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博士:二十一世纪所需的道风(第一集)
- 2023-07-15 08:36
二十一世纪所需的道风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集) 2009/4/16 中国广东省兴宁市佛教协会 档名:57-01-01
尊敬的诸位领导,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们,大家早上好!非常感恩兴宁市佛教协会对末学锺茂森邀请,让我今天有这样殊胜的缘分,跟诸位领导、诸位大德来做一个分享汇报。这次的因缘是佛教协会希望能够在此地构建道风的建设,得到了本地宗教局领导们大力的支持,邀请茂森来给大家谈一谈「二十一世纪所需的道风」。这个题目确实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题目,茂森也是觉得义不容辞,有这样的一个缘分来给大家分享,也是向大家学习,跟大家请教。首先我想简单的报告一下我自己的学佛历程,让大家对我有一个了解,然后再把我们的这些心得体会,跟大家在这两天做个报告。末学大家看到年纪并不算大,今年三十六,中国人算法三十七,属牛,今年本命年。差不多二十年前,茂森在广州中山大学念书的时候,就有幸跟随自己的母亲到广州的光孝寺,当时光孝寺的住持大和尚是上本下焕老法师。本焕长老我们大家都熟知,是我们国家的高僧之一,今年一百零三岁了。由于他的接引,我走进了佛门,之后又在广州的六榕寺,在上云下峰大和尚会下皈依;云峰老法师前几年已经往生了。皈依以后,经过两位大德的指点,我和我母亲就一起学佛,曾经参加过学佛的夏令营。
后来在一九九二年本焕老法师礼请我们的恩师净空老法师到广州光孝寺讲《阿弥陀经》,是一九九二年,十七年前。当时我母亲从头到尾把经听了一遍,我因为要在大学读书,虽然没有听经,但是也有缘跟净空老法师见了一面,之后我就到美国去留学了,读金融的硕士和博士。在读博士期间经常到达拉斯,在净空老法师的道场去学习,去打佛七,得以亲近老法师,当时老法师已经是七十过了的一个老人。他当时指点我要好好读书、要好好的读《无量寿经》,好好学佛,我就依教奉行。在一九九九年,四年之后获得博士的学位,结果就在美国德州大学任教,后来也就接我母亲去美国一起居住。我们母子在课余时间、工余时间和节假日,都每天有听经念佛、做早晚课共修。后来我在美国,美国政府它为了要留下我们,给我一个优秀教授与研究人才的这么一个绿卡,就是永久居留的这么一个身分。当时因为我们的恩师净空老法师在澳洲成立了净宗学院,所以他召唤我从美国到澳洲去,所以我们就舍弃了美国高薪的待遇,就到澳洲布里斯班。在那里有一个昆士兰大学,这个大学是在澳洲八大名校之一,正好衔接上,他们要招收教授,就请我去了。后来知道老法师也正是在昆士兰大学做荣誉教授,代表教授的身分,代表大学去参加世界的这些国际和平与宗教团结的活动。当时老法师让我给他做做翻译,英文的翻译,同时也就跟着他学习。在工作的过程中一直有在学习佛法,虽然把学佛和弘法做为一个副业,但是花的时间绝对不比正业少。
在二00六年底我在昆士兰大学,大概也是三宝加持,自己也没想到大学给我终身的教授这么一个破格提升的机会,但是那时候学佛已经感觉到这个人生确实最有意义的事情不是自己得到一些名利,更重要的是能够为这个社会、为这些众生能够做一点事情,既然已经知道学佛这么好了,就有这个义务能够把这些这么好的教育跟大家分享。在师父上人的感召下,我就毅然的向大学提交了我的辞职函。
自从我辞职以后,跟随老法师在香港和在他的家乡安徽省庐江县,在摄影棚里面练习讲经,也讲了儒释道不同的经典、不同的专题,这两年多来已经有七十多个,总共录制的时间已经超过八百小时。今天很有缘分,承蒙宗教局和市佛教协会的厚爱,让末学来给大家讲这个道风建设。我想到,因为我最近,就是上个月底,参加我们国家主办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国家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在接见我们部分的宗教代表们当中,给我们提了三点期望,也是中央对我们佛教人士三点要求。第一个,他说信仰要纯正,第二,道风要严谨,第三,道德要高尚。这三点提得非常的好。我这两天的报告就围绕着贾主席这三点的希望来进行展开说明。也想到我们中国佛教协会前任的会长赵朴初老人,他已经过世多年,他生前一直也强调,我们佛教内要有五项建设,第一是信仰建设,这是核心,第二个是道风建设,这是根本,第三人才建设,这是关键,第四,教制的建设,这教制也就是我们佛教教育的制度,这是个基础,还有第五是组织建设,这是保证。这些领导他们提出的观点,非常适合我们现在佛教界的见解。所以我今天给大家先从信仰说起,再慢慢会谈到道风和人才、教制、组织的这些建设。
谈到信仰,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说自己是信佛的,都说自己是佛教徒。我们想想,我们既然是佛教徒,对佛教有没有真正的了解,什么是佛?什么是教?什么是佛教?怎么个说法?当别人问起我们的时候,我能不能够跟别人说清楚?这个问题确实我想不仅是现在,在过去也有很多搞不清楚,一谈到佛教,别人说我们是迷信。他们这样的批评,我们想想也不能说他错,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自己确实不知道佛是什么、佛教是什么,我就信了,迷了之后再信就叫迷信。所以我们首先要有正信,正信是什么?对佛教要有基本的认识,有了正知正见以后你信佛那才叫正信的佛法,这个很关键,否则别人说我们迷信,也不能说错,我确实是迷信。现在要破迷开悟,要变成正信的佛教徒,人家问我们佛教是什么?我们能够说出个四五六,那别人就不敢说我们是迷信了。
