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无量寿经(第22集)
- 2023-07-09 09:07
前一次我们说到,佛是要「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我们讲功德之宝,讲这个宝字,最后引出来这个譬喻,穷人偷了王子的宝瓶,里头有宝,死了之后还放光。佛说这个是「住於念佛者,心印不坏」,这个就是宝,就是说把这个宝,宝中之宝布施给大家。这是上一次。现在这个念佛就是心印放光,这句话很深刻。所以这里头有很多很精彩的内容。过去都是说净土宗《阿弥陀经》跟般若《金刚经》这两个有矛盾,好像一个说有,一个说空。禅宗说你们念佛心外求法,而不知道不是心外,正是心印。要说净土宗是有,底下有好多地方指出空,我们底下就可以看到,我们一点点来。
下面,「如佛」,佛是这样子,要无量寿、无量光。这我们都讲了,无量光就广施功德之宝。下面就说法藏自己所希望自己也能跟佛一样,「如佛无碍智慧」。无碍就是无有障碍,通达,没有地方有阻隔,「自在融通之佛智」。所以《涅盘经》里头说,如来不是这样,不是通达这个不通达那个,自地、他地,本就是本界以及他界,现在我们可以说是多维空间,可以勉强打个比方,所以三维空间就不能知道四维空间的事情,多一维我们就全不知道,但是佛不是这样,他不受这个限制,可以勉强这么打个比方,如来就是自地、他地完全知道,是故如来叫做无碍智。「如佛无碍智」,《涅盘经》这个地方我们引来作为解释。而且《大集经》说:「无碍智慧无有边」,不但是彼此无碍,而且无有穷尽、无有边际;「善解众生三世事」,众生过去、现在、未来所造的事,都是善於去了解、善於去解决,这个称无碍智。我也要有如佛一样的无碍智,也如佛所行的,这个跟上文接著的,如佛两个字串到底下来,如佛无碍智,如佛所行的那样慈悯之行,那样慈爱、那样怜悯众生的行。世尊是无缘大慈,视众生等同一子,不是有什么关系才兴慈,都要救度登彼岸,所以愿能跟佛一样行佛的所行。所以这两句话,头一个求无碍智,愿与佛同等的智慧,下一句只求跟佛一样的慈悲,这两句话很重要,就是智悲并运。所以我们学佛,它都是鸟的双翼,要有慈悲也要有智慧,要有智慧也要有慈悲,要并运。阿修罗的智慧并不低,本领也很大,但是他就是缺乏悲心。你只有悲心没有智慧,你要去救度也不能彻底,必须智悲并运。所以这一点也就是给我们做很好的榜样。
我要「常作天人师」。天人师是佛的十号之一,以前讲过。「得为三界雄」,三界雄也是佛的一种德号。《净影疏》,这是中国第一部解释《无量寿经》的注解,说「世雄,佛之异名」。因为佛是断尽一切烦恼,故为三界之中色界、欲界、无色界,三界中的大雄。所以我们说大雄宝殿。断尽这些烦恼还不是大雄吗?所以这个世雄就是佛。这两句就是说愿意福和智都如佛,跟佛一样,为天人之师,普为救度,能为三界之雄,无所畏惧。「说法师子吼」,师子吼这个师子就是动物园的那个狮子,跟加个犬爪旁是一样的,古代是一样的。因为「狮子一吼,百兽畏惧」,表示世尊所说之法也是无畏之说,可以使大家都是震动。《涅盘经》说:「师子吼者,名决定说。」这个说决定义,不是说可以这么说、可以那么说的,师子吼是佛所说的,就是这样,这是决定说。更不是戏论,也不是你可以随便就加以修改的,所以说离经一字便同魔说,这是决定说。《维摩诘经》里头说,「演法无畏,犹师子吼。」就是这个说法,你出来之后无所畏惧,没有任何人能够把你反驳、推翻的,无所畏惧。所以狮子一吼,百兽都畏惧,都严肃起来。真的,佛法这个道理就是这样。那是前十年在居士林的时候,来了几个人大哲学系毕业班的学生,我跟他们挑战,我说我敢和你们辩论,他们还和我辩论,最后大家都承认佛教是辩证,他们都走了。无畏,无所畏惧,不会被谁把你说倒的。
底下就是「圆满昔所愿」,昔所愿就是法藏比丘过去所发的四十八愿,我要圆满我以前所发的这些愿。圆满昔所愿是什么?最后的一句,「一切皆成佛」。所以讲到这一句,底下我们就可以宣布大家毕业了,咱们课堂也结束,不用再讲了,一切皆成佛。所以,佛底下说这一句,「奇哉,奇哉,粉碎虚空!」一切皆成佛是什么意思?不但有情的都成佛,有情的成佛已经都不可思议了,苍蝇、蚂蚁都成佛,地狱中的众生也都成佛,而且砖头瓦块、桌椅板凳、灯、茶、咱们这一切,身上穿的衣服都成佛,一切皆成佛。所以这一句就是四十八愿的本体,从这一句话流出四十八愿。
《往生论》可以给这个做一个注解,它说西方极乐世界国土是庄严的,这是依报,这是无情,有佛的庄严、菩萨的庄严,这三种庄严(我这讲了很多种、多少种?加在一块百十来种),这三种庄严就进入在一个法句之中。这我们得好好体会,这么大的极乐世界,无边无碍,在一个法句里头。一法句是什么句子?一法句就是清净句。一法就是不二,没有二,清净。所以佛叫无量寿,佛又叫无量清净佛,没有这些杂染、垢污、烦恼,清净,就一个清净句。清净句是什么?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一切一切,就都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显露。而且清净有两种清净,「何等二种: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众生世间是有情,器世间是无情,都清净,都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都是成佛,有情无情同成佛道。总之没有那些二,有二就是差别,有了差别就不是平等,就不是一味,是一味平等的大觉,一切皆成佛,两种清净。
极乐世界的水能够说种种的法,满众生的心意,想听什么,水就给你说什么。我们这几十人同时在这游泳、在这沐浴,各个可以听到你所愿听的,而且听了之后你可以马上就懂。这是什么水?这水就是佛!一切皆成佛,水成佛了,不是佛有这个智慧。你想深它就是深,你想浅它就是浅,你想淋浴就是淋浴,你想暖它就暖,你想温度低它就温度低,你想水流得很慢它就很慢,你想它流得很急它就很急,这个都不奇,主要它能满你各个众生的心愿,跟你说种种不同的法。这是什么水?这叫佛水也行,叫做水佛也行。这就是一切皆成佛的意思。极乐世界无一不成佛,岂但极乐世界,一切世界没有一样不成佛。所以这句话,这个就是所谓禅宗的向上一路,也可以说是末后句;密宗所谓的大圆满,它是大圆满,无一不圆满,各个圆满,就是一一都圆明具德,一一都圆满,一一都具德,一一都成佛。所以密宗是殊胜在这里,不是那些奇怪的威猛相,带著人头,挂著什么东西,或者是显的双身相,说那个是殊胜、秘密,那有什么?不是一样的吗?双身跟单身不就是一样的吗?威猛相跟慈悲相不就是一样的吗?那有什么特殊呢?唯独这个大圆满是不共,黄教这就不能接受,他们不承认大圆满。大圆满和净土宗和禅宗都是一味。
