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八集)
- 2023-07-15 10:56
尊敬的各位仁者,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孝经》。上一次我们学习到「庶人章第六」,这个意思还没有讲完,我们先把这一章的经文读一读: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此章的经文是讲一个平民百姓,所谓庶人,如何行孝的,这是在《孝经》五孝当中最后一个,这五孝讲的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人和庶人,这五种类型的人如何行孝。一个平民百姓也是可以行孝的,因为孝心是我们每个人本有的本性本善,所以不管是在哪一个阶层,你的财富、你的地位如何,统统都可以行孝。庶人怎么行孝?这是所谓利用天时、地利进行生产。在古代社会是农耕社会,所以主要是农业的劳作,收获这些粮食,积累一点农产品、生活品,来供养自己的父母。而自己又要谨慎,做人也要恭谨,不要犯错误、不要犯礼法,节约自己的生活费用来丰丰富富的孝敬父母,这就是所谓的『庶人之孝』。在唐玄宗注解里面,他把『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这几句经文做了一个浅白的解释,我们来读一读。「用天之道,春生、夏长、秋敛、冬藏,举事顺时,此用天道也」。这个意思很明显,什么叫用天之道?这个道在这里可以解释为规律,也就是天时的变化,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农作物在春天发芽、生长,夏天在茁壮,秋天就是收获的季节,秋敛,敛就是收获,收获之后来过冬,所以冬是藏,把粮食都藏在家里的地窖里,能够过冬。这是古代社会按照天时、季节的变化,很有规律的生活,这叫做举事顺时。举事就是我们的生活,不管做什么事,人们都懂得顺应天时,不会逆著天时来生活,这叫做用天道,就是掌握自然的规律,随顺自然,这样的生活是非常健康的。现在科技发达,通过科学的技术可以把春、夏、秋、冬四时这些农作物可以更换季节来使用。譬如说橘子、橙子,这些是冬天收获的,但是可以把它留到夏天来吃,北半球生长的农作物用运输可以运到南半球。这种食品已经跟天时和地利都不那么相应,所以吃起来并不一定是健康。要怎么样吃?吃现前本季节收获的新鲜的这些食品,蔬菜、瓜果、粮食都是要吃当令的,这样是最健康的。而且是当地的,不管我们旅游走到哪个地方,最好都要吃当地的、当季的食品,这叫做用天道。我们要孝敬父母也要懂得这些健康的常识,如果不懂得这些基本的常识,可能一片好心,但是会让父母身体遭到损害。所以「用天之道,分地之利」我们要懂得如何在现在来落实。
玄宗他的《御注》里面还解释到「分地之利」,所谓「分别五土,视其高下,各尽所宜,此分地利也」。这就是分别,分是分别,地是土地,利就是土地给我们带来的这些益处、利益,我们要懂得去分别、去取舍,使用起来才能够懂得用地利,这也是需要有常识的,所谓的科学知识、农业的知识。这个五土,按照《周礼.大司徒》文中所说,五土是指什么?「一曰山林,二曰川泽」,山林好懂,川泽是什么?川是水,河流、沼泽之类的,这是湿地。「三曰丘陵」,这是山,山丘。「四曰坟衍」,坟就是指的在水边的一些高地,有点像鼓起来的这种土地,一般我们说坟墓的形状也有点像这个样子,所以称为坟,衍就是指山坡,就是一座山,山顶和山脚之间的那一部分,山腰,这叫衍,这也是属於山地。「五曰原隰」,原是平原,隰是指新开垦的这些田地。五种不同的土地,我们要懂得如何来使用。你看古人在《周礼》里面对这些都有考究,所以一部《周礼》可以说是一个大的社会科学的,也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一部宝典,学习这些知识就懂得分别、利用这些自然的资源。「视其高下,各尽所宜」,这就是按照它的资源的性质来使用,这就属於分地利。所以这是给我们一个启示,孝敬父母不仅要有一颗真挚的心,还要有知识,还要学习技能,这样才能够把自己的孝心落实,才让父母得到真实的益处,这是一个普通老百姓都必须要掌握的。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确实我们都要去学习,譬如说父母如果有病,我们都要有医学的常识,知道怎么来帮助父母治疗,父母有任何的需要,我们都要用智慧、用我们的能力来满足父母,这些都是行孝。
下面唐玄宗解释的「谨身节用,以养父母」,他是这样解释的,「身恭谨则远耻辱,用节省则免饥寒,公赋既充则私养不阙。此庶人之孝也」。唐玄宗的这几句解释得很好,谨身节用,首先讲到谨身,谨身就是持身恭谨,在德行上、在品行上不能够有所亏缺,正所谓自己德行有缺的话,就招来耻辱,不仅自己蒙羞,也让父母、家人蒙羞,《弟子规》上所讲的「德有伤,贻亲羞」。在现在的社会里面,由於年轻人,很多这些青少年,因为缺少伦理道德的教育,所以在持身方面就没有那么恭谨,往往是自己招来很多的祸患、很多的耻辱。像现在网路发达,常常听到这些报导,说这些年轻人、青少年因为在网上交友不慎,招致很多的灾祸。譬如说在东北新闻网上登载这么一个消息,一个十三岁的中学女初中生,因为在网上跟网友聊天,结果被网友欺骗,跟她谈情说爱,最后把她骗到小旅店里面把她奸污了。这是由於不能够持身恭谨,招致奇耻大辱,当然父母也是蒙羞。