什么是佛?这佛是一句印度的梵文,是古印度的文字,它全称叫「佛陀耶」。什么意思?中国的翻译这个意思就叫觉者。所以佛就是觉悟者,你觉悟了就叫佛,不觉悟就叫凡夫。这个觉悟,他自己有智慧,对于宇宙人生真相又能非常明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种人才能称为作佛。我们想到智慧,学佛目的就是为了求智慧,这个智慧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智慧。如果说科学家或者是学者、博士、教授,好像都懂得很多,是不是有智慧?不一定,因为智慧跟知识是两码事,知识是你学来的,你懂得很多,但是智慧,你是能够很好的判断、解决问题。科学家们他们有的也是真的很有聪明智慧,但是这种智慧它没有办法帮他解脱烦恼,不能叫做正智慧。
所以佛法里面讲的智慧一般称为三种,一种叫一切智,一种叫道种智,一种叫一切种智。这一切智就是我们对宇宙人生最根本的问题了解了,解决了,这叫一切智。道种智就是不仅对根本的问题认识了,而且对于宇宙的万事万物一切现象都能够明了,这个种就是林林总总,森罗万象的宇宙现象都能明了,这个智慧叫道种智。一切种智就是我们这个根本的智慧和了解宇宙人生这些现象的智慧都得到圆满,这叫一切种智,两种智慧都圆满。如果说你已经识得了根本,对宇宙人生的现象根本明了,佛他就会授予你一个学位,这个学位名称叫做阿罗汉,叫罗汉。这个罗汉就是什么?他已经把自己生死的问题解决了,他知道生死的根源在哪里,他得到了一切智。可是他对于这宇宙人生真相这种种种的现象还没有了解的完全清楚,所以他还要继续修学。当他了解清楚以后他就得到道种智,佛再给他授一个学位,那他就叫做菩萨,菩萨也是个学位。假如能够把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了,智慧圆满,这就称为佛。可见得佛教里面它不是一般我们概念当中的宗教。佛教根本来说不是宗教,而是什么?而是教育,它教育的内容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学习有个阶段,有层次,从罗汉,到菩萨,到佛,你看不同的学位,这不是跟大学里教育体系很相似吗?在大学里面,你看有学士、有硕士、有博士,博士是大学里面的最高学位,佛教的教育里面也有三个学位,罗汉、菩萨和佛,佛是最高学位,你看看这是教育才有。而且是什么?宗教里面讲的是上帝、神是高不可攀,他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我们没有办法成为上帝,我们永远只能做上帝的子民,所以宗教里面讲的关系是父子关系,天父跟我们子民的关系。可是佛教里面它讲的是师生关系,你看我们称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叫「本师」,根本的老师,我们自己称自己叫三宝弟子,你看弟子是学生,所以这是老师跟学生的关系,在教育里才有。所以你把它看成宗教这个是误会,佛教不是宗教,而是教育。
当然佛法里面也有讲到宗、有讲到教,所谓宗门、教下,那个宗教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宗教,宗门是指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样的修学法门这叫宗门,教下是通过研习教理,深入经藏,深入教典,这叫教下,所以宗门、教下简称宗教。佛法里讲宗、讲教跟现在讲的宗教不一样。认识什么是真正的佛教我们就不会迷信。释迦牟尼佛他也是人,不过他是一个觉悟的人,对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了、彻底觉悟,中国古人称为圣人,他不是神,也不是上帝。他教我们每个人本来成佛,这《圆觉经》上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华严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本来就是佛,跟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没有区别。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现在看看自己,照照镜子,怎么一点都不像佛,原因何在?这个原因在我们有妄想、有执着,这是佛告诉我们的,把妄想、执着放下了,你本来的佛性就现前,那你就成佛了。所以佛的教育无非就是让我们回归到自己本有的佛性,认识自己,也认识宇宙这个大环境,做一个觉悟的人,这是佛。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佛,也知道佛教它不是宗教,它是教育。我们要看看佛教这门教育的创始人,首先我们要对他有个了解,对他不了解那我们跟谁学?我们跟释迦牟尼佛学首先要把这老师得了解清楚。释迦牟尼佛是什么样一个人?他是古印度迦毘罗卫国的一个太子,这个太子是有智慧、有福报、有能力,在记载当中讲他是文武双全,非常聪明,所以深得自己父王的喜爱,他将来是要做国王的。可是有一天他突然想到,自己活到了十九岁,竟然没有到王宫外面去看一看,想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在王宫里非常的舒服,吃穿用度都是极奢华的,所以他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子的。所以他就出行了,到城外去看,结果一出城竟然就见到生老病死种种现象,看到人受这种老、得这个病和死的痛苦,突然就生起觉悟的心,看到人家有老、有病、有死就会想到自己,自己也会有老的一天、有病的一天、有死的一天,我这个生死的问题怎么个解决法?能不能够不老、不病、不死?他提这个问题。你看释迦牟尼佛不是个普通人,当时他还没有出家,做太子,他叫悉达多太子,他就已经对这种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所以我们人不能够仅在吃喝、男女上面去思考,更重要的是在深层次的生命问题那里去思考。所以他在想,想不出来,于是他就决定出去遍访明师,去学道。
