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日
  • 中国
  • QQ
生食主义

犟牛居士:参学金刚经要义(1)

  • 2024-10-26 12:50
简介法语序分经缘起说经名金刚经的缘起译经的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的历史金刚经的界分说法会因由说经义法会因由分第一善现启请分第二大乘正宗分第三妙行无住分第四如理实见分第..

法语

分经缘起

说经名

金刚经的缘起

译经的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的历史

金刚经的界分

说法会因由

说经义

法会因由分第一

善现启请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无住分第四

如理实见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无得无说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无相分第九

庄严净土分第十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结束语

金刚赞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念佛一法,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智若愚通行之法;以其专仗佛力,故其利益殊胜,超越常途教道也。

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人命无常,速如电光。大限到来,各不相顾。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若非宿有因缘,佛经名字,尚不能闻,况得受持读诵,修因证果者乎?

孔夫子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们应晓得,世出世间的大事,莫过于法身慧命,而不重视这个身命。为什么?生命是个生灭身,有生必有灭,而法身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

净空法师法语

佛以无上妙智慧,化身尘刹,随机说法,度化有缘。怎奈末法众生业重、福浅、障深、慧陋,不识诸法真实义。噫!道本无言,非言不显,言本不达,道无以明。

百年前纯印二字来到世间,涵如来心法之义,其住世百余年,在生活中示现修行之法,观导世人应以纯净之心修纯净之性,顿成纯净圆满智慧。纯,心也;印,法也。此乃如来心法也。佛言:如来灭后,敕诸菩萨,传佛心印,续佛慧命,各化一方,开示未悟。有缘众生,正因正果,正见正修,降伏外魔,破除邪见,修正功行,始终清净。非根不度,非器不传,若有清信,善男信女,智慧高明,力求道者,数数亲近,久久供养,下心参求,体性相知,方得以心印心,以道传道,心心相印,祖祖联芳,流传不绝。是名天机口诀。有缘遇者,根无大小,皆成佛道。

佛说金刚经,说如来的心法,即以心传心、以心印心之法也。此心法,以断疑生信为主,以离相为宗,以离念为用,以无住为体,真空妙有,非在言语形迹间,不得已而言之也。所以经旨宏深,颇难了悟。从古至今,此经为禅宗所习,净土念佛者少有可闻,因怕生杂修之嫌,而阻直趋成佛之道,而断见性成佛之理,更何谈以心传心、深解义趣呢?末学恭听净空法师《金刚经研习报告》(二百五十九盘),又接天津天一居士来信言其悟出纯印二字,实为《金刚经》、《心经》之浓缩,方启发末学恭奉此经之心。

念佛、修行人若以如来至妙的心法为杂、为不专,岂不是阻如来天机口诀者何?末学遵印光大师倡导,死守一句佛号,整整念了七年,有不可思议、不可言说之收获,但反思亦得益于纯印老人日常之潜移默化、暗喻心法,两者相得益彰也。为使修净土同伦,明理而专信、专愿、专念,达理事一心,则力图用极浅显之理将金刚妙法、净土念佛法门、纯印老人日常示现之法,融为一体,供奉有缘。令其一阅悉可了然,使学佛者由浅而知深、即近而悟远,明理念佛,早得一心。此与专修净土三经、五经,相辅相成本无违悖也!

三年前有缘拜访东天目山,得闻千年前昭明太子分经一事,但此经世间罕见,后北京淑敏、凌云居士寄来《济佛注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民国二十七年版)、《大乘金刚经论语》,不禁惊喜不迭,真乃佛菩萨加持也!

金刚经经旨博大精深,欲圆满简要谈何容易?且《金刚经》版本极多,各版本出入之大,恐怕比任何其他佛经都多。其实,只要诚心诵经就好,最要紧的是掌握住经中的真义。末学少读经论,难免有贻误之处,敬请大德善知识不吝指教,以不误同伦为是。

三宝弟子犟牛居士(常愚)

二〇〇三年十月二十二日

分经缘起

南北朝时,梁武帝之子,昭明太子萧统,字子云,智慧过人,五岁能诵四书五经。后因葬母丁贵妃,而与宫中太监鲍邈结仇,不能自明,一气之下离家出走,遍游名山大川。一日来临安东天目山,在半山腰见一座茅蓬,内有一位老和尚自顾念经,上前打招呼,对其不理不睬,只好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太阳落山了,月亮也升到头顶,老和尚尚在没完没了地念经。直到第二天天亮,老和尚才合上经本,双手合十念阿弥陀佛,连说:施主恕罪,施主恕罪!昭明太子问他诵什么经?为何要这么长的时间?老和尚说,他念的是三十六卷《金刚经》,不念完是不可以停的,否则即是对经典不尊,是有罪过的。

太子听了,心想这么长的《金刚经》要一口气念完,实在太难为人了!便说:老禅师,让我来把此经标点分段就是了!于是昭明太子日夜不停地批点起来。不批尚可,一批就歇不下来了,一连批了七天七夜,终于将《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分。

太子分完《金刚经》即感到头晕目眩、眼冒金星,双眼就失明了。志公禅师劝其取东天目山池水洗之,一目疾消复明;又于西天目山取池水洗之,另目亦明后建寺院为昭明寺。

可见念佛人若能悟佛经之言,信之以真,愿之以切,行之以恒,无不感应道交。修行就要醒迷破痴,悟道参修,廓落性理,洞悉真常,正心修身,自证菩提,圆明真如。脱苦轮、登莲池、弃四相、断四见、弃旧习、换新悟,证无上之妙法,享安养之荣。

说 经 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此经名分作:

(一)金刚;(二)般若;(三)波罗蜜;(四)经。四段说明。

(一)金刚:金刚为金中之刚,喻利而能断之意。金刚石为世界上稀有的宝石,形状为透明锥形八面体,曝于日光或灯光下,会发出灿烂的金色,性质甚坚利,能切割玻璃、瓷器,雕刻坚石,为万物中最坚利者。金则不变,刚则坚利,其光泽透明,喻不沾丝毫尘染。故此经以金刚名为首,取坚利二义。坚则历百劫千生,流转六道,觉性不失不染;利则照诸法空,破无明障,无微不照。金刚经就是以金刚之坚,喻自性般若体;以金刚之利,喻般若用。

(二)般若:梵语,译为通达真理的无上妙智慧。为何智慧之首冠以妙字呢?如我们常说的理字,实有粗、细、微、玄、妙的差别,粗理易讲,细理要详说,微理则难说,玄理还可说,但妙理就无可说了。妙智慧,实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智慧。它是众生本具的如来妙智、德能。

(三)波罗蜜:译为到彼岸之意。众生无始劫在烦恼苦海中,舍身受身,受轮回之苦而不觉,倘能从生死烦恼之大海中,渡到不生不灭清净安乐之地,即到彼岸也。欲到彼岸,须借用法、筏也。此有顿渐之分。顿即一闻大法,就知五蕴本空、六尘非有,即悟心而明大道:体相不二,真假不二,空有不二,一多不二,迷悟不二,理事不二,净秽不二,广狭不二,凡圣不二,正邪不二,世法佛法不二,烦恼菩提不二明此理一通一切通。渐,就是由信而解、解而行、行而证,信、解、行、证次第而修,也可悟入般若妙智。顿渐虽殊,而到彼岸则一也。禅宗从觉门直入般若门,但须上上根性参疑而明心见性;教不从正门入,由浅入深次第而修,大开圆解;净土宗、密宗从净门入,只要提起佛号,功夫成片,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佛号能绵绵密密,修行专一,达一心不乱,可带业往生,花开见佛。此为修行最稳妥、最殊胜、最简捷、最有效的方便之法。此即归原无二路,方便有多门。

(四)经:经验。比喻修行的一条路径,指路牌、导航灯。

释迦佛在《大乘金刚经论语》中,对此金刚经解释为金刚喻自性,经者喻自心。若人明自心、见自性,是人自己身中有经,六根门头常放光明,照天照地,具足恒沙功德,一切功德皆从自己心地修成,不从外得,何以故?若是明心见性之人,常闻自己心佛,时时说法,时时度众生,时时现神通,时时做佛事。得此理者,名持金刚经,名得金刚不坏身也。

总之,修行的目的在度己度人。人之真如性体,本虚灵不昧,历劫常存,不生不灭,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惜为物欲蒙蔽,尤以名利为甚,所以沉沦于生死苦海,未能脱离。我佛慈悲,特说此经,以断众生的生死烦恼,脱离苦海到达彼岸。纯印老人为末世修行人提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远离名利,一心念佛。若能依此而修心则可与诸佛菩萨和光同尘、同享快乐。

