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十七集)
- 2023-07-23 09:49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晚上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请打开经本第三十二面,我们把今天要学习的经文先念一下,这是第三行: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常修殊胜梵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一章是愿文的第十四章,里面含有三条愿,第二十五「天人礼敬愿」,第二十六「闻名得福愿」,第二十七「修殊胜行愿」。这三个愿都属于闻名功德。我们听闻了阿弥陀佛名号功德,这名号功德就是《无量寿经》所记载的,也就是我们了解了《无量寿经》的经义。闻名之后,就能够修行,就能够得福。但是这一条愿就没有前面的那么殊胜,前面「闻名发心」,「十念必生」,你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里的闻名,还没打算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他还没想往生,还没准备好。感觉到现在有点太年轻了,或者是现在手头上的工作还很重要,或者他也想往生,但是又舍不得放下原来所修的法门,反正很多个理由,还没打算现在就要去往生。这种人他有没有福报?也能够得福报,这个福报是阿弥陀佛加持的。这愿文讲的,『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这个「名字」就是阿弥陀佛。你现在听到了《无量寿经》,学习了净土五经一论,这都是讲名字的功德。净土五经一论是净土宗里头全部的经典,它有一个总题目就叫阿弥陀佛,所以名字功德全在经典里头。你能够「欢喜信乐」,听了之后你真正生欢喜心,而且你能信、能乐,这个乐是当动词讲,所以念要,这是爱好的意思。我们学习了这个理论,懂得了这个方法,能够相信,不怀疑。
欢喜信乐,底下就是『礼拜皈命』,这就要付诸行动,你能够礼拜阿弥陀佛,皈依阿弥陀佛。我们讲皈依,皈依三宝,理上的三宝是觉正净,这个我们要懂得。我们现在拿了皈依证,是不是就皈依了?未必。你要晓得它的道理,然后检查检查自己到底有没有真正皈依。理上的皈依三宝,皈依觉是自性觉悟,觉而不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迷,这没有皈依。皈依法就是皈依正,正而不邪,「佛者觉也,法者正也」,我们有正知正见,把邪知邪见都放下,这就是皈依法。皈依僧,僧是代表清净,净而不染,我们能够保持清净心,不染着世欲,不受外面的境界的诱惑,这就是净而不染。这是理上的三宝。还有住持三宝,这是形像上的,我们皈依佛,就皈依阿弥陀佛;皈依法,就这部《无量寿经》,无上的法宝;皈依僧,我们就皈依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两位做代表,圣贤僧,他教导我们如何修行,学观音菩萨的慈悲,学大势至菩萨的净念相继。
能够礼拜归命,『以清净心』,这个「清净心」是净土宗的总纲领。净土法门修学的原理,就是「心净则佛土净」。我们要是心不清净,往生不了,一定要心清净才能往生。心清净了,自然心就能平等,就有慈悲。所以这个经题上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是我们修学从清净心来入,清净心得到了,平等、正觉、慈悲心你都能得到。
下面讲的『修菩萨行』,「菩萨行」是指什么?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修六度。可是六度前头有基础,基础是什么?三福、六和,还有三学,这才能够有六度。六度再往上,十大愿王,这是我们师父上人给我们净宗学人规定的修行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我们要做,就得从三福做起。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是最根本的,人天福。如果我们这一条没做到,那人天福都得不到。
我在上海(刚刚回来)遇到一位同修,他跟我请教问题,他说很想往生,恨不得找一个道场去那儿闭几天关,就往生极乐世界了。经过聊天之后发现,他的岳父岳母对他有意见,跟岳父岳母不太和。我就劝他,你先从孝养父母开始,让你的父母,岳父岳母也是父母,首先得生欢喜心。家里人都不生欢喜心,你就不能度他们。家人都度不了,你何谈度众生?你要往生极乐世界,不就是为了去度众生的吗?现在你家里人先度,要不然你念佛,我看很难。他说他也试过,真正是不吃不喝,就是学锅漏匠,学莹珂和尚,关起门来念。他说念到最后不行,念不下去。为什么?要有基础才行,没有基础,一下蹦那么老高,很难成就。所以我们真正修行人,把基础要打好,尤其是年轻人。他也很年轻,比我还小,他就想着要往生,先把你敦伦尽分这个事情做好。除非你已经是六、七十岁以上老人了,那你就可以,什么责任都尽完了,你可以万缘放下。可是现在还没有,你还得把你的义务责任要尽到。不能因为你想往生,让家里人都恨得咬牙切齿。所以三福最重要。
你能够修到三福里头第一福,你就有福。后面讲的『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这就是你的福报。人家为什么尊敬你?你是个孝子,人人都尊敬孝子。为什么?孝是人的天性,即使一个恶人,十恶不赦的人,他见到人尽孝,他也会受感动。「二十四孝」里面有个蔡顺的例子,他上山去采桑葚,那兵荒马乱的时期没东西吃,上山采桑葚。拿了两个篮子,一个篮子采比较生一点、比较红的,另外一个篮子采比较老一点的、成熟的、比较黑的桑葚果。结果遇到了强盗,就问他,「你为什么分两个篮子来装桑葚果?」蔡顺就说,「我这个篮子比较熟的比较甜,给我母亲吃的;这个篮子桑葚果比较酸,留给我自己吃,所以分两个篮子装」。强盗都感动了,不仅不打劫他,还送东西给他。证明什么?孝是天性,这是每个人自性中本有的性德,所以我们要恢复性德,要明心见性,首先就在这根本上下功夫。所以你真有德行,当然就能够得到天人礼敬。