他要帮助自己、也要帮助众生解决这个大问题。他知道这个问题不是政治可以解决的,不是军队、武力可以解决的,不是经济可以解决的,也不是科技可以解决的。如果这些可以解决他就不用出家了,他做他的皇帝,他将来继位就当国王,他不就可以解决了吗?他知道这些问题政治、经济、科技、军事都没办法解决,所以他就决定要出家。为什么出家才能解决?出家是做老师,所以出家人称为人天师表。出家的身分在古代你看特别受人尊重,为什么?因为出家人是做老师的,而且这个老师是义务的老师,不收钱的,自己生活非常的简朴。你看释迦牟尼佛出家以后,一辈子都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每天只吃一顿饭,中午那一顿,晚上睡觉就在大树底下打打坐就过一夜。他全部的财产,三衣一钵,三件搭衣一个钵,钵是用来讨饭的,乞食用的,这是他全部的财产。他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做什么服务?教化众生,做一个教育的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己一无所图,所以备受社会大众的尊重。不仅人尊重他,天上的人都尊重他,叫人天师表。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他的示现我们也要学习。
他十九岁出家,确实到处去寻访明师指点,他学习学了十二年,当时印度是叫宗教之国,宗教特别发达,记载中说它是有九十六种宗教,他每一个宗教的明师都去拜访。他是一个太子,又非常的聪明、好学,所以我们可想而知,这些老师对他一定是很厚爱的,所以必定是把自己平生所学都教给他。但是释迦牟尼佛学了足足十二年,把这些宗教里面的这些学问都学到了,发现还不能解决问题。他在甚深的禅定当中已经能看到六道轮回,可是他却没有办法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六道是怎么来的?第二个,为什么会有六道?第三个,六道以外还有什么世界?这三个问题他没办法解决。没办法,他只好走到恒河边上,古印度有个恒河,在恒河边上找了一棵大树,这棵大树后来就称为菩提树,就在树下打坐,入甚深的禅定,然后他把自己十二年所学的统统放下。放下以后他就悟道了,经本上讲他睹明星悟道,他睹明星突然开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成佛了,也就是说他对宇宙人生真相统统彻底明了。他才悟到一个什么?原来人生真相跟你学不学没关系,学了十二年还没弄清楚,跟什么有关系?跟你放下有关系。放下什么?你看他证道以后,首先在定中讲了一部《华严经》。《华严经 出现品》里面说到,「奇哉!奇哉!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众生,每个人,在座的你,每个人统统都跟如来一样,都有如来的智慧,都有如来的德能,都有如来的相好,换句话说,你本来就是佛。为什么现在不是佛?其实现在还是佛,只是你没证得,你没发现,你没看到自己是佛。为什么看不到?被障碍住了。什么障碍?妄想、执着。所以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表演的,把妄想执着一放下,成佛了,然后告诉我们,你要是能放得下你也能成佛。
你看唐朝六祖惠能大师他也给我们做同样的示现,他跟释迦牟尼佛出身不一样,释迦牟尼佛出身于名门贵族,他是太子,他学了十二年,学富五车,知识渊博,但是六祖惠能大师,咱们广东人。昨天我们的领导跟我们讲了一个,说咱们广东人很值得骄傲,你看唐朝出了个六祖,近代出了孙中山,这两位都是大名人。六祖惠能大师他一个字都不认识,我们现在讲文盲,没有文化,可是他到五祖忍和尚会下求法,五祖给他讲了半部《金刚经》,《金刚经》还没讲完,《金刚经》不长,只有五千多字,讲到一半,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六祖言下大悟,开悟了。怎么开悟的?他把妄想执着放下,他就开悟了。开悟之后他跟我们讲了他的心得报告,这《坛经》上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你看说了五桩事,讲他所证悟的那个境界,悟什么?悟自性,这见性,见性什么?原来本来无一物,本自清净,这个性本不生灭。我们的身体有生灭,人有生老病死,可是性,这个自性没有生灭,证得这个不生不灭的境界。这是他本能,本来的面目,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来的面目,他证得了。本自具足,他自己统统圆满具足,而且自性本不动摇,不动摇,能生万法,就是它是宇宙的根源,宇宙的主宰。
