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无量寿经(第20集)
- 2023-07-09 10:30
善导大师所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佛为什么出现於世?唯是唯独,就是要说阿弥陀佛本愿之海。这两句话是中国话,中国人都听得懂,也没有多少名词术语,谁不懂?但是真能懂就了不起。佛所以出现於世,就是专来说弥陀本愿之海,什么道理?其余说那些是什么?怎么说唯说?是这么回事吗?能接受吗?如果不能,什么理由?就这两句话,还不能懂。所以佛经语深,一个法门的深浅不在於名词术语之多、繁难,就这两句话有什么难懂?但是只有佛跟佛才能够究竟彻底懂。所以佛经说难闻,这才能体会难闻。往往在大家看见很平常的语句之中,而最深、最奇特之法在里面,这两句话。善导大师,日本人尊奉,现在有几千万的净土宗,这都是由於善导大师的教化,称为弥陀化身。我们现在正在说的就是弥陀本愿之海,这是个大事,佛之所以出兴於世,就是为这个。大家出家、进佛学院,也就是要听这个,这不就是很自然吗?佛唯说这个,我们也应当唯听这个。不是说别的不听,这个是核心,这个是根本,这个是归宿。就把本愿的功德在这个地方我们说一下。
上次,第二十愿的「临终接引」,这也是净土宗最殊胜之处。由於你能符合弥陀的大愿,在你临终的时候,弥陀的大愿就对你落实,佛就来迎接你。这个时候,上文已经说过,这是一个心中最乱的时候、最颠倒的时候,也是一个最痛苦的时候,要靠自力,这个时候正念分明很不容易;但是弥陀的本愿,这时候佛来迎接你,佛以三昧力使你也同入三昧,你自然就能念了。迎现其前,须臾之间就是很短暂的一点时间,几分钟就到了极乐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萨。上次讲到这个地方。
「阿惟越致」,有的说「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就是菩萨的阶位。这个有三不退,第一是位不退,你所得到的地位不再降低了,不再往下退。位不退是入圣流,不再变为凡夫,这就位不退。这个位不退,根据咱们娑婆世界情况来说,藏教的初果,证了小果,他就不是凡夫,不再变为凡夫。当然,还要七个来回才最后证果,但是他不再下降。还有通教的见地、别教的初住、圆教的初信,这都可以达到位不退。第二,行不退。行不退,他都一直是度生,他不再退为二乘,不是只求自度。这是什么情况?这个叫做所行的不退,他一定要度生,行不退。这个也很不容易,舍利弗过去到了六住,他还退。所以,一般说的行不退,需要别教的十向、圆教的十信、通教的菩萨。藏教就不可能了,藏教根本没有资格,藏教他就没有发大乘心。所以要通教以上,通教的菩萨,别教到了十向,圆教的十信,他不会退失。我不度生了,我先求自己解决问题,不管别人,那就退了。第三是念不退,这个最高。念不退需要什么?需要圆教的初住、别教的初地,就是地上菩萨,登地,藏通别圆,别教到地上的菩萨。我们一般说的地上菩萨就指的是别教的菩萨,不是通教的菩萨,是别教的菩萨。地上菩萨是很高很高的,念不退是念念流入萨婆若海,流入如来的智慧之海。你每一念每一念都流入如来智慧之海,那是什么境界?所以不是凡夫,远远不是凡夫。
我刚才说别教十向就是行不退,别教要初地、圆教的初住才到念不退,地上菩萨才能到念不退。别教的菩萨念不退是很高了,所以就说这个不是凡夫的事。所以明真长老才跟我说,这个念头还是老跑,那就不是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这都是真实话,他没有自己吹嘘自己。因为这些大德他说真实的话,我们就赞叹,没有虚假。所以要到了通教的菩萨、别教的十向、圆教的十信才行不退;别教要登了地,圆教到了初住,这已经破无明,他是破无明了。这个比禅宗的开悟,禅宗开悟是很短的一个时间伏了无明而能见法身,但是它是刹那间事,不是初关,要能安住於法身就破重关了。这个不一样,他这个到了念念流入,他是破了无明,真正到了地上菩萨,证了地上菩萨。不是悟,悟当然是证悟,你能够见一见法身是有所证,但是证底下加了个悟字,不是我单纯的证。所以就是说只要是发心符合弥陀的本愿,佛就来迎接你,不管你是什么五逆十恶,只要你符合这个愿,佛就迎接你去往生,往生之后你就是阿鞞跋致。
所以蕅益大师赞叹极乐说,极乐之最殊胜者在於它的凡圣同居土。咱们这也是凡圣同居土,咱们这是凡圣同居的秽土,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的净土。十方世界都有凡圣同居土,有的是秽土,有的是净土,但是以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这个凡圣同居土是最殊胜,真是如此。殊胜在哪呢?在於凡夫去了就是阿鞞跋致;他虽然是阿鞞跋致,他不退转了,可是他还是凡夫。这十方世界之所无,是情见所不能达到的地方。所以蕅益大师真是非常殊胜,了不起!印光大师赞叹,他说释迦牟尼佛来作注《阿弥陀经》也不能超过蕅益大师,就在於这些地方,他把这个问题给你点出来了。你说他是阿鞞跋致,他还是凡夫,本来要是最后的念不退,他需要至少是别教的菩萨,但他不是,他是凡夫,还是凡圣同居土的凡夫,可是他是阿鞞跋致。所以这个十分矛盾的在极乐世界统一了,这十方世界所无有,这完全是弥陀大愿之力。
因此为什么说你要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你念《药师经》修得非常相应,药师佛说你临终的时候我派多少菩萨护送你到极乐世界。因为你去的地方还是个凡圣同居土,你不是去的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所以你还是容易去。去到之后又有什么可贵?所贵者就是阿鞞跋致。所以十方诸佛赞叹就是如此,又容易,又殊胜。你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是不殊胜,殊胜的东西你不容易得到,这是极容易、极殊胜,是第一的容易,第一的殊胜,同时。所以是不可思议,「十方世界之所无,唯极乐所独有。如是胜异超绝」,胜是殊胜,异是奇异,超是超出,绝是绝待、绝妙,「言思莫及」,言语、思想都不够。所以蕅益大师他就说,「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如果不是自己的本心(妙明真心),自己本有的佛性,这极致,登峰造极,持名奇异的功德,弥陀的大愿,要不是这些原因,如何会有这样的一个现象,这样一个情况?所以就是说四十八愿是佛教里头像射箭的箭靶子的红心,第十八愿、闻名往生都是阿鞞跋致,是红心当中的红心。所以宗门常常说,「好手当中称好手,红心里面中红心」。学佛要达到这个,你要参禅,你要明心见性;念佛,你要念佛往生,二十愿就是这样。第十八愿是十念必生,第十九愿闻名发心,第二十愿临终佛来迎接,所以十念必生就是由於这个地方来的,佛来接引你、加被你。