金刚经的缘起

此经原包括在大般若经第五百七十七卷中。古德评论这卷经辞有尽、理无穷。释迦世尊讲大般若经共六百卷。讲经的地方及法会的次数,计四处十六会。这卷经是在十六会中的第九会。讲经的地方,是印度舍卫城南边的给孤独园。其时代,约为周穆王九年的时候。按公元纪年计算距今两千五百多年。

译经的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的历史

鸠摩罗什是印度人,译为童寿二字,其父亲为鸠摩炎,其母是龟兹国王的妹妹什婆(龟兹即今日新疆省的库车)。鸠摩罗什,生于龟兹,合父母之名为其名。他七岁时,随母什婆,游历各方,参学大小乘教。建元十九年,前秦主符坚,遣骁骑将军吕光去讨伐龟兹。吕光获了鸠摩罗什,班师回到凉州,得到符坚的败报,自己就在凉州拥兵独立。以后,后秦主姚蓑之子姚兴,遣师伐凉,灭吕光,将罗什带回长安,以国宾礼待之,请其在西明园及逍遥园译经,译成了经、律、论七十四部,三百八十余卷。后秦弘始十五年八月,鸠摩罗什圆寂于长安大寺,时年七十四岁。三藏指经、律、论而言。佛说的教法典籍,是经藏;所说的戒律典藉,是律藏;所说的法相问答及佛弟子或佛灭度后诸弟子、诸菩萨所解释的经义与辩论法相的典籍,是论藏。因罗什大师精通经、律、论,所以后世称他为三藏法师。

金刚经的界分

全部金刚经共分作三十二分,是昭明太子在东天目山所分的,古金刚经并无此界分。今将三十二分再分作(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三层来说明。

(一)序分

序分仅包括第一分。这一分是说法会因由,此序分又可分为通序、别序。如是我闻至千二百五十人俱为通序,因与其他经典有共通点。自尔时世尊至洗足已敷座而坐为别序,因之与其他经不同。

(二)正宗分

自第二分至三十一分谓之正宗分,详说本经的宗旨。即从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至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为正宗分。

(三)流通分

是说流通后世,即最后的第三十二分。即从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至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为流通分。

说法会因由

法会因由,就是说阿难记经的当初。阿难是如来世尊十大弟子中的一人。阿难译为无染、欢喜、庆喜之义,统称阿难陀。他是白饭王的儿子、提婆达多的弟弟、佛的堂弟。他生于世尊成佛道之夜,后来随佛出家,侍奉佛二十五年,以多闻第一着称。在拘尸那城附近细兰若河的地方,世尊将要示涅盘,阿难在侧号哭不息,此时须跋跎罗也来佛身旁提醒阿难说,师父在世,我们可以随时问道,师父圆寂后向谁问道?哭是无益的,现有四件事,你可以请师父指点出来,给我们听听。

第一,师父入灭后,以谁为师?

第二,师父入灭后,应以何为住?

第三,师父入灭后,应以何为法?

第四,就是集结经的起头,应用什么文字?

佛答:一、应以波罗提木叉(即戒律)为师。

二、应以四念处为住。1、观身不净。人有五不净:种子不净、住处不净、生前不净、死后不净、究竟不净。2、观受是苦。人生一切享受,皆是苦恼。3、观心无常。人无常心,即非本心,因有妄想心,所以真心不得显现。4、观法无我。人的一切苦恼,无不被我、我所而迷惑,实则世界所有之物,实无我也。这四念处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佛答复第三个问题:默摈。原来阿难问以何为法,是因法会中的弟子信心参差不齐,如遇变心的弟子应如何调护他们而言。默摈,就是不理他、不合作的意思。不见他人过,因为最后果报还自受。

四、佛答:经首冠如是我闻。这是一个正信序,证明经文不错,都是大家共同听到的。尤其对末世众生,这是一个使之生起信念毫不怀疑的序分,是各经典共通皆有的。

说 经 义

法会因由分第一

分解如来为一大事因缘说法度生,必须因地、因人、因时,不轻于说法。机缘不到不说,听不懂岂不白说?所以佛说法,须有庄严的道场,须有听法者的智慧,须俟机缘的成熟。具足三个条件方能说法,可见得闻佛法实不易也。

佛来世间一大因缘,就是告诫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一切种智皆由心生。又告知善根福德具足的众生,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忆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终无有退。其方法为一心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所修善根悉皆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佛法皆是因果法、缘生法、自性法,心生法生,心灭法灭,一切唯心造,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体,识是用佛来世间就是度众生脱苦轮,成佛道,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看破有相虚妄之理,去掉贪嗔痴而成戒定慧。此即佛菩萨的愿力。正如纯印老人所讲: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人人都有心,人人都是佛。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如是:如此之法。我:集经的阿难自谓也。一时:说经时也。舍卫城是波斯匿王的国都名。祗:是祗陀太子的略称。树:是太子所拥有的林树,故称祗树。给孤独园:波斯匿王的大臣,名须达多,乐善好施,常在此园赈济贫人,所以大家称他为给孤独园长者。因此,这地方称给孤独园。大比丘又称乞士,即有德行、有学问的乞讨者。上乞法以养慧命,下乞食以养生命。世尊常随弟子应为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佛的十大称号为应供、等正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来是佛的统称。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此节描述佛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有条不紊,顺其自然。佛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吃饭有一定时间,非时不食。寅卯辰(早三时至九时),诸天人食时;巳午未(早九时至下午三时),人法食时;申酉戌(午后三时至晚九时)为鬼神食时;亥子丑(晚九时至晨三时)为畜生食时。经中讲的食时,是佛食时,即午时,是三世诸佛如法的食时,过午则非食时。着衣持钵。着衣,穿袈裟,佛门称大衣。钵:又称应量器,有三应,即色相应、体相应、大小相应。色相应:钵是灰黑色、紫黑色,令人不起爱心之意。体相应:钵体为粗质,令人不起贪心之意。大小相应:饱腹不过量也。乞食次第不过七家,令人不贪口腹也。

概论

本分,是全经的序分,是说祗园法会由此起。如是我闻至千二百五十人俱,是序分中的通序,说世尊说法的仪式。尔时世尊至敷座而坐,是序分中的别序,是说世尊发起法会的事相,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起居中,直显真心、净心之本体。借乞食发起本经,可令众生向日用之间,行、住、坐、卧、吃饭、穿衣处,明白自己与诸佛并无差别的道理。佛陀生活有条理,以彰其戒。佛的乞食,正是教众生布施。次第行乞,表彰其忍耐力、不分贫富、大慈平等。收衣钵,示休息不攀缘、心清净无劳怨。洗足,表除尘垢、清净身业。敷座而坐,表禅定、正念不动,将欲说法也。可知出世法不离世法、不废出法。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作为佛弟子,应学佛苦修行,循规蹈矩地生活,谨守戒律,万不可贪私财,不可贪丰衣足食、生活放浪自恣。

讲义

阿难云,此经是我亲自听佛讲的,当时佛到了快要吃饭时,穿上袈裟,托着钵,由祗树给孤独园走进舍卫大城去乞食,后又回到原处吃饭。吃完饭,将衣钵收起来,洗干净双脚,在地上铺好了座,坐下了。

世尊在此处,为我们表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念佛亦然,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此想虚妄,流转生死。一句阿弥陀佛,不从想生,不从念有,不着内外,无有相貌,即尽诸妄想,则与佛的法身同,非一非异,不可分别,如是念佛,无烦恼尘劳,无断无缚,止是一心,必得一心。能如此修,名真修、会修,久之可得一心不乱,必息知见,无攀、无想、无求,徐徐老实念去,诸念澄清,心境绝照。修净业之法,不出专勤二字,专则不杂,单提名号。偈曰: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念佛必须字字句句,声心相依,不掺杂毫分世念。钱财、名利、家亲眷属,本非真实,乃缘聚缘散耳。若能一心专念,久久功夫成熟,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坐定莲花,登不退地。

纯印老人讲:只要心中有佛,不供佛像可以,不修心不行。人的贪心无止境,不想法对治怎么行!修行是看住自己的心,不要心外求法,不明这个理儿在心外妄追求,没有用。此即佛道修行在心中,修行就是随缘生活、随缘干事业、随缘作善,空却攀缘心,就是佛心。

法性本无青黄,众生滥做文章。

不识圆通妙理,何时能悟真常。

自疾尚不能治,却教他人药方。

智者知心即佛,愚人偏执西方。

善现启请分第二

分解善现,须菩提译善现。他知道佛要说般若大法,金刚经是空宗,须菩提善解空,故应机启请。(须菩提生于富家,出生时,库藏的财物全空了,名空生。其父母求人算卦,占云主吉,又名善吉。过些日子,库藏财物,又出现了,所以名善现。)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此节经文很长,可分句作解。长老:德高曰长,年高曰老。希有:希者少也,此是赞佛之辞,此处具有四种意义。(一)时希有:难得此说法的时候;(二)处希有:难得此庄严的道场;(三)德希有:不但佛极大威德,就是听众,也都是道高德重者;(四)事希有:事是因缘大事,是说法度众生之事也。