第二十六愿是「闻名得福」,愿文里讲的,『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这个得福,还是因为你自己修了福,你才能得福。如果我们自己没修,佛菩萨也没办法把福给你。佛菩萨对你的加持,只是把这道理告诉你,你修善因就得善果,积阴德就能得福报,把这个因果的道理跟你讲清楚,你就欢喜去修,修了你就有福。这福还是你自己修来的,不是说佛菩萨能够给你福。如果佛菩萨能给我们福,那这世上不应该有受苦的人,有受苦的人,佛菩萨为什么不给他福?佛菩萨不就太不慈悲了?那不是的,他自己的苦,也是因为他造了恶因,或者是前世,或者是今世,所感召而来。所以佛菩萨只能够是通过教学帮助人觉悟,让他自己修福。
二十五愿「天人礼敬愿」是讲现生的福。你能够成为一个孝子,孝亲尊师,你能慈心不杀,你能修十善业,当然得到现世人们对你的敬仰。尤其是现代这个社会,大家可以说是普遍都在造恶,真的像《地藏菩萨本愿经》里讲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现在是愈来愈厉害。如果你在这样的一个五浊恶世里面你能够修善,独善其身,不为众恶,那你必定得到人天的恭敬,也必定得到佛菩萨、天龙鬼神的赞叹。当然他们也就会保佑你,灾难不会降临到你的身上,那是现生的福。
第二十六愿「闻名得福」是指得来生的福,你「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人总是会死的,这个问题咱们也不避讳讲,历来皇帝都得死。死并不可怕,就是看我们死了之后上哪儿,这倒是挺可怕。实际再跟你讲清楚一点,人没有死,所谓我们讲死,就是这个身体换一个,这臭皮囊换掉,这个身体用了几十年,老了、旧了,该换了,再换一个新的身体。这个身体可以是六道里面不同的身体,你可以做天人,天身,也可以做人身,也可以到饿鬼、地狱里头得那个众生的身体,总在我们自己修因得报。所以聪明的人要有智慧,要为来生着想,人生光阴似箭,短短几十年,一晃眼就过去了。我相信上了年纪的人都特别感受深刻,半生光阴忽悠就过了,将来上哪儿?这个是最重要的。当然最好的选择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前面经文我们一直讲下来,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我们都已经有所了解,真正有智慧,那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如果是对极乐世界还并不是很相信的,但是他听到这个法门,他也愿意修,他也能够得福报。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他能够得人天福报。就是这里讲的「生尊贵家」,他会再来到人道。尊贵并不一定是指你家里地位很高、财富很多,那不一定是尊贵。地位高、财富多,如果是没有道德,那这个富贵功名不一定能够保得住。古来谚语都讲「富不过三代」,现在富能过两代都非常稀有。所以真正的尊贵是有德行。你能够在前生修得好,学了净土法门念佛,你能够生到尊贵的人家,有德行的人家。祖父、父母都积德,好善积德,你必定是从小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你就成为一个正人君子,你可以不造恶业,这才是生尊贵家。不是有钱有势那就是尊贵,那个财富,佛家讲是五家共有,不是你的。是谁的?可能是水灾、火灾就把它报销掉,或者是官府把它没收掉,或者是败家子把它败光了。总之那财富不是真正自己的,德行那才能是长久的。
我们自己看明白这一点,一定要努力修德。其实真正把精神专注在修行上,你自然得福报。如果是我们学经教,学佛、念佛,也满认真的,但是心里并不是老想着到极乐世界去。心放在哪儿?放在自己的生意上,放在股票上。真有这样的人,你不能说他不虔诚,学佛也满虔诚的,满认真的。也有同修跟我来讲,他说以前,金融危机之前,买了不少的雷曼兄弟的债券,结果雷曼兄弟二00八年年底***了,自己亏了几百万。辛苦好多年经营的一下就赔光了,好几年的光阴、心血都白费了,这实在是很可惜。
假如把这几年的光阴用在认真念佛修行上,说不定他都拿到念佛三昧了。白白浪费掉了这些光阴,以为这挣的钱是自己的,其实你仔细想想,哪能说是自己的?你看这钱挣来了,钞票也不敢放在家里,只能放在银行。银行给你一个存折,上面给你印一个数字,有多少个零,你拿着这个本还觉得很高兴,这是我的钱。我母亲就老跟我讲,不是,你拿在手里的钱都不能说是你的。你说那钞票放在银行里面那就是我的钱,一个金融危机,或者是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你就损失掉了。你说那个钱放在银行就是我的,我说我比你更多,银行里面那钞票都放在银行,它替我保管。这不是一样吗?这些钱,死了带不走,现在也不能拿到身上,不能放在家里,你放你只能放在银行,放在银行就是你的?我比你更多,我的也放在银行里头,也不是我的,我也带不走。
所以我们师父在大概二十年前,曾经来香港讲经的时候,就遇到一位这样的很有意思的居士。他家里挺富有的,买了很多金银财宝,不敢放在家里,放在银行保险箱里面。一个礼拜去那里打开保险箱看一看,摸一摸。有一次还带着我们师父去看看他的宝贝,有两个保险箱,打开来一看,金光灿灿的。他本来是想炫耀炫耀,结果我们师父一看,就说,「你就这么一点点?」还看不上他。他觉得很吃惊,他说「法师,难道你还有吗?」师父说「我比你更多」。「那你的在哪儿?」师父说「我的那个在香港所有的金铺,你看周生生、谢瑞麟,那全都是我的」。他听了,一头雾水,听不懂。我们师父告诉他,说「你这些金银珠宝放在银行保险箱里,一个礼拜来摸一摸看一看,不敢带在身上,怕带在身上,上到街上被人抢劫,手都砍掉;不敢放在家里,怕被人盗窃;只能一个礼拜来看看。你说看看就是你的,那我随时可以到街上那个金铺里去看看。我可以叫服务员,『你拿这个来给我摸一摸,让我看一看』,然后『收好,替我保管好。』那也是我的,我比你更多」。这他才明白。