底下二十一,这个特点叫做「悔过得生」,重点在悔过。前头我们都讲过,「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就念我国,心中老想著我国。「发菩提心」,所以修什么都要发菩提心,除非你现在只想当一个职业的佛教徒。也是一个职业,我可以有工资过日子,目的只是如此,那就算了。你真要有所成就,不管你去修哪一方面,都需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修种种德的根本。德本,念佛是诸善中王,也是德中的根本。以至诚的心来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没有不满愿的。这又给你一次担保。
这跟前头不是一样了吗?本文的特点就指的一个过去生中有很重罪恶的人。过去生中很有罪恶的人,我们就以悟达国师是最好的一个例子。他是国师,在隋朝是国师,国王雕了檀香的宝座,请他升座说法。在升座的时候有一念自满,他在汉朝时候的冤孽就找上他,马上长了个人面疮。人面疮是很苦恼、很疼、很奇怪,有时候他去看戏,要把这个人面疮露出来对著戏台让它看戏,它要吃这个吃那个,种种的痛苦,没有法子治的,是绝症。人面疮长在膝盖上,膝盖是神经最多、关节最多。而且长得像个人脸,也会吃东西,这是一种冤孽病。国师长了人面疮是一落千丈。他这是什么?汉朝的时候他是袁盎,他给国王献策,把宰相晁错给杀了。晁错含冤不服,多少生要报复,但就是没有机会,他都是高僧。等到隋朝,他升座这一念骄傲自满,人面疮就长出来了。所以我们要知道,你要说我这一生没干坏事,你前生是干什么来著谁知道?种种的宿业。
「若有宿恶」,就是说你过去生中肯定是有,一般人肯定是有,我今生也有,过去生也作恶,五逆十恶大概都是有,听到佛号、听到极乐世界就悔过,改!一切罪从忏悔灭,一切福从恭敬生。尊法重道是恭敬心,所以我们礼拜一切一切,恭敬和不恭敬差别很大。罪只有从忏悔灭,你不能够以你做好事来赎罪。做好事得福报,做这个罪你是得恶报,你要消灭这个报你只有靠忏悔,用忏悔灭。所以都是许人悔改,都是同样的,你肯改就是好。「为道作善」,他就是修道,按著佛的教导来做许多善事,还要持经、持戒,以这些的功德发愿,愿意生到极乐世界。
前头这些不是都有了吗?他说有了过错,他悔改,他求生,这种人,「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他命终之后不再要经过三恶道,就是他前生的罪恶应该要入三恶道。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以今生行善,我们这个因果很殊胜,这个力量很大,死后就生天。可是过去老帐里头,要入地狱那本帐可以往后搁,可能生天之后,从天上下落之后又入地狱。所以天帝五衰相现,他自己用天眼通,他知道自己将来要去哪,一看,到某个世界驴耳朵里长个疮,这疮里长了蛆,变成那个蛆。你看三恶道,不但是动物,而且是动物中下等,驴耳朵里面的蛆。他就害怕,求佛,佛教他持咒等等的。阿难看见饿鬼,他说你怎么这么苦,这个样子?饿鬼说,你三天之后就死了,你就跟我一样。阿难就害怕,所以才有焰口、水陆这些法,佛就救度他。这是过去,这都是入三恶道,饿鬼是三恶道,变成蛆也是三恶道。所以要入三恶道,可是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就不再入三恶道,什么罪都不入了。
所以在这个地方就进一步说明,所谓这个地方是带业往生,要不是带业往生,这句话就完全用不著。用不著就是废话,怎么阿弥陀佛发愿有这个废话?就是说实际是如此,大家往生的都带了很多罪业。所以现在大家很多对於净土宗没有很深的研究,有的人就说不可能,不能够带业往生,消业才能往生,那就没有净土宗了。有的人说带业往生是带善业,那还用说?就是带罪业,带恶业往生,带惑往生。你有惑就有罪,你惑没有破,你到了极乐世界,你还是凡夫,你有惑。你真能破了见思,你就是声闻、缘觉;你再破了尘沙、无明,就是菩萨。惑都在那去破,业在那去消。所以这一点很重要,悔过。因此我们也不要怕,我们过去生中还有什么宿恶,我们这个修法不断在忏悔,天天忏悔,天天上殿文中都有忏悔,而且我们从内心中也在忏悔,从忏悔灭。而且我们改,我们现在都在持经戒,都在念佛求生种种的。
这个念佛不一定就是说必须大家都是净土宗,你持咒、你修禅,你什么都可以,总之以你根本修持来回向,那就不复更三恶趣。这里所有的业,关於消业跟带业,我给他们说,我说你只要是肯消业(我知道有业,我肯消业),你有多少业,你往生的时候都可以带著,阿弥陀佛替你包了,都可以托运。如果你知道有业,你就是不肯消,那你往生不了。因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消业,消业才是忏悔,以行动表示。所以你肯消业,不管你还有多少业都可以带;你根本不承认业,不肯消业,那你也往生不了,就是这么一个关系。这是第二十一。
第二十二里头包括三愿,第一个是「国无女人愿」。「我作佛时,国无妇女」,这就是第二十二愿,国无女人。国家没有妇女,都是统一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前头已经有了,既然如此,那就没有女相,都是大丈夫相。所以敦煌画的西方三圣,观世音菩萨画胡子,都长胡子。咱们这广化寺他们有人画佛像,画的观世音菩萨完全像个女的,我说这个不大如法,完全画成个女的。画画的人有点不同意,他说都这么画。我说你没看见敦煌画的有胡子,他三十二种大丈夫相。观音菩萨无所谓男、无所谓女,画成女的完全可以,你画鱼篮观音原来就是女的,但是你画西方三圣画成女相就不如法,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国无妇女。这是第一个愿。
第二个愿是「厌女转男」。有人很贪恋这个女身,有人厌离这个女身。厌离怎么能达到目的?「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命中即化男子,来我刹土」,这就是什么?厌女转男愿。你既然厌患,你命终的时候怎么样?你就已经化成男子,就是这样来生。就好像《法华经》那个龙女,八岁的龙女,舍利弗轻视女身,舍利弗三次都是,一个是在《维摩诘经》,还有一次一个长者女,轻视妇女,最后证明他不如妇女。《法华经》龙女成佛,他看不起龙女,龙女就说你看我当时成佛,当时就化成男子就成佛,在世界上成佛,八岁的龙女。这是一个显教的,转换为男身然后成佛。往生也是如此,他在临终的时候,他去极乐世界的那个身是男身。第二个,厌女转男。