所以,我这说是「三藏十二部心髓,一千七百公案玄旨」。所以这句话是「万德齐彰,一法不立」,这不是一切德都彰,一切都成佛吗?一切德都彰明,都成佛,那还要什么?都成佛你还要用什么法?「言思莫及」,语言和思想是来不及了。「唯当默契」,自己去默契,再多说也就是画蛇添足了。在美国有一个做电脑工作的人,他读到这一句,他大震动,「一切皆成佛」。这个也就是讲《首楞严》,这一头一尾。「首楞严」是什么意思?有人翻成《楞严经》,其实这个不大合适,应当是《首楞严经》,因为它的名词是三个字,你只取了两个字。简化当然也可以,但是不要忘记有个「首」字,「首楞严」搁在一起才是一个名词。这个字咱们中国没有适当的字可以翻译,所以只翻译了音,没有翻译它的意思。它的意思一说就长了,意思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的事没有一样不是究竟的、是坚固的、是常恒的、是彻底的,跟这「一切皆成佛」是一句话。所以像这样的经它就要灭,首先要灭就灭《楞严》,《楞严》就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但是佛的慈悲,这样殊胜的玄旨一直要给大家留到最后,最后一部。所以我们说抓两头,一个就是要灭的那一头,一个就是要住世的这一头,最后存在世间,最后就是《无量寿经》。就是大家手里一人一本,因为九种之中就这一本最好,现在大量印,在解放之前刚定稿,到现在已经印了四十万部。所以这也是因缘,很殊胜,精印。大家念的人很多,海外很多人一天念三、四遍,这么厚的本,有多少人能背了,我们在座的就有人他们年轻时候都背过。所以咱们要用功,真要用点功,这是讲真的,不是得个什么学位,得个什么证书,那个不管事。
底下,「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他的愿如果能够感应成就的话,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的圣众都应该受到感动。我这个愿如果是能成就的话,我这个是一种挚诚所发,为众生成佛,就要现出一些瑞相来,感应天上天神,诸天都要雨花,说法说天雨花。「当雨珍妙华」,这个雨字是当动词用。《聊斋》不是有个回目叫做「雨钱」吗?雨钱就是天上下钱。雨字就是从天上下来的意思,这个雨字是动词。当雨就是从天上下来雨花,天花纷纷下降。这个都是法藏当时说完这个愿,他就表示他的心意,如果是能感应克果的话,诸天就会降雨花做为印证。
底下,佛这个时候就告诉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上面是个颂,「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大地六种震动。这六种有三个解释,一种是指六时,指的是时间,现在这就不是我们这的意思,这个六种震动就是在这个时候震动,就是在法藏比丘发愿这个时候震动,所以这个不是指的六时。再者是指的六方,东南西北、有边有中,这就称为六方。六处都震,这震那震,不是一个地方震,这称为六种震动。这个就合适,不是某一个地方震,普遍震。这个震动有六种动相,「动、起、涌、震、吼、觉」。「动者摇荡」。我就看见上次唐山地震,北京市也受影响,就是晃晃晃,晃得一堵墙,那个砖一块一块都疏了,都脱离,谁也不挨谁,再晃墙就垮了,它就是摇动。「起」,升起来,地会鼓起来。「涌」就是有高有低,震动。「震」是有声音,上次地震不是发出很大的声音吗?很多人听见,唐山地震的时候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吼。「吼者」是大的声音,大地震就大的声音。「觉」就是使大家都知道,感觉了,这个也可以说使大家觉悟,知道无常。这是六相,这六种震动就包括这两种,各方各种动相。「天雨妙华」,天就雨华。「自然音乐空中赞言」,自然空中就有音乐就在赞叹。「决定必成无上正觉」,这就是说印证法藏必定要成佛。这就是当时就感动,当时就现出这个相来做证明。所以称为大愿之王,这个愿实在是广大,处处表现他大的智慧、大的慈悲,形成这样一个大愿,这是大菩提心。所以你决定成佛。
我们要讲下面,「积功累德第八」。这个愿,有了愿,不是说就写个愿文摆在那,每天把这愿文念一遍。有的人说我念莲池大师的愿文,什么都好,跟念经一样,薰习。但是你根据这个愿,你要有行动才能说是你的愿,你愿要起行。有行无愿,你是盲目的行动;有愿无行,你是虚浮狂愿,狂想,你这是狂想曲,一定要有行动。所以跟著就是「积功累德」。「阿难」,这是释迦牟尼佛又叫阿难。这部经前头阿难是当机的,所以处处对阿难;后头是弥勒菩萨和阿难共同当机。所以很多人都说,将来弥勒来是谈法相,弥勒来当然要谈法相,但是弥勒来必定要大谈净土。《弥勒十问经》也是问的净土宗,而这个经中是弥勒当机,佛就把这个经嘱付给弥勒,让弥勒护持弘扬,所以下面弥勒来之后还是这个经。前半部是阿难当机,处处叫阿难。他说:「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如来前,及诸天人大众之中,发斯弘誓愿已」,发了这样弘大的誓愿之后,「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就怎么样?发了这个大愿之后,他就安住於真实之慧。所以你看,刚才说的《往生论》,这三种庄严就是一法句,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种种庄严可以融入一个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融在智慧里头。而当年法藏比丘他庄严净土的时候,就是从住真实慧开始的,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是总的,先把这个总的我们先介绍了。
发了这个弘誓愿,弘就是广大。《法界次第》说:「广普之缘,谓之为弘」,很广,很普遍,平等,没有分别,这个叫做弘。「自制其心,名之曰誓」,自己能够克制自己的心。所以孔子讲「克己复礼」,就是自制。你有这个事,我一定要怎么样,就是这个心必定要这么做,别的东西来干扰你,杂念来干扰你,你就会排除,我不能够管那个,我得有誓愿,愿就是你要求满足的东西。所以弘誓愿,广大的誓愿,也就是住真实慧。这个真实慧跟前头第二品「德遵普贤品」,来的与会的诸大菩萨都是要「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来开,开开,化是化现,要来显现、显露,示是开示、示出,什么?真实之际。这个底下再解释。「大教缘起」里头说,佛告诉阿难,一切诸佛所以出兴於世是什么?「欲拯群萌」,就是要来拯救一切的群萌。这个群萌的萌跟《易经》说的盟也是一样,就是同盟的盟字,盟主的盟,也就是代表众生。这一切是干嘛?就是「惠以真实之利」,要给他们真实之利。这不是有两个真实了吗?这些菩萨都是要来开化显示真实之际。佛为什么出现於世?个个佛都是如此,要给众生真实之利。而阿弥陀他是要庄严他的净土、救度众生,他是住真实之慧。所以这里就三个真实。这三句话说的是三个方面,一个是真实之际,一个是真实之利,一个是真实之慧。当然这三句是不同,但是这三句中有共同的,就是真实。这个真实是一件事,所指的是什么?真就是真如,实就是实相,真如实相。
《观佛三昧经》说:「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到了佛的这个地位,佛的这个果,他的果上的德是什么?就是真如实相和第一义空。所以空不是好事。「佛说诸法空,为除诸有故」,因为大家执著有,什么也有,这个世间上地位、金钱,这一切都是有的,看得太死,妻儿子女种种的,各式各样的,种种的有,有方丈、有法师,有高的、有低的,都是有。所以佛说诸法空,是为除诸有,众生有的这种概念,佛要说诸法空。「若复著於空」,你就著在空上了,「诸佛不能度」。所以说是宁可有见如须弥山,不可空见如芥子许。你要是有见像须弥山那么大还都不要紧,宁可是这样,你不可成了一个空见,像芥菜子那么一点,芥子是最小的一个东西,比绿豆还小得很多,比芝麻也小,芥子很小,不可那个空见像芥子那么一点,因为你著了空见就没法给你治了。佛教所说的空是第一义空、是胜义谛空,这个空是空有不二的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空它里头就是色,不是跟色对立的那个空,对立的空是顽空,就是边见,你有空有色是边见,第一义谛没有分别,即空即有,即有即空。
