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词:病苦_病苦是什么意思_佛教如何看待病苦
- 2023-07-06 14:25
病苦是什么意思?佛教如何看待病苦?
病苦,八苦之一,即生病时身心所受的苦恼,是肉体上、生理上的苦。病苦有二种:一者,身病。谓四大不调,众病交攻。若地大不调,举身沉重。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风大不调,举身倔强。二者,心病。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是名病苦。《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一,说病苦有五相,即:一、身性变坏,二、忧苦增长多倍,三、于可意境不喜受用,四、非其所欲之不可意境而强受用,五、能令命根速离坏。
人自出生以后,就与疾病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生至死,有谁没有生过病?纵然身体再健康的人,头疼脑热,伤风感冒也是有过的。人类的病五花八门,生病的滋味是苦,从来没有哪一个人说过:他最喜欢生病,生病不苦是乐。古代诗人有许多咏病的名句。如宋朝有名的诗人杨万里,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这首诗的意思从字面看,为春逝而伤感。诗人因为忧愁伤感,体弱多病,多少年来都没有游春赏花的机会,满以为今年春天可以玩赏一番,饱览春景,结果辜负了美丽的春光;多年来不曾有过赏花的眼福,因为不是在愁中无心看花,便是在病中无法看花。这首诗说出心里的愁苦,也道出了身体上的病苦。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曾经不止一次经历过这样的感受。当一个人心情不好,或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面对良辰美景,也就无福消受了。所以说生病是苦。
病苦,在修行人看来,是帮助道心增长的逆增上缘,重病更可能是悟道的因缘。因为在亲身经历病痛的折磨之后,才能体会到救苦救难的菩萨精神。人在病中,正可以观照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接受病痛折磨,唯有以坦然的心情面对因缘果报。一般人大多恐惧病痛,千方百计逃之避之;以佛教的观点来看,当群医束手、药石罔效时,恐惧害怕,只有苦上加苦,无济于事;不如从容面对,心甘情愿地接受它;一旦面对面,即可放下。这就好比手上接到了一个滚烫的山芋,想丢却丢不掉,怎么办?只好咬着牙想法子接下来;接下之后,渐渐地你的手就会习惯,也不觉得山芋烫手,放不放下都无所谓了。
我们常把「病、苦」连在一起说,但疾病所引起的痛苦究竟属于生理的?还是心理的?乍看之下,好象是生理的,因为是身体有病、感觉疼痛,所以才觉得苦。其实,痛不一定是苦,苦是一连串的不甘愿、无奈、没有希望、不知如何是好的心理感受。如果心理健全、有所寄托,观念也非常通达,那么身体的病只是单纯的痛而已,并不会成为问题,内心也不会觉得苦。
在众多形容佛的名号当中,有一种名称是「大医王」,因为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医生、医生之中的医生,尤其专门医治人们的心病。所以,只要对佛法有信心,任何患病的人都可以少受一点苦,只要心理上的苦没有了,病情就会跟着减轻,这也是佛法救苦救难的功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