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册 卷九 二、总明所入位次
- 2024-10-03 12:51
【论文】
九?一六谁?于几位?如何悟入?
【疏翼】
第一结上为三问中,第二兴起三问。
【述记?卷五十三】
为三问也。
「谁」者,问能入人,五乘不同,谁能悟入?
「于几位」者,问所经位。既言悟入,几位入也?凡经时节、多少短长?
「如何悟入」:问入[1]方便。虽知[2]唯识,如何方便而悟入也?
【疏翼】
以上第一结上文彰后所明生下五颂中,第一结上为三问讫。
【论文】
九?一七谓具大乘二种姓者,略于五位,渐次悟入。
【疏翼】
第一结上文彰后所明生下五颂中,第二随问略为三答。
【述记?卷五十三】
此、略答也。
「谓具大乘二」种「种姓」──答能入人:通定、不定姓大根器者,非余乘也。
「略于五位」──答所经时:十三位等,略为五也。大果难感,故经五位。
「渐次悟入」──答入方便:万行难修,二果叵证,非顿方便即能入也。
【论文】
九?一八何谓大乘二种种姓?
【疏翼】
第一结上文彰后所明生下五颂中,第三广前所答别三问答。于中分三︰一、别问答大乘二种种姓,二、别问答唯识五位,三、别问答渐次悟入。初中又二︰一、问,二、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三】
第三、别问别答,广前略答。于中分三,如前总释[3]。
【论文】
九?一九一、本性住种姓: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
【疏翼】
第一别问答大乘二种种姓中,第二答。于中分三︰一、别释本性住种姓,二、别释习所成种姓,三、简定性及无种姓。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三】
此、即依前种子三义中,第三正义答[4]。未闻正法,但无漏种无始自成,不曾熏习令其增长,名「本种姓[5]」。「性」者,体也;「姓」者,类也;谓本性来住此菩萨种子姓类差别,不由今有,名「本性住种姓」。
三十五〈菩萨地〉云:无始法尔「六处殊胜」,名本性住种[6]。正与此同,即种姓住。
【论文】
九?二○二、习所成种姓: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别释习所成种姓。
【述记?卷五十三】
此闻正法以去,令无漏旧种增长,名「习种姓[7]」。〈菩萨地〉说:闻十二分教「法界等流」,平等而流故。谓大定缘如起俱时正智,后生后[8]得,后得复[9]生大悲,大悲起化身,化身方说此法;此法相似[10],故名平「等流」也。
又法界性,若能悟时,便能断生死,趣大涅槃,此亦如是。
又法界性善顺、恶违,具诸功德,此亦如是,故名「等流」。
「等」者,相似义;「流」者,出义;从彼所出,与彼相似,故名「等流」。
「闻所成等」,即是三慧所成,非必新生方名为「成」。今种增长,亦名「成」故。
若由三慧,无漏种增,何故乃言「闻所成等」?
意显能成非唯有慧。慧俱品法,亦能成故。能成既尔,所成亦然。故论说言「闻所成等」。
【论文】
九?二一要具大乘此二种姓,方能渐次悟入唯识。
【疏翼】
第二答中,第三简定性及无种姓。
【述记?卷五十三】
此非唯一乘姓,三乘种姓不定性者,亦是此人。具大乘者方能入故,但言「大乘」,简彼定性及无种姓。
此是未种解脱分善,名本种姓,未闻无漏法,令无漏种增。种解脱分善根以去,名习种姓。闻无漏教为缘,令无漏种增故。〈菩萨地〉说,正与此同[11],勘彼应说[12]。此下不解,故别出之。
然《仁王经》[13]及《璎珞》[14]等经所说不同者,如别抄[15]会。《摄论》[16]第六说︰谁能悟入所应知相?大乘多闻熏习相续,已得逢事诸佛出世,得定胜解,集诸善根故,善备[17]福智资粮菩萨[18]。彼约有多功能,四种力故,方能悟入。
然于此中,唯言具本性种姓,即彼所言「大乘」等也。「习所成」等,即彼所言「多闻熏习」等,即因力也。彼余三力,下入位中所须方说。故此与彼,广略不同,至下[19]当知。
然具「本性」犹未能入,具「习所成」,方能入故。即是《摄论》[20]、〈能入章〉[21]也。
无性云︰用及用具,皆待作者,故问入者,谁能悟入?[22]由能入者,唯是因力;有余力者,是所须具,非正所须。故余三力,此中不说。胜解行地发心以去,未入初地,名习所成故。
【疏翼】
以上第三广前所答别三问答中,第一别问答大乘二种种姓讫。
【论文】
九?二二何谓悟入唯识五位?
【疏翼】
第三广前所答别三问答中,第二别问答唯识五位。文亦分二︰一、问,二、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三】
此为问,广前第二「位」[23]。
【论文】
九?二三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
【疏翼】
第二别问答唯识五位中,第二答。于中依次分五别答,此即第一别答。
【述记?卷五十三】
此、在四十心及以前位。从初发心,乃至十回向终,皆名顺解脱分[24]。《对法》[25]等说暖等[26]以前,名解脱分[27]。简二乘故,言「大乘」也。
【论文】
九?二四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别答。
【述记?卷五十三】
即在暖等四善根中,此在初劫。下文等,言胜解行地[28]摄故[29]。
【论文】
九?二五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
【疏翼】
第二答中,第三别答。
【述记?卷五十三】
即在初地,初入地心[30]。
【论文】
九?二六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
【疏翼】
第二答中,第四别答。
【述记?卷五十三】
即从初地住及出心,乃至金刚[31]心位,名为修道[32]。
【论文】
九?二七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五别答。
【述记?卷五十三】
金刚心后,解脱道中,尽未来际[33]。
此等五位下各释名,别出体性,解三劫摄,无劳预解。
《摄大乘》说︰何处悟[34]入?谓即于彼有见似法似义[35]等,乃至胜解行地、见道、修道、究竟道[36]等也。彼说四位,此说五位。
合此初二为「胜解行地」故,即是《摄论?入位章》[37]。无性云︰此所入境及能入位[38]。
【疏翼】
以上第三广前所答别三问答中,第二别问答唯识五位讫。
【论文】
九?二八云何渐次悟入唯识?
【疏翼】
第三广前所答别三问答中,第三别问答渐次悟入。于中亦二︰一、问,二、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三】
此问、广前第三「入」法用[39]。
【论文】
九?二九谓诸菩萨,于识相、性,资粮位中,能深信解。
【疏翼】
第三别问答渐次悟入中,第二答︰于中依次分五别答渐入,此即第一别答渐入。
【述记?卷五十三】
此初二句[40],亦贯通下。
此初二位,以道为位,即分出体[41]。后三以分为位,即通出体[42]。
「资粮位中能深信解」,虽亦「伏除」,未多分故,少而不说。「信解」初增,但名「信解」。至下当知[43]。
【论文】
九?三○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别答渐入。
【述记?卷五十三】
初、伏「所取」,次、伏「能取」。「伏」令不起,故名为「除」;非离「伏」时,别名「除」也;至下当知[44]。
【论文】
九?三一在通达位,如实通达。
【疏翼】
第二答中,第三别答渐入。
【述记?卷五十三】
方起无漏现行二智,证实相性故[45]。
【论文】
九?三二修习位中,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余障。
【疏翼】
第二答中,第四别答渐入。
【述记?卷五十三】
十地行多,时劫长远,念念进习,名「数数修」。
「伏」余烦恼,「断」余智障。此等位中虽亦修证余行、余法,唯识为本,方修余行,故但言唯识[46]。
【论文】
九?三三至究竟位,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复令悟入唯识相性。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五别答渐入。
【述记?卷五十三】
全出二障,功德智慧无不周备[47],不同小圣,故名为「圆」。无缺少故,简二乘也。其福、智二,清净极胜无有能过,不迷、不暗,故名为「明」,此简菩萨。第十地菩萨虽皆遍有,可名为「圆」;未清净故,如罗、縠[48]中观月等故,不名为「明」。
「能尽未来,化」导一切,「复令悟入唯识相性[49]」,显非自济,成己、度人,故名*轮。轮者,转义。
《摄大乘》[50]说︰由何能入?由善根力所任[51]持故,三种练磨心[52],断除[53]四处障[54]。无性云︰此问[55]入因︰谓由何因,于此能入?故《摄论》云︰由何、云何而得悟入?[56]谓缘法义境[57]等[58]。
无性云︰此[59]能入具[60]。彼在此论「资粮位」中。彼论「四寻思」等所作方便[61]、所入[62]、入喻[63],及下初修[64]「顺决择[65]分」[66]、「名事互为客」等寻思、寻思果[67]。
教授二颂[68],在此「加行位」中,彼悟入唯识性故,悟入三性[69]、入极喜地等[70]。入唯识所须[71],即此「见道」。
彼论「已[72]入于地、得见道、已入唯识、于修道中云何修行」等[73],〈入因果分〉、〈修差别分〉、三学分[74],是此「修道」;彼论〈果智〉、〈果断分〉,此「究竟道」。
然《摄论》十分[75]所有,并此论有,如前已叙。〈菩萨地〉四十七、八[76]、〈住品〉中说有「十三住」。四十九[77]〈地品〉说有「七地」,皆是此中五位等摄。
十三住中,前十二住,即菩萨位,今此五颂[78],前四颂摄。第十三住,是如来住,即如来位,今五颂中,第五颂[79]摄。
十三住[80]者,一、种姓住[81]:是此所言「本性住种姓」。未入僧祇[82]。四十七说︰谓诸菩萨,性自仁贤[83],性自成就菩萨功德,菩萨所应众多善法[84];于彼现行,亦有显现[85]。由性仁贤,逼遣方便,令于善转[86],非由思择有所制约、有所防护[87]。住此住中[88],任[89]持一切佛法种子;于自体中,于所依中[90],已具足有[91]一切佛法一切种子。性不能起上烦恼缠[92]、造无间业,或断善根。广如〈种姓品〉说[93]。
云何菩萨胜解行住[94]?谓诸菩萨从初发心[95],乃至未得清净意乐[96],所有一切诸菩萨行,皆此住摄[97]。当知前住[98]于余十一菩萨住,及如来住,唯有因转,摄受彼因[99];于余菩萨住尚未发趣[100]、未得、未[101]净[102],况如来住。
住此住[103]中[104],普于一切余菩萨住,及如来住,皆名发趣,然[105]未得、净。于自住中[106]名趣、名得,为令清净而修正行[107]。于前住[108]中,虽修诸善,性仁贤故为之,非为菩提故作也。未名「发趣」,故不入僧祇。此住[109]所修,皆名「发趣」,故与前别。
此位[110]思择力胜[111],所作加行[112],以分别慧[113],未得坚固相续无退菩萨胜修[114]。此说无漏修慧不得,非有漏修此位不得。
