为,我一定要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定要为众生广泛地宣说真实之法。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第三惭藏——「惭无尽藏」。

想到自己无始劫以来造作的一切,心生惭心,打算断掉一切不妥当的行为。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愧藏?此菩萨自愧昔来,于五欲中种种贪求,无有厌足,因此增长贪、恚、痴等一切烦恼:‘我今不应复行是事。’】

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愧藏——「愧无尽藏」?拥有愧无尽藏的菩萨们,也是怀着愧心想起过去世以来,在财、色、名、食、睡(五欲)或者色、声、香、味、触中的种种贪求,无有厌足,从而增长了贪、嗔、痴等等一切烦恼。菩萨们想着:我今天已经修行了,我不应该再行过去的一切关于五欲的贪、嗔、痴了。

【又作是念:‘众生无智,起诸烦恼,具行恶法,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乃至展转互为怨仇。

菩萨们又这样想:众生无明(没有智慧)的缘故,生起来诸多的烦恼,他们具行了众多的恶法,他们互相之间都不恭敬,也不尊重,甚至展转互为怨仇。

【如是等恶无不备造,造已欢喜,追求称叹,盲无慧眼,无所知见。

如是等恶无不备造,造了之后还很欢喜,还追求别人对自己的赞叹,这些众生简直就像盲人一样,缺少智慧的眼睛,根本见不到任何智慧,无所知见

【于母人腹中,入胎受生,成垢秽身,毕竟至于发白面皱。

看着所有众生在母亲的胎内,投胎入腹,入胎受生,然后就开始成长自己那个垢秽的肉身,到最后出胎、长大,长到头发白了,面容也起了皱纹。

【有智慧者,观此但是从淫欲,生不净之法,三世诸佛皆悉知见。

有智慧的人旁观神识的入胎、住胎、出胎、成长的整个过程,观整个过程都是从淫欲开始的,从不净之法开始,而生长出诸多的不净,三世诸佛都是这样知道的、都是这样看见的。

【若我于今犹行是事,则为欺诳三世诸佛。

菩萨们想:如果我已经明了地见到淫欲的不净导致的一切后果,如果我还去行淫欲的话,真的是欺诳三世一切诸佛了。

【是故我当修行于愧,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

所以面对着诸佛,我一定要生起这种愧心,不再贪恋淫欲,不再贪恋五欲我一定要好好地修行,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之后我要为所有众生,广泛地宣说真实之法。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愧藏。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一切三界轮回,竟然都是从不净的淫欲所生,菩萨们想到这些就生起愧心,想要速成正觉,想要广为众生讲说真实之法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第四「愧无尽藏」了。

【醍醐】

站在菩萨的角度,看三界轮回内的众生就是非常可笑并且可悲的。接下来,功德林菩萨讲: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闻藏?此菩萨知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无故是事无;是事起故是事起,是事灭故是事灭;是世间法,是出世间法;是有为法,是无为法;是有记法,是无记法。】

伟大的佛子,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无尽藏」呢?

【醍醐】

这里的「闻」不是说听闻佛法的闻,它的内涵比较广阔,指的就是见多识广的意思,就是很有智慧,什么都懂的意思,什么都了解。

拥有闻无尽藏的菩萨摩诃萨们,了知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无故是事无;是事起故是事起,是事灭故是事灭;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是有记法,还是无记法

【何等为是事有故是事有?谓:无明有故行有。

什么是是事有故是事有?就是说菩萨们了解,因为无明」,所以行才(十二因缘,无明缘行)。无明——没有根本智慧,随业流转,因为愚痴所以继续随业流转,跟着惯性走。

【何等为是事无故是事无?谓:识无故名色无。

什么是是事无故是事无?我们知道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所以没有的时候名色就没有了。

【何等为是事起故是事起?谓:爱起故苦起。

什么是是事起故是事起?爱欲起来的时候,你的苦就起来了。陷入到爱欲当中的人,就好像一个钟摆在渴求和厌倦之间摆来摆去,欲望达成之前是渴求的,是痛苦的;欲望实现了是厌倦的,是痛苦的。爱欲就导致了众多的苦,爱起故苦起。