又看到重庆晚报上,今年上个月四月二十七号的一则报导,有一位二十三岁的女子,因为迷恋网友,也是在网上谈恋爱,结果也是被骗,被一个男子蒙骗,那个男子自称是某公司的老总,见多识广,结果这个女子她的父亲给她留下一块土地遗产给她用的,结果这块土地竟然被这个自称为老总的男子给骗走,财富被骗走八十七万,这都是因为持身不恭谨招致的耻辱。现在网路发达,给这些骗财骗色的做案分子提供很多方便。我们年轻人现在学习《孝经》,看到这一句「身恭谨则远耻辱」,真的就要好好的落实,在上网的时候一定要谨慎。现在因为可以说每个年轻人都上网,可是网路上基本上稍不留意就会有一些色情的图片插进来,自己如果没有念念觉醒的话,很容易就被它吸引、被它迷惑。所以读到这句,我们也很有感慨,真正要落实孝道,最重要的还是要把自己的品行、德行守持得稳,不让家门蒙羞。
下面来看唐玄宗第二句说的,「用节省则免饥寒」,这是讲到节用,这个用就是讲的费用。我们的生活尽量的要节俭,因为人的福分总有一个定数,如果你省著用,这个福分就能够长久。就像我们的银行存款一样,你慢慢的一点一点有计画的、有节度的使用,可以使用得很久,假如挥霍,那就很快就把银行存款掏空,没有存款那就难免要受饥寒的痛苦。自己饥寒倒是小事,如果让年迈的父母跟著我们遭罪,那就是大不孝。所以谨身节用这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一个普通的家庭。像胡主席******提倡的八荣八耻就提到「以骄奢淫逸为耻」,这个骄是骄慢,奢就是奢侈浪费,淫逸是生活不检点,享受过度,这些都是属於不孝。现在我们的地球的资源我们都知道是有限的,我们的眼光不仅只看自己的家庭而已,还要看到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谨身节用节省开支这个方面,不仅是对於自己家庭,还要立足於社会,立足於世界。
今年我们看到由於粮食的减产,粮食价格大幅度的上升,上升的幅度甚至达到百分之四十、五十,引起全球物价水平的攀升,有一些贫穷落后的国家,资源缺乏的国家,就遭了大难。像在非洲海地这个国家,我们看到新华网上的报导,因为由於粮食的价格提升,市面上粮食价格已经不是普通家庭可以负担得了的,所以在海地这些贫穷的地区这些人民只能以泥饼来充饥,就是拿那些泥土做成饼来吃,不是面饼,是泥饼,那个吃起来很不好受。据这个报导说,吃这个泥饼,吃下去,口里一股那种潮潮的味道,苦涩苦涩的,也不是那么卫生,因为泥土里面也可能会有细菌。一般来说,吃下去几小时这口里都有一种难以忍受的泥土的味道,这些贫民一天三餐就靠这些泥饼来维持生命。
我们学了《弟子规》就知道,「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些落后地区的人民跟我们也是同体的,也是天同覆、地同载的,跟我们的手足同胞是一样的,看到他们生活的这么艰难,难道我们还忍心自己浪费粮食吗?我们能够节俭、节省一口饭,说不定就能够救一个非洲的难民,能够让他不至於饿死。所以我们看到在这些餐厅里面、高级的酒楼、自助餐厅等等,浪费粮食的这些情景让我们看了都很痛心。所以我们现在,特别是今年,粮食的减产,大家要真正发起这一颗爱心,从我做起节省粮食,不仅我们自己珍惜自己的福分,也能够因此而让世界上少一个人免去饥寒。所以「用节省而免饥寒」,不仅是对自己家的父母,也要把全世界的人民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这个是真实的大孝。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自己的父母尽孝那里开始,要把孝心扩展到对待万民,爱护自己的儿女这颗心来爱护全世界这些苦难的孩子。
下面我们来看玄宗下一句说「公赋既充则私养不阙」,公赋就是讲到给国家的缴纳的赋税,每一个公民都要有纳税的义务,自己有生活收入,所得收入,就要按照法定的税率来缴纳税收。自己个人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一个企业单位也要按照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要知道,一国家实际上就是一个扩大的家族,整个国家不就是一个大家族吗?试想想,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都是炎帝、黄帝的后代,所以我们都是同胞、都是亲兄弟姐妹,都是一个家族里的人,所以我们多缴纳一点税收,帮助家族里的人这是应该的。而且我们以一颗爱心,希望这个税收多缴一点,利益於社会人群,这种爱心就得福。儒家十三经里头《易经》当中就说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能够常常有一颗公心,以公家、国家的利益为重,不要把自己的利益摆在公家利益之上,这是一种公心,有这颗公心行善,不仅是给自己积阴德,也是给自己的家族、子孙后代积累阴德,所以积善之家它的福分绵延长久,这是必有余庆。反过来,如果我们常常造作不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废公营私,这种私心就是大不善,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殃就是灾殃。余殃这个余字讲得好,余是剩余的,什么东西剩余?自己受灾殃之外还有剩余的灾殃,谁受?自己家族的子孙受。所以我们屡屡看到那些自以为聪明的、损人利己的历史上的这些所谓的奸臣、这种小人,往往到最终不得善终,而且后代也被断绝,这些都是看到的报应,因果报应真的是丝毫不爽,差错不了的。所以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不乐意行善?多缴点公家的赋税,实际上自己的心很安。