现在最大的科学家已经证实了,咱们也搞了电子加速机相碰撞,多少多少万万伏给电子加速再加速再加速,电子烤得差不多要赶上光速了,在这个情形之下,人类过去从来没有的事情就出现了,这个时候就看到有里头忽然间就没有了,没有的东西忽然间就有了。所以这就知道佛法伟大,让他们佩服,一般的科学家还不行。所以将来佛教好办,我就跟你说,将来一定是要兴的,因为什么?因为到了现在这个科学,反而这个佛法好讲。从前说就是这些不好讲,你说这些东西都空,他说不是,明明摆在这,你怎么讲它空?那次美国来的人他说,它总是要坏的。我说这就把它讲浅了,这么讲当然好讲,它将来总是要坏的,所以说它空。现在就空,当体即空,当相即空,空就是有,有就是空。现在那个奇异功能,小孩能钻墙,跟劳山道士似的钻墙,现在很多人会表演这个,过去了,里头再拍掌出来,这边来了。墙本来是空,你为什么过不去?你妄想。爱因斯坦就把它说明白了,物质是人类的错觉。你说这不是好讲了吗?诸位大法师将来去讲,就用爱因斯坦这句话,就好讲!什么是有?这是你的错觉。我现在也还有,我这个错觉也没消除,不过理论上我认识了,但是修持上还没有证到,但是我很坚信。是错觉,你没有完全把这个错误矫正过来,你只是理论上知道它是错了,还没有矫正过来。真是错觉它就是虚妄的。怎么不可以?没有什么奇怪。所以咱们赵会长的名片撕得粉碎又嚼了,到他手里头一搓又出来了。本来就是错觉,嚼也是错觉,再一出来还是错觉,错觉之中这里头有什么可奇可怪,什么叫奇异?
所以是佛教的果德,是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我们能够穷极真如实相的源底,真如实相,初出的光影门头这么看到一点,禅宗的破初关。现在对於破三关有很多的解释也讲得太浅了,那叫太容易,那不值一提了。比较正确的说法,你要是破初关,你要能见到法身或者到法身边,要破重关你得安住於法身,破三关你连法身都要抛掉,超过法身,法身向上。所以,「穷极真如实相之源底曰真实之际」。就不是刚刚只到法身边,见一见法身,那是刚刚接触。真实之际是这个意思。真实之利呢?就是一切含灵都因为这个经度脱,到了最后百年还靠这个六字洪名,所以这个就能给众生真实之利。慧是什么?慧的意思,《大乘义章》:「真心体明」。刚才我们讨论智慧怎么说,我把这个定义拿出去,大家还是不见得能懂。真心体明,你的真心的本体你明白了。「自性无暗」,自性没有什么地方被愚痴覆盖,像油腻似的把镜子给挡住就有了暗,就不能照东西,在自性上没有这个暗,这个叫做慧。所以是能够明自本心,见自本性,才叫做慧,不是你聪明、你了解。它都是在这个聪明了解之间还要猛一回头,而且有一个突变,不就是这么渐变,今天懂一点,明天懂一点,突然间一下触著、碰著,一下子恍然大悟。说恍然大悟者就有点这个意思了,不是这么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也可能某一天恍然大悟,但是正当悟时总是恍然一下。这就把真实之际、真实之利、真实之慧做了一个说明。
真实两个字在《大乘义章》里头说:「法绝情妄为真实。」法就指的一切有形的、无形的,什么都算,都叫做法。不是指的佛法叫做法,或者法律叫做法,在佛教法字这个定义是最普遍了,什么都可以称为法。这个法它要是离开了情、离开了妄,我们都是情见,我们就是众生之见,所以佛之大事因缘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佛的知见。所以我们的修行是什么?就是要把我们的众生知见转变为佛的知见,就是这么一件事。所以要舍除自己这些见解,要日新又新,你要去掉这些,破除这些东西。不是把自己的这些东西做为一个核心,慢慢把它丰富,又慢慢给它美化,这你就是改革派,始终是假的。你得把自己这个我抛掉,无我!真正要无我,就没你那些见,什么我相人相、我见人见,不但要无相,而且无见。所以这个都是情见,也都是妄见。法没有情见,没有虚妄,叫做真实。所以真实之际,真实之利,真实之慧,都是这个意思。所以就是离开妄的本真,也就是自性清净心,也叫做真如,也叫做佛性,也叫做法身,也叫做如来藏,也叫法界,也叫法性,都是这个意思。
所以真实慧是什么,怎么住真实慧?就是「真如、实相、自性、佛性、自性清净心等」,所诠就是能够表示出来、显现本觉本体它的照用。所谓真实智慧就是真如、实相、自性、佛性、自性清净心等等本体的照用,就是慧。因为这些东西它有体就要有用,所以体相用三件事,它有它的用。所以不是都修成了木头,都修成了木头有什么可贵?变成了植物世界。现在有的人变成植物人,一种病,人跟植物一样没有脑筋,会吃会喝,叫植物人,是病态,不是咱们的目的,不是要大家成为植物人。它有照用,这个照用是本体上所产生的照用,不是第六识分别识所产生的那个妄用。咱们现在都是第六意识在这分别,第七识在那执我,这两个所产生的一种错觉,一种妄想执著,本来的智慧德相就显现不出来了。
再者,这三个来说,真实之际拿涅盘三德来说就是法身德,真实的本际就是法身德。真实之利,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真实之利?解脱,不为烦恼所束缚,不为三界所拘留,是解脱德,三德中解脱德。真实慧是什么?般若德。所以这个三真实也就和∴(伊)三点,∴(伊)字,就这个字∴(伊)字,不是纵的,也不是横的,也是三,也是一,不但是三,它有三点,这些都是点,你说它是一,它又有三个,就这个∴(伊)字三点。法身三德就是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在咱们这个经里头就是真实之际、真实之慧、真实之利。所以在法藏比丘发愿之后,「积功累德」一上来的第一句话就是「住真实慧」,这就是画龙点睛。所以一切种种极乐世界的成就,实际就是真实慧所成就的,也就是真实慧所流露的,一样的意思。