善护念诸菩萨:菩萨译觉有情,单修智慧曰菩,单修福业曰萨。福慧双修曰菩萨,又自利利他、大觉有情之义。他们是佛久远的学生,是帮助佛完成度生大愿的一些人。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我们的真性、真心也。此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上自诸佛,下至蠢动众生,此心性正相平等,其觉性圆明普照,无偏无亏而正觉也。

谛听:谛即仔细、真实道理之义。此处讲的是用心仔细听的意思。

概论

本分,从此入正宗分。长老须菩提,请问世尊两件事,一是如何能使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先天本觉)常住不退?一是如何能使妄心降伏?须菩提所以开口请问这两句话的因缘,是因佛寻常穿衣吃饭、洗足敷座一段光景,表最高妙法,怎奈诸弟子见惯而不理解,他只好代大众请法,始悟得无住真心的妙用。对悟者讲,无有一法不具实相般若的本体,所以方赞叹了一声希有世尊,以提起大众的注意,乘此机缘,请问这两件事。本来佛与诸弟子周旋了三十年,诸弟子不知佛的心,只道与众生一般,今日始为须菩提看破,所以须菩提不由得心中感动,故而当机发言代众启请。希有世尊这句不是表面称赞而是一个悟赞,此句为全经张本也。

讲义

佛陀坐下来的时候,众弟子中道德及年岁最高的须菩提,在大众中从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来,露出右肩,右膝跪地以表恭敬,两手合掌以示皈依,很真诚地向佛行礼,赞了一声曰:希有世尊!师父你对于未成道的弟子,十分尽调护眷念他们的善心,对于已成道的弟子,就细细地嘱咐他们一切。世尊!还有那些善男信女,若是发了菩提心的时候,要怎么样才能使这个菩提心常住不退?他们起了妄念的时候,要怎么样去降伏妄念的心呢?佛答曰:你所问,正合我意。佛法是教学,机缘不成熟,不能讲深妙大法,因众生的程度达不到,讲也是废话。佛对须菩提曰:照你所说的,如来我善眷念未成道的弟子,善嘱咐已成道的弟子,发我未发之言,你既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要告诫你们,好好听着,当与你们说。一般善男信女,既然发了菩提心,就是自然已露出如来的本性,就应该常住这个心,就应该如是降伏一切妄念心(道心进、凡心退,日光一照、黑夜尽明之意)。须菩提长老当即敏悟佛意,故曰唯、曰然,答应是、是的意思,仍为大众请示。愿乐欲闻:愿听师父详细说说这个道理。

净土念佛法门与其它法门其相同处在于以修戒定慧为根本,以净业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皈,具足重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为入门,并能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厌娑婆秽土,欣喜愿生极乐净土,内心佛号精纯而不断,日常兼行布施,为其修行。从心里真对极乐净土起欣乐心,对阎浮提起厌离心,心里无憎无爱,一切顺自然,不攀缘,此即心为净土、自性弥陀也,生活必然美满、幸福、自在安乐。

纯印老人住世时,对六度、三聚戒示现圆满。此为菩萨修行之法,修圆满即成佛。

世间人无不贪恋财、色、名、食、睡,孰不知一切本空,来时昏昏,走时空空,除所造之业储入八识田中,引发善恶种子,轮回受报、苦不堪言外,一无所得。纯印老人为唤醒众生,以身、口、意开化显示了六度万行和三聚戒(详见《纯印》一书),为末法众生的修行作了圆满示范。

有知有见必错,便见厌苦求乐。

六道轮转不休,业障如何除却。

众生本具德能,可叹不知挖掘。

若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殒失。

大乘正宗分第三

分解声闻菩萨是小乘,缘觉菩萨是中乘,所谓大乘,乃大乘菩萨之法也。声闻悟四谛法,缘觉悟十二因缘法,大乘菩萨,悟六度万行法。宗门派别很多,此处讲的正宗者,就是般若的甚深妙法。般若为诸佛之母,是最上乘之法。世尊初起讲阿含,次讲方等,最后以二十二年的时间讲般若,所以称之为正宗。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此段经文,含义深广。摩诃萨:广大之称。他是菩萨中具大觉性者。无余涅盘:无余,谓不留一丝毫生灭妄相。涅盘,就是自性、觉性、真如,本来无生无灭。无余涅盘就是大涅盘。而灭度之:灭,就是灭此妄相;度,就是复此觉性。以智慧灭诸痴暗,即灭度之意。本觉本有,不觉本无:如人患眼翳,经医生治好,恢复光明,光明是本有的,非医生给的,眼翳是眼所无,因本无所以可灭,因本有所以可度。求佛菩萨加持、保佑本无此说。自心造业,自身受苦,业力是自作自受,任何人替代不了。佛菩萨只能指出离苦得乐的途径,成佛乃恢复自己的觉性耳。此觉性非外取外得。我相:相,形迹也,执着形迹,心不清净,滞而不化,谓之相也。我相者,即在五蕴法中执着有一个实在的我,有我、我所。凡自爱其身,终日营营,争名夺利,自私自利,为一身计,又为子孙计,都是我相。人相:执着有我,站在我的立场,称他人为人,凡分别尔汝,见人势力,攀缘不己,见人萎弱,嗔厌不已,嫉有之有,吝人之求,都是人相。众生相:凡色受想行,计其和合的众缘,贪嗔痴爱,埋没灵源,及与我、人相对待的人及非人的差别相,均为众生相。寿者相:即执着寿命的长短,焚香祷祝,求现在福田,希望长生不老,违背生老病死的法则,为寿者相。

概论

本分,说降伏妄心的方法。世尊继续前面讲的,把长者所问的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两件事更加详细地说明,但未说住而说降,因如是降即如是住。若能降伏其妄心,住也就在其中矣!所以世尊说修行的人若有妄念心,就不能常住菩提心。若欲菩提心常住,就要离相,要离相,就要在环境中不分别一切相。本分虽言说了降心的方法,然而又重在分别一切相及离我人众寿者四相。又本分不说善男子善女人,而说诸菩萨摩诃萨,是因为菩萨是已成道的弟子,心体广大,智慧超凡,说明了付嘱菩萨降心的方法,一般善男信女,也当然照这个付嘱的降心方法降伏其心,也就可以常住菩提心了。

菩提心就是求取正觉成佛的心。于净土而言即信愿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成佛度众生的心,就是菩提心。

讲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照我如下说的方法,降伏其妄念心,方可常住菩提心。降心的方法,就是要离四相,若要离相就应分别一切相,不作分别想。现在佛将众生的相,统起来说有十种: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以上十种众生的妄心,皆非菩萨的真心。

卵生(卵唯相生,指鱼鸟龟蛇鸡鸭鹅等类)

胎生(胎因情有,指人畜龙仙等类)

湿生(湿以合感,指水中鳞介含蠢蠕动之类)

化生(化以离应,指蚊蝇转蜕飞行之类)

有色(指休咎精明之类)

无色(指空散消沉之类)

有想(指神鬼精灵之类)

无想(指精神化为土本金石之类)

非有想(指冬虫夏草等类)

非无想(指螟蛉土枭等类)

一般讲胎卵湿化四生。对四生的形成,佛在《大乘金刚经论语》讲过。世尊曰:一切众生,无始劫来,种种颠倒,念念不善,深迷自性,久恋尘缘,从贪嗔痴,行杀盗淫,造诸罪业,无量无边,轮回相遇,受形非一,略说四生,颠倒业本。一者卵生,是人先世,贪心机谋,计较为活,故堕卵生,鱼鸟之类,贪高为鸟,见人高飞,谋深为鱼,逢人潜沉。二者胎生,是人先世,贪恋淫欲,故堕胎生,人与畜类,本分贪淫,为人竖立,横心贪欲,作畜横行。三者湿生,是人先世,贪食酒肉,打闹作乐,故堕湿生,烂蛆厕虫,蠛蠓之类。四者化生,是人先世,心多变异,念念改常,面是背非,故作故犯,故堕化生,脱壳飞行,蛾虫之类。