《朱子治家格言》上有一句话说得好,「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国课就是国家的课税,你向国家缴税要缴得充足,不能够偷税、漏税,而且要早早的缴,不能够拖延,早缴完课税以后,哪怕是我口袋里没钱,存款也没有了,可是心安理得。囊橐无余就是自己已经没什么钱,但是自得至乐,自己得到至乐,这个乐不是一般快乐,是至乐,这种乐不是说外面享受这些欲望得到满足得来的乐,那个乐不是真乐、不是至乐,那种乐就像外面的刺激。譬如说吸毒,吸毒的时候好像飘飘然挺乐的,吸完以后就更苦,那种不是真乐,外面欲望刺激的乐不是至乐、不是真乐,真乐、至乐是从自己内心里涌出来的,像一股清泉汩汩的往外涌出,没有断绝,常生欢喜心。儒家《论语》头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就是学习圣贤之道,而时习之,时是什么?时常,常常时习,习就是落实。真正把圣贤之道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当中,一言一行都符合圣贤的标准,都符合大公无私,有一种天下为公的情怀,那个真乐,不亦悦乎,那才真正的喜悦。
真正国家课税充足,实际上自己会不会缺乏钱财?不会。税收是我们收入的一部分,我们的收入愈多自然税收就会愈多,这是按照比例来的,跟我们的收入成正比的。所以当我们税收充足的时候,这也表明我们收入很满足,私养也不缺,自己也得到丰厚的收入。所以我们以一颗公心替国家利益著想的话,实际上自己利益也在其中。那种损公营私、损人利己的,最终还是损了自己。如果是偷税漏税的、违法乱纪的行为,一旦东窗事发,可能就被抓拿归案,可能被处以巨款的处罚,甚至面临牢狱之灾,这有什么可乐的?试问问你偷税、漏税得到的这些不应该得到的收入,你拿来又有什么用?留给子孙吗?子孙有他自己的福分。司马光,宋朝的宰相,曾说得好,「积财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保」,你把财富留给他,可是他如果是没有德行,他不孝,他不恭谨,他挥霍浪费,你留的家财没两年就败光了,「不如积阴德给子孙」,阴德是什么?自己行善,德行上不要有亏缺,这就是保全自己的阴德,子孙才真正得到你的福荫。
所以真正明了以后,缴纳国家的税收一定是欢欢喜喜,愿意多缴、愿意早缴。所以君子乐得做君子,他明白这样做心安理得,何乐而不为?茂森在美国念完博士以后在大学里教书,在大学里面因为我们的收入还算是比较丰厚的,因为我是单身,各方面的这种可以免税的优惠条件我都没有。通常一个家庭可以有很多的免税的项目,还有就是很多的这些项目可以去申请免税,那也是属於法律规定的,但是茂森在每年缴纳税收的时候统统都没有去过问,就乐意缴最大限度的税收税率。有的时候有的同事就劝我,你可以去会计师事务所那里让他们帮你做一下帐,能够帮你免到很多税,一年也能够省上好几千、一万块钱美金的这种税收。我从来在美国这么多年,在澳洲也这么多年,总共教书工作八年,只找过一次会计师,就是因为报税太复杂,我就让他缴,其他的统统都是用网路的那个缴税的软件来填报。那种填报方式一般来说是没有什么优惠项目的,所以自己也不操那分心。想的什么?这等於是布施,自己还想到哪里去布施,救济贫苦,国家需要,为什么不布施给国家?有的人还想著,我从国家税收那里省下这个钱,我可以做很多好事。你这样想,那你干脆给国家不也是做好事吗?所以把它想通以后真的心安理得,自己也不会缺乏。真的你有这个福分,你缴的税愈多实际上你布施的愈多,布施的愈多你的福分就愈大,你的福是从你布施那里得来的,不是从你自己索取那里得来的。你索取来的那些那是消掉你的福报,你把它用掉了,你布施出去的等於是积累福报。这是讲到「庶人之孝」。
虽然这一章讲的庶人之孝,就是普通老百姓,说的也很简单,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但是里面的意思也是很深广的。古人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就是普通老百姓,就是庶人,天下的兴亡一个普通老百姓他都有责任。这个老百姓是谁?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天下兴亡我自己有责任。我的一念善,可以帮助天下带向善的方向,给世界添上一分的福报,我如果一念心不善,就把世界带向不善的方向,削减世界的一分福报。所以不要想著庶人之孝,那普通老百姓的,好像跟国家、跟天下没什么关系,这样想就错了,有大关系。难道我们没听到《论语》上所说的吗?「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我这一日这一时能够克己复礼,遵守礼法,遵守圣贤人的教诲,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君子,天下都跟著归仁,就归向仁的这个境界上来。