所以很多人就是这样愚痴颠倒,以为那个财富自己拥有,没有可能说你拥有的,充其量过过手而已。你拿它来修善积德还能够留下善业;如果拿着它去享受,去造恶业,将来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哪里是你的?所以贪心不断,「天人礼敬」,就不会礼敬你的。你学了《无量寿经》,听了净土法门,念佛,也没用,你的心没在道上,龙天护法怎么能够护持你、怎么能够礼敬你?你得真学才行,真放下。
所以真正明白的人,对这个世间一切都不执着,彻底放下控制、占有的欲望,知道那种欲望是一个妄念,根本就不真实。你说你的财富,哪可能是你永远保存?你死的时候带不走。你说留给儿孙,儿孙未必也有这个福能够享受。儿孙要是有福,你不留给他钱财,他还是能够有福。儿孙要是没福,你留给他也没用,他也给你败光。与其这样,不如把这个钱财多来布施,多来做点好事,给自己修一点资粮,往生净土,来生的资粮。所以连财富我们都不要拥有权,只需要使用权。用来做什么?《大学》里讲的,「有财此有用」,你要用到好的地方上,用在真正利益众生、护持正法上面,你的福才会愈来愈大。所以生尊贵家,就是好善好德之家,积善之家。
「诸根无缺」,就是讲你的六根都非常聪利,这是你来生的福报。你不会变成残疾,造恶业你将来残疾,六根就有缺。『常修殊胜梵行』,「梵」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叫清净。「梵行」就是清净行,你的心清净,你的身清净,这是真正的福报。在我们这娑婆世界,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色界天人,这是四禅天,初禅叫梵天,它有三种,初禅天有三个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这都是修清净心,也就是他们的欲望都放下了,对于财色名食睡这五欲已经绝没有起现行的时候,真正彻底放下,所以梵行最重要的是把五欲断掉。我们在这问了,「五欲如果不断掉,能不能够得往生?」财色名食睡你还有这种欲望,净土它是很殊胜的法门,你可以带业往生,你虽然有欲望,但是只要不起现行,你用念阿弥陀佛的佛号能够把这欲望压住,你就决定能往生。
带业往生是带什么?你这个习气。我们欲界的人肯定是有欲望,至少财色名这三个欲可以断掉,食和睡断不了,断不了是有习气,但至少不能贪着。该吃的时候我们就吃,但是绝不讲求味道,不讲求享受,一心一意求往生,现在能吃能睡,就是维护着我们这个色身,使我们能够更好的修行,这样你才能保得住往生。你还贪图享受,吃要吃好点,今天的菜做得不好,味道并不是很好,心里就不高兴,那就往生不了。所以修梵行,这个梵行,连色界天人都断掉这个欲望,如果我们不能够把这个欲望控制住,我们岂能得往生?所以色界天他们有禅定功夫,不光是色界天,就是欲界天,欲界有六层天,底下两层四王天和忉利天,没有断欲。但是再往上,那个欲望就要把它伏住才行,就是你的禅定功夫要有这个本事能够基本伏住欲望,不能全断,你也要伏住。愈往上,你的欲望降得愈低,你的定功就愈高,这都是梵行。
这里经上讲的「殊胜梵行」,就不是我们一般讲世间的四禅八定。四禅八定是梵行,你能生色界天、生无色界天,但是这里讲的殊胜梵行就是指大乘佛法。你修这个定不是为了生色界天、无色界天,你是为了出三界、成佛道,这就是殊胜梵行。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一心一意求往生,其它什么都放下,这就是殊胜梵行。所以你这一生如果没有发愿求生净土,你来生还有机会得人身,那得真正修行的人你能得人身。你有这个善根,因为你过去生中有遇到净土法门,有修行过,你遇到了佛法,这一生就得把握好,可不能再耽误这一生了!这一生要是又耽误了,你又不能往生,只能再等来生,这一生一生就耽误下去了。其实这个愿文里面讲的人是谁?就是我们,在座的诸位,不是讲别人,我们每个人过去生中都是生生世世修过梵行,都是念过佛要求往生的。为什么不往生?原因就是还有放不下的,换句话说,往生净土,还不是那样死心塌地的想去,所以就生生世世搞轮回,受尽了苦难,受尽了折磨。这一生我们彻底明了了,不能再搞轮回了。
真正你想往生,没有别的,一句佛号能够念到成片,你就能往生。这个殊胜梵行你得真修,只要念到成片,这句佛号能够压住你的烦恼,压住你的妄念,你就能往生。今天师父老人家讲经的时候还讲到这个,什么是功夫成片的境界?你有妄念的时候,你有烦恼的时候,立刻能够用佛号压住烦恼,不让它起来,用佛号代替你那个烦恼,代替你那个妄念,你有这个功夫,就决定有把握往生。为什么?你到临终的时候你也有把握,用这句佛号压住其它的妄念,你临终一念十念就能往生,所以你有把握。平时就练功,看我们起烦恼的时候、起妄想的时候,佛号能不能压得住?是我们这净念相继,还是妄念相继?所以能不能往生,不用问别人。也有不少同修曾经去问师父,「师父,我能不能往生?」师父说,「你问我,我说你肯定不能,为什么?你没信心。」你要有信心你才能往生。你对自己都没有信心,怎么能往生?有了信心,你还得真干,你自己就知道,你的佛号能不能压住妄念?看一天二十四小时里头,多少时间是妄念相继?多少时间是净念相继?你就明白了,不用问人。与其打妄想去问别人,不如拿那个时间来念阿弥陀佛,念得一句就证得一句。当你念到功夫成片,能不能往生,就看你这意愿。你要真愿意往生,那你就往生;你要不愿意往生,那就是来世再常修殊胜梵行。
这个往生,蕅益大师讲,就决定于你「信愿之有无」,你是不是真信、真愿意去。真信、真愿意的,这个世间财色名利统统得放下。财色名利是四大魔障,把人紧紧的拴在这个娑婆世界里头,首先你得把它放得干干净净。要知道那些财色名利的享受,好像是乐,其实佛比喻叫「刀头舐蜜」。你看到刀上有蜜,你拿舌头去舔,一舔,还没尝到甜味,舌头被割掉了。所以这是迷惑颠倒的人才干的,咱们聪明人不干那个。想明白了,一切放下,再辛苦,不也就是几十年光阴吗?度过这几十年,你往生佛国去作佛去了,无量劫来这个苦难就结束了。所以你想想看,能不求往生吗?