佛告文殊师利,六道四生,唯人最贵,唯人最灵。佛从人中修成,业从人中造就。人能修福,决生天上;人能造恶,必堕地狱;有德为神,有道成圣。入五总路头,福罪不由近定,临命终时,随业受报。人道不修,余道不及,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佛菩萨对十种众生及六道众生,以大悲心灭其罪业,示法说法,度他们超脱轮回六道,不生不死入于清净无为之乡。佛虽然如此灭度无限量、无计数、无边际的一切众生,但是实在没有众生得佛灭度。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众生与菩萨,同具此菩提心(本觉本有),现在灭其妄念心而度归清净(不觉本无),原来就是还其所本有。自性自度,非如来所度之,方能使别有所得。世尊又曰:须菩提!若他们有得我灭度的念头,即执着我人众寿者四相,还是自性中的众生,尚未灭度无余,自然不是菩萨。这个道理,就是未悟的菩萨还是众生,已悟的菩萨方是菩萨,实在自性自度,如来我,并无功于他们,但他们也不可有得如来我灭度的念头。若存念头,即执着四相,就不是菩萨。

净土宗念佛法门,虽然可带业往生,但往生与否,全靠自己,佛菩萨亦靠不得,能否成就全赖信愿之有无。念佛心真不真,只在欢喜烦恼处取证。真心念佛人,于欢喜烦恼中,必然将阿弥陀佛名号,念念不间断,是以烦恼也动他不得,欢喜也动他不得。二者既不能动,生死境上,自然不惊不怖。当今世人念佛,些小喜怒、顺逆境现前,阿弥陀佛便抛在脑后矣,如何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一个念佛人若能于憎爱关头,不昧此一句阿弥陀佛,必生净土无疑。共修行要点在净念,此即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佛号又能时时提起而不间断,行住坐卧不忘念佛,佛号相继不断,又能随缘作善,则为真修会念矣!

纯印老人示修行之法,贵在实证实践、行解相应。我学佛七年的亲身体会是:佛法不可广学求博,否则即为贪法,是学者而非行者,是读书之人而非修行之人。知解愈多,离道愈远,因知见障碍了自性般若。经论乃佛方便引导众生解悟之缘,解后应起行、起修。正如六祖曰:迷时师度(经论),悟时自度(起行),行起则解应绝。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净土。欲生净土,则应明本心、见本性,破除执着我相,方能体证实相本体。

纯印老人一生言行,直指众生依相依人不依法的心病。她一生不焚香、不烧纸、不供佛像、不依神祗,唯恐众生执相而不修心,舍本而求末。老人一生心外无求,随缘不攀缘。按她的话说: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不放在心上,心则清净,心不随境转,心不住相。心清净则无心,无心就是净心,真心法性,此即佛心。纯印法号,即表此义。纯,净也;印,法也。乃净心修行之法也!她说:一个人一生不供佛可以,不修心不行。贪心无止境,不想法对治怎么行。一句佛号相继不断,就是伏妄心。古德讲息妄即见真。佛说万法心想生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矣!

悟解即是菩提,了本无有阶梯。

信佛不修自心,不觉日月迁移。

不观己身无常,却信他人死语。

佛门外道骗人,堪叹凡夫痴迷。

妙行无住分第四

分解妙行者,无能行,无所行。所谓行无行行,虽行而不着于行也。第七末那识就是一个行字,有所行心则不能无住,有所住就不能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所以行而无行、住而无住的妙理,非八地以上的菩萨不知其妙理,因未见诸法实相故。今言妙行无住者,就是说的不着布施,不着法相,不着非法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住相就是住虚妄,若不住相,即不为妄境所动。不为妄境所动,则不生不灭,清净本然之体,迥然独露矣。此不住之住,才是真妙行也。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这里说的布施,即菩萨修的六度法门,六度修圆满即成福慧两足尊。布施有三方面内容:(一)财施;(二)法施(精进不倦,禅定不差机,智慧不颠倒,技艺让他人,说法度人为善,身行表法影响他人,谓法施);(三)无畏施(凡在人惊恐畏怖之中,我于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避艰难,力行解救;或人忧切、想不开而烦恼时以理劝解,谓无畏施。放生亦属此类)。

虚空:太虚之中无有纤毫隔碍,荡然空朗,非心思所能度量也。

四维:四方的四角。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与东西南北上下合称十方。

概论

本分,说住心的方法。无所住,即布施内不住我,外不住人,中不住所施之物。会修行的人,心犹如镜子照物一般,随来则映,随去即了,主要离众缘众生的尘相。佛为什么对六度单言布施,提醒修行人不要着相呢?菩萨从发心至成佛,就是一个舍(布施)字。布施含其他六度: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放逸,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修学佛法最忌着六尘缘影相,通过布施可放下对六尘的执着心。世上最好的事是慈善,慈善尤应以布施为先,它是六度之中第一。有此存心,对人可行施舍,对自己可戒悭贪。但布施要不着相,着相就落一个眼悦色、耳乐声、鼻嗅香、舌甘味、身触欲,及意、法、心有较量分别的处境。这样还是一个自性的众生。有贪着心则昧了菩提的本觉。在六尘中为什么先言色呢?因眼根色业尤为重,我们在境缘中所产生的烦恼,大都是眼根对色尘而引起的。

世尊深恐后世修行的人生疑心,说布施原是求福,若不住相,就是空,怎么会有福呢?所以又言,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更大。总之,布施虽有福德,但若求福德之心着相,福德虽有,却不大。若三轮体空布施,即离相,福德则不可思量,好似十方虚空,不可思量之大。东西南北,是人定的名称,实则无中无边,以此表六根圆通、四虚无碍的意思。

讲义

佛曰:须菩提!菩萨于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应该不着相布施。不着相布施,就是要六根清净,离开色、声、香、味、触、法(意、心)的尘相布施(施者忘施,受者忘受,并要忘所施之物。似此施空、受空、物空,谓三轮体空)。佛又曰:须菩提!菩提应该不住相布施。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着相布施,是局于有相,实在众生之相,等一微尘,纵能获福,并不久远。若不着相,三轮体空布施,则无相可住。似这样无住相的福,其福德不可思量,乃世人常说的功德也!与清净自性相应故。佛又曰:须菩提!你说东方那个样子无边际的虚空,可以用心思度量否?须菩提答曰:世尊!不可思量。佛又曰:须菩提!你说南西北方,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合上下为九方的虚空那个样子无边际,可以用心思去度量否?须菩提答曰:世尊!不可思量。佛又曰:须菩提!菩萨应该照我善护念,善付嘱之教,如是降伏其心,如是常住其心,再不必另求住心也。

念佛法门,有人说着相,是住相修行。实不知此乃佛陀专为末法众生所设的不可思议的殊胜法门。佛讲正法时戒律成就,像法时禅定成就,末法时净土成就。世人认为念佛有念、有住,是着相。我按印光大师和净空法师倡导的,死守一句佛号,整整念了七年,当时因眼疾,无能力读经论,从中我体会念佛实无念也!念即是空,不落有。无念灭空焉得无。此即古德讲的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无念即无住,念即生心,岂不是念性本空,与净心相应,怎有生灭?无所念的心,就是应无所住;而一心念佛、老实念佛,则而生其心也。此即从有念证无念,从有生证无生。无所念的心,无住心之本体,空也;而一心念佛者,不废一法,立一切法也!此即佛说的菩萨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心无所念,念即是空;一心念佛者,空即是念。这即是中道双寂双照、照而常寂、无所念的心矣。寂而常照,性如如、心专念,专修净土,专念弥陀,如此修,必成就。

纯印二字,即含空有一如之理。纯乃空,空无所不包,无所不示。大道无言,理本真空,性本无为。印:法、妙有也。法是不学而生,道是不求而得,佛乃自家本有,空却见闻觉知,空却心意识,清净的妙明真心,无量智慧德相,无穷无尽。纯印乃无心之心法,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此二字即佛心法也,心印也!续佛慧命,即此法也!无念的心就是纯,有念的佛号就是印。纯是真空,是寂;印是妙有,是照。此即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之不二之法。

世间诸法如幻,生死犹如闪电。

法性本来空寂,超出生死羁绊。

有心断除烦恼,纯属无明痴汉。

烦恼转为菩提,只在无知无见。

如理实见分第五

分解如者真实不虚,真如性也,十法界,无一是实法,皆心之变现的虚妄相也。唯一真法界恒常不变也。如理者,就是不可以虚妄之相见如来,应从无相无不相之理见如来。所谓无相,即世间一切相,皆是妄境,本无实有,了不可得,故名无相。何谓无不相?十法界十如之法,应用无妨,自在无碍,故名无不相。

这里需要解释的十如又称十如是。天台宗认为一切法,皆是真如实相,称如是,如是本体,是而绝非。十法界中,一、外显的形相,名如是相;二、内具的理性,名如是性;三、所具的体质,名如是体;四、由体所生的力用,名如是力;五、所造的作业,名如是作;六、由所种的因,名如是因;七、助因生果的助缘,名如是缘;八、由缘发生的结果,名如是果;九、所遭的报应,名如是报;十、以上相为本,果报为末,最后的归趣即究竟,名如是本末究竟。十法的每一界,情与无情,色心万法,皆具此十如是。故称此为十界十如之法。