第三就是二十四愿,「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十方世界来生到极乐世界的,都是在七宝池莲花中化生。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都在七宝池的莲花,在莲花中生长出来,莲花化生。这个化生是很高的化生,就是自然变化而生,不需要父母,不需要外缘,就是弥陀的愿力和你功德的相应,自然化现而有身。这就是莲花化生愿。所以极乐世界所有去的人不是咱们这个血肉之躯,也就不需要父母,国家也没有女人,就在莲花中化生。不是靠湿,湿也可以生,胎卵湿化,湿也可以,这个不是由莲花中的湿而生,这大家要注意,这是化生。
为什么要用莲花?根据《大日经疏》,世间喜欢莲花,觉得莲花很吉祥、很清净。大家都有这个感觉,君子爱莲花,觉得它出淤泥而不染,它很清净。莲花也很吉祥,所以大家很喜欢,看见就欢喜,世法如此。密藏之中,指的密法,密藏之中是怎么样?密藏之中,妙法莲花,是最秘密吉祥。妙法莲花,这个莲花中表了很殊胜的法,一个就是它的花多果多。有的是有花无果,有的有果无花,无花果就是有果无花,很多开花它不结果,这个世界上很多。但是莲花有花有果,不但有花有果,而且花也多果也多,你看花有很多瓣,果里头很多莲子。不但花多果多,而且莲花最殊胜的意思是因果同时,这个表现了一个最殊胜之法,也就是很难信之法、很难思之法,因和果同时出现了。我们一般的想法是从因到结果,先有因而后有果。先有因后有果,这就是一般的渐教,就是三大阿僧只劫不断的种因,不断的得果,不断的辗转增上。圆顿之教因果同时。所以净土宗说「念佛时即见佛时,见佛时即成佛时」,你念佛时就是成佛时。所以比宗门还要顿,宗门是你开悟之后,你才是是心是佛。你现在在迷,但你只要念,你念你就是,因果同时。而你心在造其他的业,你又是因果同时,你的那个果就出现,你就那个去了。我要不念我就是黄念祖,我念的时候那不是黄念祖。所以妙法莲花,为什么一切佛都坐在莲花上?就是表示所显现的是因多果多,因果同时。所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因果同时,你才发菩提心你已经成佛。所以这些说法全是圆顿法、圆顿教,不同於大家过去所学的,就和始教那个阐提不成佛就不一样,刹那成佛;跟终教的必须三大阿僧只劫不一样,因果同时。所以念佛时即见佛时,见佛时即成佛时,一声佛号一声心,你的妙明真心,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全体是妙明真心。所以妙法莲花,往生极乐在莲花中化生。极乐世界的九品莲花正是显大日如来的密意,这是密意,密法的密意,是最秘密的吉祥、殊胜的吉祥。上面这三个愿,很详细的一些可以作参考,大家自己翻一翻。
第二十五起跟上头有所不同,上头从十念必生,然后发菩提心,广植众善,临终佛来接引;最后说到有宿恶悔过得生,不入三恶道,女人临终转男身往生极乐世界,这都是往生的。第二十五以下就是天人礼敬、闻名得福、修殊胜行,这个里头没有提到往生。因此念佛不是说所有念佛的人个个都是往生的,往生是其中殊胜的,但还有一些是所得的好处。你肯定是得好处,你看现在天人礼敬是好处,得福是好处,来生修梵行是好处。所以这三个愿是指虽然闻名,虽然也信乐,虽然也礼拜归命,也来修菩萨行、修种种善,但是这个功德不如前面的,这是这三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这个都不需要解释了。「以清净心」,清净心也解释过了,「修菩萨行」,菩萨行就是六度万行,他就修六度万行,广修六度。现在很多人修桥补庙,到处赶拜道场,种种随喜功德,他拿些钱,甚至於给人治病施药、印经、造像,种种的六度万行,但是它这里头没有强调。持名是诸善中之王,三辈往生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这个发心很重要。上次说的元晓,朝鲜的大德,他讲了两种,一种是四弘誓愿,这是缘事发菩提心,还有胜义谛菩提心。缘事发心还比较容易,胜义谛菩提心就很难发起,能理解都不容易!就是不落二边,胜义谛,第一义谛,能够了解第一义谛,发了第一义谛的心,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我还是愿度一切众生皆成佛道;虽然度一切众生皆成佛道,也无佛可成,也无众生可度,是这样的心。这还是勉强用文字来宣说,实在是言语达不到。所以你看这个里头没有发菩提心,也没有提一向专念,「诸天世人」,不但是人,各天都恭敬你,也就护持你。得到天人礼敬,这是第二十五愿,这是闻名所得的一个好处,「莫不致敬」。以上是二十五。
「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这是第二十六愿,这是「闻名得福愿」。闻了我的名,这个闻名我们要知道,经中常常有这个话,一闻就怎么样,一闻就怎么样,这个闻字跟那个一经於耳我们要分别,经文中「一经於耳」,什么咒一经於耳,什么咒你一闻,这两个要有所分别。一经於耳就是一碰你的耳朵,指的就是这样;一闻就要深入一点,一闻之中包括信受,这叫一闻,不等於一经於耳。我们说那个咒一经於耳,那个鸟它来生就不当鸟了,就是这样,一经它的耳朵就行了;咱们这个闻包括信受,我相信,我接受。
闻名之后,一听到名得到什么好处?寿终以后生尊贵家。生尊贵家,有的生到贵族,有的生到许多有学问的婆罗门。婆罗门虽然是外道,不过当时在印度,婆罗门都是有学问的。所以欧洲人很多读书都在教堂里头,宗教和学术有密切关系。生到种种尊贵之家,「诸根无缺」,眼、耳、鼻、舌、身、意,最要紧的还是意根,这个人很明白,不糊涂,不颠倒,没有精神病(最苦是精神病),这就是闻名的好处。所以第二是闻名得福。原来一闻这个名,你信受,你就怎么样?来生你就可以生到尊贵家。是以这个因,闻名得福,得了这个果,一个因,一个果。你这一生还造了别的因,有别的因,那又是另一件事。
最后,「常修殊胜梵行」,这个是「修殊胜行愿」常常是这样,修殊胜的梵行。所以下一生你发心修持赶不上前头种种的,你就是当世也得到天人的恭敬,来生生到好的环境,而且你自己可以修殊胜的梵行。梵行是清净的行,一般是指的离欲的行。这个梵字指的是梵天,梵天就无欲,梵天就是色界天。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最低,一般说玉皇大帝是欲界天,上头有色界天,梵天。梵天虽然有形色,他已经不是像咱们这样的血肉之躯,他就离开了淫欲。你要是直出,一般的修持来说,你做一个人,你这一生之中只要有一次男女之间的这种生活,就没有资格生到梵天。所以不要以为生天容易。所以这个横出三界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你只要有一次,这是一般的情况,当然你特殊修种种的功德那又另当别论,不然的话就不行。梵行就是指的清净的行,清净无欲之行,所以断淫欲的天都叫做梵天。《法华经嘉祥疏》它说,通说则是一切的戒都叫做梵行,特别说断淫是梵行,这都是离欲。可是另外一个解释就深入了,他说「梵行之相者,梵名涅盘」。现在一般人说,现在咱们学印度,现在他们西方这么学,学印度是连佛教和梵一块学的;学中国也是,咱们把佛教禅宗等等的,和老子(道教)一块学、《易经》什么。他们所说这个梵就是指的婆罗门的一些教,真正梵的另外一个深刻的意思那就叫涅盘。