这一愿我们就讲到这里。下面我们看底下一章,是十五章:
【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这里总共讲了四愿,第二十八愿是「国无不善愿」,第二十九「住正定聚愿」,第三十是「乐如漏尽愿」,第三十一是「不贪计身愿」。『国中无不善名』,这是国无不善,不仅没有不善的事,连不善的名都没有,这个跟《阿弥陀经》里讲的「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是相应的。西方极乐世界真殊胜!它没有不善的名,你就不可能行不善,把你不善的缘给断掉了,你不会修不善的因,当然你就不会得不善的果。所以四十八愿第一愿就是国无恶道,没有恶道是没有果,这里讲的无不善,就是没有不善的缘。
『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这就是第二十九愿「住正定聚愿」。每一愿都是这样讲,「所有众生,生我国者」,无一例外的。这里讲的是无量无边所有世界的一切众生,当然包括我们在内,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平等了,「皆同一心,住于定聚」,这就是平等成就。什么叫定聚?这里我们要跟大家讲一讲,在佛经上,它是把一切众生他们修行的境界做个分类,这是从定功上来讲有三类,一种叫正定聚,一种是邪定聚,一种是不定聚。这三种可以说把九法界的众生他们的修行功夫包括尽了。
什么叫正定聚?正定就是讲他修行得如理如法,跟理论相应,跟佛讲的方法相应,那他就必定证果,这叫正定聚。譬如说我们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的理论,在《观无量寿经》里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净则佛土净」。你要念到清净心,你就现阿弥陀佛,现极乐世界,你就能作佛,「一切法唯心所现」,这就是理论。方法是什么?《楞严经》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你专注,六根不向外面攀缘六尘境界,把它收回来。专注的一句佛号一句佛号老实念下去,就叫净念相继。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你就最后一定念佛成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就是方法。所以你懂得理论、懂得方法,你就一直修下去,你就得正定聚,你最后一定能够修成正果。
这个「净」很重要,净念相继,这个净里头没有怀疑,没有夹杂。你念这句佛号,先伏烦恼,就是把你的这些妄念给伏住。所以念佛的时候,有妄念不要紧,你知道是有妄念,凡夫不能不起妄念。起妄念的时候最重要的,你能觉察到,马上用这句佛号把它压下去,把你的心专注在佛号上,你听自己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一句佛号,你听得清清楚楚。你能听得清楚的时候,证明这个时候你心里没有妄念。要是听不清了,嘴里在动,听不到自己念佛,证明你在打妄想。持名念佛很管用,你马上就能观照得出来。一看到有妄想怎么办?立刻把心收住,专注在佛号上,妄想不要理会它,由它去。可别想「这妄想从哪来的,它上哪去,我为什么有这个妄想?」,行了,你愈想愈多妄想。「我怎么样断它?」这些都是妄想。所以夏莲居老居士他讲得好,说念佛的时候不去妄想,就是你不要想着要去妄想,欲去妄想,是去一添两。你想去一个妄想的时候,添了两,这是你已经被妄想转了。最好的方法,不要理会它,由它想去,我就专注在佛号上。你不理它,它就没了。这妄想是妄的,不是真的,你不理它,它就没有了,消失了,愈理会它愈多。所以净念相继,专注在这个佛号上,听自己念佛,听得清清楚楚,分分明明,这是念佛的诀窍。
你能够伏住妄想,你往生可以凡圣同居土有分,妄想烦恼没断,见思烦恼一品都没断,你能伏住,就行了。如果见思烦恼要是断了,你往生极乐世界那就不是在凡圣同居土,你能够上生到方便有余土。你没往生之前,你这个功夫就等同阿罗汉。如果你能够念到连无明都破掉,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你往生就是实报庄严净土,分证常寂光土。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那是看你的念佛功夫浅深,你功夫愈深,就是你断烦恼断得愈多,你的品位就愈高。这里讲的是功夫的浅深,不是说你念佛号的多少。你念阿弥陀佛一天念十万,可是还是打着妄想的念,佛号跟妄想是一起走,这个念的叫「喊破喉咙也枉然」,没用。为什么?它伏不住你的妄念。还不如那些人平时没念什么佛号,但是一有妄念,他立刻提起佛号能压住,这个才是真的功夫。所以这里讲的,你的品位高下,是看你功夫的浅深,不是念佛的多少。所以这叫正定聚。
第二种叫邪定聚,邪定聚就是决定不能成就的。就是修行,他理论不正确,方法也不正确,这种人他有没有定?他也有定,他是邪定,这个邪定是什么?他这个定功里头有夹杂、有疑虑,甚至有错误的知见夹在里头。这种修,修到最后,顶多就是世间的四禅八定,那还是比较有运气的,他绝对不可能出三界。所以要修定之前,最重要的,我们自己要把这个法门的理论方法要弄清楚、弄明白,不能够盲修瞎练。盲修瞎练,练到最后变成邪定聚去了,那个就很麻烦。
实在讲,严格的说,就是连二乘人他们甚至出三界了,证得阿罗汉果了,可是他们这个知见还不是完全正确,那都叫做邪定聚。小乘阿罗汉他证了偏空涅盘,他就住在这涅盘境界里头不肯出来,不肯发大心广度众生,没有发出成佛的菩提心,这还属于邪定聚。正定聚的方向目标是指向成佛的,这是真正的正定聚。小乘在佛法里面都属于外道,叫「门内外」。在唯识学里头讲的「同生性」和「异生性」,同生性这是指转八识成四智,你成佛了,所以你跟诸佛相同,用的都是真心,不再用妄心,这叫同生性,这叫正定聚。异生性就是还是用妄心,用识,他不用真心,就是没有智慧,这种就属于邪定聚,或者不定聚。所以连小乘阿罗汉他们也没有放下妄心,还没到转识成智,都属于异生性。