或此说初发心时,十住[115]菩萨,八相成道,既不得修[116],如何得有如是神通?如于胜修[117],于胜修果无碍解[118]、神通、解脱[119]、等持[120]、等至[121],亦未能得。未超五畏︰谓不活畏[122]、恶名畏[123]、死畏、恶趣畏、处众怯畏[124]。有三处忘失[125]︰一、失念于五境颠倒[126]。二、失念于受生,忘前生事[127]。三、于所受持法久作、久说,有所忘失。或具聪慧[128],为他说法,勉励而转[129],如暗中射,或中不中[130]。或于菩提虽已发趣[131],而复退舍。或时舍戒[132],或利有情,而生厌倦利益安乐[133],未能广大无量;于一切菩萨学中,未能普学[134];菩萨相中[135],未皆成就[136];在家、出家[137]二分菩萨,正加行中,未等显现[138]。
于此所说诸行状相[139],下忍转时,上品[140];中忍转时[141],中品[142];上忍[143]转时[144],下品;渐轻微故[145]。
入初地时,此一切相[146]皆无所有。一切相违[147]白法显现[148],乃至广说[149],皆第二住摄。即是此中资粮、加行二道,五颂之中,初、二[150]颂摄。以彼论言:从初发心[151]乃至未得清净意乐[152],是「胜解住」。论说「清净意乐」菩萨住,是初地摄。故知四善根亦初「胜解行住」摄。既尔,即显是初劫摄。《论》说此住初劫摄故[153],至下当知[154]。
此与《璎珞经》[155]二种姓别,应如前[156]会。《中边》中卷〈对治品〉中,明念住等修之分位,即念住等在解脱分[157],如前应知[158]。
第三「极欢喜住[159]」,亦名「净胜意乐住[160]」,即初地摄。此少分,是见道,即五颂中,第三[161]颂。除住地、出地心故。
第四、「增上戒住[162]」,即第二地。
第五、「增上心住[163]」,即第三地。
第六、「觉分相应增上慧住[164]」,即第四地。
第七、「诸谛相应增上慧住[165]」,即第五地。
第八、「缘起流转止息相应增上慧住」[166],即第六地。
第九、「无相、有功用住[167]」,即第七地;以前,第二劫摄。
第十、「无相、无功用住[168]」,即第八地。
第十一、「无碍解住」[169],即第九地。
第十二、「最上成满菩萨住[170]」,即第十地[171],即第三劫。
四十八说︰又即于此一一住中,经多俱胝百千大劫[172],或过是数,方乃证得及与成满[173]。然一切住,总经于三无数大劫方乃圆证[174]︰谓经第一无数大劫,方乃超过[175]胜解行住,次第证得初地[176]。此就恒常勇猛精进[177],非不勇精进者。复经第二无数大劫,方乃超过初地[178],乃至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次第证得第八地[179]。此即决定[180],以是菩萨得净意乐,决定勇猛勤精进故。复经[181]第三无数大劫,方过八地[182]、九地[183],证第十地[184]。故知四善根初劫所摄,未名净胜意乐地[185]故。
《摄论》第七云︰有五补特伽罗,经三无数大劫,谓胜解行者,经初无数大劫,修行圆满。清净增上意乐行,及有相行、无相行补特伽罗,于前六地,及第七地,经第二无数大劫,修行圆满。即此无功用行补特伽罗,即第八地[186]至第十地,经第三无数大劫,修行圆满[187]。
此论下文,四善根亦是「解行地摄」[188],故知初劫所摄。
古人难云︰初禅方便,非欲界摄[189],初地方便,非初劫摄!
应为质言︰初地方便非初劫者,初地方便,非凡夫摄!若言未证真故,非凡夫摄,应言未证真故,非第二劫摄!
又彼难言,《大庄严论》[190]、《对法》第十一说,四善根,初劫满,已修习故[191],可[192]非初劫者,应反诘言:且如《璎珞经》云︰百劫修千三昧,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化现成佛,入大寂定。[193]是等觉菩萨言三大劫满已,何故不是佛地摄?又此论四善根中,亦言初劫顺解脱满已修[194]。岂即彼[195]非胜解行摄?满心修相好,亦是劫中收,满心修四善根,定是初劫所摄。广成立此如《对法》、第十一抄[196]。
四十八[197]云︰有二无数大劫︰一者、日、夜、月等算数,时无量故,说名「无数」[198]。二、如前说[199]超过一切算数,名无数大劫[200]。若说前劫[201],即经[202]无量无数,方证菩提;若说后劫[203],但三无数,方[204]证菩提不过此量[205],如《璎珞经》下卷说︰八百里石,方广亦然。净居天衣[206]拂尽,名一大僧劫[207]。
若上上精进,或转众多中劫,或有转多大劫,决定无转无数大劫[208]。即释迦菩萨所超量[209],中劫也。一小三灾增减劫数[210],释迦菩萨超九劫,由翘足故[211]。或言更超十二劫,报闻「雪山偈」故[212]。或超十二[213]劫,投[214]身饿兽故[215],如别抄会[216]。
此时长远,何日成佛?
「处梦谓多[217]年」等[218],如《摄论》广说[219]。
此后九地全、初地少分,是「修道」。即五颂中,第四颂[220]摄。
然以前十二住并是因位。「第十三住」最极「如来住」,即「究竟道」,「如来地」摄。即五颂中,第五颂[221]摄,果位所收。此后十一住,下论广解,不能预述。
有差别者对〈菩萨地〉,及《十地经》,下自广解。
最初二住,虽论有文,然不广解此行相故,今别出之:
「种姓住」,即以一切佛法、一切无漏种子为体。未起现行无漏,有漏趣向心故[222]。即通五蕴种子为体。五法中,正智摄[223]。三性中依他、圆成,二性摄。常、无常,漏、无漏,别故[224]。
第二住以一切佛法无漏种子,有漏随顺一切现种功德为性。起顺趣心故。此等引证者,如前已说[225]。未证真如,唯以有为为体。
次十住,此论以有为、无为、无漏功德为性,证真如故。今亦取一切未曾得世间功德顺趣者为体。三十二相等,非皆无漏,五法中[226],正智、分别、真如,及相为体。二性如前。
「如来住」以有为、无为无漏功德为体。下[227]十地、三身中,自当解释。
辨差别者,胜解行住于菩萨修,所作狭小、有缺、不定;所得有退。极欢喜住,所作广大、无缺、决定;所得不退,乃至三种增上慧住,亦尔。即前六地,行相皆同。从初无相住──即第七地,乃至成满菩萨住,所作无量、无缺、决定;所得终无退转[228]。
又胜解行住于无相修发趣,六地以前获得;七地圆证;第八地清净;第九、十地,于无相修果,当知领受,得诸功德,乃至广如彼论等说[229]。
言「七地」者[230],前六菩萨[231],第七一种,菩萨如来杂立为地。
一、种姓地[232],即「种姓住」。二、胜解行地,即「胜解行住」。三、净胜意乐地,即「极喜住」。四、行正行地[233],即「增上戒」乃至「有加行无相住」。五、决定地[234],即「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此地菩萨堕在第三决定中故。六、决定行地[235],即「无碍解住」。七、到究竟地[236],即最上成满菩萨及「如来住」。
既知「地」、「住」而相摄已[237],「地」摄五颂,准「住」应知。此等诸义,下既广解,不劳预说[238]。
【疏翼】
以上大文第三最后五颂明唯识所入之位中,第一结上文彰后所明生下五位讫。
--------------------------------------------------------------------------------
[1] 「问入」二字,《金藏》无。
[2] 「知」字,《金藏》作「言」。
[3] 「释」字,《金藏》作「理」。
[4] 见本论卷二中云:
有义: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处、界功能差别。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
[5] 即「本性住种姓」,藏文作「rav b?in gyis gnas pai rigs/」。
[6] 《瑜伽》卷三十五原文为:
本性住种姓者,谓诸菩萨六处殊胜﹝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 rnams kyi skye mched drug gi khyad par gav yin pa ste/」﹞,有如是相,从无始世﹝藏文作「thog ma med pai dus can/」﹞,展转传来﹝藏文作「gcig nas gcig tu brgyud de ovs pa/」﹞,法尔所得﹝藏文作「chos bid kyis thob pa/」﹞,是名本性住种姓。
[7] 即「习所成种姓」,藏文作「yav dag par bsgrubs pai rigs/」。
[8] 「后」字,《金藏》误作「复」。
[9] 「复」字,《金藏》误作「后」。
[10] 「相似」二字,《金藏》有,余无。
[11] 如于「习所成种姓」后云︰
此中义意,二种皆取﹝藏文作「don gyi skabs dir ni gbi ga yav dod do/」﹞。
[12] 谓应解「渐次悟入」。
[13] 见《仁王经》〈菩萨教化品〉第三,说地前有三十心︰十信、十住、
十坚。
[14] 即《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第三说六种姓︰习种
姓、性种姓、道种姓、圣种姓、等觉性、妙觉性。
[15] 见《略纂》卷十九初,如云︰
如《仁王经》说有差别,地前有三心︰一、信心,二、住心,三、坚心。信位中,名习种姓者﹝如云「善男子初发想,信恒河沙众生修行伏忍,于三宝中生习种姓十心︰信心、精进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护心、愿心、回向心。是为菩萨能少分化众生,已超过二乘一切善地,一切诸佛菩萨长养十心为圣胎也」﹞,即十解、十行,合为住心;坚心,即十回向心。
西方寻访,彼经未闻有本。虽尔,今且会之,如彼经意,总说习种姓为众多性。即彼经云「习种姓」者,谓在信心,即十信位也。
「性种姓」者,谓在住心。住心,彼经即十解十行﹝十解,即十悉知。十行,如智周《大乘入道次第章》初云「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恚行,四、无尽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着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十解、十行名「性种姓」﹝如云「次第起干慧性种姓有十心,所谓四意止︰身、受、心、法,不净、苦、无常、无我也;三意止︰三善根,慈、施、慧也;三意止︰所谓三世──过去因忍、现在因果忍、未来果忍。是菩萨亦能化一切众生,已能过我人知见众生等想,及外道倒想所不能坏」﹞。问︰何故彼经先明习姓,后明本性?释曰︰即初修习时名为习姓,后习已成性名性种姓,故此先后,非如此论义。