所以释迦牟尼佛证到了这一样,然后启发我们众生说其实你们每个人都可以。所以释迦牟尼佛这一生讲经四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天天勤勤恳恳的工作,做什么?就是教育,教我们放下,放下之后你就证得,因为那是你本有的。释迦牟尼佛你看很慈悲,他给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做最好的示现,你看他出家,出家这也是个行业,什么行业?这是社会的义务工作者这个行业,专门从事教育事业,所以他不从事生产。就好像大学的老师,他不从事农耕生产,但是他也对社会起到很好的贡献,他能够帮助社会。那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是什么?帮助一切众生有三个方面,一个断恶修善,第二个破迷开悟,第三是转凡成圣。众生先让他从恶,造恶回头去行善,做个好人,这是第一个层次。做了好人以后还不够,还要继续做什么?做一个觉悟的人。所以破迷开悟,不要再迷惑颠倒了,要觉悟。再往上提升,觉悟圆满了就做圣人了,转凡夫成圣人,所以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就教这些。
他讲学的地方很简陋,你看他可能在恒河边,可能在大树下,大家弟子们围在一起他就讲经说法。没我们现在的好,我们在这里大殿里头,大家有听麦克风,有桌椅板凳,这个条件比释迦牟尼佛当年要好。当然释迦牟尼佛他有能力,他讲话不用麦克风,讲的声音每个人耳朵听得清清楚楚。咱们就不行,我们得用麦克风,不用麦克风,别说后排的人听不到,恐怕前排的人都听得很不清楚。他一生不建道场,他不做住持,更不搞这些法会、做佛事,也不收人钱财的供养,他收什么供养?只收四种供养,叫四事供养,所谓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这四种供养,没有钱财。衣服很简单,三衣,出家人讲的五衣、七衣、二十五条衣。你看我们现在搭那个袈裟,是现在变了样子,在释迦牟尼佛时代那就是一块布,捆在身上,没有衣服穿的,把身上裹一裹就行了。当然印度是热,在北方,在中国北方就受不了。到了中国以后把袈裟做为一个礼服了,等于是纪念当年释迦牟尼佛的意义。袈裟的涵义是什么?叫做染色衣,中文叫染色衣。为什么叫染色衣?因为出家人他们自己没有钱去买衣服,怎么做衣服?从那些垃圾堆里头,别人不要的那些衣物把它捡回来,看到还有用的那些布料,把它剪下来,一块一块的缝起来,拼凑起一块大的布。因为这个布的颜色都不一样,所以要染色,染成同一种颜色,搭在身上就比较庄严一点。所以你看袈裟都是一块一块的,那是什么?在过去就是一块一块布接起来的,现在我们做袈裟不是像以前那样,现在是故意把它做成一块一块的,那个是纪念的意义。所以你看生活这么简朴。
吃的饮食日中一食,出家戒律里面有规定过午不食。过午不食已经是比日中一食还要低一点了,日中一食是一天只吃一顿饭,过午不食还有早餐和午餐,晚餐不吃。所以他怎么吃?去乞食,每家每户去,看他们吃剩的饭菜施舍一点。一家施舍的饭菜往往不够,所以一般都要乞好几家,但是他们规定不能够超过七家,今天我乞食最多只走七家,七家都乞不到就回来,今天就不用了。乞食的过程中,施主给我们饭菜,我们向他说法,施主是财物、衣食供养,我们是对他法供养,要对他说法。所以出家人以弘法为家业,他们的事业就是弘法利生,讲经说法。在有病的时候才接受这些信众们的医药。还有卧具,是什么?卧具它不是床,就是一块布,我们有时候看到寺院里的住持老和尚他在拜佛的时候,在蒲团上铺一块布,那个布其实是卧具演变出来的。以前卧具是什么?这块布铺到大树底下,不能躺着,因为那个布很小,只能打坐,在树下打坐过一夜,卧具是这么用的。所以你想想出家人的生活这么简单,他有道心。因为佛告诉我们,钱财多了,名闻利养多了,道心就退失了。所以佛制定的戒律,绝对禁止出家人向人要钱财,做这些事情是不如法的。
佛他也接受信徒道场的供养,但是道场绝对不是自己的。你看我们在经上看到的,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这些道场都是很有名的道场,佛在那里讲经讲了很多。那是谁供养的?这是祇陀太子和给孤独长者两位共同供养。因为给孤独长者他想礼请释迦牟尼佛到他那个地方讲经,看中了祇陀太子的那个花园,这个地方很好,很适合在这里做讲经教学的场所,所以向他借用。结果祇陀太子就不肯答应,跟他开玩笑,说除非能把我这个花园全部都铺满黄金,那我就可以借给你。这个长者就真来了,他把话当真,他真的把自己家里的一车一车黄金都拉到花园那里开始铺。这下子把祇陀太子给感动了,他说你这供养的是谁?劳你这样子花这么大的力气。然后这长者就告诉太子,说我们要礼请的是释迦牟尼佛,本师,世尊,在此地能够弘法利生,这是功德无量的事业,所以我要好好的做。结果太子一听,你要做功德,那我也来做,他一定要跟他分功德,结果长者不同意,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到释迦牟尼佛那。释迦牟尼佛说,你们不要争了,以和为贵,要和谐,怎么办?你们俩一起出,因为这个花园是给孤独长者他要买下来的,但是花园里的树祇陀太子没有答应要给给孤独长者,所以树还是太子的,所以这个场所的名字就叫做祇树给孤独园,我们在经上看到就知道,有这么一个典故。
他们礼请世尊在这里讲经说法,办教育,就好像办学校,每天开班教学。教到最后,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当这个道场的住持?没有,道场的所有权还是祇陀太子和给孤独长者,他们提供出来的,释迦牟尼佛只有使用权,他不要所有权,来这里讲经教学,讲完了之后他就离开,还是这样清清净净,一尘不染。你看到最后释迦牟尼佛入灭的时候,他是在哪里走的?在双树林间,双树林,他在那里灭度的,他死在野外,没有说在自己道场里死,你就看到释迦牟尼佛一生给我们的示现,怎么能不令我们佩服?由于我们佩服他才肯向他学习。所以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要一切放下,他自己也给我们做最好的表率、最好的样子。放下之后你得到什么?一般讲你得到快乐、你得到自在,不放下就不自在。所以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这最简单最简单的,我们日常生活,这是我听一位法师讲演当中举的例子,我觉得通俗易懂。他说假如我们每天有大便,很急的时候,好了,你上洗手间,过后你是不是觉得很轻松?请问一下,你把大便放下你得到什么?你得到轻松、你得到自在,你要不肯放下你就不自在,你就很苦了。