实见:见自性如来,已悟性体空。如理实见者,不可执相,亦不可离相。执相皆是虚妄,离相又落断灭,须不执不离,虽有相而不住相,则即见诸相非相,善见如来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身相:色身。非身相:法身之谓。如来:真如本性也。

概论

本分,破妄相,即前分说降心之法,意在菩萨应如是发菩提心,一般善男信女,也应如是发心。但是,世尊又恐众弟子们对境迷惑,所以试问须菩提,可以身相见如来否?以测试须菩提,是否领略降心离相的道理。须菩提经此一问,他已领略这句话,所以答不能以身相得见如来。如来并非色身,而是法身,法身是真空无相的,我们怎能以肉眼见如来的形体呢?不但凡夫不能见,小乘菩萨也不能见。佛的法身遍满虚空法界,一草一木,一微尘中,无不是法身之体。世尊对须菩提所答,知其已领悟了降心离相的道理,感到很欣慰,所以又告须菩提曰,不但佛的相如此,世间一切的所有相,皆是因缘生的假合变幻,若见诸相非相,则识破非我之真实本相,必无执相、迷真之失。若能回光返照,即见色身中有法身自性如来随处显现矣。古德云: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可见佛的法身遍满虚空法界,一草一木,皆在如来性海之中。何以故?心是能变,山河大地宇宙万物是心识所变,能变的是心,所变的是境物。在有情称佛性,在无情称法性,本无差别,一切唯心造。大至宇宙小至微尘无不是如来性海所现。所以古人借青青翠竹、郁郁黄花而显露如来法身之体,但不要误解翠竹就是如来法身;假郁郁黄花而表现般若之用,并非黄花就是般若。千条江河归大海,但大海绝非江河。若能洞彻本源,必破执相为实之心。执相迷真,对面千里,虚心体物,天地一家。可知如来不是可以外求的。此段经文用诸相二字,是因为相之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佛说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此即诸法实相。

但真如法性,有随缘不变的二种性能,法性之体(心)随染缘而生流转生死的因果,随净缘而生还灭的因果,对此称法性随缘。念佛就是净缘,念六尘缘影就是染缘,此即念佛成佛之理。

为便于启悟,归结几句话,随缘领会:

青青翠竹,皆如来体,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相本有无,执相必谬,法本非法,万法归心。

执相迷真,对面千里,虚心体物,天地一家。

体纯相印,纯印非二,如来口诀,以心印心。

讲义

佛曰: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修行的人,能见如来的形体否?须菩提回答:世尊!不能见如来的形体,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我师父世尊您所说的身相,非身相,是法相,所以不能见。世尊又告须菩提曰:不但此也,凡世间所有的相,皆是空虚不实的。若是识破了诸相皆是空虚的道理,就可以见如来的法相了。

念佛亦是识自心、见自性、脱轮回、证法身、殊胜无比的法门。我们久乱之心,一时难定,须以佛号伏住不定之心。初起心不清,亦不必忧虑,只要长期熏修,老实念下去,功夫深时,一旦得力,不知不觉则入念佛三昧。心被外境尘缘所染,杂念丛生,此为心病,念佛即是药,乃对治杂念之药。为何因人而不能治者,因念佛不亲切、不真诚故。一分诚敬,一分利益,信为道源功德母,还是信根不牢。杂念起时,即用心念佛、专心念佛,字字句句,精一不二,久之杂念自息矣!

纯印老人讲:心净即佛,心邪即魔,心净法正,心染法邪。学佛、修行人不知净心,眼光向外,分别执着立知见,有知见必生烦恼,有烦恼就是凡夫。一个学佛人如不省悟净自心,无论修到何时、用何法门、读何经论都不是真修、正修。所以学佛、念佛一定要在自己的心地上用功夫,用佛法医自己的心病,回光返照对治自己的凡心,这就叫佛光普照。自净其心就是佛力加持,就是甘露灌顶,就是心佛不二,就是自性弥陀,就是人间净土,就是极乐世界。纯印老人一生所言、所行无不是心法。

身为死物莫贪着,死物里面有真佛。

皮囊本是衣与履,舍旧换新两不涉。

忙忙碌碌苦一生,枉造许多诸恶业。

若能弃假而证真,当下即是阿弥陀。

正信希有分第六

分解前分说的不可以身相见如来,此理甚深,佛恐众生疑佛是虚无,所以将不住相之甚深般若,反复申明之,令众生断疑而生正信。此疑从前面无住布施和非相见佛两段经文而来,但因凡夫布施皆是住相布施,凡夫观佛皆以偶像作佛,不知真佛在自心而心外觅佛,不知布施不住相其功德更大。亦不知观佛不住相,以佛号修自己的清净心佛智慧更深。所以佛教人以无相之因契无相之果,因深果深。此义难解难信,故云正信希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有持戒修福者。持戒:持守戒律也。持戒有三种。(一)律仪戒:凡行住坐卧、出入往还,严持身心,谓律仪戒。(二)摄善戒:此即众善奉行,凡善事就要做。持戒主要在摄心、守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谓摄善戒。(三)饶益有情戒:发心修行,主要目的是欲拔除众生之苦,予以众生之乐,做有益于一切众生之事,将心量拓开,无我而修行,谓之饶益有情戒。众生分有情众生、无情众生,有情称佛性,无情称法性。

得如是无量福德。福德:信此经者或世间所享名闻利养者名福报。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诸法:一切的事物,无论大小,有形无形的,都叫做法,有形的叫色法,无形的叫心法。此法显现于外,及内心活动各个不同的相称法相。这里说的非法相,是执着于无法也,因而不信因果,故沦于顽空。

我人众生寿者。宇宙天地间众生所有之情状,尽不出此四者之中。除此四相外,又有法相、非法相、断灭相,此数相皆是心相。又如身相、三十二相、一合相,是形相也。但形相也从心出,心无相,何有形?唯生实相,就是悟境。我相:即在五蕴法中执着有一个实在的我,有我之所有;人相:因为执着有实在的我,站在我的立场,称他人为人;众生相:与我对待的众生不止一个,所有人及非人的差别相,及众缘和合而生的相为众生相;寿者相:即在一期的生命中,执着寿命的长短。

概论

本分,是因须菩提听佛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句话,以为菩萨未有不信受而奉行的。但是恐怕末世凡夫众生,听此妙理,不能生信。怎么说呢?因为佛在第四分说菩萨不住相布施,在第五分说佛非色相,所以不能不使后人疑到佛与法,二皆无相。若是无佛无法,岂不是人法双泯、因果俱空了吗?所以须菩提恐怕末世众生闻此真空无相的教理,难生信念,因而当机发此一问。这是长老大慈悲心耳。接着佛告须菩提曰,岂非其人,不过生信念者,不是寻常的人,必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持戒),方能生信念。何以故呢?因为人之心念,念念有生老病死、生住异灭四相。念念不住,实非易事,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心念,有九百生灭相,微细已极。众生背觉和尘,念念皆是尘劳相。心劳尘境,是烦恼的别名。烦恼的定义:烦是扰义,恼是乱义,凡能扰乱众生身心不得清净,令使心烦意乱的见思惑统称烦恼。见惑(八十八品):知见上的迷惑如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等五不正见,它是迷于理而起之惑。迷于事而起的烦恼,即思想上的迷惑称思惑(思惑八十一品。),如贪、嗔、痴、慢、疑五烦恼即为思惑。见思惑是正受三界生死的因,断此二惑则出三界。断见惑称见道,断思惑称修道,二惑断称无学道。

众生念念皆是尘劳相,耽着五欲之乐,欲使一念生净信者甚难甚难。今闻此经章句,能有一念生净信者,必是大根基之善人。此乃八识田中善根种子,遇此殊胜因缘而发的。可见弥天罪恶,难得有个悔字;无量妙法,难得有个信字。信为道源功德母,诸佛菩萨起初修道至证道,无不从一个信字入手。众生有此一念信根,即种了未来的善果,故此一念信心,其福德不可思量。所以世尊说悉知悉见,直示福德不可思量,言众生虽然无量,然而皆在如来性海之中,众生一举一动,如来无不见者。佛又告众生一念净信心生,则四相(我人众寿)、法相(执于此经言说章句)、非法相(陷于沉空无见)即不复存于心。因为见凡所有相,皆为本觉中所无,众生若有取相之心,即着了四相,若有取法相之心,同样也着了四相,若取非法相,又偏于空,落于断见。所以要悟真空无相的道理,不应取法相,不应取非法相,两边都不要执着。因取法相,则滞于法,但性中本无法,取非法相则沉于空,又不能在生活中借假法以悟真。佛以舟筏来比喻:渡了河,不能不舍筏而登岸。意思就是既悟得本性,已无所谓法,若未悟本性,徒执非法(真空无相)之见,还是不能渡生死。纯印老人譬喻人生: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这是世间人的规律,但若能见相离相,此即没拐仗时佛给你拐杖,当你自己有了拐杖时,则夺掉你拐杖。对佛法应如何运用呢?渡河需用筏,到岸不需船,也就是以假法悟真性的意思。