问曰︰何故彼合二十心为十住,《华严》﹝〈发心功德品〉第十七,说「十悉知」云「为悉知一切世界成坏故,为悉知一切世界中众生垢净故,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净故,为悉知一切众生心乐烦恼习气故,为悉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为悉知一切众生诸根方便故,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故,为悉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故,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发于无上菩提之心。」又〈十住品〉第十五,说十住云「所谓初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住、灌顶住,是名菩萨十住」﹞等,开为二十心耶?释曰︰简前后故。前,初发生增上信故,故简异前;既不邻近初见道故,故合二十心但名一住。故十回向,彼﹝二﹞经说为「道种姓」﹝如云「复有十道理种姓地,所谓观色、识、想、受、行、得戒忍、知见忍、定忍、慧忍、解脱忍。观三界因果空忍、无愿忍、无想忍。观二谛虚空,一切法无常,名无常忍;一切法空,得无生忍。是菩萨十坚心,作转轮王,亦能化四天下,生一切众生善根」﹞。邻近见道无漏道故,见道以去﹝「以十五心为首︰四摄法、四无量心、四弘愿、三解脱门。是菩萨从善地至于萨婆若(梵文为「sarva-jba」;藏文为「thams cad mkhyen pa/」),以此十五心为一切行根本种子」﹞,是彼经意﹝《仁王经》「行种姓」,相当《菩萨璎珞本业经》「圣种姓」。《略纂》会其一,亦即会其二。﹞今此论意,理必不然,姓各别故。
[16] 见《摄论》卷二、两《释》卷六。
[17] 「备」字,《金藏》误作「修」。
[18] 《摄论》卷二原作:
此中谁能悟入所应知相?大乘多闻熏习相续﹝藏文作「sems kyi rgyud theg pa chen pai chos mav du thos pas bsgos pa/」﹞,已得逢事无量诸佛出现于世,已得一向决定胜解﹝藏文作「gcig tu mos pa can/」﹞,已善积集诸善根故﹝藏文作「dge bai rtsa ba legs par brtams pai phyir/」﹞,善备福智资粮菩萨。
《摄论?世亲释》云︰
如是品类,如是方便而能悟入,今当显示﹝藏文作「de lta bui rnam pa na su ?ig jug pa bstan par bya ste/」﹞。「大乘多闻熏习相续」者,简声闻等所有多闻熏习相续。「已得逢事无量诸佛出现于世」者,已得现前逢事诸佛出现世间,超过数量﹝藏文作「gravs las win tu das pai savs rgyas byuv ba mes par bya ba gav gis thob par gyur pa ste/」﹞,「已得一向决定胜解」者,谓于大乘所得胜解,非诸恶友所能动坏﹝藏文作「gav gi mos pa theg pa chen po las bskyad par mi nus pa ste/」﹞。即由无间所说三因,已善积集诸善根故,乃得名为善备福智资粮菩萨。
又即如是福智资粮云何渐次而得圆满?谓由因力、由善友力、由作意力、由依持力。此中两句,即是二力,如数应知。作意力者,即是一向决定胜解。此用大乘熏习为因,事佛为缘,以有一向决定胜解,能修正行。修正行故,积集善根,如是名为由作意力,善修福智二种资粮。由此渐次善修福智二资粮故,能入大地,如是名为由依持力。
解四力文,藏文所无。
[19] 本论卷九云:
此位菩萨依因、善友、作意、资粮四胜力故,于唯识义虽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门修菩萨行。
[20] 《摄论》卷二、两《释》卷六。
[21] 真谛译《摄论?世亲释》作「释应知入胜相品第三、能入人章第
二」,新译作「入所知相分第四」。
[22] 「用及用具,皆待作者,故问入者,谁能悟入」,藏文作「jug pa su
?e na ?es bya ba ni jug par byed pa mvon par rtogs par byed pa po dpyod
pas dri ba glev slov vo/」。
[23] 即论「略于五位」。
[24] 「顺解脱分」,藏文作「thar pa dav mthun pai cha/」。
[25] 见《对法》卷八。
[26] 「暖等」,即暖、顶、忍、世第一。藏文作「dro bar pa dav/ rtse mo
dav/ bden pai rjes su mthun pai bzod pa dav/ jig rten pai chos kyi mchog rnams/」。
[27] 此《对法》说五道中之「资粮道」。藏文作「tshogs kyi lam/」。
[28] 「胜解行地」,藏文作「mos pas spyod pa la gnas pa/」。
[29] 如本论卷九云︰
此位未证唯识真如,依胜解力修诸胜行,应知亦是解行地摄。
《对法》说五道之「加行道」,藏文作「sbyor bai lam/」。
[30] 《对法》说五道之「见道」,藏文作「mthov bai lam/」。
[31] 即金刚喻定,藏文作「rdo rje lta bu ?es bya bai tiv ve dzin/」。
[32] 「修道」,藏文作「bsgom pai lam/」。
[33] 《对法》说五道之「究竟道」。藏文作「mthar phyin pai lam/」。
[34] 「悟」字,原作「能」。
[35] 「有见似法似义」,原作「有见似法似义意言」。
[36] 《摄论》卷二﹝两《释》卷六﹞原文作:
何处能入?谓即于彼有见似法似义意言等,大乘法相等所生起﹝藏文作「theg pa chen poi chos kyi rgyu las byuv ba de bid la/」﹞胜解行地、见道、修道、究竟道中,于一切法唯有识性随闻﹝藏文作「chos thams cad rnam par rig pa tsam du rjes su sgrogs pa la/」﹞胜解故﹝藏文作「mos pa dav/」﹞,如理通达故﹝藏文作「ji lta b?in du de rab tu rtogs pa dav」﹞,治一切障故﹝藏文作「sgrib pa thams cad kyi gben po sgom pa dav/」﹞,离一切障故﹝藏文作「sgrib pa med pai phyir ro/」﹞。
[37] 真谛所译原作:〈释应知入胜相品〉第六;〈入境界章〉第三;及〈入
位章〉第四。
[38] 《摄论?无性释》卷六原文作:
「何处能入」者,问所入境及能入位﹝藏文作「gav du jug ce na ?es bya ba ni yul dmigs kyis dbye ba lhur len pas dri bao/」﹞。「谓即于彼有见」等者,谓于大乘法相所生决定行相似法似义意言,能入于此境界。能入是用,所入境界是业、是持﹝藏文作「theg pa chen poi chos kyi rgyu las dei rnam par byuv ba jug pa poi yid kyi brjod pa ni jug par bya bai yul yin par g?i bid du brjod par dod pao/」﹞。于此意言,或有能入在胜解行地﹝藏文作「yid kyi brjod pa de la jug pa kha cig ni mos pas spyod pai sa la jug ste/」﹞,于一切法唯识性中,但随听闻生胜解故;或有能入在见道中,如理通达此意言故。此中「如理而通达」者,谓通达彼非法、非义、非所取、非能取故﹝藏文作「di ltar sems can med pa dav/ chos med pa dav/ gzuv ba med pa dav/ dzin pa med par rab tu rtogs pao/」﹞;或有能入在修道中,由此修习对治烦恼所知障故﹝藏文作「de rnam par dag pai phyir ro/」﹞;或有能入在究竟道中,最极清净﹝藏文此处无此四字﹞、离诸障故,如是四种,是能入位。
[39] 即论「渐次悟入」。
[40] 指「谓诸菩萨,于识相、性」二句。
[41] 智周《演秘》云︰
以五道中,初之二道标二位名。俱有漏道,有漏道中散定体别,分为二也。
[42] 智周《演秘》云︰
不以五道而彰位名,但以修等少分、多分、全分不同,分三位也。体俱无漏无为摄故,故名「通体」。
[43] 如本论卷九云︰
此位菩萨依因、善友、作意、资粮四胜力故,于唯识义虽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门修菩萨行。故于二取所引随眠,犹未有能伏灭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现行。
[44] 如本论卷九云︰
此加行位,未遣相缚,于粗重缚亦未能断,唯能伏除分别二取。
[45] 如本论卷九云︰
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能所取相俱是分别有所得心戏论现故。
最初归敬偈云︰
稽首唯识性,满、分清净者。
[46] 如本论卷九云︰
菩萨从前见道起已,为断余障,证得转依,复数修习无分别智。此智远离所取、能取,故说「无得」及「不思议」。
[47] 「备」字,《金藏》作「遍」。
[48] 「縠」字,《金藏》、灵泰《抄》牒释作「谷」,余作「网」。
[49] 「性」字,《金藏》有,余缺。
[50] 见《摄论》卷二初、两《释》卷六初。
由何能入?由善根力所任持故﹝藏文作「dge bai rtsa bai stobs bskyed pa dav/」﹞,谓三种相练磨心故﹝藏文作「rnam pa gsum gyis sbyav ba dav/」﹞,断四处故﹝藏文作「gnas b?i spov ba dav/」﹞。缘法义境止观,恒常殷重加行,无放逸故﹝藏文作「chos dav don la dmigs pai ?i gnas dav lhag mthov bsgom pa rtag tu dav gus par byas te sbyor ba la bag yod pas jug go/」﹞。
[51] 「任」字,《金藏》误作「住」。
[52] 「三种练磨心」,藏文作「rnam pa gsum gyis sbyav ba dav/」。为意
乐增上无退屈心,引他剎那无量有情证觉以例一己,任运行施等,
为世间善等,可速圆满。
[53] 「除」字,原无。
[54] 「障」字,原作「故」。
此段前文并续下引文,原作:
即断二乘作意、断于大乘异慧及疑、断法执、我执、断分别。
[55] 「问」字,《述记》原引作「即」,今改。
[56] 「云何而得悟入?」藏文作「gav gis ji ltar jug ce na/」。
[57] 「谓缘法义境」五字,《金藏》有,余无。
[58] 《摄论》原文:
由闻熏习种类,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有见意言﹝藏文作「thos pai bag chags kyi rgyu las byuv ba/ tshul b?in yid la byed pas bsdus pa/ chos dav don snav ba lta ba dav bcas pai yid kyi brjod pa dav/」﹞。
