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日
  • 中国
  • QQ
生食主义

第五篇 四禅八定

  • 2024-04-19 10:39
简介第五篇 四禅八定壹 四禅八定的意义三增上学中,戒增上学有一定的进修次序递次,就在家众而言,须依五戒、十善戒、菩萨戒的次序递次而修;就削发众而言,则须按照沙弥(尼)戒..

  第五篇 四禅八定

  壹 四禅八定的意义

  三增上学中,戒增上学有一定的进修次序递次,就在家众而言,须依五戒、十善戒、菩萨戒的次序递次而修;就削发众而言,则须按照沙弥(尼)戒、具足戒等次序递次受持,不能躐等。定增上学也不例外,也有四禅八定的次序递次可资遵守。

  什么是四禅八定呢?四禅,是色界天的四种禅定境界。色界天的四禅境界与无色界天的四无色定境界,合称为八定。所以,八定其实包括了四禅。

  四与八的法数之所以并举,是因为色界与无色界是相对的,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假如以色界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的散心,则色界和无色界都称为定。

  此外,四禅也称为四静虑。静,是寂静,也就是定;虑,是审虑,也就是慧。以寂静的定,生审虑的慧,叫做静虑,也就是定慧的意思。然而,定慧不仅限于色界定,也通于无色界定,只是色界的禅定是定慧均等,而无色界的禅定相很细微,而且是定多慧少,所以为差别起见,对色界定给予禅及静虑的名称。

  贰 四禅的内容

  一、初禅

  1.心理活动状态:有寻有伺。寻,指寻求推度;伺,指伺察思维。寻与伺的差别,在于前者是比较粗杂的精神感化,后者是比较深细的精神感化。《阿毗达磨法蕴足论》以扣钟及鸟飞作比喻,说明二者的差别相状:扣钟时,先发粗重的声响,然后细声随之鸣起,粗声好比寻,细声好比伺。鸟儿飞翔,先鼓动双翼,再踊身向前,鼓翼好比寻,踊身好比伺。初禅虽然已经离去欲界的恶不善法,然则还保有寻、伺的心理活动。

  2.主观感触感染:离生喜乐。喜,是对于所得的利益认为欢乐;乐,指轻安的精神感化。离生喜乐,是指修到初禅境界时,已离开欲界的恶不善法,此时认为呼吸气息经由全身毛孔进出自如,因而生起轻利安适的喜乐感触感染。

  二、二禅

  1.心理活动状态:内等净。即断除寻、伺的分别心理,形成信根,称为内等净。

  2.主观感触感染:定生喜乐。是指由此禅定所生起的喜乐。

  在达到初禅境界今后,逐渐对初禅境界认为不知足,所以便摄心在禅定上,而泯除了伺、寻的感化。这时,甚深禅悦油然生起,心灵朗然洞彻,如同从暗室中走出,见到日月的光明一般,称为二禅。

  三、三禅

  1.心理活动状态:行舍、正念、正知。住于非苦非乐的行舍地步,以正念、正知持续修习。

  2.主观感触感染:离喜妙乐。是指离去寻伺喜,唯存乐的心理状态。

  在达到二禅今后,喜心涌动,使得禅定不固,所以开始摄心谛观,喜心因而断除,于是泯然入定,绵绵的妙乐从心中流出,遍满全身,可说是世间第一乐事,称为三禅。

  四、四禅

  1.心理活动状态:舍清净、念清净。舍三禅妙乐,令心清净,是以称为舍清净;又唯念修道的功德,所以称为念清净。

  2.主观感触感染:非苦非乐受。是指寻伺喜乐都已断除的境界。

  在达到三禅今后,又认为三禅之乐令心不清净,遂生厌离想,是以加倍精进不懈,终于进入四禅。这时进出息断,绝诸妄想,正念稳固,心灵空明寂静,有如明镜离垢,清水无波般湛然而照,万事万物都显现无遗。

  参 四无色定的内容

  一、空无边处定

  1.心理活动状态:离色心缘虚空,与无色响应。灭三种色:可见有对色、弗成见有对色和弗成见无对色。

  2.主观感触感染:与空响应,心中清白,不苦不乐受加倍增长。

  达到四禅的境界后,身心仍受色法的捆扎,不能安闲,于是加紧功力,观察己身有如罗縠,内外通彻,因为一心念空,所以在深定中只见虚空无边,而没有一切色相。这时,心中清白,无碍安闲,似乎飞鸟破笼而出一样,在虚空中自由安闲地飞翔,称为空无边处定。

  二、识无边处定

  1.心理活动状态:舍空缘识。

  2.主观感触感染:与识响应,安稳清寂,心识明利。

  达到空处定今后,识心遍缘虚空,因为虚空无边,所以识心分散太广,使得定心开始动摇,于是舍弃以前向外缘取虚空,而开始向内以心识为观察的对象,念念不舍。逐渐与识响应后,在深定中不见余事,只见以前、现在、未来诸识显现,与定响应而不分散。这时,心中的清净寂静,无法用言语形容,称为识无边处。

  三、无所有处定

  1.心理活动状态:舍空与识等内外二境,而缘无所有处。

  2.主观感触感染:安稳寂静,不见诸法。

  达到识处定今后,因为心所缘的以前、现在、未来诸识无量无边,能破坏定力,三世心也是和合假有,并非真实,所以,舍去识处,而系心于无所有处,精进不懈。在深定中,心内空无所依,诸想不起,安稳寂静,称为无所有处定。

  四、非想非非想处定

  1.心理活动状态:破识无边处的有想境界及无所有处的无想境界。

  2.主观感触感染:不见有无,恬然清净。

  达到无所有处定今后,心中如痴如醉,如眠如暗,因为还有无明覆盖,所以无所觉了,无所爱乐。于是一心专精,于非有处非无处,念念不舍,终于出现真实定,一切有无边幅都荡然不存,心中清净无为。在三界的定相里,以此定的境界最高,称为非想非非想处定。

  肆 结语

  禅定是佛教修行的重要窍门,通于各宗各派。四禅八定是世间定,是禅定的基本,佛陀在成道和涅槃时,也曾依这些禅定功夫作为助缘,所以其重要性弗成忽视。

  由四禅八定的内容可以得知:每一项的禅定成就都是对于前一项的境界认为不知足,而再加功用行,精进修持所杀青。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成事贵在有恒,譬如烧火煮水,假如不能赓续添柴,水就无法烧开。学佛修道也是如斯,假如得少为足,就不能平步青云,更进一步。尤有甚者,如四禅比丘因证四禅而生慢心,堕入地狱,岂弗成惜!

  《杂阿含经》卷十七中,佛陀告诉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二禅正受时,觉观止息;三禅正受时,喜心止息;四禅正受时,进出息止息;空入处正受时,色想止息;非想非非想处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止息;想受灭正受时,想受止息,是名渐次诸想止息。接著又说更殊胜的止息,于贪欲心不乐、解脱,恚、痴心不乐、解脱,是名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诸余止息无过上者。

  可见即使证到第八定,还不是究竟止息之处,还需要更进一步努力精进,观人空法空,才能彻底去除心垢,达到解脱。

更新于:9个月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