他就「勇猛精进」,勇猛精进就是没有间断、没有杂乱。「一向专志者,心志专一」,心是专一的,就固定的,没有转移。所以有的人你看看,有的心他就不固定,出家了还俗,还俗又出家,出家过几天可能他又还俗了,这心志就不专一。你固定下来,专一,没有悔改,一往直前,一向专志。「妙土者,精美绝伦」,精美得没有法子可以跟它相比称为精美绝伦,就是美得不可思议,你就不能想像那么好,就称为妙土。一向专志,勇猛精进,来什么?来庄严妙土。什么叫庄严?俗话说,就是我们以很尊重、很恭敬、很正肃以等等的美、等等的善来给它做装饰。现在法藏比丘(法藏大士)他有种种的妙德,这个妙德是能庄严,他能做这个庄严的事,所庄严之土,这个妙土是所庄严,拿法藏的万德来庄严这个妙土,这就是庄严妙土之义。这几句话就是这样,我们把它解释了,这是「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再把它连起来说,「住真实慧」一直到「庄严妙土」,「是极乐净土之大本」,《华严》普贤妙行的纲要、宗旨。这个妙土是真实慧所形成,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引证,在后头,十方世界的人都到极乐世界去听阿弥陀佛说法。极乐世界的人这种交流是频繁极了,极乐世界的人也遍至十方去听法,十方世界的菩萨也都到极乐世界集中在讲堂听阿弥陀说法。所以这个经中就有阿弥陀对来会的圣众说的法。所以《无量寿经》是净土第一经,别的经里头没有的,我们要很重视。将来世界上什么经都没有了,还剩这部经,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信不信由你们,是释迦牟尼佛说的。阿弥陀对十方来的这些菩萨怎么说呢?因为大家都要成就跟阿弥陀一样这么度众生,阿弥陀就给他说法,说「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跟这个同等意味类似的偈子还有二、三个,我们只选一个就够了,以后还要讲。这就是表示你能够通达,一切法性都能通达,而知道一切皆法,一切法之中都是空、无我。无我,是空,这个你通达之后,你专心致志的去求清净的佛国土,你必定成就。所以你看看,这个是以空、无我为条件,这么来求佛刹,得到佛刹是果。
夏老师他有一个偈子,我在天津大学的时候生重病,想到他这个偈子我的病就好了。我跟他说,他说我当年作这个就预备死了,预备辞世。这个偈子是八句,我当时只记住四句。这八句写完之后,自己病也就轻了,好了。「了知诸法空,始信一切有」,了知诸法都是空,我才相信极乐世界等等都是有;「西方有净土,有佛无量寿」,这是在了知诸法空以后的事。你看你要成这个刹土也就是如此,你得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你求佛刹才圆满。一切空无我,你才真正是通达真如实相。住真实慧这个连系起来,一切空无我,还在求净土,这是真实慧。这个空和有,又明白了本体,又从本体起照用,这是真实慧。所以无我还求净土是真实慧。一空就什么都空,所以有的禅定,坐禅,坐得人都跟那个石头连在一块了,眼睛会动,喂他吃他会吃,说话也不能说了。现在还有,有一个人,我坐车还看见,小孩过去还拿石头拽他,他也不会动;他也不能动,他那个肉跟坐的石头或者木头长一块了,他这个就是顽空。从体还要起用!「专求净佛土,安住一切空者,是真庄严国土也」。我志求佛土,可是安住一切空。「无生可度」,可是终日度生。你是庄严佛国,佛国是离相,虽然有种种妙相,而当相离相,无所染著。所以永明大师的话,「建立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建了一个道场是水中之月,作的佛事是梦中佛事,你梦并没醒。所以我们真实的目的,咱们要醒梦,你作梦中佛事也就是为了帮助你醒梦,但是这个不是你最后的目的。这样就远离开二边,不落空边,不落有边,不落真边,不落假边,这才契中道,这样「圆修圆证,弹指圆成」,就成功了。所以说这个是大愿之本。
因为你明了真实之体,你才能够产生真体的照用,真实之慧;你安住於真实之慧,你才能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就像珠子放了光,这些光先把珠体照得让人看见。所以极乐世界的水鸟树林、一尘一香、一草一木,无一不是圆明具德,没有一个不是圆圆果海,就都是佛,都是佛身,都是佛心,都是真实之际。一一也都是弥陀的心,一一也都是我们在座每一位您自己的妙明真心,就能把这一切就是谈的弥陀,诸位每一位都是弥陀。我这话没有杜撰,「一切皆成佛」,大家都成佛了,佛佛平等,我说你是弥陀,我说错了吗?我要说错了,一切皆成佛这句话那就不成立了。本体上就是如此,但是大家在错觉之中、在妄想之中就不能显现,也甚至於不敢承认,甚至於要反对。这就看你那个错觉错的程度,程度不一样,错得太深了,他听了之后,他就拍桌子气跑了。正因为这样,就是说发心念佛就是珠子放光还照珠体,所以就能广施真实之利。这个不是说你要拜个佛、拜个神,你去念他,你给他上供,他就保佑你,就好像现在咱们走后门似的,那还了得,把佛庸俗到这个程度。那么来的话,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就成为咱们世界走后门的总后台了。不是这个道理,都是方便救度愚痴的众生,你太愚痴了,就从那个也是一个方便,你从一点点来。
以上这三句是总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以积功累德是从住真实慧出发的,第一句就是这个,开宗明义第一句。所以这个经是好,《无量寿经》这个会集。这几句话是《宋译》里头选出来的,原来的《魏译》没有,原来大家只念《魏译》就念不到这种句子。所以我们也要认识,我们也有比古人便宜的地方,这就是便宜的地方,古人没有机缘这么样。善导大师他参考古译,但究竟不像整在一块这么顺。
「所修佛国,开廓广大」,开者就是开张、张开,廓是空、大、虚也,所谓开廓就是很空阔,广大当然就很容易懂。《往生论》说,极乐世界「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就可以解释这四个字,「开廓广大之义」。虚空不可坏,谁说把虚空砸了,也不可以烧,也不可以被水淹,这是虚空,究竟如虚空。广大是没有边际的,开廓广大。
「超胜独妙」,妙是什么意思?根据《法华游意》的说法:「妙是精微深远之称。」非常之精妙,非常之微妙,又深又远,这种的形容词。《大日经疏》,也是注解,说「妙名更无等比」,没有能比的,更没有比它更好,「更无过上」,超过它。比都没有,超过更不行。所以无比无上就称为妙,精微深远之义,超胜独妙。日本的《会疏》它解释超胜独妙,它说超胜独妙不仅仅是广大,其中一切庄严之事之相,国土依报正报都是第一无比,就跟刚才那个第一就结合到一块了。「超诸佛刹,最为精」,比别的佛刹都好,是最为精。「故谓超胜」,所以弥陀发愿也这么说,愿我这个佛国胜诸佛国,它就胜。这个土最不思议,尤其是凡圣同居土是最不可思议,十方世界所没有的。所以我们之所以要往生极乐世界,也就是因为极乐世界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凡圣同居土。你去的是凡夫,可是凡夫就是阿鞞跋致,这个是十方世界所没有的,独特就在此,你就不退了。要很高的地位才能不退,你去是凡夫,凡夫就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又是凡夫,十方世界没有。所以有的人就不信,因为太殊胜了,不信。所以有人说这是廉价的入门票,是卖的廉价的入门票。不过这位后来,据赵朴老说,后来他研究佛教了。我当时写这个的时候,他是这么看法,后来他觉得要补课。我听赵朴老说过不止一次,大概他真是。