下面是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这四个愿在一段里头,文字非常简练,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把五种原译精华的东西都摄集在一起。「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国中无不善名就是第二十八愿,「国无不善」。国里头没有不善的名字,就是《阿弥陀经》说鹦鹉、孔雀,我这国中没有三恶道,连名字都没有,何况有实?这些鹦鹉等等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阿弥陀经》里说了,无不善名。龙树大士解释,「彼尊佛刹无恶名」,阿弥陀佛这个佛刹里头没有恶名,没有所谓三恶道的名字,「亦无女人恶道怖」。出家做比丘,种种这样的来干扰,就是咱们近代的一个例子,一个人在天津讲经,讲得很不错,大家是非常赞叹。后来大家就找一个娘姨给他洗洗衣服、做饭,他就跟这个人发生了关系,就还俗了。还俗,后来他就到北京,就很苦,他就在后门那个地方卖菜。有一天一个可以说当年听经的人走到那看到他说:你在卖菜,你不是当年那个什么法师吗?这一说他非常惭愧,痛哭,就回去,回去就死了。所以就是说他理解不是很浅,这是一种干扰,很大的干扰,他就是什么都垮了。所以要善自护持。极乐世界没有这事,国无女人,它就是这个好处,都是大丈夫相,而且没有恶名。极乐世界还有,龙树说得很好,「无有诸趣恶知识」。我们现在就是种种的恶知识,他以善知识的面貌出现,而实际他是恶知识。现在我们修道之难就难於你分别谁是善知识,谁是恶知识。你要尊师重道,你尊的是什么样的师,你重的是什么道,你从恶知识那来一点邪道你要去尊,最后就《楞严》所说的:师及弟子,俱陷王难,死堕无间狱。极乐世界多好,没有这一切恐怖,国中无不善名,何况有实。龙树再发挥,没有女人,没有这种干扰,没有诸趣的恶知识,天趣的、人趣的、修罗趣的、畜生趣的、鬼趣的,当然地狱趣不会成恶知识,他还不自由。鬼趣的恶知识就有,现在一个大气功师,可以随便出入***,他的后台就是恶趣的善知识,恶知识称善知识。第一个大愿,无不善,所以没有退缘。为什么没有退缘?他从因上就给你隔离了,没有这些问题。
底下,「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这个就是第二十九愿「住正定聚」。生我国者,他不但是形状相同,都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没有差别。不像咱们世界上,这是黑皮肤、黄皮肤、白皮肤、棕皮肤,分成人种的差别,希特勒就认为他这个人种是世界最高,产生差别,产生斗争、压迫。极乐世界同一相,不但同一相,同一心,住於定聚,定聚就是正定聚。这个正定聚咱们先保留一下,还谈国无不善名,灵峰大师这里有一段还要介绍一下。就像他说的,极乐世界鹦鹉、迦陵频伽等等鸟,灵峰大师他回答说,既然不是罪报所生,每一个名字都表示什么?既然它这个本体是如来变化所作,名字就表达的是如来的究竟功德。所以白鹤就是究竟白鹤,这还不是性德美称吗?不但是没有恶名,蕅益大师把它解释是一种美称。再考证,在《观经》,《观经》说「如意珠」,如意珠是摩尼珠,是宝珠,能出生一切宝,「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百种宝,这之间就众多了,各种颜色的宝色的鸟。所以就是说极乐的依报、正报都是如来果觉所庄严的,是住真实慧所专志来庄严的。众鸟是阿弥陀佛的变化,所以极乐世界从此我们可以知道,它的一个颜色、一个香味、一个微尘,任何一个名字,都表示是性德,都是中道,都是不可思议法界的全体大用。所以无不善名,不但是无不善,而且都是不可思议的功德。
底下我们再说「住於正定」,正定是正定聚的简称,聚就是类。众生可以分为三类,也可以分为三聚,就是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分为三类,正定是一类,邪定是一类,不定是一类。这三种分类有三个提法,大乘和小乘有所不同。一种是日本《会疏》中的提法(它都是有根据的,不是他本人这么提的),「以必堕六趣为邪定」,你必然要堕到六趣,这个是邪定,一定会达到菩提证菩提果的叫正定,中间上上下下没准的叫做不定。这个邪定就很低,必定要沉沦六趣的是邪定。再一种就是说,必定证悟的是正定;必定不证悟的是邪定,你一定证悟不了。你现在跟著这些恶知识,修他的邪法,住他的邪定,你还能证、还能悟吗?不可能,这是邪定聚。介乎二者之中的,这个就是不定聚,有缘就会证悟,没缘就证悟不了,这是中间的。而决定证悟不了,他已经肯定的投了邪师,行他的邪法,不会回头了,那就是邪定聚。
第三种,《起信论》里说,「十信以前之凡夫」,没有达到十信,就是说现在很多居士,还有很多出家人,只要你还没有达到十信都叫邪定,这个要求高了。这是大乘法,所以要求也不一样,我们不强求一种。在十住以上才是正定,别教有十住,十住以上才是正定,决定成功。在十信,你在十信位是不定,十信的人就如春风中的柳絮,风刮来柳絮上上下下,在十信位中就如柳絮升沉不定。所以我们有的时候不要就相信我现在这个水平,你现在这个水平不见得一定增长,不但不是一定增长,而且不见得会保持得住,它如柳絮忽上忽下,这十信位。所以我们就是必须要讨一个决断,入正定聚很重要。龙树菩萨说:「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修行种种,以佛愿力的缘故得到往生,得到往生,佛的力量来住持,你就入了大乘正定聚。正好解释这一段,龙树菩萨所说正好解释这一段,你就入了正定聚,入了大乘正定聚,也就是说十住以上才是正定,不管你是凡夫,你也入大乘正定聚,这个是极乐世界的特色。正定聚是什么?就是阿鞞跋致,不退之位。所以住於定聚,就是住於正定之聚,属於正定之内就决定成就。所以三种解说都是如此,虽然中间有不同,一个是必定证菩提这叫正定,这是一种,一种是必定证悟的叫做正定,一种是十住以上叫做正定,都是;正定是一致的,邪定、不定的说法有不同。正定是一致的,那就够了,够解释我们的问题了,往生都是住於正定。