所以我们师父上人净空老法师他常常跟我们讲,他说他的老师告诉他,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说释迦牟尼佛是大哲学家、大教育家,让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真相,能够放下真能得到人生最高享受。所以我们听到这个话也很羡慕。所以为什么我要把这个终身教授的工作辞掉来学佛?就是为了要品尝一下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个享受我现在初尝了一点,略略尝到一点,已经是很有法喜。我相信像我们老法师这样一辈子做这个工作,这个享受会愈来愈劲,法喜的味道会愈来愈浓。我们再看佛教,刚才讲的是教育,从很多我们的这个佛教平时的讲话内容里面、对人的称呼里面我们也能了解。譬如说我们见到出家人都称法师,一般通称法师,法师是什么意思?讲法的老师就叫法师。就是他这个人专门做教育的事业,为大家做一个老师,讲经说法,觉悟大众,我们尊称他叫法师。也有叫和尚,和尚一般现在把这个词用滥了,这个和尚怎么样怎么样,那是什么?完全不了解和尚的真实意义,和尚这是很尊贵的称呼。和尚它也是梵文,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叫亲教师,就是你亲自跟他学,他亲自教你的这个老师,才能称为亲教师,才能叫和尚。我们看佛教的寺院就像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它有校长,校长称为和尚,其他人都不能称为和尚,他是主持这个学校的教育工作,是领导。和尚底下有三个主要的执事,一个叫维那,一个叫首座,一个叫监院,首座是主管教务工作的,就好像学校里的教务长,维那是主管训导的,做思想工作的,监院他是主管一个学校的总务的。所以你看跟学校里的体制很相像,有校长,底下有教务、有训导、有总务,他们共同合作来推动佛陀教育的事业。
这个寺院,一般我们看到寺院都把它原本的意义给忘掉,这里也有必要把它说清楚。我们这里叫神光寺,这个寺怎么个来历?当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其实佛教东来很早,但是正式传入中国,根据记载是在汉朝,汉明帝永平十年,也就是公元六十七年,距今将近二千年,当时是皇帝亲自派特使到古印度去礼请法师来我们这里推动教育。当时特地礼请的两位法师,一位叫摩腾,一位叫竺法兰,两位印度的高僧。他们带着白马,驮着这些经,我们现在读的经典,过去都是用贝多罗叶写的,这个叶像芭蕉叶一样,但是比芭蕉叶要硬,可以在它上面写文字,两头打个孔用绳子穿起来,叫贝叶经。所以一部经典要很多的贝叶,像一部《华严经》,如果用当时的贝叶,恐怕得拿着大卡车才能够装过来。当时两位高僧,摩腾和竺法兰,带着白马把这个经驮到中国,另外把佛像也带到中国来。皇帝很高兴,礼请了两位高僧大德来帮助教化百姓,特地安排他们住在招待外交使馆,外交官员的使馆里头,当时叫鸿胪寺,鸿胪寺等于是外交部,它是直接隶属于皇帝掌管的。皇帝掌管的叫寺,现在的寺院过去是皇帝属下的一个办事机构,宰相主管的叫部,譬如说礼部、兵部、吏部,那个部就是宰相来主管。皇帝主管的叫寺,寺的主持、主任叫卿。所以你看皇帝过去是三公九卿,这个卿就是寺的主席、主任,我们现在叫住持。
因为鸿胪寺,外交部不仅是对佛教的法师招待,还要对所有的使节招待,不能够长期做为佛陀教育推行的地方。所以皇帝想,佛教这么好,它确实有利于社会和谐,应该长期的来推动,所以他在九个寺以外又加多了一个寺,第十个寺,专门来推动佛陀教育。第一个寺就是河南洛阳的白马寺,这是我们中国第一座寺院。为什么叫白马寺?就是为了纪念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他们带来的白马,这些白马驮着经、驮着像来到中国,很辛苦。所以中国人很厚道,念念都不忘别人的恩典,连白马的恩德都不忘记,所以把这第一座寺院称为白马寺。所以这个寺就由皇帝来掌控,专门推动佛陀教育的事业。由于皇帝亲自推动,当然很快得到朝野上下的接受和欢迎,所以佛教在我们东土中国很快就传扬开来,而且跟我们中国的文化紧密结合。在中国确实得到了生根、得到了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所以谈到中国佛教,中国人已经不再认为这是印度外传回来的宗教,这是我们自己本有的一种文化,二千年来真的根深蒂固,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
摩腾、竺法兰在汉朝受皇帝的聘请,做皇帝的老师,他们的教化,也接受很多出家的弟子。出家人都是皇帝的老师,中国人特别尊师重道,看到做老师的,怎么还能让他出去托钵乞食?怎么能让他在树下一宿?所以就为这些老师们建立道场,建立这些寺院。你看寺院建得都像皇宫的建筑,琉檐飞瓦,这是过去只有皇亲国戚才能够享受这样的建筑,一般平民老百姓住平房的。为什么寺院建得这么辉煌富丽?这是因为皇帝尊重,怎么能让老师住在野外?要把他请回来住跟皇帝一样的宫殿里头享受供养。所以寺院都变成中国特色的一种道场,它的建筑都是这样,带有皇宫色彩的这种建筑。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的出家人,他们受到朝廷、官员或者是地方大富长者的护持,自己自修,同时教化众生,所谓自行化他。古代出家人真正有道行,真正有道德、有学问,备受百姓尊重。