超胜独妙,它这里头说极乐世界这个独妙,它举了七件事,我们就念一念。「法报应化」,都是极乐本身所有的、所出的,这是一个。第二、「佛身光寿超过诸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所以超过诸佛。第三是「名号利益,独出难思」,这个名号的利益,所以十方佛都称赞,大家都念阿弥陀。咱们这个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很少有人知道。所以和尚有人还给人介绍,说这是什么佛?这是如来佛。如来和佛都是佛的通号,你说如来佛到底是谁?大家就觉得还很当然,其实这个是很错误的说法,我们不能再这么说了。我介绍,这位是专家教授,这位是教授学者,他到底是张教授、李教授不知道,什么教授也不知道,通号,你说这两个是通号,什么问题没说明。释迦牟尼名字大家不知道,问题在这。闹一个笑话还小吗?你看阿弥陀佛,你随意就能够介绍人,阿弥陀佛,他张口就来。这不偶然的,大家要知道,故弥陀大愿这就显出来了。你说咱们中国人不知道阿弥陀佛的很少,谁都念阿弥陀佛。信不信?摔一跤没事,阿弥陀佛;你给他送点吃的给他,好的,高兴,阿弥陀佛;害怕,也阿弥陀佛。张口就是,不用安排,人人都知。所以这个难思,这么大的功德也难思,就这么念一念都结缘,将来都凭这一句最后得到解脱。
第四,「令五乘齐入报土故」。五乘有六种五乘,我们把人、天搁在一块,这是开合的不同,实际上都是一样。就是一是人,二是天,三是声闻、缘觉合在一块,四是菩萨,五是如来,这是一种;还有的是没有如来的,那就是一人、二天、三声闻、四缘觉、五菩萨。这有六种的安排,好在无关宏旨,它就是一种习惯,大家明白这个意思就完了。五乘齐入报土,就是这里头的人、天、声闻、缘觉、地前的菩萨,报土本来是无分的,现在都可以入报土。为什么?因为凡圣同居土跟实报庄严土也都是圆融无碍的,你生到凡圣同居土也就是横生到实报庄严土。再一个,顶多是时间的问题,再晚一点就可以到报土,总之可以到的。第五是「二乘、根缺、女人」,没有男根、女根的叫根缺,二乘是声闻、缘觉,女人,都「顿转一乘故」。他真要发心往生的时候,都变成三十二种大丈夫相,都变成大乘法行人。
第六,「往生正因,易修易获故」。往生正因不是很难修,容易修,也容易得到果,你看五逆十恶最后真要修,还不是都可以成功吗?第七,「生后得果,太顿太高故」。往生以后得的这个果太顿、太高了,所以有人不能相信,这也是原因之一。五逆十恶临终念十念就得往生,就是不退,太顿了,你说多快。带惑的凡夫,带罪业的凡夫,只要横生到极乐世界,你就是在凡圣同居土,你就是阿鞞跋致,就位齐补处,跟一生补处菩萨都相当了,就是等时间,你再慢慢的惑断了,提高。「故云太高」,这个地位太高,一往生之后所得的这个果太顿、太高,就是太快、太高。而且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密宗的即身成佛。这事我问过我的上师,所以有些问题我当时问,问的还都是很关键的一些问题。我就问,我说密宗即身成佛,生净土是不是即身成佛?这位上师大家公认是在西藏里头,理论和实修两方面共同都重视的话,这是西藏第一位,没有人更能超过,是诺那祖师推荐的,中国汉人本来不知道。他就反问我一句,你问的哪个净土?我说是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哦!那是、那是,那就是即身成就。好些人就是不安心学净土,就是想学密,不安心,所以就是说难信之法。你要是学密碰到一个冒牌的老师,就等於你去买药买的是假药,你吃下去你要要命的。这就是称赞极乐的殊胜。引善导大师的话,「四十八愿庄严起」,极乐世界是四十八愿庄严而起的,「超诸佛国」,超过许多许多佛国,「最为精」,最为精妙。这就解释超胜独妙,这是超胜,比别人都超胜,独妙,最妙了。
「建立常然」,刚刚起来,就是初初起来是建,最后成立叫做立。我们建立什么?包括两方面,从开始到完成。常是常恒,然就是如,就是这样,建立常然就是它始终就是这样。衰是衰退、衰弱;没有衰退、衰弱,也没有变化、改变,就是说极乐世界建成之后,它就是不会坏,也不会退。现在咱们这个世界就很危险,我们在毁我们这个地球。咱们那个臭气层的漏洞刚刚补上,要不补上很麻烦。水,到处缺水,大家都用地下水。海水也污染,空气也污染,咱们现在这个城市的污染超过国际标准多少倍,都是在那衰、变,水土流失,种种,沙漠将来会愈来愈多。但是极乐世界它「无衰无变」。
日本的望西师,他盖了一个楼,楼老冲著西,他叫望西,他就以望西为号。日本望西他说这个常,他解释常然的常,他说常有三种:一种是「本性常」,凝结的凝,又叫凝然常,一种叫做「不断常」,一种叫做「相续常」,有三种常。本性常就是法身,本来就常。不断常,不断也是常,不断常是报身,因为报身是从法身所流现的,所以它也就常,也就没有间断,就不断。第三个相续常是应身,应身於这个世界,这个刚刚过去又现出一个,那个现在又现出来,这种相续总还有出现,这是相续常,这是指的应化身。望西他认为极乐世界是法性常,又是凝然常,所以没有衰变。底下他又设问,他说这个不是法藏比丘修因而感的一个果吗?既然修因感得这个果,它就有开始,有开始它就应该有终,怎么能说它是凝然常、法性常?他自己设的问,他自己就解答,他解答得也很有意思,他说人都有本觉理体,人人所有,我们开始有始觉,始觉之后如果老合乎本觉,达到究竟觉,三觉圆满就是佛。不过总之始觉、究竟觉,都还是本觉。
《释大衍论》它就讲:「若得始觉,还同本觉。」你如果得到了始觉,真正这个觉悟之后,不是另外有个东西,只是恢复你的本来。所以《心经》讲「无所得」,老想得点什么,那都是心外取法。只是恢复你本来,你毫无欠少,所以无所得才是「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所以很多都是想得点什么,得禅定、得神通、得智慧。「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你把凡情都去掉,你自己的圣解就全出来,另外没有圣解,就是去掉你的凡情就是了。所以谈到这个能证,能证的这个人是什么时候,或者有个开始,法藏比丘他在那修就是有个开始,我们证道也是如此。「至所证时」,当达到他所证的这个境界的时候,始觉跟本觉不是两个,「本有常住」,也来解说这个问题。所以众生是无始有终,佛是有始无终,他成佛是始,但是他没有终,他一成佛的时候就还同本觉,本觉就是本有常住,所以就没有终。这个说得是很有意思,就是在你说有证的时候好像是有了开始,但你到家的时候,就是他所谓的到了所证的时候,这个是言语道断,一切言语就没法表达,一切都不二。这个只是本有,本有就是常住,所以就是凝然常,极乐世界就是常住。
再根据《密严经》说,极乐世界是不坏的。《密严经》说,从佛那个时候就依密严而住。密严是什么?就是极乐庄严国,密严是大日如来的国土。所以日本很尊重大日,因为它是日本,他觉得特别亲切,他尊重大日如来。「极乐庄严国,世尊无量寿」。所以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弥陀就是大日如来,密严国土就是极乐世界。底下《密严经疏》里头又说,密严净土是什么?它是无为,就是诸佛的他受用土。佛有他受用土,显了这个土让别人能受用。所以佛的报身是两种身,一种是自受用身,一种是他受用身。佛的自受用身菩萨也看不见,就是报身,法身当然是无形相,不可见,但是有他受用,让这些菩萨能够受用,所以有他受用身。土也是这样,有自受用土,他受用土,密严国土就是给诸佛的他受用土,大日如来所显的他受用土,「於法性上,以悲愿力建立故」。这个净土跟法性土,就是跟常寂光,法性土就是常寂光土,一样的离开无常之过,没有无常的过失,不是苦空无常,总有一天要坏。所以许多天界许多国土将来,这个三灾实际就是我们现在天文所说的一个大爆炸,一个大连锁反应的核爆炸,整个宇宙互相的你崩我也崩,这么累积下来,全宇宙、全太阳系或者全银河系的爆炸,所以就是三灾三劫。风灾,风灾就是压力波,火灾就是那个热波,都烧空了,烧完了。