这个里头再引申一下,看大家能不能同意。本经二十二品里头,《唐译》里头的原文,「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大家注意,若当生,已生住於正定之聚,这刚才有了。在二十二品里头这里有「若当生,皆悉住於正定之聚,决定证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我们要考虑考虑。若当生怎么讲?应当生,还没生,咱们算不算?所以《唐译》二十二品里头所引证的话跟这段话结合起来,足显弥陀大愿之力,虽没有往生,可是你临终会往生,这是当生,佛会来接引。你现在虽然没有往生,你还是个人,你已经住於正定之聚,你不是升沉不定,你超过十信位了,这才叫不可思议之法,所以是大恩大德!若已生,若当生。《阿弥陀经》,「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天大家发愿没发愿?现在可能有人还没发愿,你只要发了愿,都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然不退转,那就是正定聚。所以净土法门不可思议就是在这。
你要说它浅,刚才善导大师那两句话谁都懂,那不是很浅吗?你要说它深,我也没完全懂。善导大师就说,「此愿亦具现生不退之密意」。所以善导大师是了不起,莲池大师他们都钦佩,他说大家传说是弥陀的化身,纵然不是弥陀,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之类。他是戒行种种的,见著妇女从来不露齿笑;所有钱都拿来写经,就是教化一切念佛,在他那个时候长安城里头没有一个人不念佛。「文中若当生则指求生之人,亦入正定聚」,这是一个不共的说法,善导大师所说,别的人还没有这么说,所以这个地方也把它一块介绍。所以一生到极乐世界都是同入一个心,都入於正定。他说没有退缘,没有恶知识,而且都入於正定,自己的水平也达到这方面,环境是这么好,水平这么高。
「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这几句就是第三十愿「乐如漏尽」。热恼,人为苦所逼,弄得身上都发热,心里头很烦恼,这叫做热恼。《法华经》里头说,「以三苦故」,有三种苦,在生死中受种种的热恼。在极乐世界没有众苦,但受诸乐,所以他永远离开热恼。它一切都是增上,一切都是殊胜、美妙、清凉,所以就永离热恼。而且不再入三恶道,将来他就是到其他世界去了,依他的愿力,他也是不退。所以他就是永离热恼,心得清凉,在极乐世界这是一种。他所受的快乐犹如漏尽比丘。漏是泄漏之义,也就是烦恼的另外一个名字。因为你烦恼在这存在,它活动,你的心就被它所牵引,念念都是这个,这一念又引一念,一念又引一念,烦恼它不断,心就跟著烦恼跑,就像水流一样流出,所以叫做漏。你的心老跑,从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门,天天都在烦恼之中,所以叫做漏。断尽烦恼的比丘,没有烦恼了,称为漏尽比丘,就是阿罗汉。所以这个通,前五种通是有漏通,天耳、天眼等等的,第六通是漏尽通,这才是无漏通。有漏通是其他的外道邪魔也都可以得到,唯独漏尽。当然漏尽,就不叫外道,叫阿罗汉。所以这个就是如此,他如果能得漏尽通,他就是阿罗汉;但他不是,他也不可能。所以漏尽比丘他没有染著,这个乐是真乐,是大乘的法乐。所以就是说,在那的人虽然还是凡夫,但皆是没有热恼,心得清凉,受的快乐跟漏尽比丘一样的快乐。这种所谓法乐、法喜,非世间这一切的快乐,声色、饮食、男女等等,所能比於万一。这是第三十愿。
「第卅一,不贪计身愿。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他们这些到那的人没有不善名,也没有恶趣的恶知识,都是一心住於正定,没有烦恼、清凉,跟漏尽的阿罗汉、漏尽通的比丘一样。底下再说,如果有人起了一种心念,他还贪计身,贪恋这个身,在那老考虑这个身,老为这个身做打算,贪计身。年岁大的有一种人,成天所关心的就是吃点什么、练点什么,把这个身体保养好,看种种的养生之术,就补这一堆肉,种种都想著多待一会,身见。极乐世界也没有这个,他要起贪计身者,没有人起这个。身见是见惑的头一样,所以我们说要破见思惑,你破了见惑才证初果。所以竖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按正规的出叫竖出,那是十分难!你要是破见惑,刚刚证初果。见惑中头一样就是身见。我们在座这一位,他从前见明心长老,就告诉他你要去破身见。这开示得很好,练气功的人整个在身见里头。外道九转丹成,我脱一个旧壳子,换了一个,又出来一个我,尸解一次又尸解一次。我一个老同学,他的祖上见过已经三次尸解的人,他那个身体一晃就过了,你看著有个身体,手一摸,无障碍。经过三次尸解,但是他究竟还是外道。
所以破见惑,见惑就是十样东西,第一个是身见,第二个是边见,总落边,不是有就是无,善恶种种都是二边,是非、邪正种种。所以老子他就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就是破这个边见,圣人要不死光了,大盗没有完,大强盗没有完。中国就是因为我们的基础好,有孔子、老子之学,世间和出世间都有一定的基础,所以佛法来,大乘佛法就是中国接受了,印度附近的邻邦,他们都接受小乘的多,接受大乘的就是中国,达摩也来,东土有大乘气象,所以我们这个国家是很光荣。
边见,还有就是见取、戒取、邪见、贪、瞋、痴、慢、疑(怀疑),这十个都破光了,当然贪瞋痴慢破的是粗的,欲界的,后头还要破色界的、无色界的,都破光了就是阿罗汉,漏尽,贪瞋痴慢。我们想想看看,我们能够谈到这十样事破吗?我们现在就从两头下手,第一个要破身见,身见障碍菩提心,最末断疑。两头,抓两头,这十个抓两头,一个不要有身见,一个要断疑,断疑生信,你才能真正信这些无上圆顿之法。当然你信的佛法都是好的,你可能现在说他们信小乘法我们也是赞叹,但是更殊胜的是大乘,圆顿教。所以要断见惑,见惑不断不能入圣流,要长沦生死。
贪计身就是执著有一个我的身体而贪著计较,日本的《会疏》说,於自己的身体妄自执著,就起了有爱、有憎、有违、有顺,就这种思想。《往生论》就说你要发菩提心,但是有三种是障碍菩提心的,你老是供养恭敬自身心,老是想保护这个身,换句话说,就是我,要破我,无我。所以无我先从身开始,不要老贪计它,贪计身跟无我是矛盾的。所以若人通达无我法者是名菩萨,人我先要去,然后去法我。极乐世界先从贪计身这,就大家都没有这个了,没有人起这个念头;不但没有这个行动,若起想念,这个念头一念都不动了。这个是第三十一愿。
下面一段又包括三个愿,表示生到极乐世界的人,第一个是那罗延身,金刚之身,不是咱们这个肉身。因为你贪计也贪计不成个那罗延身,你生到极乐世界,你诸漏已尽,你所得的身是金刚之身。第二是三十三,「光明慧辩」,都有光明、智慧、辩聪。三十四,「善谈法要」。若不说法度众生,是即无能报佛恩。所以在这三个愿里头,往生的人都是如此。