佛说:佛性人人本有,修而成之,不投佛修,终不成佛。何以故?为无佛功。有求佛者,一用斋戒,为佛基址;二投明师,指示功程;三识心性,了了分明;四用作福,助发根苗;五用结缘,增自善本;六明因果,不妄主为;七破邪魔,远离外道;八用通理,不着有为;九用精进,习佛行德;十用通达,法法精明。若人具此十种功德,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讲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师父说不住相布施,又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个无相真空的妙理,有大乘根基的善人,自必信受奉行,却是有大多数的众生,听见这个说法,能生实信吗?佛告须菩提曰:你不要这样说,我说的法,即使深妙,又怎么会没有人全信呢?不但现前有之,至于将来,也是有的。就是到我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守戒律广修福田的人,对此经中一章一句,能信以为实,也能印证这种人善根深厚。这样的人不仅是一二三四五佛所种的善根,乃至从无量佛种得来的善根。若是有这个善根的人,闻此一章一句,心净不乱,深信不疑。须菩提!如来我,以佛慧眼,洞悉此种净信众生,善根纯熟,已悟得真空无相的道理,已离我人众寿四相,并且无法相(执着此经章句,实信其言说,落于有见,是法相),也无非法相(执着于沉空守寂,陷于无见,是非法相)。这个缘故,就是这种众生,若心有所取即着了我、人、众、寿者四相,若执着此经章句,也是着了四相,若心执偏空,就是固执人死后身心都归断灭、归于空无的一个错误的断见,也与着四相无异。所以要放下两头之见,不应执有、也不应执无,方可悟入性空,自然离法。正因这个妙理,所以如来我说此法也是不得已,是因为要汝等离相见性,超越彼岸,不能不假此法门使汝等渡脱生死的苦海。倘是汝等见了自己的本性、证了涅盘之乐的时候,我法就可舍去无用矣。这个比喻,就好比编竹为筏,渡人过河,到了彼岸,此筏就无用了。似此佛的正法,尚且要放下,何况不是佛法的世间文词、有相无实的五欲六尘的享受又有什么坚执而不肯舍掉的呢?!

此分可见佛菩萨教化众生的辛劳与恩泽、大慈悲心、平等心,对此应念念不忘。进而应效法他们的行仪,舍己为人,为社会大众服务,为众生离苦得乐而以善巧方便,运用自己的智慧、才华、德行让法界众生明佛理、念弥陀。世间人都希望自己有真实智慧,健康长寿,拥有财富。这些并非奢求,是完全可以得到的,只要法施、财施、无畏施,又能施而不住心。此即净土宗所说的心净则土净,幸福、快乐、智慧、长寿,皆从清净心生出。如何修净心呢?老实念佛,一心念佛。净土宗修学的中心,就是称佛名号,修清净心,从清净心中生出净土,从净土现出无量无边清净,这就是念佛庄严的真实功德。一声佛号一声心,声声不离自性觉。此佛号是万德之本,全德立名,以名召德,名外无德。末法时唯以念佛得度生死。

一百多年前,释纯印的名号示现娑婆绝非偶然,系以纯印之身出现世间,示演修心之大乘佛法,旨在劝引众生息止贪爱、妄想、分别、执着之心。

告诫有缘者修行法要,不要向心外去妄求,心性凡圣本无差别,要在自己的心中打开佛的知见。远离世间人根深蒂固的心地不正、私欲过重、愚昧迷执、口善心恶、贪爱嗔恚、嫉贤妒能、谄媚佞言、贡高我慢、损人利己等种种恶道习性,这些就是在开众生的知见。

纯印老人示现世间,就是要有缘众生正自己的心念,开掘自性般若,时时观照自己的心性,止恶修善。能开佛的知见就是佛出世间,这即是大乘佛法以心印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作心是。大乘佛法以牛车喻佛,究竟圆满白牛车,唯有大白牛车是佛真实说的一乘实相法,是为众生修持而开显的实教,其余种种方便法门,以及种种因缘譬喻等言词,全是为这一佛乘而方便说的。此即归原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为诸法平等之意。纯印即心印,心者佛心,印者印可或印定之义。禅宗不立文字、不依言语,只依心传心,以佛心印定众生心,证不二相。纯印即心色无住、不二之义。

不解经文义趣,专数他人珍宝。

般若本来自有,为何心外寻找。

心中三毒不除,妄生无明烦恼。

若能回光返照,何愁道业不了。

无得无说分第七

分解前分说的是佛不可见、法不可取。佛既不可见,那么经文是谁说的呢?法不可取,那么得法的又是谁呢?这些全是凡夫知见上的疑问。凡夫无不是将有物可得、有收获、有感触谓得,有法可取谓之法,殊不知法是不可见的,并非是有形的物质。既不可见,怎么会有物可得呢?法是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不生灭,法怎会生灭?无生灭,法尔如是,怎会有得有失呢?更有一种聪明人,谓心得,也是一种无形的我执、所知障、理障。古德讲,事障障凡夫,理障障菩萨,今云无得者,就是双破事理二障业。未悟之时,须凭言说,已悟之后,应离言说,言说皆非。应离言说相、文字相、心缘相、名字相,离四相,绝百非。如来说法,说有、说无,亦有亦无、亦无亦有,皆是因病施药,无一定之说也。无法可说,无定法可说。众生若随言生解,执着有无,则法执也。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今言无说者,是破语言文字之障也。经颂云:有心俱是妄,无执乃名真,若悟非非法,逍遥出六尘。

若悟非非法,即可悟诸法的空性,以此了解苦、空、无常、无我的真实义,体证佛陀心法的生住异灭及山河大地成住坏空的理念。明此理则对生死不惊不怖,如顺自然换衣服,愈换愈庄严,真的逍遥自在。我们应该明了:主宰自己的唯有自己,坑害自己的还是自己。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贤圣:贤者阿罗汉之类二乘人;圣者菩萨摩诃萨、佛。一切贤圣即三乘贤圣声闻乘:依苦集灭道四谛法门修之,观闻佛说此法之声,修行得解脱者;缘觉乘:依十二因缘法门,不就师依自悟此理而修证者,亦称独觉而得解脱者。菩萨乘:依六度法门得解脱者。

无为法:是自然之觉性,不能假人为。所以无为法就是无上菩提,如觉性,涅盘、如来、心印、无相、无住,以至金刚般若波罗蜜等,虽有种种名称,皆是无为法的意思。有为法是世间法,无为法是出世间法。有人误解无为之义,认作空寂,在修行时虐待自己的色身,修毫无意义的苦行,弄得行为枯槁,自以为学佛,实则捕风捉影、顽迷不灵罢了。

差别:参差不齐的意思。法本无差别,只因修行的人根有利钝、业有轻重、智有愚悟之差,故成三乘贤圣之别。

概论

本分,乃续前分,还是说离相,要令众弟子领悟经文于法应无住而行布施的道理。本来觉性的作用中原有四相、法相、非法相,所以世尊在此经第六分筏喻文中说明法与非法均不应取。但是,佛又恐众弟子们及末世众生疑谓法与非法既不可取,为什么佛自己又示雪山修道、炼行修因以取菩提正觉之果呢?尤其佛在人间天上广开般若之谈,计十六会二十二年,以此而论,佛法应该是有取、有说呀!为什么教众生不取而产生误会呢?所以佛用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果然有所得菩提否)?如来有所说法耶(如来果然有所说一定之法否)?两句来试探须菩提是否已领悟如来不取之意。长老已领悟这个意思,立即答应说:师父所说筏喻的比喻,我已详解。未渡则取,既渡则舍。由此而推论,取与舍,哪有一定之法,所以知道没有一定的法。名为菩提,也是没有一定之法可说。无上菩提之法,皆我自然的觉性,决不可假借人为。不但如来这样,就是三乘贤圣也因根有利钝、悟有深浅的差别,成功自有迟速之分也。所以文殊菩萨赞叹维摩诘居士曰:乃至无有语言文字,是真不二法门也。可知如来无住妙法,本离开语言文字,一无所得。唯因普利众生故,不妨现起种种形相言语,令人观想起敬、闻法悟理。若有智慧者,即言语离言语,即名相离名相,知得即无得,知说即无说,可谓悟中道第一空性义谛矣。