第三种叫不定聚,不定聚是他不定,看他遇到什么样的缘,如果遇到善缘他就行善,遇到恶缘他就造恶,遇到净土法门,他就能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遇到其它法门,他也就跟着其它法门去了,他自己没有一个定知见。这种人就需要诸佛菩萨来护念,来教化,给他创造好的因缘,因为他遇到好的缘分,他能够修行、开悟、证果。像大家在这里,我们学《无量寿经》,这个缘太殊胜了。因为咱们都是不定聚,没有定,既不是正定聚,也不是邪定聚,是不定聚。遇什么样的缘就很要紧,你这一生能不能够成就,关键看你的缘。所以善导大师讲,「总在遇缘不同」。蕅益大师讲,「缘之所在,恩德弘深」。我们遇到这样的一个殊胜的缘,师父上人把净土法门给我们讲得这么清楚,我们能读到《无量寿经》这个会集本最善本,这是夏莲居老居士近代的人,刚刚会集出来还不到一百年;黄念祖老居士给这个会集本做了这么好的批注;师父上人把这个经讲得这么样的清楚明白。这个事你想想,历史上,佛法传入中国两千年来,还没有这么殊胜的缘分,给我们遇到了,仔细想想,这个缘太殊胜太殊胜!真的自己善根肯定是深厚,再加上佛菩萨给我们加持,这一生要是没往生,太对不起佛菩萨,太对不起自己了!
所以这个缘,一般我们讲三种缘,第一种要遇到善知识,就是你要遇到好老师,给你把净土法门介绍得很清楚,他自己真正有修有学,是个高明的老师,明师。这个「明」不是名气的「名」,名气大不一定有用,这个明是明白的老师,他自己很明白,他能够把这个道理也说得很明白,我们学习了。还有第二个缘,要有同修道友,志同道合的这些同修,我们在一起,这就很殊胜。这些缘确实可遇不可求。我们师父上人今天还在讲,如果是有这么一个地方,大家在一起共修共学,就按照师父上人他讲的这个道理,讲的这个方法,我们在一起修学,互相切磋琢磨,互相勉励,成就会很快。当然如果能够跟着我们师父上人在一起学,那就更殊胜,但是这个缘也是可遇不可求,要看我们自己的福报。
还要看第三个缘,是修学的环境,有没有个好环境。我们凡夫必定是受环境的影响,你说不受环境影响是不可能,环境愈清净愈好。大环境这讲我们的社会,现在我们这个大环境不好,物欲横流。现在我们国家提倡传统文化,前景还是光明的,但是毕竟造恶业的人也是很多,所以大环境确实不太利于修行。现在通讯设备也是非常的先进,你想与世隔绝都不太可能,你跑到深山老林里面你还开着手机,那你等于还没有隐居。那得靠自己,自己选一个小环境。这小环境也不一定说在深山老林里,如果你能够有那个福报在深山老林里面静修,那真是太好了,一般人没这个福报。你就在你自己住的地方,像我在香港,香港这是花花世界,可是我们可以什么?自己创一个小环境,我的寮房很小,下面是繁华的都市,可是我们躲在小楼里头,我们每天可以听经,每天可以读经、念佛,我们不去沾染外面的这些世俗的污染,我们每天深入经教。学刘素云老师,她就是自己一个人在家里面听光盘,一天听十个小时,可以不用下楼的,你这个小环境也是很好的一个修行道场。所以这个缘也要靠自己来创造。如果有同修道友那是固然更好,没有,靠自己也行,刘素云老师就是靠自己,一个人她就成就了。
所以我们自己把握住正定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全是正定聚,没有说邪定聚、不定聚的。哪怕是下下品往生的,层次最低的那个人,也都是得到正定聚了。为什么?一往生极乐世界,他都能够圆证三不退,这不就是证果了吗?这就是正定聚的结果。所以我们在现在就得修,经上讲的,「皆同一心,住于定聚」,这是我们修行的一个纲领原则。一心就是没有二念,在现阶段,我们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专念就是一条心,我就去极乐世界,其它的什么都不想。哪怕你给我十个亿,我也不挣,我就希望到极乐世界去,一条心,一条路,这是一向专念,你心心念念就是念着往生。这个虽然还没到一心不乱的功夫,但是也属于一心,就是一条心,其它心都死了,就是这一条心,他没有二念。这样蒙佛力加持接引你往生,你带业往生,一往生到极乐世界,你就真正得一心,你真正住正定聚。这是愿文里面讲得很清楚,如果你不得一心,不住正定聚,那阿弥陀佛不成佛,他成佛已经十劫了,说明你已经成就了,你往生一定是皆同一心,住正定聚。那个时候真的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净念相继,没有第二个念头。你到了极乐世界,想那是阿弥陀佛,那是观世音菩萨,那是大势至菩萨,你起这些念头,就不是一心。所以那个一心是一个念头都不生,一天到晚,一年到头,总处在一念不生的状态,你在极乐世界是这个样子。真是念念回归自性,而自性全体大用就现前。所以愿文前面讲的六种神通,那神通是无碍的,都现前。为什么?你回归自性。你还有念头,你没办法回归自性。你没念头了,自性神通妙用立刻现前。
底下是第三十愿「乐如漏尽愿」,愿文上讲,『永离热恼,心得清凉』,前一句是讲离苦,后一句是讲得乐,离苦得乐。怎么样才能够远离热恼?热恼就是烦恼,烦恼起来的时候很热,人一生气的时候,火就往上冒,热恼。如何才能做到永离热恼?在《金刚经》里面我们看到,世尊教导须菩提尊者,《金刚经》讲什么?「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你能做到这八个字,你就离开热恼。换句话说,烦恼怎么来的?因为你着相,你心动了,这就是烦恼来了。《金刚经》里面,这是须菩提尊者讲,「如来善护念诸菩萨」。菩萨在世间他难免也有热恼的时候,尤其是发心要弘法利生,要护持正法的,你必须是接触大众。你接触大众要用什么样的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是外不着相,如如不动是内不动心,你要做到这一点那就没有烦恼。否则即使是你菩萨再来,那也会有烦恼。