咱们先看第三十二,「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这是第三十二愿。那罗延是什么?那罗延根据《三藏法数》说(《三藏法数》也等於过去一个老的辞典),梵语就是「跋折罗」。这还有不同的音,有翻成伐折罗的(这都没关系,在印度的读音本身它也有不同,就好像中国话似的,咱们南方话和北方话就差得很多,它也有不同),翻成咱们的意思是金刚。因为认为这个是金中最坚硬的,「可以切玉」,这个是宝。我看这就是印度的,他们那出产金刚石、金刚钻,金刚钻可以裁玻璃,可以磨种种宝,硬度最高是十度,以这个作为譬喻。所以这是一种解释,金刚,表示最坚固。再有,金刚是金刚杵的简名,简名称,金刚杵。金刚杵本来是印度的兵器,一种武器,密宗拿这样一个器具来表示坚利的智慧,因为金刚杵两头都有尖,很坚固。所以《大日经疏》里头说,「伐折罗」,就是咱们翻译的那罗延,是「如来金刚智印」。这就是指金刚杵的名字,金刚智印。
《仁王经念诵仪轨》里头说,「手持金刚杵者,表起正智,犹如金刚。」你看日本密宗的祖师,他手上老拿著金刚杵,画的像有人拿著金刚杵,表示什么?表示他引起、启发了正智,正的智慧。所以我们学佛就是一个智慧,有人只是求禅定、神通,这不究竟。就是智慧,最后是转八识成四智,八识变成四智不就成功了吗?成功者就是智慧。拿金刚杵表示发起正智,犹如金刚。称为《金刚经》者,《金刚经》读本都要迎请四金刚,我们居士林后来印这个书的时候把这个都删掉了,不印迎请。这都是一种误解,《金刚经》跟迎请四个金刚有什么关系?而且把这个意思冲淡了。表示智慧,《金刚经》所讲的第一义谛如金刚之坚,不为一切所破而能破一切。现在有人念《金刚经》,觉得我这好像有四个金刚保护我,你读经的功德就被你这个误解冲淡了许多。这是金刚的含义,叫做伐折罗或者跋折罗。那罗延也可以有四种含义,一种是梵天王的另外一种名号,一种也是一种天的别名,这个天是佛的化身;再一种,那罗延就是金刚,那就是一味,一回事。《维摩经》说是「那罗延菩萨」。身和心是有一定关系的。所以六祖的身让***给砸破了,佛源禅师把那个骨头捡起来,当时他也冒著生命危险给埋起来,现在还原了。他亲自告诉我,那个骨头都是黄金色。一般都是白骨,在医院里看的骷髅架,白骨。砸破的六祖的那个骨头都是黄金色,现在都还原了。所以《密迹力士经》,这些都是密部的,「如来之身成钩锁体,犹如金刚,铿然坚绝,不可破坏。」所以但证法身,何虑色身独妙,自然形成。把那罗延、金刚这两个介绍了,就是这个含义。
再从密教的道理来说,金刚、金刚手、金刚萨埵是一个名字的不同翻译。根据《仁王经念诵仪轨》,金刚手菩萨,这是密教金刚中的第一位,就是普贤菩萨。「手持金刚杵者」,为什么手上拿金刚杵,叫做金刚手,有人画的西方三圣像,大势至菩萨手上拿著金刚杵。「表起正智,犹如金刚,能断我法微细障故」,能把这个人我、法我微细的障,极微细的障碍都能够破除。我们有时候往往是能够破除一点很粗很粗的东西,还有极微细极微细的东西你观察不到。就有人说:我没有妄想了,很清净。你不知道,你的妄想如急流水,不是你自己的心能感觉到的。就好像电锯,开起来之后你看不见它转,就看见像整的盘子在那一样。心中还有这种所谓行识,色受想行识,行蕴,这个你不可见;而这个,所谓这个就是能够断我法微细的障碍,都是如此。还有《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说,「此金刚手是法身大士」,金刚手是法身菩萨,谓之菩萨,「是故名普贤」。所以我们这个经「德遵普贤」,普贤就是密教的金刚手,因为他拿著金刚杵,金刚杵一般是五股,表示五智所成就,所以叫做金刚手。这个金刚手,大家有的时候,学显教的人以为,因为从前把山门叫做四大金刚,这是大错误,这是四大天王;又以为一些现武相的这些执士叫做金刚,这只是护法。金刚手就是普贤菩萨,就是大菩萨,就是佛,就是另外现一种身相的。所以如果据密义来说,金刚与那罗延都是执金刚,也就是金刚萨埵、普贤,是法身大士。前头也说,那罗延有四个意思,佛的化身。所以密教里头就把这些拿著金刚杵的认为是现威猛相的佛,一般是现净善相的佛,这是现威猛相的佛。所以这的金刚那罗延身也可以解为他得了如金刚一样的金刚身。所以往生者以佛的愿力加被都得到坚固不坏,因此寿命无量。死了不就是你身体坏了吗?他这个身体是不坏,不坏就是金刚之体,智慧之体。所以如来是金刚身。《涅盘经》有证据,「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所以往生者皆得这个身,佛的愿力加被。这叫「那罗延身,坚固之力」。
底下,「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从身顶光明照耀到获得无边辩才这个地方,这是「光明慧辩愿」,第三十三,在这一段里头,从身顶到辩才。身也有光,你看画佛像,头上一个圆圈,这是顶光,身上又是光,这是身光。往生的人身顶都有光,因为佛是无量光,虽然往生的人还没有证到,他也有光,但他还不能说就是无量光;但是他无量寿,跟佛一样,都不死。所以身顶有光明照耀。光明两个字,自己发光,这个亮叫做光,能够照东西叫做明。这个用处有两个,一个是破暗,可以消除黑暗;可以表法,这个光拿来表法就是清净、明显,表法。
佛的光明,根据《往生论注》,这是智慧之相。根据《超日月三昧经》,「大智发外,能照法界,名为光明。」大的智慧发露,能够照明法界,这就叫做光明,就是智慧的作用。《涅盘经》说得更简单,「光明名为智慧」。所以光明慧辩搁在一块,身顶都有光明,成就一切智慧,这就很有连系了。所以彼国的天人身和顶都有常住的光,这正是智慧之相。凡夫就愚痴,就是愚暗,所以地狱中就黑暗,一点光都看不见。在这个经里还有五种智慧,他都能够照了,这我们就不念了。成就一切智慧,我们经中说到五种殊胜的智慧他都成就了,获得无边的辩才,无碍的辩才。辩才就是善巧说法的这种才能。《净影》就说,「言能辩了,语能才巧,故曰辩才。」你说的言语人家能够听得清楚,能够分辨,能够很明白,你语句很有才华,你很巧妙。比如同样的两个老师在讲课,我们有的就愿意听,有的不愿意听,不是这两个老师的学问有差别,这是他口才、辩才很不同。所以这个又是一种才。菩萨说法的一种智慧的辩才,因为他有这个辩才,才能教导众生,才能使众生重法。
辩有四辩,也称为四无碍辩,四种无碍,也可以称四无碍智慧,这个辩才是由於智慧而来。四种无碍都标示什么?一个是「法无碍」,你对於这些法、名相、文句都不能障碍你,你都能够表达得很清楚。第二是「义无碍」,对於它的真实的义理,所谓解真实义,这个文句里头所表诠它的义、它的理,你对於它都能通达,没有阻隔,这个叫做义无碍。第三「辞无碍」,中国的、外国的,各地的方言你都能通达。这个我们不行,菩萨才行,一个人要知道几国语言就了不起了,现在有多少种语言。这个是辞无碍。最后一种「乐说无碍」,三种的智慧都有,给众生很欢喜去说,能自在去说,这个又叫做「辩无碍」。它是契於正理,发出无碍的言说,这个叫做辩无碍。这是四无碍。在「获得无边辩才」这个地方,就满了三十三愿。