这个理很深很深,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整个天下,我们说一个世界好了,统统是跟我们的心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佛家里讲的就更究竟圆满,说的是宇宙万物,遍法界虚空界,「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都是你这颗心变现出来的。所以这颗心要行善,要克己复礼,那么真的天下都归仁,宇宙都归仁,这一念心要是向恶,损人利己、自私自利,不善,那么天下都归恶。所以怎么说自己跟天下没有联系?怎么能说自己对天下不负责任?责任重大著。我们现在看到我们这个地球有灾难,南北极的冰在加速度的融化,如果真的融化之后,海平面会大幅度上升,沿海的城市都会泡在水里,而且会引起很多气候的反常、地壳的运动,海啸、地震就会频频出现。这些灾难我有没有责任?也有责任,地球兴亡匹夫有责。我应该怎么样帮助地球消灾免难?首先要尽到一分爱心,以一个善心善意对待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生物包括人、动物、植物,还要对所有的自然界的这些矿物、非生物的,对待它们都要以一颗爱敬之心。《孝经》上讲的,「天子章」你看一开端,五孝,「天子章」就说,「爱敬尽於事亲,而德教加於百姓」,以爱敬父母的这颗存心爱敬地球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矿物,动物、植物、矿物都爱,这是从根本上帮助地球消灾免难。
具体做法就是要从点滴做起。今年五月十三号在瑞典召开了一次会议,邀请了诺贝尔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麦克.诺贝尔博士做了一个专题演讲。这位麦克.诺贝尔博士是诺贝尔奖金的创始人诺贝尔先生他的后裔后代。他在会议上指出,我们现在地球温室效应主要是因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速度过高,导致气候升温,导致温室效应,人类最好的解决方法,除了是在节省能源方面要下功夫,这是谨身节用。譬如说尽量的少开私家车,用公共的运输工具等等,少开家里的电器,节约用电、节约能源,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诺贝尔先生呼吁全球大众吃素,因为如果我们吃肉,会增加很多资源的浪费,因为我们吃的这个肉来自於蓄养的动物,像牛、羊、猪、鸡这些,这些动物它们也要吃东西,它吃的这些植物,吃的这些消耗的能源,很大一部分都给流失掉,真正在体内遗存下来的能源只是很小一部分,大部分的都在食物链当中给损耗掉,而且它们这些动物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是导致全球升温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真的天地创万物,它都有它自己的特性,人类的身体构造是适合吃素的,不适合吃肉的。而我们现在偏偏纵口欲吃肉,结果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现在引起地球报复,气候反常,温度升高,冰块融化。所以现在我们要爱护我们地球母亲,这个孝亲,把孝心要扩大到整个地球,为了爱护地球我们应该吃素,这是对人类的尽孝。这就是「谨身节用,以养父母」,用我们的这分爱心,从我做起,尽这个孝道。这位诺贝尔先生他自己也是身体力行,他自己大车换小车,也尽量的不用私家的交通工具,而且老早就开始吃素。这是讲到「庶人章」的「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我们现在要处处生起这一颗爱心,孝心就是爱心。
「庶人章」末后这一句也是很深刻的,意思很深广的。『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唐玄宗在《御注》里面为我们是这样解释的,他说「始自天子,终於庶人,尊卑虽殊,孝道同致,而患不能及者,未之有也。言无此理,故曰未有」。这段话是解释《孝经》里的这一句,也就是说「始自天子」,《孝经》我们学到这里已经把五孝学完,第一就是天子之孝,接下来是诸侯之孝,再接下来是卿大夫之孝,然后是士之孝,最后是庶人之孝,所以说「始自天子,终於庶人」,这五孝有个开始,有个最终结尾,这是讲到始和终的概念,这是一个意思。当然它还有其他更深广的意思,我们后面会说到,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玄宗这里讲的「始自天子,终於庶人」。尊卑虽殊,就是他们的地位虽然不一样,天子是最尊贵的,万人之上,庶人是五个等级里面最卑下的,平民百姓,虽然身分地位不相同,但是孝道同致,这个孝道都能够落实,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在什么样的地位上,都可以尽孝的。