佛经里面有这个故事,说舍利弗,佛整天劝他们要回小向大,于是他发了大乘心,他是阿罗汉,要发大乘心,要普度众生。结果发了心之后,准备想去行菩萨道,走在街上找找看有没有对象,去行菩萨道。结果这时候忉利天人就要考验考验舍利弗,就从天上下来,化成一个生病的人,在路边哭。舍利弗走过来看到,这个人怎么哭了?就问他,「你干什么?」他说「我生病,药都齐了,就是没有药引子,所以现在哭。」他说「你要什么药引子?」他说「我这药引子没办法找的,它是要阿罗汉的眼睛。」舍利弗总算找到对象了,「我就是阿罗汉,你要阿罗汉的眼睛,好,我挖一个给你」,就挖了一个眼睛给他。结果这个病人说,「你挖错了,你挖了左眼,我是要右眼,你这好心,你得先问问我,怎么挖错了?」舍利弗一看,挖错了,也得救人,于是就把右眼也挖给他。挖给他之后,他就捧在手上闻一闻,觉得怎么这么腥?就抛到地上走了。舍利弗马上就退心了,菩萨道真难修!为什么会退心?外着相,内动心,他没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所以热恼就起来了,连阿罗汉都会有热恼,所以这个事情确实不容易。
我们要发心弘法利生,要行菩萨道,就得炼这个真功夫。这个功夫是难,难也得要学,难行能行,慢慢的来,要不断的放下,放下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执着,常常能够提得起来「这世间一切法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行菩萨道也别把它当真,别做实在了,真叫「作梦中佛事,建水月道场」。你要把它当真了,你难免就会有烦恼。
要修,我们师父过去他的老师章嘉大师,属于我们师公,教给他一个窍门,你要真学佛,你要很快的入进去,从哪学起?看得破,放得下。从哪做起?布施。布施就是放下。布施从哪开始布施?我们师父当时分享心得,也显得很实在,一开始说马上拿很多东西出去布施,这个放不下。首先是什么?自己先拿那个不喜欢的东西先布施给人,喜欢的留给自己用,我们都是这样的。然后慢慢心量扩大,布施得很自然,自己喜欢的也能够送给别人,甚至崭新的没用过的都可以给别人,自己用旧的,这就进了一大步。到最后拿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别人有需要,都能忍痛割爱。慢慢从这儿学,把吝啬的心、贪染的心布施掉。
我自己也是这样走过来,学了佛,我听师父讲其中一片录音带,我在读书的时候就听这片录音带,就是《金刚经》里面有一个小时的片断,题目叫「布施忍辱」,我就听。当时我还在美国留学,我自己一点奖学金,我自己尽量的省吃俭用,首先供养父母,平时有多余的就常常买点东西分给大众。我在留学期间,经常组织一个佛法的研讨会,我们这些留学生大概也就是七、八个人,我们就每个礼拜天在一起,我组织,买了一些水果、饼干、饮料招待大家,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慢慢的做,做得很自然了,就很喜欢布施,好像钱放在自己身上觉得浑身不自在,就得把它布施出去,真会有这样的感觉。到四年前,我把澳洲昆士兰大学教授的工作都辞掉了,什么财产都布施掉了。我现在名下什么财产都没有,一年前我把我的银行账户统统关掉,不需要用钱。真的身上身无分文,这样好,自在。
所以先从财上布施,先布施身外物,慢慢的学。舍利弗,他把身体都能拿来布施,把眼睛能挖下来,这是身的布施。还要什么?把心里头的执着、妄念也得布施掉,这舍利弗给我们示现的,他这点还没做好。慢慢的来,一步一步,到最后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世界是身外物,身是身体,心是自己的念头,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就用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够把这些妄想分别执着都放下。然后你就真正心得清凉,心里头对一切法不分别、不执着,你就清凉。身心清净,你的环境就清净。环境是依报,你的身心是正报,依报随着正报转,你会发现,你的生活愈来愈清净,愈来愈适合你修行。换句话说,你的心会愈来愈清净,你的进步会愈来愈快,你在修行当中你会得法喜。所以《论语.学而篇》第一篇第一章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真正喜悦。这喜悦不是外面来的享受刺激的,是你真正心得道了。
像孔子赞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他也不改其乐。现在我这生活还比颜回好一点,吃饭还可以用碗,还不是箪食。箪食是拿小竹片编成一个小篓,吃饭碗都没有,拿个竹篓来吃饭;喝水连杯子都没有,用葫芦瓢。不过我现在碗、杯也都不是自己的,都是协会供养,我们借来用用。有自己的东西,你就得为它操心,有一样事、有一样物,你就要操一样心;什么都没有,心得清凉。这个是什么?自己得真干。佛法里面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好像人喝水,水的温度有多少,我怎么跟你讲,你还是模模糊糊的,你就非得喝一口,你就能知道它的温度大概是这个样子。这是什么?自己去体验,佛法重视体验,体验就是证。信解行证,证,不一定说你证果,证阿罗汉,证菩萨,这叫证,那当然是证大果。但是佛讲的道理,你可以一条一条的落实在你自己的生活当中,那也是证,证明了佛讲的真对,是这样的。你放下,你就能够得清凉,你就永离热恼,这是对的,正确的。换句话说,如果你还有热恼,还有烦恼,证明你还没放下,你可不能怪别人,说怎么那个人对我这样,让我真烦恼。那个人不可能让你烦恼,就是你自己放不下,你才会烦恼,是你自作自受。
底下经文又讲,『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这个「漏尽比丘」就是阿罗汉。漏是烦恼的代名词,就是他没有烦恼了,这里讲的是没有见思烦恼,就叫阿罗汉。阿罗汉他受乐的时候,他不会染着于乐,他贪瞋痴慢疑这些见思烦恼统统放下,所以他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要知道,他也不会染着。你要有染着,证明你还有贪心,贪心是见思烦恼,那个就不是真乐。所以它这里所说的「所受快乐」是没有染着,身心清净,这是真乐。