再底下,「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往生的人都善谈诸法秘要,深密之处、紧要之处都能善谈,这就不是普通,普通只能谈谈枝叶,表面文章,隐深的要义往往讲的人自己也不明白,这里不但明白,而且善谈。「说经行道」,就是一边走一边诵经。「语如钟声」,说的言语、声音跟钟一样。若不是这样的话不取正觉,都善谈诸法秘要,在这诵经行道,语如钟声。「秘者」,秘就是秘奥,「言法门之深奥」。又秘是秘密,因为这个法门很隐密,「不易示人」。「秘要者,如《法华文句五》曰:四十余年,蕴在佛心,他无知者,名为秘」。解释秘要两个字,释迦牟尼佛四十多年都搁在心里头没有说,别人不知道,这是秘,没有说《法华》谁也不知道。所以说的时候五千人都不能听,退席。说:退好,你退吧。四十年不说,说的时候还五千人,你要知道。所以佛法难闻,这个深秘的东西不容易接受,不容易听,不容易懂。「一乘直道,总摄万途,故言要。」一乘,一个直的道,它万类都可以摄在里头,是简单、简要。所以中国叫《易经》,至简至易,易则易至,简则易行,不是繁琐,现在大家以繁琐为深奥,正是错误。所以密法是愈高愈简单。很多人不知道,以为这个法有多少本尊、多少善、多少咒,多少什么什么,以此为深奥,这个就不是学密的好根器。愈高愈简单,所以净土宗就简单,「阿弥陀佛」。愈高愈简单,不要以为这个简单。所以中国最高的一部经就是《易经》。中国的一切学问都是从这出,孔子、老子,医卜、星象、军事家,不管是什么什么,中国的一切学问,从这一部经出,叫做《易经》。易就是容易知,简就容易行,简易。一乘直道,总摄万途,所以称为要。《嘉祥疏》也说,「言约理周」,言很简单,而道理是具足,所以称为要;如来一直过去没传,所以称为秘。秘要就是《法华》,说一乘法,一切众生你们都是成佛,说阿罗汉是化城。咱们净土法门是一乘,二乘种不生,凡是所生的都是大乘。二乘不能生,正是一乘法,跟《华严》、《法华》是同类的。而且它们的精髓都在这,这是蕅益大师的话,「华严奥藏,法华秘髓」,想不到都尽在这部经里头。又《法华》说,「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这就是说善谈诸法秘要,净土正是诸佛秘要。「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是要,唯说这个。而且说了很多法之后才能带出这个法来,在说余法的时候这个法就是秘。行道就是经行,行道诵经是天台常行的修法。所以往生的人都是善谈诸法秘要,因为他们都已经入了极乐世界,都在一乘的法海之中,秘要他已经都知道,所以善谈。
「说经行道,语如钟声」,钟的声音,夜半钟声到客船,听了之后大家都心清净。所以为什么要写这个钟声?在深夜之中听到钟声,当时就一切都清净。这有密境,禅机。钟的声音,《佛祖统纪》说,「人命将终」,听到钟磬的声音,可以增加他的正念。所以在临死的时候有时候给他敲引磬等等的。所以我们往往这个大的钟一敲,大家就很清净。「语如钟声」,就是说法的人声音很洪、很正、很广,很能持续,能够远闻,能够震醒人的昏迷,引出善心,说话声音的功德跟钟一样。这里头我加一个解释,就是说这个钟上头都有很多经咒,你看大钟寺的钟,它是一部《华严经》;那个钟口,钟不是有个钟口吗?钟口上是一部《金刚经》。因为它钟很大很厚,有这么厚,钟口上是一部《金刚经》,还有很多咒、字种,所以你敲一下,这一切经、咒、字都在转动,一切功德都在发生,全部这些经、咒都在发生,这一声之中有无数无边功德。极乐世界说法的人也跟这个钟一样,他一字一句都包括了《华严》、《金刚经》、种种咒一切功德在内,你听他这一个声音就如同听了这么多的音声一样,这叫语如钟声。不光说你声音像,那个庄严、洪亮像钟一样,我看这个含义更契合经义一些,语如钟声。这就到了善谈法要。皆有光明,这个光明很殊胜。这个里头我引证了一些,还有大慧法师的话,大家自己去看一看,这道理很深,大家去慢慢参。「是法」,读一读,大慧他说,「只以此光宣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不离是光说此法」。所以光明跟慧辩合在一起,光明与智慧是不可分。
下面我们进行到三十五、三十六,这个又很重要。「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最后一定要成为一生补处的,所以这叫做「一生补处愿」。他只要是来就是一生补处,所以诸上善人,其中多有一生补处,《阿弥陀经》里头,很多就是阿鞞跋致,最后他就成了一生补处,再到世间一生就成佛了。如现在的弥勒,将来他来了之后说法,三会龙华就成佛,一生补处。弥勒之后,将来又有一位在兜率天的弥勒内院,到了那一位来的话,他又是一生补处,他只要来一下他就成佛了。所以到了极乐世界的人他都是要成为一生补处,也就是决定成佛。这是一生补处愿。
底下就不一样了,「除其本愿,为众生故」,除了一些人不是这样,不在极乐世界成为一生补处,他的本愿是要度众生,急於度众生。「被弘誓铠」,拿这个弘的誓愿做为铠甲。这古时候,咱们现在这避弹衣也是铠甲,古时候就穿上钢的、铁叶的披在身上,铠甲。以弘深誓愿作为铠甲,他要「教化一切有情」,要度众生,度众生的心非常切,让这些有情都要发信心。教化一切有情,因此自己也要「修菩提行,行普贤道」。有这样的一个誓愿,「虽生他方世界」,虽然他生到其他方的世界,或到了娑婆世界,「永离恶趣」,永远不会堕入恶趣,就不会以他的罪过来堕入恶趣。这里头包括不包括我就到畜生道去度众生、到饿鬼道?这个是大菩萨的行动。这个地方就是泛指,你到了极乐世界,你还是凡夫,因此你这个能力,你熟悉的还是人趣的情况,你能适应的种种。要像地藏王菩萨在地狱中去度众生,那是大菩萨的行动,以后是可以。但是你在凡圣同居土,你还是凡夫的时候,所以在这个地方就说永离恶趣。不是说生极乐世界的人恶趣就不度了,因为他还没成功,等他到了实报庄严土,那他自然就会去,那就不包括在这个之内。一般这种所指的,还是指生到凡圣同居土的情况,还穿衣服、吃饭等等的,有这些通,这还是凡圣同居土的情况,刚生的人的情况。所以这一切,我们不能够离开对象,虽说话是如此,因为这所谈的是这些。真正到了上品上生,他可以分身到无量世界,度无量众生,到那个境界,那就无所谓人类,各趣都可以示现,普门示现。那不在话下,那菩萨境界,各个净国土的菩萨都是如此。这就是指他的人民,人民是这样,国土人民还是凡夫;但是这个凡夫到他方世界去,不会因为你前生的宿业,或者你到了这个世界来又添了些业,你都不会再入恶趣,永离恶趣。
「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者你示现的这个人喜欢说法,你听法一样是从极乐世界来的人,他很安静、很欢喜,愿意听法。这也分水平不同,有的人他来了之后就知道我是极乐世界来的,也有的人他不知道,临终的时候才知道,看水平。凡夫都到极乐世界,凡夫与凡夫之间也不一样。因此来了之后,你愿意来度众生,做很多很多功德。有的是一来就知道,有的是中间知道,有的是最后才知道。或乐听法,「或现神足,随意修习,无不圆满」。但是特点是什么?他所修习的很圆满,他达到,他能够进修起来。因为佛他是一切都摄受加护,对於这个更是同样的在加护,而且这些人他究竟是不一样,所以他修习无不圆满。「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所以这是教化随意,我们来教化众生是随意。因为你自己,如果你的修习都没有自觉,你没有理解,你就想度人,有时候是害人。所以必须自己能够修习圆满,你说法度众生,你才能惠以真实之利。