底下又说,密严国土是清净如来藏心之所现,也即是极乐国土。我们这个地球肯定是要坏的,这是秽土。极乐世界不是微尘所成的,极乐国土(密严国土)是如来清净藏心之显现,本来不是物质。所谓微尘,不是说我们想像的一个土粒,指极小极小的东西,这个比电子还小得多,就是现在科学家发现的微中子。这个微中子,不讲它体积,体积不好说,它在空间所占的这个区域,等於一个电子的一百亿分之一,你说它小到多少了。它可以透过十亿公里的钢板,因为它太小了。什么东西都是有空隙的,一个钢板,咱们是过不去,对於微中子它就通行无阻,以至到了十亿公里它都能透过。它弥漫在太空之中,这个东西,到处都有。宇宙大爆炸之后就出现大量的微中子,微中子慢慢汇聚汇聚,汇聚之合就是微尘。世界碎为微尘,微尘聚为世界,这些佛经里头的话现在科学都证实了。所以我们应当很感恩,我们很幸运,能遇到这样一个本师。所以密严、极乐都不是这种微中子之类的东西聚集所形成的,而是清净妙心的显现,因此它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不怕灾。所以到了禅天什么等等都是,一直到无色界都要坏,到大宇宙大爆炸的时候,所谓劫,劫火、劫风。风灾是最厉害,风灾是什么?就是压力波,可以这么看。
底下,「於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劫是个很长的时间我们都知道,无量劫里头是长久。积植德行,积是累积,植是种植,一点一滴的种种德的行动,德行。不起贪瞋痴欲诸想,在自己心中贪瞋痴这种欲,色欲、情欲、食欲,这种欲想不起了,内心不起了;对於外尘,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尘他不贪著。他只是什么?「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所以这么一看这前两句,也没有贪瞋痴欲,也不著色声香味触等等,这上头二句就是「万缘放下」,但乐忆念二句就是「一念单提」。这一切都放下,心中所念所忆只是佛,所以就很精进。这个时候念佛,万缘放下,但乐忆念,忆佛念佛。《华严经》十地菩萨,每一地都不离开念佛。「大教缘起」说,「去来现在,佛佛相念」,佛跟佛都是相念。咱们这个经开始也说,阿难看见佛放光,阿难不就这么问吗?「去来现在,佛佛相念」,佛现在是在念佛,佛跟佛都相念。
《观佛三昧经》说:「尔时会中即有十方诸大菩萨,其数无量,各说本缘,皆依念佛得。」每一个菩萨个个都说我自己过去怎么修行成功的,就是各说本缘。除了本缘,共同的,都是由於念佛得到的。来会这么多的菩萨,每个人说怎么得到的?念佛得到的。所以就是说,愈是殊胜的事,人就愈不容易信。这也就是每个人的善根、智慧、福报很多方面的问题。你看这么多菩萨,每一个都因为念佛而得。「又佛告阿难」,这还是《观佛三昧经》,「汝今善持」,告诉他、嘱咐他,你好好的奉持,好好记住,「慎勿忘失」,不要忘掉。「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嘱咐阿难,这些不光是净土宗的经典说这个念佛,大家要知道,是千经万论共指,「皆说如是念佛三昧」,过去这么说,现在这么说,未来还是这么说,都是在说这个念佛三昧。「我与十方诸佛」,释迦牟尼佛说他自己和十方的佛,「及贤劫千佛」,我们这个劫称为贤劫,咱们地球还是很不错,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当然不止一个地球,我们在其中,有千佛出世,所以称为贤劫。贤劫千佛,「从初发心」,每个从初发心起,「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都是因为念佛三昧力而得到一切种智,而成佛。你看这些话,如果现在这些话,我们往往要自己去阅藏,有的时候会忽略,现在比较集中在这里头。只要我们能记得,将来它总会在大家心里头要放光的,这些事实,都是如此。贤劫千佛都是如此,法藏比丘也是这样,他也忆佛念佛,但乐忆念过去诸佛,忆念他们所修的善根,忆念诸佛的功德,忆念佛德。我们感恩图报,所以我们也要跟佛学,要追佛,学佛所行,要证佛之所证,这叫做忆佛。佛所修的善根,佛的善根之中,以念佛是诸善中王,这个善根最殊胜,我们现在要跟佛齐等的话,我们也应当学佛,也要持名念佛。「名具万德,总摄一切善根」,名字里头既然总摄了一切善根,所以就念名字的时候也就是忆念了一切佛的功德,一切佛的功德就在这一个名号里头了。
《安乐集》是道绰著作的,《安乐集》在中国曾经一度没有了,流传到外国,咱们国内没有了,所以成为佚书,人字旁一个失字。佚书有多少种,连窥基的注解一块都丢了,昙鸾的《往生论注》,总共有十多部经。现在又回来了,这是我们比明朝那时候那些大德又殊胜之处。道绰他讲,「或有三昧,但能除贪」,这个三昧只能除贪心,不能除瞋恨跟愚痴;「或有三昧,但能除瞋;或有三昧,但能除痴」,但不能除别的;「或有三昧,但能除现在障」,你现在的障给你除了,不能除过去的障、未来的障,除不了。「若能常修念佛三昧」,就是说不管是贪瞋痴,不管是现在过去未来一切的障,一切的障当然贪瞋痴都在,都能除,都除得掉。所以我们现在之所以困难者就是这个障,障是障碍,它障碍著你不能好好修,障碍著你不能理解,障碍著你要起退心,这个障是可怕,要排除这些障就是要常修念佛三昧。所以法藏比丘一开头以这个为主,内中没有这些烦恼、愚痴,外面也不著色声香味触法,就乐忆念诸佛。
「行寂静行」,所行的是寂静之行。寂静之行,无余涅盘叫做寂静。阿罗汉的涅盘是有余涅盘,他只是除了分段生死,咱们人类(动物)这种生死没有了,还有变易生死。四十一个位次,初住、二住到十住,然后十行、十向、十地,这四十,还有等觉,四十一个位次,这每个位次和每个位次之间也等於一个生死。所以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举足下足之处。所以佛法很深!初地菩萨对於二地菩萨从哪举足、哪下足他都不知道。因此说是一个生死,他有变易生死,所以这个涅盘是有余涅盘。佛是无余涅盘。寂静就是无余涅盘,现在所说行寂静行就是入了大菩萨的无余涅盘之行。
「远离虚妄」,就远远的离开了虚妄。虚妄两个字很坏,不实就是虚,违反了真就是妄,虚假不实叫做虚妄。《圆觉经》说:「虚妄浮心多诸巧见」,虚浮的这种心,还有多种巧见,好多好多心眼,好多好多招、好多策略,「不能成就圆觉方便」,这样的人不能成就圆觉。《涅盘经》这句话就深刻了,「一切恶事,虚妄为本。」所以我们经中讲三个真实,所贵的是真实。所忌的是虚妄,虚假、说瞎话、狂妄,都是妄,一切的恶事是以虚妄做为它的本。所以你看法藏比丘他处处,他都是用在刀刃上,他在积功累德,也是给我们做榜样。「远离虚妄」,这是止恶,它是万恶之本。现在还有人他虽然出了家,还带著过去的习气,做买卖,他有时候就天经地义的说些假话,他就不觉得,这个习气还带著,不知道这是很不好的事情。所以法藏菩萨所住的是真实慧,所行的是清净行,远离一切虚妄。