所以你看看,皇帝也好,文武百官、长者,他们有问题都向出家人请教,这出家人真能够说出来,帮这些人解决问题。过去出家很不容易,为什么?出了家就是皇帝的老师,皇帝凭什么拜你做老师?你要是没有真正的德行、学问他不肯拜你做老师。所以你出家之后他都会给你一个度牒,皇帝给的,这个度牒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文凭,有这个文凭。你有了这个文凭皇帝都尊重你,那当然文武百官、百姓更加佩服你、尊重你。可惜这个度牒的制度在清朝初年被顺治皇帝给废除了,大概是顺治皇帝他自己要出家,他自己是出家了,但是他把度牒给废除了,可能他想如果不废除度牒我就可能出不了家,所以他把这个度牒废了,让天下的人想出家都可以。当时确实也有一定的好处,出家的风气带动起来,但是流弊很多。所以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特别批评顺治这样做是不对的,把度牒给废除了,结果这些人素质一落千丈。
所以社会大众对我们佛教都看不起,为什么?我们想想我们自己自身的素质,能不能够配得上别人的尊重。这个话早在多年前,中国佛教协会前任的会长赵朴初老人就已经说过,而且他是忧心忡忡。他有一次在工作会议上谈到,他原文是这样说的,「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假如没有真正高德行、高学问、高素质的人才,很难把佛教带起来,也很难让佛教利益社会。佛教它确实是至善圆满的教育,它大能够使我们成佛,脱离六道轮回,得到圆满解脱,小可以使社会安定、人民和睦、世界和谐,这个完全能做得到。古代的这些皇帝都很有智慧,他聘请佛教的法师做国师,帮助教化百姓。为什么?《礼记 学记》上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个国家建立政权了,你想稳定、想发展,靠什么?靠教育。什么教育?最根本的,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人明白了伦理、道德,他耻于作恶,知道作恶是可耻的事情,人如果能够明白因果,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就不敢作恶。这个因果确实是帮助这个社会安定民心,断恶修善。这个事情确实我们非常的紧迫,帮助佛教也帮助社会。所以此地领导真的很有智慧,重视这里的道风建设,希望把我们这个佛教本来教育的功能恢复起来,大家一起推动教育,帮助构建和谐社会,重新树立起良好的道风,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让别人才能看得起佛教。
讲到这个佛教,现在我们也看到有很多是变了种的佛教。这是我们的老师净空老法师给我们说到六种不同形式的佛教,这些我们都要辨别清楚。哪六种?第一种是传统的佛教,这是它本来的面目,是什么?是教育。刚才讲的,是释迦牟尼佛对众生关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这是真正的佛教。第二种是宗教的佛教,佛教变成宗教,搞什么?搞经忏佛事去了,寺院里不再搞教育,不再办讲座,不再开课。像今天我们神光寺这里开设讲座,这稀有难得,过去寺院是天天办这个事情,学校,天天讲课。现在很多寺院都搞经忏佛事,超度死人去了,这是什么?变了种的佛教,叫宗教的佛教。这种经忏佛事在历史上什么时候产生的?释迦牟尼佛时代没有,你看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从来没有跟别人去做佛事、赶经忏,没有,更不可能去化缘。天天教学,弟子们听懂了,回去参禅的参禅,打坐的打坐,念佛的念佛,自己修。老师带进门,修行在个人。经忏佛事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也是中国的特色,它是从唐朝,在唐玄宗时代。我们知道唐明皇李隆基宠爱杨贵妃,后来安史之乱,差不多国家都灭了,幸好有郭子仪出来稳定局势,平定了安史之乱。在平定***的过程中,军民死伤的人数很多,皇帝于是就号召佛教界的人士出来,在各地都建立道场,道场统统叫做开元寺。所以你看全国很多地方都叫开元寺,为什么?唐朝开元年间建的,开元寺,一听开元寺,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朝建立的。
在这个寺院建立以后,专门礼请法师们做佛事,超度这些阵亡的军民,这是一种悼念的意思,等于是像开追悼会,做佛事超荐他们。这是佛教道场的一种附属的一个工作,不是主要工作。当然这个工作有没有好处?也是有好处,它也能有一定超度的效果。但是超度有没有效果关键在哪?关键在做超度佛事的人他有没有真诚心,有至诚恳切那种心求佛力加被,还是有效果的,但是如果只是做形式,没有实质的真诚心,这个根本没有效果。所以后来全国各地的寺院都纷纷采用经忏佛事,后来愈来愈演变,经忏佛事变成主要的工作,教学的工作变成次要了,现在都没有了,这是很令人叹息的事,这就是变了种的佛教。实在讲宗教的佛教从什么时候才开始的?从清朝末年。宗教的概念其实是西方国家带来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以后,不仅带来了西方的鸦片,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宗教引进来了。进来以后,所以人们把佛教都等同于西方的宗教来看,所以这是把佛教也都误会了。这个宗教,当然也无可厚非,如果能够真正劝人行善,对社会还是有积极作用的一面,但是它的教育的职能我们要强调。这是第二种,宗教的佛教。