讲义

佛曰: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如来果有所得正觉否?如来果有所说一定之法否?须菩提曰:如我解佛所说的意思,没有一定的法,名为菩提,也没有一定的法可说。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我师父如来所说的法,是无上菩提之法。可以心悟,不可以色相取;可以意会,不可以口说。我师父说的是非法(虽有而却无),非非法(虽无而却有),这个缘故,不但我师父如来,就是一切贤圣,皆用这个无为法自修。不过得道浅者(贤),或假言说章句而后自悟;得道深者(圣),就可以顿悟、顿修。其成功虽一,因根有利钝、悟有深浅的差别,所以成功乃有迟速不同也。

在学佛、修行上,有许多人虽然经论读了很多,道场也没少跑,但学非所用,不能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这主要还是没有吃透理解佛在经论上所讲的原理、原则,不能将经论销归自性,所以不得受用。其病根在心外取法。这样学佛、念佛毫无用处,喊破喉咙也枉然,成了佛呆子、佛戏子、佛疯子。这绝非经论、念佛法门有问题,问题出在心上,不是执法,就是执人,唯独不与自心相应。净空法师对患此病者,指出修正的方法:

第一,对经典的理论、修学的原则以及一切的境缘,都要清楚明了。

第二,一定要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金刚经一开端,释迦牟尼佛就示现给我们看,其意义极深广,一般人确实不易看出来。佛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无量劫的修因证果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如穿衣、吃饭等一桩桩事相上表现无遗。这是真正不可思议。

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善知识,跟释迦牟尼表演没有两样,完全将所修所学的理论、方法应用在生活中,所以活学活用,在生活中显示极高的圆满智慧,才得大自在。

纯印老人说,佛在心中,心外无佛,求佛不能心外求、拜佛求佛要向自己的心性中求,泥像没有心,死心不会生活(佛)法、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走心。

学佛与修心,迷则谓二,悟则为一。众生与佛本一心性,因何众生迷而不觉?心有攀缘覆自性故,妙明真心虽有而不现;佛觉而不迷,心无攀缘,妙明真心现。佛为对治众生诸多心病而说法,法法不离众生妄心、攀缘心,所以佛法就是心法,佛学就是心学,佛法即是医心之药。学佛、念佛就是用佛法医心病修心。此即学佛之正道、正修,离开修心而学佛,着外境之相,是远离觉悟,未入佛正道。学佛必须在自己的心地上用功夫,回光返照,破我执、法执。学佛的根本点就是自净其心,它是学佛的起脚点也是落脚点,否则修到何时也不会有效果。这即是念佛人多、往生人少的关键,是学佛、信佛、念佛人的通病。我们应时时温习老人留下的法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远离名利,一心念佛。

坐卧不知原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

五欲六尘觅亲疏,枉做他家染污人。

不觉旧时性本善,外求佛法也非真。

若从自心求佛道,问取虚空始出尘。

依法出生分第八

分解世间一切有为法皆从心生,所谓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是心体,法是心相,相有生灭,体本寂然。心体永远是常住不迁的。若以常住真心而生妄见,则遗失本体而成业识,遗真逐妄,从妄起妄,精明外溢,奔色奔声,造业受苦(惑业苦)。众生之迷,先执法我,后执人我,有此二执,以有相之因怎得无相之果?此甚深般若,未破法我执的菩萨尚且不明此理,何况有人我执的凡夫呢?众生无始劫来,习气深厚,处处为业力所转,旧业未除,新殃又造,愈转愈迷,愈迷愈造业。造业即受果报,虽有本智,奈迷不显耳。若不假般若之力,断然难出烦恼障蔽(无明)。如来苦口婆心说此般若,实有不可思议的妙用。浅言教化迷众,深言启悟菩萨,末世众生,若能依教修行,受持此经,明理念佛,即可超出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直趋实报妙庄严路矣!因般若为无上法门,诸佛皆仰此般若之力依法而成,所以般若是诸佛之母,佛无不是依此法而出生。能闻者,非大因缘者何?!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大千者,一个银河系谓一单元,一千银河系为一小世界, 一千小世界谓小千,一千小千世界谓中千,一千中千世界谓之大千,因有三个千的倍数,而称三千大千世界,这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区。世界:世间的方位界限。七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珍珠。

受持:信力曰受,受,接受不忘于心也;念力曰持,持,行持不厌其久也。受持,就是承教不逆、结念不怠的意思。

四句偈,主要应理解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但应为任何四句乃至一句通达,即可开佛知见。一即多,多即一故。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即前云无为法,无法可说之意,谓一心泯合、非佛非法,为不住相布施也。

概论

本分,点明正宗经文及诸佛菩提法皆从此经生出。又点破佛法非佛法,是名佛法,以显人心中自有真佛。而点明的方法,又从较量事相有为福德中渐渐地说出来。世尊深恐人怀疑前说无上菩提之法(无为法)既不可以色相取,又不可以口舌说,似此法无可说,佛无可成,那么修行的人,变成了甘坐无为坑里,有什么好处呢?所以世尊从人情中举出小果来,先以有相的布施(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较量福德,后讲有相福德远不如持四句偈的无相福德。因为有相布施,皆是有为之善,虽有较大福报,报尽还须堕落。若修般若法或明了四句偈言,依此而修或为他人解说般若深义,所得福报则无穷尽矣!所以,财布施远不如法布施,财施救人生命,法施救人慧命,财施有尽,法施无尽。佛法即非佛法一句,是说因般若妙智慧是诸佛之母,俗语母因子贵,般若能生出佛法,但般若并非佛法,因法是外相外得,般若乃自性生的,所以即非佛法。老子曰:大道无名,强名曰道。可知本无佛法,不过假名佛法耳。又以有相福德与无相福德相较量,前后共九次问答,此分中是第一次问答。

讲义

佛曰: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设若有人以七宝充满大千世界来行布施,此人所得福德多不多?须菩提答:世尊!自然是很多。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这种福德是有相的布施,与我等自性中智慧的布施全无关系。究竟是无福德性,师父是就世间报施的福德而言,所以说多。佛又说:设若有人受持此般若经,或一卷半卷或一章半章,甚至四句偈,或为人演说经的意思,则他所得的福德比前说的大千七宝施的福德还要更多。佛又曰:须菩提!这缘故,是因为一切诸佛及成佛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皆从此经出。故云般若是诸佛之母。佛又曰:须菩提!但是般若并非佛法。其意是本来就没有佛法,不过假名耳。故云佛法者,即非佛法。

经义告诉我们,诸佛菩萨尚且不能不修福,我们学佛、念佛人应当把修福广行布施看作是最重要的。修福不着相,没有自私自利心,就是修慧,就是菩提心。如修福还有人众寿者相,就是轮回心,必得轮回果。可见慧在福中生,福在慧中成,福不离慧,慧不离福,本是一事。如果修福无相则小福成出世的大功德;若着相则大福成世间福,因没有慧而成有漏的福报。有漏就是修福的心不清净,有烦恼、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所以佛教导菩萨要离相修福,此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六尘而行布施。

若明此理,世间任何一个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修极大的福慧。无相心则大,心大法大,心小法小。其根本是心必离相,一切时、一切处为众生做一个没有私心、一心为众生的好样子。

佛在《大乘金刚经论语》中回答文殊菩萨而对四句偈解释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悟而致升沉。何以故?众生常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常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四大假合,终须败坏,有智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今悟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今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此四句义,乃是超凡入圣,进道门路,三世如来,从此成佛,十方菩萨,依此进功。此四句偈,大开诸佛道门,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能令闻者悟佛知见,成佛无疑,是故得福,胜前七宝身命布施,所得福德,百千亿分不及其一。

众生所以在六道中轮回受报,其根本原因是什么?信佛、念佛、学佛之人,修持万人修万人得解脱的净土法门,为什么不能成就,只有极少的往生者呢?诸佛菩萨为何可超凡入圣、修因证果,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这是修行人最首要的大问题。纯印老人对此讲得非常显明透彻:佛就是自心,不要心外找佛。不修自心,供佛拜佛没有用学佛人若明此理,能随缘作善,老实念佛,一门深入不换题目,不执法与非法,对经论亦不取不舍,以念佛修自己的净心为正因,以诵经、善行为助缘,心则广大无碍、清净无染,必能自证菩提。