[59] 「此」字,原无。
[60] 《摄论?无性释》原文:
此中双问作具、所作﹝藏文作「byed pa dav di ltar bya ba dri bao/」﹞。由有作者入所作业,应知定有能入之具﹝藏文作「di ltar iug par byed pa po las jug par byed pa na byed pa po dav/」﹞。自现观相是所作事,决定应有如是如是所作方便﹝藏文作「mvon par rtogs pai mtshan bid bya ba di lta bu dav di lta bu byao ?es bya ba di ltar bya ba gdon mi za bar dgos par gyur te/」﹞。是故今当二俱解释﹝藏文作「des na gbi ga ston to/」﹞。
[61] 如《摄论?无性释》云︰
由四寻思,及由四种如实智,于此似文似义意言﹝藏文作「yi ge dav don snav bai yid kyi rnam par rtog pa de dag la/」﹞,便能悟入唯有识性﹝藏文作「rnam par rig pa tsam bid du jug go/」﹞。
[62] 如《摄论?无性释》云︰
入唯识性、相见二性及种种性﹝藏文作「de tsam bid dav/ rgyu mtshan dav lta ba dav bcas pa gbis dav/ sna tshogs kyi rnam pa la jug ste/」﹞。
[63] 如暗中绳,显现似蛇﹝藏文作「mun khuv na sbrul du snav bai thag pa b?in
du jug ste/」﹞。譬如绳上,蛇非真实,以无有故。
[64] 「修」字,《金藏》有,余无。
[65] 「决择」,《述记》原作「解脱」,今改。
[66] 如《摄论?无性释》云︰
于此悟入唯识性时,有四种三摩地,是四种顺决择分﹝藏文作「ves par byed pai cha dav mthun pa b?i/」﹞依止。
[67] 如《摄论》云︰
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藏文作「miv dav dvos gbis phan tshun du/ glo bur yin par yovs su btsal/」﹞;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藏文作「btags pa rnam pa gbis po la/ de tsam bid du btsal par bya/」﹞。实智观无义,唯有分别三﹝藏文作「yav dag ji b?in yovs wes pas/ don med par ni rtog gsum dav/」。无性云「观见唯有三种分别︰谓名分别、自性假立分别、差别假立分别」﹞;彼无故此无,是即入三性﹝藏文作「de med phyir yav de med par/ mthov ba gsum la jug pa yin/」。无性云「谓义无故,观此三种分别亦无」﹞。「是即入三性」者,如上所说,即是悟入三种自性。谓初颂前半,观名与事更互为客,即是悟入遍计所执自性。初颂后半,观彼二种自性差别唯有分别,唯有假立﹝藏文作「vo bo bid khyad par du btags pa rtog pa tsam bid du mthov nas/」﹞,即是悟入依他起性。第二颂中,即是悟入圆成实自性。此中但遣遍计所执各别心境﹝「但遣」等十字,藏文无﹞,伏除分别,不无其事﹝藏文作「rtog pa zad kyi/ dvos por ma yin no ?es rtog pa rnams kyav med par mthov bas/」﹞。若不尔者,系缚、解脱,俱不应成,净与不净,皆无有故。
[68] 此二颂见本论下文,《对法》卷十一亦引。即《庄严现观论》或
《分别瑜伽论》,为《般若经》之教授意旨也。
[69] 如《摄论》云︰
若已了知彼义无者,蛇觉虽灭,绳觉犹在。若以微细品类分析,此又虚妄﹝藏文作「de yav rnam pa phra mor bya na nor ba ste/」﹞,色、香、味、触为其相故。此觉为依,绳觉当灭,如是于彼似文似义六相意言伏除﹝藏文作「bsal na/」﹞,非实六相义时,唯识性觉亦当除遣﹝藏文作「rnam par rig pa tsam gyi blo yav rnam par bwig par bya ba yin no/」﹞。由圆成实自性觉故﹝藏文作「da b?in du yovs su grub pai vo bo bid kyi blo la brten te/」﹞,如是菩萨悟入意言似义﹝显现﹞相故,悟入遍计所执性。悟入唯识性故﹝藏文作「rnam par rig pa la jug pas/」﹞,悟入依他起性。云何悟入圆成实性?若已灭除意言,闻法熏习种类唯识之想,尔时菩萨已遣义想﹝藏文作「rnam par rig pa tsam gyi du wes kyav bzlog nas jug ste dei tshe byav chub sems dpa don gyi du wes rnam par bwig pa de la yid kyi brjod pa thos pai chos kyi bag chags kyi rgyu las byuv ba/」﹞,一切似义无容等生故﹝藏文作「de dag don du snav ba thams cad byuv bai skabs med pa yin no/」﹞,似唯识﹝显现﹞亦不得生﹝藏文作「des na rnam par rig pa tsam du snav ba yav mi byuv ste/」﹞。由是因缘,住一切义无分别名,于法界中,便得现见相应而住﹝藏文作「gav gi tshe don thams cad la rnam par mi rtog pai miv la gnas wiv/ chos kyi dbyiv la mvon sum gyi tshul gyis gnas pa/」﹞。尔时菩萨平等平等,所缘、能缘无分别智已得生起﹝藏文作「de i tshe byav chub sems dpa dei dmigs par bya ba dav dmigs par byed pa mbam pas mbam pai ye wes rnam par mi rtog pa byuv ste/」﹞,由此菩萨名已悟入圆成实性。
[70] 如《摄论》云︰
如是菩萨悟入唯识性故,悟入所知相﹝藏文作「wes byai mtshan bid la/ rnam par rig pa tsam bid du jug pas ?ugs pa yin te/」﹞。悟入此故,入极喜地﹝藏文作「sa rab tu dga ba/」﹞,善达法界,生如来家﹝藏文作「chos kyi dbyivs legs par rtogs pa yin/ de b?in gwegs pai rigs su skyes pa yin/」﹞,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藏文作「savs rgyas thams cad la sems mbam pa thob pa yin te/」﹞,此即名为菩萨见道。
[71] 如《摄论》云︰
复有别五现观伽他,如《大乘经庄严论》﹝卷二〈真实品〉﹞说︰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于法思量善决已,故了义趣唯言类﹝藏文作「don gyi rnam pa brjod pai rgyus byuv rtogs/」﹞。若知诸义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藏文作「de dra ba yis sems tsam bid la gnas/」﹞;便能现证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藏文作「de bas gbis kyi mtshan bid bral ba yis/ chos kyi dbyivs ni mvon sum bid du gyur/」﹞。
[72] 「已」字下,《金藏》多「又」字。
[73] 《摄论》原文作:
如是菩萨已入于地;已得见道;已入唯识;于修道中云何修行?于如所说安立十地,摄一切经皆现前中﹝藏文作「ji ltar rnam par gnas pa bstan pa byav chub sems dpai sa bcu mdo sde thams cad bsdus pa bid du be bar gnas pa rnams la/」﹞,由缘总法﹝藏文作「dres pa la dmigs pa/」﹞,出世后得止观智故,经于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数修习故﹝藏文作「bskal pa bye ba khrag khrig brgya stov phrag mav por goms par byas pai phyir/」。梵文为「koti」;藏文为「bye ba」。梵文为「niyuta」;藏文为「khrag khrig」﹞,而得转依。为欲证得三种佛身,精勤修行。
[74] 即〈增上戒学分〉第七、〈增上心学分〉第八、〈增上慧学分〉第九。
[75] 除〈总标纲要分〉第一不计以外。
[76] 即〈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二。
[77] 即〈持究竟瑜伽处地品〉第三。
[78] 第二十六至第三十颂。
[79] 即第三十颂「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80] 「十三住」,藏文作「gnas pa bcu gsum/」。
[81] 「种姓住」,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i rigs la gnas pa/」。
[82] 「阿僧祇」,梵「asajkhya」;藏文为「bgrav du med pa/」。
[83] 「谓诸菩萨,性自仁贤」,原作「谓诸菩萨住种性住,性自贤仁」。
「住种性住,性自贤仁」,藏文作「di la byav chub sems dpai rigs la
gnas pa ni rav b?in gyis sems kyi rgyud dge bai phyir/」。
[84] 「性自成就菩萨功德、菩萨所应众多善法」,藏文作「rav b?in gyis
byav chub sems dpai yon tan byav chub sems dpa la os pai dge bai
chos rnams dav ldan pa yin te/」。
[85] 「于彼现行,亦有显现」,藏文作「de yav dag par spyod pa la yav