有的人可能会抱怨,天子之孝没办法,做不到,诸侯之孝我也做不了,我又不是天子,又不是诸侯,也没当官,卿大夫之孝我也没分,士之孝,士是指读书人,我读的书也并不算很多,也不算士,庶人之孝,好像才勉强,而且还并不是做得很圆满,自己就觉得自己达不到孝的标准。这是什么?患不能及者,患就是忧患、忧虑,担心自己不能及,就是做不到。有不少的同学看了茂森和家母一起演讲的「母慈子孝」这片光碟,看了以后也都很感动,但是看完之后就会说这个我做不到。真做不到吗?他是什么?患不能及者,他是担心自己做不到。实际上孝是我们的本性本善,《三字经》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你的性就是本善,这是你的本性,你本来的面目,怎么可能说做不到?说自己做不到的不是真做不到,是不肯做,真想做就能做到。孔老夫子在《论语》当中说的一句话说得好,他说仁,这是仁爱的仁,圣人的境界,「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圣人追求的仁的境界,孔夫子一生就追求这个境界,很遥远吗?远乎哉?我欲仁,我现在想要行仁,我想要做到,斯仁至矣,这个仁的境界你就得到了。所以孝也是如此,孝就是仁。《论语》上你看「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就是仁之本,仁的根本是孝。所以套孔老夫子这句话我们就可以说,孝远乎哉?我欲孝,斯孝至矣,我真想行孝怎么可能做不到?这是我们的天性,现在我们只是回归到自己的本性而已,并没有让你增加些什么,只是让你回头,回到你本来的样子而已。所以「患不能及者,未之有也」,那些担心自己做不到的,根本不是这个样子的,哪有说做不到的?所以「言无此理,故曰未有」,唐玄宗这个说的话直截了当,说担心自己做不到的,根本没这个道理,所以未有,未之有也,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再来看宋朝礼部尚书邢昺的解释,邢昺的《孝经正义》是这么说的,「正义曰:夫子述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行孝毕,於此总结之,则有五等」。这里就讲到孔老夫子讲述了五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这一句话最后一句是总结,就是「自天子至於庶人」,这句话是总结。「尊卑虽殊,至於奉亲,其道不别,故从天子已下至於庶人,其孝道则无终始贵贱之异也」。这句话是说尊卑地位虽然不一样,尊贵的如天子,这是国家领导人,这个卑是一般老百姓,什么地位也没有,虽然尊卑不同,但至於奉亲来说,这是孝敬双亲,其道不别。这个道是什么?就是孝道,孝道没有分别。换句话说,孝心是一样的,同是一颗本性本善之心,而这个本善之心,在天子的地位上,它就表现出天子之孝,这个心落在诸侯的身上,它就表现出诸侯之孝,落在卿大夫、士、庶人身上,它就自然会行出卿大夫、士、庶人之孝,心是一样的,事相上有不同而已,理是一样的。所以从天子以下到庶人,这个孝道,「其孝道则无终始贵贱之异也」,这个无终始就是说不管是天子还是庶人,始自天子,终於庶人,都一样的,没有那个分别的。无贵贱也是这个意思,孝道不分贵贱、不分身分、地位、财富、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可以行孝的。这是讲到孝无终始的意思。
下面又说到,这是邢昺《正义》里面说,「或有自患己身不能及於孝,未之有也。自古及今,未有此理,盖是勉人行孝之辞也」。这是想到如果是自己担心自己做不到,行孝没有办法落实,那是不可能的,未之有也,这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你想行孝决定能行,这个事是自己的事,不是说要有条件,我一定要是天子我才能行孝,我是庶人就不能行孝,没这个话,未之有也,没这个话,没这个道理。所以「自古及今,未有此理」,没听说过这个道理的。这是什么?「盖是勉人行孝之辞也」,这是劝勉我们,孔老夫子在讲完五孝以后,这句话是什么?总结,劝勉我们,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都要行孝。这是邢昺《正义》对这一句话的概说。下面有一些意思都讲得很好,特别讲到终始这两个字,意思很多,每一个意思都讲得很好,我们都提出来在这里学习。我们先看在《孝经正义》里面有这么一段话,「正义曰:云『始自天子,终於庶人』者」,因为《正义》就是注解唐玄宗的《御注》的,所以他是把玄宗皇帝的「始自天子,终於庶人」这句话提出来解释。「谓五章以天子为始,庶人为终也」,这句话很明白,这是「天子章第二」到「庶人章第六」,总共五章,以天子为始,庶人为终,这是讲到终始。「云『尊卑虽殊,孝道同致』者」,这是又讲到刚才我们读到的玄宗皇帝《御注》里面的那句话,「尊卑虽殊,孝道同致」是什么意思?「谓天子庶人尊卑虽别,至於行孝,其道不殊」,这是讲到五个阶层的人,尊卑贵贱不一样,但是孝道来说是一样的,其道不殊,行孝的这种道、这种心没有区别。