从纯印老人心佛一如语,可知佛法就是心法,是修自心之法。过来人的一言半句,若能洞达即可直契心源,总持无量妙义。

最近接到许多居士来信问我修行的秘诀是什么?学佛、念佛、修行本来没有秘诀,如果从修行的体会讲,就两个字真干。这两字看似平常,平常当中含妙义。金刚般若不就是从佛托钵、乞食、洗足、敷座平常小事中引出的无上妙法吗?何为真?存一丝一毫夹杂不能净心专一念佛则非真。当今社会上《八阳神咒经》流传很广,有人说诵此经可消业,无须持戒就可往生结果许多老修行也不念佛了,还到处推荐此经。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从未说过持经成就。佛法者,即非佛法。消业最殊胜者,即佛号功德不可思议,若自欺欺人则非真;修净土念佛法门,有一丝懈怠一毫自恕则非干。真则三心圆发,干则六度兼修。念佛人首先要突破自欺、无定力一关。有一毫凡情圣解夹杂于念佛中即是自欺,非真干、非老实。末学一句佛号整整念了七年,在七年中未诵过任何经论、咒语,然法益不可思议。我深深体会修净土法门必须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念佛、待人接物皆当用第一念,勿用第二念。事来则应,事过则净,净则起佛号,这样平平常常老实念去即为第一念也。求神通、求感应、生玄妙、计功德、攀实效(求速成)或背境向心,均为第二念矣!因有知见故。第一念是智、是净,第二念是识、是染。若能如此念佛,心则能坦坦荡荡鉴空衡平。否则若计较人我、瞻顾得失,牵于情识或激于意气,则流入世法的第二念矣!第一念是理体,第二念是私欲。我从中体会佛法是愈高深愈精要,愈简捷愈有效。此即浓缩则精也。功夫用至省力处,正是得力处。

迷时以空为色,悟后以色为空。

迷悟只在一心,空色本来圆融。

愚者妄求西方,智者达无西东。

如来未离汝心,寄寓佛号之中。

一相无相分第九

分解前言佛法不可执着,此言佛果也不可着相也。须菩提因昔日佛为声闻说四谛法,以为佛所说必有法可得,依法而修,必有果可证。此皆意言分别,随言生解,皆落在能知所知之中,殊不知般若实相,非一相、非异相、非有相、非无相、非相非非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破相破到极处即诸妄尽除,将除妄的念头亦破,一切顺其自然,不真何待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须陀洹:梵语入流,以根不入尘,能入圣流,又因此果初预圣人之流的缘故而又称预流。就是虽居尘嚣,已入圣人之境界。四相破了,并能却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达此境即证初果罗汉。声闻乘最高是四果阿罗汉。

斯陀含:译一往来。按小乘法,欲界思惑分九品,分七次破,就是须七返生死,方能破之。所谓一返生死,就是生到天上,天的福报尽了,即转生人间,受尽人间苦乐果报,又生天上,如此六返生死,破了六品思惑,尚余下三品残惑未尽,还须一返生死破之,是为证二果罗汉。

思惑又称修惑,它是见思、尘沙、无明三惑之一。见思惑是凡夫的惑。见惑是知见上的迷惑错误,有身、边、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五不正见。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五烦恼。尘沙惑是菩萨的惑。菩萨化度众生,如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无明惑系根本无明,能障蔽中道实相之理,断尽即成佛。思惑细分有八十一品。即欲界五趣为一地,色界四禅天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天为四地。三界共九地,每地九品,计八十一品。前面讲的九品即九地也。

阿那含:译为不来,就是已断尽九品思惑,从此寄位四禅天,生净居天,更不到欲界受生死。是为三果罗汉。

阿罗汉:译无生,就是不生不灭,已超出六道轮回,不受后有生,应受人天供养,是为四果体。佛在此不言果而言道者,因为与觉道已近矣。

无诤者,无争竞之心也。三昧者,又称三摩提、三摩地,即正定之意,已修到精妙处,离诸邪乱、摄心不散的意思。

离欲阿罗汉,离欲界憎恨爱欲之心也。

乐阿兰那行者。乐者,爱也、好的意思。阿兰那者,译无净、寂静,即无人我行也。经云:须菩提住处空地,若有众生嫌我立者,我当终日端坐不起;嫌我坐者,我当终日立不移处。即此义也。行:萌之于心曰念,见之于行为曰行。

概论

本分,因前分点出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佛仍恐众弟子还不明白这个道理,要想众弟子,应机深悟生心无住之理。因小乘法拘泥于名言习气,执有实法,所以佛一方面是欲从小乘法诱导众弟子领悟,一方面是知道须菩提已成小乘之道,欲借须菩提的口说出自己所证之果。原来大乘佛法,是一个自利利他、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生佛一体无分别之法。而小乘是一个自了生死的消极法。为何分小乘呢?一是根性不同,另外古印度国富民安,百姓多安逸,佛不能不顺人情,兼用小乘恒顺众生。阿含经佛讲了十二年,为大乘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本分因前分说到佛与法皆非,世尊恐弟子们疑佛不可求、法不可取,不知如何是好,所以世尊假须菩提小乘之悟,为众旁通,好使众弟子领悟。又四果罗汉皆有无字(无所入、无往来、无不来、无有法)称无为之法。这样就成了修行的基础,所谓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乃修行境界的等级。第一,须陀洹:不入六尘,知欲当避,此果之初生。第二,斯陀含:一往来,是不再蹈欲境,果长大也。第三,阿那含:不来,是离去欲境,果之成熟也。第四,阿罗汉:离欲,脱然出欲,即果之收获也。

此果断了见思惑,见思二惑同属烦恼。若区别之,凡属意识起诸分别、迷于真理而生的我见、邪见等谓见惑;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对五境色、声、香、味、触之作用)迷于事相而起的贪爱等曰思惑。见惑为觉悟的障碍,思惑为修行解脱的障碍。故欲悟四谛之真理,必须断见惑,欲出三界而入涅盘,必须断思惑。对此学佛、念佛人不得不知。

讲义

佛曰: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须陀洹当修行时,预先自念自己得声闻初果否?须菩提答曰:世尊!不可有得初果之念。这个缘故,是因为须陀洹虽不能顿悟真空,尚能仅仅强制其欲,能却六尘境界,造入无相之门,得为圣人之流。佛又曰: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斯陀含当修行时,预先自念自己得声闻第二果否?须菩提答曰:世尊!不可有得二果之念。这个缘故,是因为斯陀含的心境,已造诣于至静之处,但自睹之境,此心还是一生一灭,所以名叫一往来。实则无第二之生灭,前念方着,后念即离,心不着生灭之相,所以实无往来。佛又曰: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阿那含当修行时,预先自念自己得声闻第三果否?须菩提答曰:世尊!不可有得三果之念。这个缘故,是因为阿那含心空无我,已断尘识思惑,内无欲心,外无欲境,习定已深,六尘四相,一一证空,而无不来之相,所以虽名不来,实在是永不来欲界受生也。佛又曰:须菩提!阿罗汉当修行时,预先自念自己得声闻第四果否?须菩提答曰:世尊!不可有得四果之念。这个缘故,是因为阿罗汉已心空相灭,无得道之念,又怎么会有得果之念呢?实无有法,名阿罗汉。若是阿罗汉,自念得道,即着四相,就不能叫做阿罗汉了。须菩提接着又说:世尊!我师父曾说过我,我终日立于一切法中,不起一烦恼,不恼一众生,无争竞,无计较心,已到极精妙处(三昧),在诸弟子中,许须菩提我为解空第一,是第一个脱尽人我、断绝此念、离欲的阿罗汉!须菩提又说:世尊!我虽蒙我师父称赞我如此,我实没有得了阿罗汉道之念。世尊!我若有得了阿罗汉道之念,便是我生一妄念又安得六欲顿空?我师父世尊,就不说须菩提我是好于寂静(阿兰那)之行者。因为须菩提我,心原无所得亦无所行,唯本分上一尘不着,以此得名须菩提而已!所以我师父世尊,称我是好寂静之行者。

(我们知五欲为财、色、名、食、睡。何为六欲?是欲界天中的欲望形态: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语言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

以什么功夫修证,才能超凡入圣之流呢?学佛、念佛人不能不知,否则盲修瞎练,终难成就。佛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向佛道,便舍恩爱,截断尘缘,坚持斋戒,精修十善,清净三业,远离六尘,力投明师,学问正法,依师开示,不随世心流转,只依佛法修行,有此功者,得须陀洹果;复有善人,习佛威仪,清净戒律,一心静坐,摄心不散,身口意业,皆悉调伏,于世间心,动少静多,有此功者,得斯陀含果;复有众生,三业不萌,六尘不生,静久功深,心性恒一,于世间心,寂然不动,得心自在,有此功者,得阿那含果;复有众生,以自在心,习成定力,定性向前,悟明自性本来空寂,心境两忘,澄心不动,有此功者,得阿罗汉果。此四果人,功超六欲凡夫天上,得入圣贤寂灭场中,同佛出世,助佛扬化,净佛国土,自度度人,报佛恩德,直至菩提,永无颠倒,故名四果得道圣人也。佛曰:四果人有真信心,依师教诲,不二用心,戒德精严,威仪具足,于世财色恩爱名利,一断永断,一了永了,从始至终,守道如一,虽然不能大通大达,心性坚固清净解脱,与佛无异,故得超凡入圣位也。

更新于:2个月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