底下讲,『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佛已经成佛了,成正觉了。换句话说,他这个愿成就了,不贪计身愿也成就了。《金刚经》里面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为法当然包括我们的身体,有色法,有心法,都是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全是虚妄的,阿罗汉他明白这一点。在西方极乐世界他们的境界是远超过阿罗汉,圆证三不退的菩萨,不仅是断了见思烦恼,就是连尘沙、无明的烦恼都能断掉。他的感受上就是这些烦恼统统都断了,实际上他自己自分的修行还没有断这个烦恼,是阿弥陀佛加持他,让这些烦恼不起现行,就等于是断了,等于是伏断。所以他不会起一个念头贪计自身,也不会贪计一切法。不贪计自己的身,这是破我执,不贪计一切法,这是破法执。破法执的人一定是破了我执,但破我执的人不一定破法执。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执、法执都不会起作用,所以他这个心是真正清净。
这是第十五章,我们就看到这里。下面我们来看第十六章,我们来看经文: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里面讲了三条愿,三十二「那罗延身愿」,三十三「光明慧辩愿」,三十四「善谈法要愿」。那罗延身愿,这是经文讲的『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那罗延」是金刚神的名号,一般也讲是金刚力士。在这里讲「金刚那罗延身」是形容,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他的身体是永远不坏的,清虚之身,无极之体,金刚不坏身。到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是这样,为什么他们能够得到金刚不坏身?前面讲的善根无量,这是讲因,金刚不坏身这是讲果。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善心坚固,他们要往生极乐世界,都是生决定心。到极乐世界的人,叫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他们都有坚固的善心,不仅是善心,是上善之心。什么是上善之心?你一心一意求往生,这个世界一切都放下,这个心就是上善之心。你什么都放下了,你没有贪、没有瞋、没有痴,世间三善根你就具足了,所以善根无量。你一心求生净土,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是精进,出世间的善根你具足了,这个善心坚固,所以你得到的果报就是金刚那罗延身。底下还有『坚固之力』,这是讲你身的作用,你殊胜的妙用,你有坚固之力。你的神通道力那是不可思议,前面愿文里讲到天眼无碍、天耳无碍、他心遍知,无量劫的宿命都通了,等等,这些都是殊胜的妙用。
在古德的批注里头,金刚那罗延也解释为金刚萨埵,这是密教的教主。我们知道密宗是龙树菩萨开铁塔见到了金刚萨埵菩萨,金刚萨埵就把这个法门传授给了龙树,由龙树传到了人间,这是密宗的由来。那么金刚萨埵到底是谁?他就是普贤菩萨的化身。普贤菩萨跟净土法门那可是关系太密切了,这部经多次提到普贤菩萨,第二章就讲到来的菩萨大众「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全都是普贤菩萨,不同品位的,有的是下下品,有的是上上品,反正品位不同,都是普贤菩萨。极乐世界是普贤的法界,所以这证明什么?一个人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所修的就是密宗里面讲的大圆满法身,即身成佛。你想想你到极乐世界,真的这一生不退成佛,这不就是即身成佛吗!所以金刚那罗延还带有这个意思。
底下第三十三愿是「光明慧辩愿」。经文上是讲『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光明」是指佛光,佛光注照。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人的身他都能放光,就像阿弥陀佛一样,佛有常光、有放光,身上都有光。其实不仅是阿弥陀佛有,每一个众生都有,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光,这个光只是强弱不同,它的颜色不同,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磁场,中国古人讲的气场,气功里讲的气场,这就是光。如果一个人的身体不好,生病了,或者心里面有很多歪歪曲曲的想法,你看他的光是暗淡的。如果一个人正气十足,一身正气,他的光是很强的。所以每一个人都有光,当然到极乐世界更是,「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我们这个光跟阿弥陀佛的光融在一起,在极乐世界,那个法界是不可思议的,叫生佛不二,众生跟佛是融为一体的。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也是融在一体的,叫生土不二,我们整个到极乐世界就是完全跟阿弥陀佛在一起,融在一起,讲得好懂一点,就是投入了阿弥陀佛的怀抱当中。其实是什么?完全跟阿弥陀佛融合为一体,这是极乐世界殊胜的。
放光当然不离开说法,佛放光他都要说法,包括本经开头,释迦牟尼佛他说法之前都放光。底下讲的,「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这就是讲说法,这是证智圆满的成就。辩才在一般佛经里面归纳为四大类,叫四无碍辩才。这些都是什么?性德自然流露。辩才不是学来的,你要现在去学什么演讲技巧班,去那里学,那不是从那儿学的辩才,辩才是自性中性德流露。你只要证得自性了,你自然就有辩才,这不用学的,他自性中本有的。你学来的叫世智辩聪,那不叫四无碍辩才。这四无碍辩才是讲法、义、辩、乐说,法无碍辩才,义无碍辩才,辩无碍辩才,乐说无碍辩才。前三种法义辩是属于智慧,成就一切智慧;乐说是慈悲,就是你很爱好说法。智慧和慈悲缺一不可,如果是有智慧没有慈悲,这个人他会说他也不说,没慈悲他不肯说;如果是有慈悲没有智慧,这是乱说,说得不符合道理,这都不行。所以要悲智双运,这才能说法。所以说法不容易,自己得开智慧,自己要真有慈悲心。