第三种,变成学术的佛教。在大学里面我们有时候看到佛教系,佛学专业,把佛教当作学术来研究,你可以用佛教写论文。这一次我们参加世界佛教论坛,也有不少学者,他们自己并不信仰佛教,但是他们拿佛教来做研究,研究佛教的历史,研究佛教的语言,研究经典这里头的教理,这是变成学术。学术的佛教并不是释迦牟尼佛所推崇的,为什么?因为搞佛学,是可以帮你发表论文,是能让你成为教授,可是生死的问题解决不了,觉悟宇宙人生真相的问题他没有办法得到彻底解决。所以释迦牟尼佛,你看他学了十二年,他也是搞学术,他最后也放下了,放下之后他才能成佛。
第四种,现在近代,特别是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企业的佛教,把佛教当作企业来办,挣钱,产生利润,经营产品,甚至佛教里面的这些经忏佛事都把它当作产品来卖,标明价格,多少钱做一堂,等等等等,这些都变成企业的佛教,做经营。
还有一种,第五种,旅游的佛教,把佛教当作旅游来办,为什么?天下名山僧占多。你看佛教道场都建立在名山山清水秀的地方,一般我们讲这个地方风水很好。为什么风水很好?实际上不是出家人会看风水、会选择地方,不是。佛法告诉我们,心能转境、心净则国土净。过去出家人真正有道行,他找一个很僻静的地方,没有人打搅,在深山老林里面自己搭一个小茅蓬在那里修行。由于他心地清净,道行很高,那个地方风水都被他转了,原来可能风水不好,他一去那住几年,风水都改了。所以我们看到为什么天下名山僧占多,出家人不是会选风水,而是他们真有修行,转变了环境,把那个环境都变成风水宝地。现在我们看到这些风水宝地,山清水秀,正好办旅游,所以那些名山宝剎都成为现在旅游的景点了,过去那里是很僻静没人去,现在变得人头涌涌,烧香拜佛的人特别多。而且现在烧香的人还一大把一大把香,本来香,你要知道它是个表法的意思,一般烧香用一枝,顶多用三枝就可以了。一枝表什么?表一心。三枝香表什么?表佛法僧三宝,我们敬奉三宝。现在人买了香一大捆一大捆的烧,烧得乌烟瘴气,你说他把环境都弄到很不清净,他心里怎么能得清净?求佛求什么?升官发财,求这个。那什么?把佛、菩萨都当作被贿赂的对象。好,想升官发财的时候来拜拜佛,佛就可以保佑我,要是不烧香佛就不保佑我,你看把佛的人格看得多低,这怎么像话!佛教导我们,你真正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做好人,你就能得好报,善有善报。佛是老师,教给你这个道理,你听明白道理了你去做你就得好报。所以佛的保佑就是对我们的教育,不是说真的把这个财宝送到你家,所以不能迷信。所以烧香我们要懂得它的意义在哪里。
佛教里面每一项活动都有它的表法的意思,很好,不能够把它形式里面的意义给曲解了,曲解了之后,这就是第六种佛教,邪教、迷信的佛教。这迷信的佛教,就是自己不懂得道理就乱磕头、乱烧香,拜了也不知道拜了什么意义,求也不知道怎么个求法,这个迷信。如果成了邪教,对社会就带来不良的影响。邪教,什么人会弄起邪教?那些名闻利养的心很重,想通过佛教来谋取自己的名闻利养,赚钱,赢得别人的尊重,内心里面自私自利,不知道这样做因果可重,将来都是阿鼻地狱的果报。所以这是变成邪教,佛没有教导我们这样做。
所以这六种不同形式的佛教,刚才讲的,传统的佛教、宗教的佛教、学术的佛教、企业的佛教、旅游的佛教、还有迷信邪教,这六种形式,我们得辨别清楚,我们要信要信对桩,不能乱信。我们应该恢复、发扬传统教育的佛教,这就对了,这才叫做正信的佛教徒。佛教里面,它是教育,而且它是一个艺术的教育。你看在寺院里面,就拿我们神光寺来做例子,它整个道场它是一个处处体现教育的场所。你看我们走进山门,第一眼见到的是弥勒菩萨,大肚,笑呵呵的,弥勒菩萨,这个表什么意义?弥勒菩萨在宋朝,南宋时期,确有其人,叫布袋和尚。他是,过去示现的样子好像疯疯癫癫的,有点像济公的样子,一天到晚拿着布袋,别人供养他东西统统装到布袋里面,给他的钱他可能就吃进去,然后到处去游化。别人有时候看到他就向他请教:什么是佛法?这位布袋和尚他也不说话,把这个布袋往地上一放,两手一摊。对方明白了,佛法是放下,放下是佛法。放下之后怎么办?见到他又把这个袋子拿起来就扛着走。原来放下之后还要提起,你看他就这样教导。后来他临走的时候把自己真实的身分说出来,他说自己就是弥勒菩萨,说你们世间人不明了谁是真弥勒,说完他就走了,立化。这个是真正的佛菩萨再来的,如果是他说了不走,说自己是佛菩萨再来,说了不肯走,那个你就不能相信。
你看古代确实有很多佛菩萨在我们社会里面示现,传说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阿弥陀佛还有示现丰干和尚,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两位大菩萨再来的。过去的这些大善知识,他们把自己的身分透露出来他就马上走,绝对不会在这个世间停留。如果停留,那什么意思?是不是想骗取大家的钱财,骗取名闻利养,为什么你不走?现在就很多这种怪现象,我们也听到不少,说某一个大法师是什么什么佛,什么什么菩萨,什么什么罗汉来的,或者是某一个居士是什么菩萨示现的,这个身分暴露出来他也没走,他还待在这里,那你就不能相信他。所以佛菩萨示现都有他的规矩,把身分暴露出来他肯定走,往生了,绝对不会停留在这个世间。
所以弥勒菩萨你看他大肚子,布袋和尚的形象,大肚子,笑呵呵,表什么法?大肚能容,包容。怎么样才能包容?平等才能够包容。所以心是平等,大肚才能容。这个相貌笑呵呵的,表什么?叫欢喜相对人,对人要笑呵呵的,别那么愁眉苦脸,见到人像个冤家似的,理都不理,我们讲没有礼貌,没有教养,那不像一个佛弟子。你看看我们一进山门看到弥勒菩萨就学了第一课,学会包容、学平等、学笑面迎人,有这个资格你才能入佛门,这第一课。完了之后,你再看看天王殿,弥勒菩萨两旁站着四大天王。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是多闻天王,四大天王,我们讲护法神,站立两旁。他也是教育,教我们什么?你看东方持国天王,持是保持、护持,护持国家、护持自己,这持国。他手上拿着琵琶,你看琵琶有弦,琴弦,弹奏,要弹出好的音乐,这个弦不紧不松,恰到好处,这才能弹得好。这表什么?儒家讲的中庸之道,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佛法里讲的中道,不落二边,就讲这个意思。真正能够行中庸之道才能把自己护好、才能把国家护好,国家不能够左进,也不能右进。所以这个都是给我们很深刻的教学。