这里《正义》下面给我们总结出来这五种孝,总结得非常好,我们来念一下。「天子须爱亲敬亲」,这就是《孝经》上说的「爱敬尽於事亲,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诸侯须不骄不溢,这是「在上不骄,满而不溢」,这是讲到诸侯如何行孝,这个其实意思前面都讲过,这里不再赘述。卿大夫於言行无择,这是经文上讲的「先王之法言」和「先王之德行」,我们都要遵守,没有选择。士须资亲事君,资亲就是孝敬父母,事君则忠於祖国、忠於人民。士是读书人,读书人将来可能要做官,或者是现在说的要做公务员,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这一类人。庶人是「谨身节用」。这是讲到五种行孝。「各因心而行之斯至,岂藉创物之智、扛鼎之力?若率强之,无不及也」。这就是讲到五种孝,天子也好,卿大夫也好,庶人也好,不管是哪一类人,都要因心而行之,就是各顺应著自己的本心,这个本心就是本性、就是天性。这个心在此地特别是指孝心,孝心是本善,是本性的性德。因就是循著,遵循著我们的本性的本善去行,这样斯至,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我欲孝,斯孝至矣」,我想行孝就能够做孝子,我想行仁,斯仁至矣,就能得到圣贤的境界。岂就是哪里是凭藉著创物之智,创物,我们说造物主,宗教里讲的上帝、神,他们是创造宇宙万物的,我们的本性本善人人本有的,我们现在去行孝这就是随顺著本善,哪里说是要造物主给我们创造出条件我们才能去行孝?也就是我们行孝不能够讲条件的,跟外在的这些因素无关的,纯粹是我们这颗心有没有这分心,自己是不是行孝哪里要去问别人?回头观照一下自己的内心,对於父母是不是那种至诚恭敬,那种真正的爱敬存心,自己就晓得了,哪里是要别人来鉴定我是孝子,还是说我自己非得要什么条件下才能行孝,没有这个话,有这个话那都是找藉口,所以哪里是凭藉创物之智,创物之智可以是解释为先天的条件。
扛鼎之力,这是比喻我们把一个鼎扛起来要费很大的力,假如我没这个力就扛不起来。这是比喻什么?后天的条件。如果是说我非要先天条件具足,后天条件也具足,我非得要有足够的财富、足够的地位、足够的能力才能去行孝,如果没有我就不能行孝,说这个话那是在找藉口。你看我们上次讲的例子,汉朝时候的蔡顺,在兵荒马乱的时候背著母亲逃难乞讨,没东西吃采桑椹果,依然能够尽心竭力去行孝,连采的果子都分成两个篮子装,比较成熟的给母亲吃,生的、酸的那些自己吃,他身分、地位、财富什么条件都没有,但他依然能够行孝。非要求条件具足才能行孝的,他那个孝心已经不真诚,哪里说是行孝?
所以底下说,「若率强之,无不及也」,率强就是努力做到,在我现在的这种条件下,哪怕是再苦、再累,再没有财富、没有地位、没有能力,我都能勉强去做到。像十九岁的大学生刘霆,背著他母亲上大学,贫穷到极点,每天打工来为母亲挣一点钱给母亲治病,自己饿得吐血也要让母亲吃上口饭。这是什么?率强之,就是他真正尽心竭力的做了,他就在行大孝,无不及也,就肯定能够做得到。所以我们看到古人编的二十四孝故事就编得很有道理,你看二十四孝里面,行孝的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富贵的有贫贱的、有天子也有庶人。老的有老莱子,为了让他父母欢心,七十多岁还在那里蹦蹦跳跳做表演,让他父母开心,老人行孝;小孩行孝有黄香的扇枕温席,黄香九岁的时候,冬天给他父亲被窝里躺在那里把被窝躺暖和了让他父亲睡觉,夏天给他父亲搧扇子乘凉,让他父亲安睡,这是《弟子规》上讲的「冬则温,夏则凊」,这是小孩子;男女都有,男子有行孝的,女子也有,二十四孝里讲的唐氏乳姑不怠,这一家的媳妇,因为老太太身体不好,吃不下饭,做媳妇的每天给她哺乳,天天如是,这是女子在行孝;天子有汉文帝、周文王;庶人有我们说的蔡顺,还有子路背米,包括《孝经》曾参,都是一般的普通老百姓。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能够行孝,所以真的是不分老幼贵贱,只要你肯做就能做到。
所以孔夫子在这里说的是「孝无终始」,就是不分贵贱,而且这个终始还有引申的意思,这个终始我们一般讲时间上的概念,有始有终,而无终始说的是什么?时间上没有始、也没有终,无始无终都是在行孝。一般说古人能行孝,今人也能行孝,孝道超越时间和空间,这是无始终的意思,这是一层意思。还有一层意思,这是更深一层,在时间上没有开始的。没有开始是什么?创造宇宙之前孝道就存在,这叫无始。我们中国人一般讲的,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孝道就有了。孝是什么意思?中国的文字就讲到很有意思,上面是个老字头,下面是个子字底,老一代和子一代合而为一,一体,这叫孝。宇宙原本就是一体的,所以原本就是孝,所以称为无始,这就是我们的本性,这就是老子和孔子所描述的道。《道德经》上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天地万物之始,所以孝就是道、就是本性、就是本善。无终是没有结束的,也就是说它不随著星球世界的成住坏空而成住坏空,它不生不灭的。这讲的什么?就是讲到本体,佛家讲的自性,老子、孔子讲的道,这是无始终的意思。
而我们现在怎么样去落实?无始终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这样叫做无始终。