dag par snav la/」。
[86] 「由性仁贤,逼遣方便,令于善转」,藏文作「rav b?in gyis dge ba kho
nas vav gis dge ba de la jug gi/」。
[87] 「非由思择,有所制约、有所防护」,藏文作「so sor brtags te gags
dav bcas par gyur pa ni ma yin no/」。
[88] 「住此住中」,原作「若诸菩萨住种姓住」。
[89] 「任」字,《金藏》误作「住」。「任持」,藏文作「dzin pa/」。
[90] 「于所依中」四字,《金藏》有,余缺。
[91] 「于自体中、于所依中,已具足有」,藏文作「dei lus la gnas wiv/
rten la gnas par yod do/」。
[92] 「又诸菩萨,住种性住性,离粗垢」,藏文作「dri ma rags pa dav bral
ba yin te/」。
「不能﹝现﹞起上烦恼缠」,藏文作「de lta bui bon movs pai dkris
par mvon par byed pai cha ma yin no/」。
[93] 即《瑜伽》卷四十七云:
如〈种性品〉所说,种种住种姓相,于此菩萨种姓住中,亦应广说,应如实知。是名菩萨种姓住。
[94] 「云何菩萨胜解行住」,藏文作「de la byav chub sems dpai mos pas
spyod pa la gnas pa gav ?e na/」。
[95] 「谓诸菩萨从初发心」,藏文作「dav po sems bskyed pa nas bzuv ste/」。
[96] 「清净增上意乐」,藏文作「lhag pai bsam pa yav dag pai/」。
[97] 「皆此住摄」,原作「当知皆名胜解行位」。
[98] 「当知前住」,原作「又诸菩萨种姓住中」。
[99] 「于余十一﹝诸﹞菩萨住及如来住,唯有因转,摄受彼因」,藏文
作「de b?in gwegs pai gnas pai rgyu tsam la jug civ/ rgyu yovs su dzin
par zad kyi/」。
[100] 「于余菩萨住尚未发趣」,藏文作「g?an ci yav brtsams pa yav med/」。
[101] 「未」字,《金藏》误作「清」。
[102] 「未得、未净」,藏文作「thob pa yav med/ rnam par sbyavs pa yav
med na/」。
[103] 「住」字,《金藏》误作「位」。
[104] 原作「若诸菩萨胜解行住」。
[105] 「然」字,原无。
[106] 原作「即于如是胜解行住」。
[107] 「﹝亦﹞名﹝发﹞趣、﹝亦﹞名﹝为﹞得,为令清净而发正行」,藏
文作「de bid rnam par sbyavs pa la yav ?ugs so/」。
[108] 即种性住。
[109] 即胜解行住。
[110] 原作「胜解行住菩萨转时」。
[111] 「思择力胜」,藏文作「so sor rtog pai stobs can yin te/」。
[112] 「﹝于诸菩萨﹞所作加行」,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i bya bai
sbyor ba dag la/」。
[113] 此略引「数数思择,方能修作,未能任性成办所作」。藏文作「so
sor brtags wiv brtags wiv wes rab kyis sbyor bar byed kyi/ rav b?in gyis dei
bdag bid du gyur pas byav chub sems dpai bsgom pa mi gyur ba dav/」。
[114] 「未得坚固相续无退菩萨胜修」,藏文作「brtan pa dav phyir mi
ldog pa thob pa ma yin no/」。
[115] 「住」字,灵泰《抄》释文及《金藏》作「信」。
[116] 东晋译出六十《华严》卷九〈初发心菩萨功德品〉第十三颂云︰
清净妙法身,应现种种形;犹如大幻师,所乐无不见。
或处为众生,究竟菩萨行;或复现初生,出家行学道。
或于树王下,自然成正觉;或处为众生,未现入泥洹。
现住甚深妙,无量自在法;声闻、辟支佛,一切莫能测。
[117] 「如于胜修」,藏文作「bsgom pa ji lta ba b?in du/」。
[118] 「于胜修果无碍﹝胜﹞解」,藏文作「bsgom pai bras bu so so yav
dag par rig pa dav/」。
[119] 「神通、解脱」,藏文作「rnam par thar pa dav/」。
[120] 「等持」,藏文作「tiv ve dzin dav/」。
[121] 「等至」,藏文作「sboms par jug pa/」。
[122] 「未﹝能﹞超﹝越﹞五﹝种怖﹞畏:谓不活畏」,藏文作「tsho ba
med pai jigs pa dav/」。
[123] 「恶名畏」,藏文作「tshigs su bcad pa med pai jigs pa dav/」。
[124] 「死畏、恶趣畏、处众怯畏」,藏文作「khor gyi nav du bag tsha
bai jigs pa rnams las kyav das pa ma yin no/」。
以下略引《瑜伽》卷四十七文:
于所应作利有情事,策励思惟方能修作﹝藏文作「yav so sor brtags te sbyor gyi/」﹞,未能任性哀愍、爱念﹝藏文作「rav b?in gyis sbiv brtse ?iv byams pas ni ma yin no/」﹞。或于一时于诸有情,由身、语、意发起邪行﹝藏文作「lus dav vag dav yid kyis log par sgrub bo/」﹞,或于一时,于诸境界发起贪着﹝藏文作「yav lhag par ?en par gyur ro/」﹞,或于一时,于资生具现有悭吝﹝藏文作「yo byad rnams la kun du dzin par yav snav vo/」﹞。信他诸佛菩萨而行﹝藏文作「savs rgyas dav byav chub sems dpa g?an dag la yav dad pas gro bar gyur gyi/」﹞,未能自内了知真实﹝藏文作「so sor rav la de kho nar wes pa ni ma yin no/」﹞,谓于如来、或法、或僧、或真实义﹝藏文作「de kho nai don nam/」﹞、或有情事﹝藏文无此四字﹞、或佛菩萨神通威力﹝藏文作「mthu/」﹞、或因、或果、或应得义﹝藏文作「thob par bya bai don nam/」﹞、或得方便、或于所行﹝藏文作「spyod yul las brtsams te/」﹞,皆随他信。
成就狭小闻所成智、思所成智,而非无量。又即于此或时忘失,有忘失法﹝藏文作「de bid kyav des ched ga brjed par gyur te/ brjed vas pai chos can yin no/」﹞。
成就菩萨苦迟通行﹝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i lam mvon par wes pa bul la dka ba dav ldan pa yav yin no/」﹞。于大菩提无猛利乐欲﹝藏文作「byav chub chen po la yav dun pa drag po med do/」﹞无炽然精进﹝藏文作「brtson grus bar ba ma yin no/」﹞,无有甚深牢固净信﹝藏文作「zab mo dga ba legs par gnas pa ma yin no/」﹞。
[125] 「有三处忘失」,原作:
于其三处,有忘失念。
[126] 「失念,于五境颠倒」,原作:
于境界可意不可意色、声、香、味、触、法中,或于一时,其心颠倒忘失﹝藏文作「phyin ci log tu sems pa dav/」﹞。
[127] 《瑜伽》卷四十七原作:
于受生彼彼身中既受生已,忘失前生。
[128] 此处略引《瑜伽》卷四十七一段文:
于其诸生能受、能持,于其义理、堪能悟入﹝藏文作「chos rnams len pa dav dzin pa dav/ don jug par nus la/」﹞,或于一时则不如是;或于一时,具足忆念,或于一时,成忘念类﹝藏文作「brjed vas pai rav b?in can du gyur ro/」﹞。于诸有情未能了知如实调伏善巧方便﹝藏文作「sems can rnams dul bai thabs kyav ji lta ba b?in du mvon par mi wes la/」﹞,于自佛法亦未了知、如实引发善巧方便﹝藏文作「rav gi savs rgyas kyi chos sgrub pai thabs byav mvon par mi wes so/」﹞。
[129] 「为他说法,﹝教授、教诫﹞勉励而转」,藏文作「g?an dag la yav
vav gyis chos ston civ gdams pa dav rjes su bstan pa la jug par byed
de/」。
略引:
勉励转故,不如实知──或时虚弃,或不虚弃﹝藏文作「chedga ni bras bu gyur/ ched ga ni bras bu yod par gyur ro/」﹞。
[130] 此处,原文有「随欲成故」。藏文作「dbav du grub par zad par na/」。
[131] 「趣」字,原作「心」。
[132] 《瑜伽》卷四十七原作:
或于一时,弃舍菩萨先所受学净戒律仪,不能受学。
[133] 《瑜伽》卷四十七原作:
或于一时,虽勤修习利有情事,而于中间生厌倦故,复还舍利有情事。由意乐故,欲令自乐﹝藏文作「bsam pa thag pa nas bdag bid bde bar dod la/」﹞。由思择故,欲令他乐﹝藏文作「g?an gyi bde ba ni so sor brtags te dod par zad do/」﹞。于诸菩萨所有违犯多分遍知﹝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i khrul ba rnams la yav yovs su wes pa mav mod kyi/」﹞,非数遍知,无余永断。由于毁犯数现行故﹝藏文作「yav dav yav du khrul pa lhag par spyod pas yovs su wes wiv/ ma lus par spov ba dav ldan pa ni ma yin no/」﹞,或于一时,于菩萨藏法毗奈耶他所引夺﹝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i sde snod kyi chos dul ba di las khrid par gyur ro/」﹞,或于一时,闻说甚深广大法教,而生惊怖,其心动摇、犹豫、疑惑﹝藏文作「skrag par gyur ?iv dei sems g?yo ba dav/ yid gbis dav/ the tshom za bar gyur ro/」﹞,于诸有情,远离一切现行大悲﹝藏文作「sbiv rje chen po kun du spyod pa yav thams cad kyi thams cad du rnam par spov bar gyur ro/」﹞,于诸有情,少分现前利益安乐﹝藏文作「phan pa dav bde ba chuv vu bsgrub pas be bar gnas pa yin te/」﹞。