南方增长天王,增长是进步,天天进步。他手上拿着剑,剑代表什么?代表智慧,慧剑斩情丝。慧剑,智慧的剑斩断烦恼,那你才能进步,被烦恼给拴住了你就进步不了。这是南方增长天王代表的意义。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你看一个是广目,目是眼睛,教我们多看,多闻天王教我们多听,为人处世之道要学会多看、多听,要学会少说话。你看人长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但只长一个嘴巴,你看什么意思?叫你多去看、多去听,少去说,这就是处世的哲学,我们要学。广目、多闻也是中国古代人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要谦虚、要多学、多看、多听。广目天王他一手拿着龙,有的时候是一条蛇,一手拿着珠子,你看这代表什么?龙代表多变,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变化多,这代表我们的社会,社会是很复杂的,多变的,我们在这样的一个多变的社会里面,如何能够智慧的处理问题?另外一个手上拿着珠子,一个宝珠,宝珠代表什么?代表定力,心定,看到多变的情况我们心要定,它在动我们不能动,我们以不动去应万动,不变应万变。所以这个珠子代表不变的真理、不变的原则,佛法都是讲的不变的真理和原则,所谓真理永恒不变,它超越时间、超越空间,古代适用,现代也适用,印度适用,中国也适用,超越时空的。你再看看北方的多闻天王,他手上拿着一把伞,这个伞代表什么?很明显,防止污染,因为我们听得多了就容易受污染,听到别人讲人我是非,讲这些不良的话语,我们听了难免受污染,我们拿伞就是挡住这些,不要受它污染,我们只吸收正面的,只吸收积极的部分,不要被那些负面的、消极的东西给污染了。
你看看,你进了天王殿马上受到这么好的教育,这个教育是艺术的教育。如果是很呆板的教育,天天跟你讲你要笑面迎人,你要大肚能容,你要多学、多听,天天跟你唠叨这个,你听了都觉得很腻。但是他做一个形像给你看,让你看到了形像,马上你就想到我要这么样去做,你看多么好的教育。如果把这些这么好的教育当作神明来膜拜,求他来保佑自己升官发财,那是完全把那个意义给扭曲了,这么好的教学你把它变成迷信了。我们这个佛殿,佛殿一般从外观看是两层的,两层的瓦,里头是通的。这表示什么?外面是两个,里面是一个。这里讲的意思也很深,外面表示告诉我们真俗圆融,里面讲的真俗不二,是一不是二。这一些建筑也是艺术的教育。还有一般的大殿,你看我们的大雄宝殿,当中供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两边供的消灾延寿药师佛和阿弥陀佛,这三佛。有的大殿它供的释迦牟尼佛,旁边可能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或者是阿难尊者和迦叶尊者,有的在净土寺院里面供阿弥陀佛,两边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些佛像都是有表法的意思。譬如说,最普通的,如果释迦牟尼佛当中,两边站着阿难和迦叶,代表什么?阿难他是多闻第一的尊者,代表解门,迦叶他是禅宗的初祖,他是苦行第一,代表行门,释迦牟尼佛当中,代表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两边你看有解、有行,解行要相应你才能得到圆满。如果旁边站着文殊、普贤,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力行,这里是讲解行相应。如果是阿弥陀佛,旁边站着观音、势至,观音代表慈悲,大慈大悲,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慈悲是行门,智慧是解门,它也是解行相应,那才能得到大圆满。所以你看看,佛法所有的建筑、形像统统是教学,乃至我们每天上香、供水、供花、供水果,你得想想它有意义的。不是说上了香给释迦牟尼佛去闻一闻,给这个花给他看看,给水果给他吃,他才不要你的。这个是什么?提醒自己,香代表什么?香代表戒和定。你看看很多香的底下挂了个小幡,叫戒定真香,什么是真香?有戒、有定,那才叫真香。所以我们烧香,那是假香,真香是什么?用自己戒定慧,真香。供的水,水代表什么?代表平等、代表清净,我们供了水之后,想到自己心要清净、心要平等。花,花代表因,有花后来就结果,所以种好的因才有好的果,供的果是代表果,花代表因,所以看到花就想到要修好因,看到果我们就要发愿得到好的果报,最后能够成无上的佛果,这些供品才有意义。这些都是真正的佛教的教学,它不是迷信、不是宗教。
今天时间也到了,这一说下来大家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了,很抱歉。我们今天就把什么是佛教给大家先报告清楚。今天下午我们正式来谈学风、道风的建设。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领导,诸位法师、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