「依真谛门,植众德本」。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不管世间、出世间,这个道理是决定不虚妄的叫做谛。二谛,我们常常说二谛,二谛就是真谛跟俗谛。有,这个东西有,是什么?在凡夫来说,凡情来说是真实的,都有,这不是真实的吗?这个有在凡情、世间来看是真实的。空,在圣道是真实的,本来无一物,空无一物,你这个虚妄的东西把它造成障碍了。所以稍微清净一点,你就会看见房子、床铺、自己身体都没有了。有的人又错误了,以为这就是很高了,其实非常浅非常浅,是未到地的定,还是欲界定,那已经他就可以感觉到一些空。在圣境中,那就本来没有这些幻相。这两个都是实,你说有,世谛(世间)认为是实;说空,圣谛认为是空。所以顺凡夫的法称为俗谛、世谛;智慧所见的涅盘、寂静,这种真实的理,叫做真谛。《智度论》说:「佛法有二谛: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为世谛故」,因为世谛,「说有众生」,有众生就是顺於世谛来说,说有。「为第一义谛故,说众生无所有。」所以《金刚经》说,我这灭度这么多的众生,这是世谛;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这就是第一义谛,这就是圣谛。
「依真谛门者,依第一义谛为门也」。门,能够趣入涅盘,所以称之为门。依照第一义谛的这个门来「植众德本」,植是种植、培植,培植众德的根本。《金刚经》说「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这个就是这个意思。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就是真谛门,无所有,没有四相;植众德本,就是修一切善法。《金刚经》这么一解释,这两句话就好懂了。「依真谛门,植众德本」,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就是真谛门,但不是这一无你就无下去了,而是修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就是植众德本。整个佛教就是这么一回事,不落在二边,不落在世俗所谓有和空这二边。
德本,德的根本,刚才都说,一切佛都是因为念佛而成就,所以阿弥陀佛名号,我们在净土宗当然念阿弥陀,这个名字中,体就具有万德,体又召唤万德都来了,所以称为德本。在《教行信证》里头说,「德本者,如来德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这个德号你只要念一句,你就「至德成满」,登峰造极的这些德就成就、就圆满了,「众祸皆转」,所有一切祸都转。本来是空,虚妄。弥陀圣号是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所以密宗有这个话,「千佛万佛,不离阿弥陀佛」,称为德本。刚才不是说过吗?释迦牟尼佛和十方诸佛从初发心,都是因为念佛三昧才得一切种智,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德本。植众德本底下还有两个解释,一个就是刚才我们说的念佛号,另一种解释说菩萨从万德都去修,都圆满,这个是植众德本。另一种就是刚才说的,德本就是佛的名号,是持名念佛,这两个没有矛盾,因为说修万德去,而菩萨在因中,在修万德之中也没离开念佛。所以这个就互含互摄,念佛你就万德都在里头,广修万德,你在念佛之中也就圆融了。所以这两个看著好像是两回事,实际是可以圆融的。这就是「依真谛门,植种德本」。
主要的就是由於《金刚经》这句解释得很清楚,「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有的人知道修善法,不知道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里头起了很多烦恼、很多计较。过去广济寺有两位大居士,很有钱,就是要争,我的供养要赛过你,你的要赛过我,我要是给庙里头做了多少幡幢,大道场要不挂我的他就要生气,那个说你这个绣得很好,我就再请人再绣,比你这个更好,我要盖过你,该用我的。庙里就很苦恼,今天用他的,明天用他的,交换。这个都是著相,这个功德就很小。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但修一切善法,不是不修;修一切善法要知道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不是跟人争胜,我要抢第一。现在有些法师,在国外也是这样,他们互相攻击,有很多佛教徒说,我们佛教中要这么著,我们不信佛了。这都是在修善法之中有我、有人,所以都不究竟。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
「不计众苦,少欲知足」。这一切苦都不计较,有二苦、三苦、八苦等等,这个我们都很熟悉了。一切都不计较,弥陀是「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不计较这些苦。少欲就是不多求,知足就是虽然少,我也不恼恨。《遗教经》说得很好,「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他根本不多求,他也用不著去逢迎人,仰人鼻息,去奉承,去阿谀;也不会为这些诸根所牵引,为舌根想吃好东西,那就多欲了,他根本是少欲,他吃菜根香,咬咬菜根就可以。「行少欲者,心则坦然」。现在出家人都是要坐进口的汽车,国内、国外都是这样,实际他并不坦然,他都有所忧畏。真正少欲的人心,就「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遇见一切事他都觉得有余,没有觉得缺少什么。「有少欲者,则有涅盘」。这个话就分量重,你开始要证涅盘,少欲才有涅盘首先要一个出离的心,少欲则有涅盘。「是名少欲。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少欲知足用《遗教经》来解释挺合适,你们比丘要脱离苦恼,要常常观知足这个法。知足这个法就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就是富、就是快乐、就是安稳。「知足之人,虽卧地上」,在地上睡觉,他还觉得安乐。
「专求白法」,白法指清净的法,我就不多解释了,专听善法、白法、清净之法。「惠利群生」,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这一切一切都是为了惠利众生。「志愿无倦」。《普贤行愿品》这些大愿,都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倦就是疲厌之义,没有疲厌,生在苦中他还不疲厌,当然就无有疲厌。