【何等为是事灭故是事灭?谓:有灭故生灭。

什么是是事灭故是事灭?就是灭,所以灭。灭的时候就灭了。

【何等为世间法?所谓:色、受、想、行、识。

什么是世间法?像色、受、想、行、识就是世间法。一切世间法都离不开五蕴(也叫五阴),都是在五阴之内进行的。

【何等为出世间法?所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什么是出世间法?所有的出世间法(解脱法)都离不开以下五点,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何等为有为法?所谓: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界。】

什么是有为法?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众生界,这就是有为法。

何等为无为法?所谓:虚空、涅槃、数缘灭、非数缘灭、缘起法性住。】

什么是无为法?虚空、涅槃、数缘灭、非数缘灭、缘起法性住,这都是无为法。

何等为有记法?谓:四圣谛、四沙门果、四辩、四无所畏、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

什么是有记法?四圣谛、四沙门果、四辩才、四无所畏、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这都是有记法。

【醍醐】

有记法我们可以总结、概括、归纳为:个别的,可以数得清的一些要点,就是有记法。

何等为无记法?谓: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亦有边亦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世间有常,世间无常,世间亦有常亦无常,世间非有常非无常;如来灭后有,如来灭后无,如来灭后亦有亦无,如来灭后非有非无;我及众生有,我及众生无,我及众生亦有亦无,我及众生非有非无;】

什么是无记法?难以计算的。像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亦有边亦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世间有常,世间无常,世间亦有常亦无常,世间非有常非无常;如来灭后有,如来灭后无,如来灭后亦有亦无,如来灭后非有非无这一切讲不清楚的;我及众生有,我及众生无,我及众生亦有亦无,我及众生非有非无

过去,有几如来般涅槃?几声闻、辟支佛般涅槃?未来,有几如来?几声闻、辟支佛?几众生?现在,有几佛住?几声闻、辟支佛住?几众生住?】

或者,过去到底有多少个如来入了般涅槃呢?难以计算。过去到底有多少的声闻、辟支佛入了般涅槃?难以计算。未来会有多少位佛?未来会出现多少个声闻、辟支佛?难以计算。到底一共有多少的众生?现在到底有多少佛住世?现在到底有多少声闻和辟支佛住世?有多少众生住世?

【何等如来最先出?何等声闻、辟支佛最先出?何等众生最先出?何等如来最后出?何等声闻、辟支佛最后出?何等众生最后出?】

什么样的如来是最先出现的?什么样的声闻、辟支佛是最先出现的?什么样的众生是最先出现的?什么样的佛是最后出现的?什么样的声闻、辟支佛是最后出现的?什么样的众生是最后出现的?

【何法最在初?何法最在后?世间从何处来,去至何所?】

什么法是最初出现的?什么法是最末后出现的?这个世间是从哪儿来?到底要去什么地方?

【有几世界成?有几世界坏?世界从何处来,去至何所?何者为生死最初际?何者为生死最后际?是名无记法。】

无始劫以来有多少的世界成了?有多少的世界坏了?世界从哪里来,到哪儿去?生死的最初际到底是怎么回事(生死的最初际就是这个生生死死的轮回什么时候最先开始的)?什么时候是轮回的最后边际?这些很难讲清楚。这些都属于「无记法」。

【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一切众生于生死中,无有多闻,不能了知此一切法。我当发意,持多闻藏,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真实法。’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多闻藏。】

虽然一般众生无法了知,但是菩萨摩诃萨心里却这样想:一切众生在这个生死轮回中没有太多的智慧,也没有见多识广,不能够了知以上种种一切法。但是我就不一样了,我要发心、发大愿我要持多闻之藏,我要广学多闻,我要见多识广,我要什么都知道,成为正遍知者,众生不知道的一切我都想知道。我要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了解),我就在这样的正遍知的状态中(问什么知道什么)去为众生讲说真实之法。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第五「多闻无尽藏」(这个多闻代表一切都知道)。

【醍醐】

这样功德林菩萨就给我们介绍了十种无尽藏当中的「信藏、戒藏、惭藏、愧藏和闻藏」,还有五种无尽藏我们下节课再说

很赞哦!

评论问答

全部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