[134] 「于﹝如上说﹞一切﹝圆满﹞菩萨学中,未能普学」,藏文作「ji skad
bstan pai byav chub sems dpai bslab pa yovs su rdzogs pa thams cad la
yav slob par mi byed do/」。
[135] 「中」字,原无。
[136] 「﹝于如上说圆满﹞菩萨诸相中,未皆成就」,藏文作「ji skad bstan pai
byav chub sems dpa rtags yovs su rdzogs pa thams cad dav ldan pa yav
ma yin no/」。
[137] 原无「在家出家」四字。
[138] 「﹝于如上说圆满﹞二分菩萨正加行中,未等显现」,藏文作「ji skad
bstan pai byav chub sems dpai phyogs kyi sbyor ba yovs su rdzogs pa
thams cad la yav dag par mi snav vo/」。
此略引《瑜伽》卷四十七文:
于如上说菩萨意乐犹未清净﹝藏文缺此十二字,应补﹞,于其无上正等菩提自谓为远﹝藏文作「bdag bid kyav bla na med pa yav dag par rdzogs pai byav chub la riv bar dzin to/」﹞。未于涅槃增上意乐安立坚固,如于生死长时流转﹝藏文作「de ni khor ba na khor ba la ji ltar lhag pai bsam pa gnas pa ltar mya van la das pa la de lta ma yin no/﹞,于其炽然、无动、妙善菩提分法,未能成就﹝藏文作「dge ba dav byav chub kyi phyogs kyi chos sbyavs wiv mi gyo ba rnams dav ldan pa ma(原落「ma」)yin no/」﹞,如是等类,当知是名胜解行住菩萨转时诸行、状、相﹝藏文作「de dag dav de lta bu dav mthun pai rtags dav mtshan ma dav rnam pa de dag ni mos pas spyod pa la gnas pai byav chub sems dpa yin par rig par byao/」﹞。
[139] 「状相」,《金藏》作「相状」。
[140] 《瑜伽》卷四十七原作:
下忍转时,如上所说,诸行状相,当知上品﹝藏文作「bzod pa chuv vu la gnas pai byav chub sems dpa la ni rnam pa dav rtags dav mtshan ma ji skad bstan pa de dag was che bar rig par byao/」﹞。
[141] 略引:
如上所说诸行状相当知。
[142] 「中品」,藏文作「briv vo rig par byao/」。
[143] 「忍」字,《金藏》误作「品」。
[144] 此处略引「如上所说诸行状相当知」。
[145] 「渐渐微故」,原作「其性微薄」。藏文作「de dag chuv ?iv srub par rig
par byao/」。
此处略引:
即于如是上忍转时,于上所说诸行状相渐次能令无余永断,从此无间,入极喜住,由得方便﹝藏文作「de ma thag tu rab tu dga bai gnas pa la yav thob pai tshul gyis jug pas rig par byao/」﹞。
[146] 「入初地时,此一切相」,原作「极喜住中胜解行住所说诸法」。
[147] 「一切相违」,原作「与彼相违所有一切」。
[148] 「白﹝品诸﹞法﹝皆悉﹞显现」,藏文作「de las bzlog pai dkar poi
phyogs kyi chos thams cad ni yod de/」。
此下略引:
由诸菩萨成就此故,转得名为净胜意乐﹝藏文作「lhag pai bsam pa dag pa ?es byao/」﹞。
[149] 如《瑜伽》卷四十七续云︰
胜解行住菩萨转时,虽有少分软、中、上品方便展转清净胜解﹝藏文作「mos pas spyod pa la gnas pai byav chub sems dpa la yav chuv vu dav briv dav chen poi tshul gyis gov nas gov du mos pa dag pa yod mod kyi/」﹞,而未得名净胜意乐﹝藏文作「de la ni lhag pai bsam pa dag pa ?es mi byao/」﹞。何以故?由此胜解,为彼多种随烦恼染污而转﹝藏文作「di ltar mos pa de ni be bai bon movs pa rnam pa du ma de dag gis be bai bon movs pa can du gyur pas jug la/」﹞。极欢喜住菩萨住时﹝藏文作「rab tu dga bai gnas pa la gnas pai byav chub sems dpa ni/」﹞,一切胜解诸随烦恼皆悉永断﹝藏文作「mos pai be bai bon movs pa de dag thams cad spav bai phyir/」﹞,离随烦恼,净胜而转﹝藏文作「kun nas bon movs pa med civ dag pai mos pa jug pai phyir ro/」﹞。
[150] 第二十六及第二十七颂。
[151] 如《瑜伽》卷四十七云︰
或于一时,于大菩提虽已发心,而复退舍。
[152] 即「净胜意乐」,藏文作「lhag pai bsam pa dag pa/」。
[153] 《瑜伽》卷四十八云︰
谓经第一无数大劫方乃超过胜解行住,次第证得极欢喜住。此就恒当勇猛精进,非不勇猛精进者。
[154] 如本论卷九云︰
此十,因位有三种名︰一、名远波罗蜜多:谓初无数劫,尔时施等势力尚微,被烦恼伏,未能伏彼。由斯,烦恼不觉现行。
[155] 见《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第三说六种姓︰习种
姓、性种姓、道种姓、圣种姓、等觉性、妙觉性。
此谓与前二种次第有别,但与《仁王经?菩萨教化品》第三次第同。
[156] 《金藏》作「前」,余作「别」。
即前《述记》解「二种姓」时,已引《略纂》卷十九会此二种姓次
第不同讫。
[157] 《辩中边论》卷二〈辩修对治品〉如云:
即前所说信等五根有胜势用,复说为力。谓能伏灭不信障等,亦不为彼所凌杂故﹝藏文作「ma dad pa la sogs pa mi mthun pai phyogs dav mi dre ba nao/」﹞。此五次第,依因果立,以依前因引后果故。谓若决定信有因果,为得此果,发勤精进。勤精进已,便住正念。住正念已,心则得定﹝藏文作「dran pa be bar gnas pas ni sems mbam par jog go/」﹞;心得定已,能如实知无事不辨故﹝藏文作「sems mbam par g?ag pas ni yav dag pa ji lta ba b?in du rab tu wes so/」﹞。故此次第,依因果立,如前所说顺解脱分﹝藏文作「thar pai cha dav mthun pa/」﹞,既圆满已,复修五根。
[158] 如前云︰
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
[159] 「﹝菩萨﹞极欢喜住」,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i rab tu dga ba
la gnas pa/」。
[160] 如《瑜伽》卷四十七云︰
谓诸菩萨净胜意乐住﹝藏文作「lhag pai bsam pa dag pai byav chub sems dpai gnas pa/」﹞。
[161] 谓第二十八颂。
[162] 「﹝菩萨﹞增上戒住」,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i lhag pai tshul
khrims la gnas pa/」。
如《瑜伽》卷四十七云︰
谓诸菩萨净胜意乐为缘,所得性戒相应位﹝藏文作「lhag pai bsam pai g?is rav b?in gyi tshul khrims dav ldan pai gnas pa gav yin pao/」﹞。
[163] 「﹝菩萨﹞增上心住」,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i lhag pai sems
la gnas pa/」。
如《瑜伽》卷四十七云︰
谓诸菩萨增上戒位清净为缘,所得世间静虑、等持、等至住﹝藏文作「lhag pai tshul khrims la gnas pa rnam par dag pai g?i dag gis jig rten pai bsam gtan dav tiv ve dzin dav sboms par jug pa rnams kyis gnas pa gav yin pao/」﹞。
[164] 「﹝菩萨﹞觉分相应增上慧住」,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i byav
chub kyi phyogs dav ldan pai lhag pai wes rab la gnas pa/」。
如《瑜伽》卷四十七云︰
谓诸菩萨以世间净智所依等持为所依止﹝藏文作「jig rten pai wes pa rnam par dag pai gnas su gyur pai tiv ve dzin la brten nas/」﹞,为觉诸谛﹝藏文作「bden pa rtogs par bya bai phyir/」﹞,于正念住等三十七菩提分法,妙拣择住﹝藏文作「yav dag par rab tu rnam par byed pai gnas pa gav yin pao/」﹞。
[165] 「﹝菩萨﹞诸谛相应增上慧住」,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i bden
pai lhag pai wes rab la gnas pa/」。
如《瑜伽》卷四十七云︰
谓诸菩萨觉分简择为所依止﹝藏文作「byav chub kyi phyogs rab tu rnam par byed pa la brten nas/」﹞,于诸谛中如实觉住﹝藏文作「ji lta ba b?in du bden pa rtogs pai gnas pa gav yin pao/」﹞。