「忍力成就」,这个忍成为力量。法住师解释,「忍有三种:一者安苦忍」,於世间所违缘的事他都能忍能受。「二、他不饶益忍」,别人对於自己老伤害,我也能忍受。「三、法思惟忍」,对於法无分别,这个忍就是在法上的事情。这三种忍都成就,称为忍力成就。《会疏》讲得更详细,讲了十忍。一是「内忍」,虽然饿、苦、疼都忍受。「外忍」,你骂他、打他,或者你污辱他的亲属,或者他的师父、阿闍黎等等,或者毁佛、骂佛等等,他都不生瞋恨心,这是外忍。对於佛说的微妙之义等等的,他不惊不怖,而且很坚决,我若不解这部经,我若不知道这个法,我绝不得菩提,勤求来咨询、来读诵,这个叫做「法忍」。第四叫「随佛教忍」,他一起瞋恨心的时候就思惟:我起瞋恨心,我的身体从哪来的?这种种的做一个思惟,思惟不可得,不可得他也就不瞋恨了。第五叫「无方所忍」,有的是白天能忍夜里不能忍,有的是夜里能忍白天不能忍,或者对於这一方面能忍,对於那一方面不能忍;这个就不管,不管你是善知识不是善知识,对一切都能生忍,这是无方所忍。第六是「修处处忍」,有人只是对於父母、妻子这些有关系的,这个当中生忍,对於其他就不行;菩萨对一切都生忍,处处忍。第七「非所为忍」,不是有所为,有的是为了什么而忍,我为了我要求个什么,或者是说我为了求法愿意忍受一切折磨,这都是有所为,一切无所为而忍。有所为你这里头就有虚假,虚假是一切恶事之本。所以要直率,直心是道场,学佛这个很要紧。他其实不明白一个事,你这个虚假可以瞒人、可以骗人,骗人是完全可以骗,甚至於死了给你立传还是好的,但是如来悉知悉见,再有阎王老子你骗不了,那不中用。还有是「不逼恼忍」,这个是必须都烦恼不起,我能忍,真正打上来、骂上来我还能忍,这就是不逼恼忍。第九是「悲心忍」,比方你是方丈,或者你是这个地方的长官,你的下属看不起你,骂你,你生气了,这个就不行,悲心忍,我虽然是高贵,低的人来对我不恭敬,我不生瞋忿。第十就是菩萨「誓愿忍」,就说我曾经在佛前发过狮子口,发过誓愿我要成佛,我要去度众生,现在我去跟他生气,我要去恼害他,我要去报复,这不是违背本誓吗?这是誓愿忍,因为我有誓愿要度众生。所以是具足种种忍,而且形成了力量,「忍力成就」,皆能忍。
「於诸有情,常怀慈忍」,慈悲,能忍这一切。「和颜爱语」,和颜就是柔和的颜容,因为里头没有染污,没有妄,颜色常和,和蔼。爱语是四摄法之一,我们要摄受众生,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我们是善言委婉的来劝谕相告,所以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来劝他,策进就是现在我们说的促进,帮他,帮他来开佛知见、悟佛知见。「恭敬三宝,奉侍师长」。这是根本,不管你是在家人,有的在家人说我只恭敬二宝,真有这样的人,他说僧宝我不恭敬,现在的和尚都不可敬。不行,这不行,你这么说法不行的,不如法的,你就是要恭敬三宝。奉侍师长,奉侍师长也包括孝顺父母。这一切法,「无有虚伪谄曲之心」,没有一点虚假,恭维人、奉承人,这种心都没有。所以《维摩经》说,「直心是道场」。肇公注解这句话,「直心是道场」,他说这个心是万行的根本,「质直无谄」,很直率,没有虚假谄媚,这是万行的根本。所以跟刚才那个虚伪是万恶的本,这是质直无谄是万行之本,这个对比,这都很重要,我们都应该从这里头很好的来学。我们要学,学佛我们不是要写篇论文,当个佛学家什么的,要真正做为人天师,当为人天师,做人的导师。做为人的导师,你就要做人的轨范,这要有实际行动,这才是大丈夫事。
底下就「庄严众行,轨范具足」。一切的行都是庄严,以福智二严及其行,所以一切行中都包括了福、包括了智。「轨范」,轨是轨则,范是模范。刚才我不是说了吗?我们要做为轨范,要具足轨范。「观法如化」,一切万法都是幻化。所以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幻就是幻化。观这个字,我们常说作观、作观,密宗说观想,观字是个很深入的字,观自在菩萨就是这个观字,观就是智慧的一个另外的名字。「粗思明觉」,这是见闻觉知那个觉,不是觉悟那个觉,粗的思想叫做觉,我觉得了,我觉知了,在你思想范围里头这是粗,细思叫做观。观和想也是这样,有心的叫做想,离念、无心才叫做观。一般观不大容易达得到。所以天台的三止三观,空、假、中三谛,三观是空观、假观、中观,这些观都是一种很细很深的观照。观和照都是高的,想就是粗的。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也知道五蕴皆空,而不能度一切苦厄?因为你是想,你现在所理解的都在想这个范畴里头,你现在想明白了它五蕴皆空,你不是观,不是照见五蕴皆空。观和照,观照、观照,照见五蕴皆空,就度一切苦厄。这分别就是如此。所以观法如化,这个观字。
「三昧常寂」,三昧就是正定;常寂,离开生灭之相叫做常,离开烦恼之相叫做寂。他住在三昧之中,住在正定,他就离开了生灭,没有烦恼,这称为常寂。「善护口业」,三业之中,我们就说身业、口业、意业,现在首先说口业,因为口业还是很容易犯。因为住於常寂的正定,了达了真源,所以在意业方面说,他就是清净无染,跟上头可以接起来,清净无染,同时还是很善於护持自己的口业。善护口业是如何?「不讥他过」,不去讥笑别人的过失。刚才说了,一切皆成佛、一切事究竟坚固,也就是应该不但是不讥,也就不见他人的过失。但是也不等於糊涂,一个人好、一个人坏我一点也不知道。这些地方有两句话很合适,「善能分别诸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所谓善於分别而在第一义谛上没有动,第一义谛上而不动可是我还是善能分别诸法相,总之都不是落在哪一边上,这才是中道。「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律仪就是戒律,我们的三聚戒,根本律仪戒,戒是根本。
於是这种情形之下,这种种功德,「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这一切一切「都无所著」。这一切都可以拿来布施,而且自己也以布施、持戒、忍辱这六度来教化众生,所谓财法二施。一切,连城堡、聚落、珍宝,这一切一切都可以给人,而且自己布施,也教众生布施,而且不但是这一度,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一切一切的来「教化安立众生,住於无上真正之道」,这就是说法藏比丘有这么殊胜的功德。住於无上真正之道就是真实的,无上就是没有再能过的,就是让这一切众生都能到涅盘彼岸,证到大涅盘,这才是无上真正之道。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由於成就了这样的善根,「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这是福慧双修,福慧双修就得到这个果实,也就是福慧双圆,所以无量宝藏自然发应,这就是福报。弥勒是大福,他修慈,他来成佛的时候,人的寿命也长,身体也大,地球上的物产也丰富,福报。他就是或者做「长者」,或者是做「居士」,这个居士过去也是很高的,不大容易的,不像现在的佛教徒都可以称居士。「豪姓」,大姓;「尊贵」。「刹利」是贵族,或者是国王;「转轮圣帝」,他管四天下,或者欲界天的天王,乃至梵天的天王。不管是做什么,「於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生生世世於诸佛所都是尊重供养,没有间断。「如是功德说不能尽。」从住真实慧开始,一直到这里都是做种种功德。
「身口常出无量妙香」,身体也放香,嘴里也放出妙香,「犹如栴檀、优钵罗华」这个样子,而且这个香能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