所以这一条是什么?说到了极乐世界,不是一定要在那等著成佛,有的人很愿意还回娑婆世界,到世界上苦的地方来,都是可以来,都是满你的愿,各满你的愿。你来了之后,一个就是说种种的因缘你都不会再入三恶道,不会;再一个,你的修习都圆满,你永远不退堕,你已经达到什么水平,绝不会因为你在人世中转一圈而使你有所下降。现在打个世俗的例子,就说你要开铺子,你那个铺子只是赚钱不会亏本,你做商业,保证赚钱不亏本的买卖。所以先师他就把一个偈子,「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本来是这样四句,先师就把第四句改成「回入娑婆度含识」,我一到花开一见佛之后,我就要回入到娑婆世界来度含识。正好前两天来了一位南方的,说弘一大师也是改了,差不多,一定都是度含识,因为度含识它押韵,也就是字是不一样,意思是一样,他把这个也改了。这就表示什么?属於这一类,他们的往生,那就是都还要回娑婆来度众生。所以各随己愿,这是两种类型。
弘一法师很了不起,也很特别,有些地方很特别,常情有时不能接受。他在湛山寺讲戒,第一天送去饭菜不吃,第二天就简化了,还是不吃,就报告倓虚方丈,倓虚说你们把你们吃的那个同样的给盛去,又盛去了,这第三天了。他就问说是不是你们吃的就是这个?我们吃的就是这个,他吃了。所以一点没有特殊化,当代大德。也都是这样,所以不约而同,都是改为回到这个世界来度含识。这个文句中有几个字没有用同样的字,意思是一个意思。所以有各种类型,不是说到了极乐世界我就贪图享受,不是,你到那之后,你是真正能够惠以真实之利,你最快的你见佛闻法,因此你所能够再传达的,你来所表现的,都是做正面工作,这个非常重要。我急,我不等成佛,我就回来了,可以,都是可以的,佛也赞叹,而且你保险了,不会入恶趣。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这个就是「衣食自至愿」。你看身是凡夫,所以就是说还要衣服、饮食,还有那些宫殿,种种随身,衣食住行这些,他也还要供佛,他还是凡夫。这个就是第三十七愿。底下,「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是「应念受供愿」。我这一起念,佛就接受我的供养。所以这一个愿就包括了很多内容,在别的译本里头有时候要说几处,这都包括了,饮食、衣服,以至种种供佛的一些器具,花、香等等,一想就到,自然现前,没有不满愿的。所以来作这些佛事。而且应念受供,随著你的念,诸佛就接受你的供养。在《宋译》里头说到,它这个说得很清楚,它说你种种的幢幡宝盖、珍珠璎珞、衣服卧具、饮食汤药、香花伎乐等等,要来供养的东西。现在天文上觉得最远的地方,最远的星云,离咱们是一百四十亿光年,一百四十亿光年这是最新的发现。最远的地方,光要跑一百四十亿年,这个世界可能早已经毁灭了,而现在所看到的光是它刚刚到,它那已经没了,我们看见它是过去的样子,它这个已经没了。光一秒钟走多少里?三乘十的八方,那么多里。多少万公里,一秒钟。光是我们世间最快的。光一秒钟跑这么远,它要跑一年,叫做一光年。光年是个距离单位,不是时间单位,是空间的单位,量距离的,光要跑一年那么长。光要跑一百四十亿年,你说这在哪?所以大是大到无边。所以有的是极远极远之处,极乐的人虽然有那么样的神通,他也去不了。但他去不了不要紧,《宋译》说,诸佛他就接受,他舒起手臂来接受,应念受其供养。为什么把这个《宋译》再补充一下?我们知道诸佛世界,以现在的天体,说天体,说一百四十亿光年,你们想一想,你们设想设想,就算我们天文镜不断的进步,实际上它有多远谁知道?其大。所以我们才叫渺沧海之一粟,沧海之中你是一小粒米。咱们在整个空间之中,咱们这个介尔之身,沧海一粟。可是不要小视这个沧海之粟,咱们这个心则是包含了整个的宇宙。这个就是三十七、三十八两愿。
我们今天讲到三十九愿,第四十愿留到下一次。三十九愿,就是「庄严无尽」。「国中万物,严净光丽」,严是庄严,净是清净,光是有光彩、光明,丽是华丽、美丽。「形色殊特」,殊是妙,指不同,特是奇特。极乐世界一切东西都是这么严净光丽,形是形状,颜色都是殊特。「穷微极妙」,微妙到了极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没有人能够来称赞,没有人能够说出来这有多少个、多么大。《会疏》说,「点事妙理相即」,极小极小,点事就是日本人的文法,极小极小的一点点事情,它都跟妙理是相即的,它就含了妙理,所以叫做穷微。在极微之中它都是有妙理。为什么说是极妙?因为它是无漏之相,实相之相,所以说是极妙。这就是把极乐世界这种形色上的这些把它提高了。为什么穷微极妙?因为它极微之中也是妙理所体现,它这一切相都是无漏之相,都是实相之相。「无能称量」,因为极乐世界全显的是事事无碍法界,一中就含多,多中可以入一,小中可以包括大,大中当然更可以包括小,时间也是如此,空间也是如此,而且重重无尽,这一个里头包括了无穷无尽。你们拿两个镜子对著一照,你就看出这里有多少镜子在里头,无穷无尽,而且重重的无尽,所以不可称、不可量,咱们这个世间的办法没有了。所以极乐净土只是佛跟佛乃能究竟,除了佛之外,乃至九界一切都不能够来分辨它的形色、它的光相、它的名数,更何况谈到总为宣说?一共是多少,总共有多少,这不可能的。所以说「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及总宣说者」,如果有就不成佛,既然成佛就是没有。这是极表极乐世界的庄严。
袁中郎死了之后有篇《纪梦》,大家可以看看,把他弟弟引到极乐世界,袁中郎都说不知道极乐是乐到这样程度。因为他写了一篇《西方合论》,选入了《净土十要》,就以这个功德往生。但是戒律不谨严,所以生是生到边地。为什么生边地不能闻佛说法?不是佛不要你来,是你听也听不懂。所以边地,只有菩萨来给你说,你就是到佛的法会中听法你不行,你听不懂。你为什么生边地?你就是对於佛的五种智慧你不理解,你对你自己的智慧你也不信,这个水平你生了之后,佛说这些法你听跟不听一样。因为他的智慧,作《西方合论》,智慧很特殊。前生是苏东坡,所以很快就能闻法,但是很多大菩萨的境界都不可测,他也到不了。文笔很好,他的弟弟写的,叫《纪梦》,大家可以看看。下课了。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大经解)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 (第二十集) 1991 档名:51-001-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