佛家《佛说十善业道经》里面有一句话说得好,说「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菩萨有一种方法,他能够断一切的诸恶道苦,一切苦都没有。「何等为一」,什么法?「谓於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是讲到一个菩萨,菩萨在佛门里就是讲的是圣贤的意思,一位圣贤人他的存心是什么?昼夜,就是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常念善法,这个善法落实到我们此今就是孝,昼夜常念孝,不会让孝心断掉,不会让自己的善念断掉。常念这是心善,常思惟这是思想善,常观察这是讲行为善,也就是身、口、意三种的造作都跟孝相应、跟善相应,而且能够让这种善念念都增长,没有毫分不善的念头夹杂进来。什么是不善?自私自利就不善,一想到自己忘了父母、忘了别人,那就不善,为什么?这个一体就给破坏了。本来是跟父母一体,跟众生一体,现在在这一体当中虚妄的生了一个念头,想到是自己,本来整体就是自己,整个宇宙就是自己,偏偏在这个大的自己当中生一个小自己、小我,还执著这个小我来跟其他的众生对抗、对立、矛盾、冲突,损人利己。其实损人真不利己,损人是害自己,把自己本来一体给破坏掉。所以讲到孝无终始,这个意思是很深很广的。
下面邢昺他也有一段,讲到也是很深很妙的意思,我们来读一读。「《正义》曰:云『而患不能及者,未之有也』者」,这是解释唐玄宗的「而患不能及者,未之有也者」这句话。「此谓人无贵贱尊卑,行孝之道同致,若各率其己分,则皆能养亲」,这一段意思刚才有说到,人不分贵贱尊卑,行孝之道是相同的,如果真正能够尽心竭力来养亲,侍奉父母,都能做到。下面说「言患不及於孝者未有也」,自己说自己做不到孝的那是不可能的。「说孝道包含之义广大,塞乎天地,横乎四海」,这句话是说孝道的意思极深、极广、极大,它的体就是道、就是自性,是宇宙的本体,所以称为是大,它的相是整个宇宙万事万物都包含在其中,所以称为广。佛家有一部《华严经》,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大、方、广分别是指体、相、用。这个孝也是具有大、方、广的意思,体称为大,大不是大小之大,它是什么?没有大小,不是相对的概念,它是一个绝对的,没有跟它相对的,这是道。道是宇宙的本体,也就是整个宇宙从道生出来的,生出来的现相则是宇宙万事万物,相称为方,很广大,称为广,广大,无有限量的,现在科学家都没办法探测出宇宙的究竟,太大太大,太广了,用称为广,叫做大用无方,这是非常的广大的妙用,落实到我们生活无处不在,这是孝道。所以包含之义是广大,塞乎天地,天地就是讲宇宙,也就是说孝道是遍一切处,遍及在宇宙每一个角落当中,没有一处不含有孝道,为什么?因为宇宙本来一体,本来一体就是孝,孝这个字的含义就是一体的含义,所以随便拿出一物都是这一体,都是整个自己,称为塞乎天地。「横乎四海」也是这个意思,这个天地、四海,古人说的这个概念,因为受到科技的局限性,所以他们说的天地、四海其实是指整个宇宙。
下面邢昺《正义》说的,「经言『孝无终始』,谓难备终始,但不致毁伤,立身行道,安其亲,忠於君,一事可称,则行成名立,不必终始皆备也。此言行孝甚易,无不及之理」,这是讲的《孝经》上说的「孝无终始」。这句话实际上是讲,这个意思是说行孝很难做到终和始都圆满,因为一个人他的身分是一定的。譬如说我是个平民,就不可能真正像天子那样的地位,所以可能有一些天子行的孝,事相上的这些孝行我们没办法做到,这是讲的「难备终始」,始是天子,终於庶人。虽然在事相不一定做到那么圆满,但是心上是圆满的,不管你做什么事,你都是以一颗至孝的心来做,那就是圆满。所以理上圆满,事上也能称为圆满,理上没有障碍,事上也就没有障碍,所谓「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关键自己心上不要自设障碍,不要认为自己做不到就不做,这样就自设障碍。所以这里说「但不致毁伤」,这是讲的最初级的,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讲到始,最初下手,爱护自己,因为自己的身体是由父母所生的,「身有伤,贻亲忧」,不能让父母忧虑,我要爱护身体。不仅爱护身体,也要爱护自己的品德,不能毁伤自己的名节,让父母忧虑、悲伤,这叫自爱,是不可毁伤的意思。立身行道,这讲到孝之终也,扬名於后世,这是孝之终也。所以始和终这里又说到。
下面讲到「安其亲,忠於君」,安其亲是在家里行孝,让父母亲能够安乐,安享晚年,出外工作,这是忠於君,忠於祖国。君在我们现在民主时代就代表人民,过去是君主,现在是民主,所以主换了,我们就把君换作是祖国和人民,八荣八耻头两条,「热爱祖国,忠於人民」。这是什么?提升了。「开宗明义章」里面就讲到,「始於事亲」,这是安其亲,「中於事君」,这提升一级,就是事君,这是忠於祖国、人民,「终於立身」,终极在立身,这也有讲到终始的问题。可是事无终始,「一事可称,则行成名立」,不管你在哪一个角度上、角色上来行孝,真正你尽心竭力的做到,哪怕做到一件事,这件事,这一个孝行,都能够传颂千古,「行成名立」,也就是你的行圆满,你的名也就扬名后世。像二十四孝里讲的,有一个孩子叫吴猛,家里很穷,都买不起蚊帐,夏天很炎热,蚊子很多,父母没有办法安睡。这个孩子想了一个办法,把自己的上衣给脱掉,光著膀子,把那些蚊子都吸引到自己身上,蚊子在身上叮都不敢去赶它们,为什么?保证父母那边没有蚊子骚扰。你看就一件事情他做到了,行成则名立,这是二十四孝里面传颂千古,他也是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他也做到了孝之终也。他能够在这一事一行为上面做到圆满,为什么能做到圆满?因为他的孝心是圆满的,不必说事事都要做。所以说「不必终始皆备也」,不一定你把天子的事情、诸侯的事情、卿大夫、士的事情来做,不必,你就做一样事情,足以见得你的真挚的孝心。因此最后说,「此言行孝甚易」,所以行孝难不难?不难,很容易。哪里说有「不及之理」?哪里说做不到?怕就是怕这个心没发起来,心没发起来,不肯真正行孝的,他就可以找出一百个理由不行孝,真正孝心发了以后他就没有理由,不讲条件,肯定做到。