[166] 「﹝菩萨﹞缘起流转止息相应增上慧住」,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i rten civ brel bar byuv ba la jug pa dav ldog pa dav ldan pai lhag
pai wes rab la gnas pa/」。
如《瑜伽》卷四十七云︰
谓诸菩萨于谛能觉增上力故﹝藏文作「bden pa rtogs pa de bid kyi dbav du byas nas/」﹞,﹝由﹞拣择﹝所﹞显示由无智故苦及因起﹝藏文作「de ma wes pas sdug bsval byuv ba rgyu dav bcas par rab tu rnam par byed par rab tu phye ba dav/」﹞,﹝由﹞拣择﹝所﹞显示由有智故苦及因灭住﹝藏文作「de wes pas sdug bsval rgyu dav bcas pai gog pa rab tu byed pas rab tu phye bai gnas pa gav yin pao/」﹞。
[167] 原作「有功用无相住」,
「﹝菩萨有加行﹞无相、有功用住」,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 rnams
kyi mtshan ma med pa la gnas pa mvon par du byed pa dav bcas wiv rtsol
ba dav bcas pai gog pa rab tu rnam par byed pas rab tu phye bai gnas pa
gav yin pao/」。
如《瑜伽》卷四十七云︰
谓诸菩萨,即由三种增上慧住增上力故,及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于一切法真如无分别慧修俱行住﹝藏文作「mvon par du byed pa dav rtsol bas rgyun chags su bar chad med par chos thams cad la de b?in bid rnam par mi rtog pai wes rab bsgom pa dav ldan pai gnas pa gav yin pao/」﹞。
[168] 原作「无加行、无功用、无相」,
「﹝菩萨﹞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
rnams kyi mtshan ma med pa la gnas pa mvon par du byed med civ lhun
gyis grub pa/」。
如《瑜伽》卷四十七云︰
谓诸菩萨即于前无相住多修习已﹝藏文作「mtshan ma med pa la gnas pa sva ma de bid was cher bsgoms pas/」﹞,任运自然、无缺、无间,运转道随行住﹝藏文作「rav gi rav bid kyis rgyun chags su bar ched med par jug pai lam dav ldan pai gnas pa gav yin pao/」﹞。
[169] 原作「﹝菩萨﹞无碍解住」,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 rnams kyi
so so yav dag par dmigs pa la gnas pa/」。
如《瑜伽》卷四十七云︰
谓诸菩萨即以善清净无动慧等持为所依止,得广大慧﹝藏文作「wes rab dav ldan pai tiv ve dzin win tu yovs su dag civ mi gyo ba de bid la brten nas blo gros chen po rgya che ba rjes su thob ste/」﹞,为他说法﹝藏文作「g?an dag la yav dag par ston pa/」﹞,无上为依﹝藏文作「bla na med pa las brtsams nas/」﹞,能于诸法异门﹝藏文作「chos rnams rnam gravs dav/」﹞、义趣﹝藏文作「don dav/」﹞、释词﹝藏文作「ves pai tshig dav/」﹞、差别,妙拣择住﹝藏文作「rab tu dbye ba dav rnam par byed pai gnas pa yav yin pao/」﹞。
[170] 「﹝菩萨﹞最上成满菩萨住」,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i gnas pa
mchog/」。
如《瑜伽》卷四十七云︰
谓诸菩萨安于此住,于菩萨道已到究竟﹝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 gav la gnas nas byav chub sems dpai lam gyi mthar thug ste/」﹞,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大法灌顶﹝藏文作「bla na med pa yav dag par rdzogs pai byav chub tu chos kyi dbav bskur ba chen po thob pa/」﹞,或一生所系﹝藏文作「skye ba gcig gis thogs paam/」﹞,或居最后有﹝藏文作「yav na srid pa tha ma pa yin te/」﹞。从此无间,即于尔时证觉无上正等菩提,能作一切佛所作事﹝藏文作「savs rgyas kyi phrin las thams cad mdzad do/」﹞。
[171]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释义品〉第四云︰
地,名持,持一切百万阿僧祇功德;亦名生长一切因果;故名「地」。
《瑜伽》卷四十七未云︰
此中,由能摄持菩萨﹝之﹞义故,说名为「地」﹝藏文作「de la byav chub sems dpa rnams kyi yovs su bzuv bai don gyis ni sa ?es byao/」﹞。能为受用居处义故,说名为「位」﹝藏文作「lovs spyod pai gnas kyi don gyis ni gnas pa ?es byao/」﹞。
[172] 「又即于此一一住中,经多俱胝百千大劫」,藏文作「bskal pa chen
po bye ba bum phrag du maam/」。
灵泰《抄》云︰
「俱胝」者,此云百亿,即是经多百亿百千大成坏劫。
[173] 「或过是数,方乃证得及与成满」,藏文作「yav na de bas kyav ches
mav bas thob civ grub par gyur ro/」。
[174] 「然一切住,总经于三无数大劫方乃圆证」,藏文作「yav dag par
grub ste/」。
[175] 「谓经第一无数大劫,方乃超过」,藏文作「yav dag par das nas/」。
[176] 「初地」,原作「极欢喜住」。
[177] 「此就恒常勇猛精进」,藏文作「rtag tu bad pas/」。
[178] 「初地」,原作「极欢喜住」。
[179] 「第八地」,原作「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
[180] 「此即决定」,藏文作「de ni ves pa kho na ste/」。
[181] 「经」字,《金藏》误作「进」。
[182] 「八地」,原作「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
[183] 「九地」,原作「乃无碍解住」。
[184] 「第十地」,原作「最上成满菩萨住」。
[185] 「地」字,《金藏》误作「死」。
[186] 「即第八地」,原作「从此以上」。
[187] 《摄论》卷三初原文:
复次,凡经几时,修行诸地可得圆满?有五补特伽罗,经三无数大劫,谓胜解行补特伽罗﹝藏文作「mos pas spyod pai gav zag/」﹞,经初无数大劫修行圆满;清净增上意乐行补特伽罗﹝藏文作「lhag pai bsam pa la spyod pa/」﹞及有相行﹝藏文作「mtshan ma la spyod pa/」﹞、无相行补特伽罗﹝藏文作「mtshan ma med pa la spyod pa/」﹞,于前六地及第七地,经第二无数大劫修行圆满;即此无功用行补特伽罗﹝藏文作「mvon , par du byed pa med par spyod pa/」﹞,从此已上至第十地,经第三无数大劫修行圆满。
《摄论?无性释》云︰
「胜解行」者,未证真如,但依胜解勤修诸行。此经第一无数大劫修行圆满。「清净增上意乐行」者,谓得清净增上意乐勤修诸行。此在六地,名有相行﹝藏文作「sa drug po dag tu mtshan ma dav bcas pa la spyod pa dav/」﹞;在第七地,名无相行,如是二种补特伽罗,经于第二无数大劫修行圆满。以上乃至第十地中,即此转名无功用行,经于第三无数大劫修行圆满。第八地中无功用行犹未成满,第九第十地中,此行方得成满。此唯是一补特伽罗,异位相应,差别成五﹝藏文作「gav zag gcig kho na gnas skabs g?an dav ldan pas tha dad de/」﹞,如预流等。
[188] 如本论卷九云︰
菩萨起此软等善根,虽方便时通诸静虑,而依第四方得成满。托最胜依入见道故,唯依欲界善趣身起。余慧,厌心,非殊胜故。此位亦是解行地摄,未证唯识真胜义故。
[189] 《成实论》卷十二〈初禅品第一百六十五〉云︰
问曰︰若近地有法数为枝者,初禅亦近五欲,则应说为枝答曰︰五欲不名为「近」。此行者心已离故,又初禅次第不起欲心,又五欲不住,为初禅枝。枝,名为因;因即是分,如圣道分、集会具等。觉观亦尔,是初禅因。
[190] 见《大乘庄严经论》卷七〈教授品〉第十五,如云︰
「行尽一僧祇长信令增上」者,若诸菩萨行一阿僧祇,尔时,长养于信方至上品。问︰独信增耶?答︰众善随信集,亦具如海满。谓于信增时,一切众善随信聚集,亦得具足,如大海水,湛然圆满﹝藏文无此一段问答解颂文﹞。
[191] 如《对法》卷十一云︰
谓诸菩萨已善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已,过第一无数大劫。
[192] 「故,可」二字,《金藏》作「明」字。
[193] 见《菩萨璎珞本业经?贤圣学观品》第三。原文作:
所谓等觉姓中有一人,其名金刚慧幢菩萨,位顶寂定,以大愿力住寿百劫,修千三昧已,入金刚三昧,同一切法性,二谛、一谛一合相。复住寿千劫,学佛威仪──象王视观、师子游步,修佛无量不可思议神通化导之法。是故一切佛法皆现在前,入佛行处,坐佛道场,超度三魔。复住寿万劫化现成佛,入大寂定,等觉二谛界外非有非无,无色无心,因果二习无有遗余。
[194] 如本论卷九云︰
菩萨先于初无数劫,善备福德智慧资粮,顺解脱分既圆满已,为入见道住唯识性,复修加行,伏除二取︰谓暖、顶、忍、世第一法。此四总名顺决择分。顺趣真实决择分故。