智慧怎么开?智慧要从清净心中开,清净心起作用,这就是智慧。如果是成天到晚打妄想,那个智慧就没有。我们学习弘法利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技巧、诀窍。我们如果自己没有真修,我们的心不清净,很多东西都放不下,贪瞋痴慢、自私自利,这个很难有辩才。我们要修清净心,最好的方式就是一句佛号,念阿弥陀佛念到了三昧,这就是清净心,那你就自然得辩才。所以我们师父讲刘素云老师,她就是在家里修,她五十五岁开始修,一天到晚听经念佛,修了十年,听得很专精,就是《无量寿经》,十年不换题目,结果她得念佛三昧了。现在辩才无碍,上台讲课她不用准备,上台就能讲。上次来香港,一讲讲了好几个小时,都没有稿子的。师父让她上去讲,她说,「师父您让我讲什么?」师父说,「不要紧,妳上去坐到那个椅子上妳就会讲了」。真的,坐到椅子上就滔滔不绝的讲,无碍辩才。这都是什么?她自性性德作用。
底下讲『善谈诸法秘要』,这是「善谈法要愿」,前面是「光明慧辩愿」。善谈法要,里面讲的秘要,佛法里面是没有秘密的,这个秘不是讲秘密,是深密。如果是秘密,那是不能告人的,那是秘密。佛法里指是深密,就是他讲的这个境界太高了,道理太深了,一般凡人听不懂,这就叫秘。凡夫、二乘乃至权教菩萨,对于甚深的法要都不能够完全理解。这里讲的「诸法秘要」,什么是诸法秘要?跟大家讲,就是这部《无量寿经》,这是诸法秘要。再具体来讲,一句阿弥陀佛,这个是诸法秘要。这一句佛号就含摄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你就念这句阿弥陀佛,你就能成佛,这不是密中之密?所以佛讲,能念一句阿弥陀佛,你就在修无上深妙禅。禅是很高的境界,无上深妙的禅。这个法门古德称为「圆中之圆,顿中之顿」,圆顿大法。圆是什么?你能圆满成佛。顿是什么?你能快速的成就,顿教,它不需要次第,一步就可以登到成佛的境界。所以我们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断,念个几天佛,居然一往生就是圆证三不退,就是一生补处,能够成佛。这个一般不要说凡夫不能够理解,真的,菩萨对这个法门都很难生信。
我们问了,你们在座的也不是菩萨,为什么你对这个法门能够相信?这个法门你能够深信,你就不是普通人。经上讲的,「已曾供养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你在过去生中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修积了无量无边的善根,你才有今天听了这个法门欢喜信受。这可是佛说的,我没资格讲这个话。你要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你就能够乘愿再来,回到这个世界,你还会跟众生讲这个法门。你善谈诸法秘要,这才是真正的秘要,而且你善谈,你讲得头头是道,大家听了都很欢喜,很愿意听你的。为什么?你是再来人,极乐世界你去过了,你去过再回来,你讲的当然是特别的亲切,全是你自己的体验。像我在这儿讲,讲得再好没去过,没去过就很难善谈。不过我们这是复讲,师父善谈,我这复讲也行。
底下讲『说经行道』,「说经」就是言教,你用口说;「行道」是身教,不光是口说,最关键你得做出好样子来。像刘素云老师,她就做出好样子来,所以她讲,这就有信服力,她做出来,她自己已经证得。所以我们要真想善谈诸法秘要,自己先要求证。这就是我现在的最重要的任务,我自己先求证。总是复讲,复讲还是干巴巴的,没有自己的感受在里头,说出来的不感人。你要真正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验,你说出来才能感人,才能有信服力。所以你想说经,必须行道。你行得一分,你说的道理就能感动人多一分。
底下讲『语如钟声』,这个「钟声」不仅说他的声音很清脆,听起来很摄受人,我们讲这声音很有磁力,很有磁性,听起来愈听愈爱听。佛的声音确实很有磁性,听得不会让你打瞌睡,愈听你就愈感觉到兴奋、振奋,愈听愈来神。这里讲的语如钟声,比这意思更深。因为钟的声音非常的悠远,它能警惕人心。佛门里面晨钟暮鼓,早上起来敲钟,这是警人,警醒大众,让我们提高警觉,要从迷惑颠倒醒过来。语如钟声就是等于点醒人的意思,一说人,人家就开悟了,钟声代表这个意思。另外钟声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钟声远闻,听的人不同的心有不同的感受。有一首很著名的唐诗,是张继写的,这唐诗是讲「枫桥夜泊」,这个诗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表面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为什么脍炙人口,流传千古?最难得的就是诗人把这个意境他描绘出来,诗文本身不难懂,可是它里头的意思,不同的人去读,它就有不同的意思。欢喜的人读这首诗,读起来挺欢喜的,悲伤的人读这首诗,触起了他的愁肠,不同的感受。所以你说诗里头有什么意思?诗里头没有意思,它就讲了这么一个景,不同的人看出不同的意思,诗也是无量义。
佛经也是这样,佛心里没有任何意思,有意思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他没有意思讲出来的就有无量义。就像《无量寿经》,我们在读,现在读跟一年前读,那个意思就不一样。现在有提升了,现在领会的意思比一年前要更深刻。一年之后,我想肯定我们这个意思又更深刻。
最后一句是总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换句话说,这个愿已经圆满实现了。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同修、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我们来一起合掌恭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阿弥陀佛!谢谢大家。