我们继续看下面邢昺《正义》里面,他引用《礼记》里面的一段话来说明,《礼记.祭义》,《礼记》里面的一篇叫「祭义」,祭祀的这一篇。曾子说孝曰:「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这一段是引用《礼记》里面曾子(曾参)的这一段话,曾参是《孝经》的一个当机者,也是孔夫子《孝经》的传承的学生,所以他对孝体会很深。他说孝是怎么说的?说「众之本教曰孝」,众就是民众,也就是每一个人,本教是什么?就是讲孝道的这个教育。《孝经.开宗明义》就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是德之本,教之源,称为本教,所以称为孝。「其行曰养」,真正讲的这个孝是讲的心,表现到行为上这就是养,养父母。养父母一般人来说我能做到,「养可能也」,养父母好像并不难,供养父母衣食、房子、生活用品,物质生活很丰裕,这都是属於能做到养,养不难,「敬为难」,能够敬父母这就难了。就像宋朝的黄庭坚,这是文学家,也是做了个大官,他能够每天回家里给他母亲洗尿罐,家里很多佣人都可以洗,但是他偏偏要自己洗,为什么?因为他母亲有洁癖,很喜欢干净,不容得一点肮脏,黄庭坚怕这些佣人马虎,洗不干净,他自己亲自洗。你看身分地位这么高的,对父母还这么恭敬,他不仅是养父母,真正至诚恭敬,这就难能可贵,所以他是二十四孝的一个典型。「敬可能也,安为难」,能够对父母尊敬,至诚恭敬能够做到,能够真正安父母的心,这就又提升一步。「安可能也,卒为难」,能够让父母身心得到安乐,没有丝毫的忧虑,能做到一时容易,能做一辈子,一直到父母终其天年都不改变,这就更难。所以「父母既没」,父母去世以后,自己还能够「慎行其身」,恭慎保持自己的品行,持身严谨,这什么?安父母的心,自己如果品行有一点缺失,父母就心不安。所以在父母走了以后还能够保持像父母在世那样,让父母在九泉之下心安,这又更不容易。所以能够「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不因为自己品行的缺失,而让父母遭到骂名,这叫做「能终矣」,终就是能够达到圆满。我们都知道我们如果品行上有亏缺,人家骂我们同时也把我们父母骂了,「这谁家教的孩子,这副德行」,你看把父母也给骂了,让父母横被恶名,这就是大不孝。
最后我们来看邢昺这里面也引用了一段文字,他说「嗟乎!孝之为大,若天之不可逃也,地之不可远也」。这还是讲到终始的问题,孝包含的事相太广大,就好像天之不可逃,你要想逃避天的覆盖,你能逃得了吗?你不管走到哪里,天涯海角,都是在这个天覆盖之下,所以你不能够避开天而逃,避不了的,「地之不可远」,你不可能远离地面,哪怕是你现在有这个本事,乘飞机飞到天空上暂时离开地面,你仍然还是受地心引力,你也不能远离,你飞不出地球引力之外。所以天地,这是什么?我们头顶著天,脚踩著地,来比喻孝是无处不在的,时时都要去做的,没有说跟孝隔开的事情,每一言、每一行,乃至起心动念,都关系到孝道,稍有不慎这就是不孝。
下面又说,「人无贵贱,行无终始,未有不由此道而能立其身者。然则圣人之德,岂云远乎?我欲之而斯至,何患不及於己者哉!」这句话是说到,人不分贵贱,他的行孝不分终始,终,刚才讲到是指的庶人,始是讲的天子,就是不分你的贵贱、地位、能力。「未有不由此道而能立其身者」,你行孝都可以尽心竭力而能做到立身,把孝道做到圆满这就是立身。怎么做到圆满?就在我本分的行业上,我自己的地位上面,就能够把孝做到圆满,就能够立身。「然则圣人之德,岂云远乎?」把孝做到圆满这就是圣人。孟子说得好,「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尧舜,这是圣人,他们的道是什么?就是孝悌。而孟子又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能够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怎么做?把孝行至圆满。像舜是行大孝,大孝实现了,圣德也就圆满。所以哪里说圣德是很遥远?「我欲之而斯至」,我想去行孝,德行就已经得到,就实现。「何患不及於己者哉」,哪里会忧虑说我没办法得到这种圣德。真正自己肯做必定做到,《弟子规》所讲的,「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不可以自甘堕落,自暴自弃,真正立志从孝敬做起,圣贤也能得到。
今天我们把「庶人章」给大家讲解圆满。如果讲得不妥当的地方,请各位仁者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孝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八集) 2008/5/26 华严讲堂 档名:52-266-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