[195] 「彼」字,《金藏》作「便」。
[196] 《杂集论述记》卷二十四云︰
次持、任、镜、明、依﹝藏文作「g?i dav/ bskyed pa dav/ me lov/ lta bu dav/ snav ba dav/ gnas so/」﹞中,前四在决择分位,后一是见道。前中,三是﹝决择分位﹞。世第一法下问答内文中,是次地前,后二见道﹝论文为「『持』者,谓已积集菩提资粮于暖等位,依诸圣谛所有多闻,如所多闻,安立止观所缘境故,说名为持(藏文作「de la g?i ni mav du thos pa ji ltar dmigs pai tshul gyis ?i gnas dav lhag mthov gi gnas su gyur pa ste/ de ni g?i ?es brjod do/」)。又已积集菩提资粮者,为求谛现观,听受契经等法,故名『多闻』。『任』者,谓缘此境,如理作意,由此作意,依所多闻无倒思惟所闻义相,任持心故(藏文作「des mav du thos pa de la phyin ci ma log par don sems pai 〈原作「kyi」今改〉tshul gyis sems dzin pai phyir ro/」)。『镜』者,谓缘此境有相三摩地。(藏文作「de la dmigs pai tiv ve dzin mtshan ma dav bcas pao/」)此三摩地即缘多闻为境,与定相俱,故名有相。由此三摩地犹带所知事同分影像相故(藏文作「?es byai dvos po dav mtshuvs par gzugs brban lta buo ?es bya bai tha tshig go/」)。又此三摩地能审照察所知事质(藏文作「影」),故譬于镜(藏文作「dii me lov lta bu bid ni ?es byai gzugs brban la yovs su rtogs par rig par byao),『明』者,谓能取、所取无所得智(藏文作「gzuv ba dav dzin pa mi dmigs par wes pao/」)。由此智,见道所摄现观转故(藏文作「mvon sum du byuv bai phyir mthov bai lam gyis bsdus so/」)」﹞。论文言前四是此地因,后一是果者﹝论文为「由持等四种释此地因,最后一种,释此地果」﹞,以明是地。
又释第四明亦是地前,如论文可知。﹝神﹞泰法师云引《大﹝乘﹞庄严﹝经﹞论》、与此同。真谛师《﹝摄论﹞释》﹝〈释入因果修差别胜相品〉第八、〈修时章〉第五﹞︰入第二僧祇﹝得行欢喜地﹞,初僧祇满心语,故言超过第一,非即入彼第二僧祇﹝原文为「第一大劫阿僧祇度愿行地,得行欢喜地」﹞。如等觉﹝种姓道﹞,三僧祇内仍言等觉菩萨;超过三僧祇,岂即是佛位居僧祇外?意欲释依入初地故。如从由先积集已,方入见道,故有「超过」之言。非不是初僧祇内,如余处,此﹝世﹞第一法等居胜解行位。《摄论》﹝卷三、两《释》卷七末﹞解五种觉地﹝即五种补特伽罗﹞中,胜解行地者,谓初阿僧企耶修习业,分胜解。胜解既居见道前初僧祇劫,世第一法即在此中显故,乃言第二僧祇劫也﹝非实入故﹞。
[197] 真谛译《摄大乘论世亲释?释入因果修差别胜相品》第八〈修时
章〉第五同。
[198] 「日、夜、月﹝半月﹞等,算数﹝方便﹞时无量故,说名无数﹝大
劫﹞」,藏文作「bskal pa chen po gav yin pa de yav bin mtshan dav/ zla
ba dav/ zla ba phyed du bgrav bai tshul gyi tshul gyis dus dpag tu med
pai phyir gravs med pa ?es byao」。
[199] 原作「大劫算数方便」。
[200] 「大劫算数方便超过一切算数﹝之量﹞,﹝亦说﹞名﹝为﹞无数大
劫」,藏文作「bskal pa chen po de dag gi bgrav bai tskul gyis bgrav ba
thams cad las das pai grans gav yin pa de yav gravs med pa ?es bya
ste/」。
[201] 「前劫」二字,原作「无数大劫」。
[202] 原作「要由」。
[203] 「后劫」二字,原作「无数大劫」。
[204] 「方」字,原作「便」。
[205] 《瑜伽》卷四十八,下文续云:
当知此中,略有二种无数大劫:一者、曰、夜、月、半月等算数,方便时无量故,说名无数大劫。如前大劫算数方便,超过一切算数之量,亦说名为无数大劫。若就前说无数大劫,要由无量无数大劫,方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就后说无数大劫,但经于三无数大劫,便证无上正等菩提,不过此量﹝藏文作「bskal pa gravs med pa phyi ma wos kyis ni gsum kho nas thob kyi lhag pas ma yin te/」﹞。若正修行最上上品勇猛精进,或有﹝藏文作「su brtson grus rtsom pa chen poi yav chen pos sbyor ba dei nav na la la ni/」﹞能转众多中劫﹝藏文作「bar gyi bskal pa mav po ?ig dums par byed do/」﹞,或有乃至转多大劫,当知决定无有能转无数大劫﹝藏文作「la la ni bskal pa chen po dag gi bar du dums par byed kyi gravs med par byed pa ni gav yav med par rig par byao/」﹞。
[206] 「衣」字,《金藏》等误作「依」。
[207] 即《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佛母品〉第五。原文作:
又八百里石,方广亦然,以净居天衣重三铢,即净居天千宝光明镜为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故名一大阿僧祇劫。
[208] 《瑜伽》卷四十八原文云:
若正修行最上上品勇猛精进,或有能转众多中劫,或有乃至转多大劫,当知决定无有能转无数大劫。
[209] 「量」字,《金藏》作「是」。
[210] 「别抄」卷四作︰
谓刀兵等上下劫是也。
[211] 《大智度论》卷四云︰
弗沙佛﹝《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一十七、《顺正理论》卷四十四、《佛地经论》卷七作「底沙」(梵文作「tisya」)﹞,欲使释迦牟尼菩萨疾得成佛,上雪山上,于宝窟中,入火﹝光﹞定﹝《佛地经论》作「火光定」﹞。是时释迦牟尼菩萨作外道仙人,上山采药,见弗沙佛坐宝窟中入火﹝光﹞定,放光明。见已,心欢喜信敬,翘一脚立﹝《佛地经论》作「七日七夜,不下一足」﹞,叉手向佛,一心而观,目未曾眴;七日七夜以一偈赞佛︰「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界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七日七夜谛观世尊,目未曾眴,超越九劫,于九十一劫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12] 《大般涅槃经》卷十四〈圣行品〉第七之四末云︰
如我往昔为半偈故﹝为报得「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之下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弃舍此身。以是因缘便得超越足十二劫,在弥勒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我得如是无量功德,皆由供养如来正法。
[213] 「二」字,「别抄」卷四作「二」,《述记》原作「一」劫。
[214] 「投」字,《述记》原作「授」,「别抄」作「投」。
[215] 《佛说菩萨投身饲饿虎起塔因缘经》卷末云︰
弥勒菩萨从昔以来常是我师,以吾布施不惜身命救众生故,超越师前,悬较九劫,今致得佛,济度无极。
此文劫数有异。
[216] 但「别抄」卷四亦只说「多少不次须会」。
[217] 「多」字,原作「经」。
[218] 「等」字,《金藏》有,余无。
[219] 见《摄论?无性释》卷九末,如解《大乘庄严经论》五伽他中最
后一句颂云︰
「勇猛疾归功德海」者,谓诸菩萨由先渐次修习现观、无分别智,﹝及﹞后得智故,速能证获一切功德圆满佛果。谓如来地超度无边因位功德,名德海岸,如有颂言「证三菩提时,顿成圆满果。度无边德海,至无等等位」﹝藏文作「mvon par byav chub du na yon tan mtha yas de dag cig car du/ bya rnams gnas cha slad du wiv ltar khyod kyis ji ?ig ltar bres gyur ces bwad pa lta buo/」。应依意补出「鸟为择栖息,当求于良木;如是汝归止,当得何枝依」﹞。「疾」者,速也。经无量劫,乃成佛果,时既长久,云何言「疾」?此意不然。时劫长久,唯分别故﹝藏文作「rtog pa tsam du zad pai phyir de lta ma yin te/」﹞,如有颂言︰「处梦谓经年,寤乃须臾顷;故时虽无量,摄在一剎那」﹝藏文作「dus gsum brtag pa las (但不见于陈那颂中)ji skad du/ rmi lam na ni lo gcig yun/ yud tsam gyis kyav dmigs pa ste/ des na dpag med dus dag kyav/ skad cig bid du du bar gyur/ ces bwad pa lta buo/」﹞。又佛﹝指近佛菩萨﹞精进极炽然故,虽经多劫,而谓少时,如有颂言「愚修虽少时,怠心疑已久。佛于无量劫,勤勇谓须臾」﹝藏文作「brtson grus sbyavs pai yav phyir te/ ji skad du/ legs phyir dus thuv ba yav brtson grus lhod pa rnams la riv du snav/ rab tu brtson pa khyod la dpag tu med pai dus kyav thuv vur das/ ?es bya ba la sogs pa smras pa lta buo/」﹞。言「勇猛」者,即智慧力。成无分别后得智故,无所怯惮,故名勇猛﹝藏文作「brtan pa ?es bya ba ni rnam par mi rtog par dav dei rjes la thob pai de gbi ga dzin pao/」﹞。
[220] 亦即第二十九颂。
[221] 亦即第三十颂。
[222] 「别抄」卷四作「起现行无漏,以有漏趣向心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